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平顶山民族乐团 将在河南艺术中心 举办专场音乐会
报纸
□记者娄刚本报讯记者昨天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平顶山民族乐团将于7月4日晚在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老家河南乐享平顶山》新作品专场音乐会。郑州观众可通过演出中多个不同主题的乐章,了解我市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这也是该乐团成立3年来首次在省会举办专场演出。据介绍,本场演出特邀著名指挥家张列、著名唢呐演奏家王展展、青年琵琶演奏家陈晛参演。演出的曲目有《平顶山组曲》,由国家一级作曲家方可杰作曲的《平顶山组曲》有5个乐章,分别为《香山》《白龟湖》《马街书会》《汝瓷》《鹰城畅想》。另外这场演出还有民族管弦乐《风雪配》《尧山日出》《苏园夜雨》等曲目,或表现河南曲剧的优美唱腔,或描绘尧山大山壁立、异峰如塑的风光,或有感于三苏园“苏园夜雨”的意境而对三苏及其诗作的联想。据了解,平顶山民族乐团于2016年2月正式成立,成立以来得到国内多位知名音乐家、指挥家、演奏家的指导和专业院团的支持。2017年乐团特邀河南民族乐团总监杜宏亚先生兼任平顶山民族乐团艺术总监,陆续委约著名作曲家方可杰、张一兵、陈思昂、刘青为平顶山民族乐团量身打造了民族管弦乐《平顶山组曲》《风雪配》《苏园夜雨》等多部作品。
2019-06-2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报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和弘扬三苏文化,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和借鉴民本情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对民本思想均有论述,例如,苏洵主张“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苏轼提出“民者,天下之本”,苏辙提出“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这些尊民、爱民、富民理念,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要汲取和借鉴三苏文化中的民本情怀,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汲取和借鉴家风家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家风家教非小事。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这十六字家训是三苏家风的主要内容,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深入发掘三苏文化中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丰厚滋养。汲取和借鉴务实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务实担当精神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新时代十年,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苏洵、苏轼、苏辙把忠心为国、不计荣辱、为民办事作为立身处世的重要准则。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与徐州父老一起筑堤抗洪等事迹,生动展现了务实担当的精神追求。我们要汲取三苏文化中的务实担当精神,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淬炼担当尽责的政治品格,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建功立业。汲取和借鉴法治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三苏文化中蕴含着济世安民的律法思维,展现了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法治智慧。“法须合礼顺情”“以法活人”“因法便民”等德法兼治的主张,同我国当代法治所遵循的维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相契合,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我们要深入挖掘三苏文化中“德法兼治”等法律文化,择善而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汲取和借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向来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所重视。无论是苏洵所言“正己始可修身”,苏轼词云“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还是苏辙倡导“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三苏文化中坚守本真、严于律己、乐观旷达等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对于当代广大青年的成长和进步具有启示意义。我们要从三苏文化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中获得有益启发,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人民日报》
2023-02-10
习近平的长江情怀
报纸
新华社记者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世界屋脊发源,穿高山峡谷,汇百川入海,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长久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坝、乘江船、访农家……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嘱,一项项深远谋划,情牵母亲河保护,指引高质量发展。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至美的图景,也是最深沉的情怀。(一)江苏南通,江畔明珠。站在五山地区滨江地带远眺,江水浩浩汤汤,五山临江而立,江岸葱茏蓊郁。“我在1978年来过五山地区,对壮阔的长江印象特别深刻。”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这里,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已经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确实是沧桑巨变啊!”40余载不舍昼夜,滚滚长江见证中华大地的日新月异。“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长江承载的是民族发展大计。依江发展、因江而兴。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沿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生态方面也付出了代价——厂房污水横流、码头砂石飞溅、水质持续恶化。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近30%的重要湖库富营养化,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习近平总书记痛心地形容,长江“病了,病得不轻了”。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牢记重要指示,沿江省份和有关部门着力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转型发展,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数千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治理短板加快补齐……心系长江之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再启长江之行,宜昌、荆州、岳阳、武汉,一路望闻问切,进一步开出药方:“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追根溯源、分类施策。开展生态大普查,系统梳理隐患和风险,对母亲河做一个大体检。祛风驱寒、舒筋活血、通络经脉,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念之行之,只为大江焕新颜。2016年,上游重庆;2018年,中游武汉;2020年,下游南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守护一江澄碧。一次次重要指示坚定明晰:2016年在青海,强调“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2020年在安徽,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2021年在贵州,告诫“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2年在四川,叮嘱“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2023年再赴四川,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一项项有力举措陆续出台: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实施;长江保护法出台;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搞没了。”初秋的上海崇明岛东滩湿地,水天一色,候鸟成群。这些湿地的精灵,赋予这里无限生机。“我2007年去过一次崇明,都快10年了。”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听到有关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回忆。“崇明岛现在是什么保护级别?”“有没有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问得细致,关注和牵挂溢于言表。上世纪90年代,由于非法捕猎、产业污染等原因,崇明东滩这一鸟类迁徙的“国际加油站”一度面临生态危机。近年来,当地先后关停近千家污染企业,修复生态环境,候鸟数量连年攀升。崇明绿色转型发展持续加快,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崇明之变是长江生态治理成效的缩影。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恢复向好,“微笑天使”江豚频频露脸;在长江消失多年的鳤鱼出现频次快速增加;“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鲚重回洞庭湖产卵……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桂云至今难忘那一刻: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大坝左岸坝首考察。她和同事向总书记汇报了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和珍稀植物保护情况。“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得到总书记的肯定,坚守长江珍稀植物抢救保护一线20多年的黄桂云内心十分激动。“我向总书记承诺,到‘十三五’末,我们保护的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品种将达到1000种。”黄桂云说,如今这一数字已达1380种2.98万株。在左岸坝首绿地,习近平总书记挥锹培土,亲手植下一株珍稀楠木树。如今,这株楠木树已从7米多长到近10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大江南北扎根生长。(二)在中国版图上,蜿蜒奔流的长江,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联结起锦绣中华。“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深刻体现着发展和保护的辩证法。“化工围江”,是困扰长江的“顽疾”。习近平总书记对解决这一问题高度重视。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看到新华社一篇报道反映,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石首段的一家临江化工企业,产业规模居世界前三,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也是排污大户,严重污染问题多年难以解决,周围群众苦不堪言。这两年环保部门动真格严查,开出2700多万元的长江流域‘史上最大环保罚单’,倒逼企业关闭污染严重、难以改造的生产线,投入约1亿元引进行业最先进的治污装置,不仅解决了多年的污染问题,而且推动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一举两得。”总书记提到的这家企业就是楚源集团。“建设一流环保企业”,如今的楚源集团化工园内,一幅醒目标语展现着企业全新的定位和目标。清空岸线一公里内的生产区,持续投入2.06亿元进行环保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关闭污染大、能耗高的10多条生产线,成为湖北省第一批全国碳交易试点企业,同时开发绿色颜料产品,进军生物医药和化工新材料领域……痛定思痛,加快转型,楚源集团正在涅槃新生。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场深刻变革随着大江奔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新旧动能转换,关键靠创新。在合肥参观安徽创新馆,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通过视频察看贵州“中国天眼”现场,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走进武汉光谷,嘱托“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提出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创新潮涌,长江沿岸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迸发强劲发展动能。“2013年7月21日,星期天,中到大雨”——退休快十年的顾强生,一直保留着当年的这本笔记。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码头上风大雨急,总书记卷着裤腿,撑着雨伞,边走边问:“内地港口是不是发展潜力很大,到东南沿海的集装箱多吗?”“60%是外贸箱,40%是内贸箱,内地港口很有潜力。”时任武汉港务集团总经理顾强生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按照总书记指明的方向,阳逻港如今已开通各类集装箱航线20余条,实现“航运向东入海、班列向西入欧”,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重庆两江新区果园港,江岸线上,16个5000吨级泊位依次排列,130万平方米的堆场上一片忙碌。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要求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仅几年时间,这个传统内河港口变身“世界的中转站”,货物通达100余个国家和地区300余个港口,大大拉近了我国西部内陆与世界的距离。新时代的中国,新时代的长江。通江达海,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化视野擘画新时代万里长江图: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统筹陆海开放,扩大沿边开放,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开放走廊,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考察,详细了解港区情况和复工复产情况。全球疫情冲击下,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不久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重大战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沿江省份着力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东部,长三角一体化腾飞;中部,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西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勃兴……长江潮、中国潮、世界潮交融激荡,新时代长江气象万千。(三)夏日高原,碧空如洗,长江源区正是水草丰美的时节。搬迁安置,休养生态。包括长江源在内的三江源地区,多年来累计安排约10万农牧民通过易地搬迁等方式过上安居生活。“从前住帐篷、睡地上、点羊油灯,现在住新房、睡床上、家电齐全……”看着窗明几净的客厅,青海格尔木长江源村村民申格总会想起7年前的情景。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申格家,详细了解他们一家的生活情况,申格兴奋地介绍从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沱沱河地区搬迁到新家园后,家里生活的巨大变化。“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总书记的话让他心中更暖。人民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万里长江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湖北省宜昌市许家冲村俯临长江,景色秀美,是“坝头库首第一村”。入夏以来,这里的家庭旅馆一房难求。“5年前,总书记来过我们村。”村支部书记谢蓉记忆犹新:2018年的春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沿着宽敞的村道进村,在村委会广场边,总书记走到正在便民洗衣池洗衣服的村民中间,高兴地同大家拉起家常。村民们告诉总书记,过去是在江边洗衣服,现在村里建了洗衣池,用上自来水,污水也集中处理,这样既照顾到生活习惯又很环保。“日子过得好吧?”习近平总书记问。一位白发如雪的老人,笑着回答:“非常好!”笑声里,总书记对大家说:“看你们日子过得好,我高兴!”“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许家冲村的群众向着美好生活奋斗,从“移民村”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增加近两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万里长江见证,“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巍巍黄鹤楼,滔滔长江水。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武汉保卫战打响。“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走进社区看望居民,细致的叮嘱温暖人心。人民的安危冷暖,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放在心上。2020年入汛后,长江、淮河、巢湖等一度处于超警戒水位。炎炎烈日下,习近平总书记辗转奔波。“我这次是专程来看望灾区乡亲们,看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到脚下的泥土里,习近平总书记质朴的话语温暖人心:“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巢湖大堤上,总书记亲切看望了在抗洪中牺牲的三位同志陈陆、甘磊、帖克艳的家属。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你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亲人,是祖国和人民的亲人,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每当危难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你们要把工作生活安排好,保重身体,以最好的方式来告慰他们。”万里长江见证,“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几个月前,安徽省马鞍山市,陈兰香的劳务公司签订28.4万元的保安保洁服务合同,仅上半年公司合同金额已超去年全年。这个昔日的渔民“三姑娘”笑得合不拢嘴,上岸后的她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2019年,当地启动长江干流、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靠江吃江”20多年的她和成千上万的渔民一起上了岸。上岸干点啥?当时的她一片迷茫。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马鞍山市薛家洼考察,强调“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的愿望,总书记牢记在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70多年前,解放战争最后一场大战役在长江边展开。在人民群众支持下,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2020年8月,安徽合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那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烽火岁月。“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长江之歌,由人民谱写,为人民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四)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一次次,习近平总书记凝望着长江,思考着长江,用心用情推动着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相距20年的两次探访,意味深长。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印证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23年7月,四川广汉。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代表党中央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使用。“通天神树”、青铜纵目面具、青铜鸟足神像……熠熠生辉的器物,从长江、黄河流域文明母体中脱胎而来,令人思接千载。“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橹声欸乃,评弹悠扬。位于苏州古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见到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从祖母、母亲、她和女儿,苏绣这门技艺,在这个家庭已传承四代。卢建英深研刺绣30多年。飞针走线间,一幅“太平鸟”图案栩栩如生。“这样一个作品,要花费多长时间?”总书记问。“有的要一年。”卢建英答。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两年多前,同样在江苏,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重庆奉节,一代代文豪巨匠在此留下不朽诗篇。如今,当地努力打造诗词文化品牌,千年“诗城”魅力彰显。安徽安庆,古皖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交相辉映。当地出台办法建立专门制度,推动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对文化街区实施连片保护性利用。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启动;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公布……殷殷关切化为一项项切实举措,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茂林修竹、古井桂树、肃穆祠堂……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苏祠——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承载着千年文思、家国情怀、中华文化。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通古达今,与时俱进是长江的品格。望大江上下,习近平总书记指明历史的经纬:“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奔腾向海,开放包容是长江的胸怀。在长江入海口的上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共同富裕示范区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到同共建“一带一路”统筹衔接……承载新使命,长江浩荡前行。“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一首《长江之歌》随着奔腾的长江之水,唱响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新时代的长江正奏响新的澎湃乐章。(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记者邹伟、王立彬、刘诗平、侯雪静、高敬、何欣荣)
2023-09-06
沉浮文海 传奇人生
报纸
本周五,罗衡卫主讲《苏轼的传奇人生(一)》本报讯(记者许珂)如果说其他文人是单方面成就突出,苏轼则是全能选手,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5月18日上午9点30分,省教育资源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罗衡卫再次来到船山故里·国学飘香——石鼓书院大讲坛·国学讲座,主讲《苏轼的传奇人生(一)》。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三苏”中以苏轼最为知名,至今共保留下2700多首诗、35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苏轼是继欧阳修后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其散文如海之说,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词开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重在写“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2018-05-17
眉山:一张“路线图”绘出城市新前景
报纸
本报讯(刘聪)6月2日,眉山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发布《四川省眉山市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规划(2022-2025)》《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三苏故里文化旅游片区策划和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等规划,清晰绘出了眉山“天府粮仓”“三苏文化”“乡村医疗卫生”路线图。作为四川省粮食主产区,眉山市提出了以打造永丰片区为核心,建设岷江流域、黑龙滩灌区和青衣江流域粮食产业带,并因地制宜布局十个高标准农田集中建设示范片的“一核三带十片”粮食生产新格局,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的“天府粮仓”示范区。《规划》还提出,将率先在四川推行田长制智慧管理系统,实施耕地恢复两年行动;率先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标准,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种粮大户“点单式”全程参与建设;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与应用,创建科技小院、专家大院,联合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探索稻菜稻药轮作新模式;建设种粮职业农民之家;培育“东坡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开发“东坡大米+东坡肉+东坡泡菜”以及米酒、米线等精深加工产品,打造成都都市圈“中央厨房”供给体系。与此同时,眉山将围绕三苏祠和古城墙片区、东坡岛及周边水域、蟆颐山周边区域共计6.5平方公里,打造“文化底蕴深厚、旅游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人文旅游胜地,创建国家5A景区。并聘请四川大学专家团队,编制了《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对保护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作出系统谋划。《规划》立足眉山、放眼全国,首次提出了“三苏故里、东坡原乡”概念。首次明确了“全谱系、全视角、全空间、全产业、全过程”要求,对资源整合、生态保护、产业融合、传播推广等方面作出总体安排。首次确立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标。首次对东坡文化“六进”活动作出制度性安排。此外,眉山市还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农民群众基本医疗意见。根据《意见》,该市将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健全夯实“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镇、村里解决”,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群众基本医疗。
2023-06-12
四川“碑说眉山”展出
报纸
文化一隅新华社成都6月13日电(记者陈健)四川省眉山市13日举办“碑说眉山”古代石刻拓片精品展,展出唐代以来的石刻拓片共计130余件。这些拓片是当地石刻古迹“抢救性记录”成果的一部分,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苏东坡(苏轼)在当地留下的“唤鱼池”“连鳌山”等手迹。眉山古称眉州,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眉山至今保存着的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故居。此次展出的拓片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苏东坡在眉山市青神县中岩寺手书的“唤鱼池”石刻拓片,以及苏东坡在眉山市东坡区广济乡写下的“连鳌山”石刻拓片。另外,苏洵曾经在眉山蟆颐观求子,此事被后人刻入名为“劝修惠男记”的石碑,即现在当地人俗称的“苏洵求子碑”,这块碑的拓片也在此次展出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眉山丰富的石刻古迹。”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杨宇说,这些石刻文字,对于研究各个时代的语言文字、书法艺术、文学风貌、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和考证、补充地方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材料。但由于石刻材质多为红砂岩、青砂岩,大量石刻暴露于野外,面临腐蚀、空鼓和风化等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抢救性记录”。为此,从2018年10月开始,眉山市文物部门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开展古代石刻文字专项调查整理,通过信息采集与文字拓片等手段,“抢救性记录”野外珍贵石刻。目前,当地已全部完成野外石刻1514处的拓片记录工作。杨宇介绍,此次展出的拓片是“抢救性记录”成果中的精品,其中有的是记录地界的界碑,相当于古代的“产权证”;也有移民碑,记录着“湖广填四川”的情况;还有家风家训碑,完全就是一幅幅精彩的民间生活画卷。
记者陈健
2019-06-14
看古代学霸如何炼成
报纸
□佚名在古代,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也是文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今天,我们看看“最少年”的白居易、“学霸”苏轼、“最执着”的蒲松龄的那些科考往事。唐代诗人白居易,五岁能作诗,而且后天依然非常用功。刻苦用功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时拜访诗人顾况,顾况见了他的名字,就先笑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后来看到他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白居易声名大噪,他的诗在长安城被争相传抄,甚至还远播到新罗和日本,可谓是当时的“畅销诗人”。在名声的加持之下,白居易的科举之路也比较顺利,他在二十八岁时中第四名进士,而当年全国仅录取了十七名。多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白居易意气风发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后,他又参加了吏部的考试,名列甲等,从此走上了仕途。韩愈,被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连大文豪苏轼也是他的忠实“粉丝”,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然而,他的应试之路却充满了波折。韩愈自幼苦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鸡鸣而起,孜孜研读”“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然而,这样勤奋的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续三次都名落孙山。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譬如第三次考进士,韩愈看了主题灵感一来,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到了第四次考试,他把去年的文章又重新写上考卷,这次的主考官却觉得很好,于是他终于榜上有名。在唐代,及第的进士要想做官,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然而,韩愈在吏部考试中又接连失败了三次,只能作诗自叹:“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直到34岁那年,他才终于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苏轼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在二十岁那年,苏轼就跟随父亲苏洵和兄弟苏辙离开家乡,千里迢迢进京去赶考。当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看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可谓是眼前一亮,以为如此好文应该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由于怕引起旁人风言风语,于是将此文只评为第二。最后拆卷以后,他才发现是苏轼的作品。据陆游《老学庵笔记》、杨万里《诚斋诗话》记载,欧阳修对苏轼此篇文章赞叹不已,跟他讨教一个典故的出处,苏轼坦率直言:“何须出处!”欧阳修听后不仅没有懊恼,还十分感慨:“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此后,苏轼接着参加了北宋更高级别的制科考试,获三等并走入仕途。据统计,两宋三百多年间制科共举行御试二十二次,入等者不过四十余人,而制科入三等者仅有四人,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学霸本霸”了。金圣叹为人诙谐幽默,学问渊博,自称“以吾之才,入学如取芥耳”。现实却是,他曾三次名落孙山,落榜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有一次试题为“西子来矣”,本意是以西施曲线救国一事来写作文,结果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考官批复:“秀才去矣!秀才去矣!”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金圣叹是“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辄被黜,复更名入泮,如是者数矣”。虽然总写“零分作文”,但是金圣叹却是当时的“畅销书”作家。他把《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评为“六大才子书”,做了自己批注的点评版。这些点评版极为畅销,“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如今的高考,在实现人生梦想的过程中,必然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话又说回来,考试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金榜题名自然得意,纵使名落孙山,也可以从他处寻得人生的意义,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佚名
2020-07-28
大宋第一伯乐欧阳修
报纸
称欧阳修为“千古伯乐”,最早可追溯到脱脱编修的《宋史》,其中,惊才绝艳如苏轼、文学成就如曾巩等不世出的大才,统统都是欧阳修的门生故吏。那么,欧阳修究竟举荐了多少人才?嘉佑二年(1057年)对于进东京汴梁赶考的众多学子来说,不是一个好年份。如果不小心参加了这一年的科举考试,那就避不开一件事——崇尚古文运动,并遇到向来反对北宋前期以诗赋取士的考试标准的主考官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欧阳修宣示了他对过往科举考试的看法:“自科场用赋取人,进士不复留意于诗。故绝无可称者。”而担任当年主考官的欧阳修自然大刀阔斧地对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这个改革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却被后世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大名鼎鼎的苏轼、曾巩正是这场改革的受益者。欧阳修担任主考的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曾巩只不过是当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科举各科共录取了899人,其中进士388人,在这一大群人中,对后世造成巨大影响的就有十多人,除了上文提及的苏轼与曾巩,这份进士名单还有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这些榜上有名的人又达成了什么成就?王安石变法骨干:章惇、吕惠卿、曾布,对当时社会发展以及后世借鉴有极大参考意义。关学:由张载创始,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他提出了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思想。洛学:由程颢、程颐兄弟提出,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透于其中,旨在从哲学上思辨“天理”与“人欲”,主导两宋交际哲学思想。蜀学:由“三苏”父子创立的儒学派别,经学方面颇有造诣。此外,当届科举还出了九名宰执,文官出身的王韶甚至主导了宋夏之间的熙河大捷。嘉佑二年,由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无论从含金量还是影响力,在这千年的科举史中,可称得上巅峰时代。(据《文史博览》)
2020-10-21
标题新闻
报纸
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部署重点地区防汛抗旱工作水利部:全力做好蒙宁甘青4省区抗旱保供水工作公安部公布10起打击危害食药安全犯罪典型案例2023未来科学大奖揭晓第十三届“桃李杯”收官携“三苏”名片呈“天府”好书四川再次作为主宾省亮相上海书展广东加强古树名木保护落实每株古树具体养护人重庆执结全市首例司法“购碳”执行案件
2023-08-18
一句话新闻
报纸
◆昨(7)日,省工商局副局长洪波率省现代企业制度专家组莅临眉山,对我市四川西金联合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雅妹子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创建省级现代企业制度工作进行诊断验收。◆昨(7)日,“品东坡”文化旅游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由眉山市东坡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眉山东坡宋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以弘扬东坡文化为宗旨,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东坡传统文化以及旅游服务相结合,推动眉山旅游事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7-03-08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