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石家庄苏园生态园特色农林产业促乡村旅游红火
报纸
络绎不绝的游客,让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苏园负责人杨子强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今年草莓比往年熟得早,而且长势不错,个头又红又大,很受大家的喜爱。”杨子强指着绿油油的叶子下掩映着的红彤彤的草莓介绍说。据悉,栾城苏园位于石家庄市东南,距市中心10公里,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园区规划面积11300亩,投资4.6亿元,因其发展特色鲜明、改革建设成效显著、示范引领作用突出而被河北省政府、省农业厅评定为“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河北省四星级休闲农业采摘园”,2018年获得“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园区设施齐全、管理布局合理,年均接待游客可达150万人次。该园区以生态种植开发为宗旨,以弘扬三苏文化为己任,围绕城市设施园艺、乡村旅游观光、优势特色农林产业等核心业务内容,通过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建设了集城市设施园艺、乡村旅游观光、特色农林产业等优势业务板块于一体的多功能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综合性生态农业科技展示园——苏园生态园。据悉,苏园生态园核心区占地约5000亩,累计投资额达2.13亿元。园区内有特种反季节水果种植园区、果蔬休闲采摘区、智能韩式连栋温室区、珍奇植物种苗研发和繁育基地、观赏性动物养殖区、生态长廊、天然鸟林,并设有三苏先祖农耕园、少儿科普基地、生态观光餐厅、原生态木屋、农家乐活动园、儿童乐园、生态养生中心、露天茶座等人文景观。游客在此可进行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活动。据介绍,2018年,该园区种植草莓达150亩,品种主要以河北省最新的红颜、玫瑰香等为主,种植过程中施的是农家肥,通过蜜蜂授粉,保证无公害与质量安全,不仅果实成熟期短、口感好,而且还大幅提高了产量。今年新增18个第九代智能温室大棚,可以进行小型机械化操作,温度分布均匀,受季节、棚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以持续采摘到五一假日,为游客提供春游观光、采摘的好去处。该园区现拥有员工300余人,多为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才济济。另聘有农业部专家、农大教授、企业高管担任顾问指导,技术师资全面,科研力量雄厚。2013年-2018年,经过不断努力,该园区成功培育出多个优良樱桃、草莓新品种,今年樱桃产量预计可达130万公斤。经过改良后的草莓口感鲜美,比传统方法培育的草莓提前一个月上市,增加了园区的收入。该园区建立并完善了企业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以保证自有品牌“红满天”“绿之梦”的完整性、源头可靠性和产品安全性。线上、线下进行销售,设立专门的富硒有机果蔬专营店,2018年生产、销售果蔬5160吨,培植苗木91万株,出栏鸡蛋1920吨、肉羊1500只、梅花鹿200只。苏园生态园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把农业与科技紧密结合,极大提升了自然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园区已带动周边近千户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种植,种植面积近6000亩,户均增收5000元;直接解决2500余名农业闲散劳动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农业技术交流基地,在农业科普教育领域成绩斐然。苏园生态园不但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石家庄的菜篮子工程奉献了绿色有机食物市场,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休闲娱乐场所。(刘欣)
2019-02-27
感受眉山市井民俗
报纸
航拍眉山老城墙。航拍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远眺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介于岷峨之间,建制始于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拥有1500余年的建制历史,在历朝历代均为地区重要的商埠,具有丰厚的文化沉淀。眉山市是四川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12月23日,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公布了省政府核定、住房城乡建设厅确定的我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共62片),其中我市东坡区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东坡区眉州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东坡区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入选。□本报记者雷尧杨熹张莉/文雷同/图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老街的千年时光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以三苏祠为核心辐射周边,核心保护范围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为核心。规划区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及6处历史建筑,遗存的文物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站在纱縠行南段与上大南街的交汇路口,抬头便能看见古纱縠行牌坊。漫步在纱縠行南段,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里平和自在的生活节奏。天气晴好时,很多老年人围坐在花台旁下棋、闲聊。时光流淌在老人的脸上,也流淌在纱縠行的石板路上。纱縠行南段古色古香、质朴典雅,整条街保留着典型川西民居特色的建筑群。三苏祠建筑院落的围墙上镌刻着诗词文章,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驻足观赏。纱縠行,顾名思义,缫丝之处和蚕桑行市。据史料记载,古蜀王蚕丛氏就曾在这里教民农桑。唐朝时期,纱縠行便因丝绸贸易而兴起,商贾云集,一度富甲西蜀。我市苏学专家张忠全介绍,纱縠行南段即是古纱縠行原址,从宋代开始,就是进行蚕具、蚕丝和丝绸交易的专业市场所在地。在当时,眉山的经济以农商经济为主,纱縠行因是买卖蚕具、丝绸等的专业市场而成为城内最繁荣的一条街。三苏祠始建于北宋,原为五亩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朝末期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原址恢复重建,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苏东坡《东坡志林》说:“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縠行。”三苏祠的前身本是苏洵的妻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程氏在纱縠行租下的一间宅子,用以经营丝布生意,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排布。祠内保存有16处古建筑及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收藏有数千件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林,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如今,纱縠行南段早已不是古纱縠行那样的交易蚕具、丝绸的专业场所,整条街上书画室、音乐室、汉服店等各种店铺林立。三苏祠的青瓦红墙间,少了一些都市的喧嚣,寻常巷陌处,多了几许诗礼人家的儒雅。【未来规划】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四川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后,相关部门将依法严格保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保存6处历史建筑,保护传统街巷空间格局,包括街巷与院落等,适当恢复历史街巷格局。未来,为了留存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历史文化风貌特征,将对规划区风貌控制分为三个部分:明清建筑风貌区、川西宋式风貌区和一般川西民居风貌区。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文化魅力1月29日清晨,记者来到东坡区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赶了个早集。临近春节,大街上热闹非凡,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琳琅满目的货品,让集市乡土味十足。沿着街道一直走下去,可以看到镇上许多具有年代感的古老建筑。“太和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保留了很多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元素。现存的传统街巷中,有不同风貌的建筑,而原有的石板路面和素土路面,早已被水泥路面取代。”今年57岁的王长生是土生土长的太和人,娓娓道来老镇的故事。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不大,但街道布局完整,横街、正街和香樟街是老镇商贸最集中的街道。建筑多以小青瓦、坡屋顶、深出檐、大进深为主,窗户图案、挑檐等形式多样,建筑结构富有清朝和民国时期特色。如今老镇里所剩居民已不多,民宅大多显得有些许破败,“但它依然是美的,因为这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镇。”王长生说。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自秦朝治蜀地以来就有水码头的历史算起,距今已逾两千年。由于太和场址几经变迁,现今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遗存历史在200年左右。那么,“太和”之名由何而来?据资料记载,最早的太和场镇在现状镇区东南侧,古称石龙场。石龙场的名称源于因场遭水淹,人们想通过置石龙首来避免水患,其结果自然是行不通,场镇只好向上游搬迁,最后迁至官坟山(今太和老镇正街),以太平和顺之意起名太和场。“太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和巴蜀古道中重要的驿站,因岷江雷家渡码头运输集散功能傍水而建,岷江还没有改道时,码头就在这个位置。”顺着王长生手指的方向看去,曾经的码头被水泥路面和居民楼所代替。据悉,太和曾是岷江水路上“日吞千担货、福禄万家人”的“小香港”,是远近闻名的物资集散地,同时也是眉山市的工业重镇,是衔接眉山中心城区与北部广大乡镇之间的纽带。太和老镇历史街区的历史传承和资源条件,使其在工业上形成了食品加工、饲料、建筑建材、服装鞋业、制衣划片、印刷产业等各类工业企业190多家。优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太和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面貌。漫步在独具魅力的太和老街上,古旧的建筑、淳朴的民风,依稀还能感受到老街在时光荏苒中的新老更替;斑驳的墙壁,无言地见证了许多我们未曾知道的故事;脚下的这条路,好多人走过,而那些人早已淹没在茫茫历史中。【未来规划】保持和延续老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寻踪历史街区与名城的历史渊源,实现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区域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机融合,使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眉山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支撑。眉州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沧桑的见证眉州老城墙位于东坡区一环路,即老眉山城东门。城墙街区尚存800余米,北部已有一段复修。眉州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是眉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确定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眉山科举文化时代文化性建筑集中分布的地段。伴随着暖阳,记者来到眉州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踩着青石板,触摸着老城墙的沧桑,这里承载着祖祖辈辈珍贵的记忆。岁月变迁,让老城墙蹒跚走过历史长河。如今,在城市化浪潮中,老城墙依然屹立,守护着这片土地。“唐朝时期就有了眉州古城的建筑雏形,到了五代时期由刺史山行章集合五个县的财力,修建而成。城墙两边栽种了许多杨柳树与芙蓉花,每当夏末秋初之际,芙蓉花开,姹紫嫣红。”75岁的市民张忠全曾从事文化工作,是土生土长的眉山人,深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无论兵乱还是水患,城墙用自己的‘铜墙铁壁’,保护着眉山城里的子民,不受侵害。”张忠全说。行走在城墙边,从砖与红土的缝隙中寻找旧时的痕迹。眼前矗立的碑文渐渐凸显出历史的沧桑,回溯到多年以前,从想象里勾勒出完整的城墙,似乎就在眼前。“世代更替,城墙年久失修,再加上战事不断,被大火焚烧后,城垣坍塌,便荒废在这里,随后,屡次兴建,屡次被废,屡次建设,又屡次垮塌。”张忠全介绍。1983年,城墙被公布为当时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对其实施了保护。如今的老城墙,修建于2014年,在“修旧如旧”的保护维修后,在原有古城墙的基础上,再现的是清眉州城墙。沿着砖墙一侧的石梯往上爬,首先映入眼帘的小亭给城墙增添了几分活力。“维修后的清眉州城墙长150米、宽4米、高约5米,城墙墙体仍用红砂条石砌筑,内为夯土。”张忠全称,城门采用三拱券门,依清代眉州城图为据,城门楼采用单檐歇山式。城门长23.4米、宽10米、高7.4米,城门两侧各设梯步。城门中的拱券门为机动车道,满足消防车通行以及双车道设计。中间门洞高5米、宽9米,两侧门洞设计为非机动车道,宽2米、高2.98米。修建后的老城墙是我市具有厚重历史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一些居民、爱好文史摄影的旅游市民都会到此拍照记录、留存影像。虽然时间不停地向前走,城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但是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是抹不去的历史记忆。【未来规划】依法严格保护市级文保单位眉州古城墙与经书楼。保护眉山古遗址,保护文物周边环境,恢复历史街巷格局。维护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的传统风貌特征,对街区内不符合传统风貌特征的建筑提出适当的改造措施,营造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与历史环境特征。弘扬传承“诗书文化”,以眉州古城墙与经书楼为核心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与展示的空间。通过遗址公园、城墙公园、小桃园、文庙、奎星楼及折桂楼等历史遗迹的恢复重建,营造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传承与展示的空间。
雷尧 杨熹 张莉 文
2021-02-04
桃花和酒,同时抵达
报纸
思不群在一个饮酒之人看来,天下也只有两种人:喜欢饮酒的人,和即将喜欢上饮酒的人。育邦属于其中的哪一类人?他写下了《止酒》作为回答,似乎同时否定了二者。古人以“止酒”为题的诗不少,而其中无疑以陶渊明的《止酒》诗最为有名。“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这是一个退居林下、吟诗听风的形象,他决意远离酒杯,不思再饮。然而,对于一个写下《饮酒十九首》之人,要“止酒”谈何容易,闲来写一首《止酒》诗不过是借个由头作作样子,找个题目聊以抒怀罢了。育邦写《止酒》当作如是观。因为据我所知育邦平素似乎并不善饮,更不贪杯,何需“止酒”?而却正襟危坐地来写《止酒》,这就有了意味,有了妙处。这酒戒得若是若非,而妙就妙在若是若非之间。而且,也正是在这本诗集中,与《止酒》同时育邦还写下了属于他的“饮酒十九首”:“在时光的溃败中/我们拈花,饮酒”(《晨起读苏轼》);“朋友们将在山冈上重逢,/桃花和酒,同时抵达。”(《见证》)。在这些诗歌中,抒情主体或者自饮自乐,或者向友人发出召饮,不过他手中举起的,是一只空杯,需要在相聚之时那美酒才会倾泄而出。但正是在这一只空杯中,才能装下他欲放置之物。也就是说,在他的酒杯中,装着的不是酒,而是那些与酒一样散发着香气、以奇异的光泽吸引人的东西。很明显,这是一个虚拟的饮者,一个以空杯召唤众兄弟齐聚河岸痛饮的人,他的自饮与召饮皆是一个姿势,一种文化行为,一种昭示。而宴席已经摆起,在他的酒宴上,一起同饮的是杜甫、苏轼、屈原、天山、白鹿山、三苏坟、维特根斯坦、忘筌山居,是元好问、金圣叹、嵇康、石涛、司空山、如方山、勒内·夏尔、吴敬梓、龙苴古城、鸠摩罗什寺,是陈寅恪、倪云林、二郎山、洞庭山、甘棠镇、李公麟、陶渊明、西南联大旧址、金阁寺……这可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宴席,与饮者各色各样,纷纭非凡,他们经由诗人的召唤,慨然入席。但这是一群沉默的饮者,面对育邦的热情邀请,他们复活、谈笑、饮酒,却不发一言。仿佛诗人是“对着自己的影子饮酒”(《访蒲松龄故居》)。正是在这里我们触及了它的妙处,这场宴席,这些诗歌,正是育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形与影,携手天地间,信仰啸歌。”(《对饮》)它不过是“一个人大摆宴席”,己身散作千万身。在关于自己的简介中,育邦一直有一个说法:“山水爱好者”。这种反复强调是颇有意味的,相当于一种自我宣示。也许当他穿行在如方山的时候,那些氤氲的绿意与水汽,给了他强烈的暗示。而当他任由自己迷失在湖山之间,纵意山水,玩味历史,登临古迹,怀想前人,这山水仿佛被打扰,伸出手来,将一切都纳入了自身之中。也就是说,宴席上的一众客人,这些古迹、古贤、古意都成为山水之间的风景,成了山水的一部分。“薄暮时分,我们取出烧酒,对饮/一杯又一杯。”(《对饮》)诗中召饮的对象正是这些人与物,诗人以此邀请他们在自己的诗歌中现身,带着历史的痛与快,带着昨日的风暴,站在山岭之上,成为其中的一座峰顶。“隔岸的群山,站在/我们的生活之外”(《东梓关》),这就是他们/它们,“隔岸的群山”一直在远处,在历史深处注视着我们,现在通过对饮,诗人召唤他们/它们走上前来,把他们/它们再次纳入现时的生活之中,纳入自己生命的振动之中。齐奥朗说:“他的力量,来自于所有他不曾做过的事,来自那些他满腹‘不可企及’的时刻。”(《解体概要·诗人寄生虫》)对于育邦来说,那些山峦之上异样的风景,就是他“不可能拥有之物”,其中有着众多令他一见倾心又“‘不可企及’的时刻”。为此,他以酒为媒,向山水中的风景,向那些时间中的元素发出吁请。因为酒是水,他们身处同一条河流,来自同一个水源。酒是火,他们承受的是同一种烧灼,保留的是同一种灰烬。每一个先贤,每一处古迹上,都有一个自己:“无处安心的居士,在他者故土上/漂泊,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晨起读苏轼》)。这是育邦的一个基本点。当他站在历史的群峰之下,曝光与阴影交替抚摸,他就感到落日般的安慰:“你苔藓的静默,/伫立在阔叶林的阴影中。/五月,风暴的峭壁。/你捡起松果,跨上灰马,/越过开满蔷薇的山丘……/羽状的玫瑰火焰,在绿色星辰上,/燃烧。薄暮时分,我们取出烧酒,对饮/一杯又一杯。/形与影,携手天地间,俯仰啸歌。(《对饮》)所以这些诗歌到底为谁而写?无疑是为这些受邀者而写,它通过邀请与对饮,完成对这一片山水风景的酬答。在此,通过诗歌,育邦将山水与“丘壑”打通,用诗酒完成“酬答”。从精神谱系上来说,他是这些风景与元素的后代。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他的很多诗歌中充满了少年情怀,一个背负木剑的少年一次次归来,独行在故乡的河岸上,沉湎于“美和迷惘”。时光已然是春天。“曾点行春春服好,陶潜饮酒酒人亲。沉冥便是桃源里,何用狺狺更问津。”(金圣叹《王子文生日》)我们且随育邦徜徉湖山,排空丘壑,饱览花树,俯仰自得。
2023-03-23
苏轼的快哉人生
报纸
李六如快哉快哉,果然快哉。这八个字曾是徐州快哉亭两块匾额上的题字。当下,“快哉徐州”已成为我市着力打造的一块文旅品牌,它连接古今、注解当下,吸引全世界的人们来“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游快乐徐州,享惬意生活”,领略徐州的诸多美好。“快哉”一词,原出自战国时期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文中,宋玉将风分为雄雌,并指帝王之雄风和百姓之雌风是截然不同的,其意在言外,寓含有与民同乐的讽谏。历史上,苏轼曾先后命名了三座快哉亭,分别位于密州、徐州和黄州,且分别彰显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密州快哉张扬义气,“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有武者风;徐州快哉有安定态势,“若夫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多文人气;黄州快哉则“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无关家国情怀,只显高古隐士风骨。密州自矜超然赋,兰台诵快哉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苏轼杭州通判任期满三年,“罢杭州、徙密州”,被任命为密州知州,第一次出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密州和杭州虽同是州,却有天壤之别。杭州鱼米之乡,富甲天下;密州地处潍河东岸,南临群山,北接东海,人多地薄,乃经济萧条之地。这样来看,这次调任实属变法派故意压制和挤兑。北上赴任的苏轼,心底明镜一般,却不能够抗旨不遵,便牵着瘦马一匹,孑然一身地上任了。虽说与杭州时的环境天差地别,但在密州任上,他还是兢兢业业地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苏轼上任那一年,密州年岁不好,又是蝗灾又是旱灾,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饿殍满地,他急民所难,积极应对,开仓放粮,并上书请求减免税赋,还亲临田间地头,助力百姓战胜灾害。密州当地有弃婴的习惯,苏轼便带领众官兵循城拾弃婴,并把这些孩子安排到没有孩子的人家抚养,且拨款按月供给抚养费,让孩子的夭折率降到最低。苏轼在任密州知州时,还命人修葺了密州城北的标志性建筑,在其上复加栋宇,作为登眺之所,并写信让弟弟苏辙为其题名。苏辙熟悉兄长性情,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取名为“超然台”,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苏轼则以《超然台记》和之。熙宁八年,在增葺超然台之后,苏轼又在密州修建了“快哉亭”。从苏辙的《寄题密州新作快哉亭二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身处齐州的苏辙通过书信等途径,知道了苏轼修建快哉亭的事,其中“自矜新作超然赋,更拟兰台诵快哉”两句,便说明了快哉亭的修建时间是在修葺超然台之后。同时也可以看到,对于苏轼在密州的境况和心情,苏辙是有深刻了解的,他深知其兄“超然”之后,更要“快哉”,也读懂了宋玉《风赋》所体现出来的“与民同乐”思想。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苏轼修建“快哉亭”并非自己独享潍水好风光,而是把它开发出来,与士人、与老百姓共享。“车骑崩腾送客来,奔河断岸首频回”两句,则印证了文同在其诗题中所说的“太史云此城之西北送客处也”。诗中还借用了谢安和汲黯的典故,契合苏轼学习盖公“贵清静而民自安”的措施行政,赞美了苏轼的治理之才。徐州贤者之乐,快哉此风熙宁九年,苏轼被任命为河中府知府,而后他前往京城,在河南遇到了前来迎接他的弟弟苏辙,苏辙告诉他朝廷已经改任他为徐州知州。徐州既是军事重镇,又是漕运重要的转折点,此职的重要性当然超过河中府知府。但是,苏轼、苏辙兄弟来到汴京陈桥门时,门吏却称朝廷有旨,禁止苏轼进京城。此事令苏氏兄弟颇为惊异,既然皇帝委以重任,为什么又禁止他入京城,显然此事是朝中有人在从中作梗。熙宁十年四月二十一日,苏氏兄弟到达徐州,受到了京东提刑使李清臣、通判徐州军州事江仲达等人的迎接。当时原任徐州知州傅尧俞已被罢官,故公务交接之事由通判江仲达代为办理,为此,苏轼写了篇《徐州送交代仲达少卿》:“此身无用且东来,赖有江山慰不才。旧尹未嫌衰废久,清尊犹许再三开。满城遗爱知谁继,极目扁舟挽不回。归去青云还记否,交游胜绝古城隈。”此诗首句即可看出苏轼心中的牢骚,想来正是未进入京城之事,使他感到了朝中的寒意,但好在徐州一地自然风景颇佳,让他觉得来徐州任职也能舒展心情。当苏轼到达徐州时,恰好李清臣建起了一座小亭,他请苏轼为此亭命名,于是苏轼大笔一挥,题写了“快哉亭”三个字。李清臣,字邦直,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士,欧阳修很欣赏他,曾将他与苏轼并提,且李清臣与苏轼关系也颇为密切,但后因政见不同,他与苏氏兄弟的关系渐渐疏远。后来他还罢了苏辙的官,但在徐州时,李清臣与苏氏兄弟关系还算不错,这也就是他请苏轼为小亭命名的原因所在。苏轼为此还写了首《快哉此风赋》,并在此赋的小引中说:“时与吴彦律、舒尧文、郑彦能各赋两韵,子瞻作第一第五韵。”引中提到的吴彦律乃是吴琯,他当时监徐州酒税,舒尧文乃是舒焕,其官徐州州学教授,郑彦能则是郑仅,此人也做过徐州知州。看来,当时为了庆贺此亭之成,徐州的几位官员还搞了一场雅聚,四人共分八韵,每人各赋两韵,苏轼得“风”“湄”二韵。也许正因如此,让他想到了“快哉”二字,他所作《快哉此风赋》如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若夫鷁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郭,怒号於万窍;飒飒东海,鼓舞於四维。固以陋晋人一吷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吹,抟羽毛於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在宋玉《风赋》中,“快哉此风”一句出自楚襄王之口,宋玉则指出这阵风乃是大王独享的雄风,而普通人只能领略“庶人之雌风”。在《快哉此风赋》中,苏轼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贤者都可以享受雄风,而后他化用《论语·颜渊》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观点,来说明雄风亦能化民以正,并在后文中谈到了徐州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如今,“快哉徐州”已经成为徐州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徐州文旅宣传语“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游快乐徐州,享惬意生活”的精神内核,连接古今,注解当下。黄州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非常艰苦的4年。刚到黄州时,苏轼的心境更是低沉到了极点,但他本就有一派乐观豪放的洒脱,所以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交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元丰六年三月,张怀民也被贬黄州,无处安家,来到承天寺暂住。苏轼与之相识,两人秉性相同、志趣相投,相同的心境,让两人成为了好友。逆境中的苏轼没有颓废、没有倒下,依然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租荒地,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庄稼,并在坡边筑起了茅屋,乐悠悠地自号“东坡居士”。张怀民被贬黄州后,同苏轼一样洒脱,公务之余,还以山水怡情悦性。“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的千古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便记录了这对好友的一段日常。同年十一月,张怀民新居落成,在新居西南又修建了一座用来观赏长江景色的亭子,苏轼钦佩张怀民的大度,于是为该亭取名“快哉亭”,并写下了《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作为苏轼豪放词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词以景带情,描绘了快哉亭周边的好山好水,同时也将词人那种旷达豪迈、潇洒凛然的处世态度表现了出来。末尾“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两句则勾勒出一派旷达豪迈的人生境界: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就能够超凡脱俗、荣辱不惊,在任何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够泰然处之,享受到那无穷快意的千里凉风!苏辙还为此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其中就写道:“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千百年来,苏轼巨大的人格魅力倾倒和影响了无数中国人,人们不仅欣羡他在事功世界中刚直不阿的风节、民胞物与的赤子之心,更景仰他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笑看风云的超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无论境遇有多么不如意,无论生活有多么不顺遂,阳光和快乐就在自己心中,活在当下,活出自我,用出世的态度做人修身,用入世的精神待人处事,做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是生产快乐的仙者,他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若觉人生不快乐,劝君多读苏东坡。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不如意的状况下苦中作乐,保持超然、快哉的本心,这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2023-08-28
苏轼的儋州功绩
报纸
海南儋州是苏轼仕途中最后一个谪居地,此地远离中原、孤悬海外,而被贬之时,苏轼已过耳顺之年,年事已高。按说儋州本应是他人生凄凉地,但他却把这里视作自己建功立业的重要地方,待他3年后离开海南时,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至琼州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海南岛自隋代方始设郡,至宋代时还是一片蛮荒之地。远离京城,“鸟飞犹是半年程”;自然条件艰苦,“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当时被贬至海南的官员大多心灰意冷。初到海南,苏轼“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他毫不畏惧艰难的处境,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海南百姓交往并有所作为。他帮助疗救百姓疾病,带领百姓弃旧习、务农桑,开辟学府、讲学明道,在海南的文化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在海南,依然受到朝廷权臣的压制。他虽官任琼州别驾(知州的佐官),但朝廷对他下了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书公事三条禁令。苏轼本可不理政务,清闲度日,但他始终关注民生疾苦。苏轼居儋耳,发现当地百姓习于取咸滩积水而饮,以致常年患病。于是,他力劝大家改变这种习俗,并带领百姓勘察水脉,挖了一口地下井,取井水饮用。远近百姓纷纷效仿,改变了直接饮用沟渠积水的习惯,疾病大为减少。当时海南流行一种传染病——疟疾,百姓缺医少药,只得转而求助于巫术。苏轼曾在《书柳子厚牛赋后》中描述此情景:“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苏轼一面到乡野采摘草药,一面托人从广州太守王敏仲那里要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药物——淡豆豉,用药食两用之法为民祛病,疗效甚好。后来,当地百姓广泛种植黑豆,配以草药,终于治好了疟疾。由于当时海南交通闭塞,仅有少量船只与内陆中原地区相通,因此与中原文明几近隔绝,大多数地方还在“刀耕火种”。当地百姓主要以狩猎为生,经常食不果腹,而土地却大量荒芜。苏轼创作了诗歌《和陶劝农六首》,劝说百姓改变“不麦不稷”“朝射夜逐”的落后生活方式,阐释“春无遗勤,秋有厚冀”的农耕之理,鼓励百姓“云举雨决,妇姑毕至”,并带领百姓改进农具,开垦荒地,教之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之术,改善了当地百姓吃不饱饭的状况。由于与中原地带长期隔绝,海南文化发展相对迟滞。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整个海南从无一人考中举人或进士。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年),苏轼始于儋州的载酒堂内讲学,传授儒家诗书礼义之道,使“蛮荒之地”的海南渐渐出现“书声琅琅、弦声四起”的文化景况,“乡人多受其惠”。由于苏轼是蜀州人(今属四川省),因此讲学所持为蜀地之语,此种语言,较当时海南地方口音更易让人听懂。因此,苏轼的讲学,也使得海南与内陆地区的语言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顺畅。时至今日,儋州地区的口音较海南其他地区都略有不同,其尾调颇似四川口音,儋州人形象地称之为“东坡话”。在苏轼的学生中,姜唐佐是颇有才华者。姜唐佐上广州应考时,苏轼赋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对其极尽勉励之词。待苏轼北归中原后的第三年,姜唐佐考中举人,成为海南的第一位举人。不久,学生符确考中进士,成为海南的首位进士。之后,海南人才辈出,至清光绪年间(1906年)科举考试废除时,共出举人767名、进士97名。其中,苏轼被贬谪的儋州地区,受苏轼讲学教益最深,考取功名的人数比海南其他地方的人数都要多。海南第一位进士是1109年及第的符确,最后一位进士是1889年及第的王云清,虽相距近800年,却均为儋州人,因此有“进士首儋尾亦儋”之说。明代海南进士唐胄编撰的《重建儋州学记》中记载:“琼之有士始于儋,琼之士亦莫盛乎儋”,真实再现了海南儋州当时鼎盛的学风。清代戴肇辰等学者撰《琼台纪事录》,其中谈道:“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海南三年,苏轼倾心著书立说,续写完成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3部经学著作,撰写文章160余篇,创作诗歌170余首。苏轼在海南的作品流传至中原后,成为中原人士了解海南风土人情的一个窗口,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赞曰:“东坡岭外文字,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受苏轼的影响,今天的儋州人依然喜欢吟诗作对,不仅有许多民间诗社,就连儋州的山歌都酷似格律诗。儋州文化的兴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02年,儋州先后荣获“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的荣誉称号;2021年,儋州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6月,苏轼接到大赦的诏令,北返中原。启程时,前来送行的百姓和学生络绎不绝。他在《别海南黎民表》中深情地写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苏轼北返中原后,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继续讲学,教化乡里,海南岛也因此人才辈出。明朝时期的海南人薛远,考取进士后从政,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成为海南第一位尚书郎;清朝时期的海南人黄河清,考取进士后,回到海南设馆执教,每年授徒百余人,成为一方名师……苏轼被贬至儋州,后人素有“东坡不幸海南幸”之说。时至今日,海南人民一直对苏轼怀有深深的敬意,在海南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东坡墨、东坡话等带有历史印记的文化符号,无不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眷恋和感激。
2023-02-03
学苏轼服芡实粥
报纸
文/隽秀宋代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等书。他到老年仍保持身体健康。据他在著作中记述,他身体健康、腰腿壮健的原因,全都是因为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食用煮熟的芡实,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飞。苏东坡研究的芡实吃法颇为奇异:时常取刚煮的芡实,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数十粒,日复一日坚持不懈。苏轼还钟情芡实粥,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他说:“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芡实,别名鸡头米、鸡头苞等。芡实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也是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本草经百种录》:“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粘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干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现在的中老年人用芡实进补,最简单的是学着苏东坡先生制作芡实粥:将炒芡实50克倒入锅内,加水煮开片刻,再加淘洗干净的大米100克,粥成即可食用。常吃可健身体,强筋骨,耳聪目明。吃芡实时宜慢火炖煮、细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欢喝粥类食物,米粥的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特别是放些有滋补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会更好,芡实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药就味道更好了,滋补的功效也会更强。药书中说芡实有“老人食之延年”的效果,芡实在医书中记载“久食延龄益寿”。芡实能补中益气,提神强志,使人耳目聪明,久服使人轻身不饥,还能开胃助气及补肾固精。芡实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芡实的补肾效果胜过于山药,祛湿效果不逊于红小豆,安神效果不输给莲子,可以说是一种被埋没的补益佳品。大家都知道秋冬季节比较干燥,芡实可以润燥但是又不寒凉,尤其是芡实粥很滋补,特别适合在秋冬季吃。
隽秀
2018-01-19
苏东坡与东坡砚
报纸
砚台对于研习书法很重要,它不仅影响笔墨,摆一方砚台更可以为艺术增加不少魅力,而且其背后有许多故事,讲起来令人津津乐道。抄手砚是宋砚中极具时代特征的代表砚式,也称插手砚或东坡砚。所谓“抄手”,是砚的底部从后端向前端掏空,两侧溜边,形成空间,手可置入,便于使用或欣赏时端起,可见其更具人性化的因素。这种造型直到明清乃至现在仍有制作,有的已经加以改进。早期的抄手砚是箕形砚式,上窄下宽,为斜坡淌池,其形应是从唐代箕形砚发展而来。后来发展成长方形,砚堂平浅,砚池窄深,再后来,上边及两边愈加有了装饰性。有人说抄手砚是苏东坡所创,遂成为宋砚的主流,实际上并非如此。苏轼确实是个藏砚大家和玩砚高手,他说:“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绍圣二年,苏轼曾写信给黄庭坚:“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说明他曾到过端溪,拣选砚石。他在那篇脍炙人口的《端砚铭》中留下“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之句,如果不是亲临端砚之乡,不是亲临砚山坑洞,不是亲眼目睹端砚采石之苦,是绝难写出的。上述抄手砚的发展已经说明了抄手砚的流变,更有出土实物作为佐证。在1975年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和1979年苏州七子山五代墓出土实物中均有抄手砚,说明抄手砚并非始于宋代,更非苏轼始创。五代墓出土实物还有介于唐代箕形砚和宋代抄手砚之间的形制,可谓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既然抄手砚并非苏轼始创,那为什么把抄手砚称为东坡砚呢?愚以为,东坡砚含义有三:一是抄手砚是宋砚的主流,而苏轼又是藏砚大家,人们自然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二是苏轼用过或者藏过的砚中必有一定数量的抄手砚;三是后人在砚上铭刻出自苏轼的砚铭或者琢“东坡像”,有的虽未必是抄手砚,却也以东坡砚名之。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砚与文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紧密。
2015-12-29
放逐与回归(137)
报纸
初到黄州温馨的乡味,抚慰苏轼受伤的心灵。而现世的感慨,又寄寓于同时所作的《万松亭诗叙》中:“麻城县令张毅,植万松于道周,以庇行者,且以名其亭。去未十年,而松之存者不及三四。伤来者之不嗣其意也,故作是诗。”诗中“天公不救斧斤厄”句,自有其深意。“天公”应读作“朝廷”。仿佛是天意安排,旧友正在路上等他,像梅,似溪,如松。二十五日,“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原来是陈公弼的公子陈慥,现隐居岐亭,特地出迎二十五里。陈慥字季常,别号龙丘子,也是四川眉山人,在凤翔即与苏轼订交,可谓同乡故友了。苏轼的兴奋是可想而知的。他在岐亭留住五日,作《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其二为:“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朱陈村在徐州萧县,苏轼知徐时,曾到过与朱陈村毗邻的杏花村。这首诗直刺时政,一无所隐,出狱时“平生文字为吾累”的誓言,又被苏轼抛诸脑后了。明代都穆在《南濠诗话》中说:朱陈村在徐州丰县东南一百里深山中,民俗淳质。一村唯朱陈二姓,世为婚姻。白乐天有《朱陈村诗》三十四韵。“予每诵之,则尘襟为之一洒,恨不生长其地。后读坡翁《朱陈村嫁娶图》诗……则宋之朱陈,已非唐时之旧,若以今视之,又不知其何如也。”一首小诗竟能打破后人的“桃源”梦想,实在功不可没。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尽管他已成为“不得签书公事”的变相囚徒,还是给神宗呈上《到黄州谢表》,表示要“蔬食没齿,杜门思愆,深悟积年之非”,而自己“贪恋圣世,不敢杀身;庶几余生,未为弃物”。据说神宗读到“无官可削,抚己知危”这两句时,笑曰:“畏吃棒邪!”(见徐度《却埽编》)以下臣的遭际取乐。幸好苏轼这些话只是例行公事的敷衍文章,并未那样低首下心,现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洗心革面。在《初到黄州》诗中,我们见到了诗人的本色:“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为口忙”有多层含义:为糊口而出仕,因口祸而获罪,兼指“鱼美”“笋香”的口福。二句看似诙谐,实则沉痛。苏轼自幼便“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亡兄子瞻墓志铭》),及壮被视为宰相之器。二十多年后,不仅没有功成名遂,反而蹉跌至此。“员外”,定额以外的散官。“水曹郎”,隶属于水部的郎官。梁朝何逊、唐代张籍、南唐孟宾于等都任过此职。苏轼借这种巧合加以发挥。“不妨”“例作”,牢骚之中带点幽默放达。宋代惯例,官吏俸禄,有一部分是实物支付。而苏轼的检校官一职,得到的多是公家卖酒后民间退回的酒袋(压酒囊)。这两句表面上自惭尸位素餐,实际上既是诗人苦中作乐的自嘲,也是对朝中权贵的讥讽。江西高校出版社
洪亮 著
2019-05-24
苏轼的慈悲心
报纸
□乐朋北宋文豪苏轼是个慈悲为怀的善人。还在中年时,苏轼就有意卜居阳羡(今宜兴),托友人在那里买田置房。公元1101年,苏轼遇赦,从海南北归并上表告老,欲回宜兴度余生。只是他一家老小三十余口,原有的两处居所十分拥挤,想换一处大房子,以让全家人都能安居。于是,就请宜兴老友邵民瞻代为物色、购置。据宋人费衮的《苏东坡卜居阳羡》记载,买房过程中有件感人至深的事。邵民瞻替苏轼买得一处住宅,苏轼看了也满意。有一天,邵陪同苏轼散步,他们踏着皎洁的月光,来到一个小村子,听到妇人伤心的哭声。苏轼倚杖细听,觉得有些蹊跷,就推门而入,要问个究竟。见了来人,老妇还是痛哭不止。苏轼问她,你为何这般痛哭,能否说来听听?老妇即说:我家有座房子,历代相传,已有一百多年了,一代一代谁也不敢动卖祖宅,一直传到我的手上。但我的儿子不争气,把祖宅卖了,我今天搬到这里来住,离开家传老屋,想想怎能不伤心呢!苏轼听罢也感到有些悲切,就问:你家祖宅卖给谁了?老妇人回答,卖给了苏学士。此言一出,苏轼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就爽快地说:原来你家的祖宅卖给了我!那请你不要悲伤,我今天就把房子还给你!苏轼立即叫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的面烧掉,并对她的儿子说:不要你还卖房钱了,明天陪你老娘回到老宅去,好好服侍你娘过日子吧!才华横溢的苏轼,官声甚佳,文重天下,却不善理财。加之一生颠沛流离,有时连官俸都拿不全。所以在给杭州太守陈述古的诗中,他自叹:“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生计一生迂。”常常要靠胞弟苏辙接济扶持,才能度日。此次宜兴买房,苏轼花了“五百缗”。一缗即一千文,相当于一两银子;五百两银子,对苏轼来说不是个小数字,他倾尽宦囊,才刚够付买房款。如今焚契还宅,苏轼白白损失了“五百缗”,当了一回冤大头!这个举动,莫说常人做不到,就是现在的高官、富豪们,怕也无人能企及。我们不能不为苏轼此举大声喝彩!佛经有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儒佛道兼通的苏轼,胸怀一颗慈悲心,宁可自己吃亏受累,也要成人之美,帮助受苦落难的芸芸众生。他是这样为官的,也是这样做人的。鄙功名利禄为粪土,视救苦救难为上善。苏轼无愧为“大写的人”。他再没钱买房子了,通过友人帮助在常州顾塘桥借得一居所,才暂时住下来。可叹天不假年,当年七月苏轼卒于借居之所,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但他焚契还宅一事,在宜兴成为美谈,长传民间。苏轼的潇洒、伟大,不只在他开一代文风,尤在其人格的高标。兹诌打油四句作结:东坡真居士,常怀慈悲心;舍得吃大亏,救度苦厄人。
2013-12-17
连鳌山:国内最大的苏轼手迹
报纸
著名苏学专家王晋川。连鳌山石刻。□本报记者陈甜游学路上的传奇故事东坡少时读书寺中,尝于石崖上作“连鳌山”三字,大如屋宇,雄劲飞动。——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连鳌山位于眉山西部边陲的几个小丘。这里并没有很大的山,但奇就奇在这个地方是六峰相连,就像六只鳌鱼一样首尾相连,然后在这里连绵对峙,所以因此而得名,流传至今。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连鳌山”石刻字是国内现存最大的苏轼手书遗迹,其中“连”字长3.15米,宽3.2米;“鳌”字长3.5米,宽3.2米;“山”字长3.2米,宽3米,深度约0.1米。在连鳌山,还有一个关于苏轼的传说,我们摘录下来,以供读者参考,苏轼两兄弟和家定国、家安国、家勤国、刘仲达在栖云寺读书,时至中秋,相约登鳌赏月。只是刘仲达晚了一步,未能与其他五人同行,苏轼等人便先行到了连鳌山。个时候皓月当空,一轮明月升在空中的时候,看到这六只鳌鱼背上披满银光,这几位才子诗兴大发,就在这里开始你一言我一句的吟诗作对。安家国起了首句:“登鳌望月蟾宫近。”安定国自告奋勇地接了下句:“寂寞嫦娥喜迎宾,”众人拍手叫好。苏家兄弟才学出众,自然也不甘示弱,苏辙谦虚地说道:“我来第三句,结句留给我兄长吧。”说完便吟道:“四海风云会琼宇。”苏轼看了看各位挚友,说出了他的结句:“苏家轼辙安定勤。”这结句把在场五人的名字都巧妙地安排其中,令大家都赞叹不已。就在大家准备尽兴而归时,刘仲达到了,他错过了与大家的活动,觉得遗憾万分。此时,大家突然想到,六人同登连鳌,正符合此山六鳌并举的象征,便让苏轼在山崖写下最大的“连鳌山”三个字,以作纪念。苏轼欣然答应了,只是山上无纸无砚,他只好就地取材,石壁作纸、扫帚作笔,再将红泥搅匀放在木盆里作为墨汁。然后一气呵成写成“连鳌山”,寺庙住持见到这古今罕见的巨书,赶紧请来附近的老石匠将大字雕刻了3寸深,留存至今。专家说王晋川:“关注源头,才有细水长流”在历朝历代对苏轼的记载里,他在外宦游的地点和事情都有着比较详细的描述,然而对于苏轼“生于斯,长于斯”的眉山,却少有记载。实际上,在苏轼的诗文中,有很多关于眉山的回忆,包括他从小到大的一些生活场景。另一方面,人们也非常渴望知道小时候的苏轼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能够有一组文章,可以将苏轼在眉山的足迹串联起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所要描述的人和事,都要依据有说服力的史料而来,包括苏轼自己及其父亲、兄弟的记叙,要做到有史可查,经得起推敲。虽然在眉山有很多关于苏轼的传说故事,但是真真假假混在一起,很难以让人分辨,而且还易让人对苏轼在眉山的真正经历产生怀疑。所以,将事实与传说的区分,对还原真正的少年苏东坡足迹非常有好处。“关注源头,才有后面的细水长流”,了解了苏轼青少年的成长经历,才会对他有着真正的全面了解。希望这项工作能够一直持续下去,不断完善,做精做细。
陈甜
2019-08-25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