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42632条数据
苏
轼
与李清照间的轶闻
报纸
苏
轼
与李清照都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但
苏
轼
比李清照整整年长一辈,社会关系上本无交集之处。这里所说的“轶闻”是指两人之间因家庭关系所连带产生的一些轶闻轶事。
林冠群
收藏
喜欢
141
苏东坡还是个治水名人
报纸
本报记者吴限提示TISHI在“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上,展出很多与
苏
轼
相关的文物,其中,有两幅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画,证明了
苏
轼
治理水患的才能。
吴 限
收藏
喜欢
141
和子由与颜长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种柳
有声图书
宋·
苏
轼
收藏
喜欢
141
范景仁墓志铭
三苏作品
熙宁、元丰间,士大夫论天下贤者,必曰君实、景仁。其道德风流,足以师表当世。其议论可否,足以荣辱天下。二公盖相得欢甚,皆自以为莫及,曰:“吾与子生同志,死当同传。”而天下之人。亦无敢优劣之者。二公既约史相为传,而后死者则志其墓。故君实为《景仁传》。其略曰:“吕献可之先见,景仁之勇决,皆予所不及也。”轼幸得游二公间,知其平生为详,盖其用舍大节,皆不谋而同。如仁宗时,论立皇嗣,英宗时论濮安懿王称号,神宗时,论新法。其言若出一人,相先后如左右手。故君实常谓人曰:“吾与景仁兄弟也,但姓不同耳。然至於论钟律,则反复相非,终身不能相一。君子是以知二公非苟同者。君实之没,轼既状其行事以授景仁,景仁志其墓,而轼表其墓道。今景仁之墓,其子孙皆以为君实既没,非子谁当志之,且吾先君子之益友也,其可以辞!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其先自长安徒蜀,六世祖隆,始葬成都之华阳。曾祖讳昌祐,妣索氏。祖讳璲,她张氏。累世皆不仕。考讳度,赠开府仪同三司。妣李氏,赠荣国太夫人,庞氏,赠昌国太夫人。开府以文艺节行,为蜀守张咏所知。有子三人。长曰鎡,终陇城令。次曰锴,终卫尉寺丞。公其季也。 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道遇鎡,求士可客者,鎡以公对。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曰:“大范恐不寿。”其季廊庙人也。还朝与公俱。或问奎入蜀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於世。”时故相宋庠与弟祁名重一时,见公称之,祁与为布衣交。由是名动场屋,举进士,为礼部第一。故事,殿廷唱第过三人。则礼部第一人者,必越次抗声自陈,因擢置上第。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 释褐为新安主簿,宋缓留守西京,召置国子监,使教诸生。秩满,又荐诸朝,为东监直讲。用参知政事王举正荐,召试学士院,除馆阁校勘,充编修《唐书》官。当迁校理。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於进取,特除直秘阁为开封府推官,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兼管句国子监。 上疏论民力困弊,请约祖宗以来官吏兵数,酌取其中为定制,以今赋入之数十七为经费,而储其三以备水旱非常,又言:“古者家宰制国用,唐以宰相兼盐铁转运,或判户部度支,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益兵无穷,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请使中书、枢密通知兵民财利大计,与三司同制国用。”葬温成皇后。太常议礼,前谓之园,后谓之园陵。宰相刘沆前为监护使,后为园陵使。公言:“尝闻法吏舞法矣,未闻礼官舞礼也。请诘问前后议异同状。”又请罢焚瘗锦绣珠玉以纾国用,从之。 时有敕,凡内降不如律令者,今中书,枢密院及所属执奏。未及一月,而内臣无故改官者,一日至五六人。公乞正大臣被诏故违不执奏之罪。石全斌以护温成葬,除观察使。凡治葬事者,皆迁两官。公言章献、章懿、章惠三太后之葬,推恩皆无此比,乞追还全斌等告敕。文彦博、富弼入相,百官郊迎,时两制不得诣宰相居第,百官不得间见。公言隆之以虚礼,不若开之以至诚,乞罢郊迎而除谒禁,以通天下之情。议减任子及每岁取士,皆公发之。又乞令宗室属疏者补外官。仁宗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公曰:“陛下甄别其贤者显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虽不行,至熙宁初,卒如公言。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劈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狱犴充斥,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於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周王既薨,真宗取宗室子养之宫中,此天下之大虑也。愿陛下以太祖之心,行真宗故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 尝有星变,其占为急兵。公言:“国本未立,若变起仓卒,祸不可以前料,兵孰急於此者乎?今陛下得臣疏,不以留中而付中书,是欲使大臣奉行也。臣两至中书,大臣皆设辞以拒臣,是陛下欲为宗庙社稷计,而大臣不欲也,臣窃原其意,特恐行之而陛下中变耳。中变之祸不过於死,而国本不立,万一有如天象所告急兵之忧,则其祸岂独一死而已哉!夫中变之祸,死而无愧,急兵之忧,死且有罪,愿以此示大臣,使自择而审处焉。”闻者为之股栗。 除兼侍御史知杂事。公以言不从,固辞不受。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见上,面陈者三。公位,上亦泣曰:“朕知卿忠,卿言是也。当更俟三二年。”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朝廷不能夺。 乃罢知谏院,改集贤殿修撰,判流内铨,修起居注,除知制诰。公虽罢言职,而无岁不言储嗣事。以仁宗春秋益高,每因事及之,冀以感动上心。及为知制诰,正谢上殿,面论之曰:“陛下许臣,今复三年矣,愿早定大计。”明年,又因袷享献赋以讽。其后,韩琦卒定策立英宗。迁翰林学士充史馆修撰,改右谏议大夫。 英宗即位,迁给事中,充仁宗山陵礼仪使。坐误,迁宰臣官,改翰林侍读学士,复为翰林学士。中书奏请追尊濮安懿王,下两制议,以为宜称皇伯,高官大国,极其尊荣,非执政意,更下尚书省集议。已而台谏争言其不可,乃下诏罢议,令礼官检详典礼以闻。公时判太常寺,率礼官上言:“汉宣帝於昭帝为孙,光武於平帝为祖,则其父容可以称皇考,然议者犹非之,谓其以小宗而合大宗之统也,今陛下既考仁宗,又考濮安懿王,则其失非特汉宣、光武之比矣。凡称帝若皇若皇考,立寝庙,论昭穆,皆非是。”于是具列仪礼及汉儒论议、魏明帝诏为五篇奏之。以翰林侍读学士出知陈州。陈饥,公至三日,发库凛三万贯石,以贷不及奏,监司绳之急,公上书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陈人至今思之。 神宗即位,迁礼部侍郎,召还。复为翰林学士兼恃读、群牧使、句当三班院、知通进银台司。公言:“故事,门下封驳制敕,省审章奏,纠举违滞,著于所授敕,其后刊去,故职寝废,请复之,使知所守。”从之。 纠察在京刑狱。王安石为政,始变更法令,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糓贵贱,发敛,以便农末,最为近古,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且陛下疾富民之多取而少取之,此正百步与五十步之 间耳。今有二人坐市贸易,一人下其直以相倾夺,则人皆知恶之,其可以朝廷而行市道之所恶乎!”疏三上,不报。 迹英阁进读,与吕惠卿争论上前,因论旧法预买绸绢。亦青苗之比。公曰:“预买亦敝法也,若陛下躬节俭,府库有余,当并预买去之,奈何更以为比乎?”韩琦上疏,极论新法之害,安石使送条例司疏驳之。谏官李常乞罢青苗钱,安石令常分析,公皆封还其诏。诏五下,公执如初。 司马光除枢密副使。光以所言不行,不敢就职,沼许词免,公再封还之。上知公不可夺,以诏直付光,不由门下。公奏:“由臣不才,使陛下废法,有司失职,乞解银台司。”许之。 会有诏举谏官,公以轼应诏,而御史知杂谢景温弹奏轼罪。公又举孔文仲为贤良。文仲对策,极论新法之害。安石怒,罢文仲归故官。公上疏争之,不报。 时年六十三。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闻者皆为公惧。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又曰望陛下集群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天下闻而壮之。安石虽诋之深,人更以为荣焉。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同天节乞随班上寿,许之。遂著为令。久之归蜀。与亲旧乐饮,赈施其贫者,期年而后还。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拭不已。朝廷有大事,辄言之。 官制行,改正议大夫。今上即位,迁光禄大夫。初,英宗即位,柑仁宗主而迁傅祖。及神宗即位,复还僖祖而迁顺祖。公上言:“太祖起宋州有天下,与汉高祖同,僖祖不当复还。乞下百官议。”不报。及上即位,公又言乞迁僖祖,正太祖东向之位。时年几八十矣。 韩维上言:“公在仁宗朝,首开建储之议,其后大臣继有论奏,先帝追录其言,存没皆推恩,而镇未尝以语人,人亦莫为言者,虽颜子不伐善,介之推不言禄,不能过也。”悉以公十九疏上之。拜端明殿学士。特诏长子清平县令百揆改宣德郎,且起公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诏语有曰:“西伯善养,二老来归。汉室卑词,四臣入侍。为我强起,无或惮勤。”公固词不起,天下益高之。 改提举嵩山崇福宫。公仲冗之孙,祖禹,为著作郎,谒告省公于许。因复赐诏,及龙茶一台,存问甚厚。数月,复告老,进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 初,仁宗命李照改定大乐,下王朴乐三律。皇祐中,又使胡瑗等考正,公与司马光皆与。公上疏,论律尺之法。又与光往复论难,凡数万言,自以为独得于心。元丰三年,神宗诏公与刘几定乐。公曰:“定乐当先正律。”上曰:“然。虽有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公作律、尺、龠、合、升、斗、豆、区、龠、斛,欲图上之。又乞访求真黍以定黄钟,而刘几即用李照乐,加用四清声而奏,乐成。诏罢局,赐赉有加。公谢曰:“此刘几乐也,臣何与焉。”及提举崇福宫,欲造乐献之,自以为嫌,乃先请致仕。既得谢,请太府铜为之,逾年乃成。比李照乐下一律有奇。二圣御延和殿,召执政同观,赐诏嘉奖,以乐下太常,诏三省、侍从、台阁之臣皆往观焉。 时公已属疾,乐奏三日而薨。实元祐三年闰十二月癸卯朔,享年八十一。计闻,辍视朝一日,赠右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忠文。公虽以上寿贵显,考终于家,无所憾者,而士大夫惜其以道德事明主,阅三世,皆以刚方难合,故虽用而不尽。及上即位,求人如不及,厚礼以起公,而公已老,无意于世矣。故闻其丧,哭之皆哀。 公清明坦夷,表里洞达,遇人以诚,恭俭慎默,口不言人过。及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干行义,奏补先族人而后子孙,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客其家者常十余人,虽僦居陋巷,席地而坐,饮食必均。 兄鎡卒于陇城,无子,闻其有遗腹子在外,公时未仕,徒步求之两蜀间,二年乃得之,曰:“吾兄异于人,体有四乳,是儿亦必然。”已而果然。名之曰百常以公荫,今为承议郎。公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直温之子昉卒于京师,公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终身。 其学本于六经仁义,口不道佛老申韩异端之说。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凡二入翰林,知嘉祐二年、六年、八年及治平二年贡举,门生满天下,贵显者不可胜数。 诏修《唐书》、《仁宗实录》、《玉牒日历类篇》。凡朝廷有大述作、大议论,未尝不与。契丹、高丽皆知诵公文赋。少时尝赋“长啸却胡骑”,及奉使契丹,虏相目曰:“此长啸公也。”其后兄子百禄亦使虏,虏首问公安否。有《文集》一百卷,《谏垣集》十卷,《内制集》三十卷,《外制集》十卷,《正言》三卷,《乐书》三卷,《国朝韵对》三卷,《国朝事始》一卷,《东斋记事》十卷,《刀笔》八卷。 积勋柱国,累封蜀郡开国公,食邑加至二千六百户,实封五百户。娶张氏,追封清河郡君。再娶李氏,封长安郡君。子男五人。长曰燕孙,未名而卒。次百揆,宣德郎监中岳庙。次百嘉,承务郎,先公一年卒。次百岁,太康主簿,先公六年卒。次百虑,承务郎。女一人,尝适左司谏吴安诗,复归以卒。孙男十人。祖直,襄州司户参军。祖朴,长社主薄。祖野、祖平,假承务郎。祖封,右承奉郎。祖耕,承务郎。祖淳、祖舒、祖京、祖恩。孙女六人,曾孙女三人。 公晚家于许,许人爱而敬之。其亮也,里人皆出涕。以元祐四年八月己未,葬于汝之襄城县汝安乡推贤里,夫人李氏袝。 公始以诗赋为名进士,及为馆阁侍从,以文学称。虽屡谏争及论储嗣事,朝廷信其忠,然事颇秘,世亦未尽知也。其后议濮安懿王称号,守礼不回,而名益重。及论熙宁新法,与王安石、吕惠卿辨论,至废黜不用,然后天下翁然师尊之。无贵贱贤愚,谓之景仁而不敢名,有为不义,必畏公知之。 公既得谢,轼往贺之曰:“公虽退而名益重矣。”公愀然不乐,曰:“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命也夫。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轼以是愧公。 铭曰:“凡物之生,莫累于名。人顾趋之,以累为荣。神人无名,欲知者希。人顾忧之,以希为悲。熙宁以来,孰擅兹器?”嗟嗟先生,名所不置。君实在洛,公在颍昌。皆欲忘民,民不汝忘。君实既来,遁归于洛。挚而维之,莫之胜脱。为天相君,为君牧民。道远年徂,卒徇以身。公独坚卧,三诏不起,遂解天刑,竟以乐死。世皆谓公,贵身贱名,孰知其功,圣人之清。贪夫以廉,懦夫以立,不尸其功,无丧无得。君实之用,出而时施。如彼水火,宁除渴饥。公虽不用,亦相其行。如彼山川,出云相望。公维蜀人,乃葬于汝。子孙不忘,尚告来者。
苏
轼
1064
收藏
喜欢
140
《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
三苏作品
夏畦流膏白雨翻,北窗幽人卧羲轩。风轮晓入春笋节,露珠夜上秋禾根。 从来白发有公道,始信丹经非妄言。此身法报本无二,他年妙绝兼形魂。
苏
轼
收藏
喜欢
140
诺瓦利斯《夜颂》中的死亡主题
学术论文
对诺瓦利斯关于死亡的思考的探究言犹未尽,本文又把《夜颂》同歌德的诗歌《欧弗洛绪涅》以及
苏
轼
的诗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进行比较。
杨天薏
收藏
喜欢
140
千古风流苏东坡
报纸
本期讲坛邀请任万平委员结合多年博物院工作体会,以丰富的历史文物为线索,来解读
苏
轼
、感受
苏
轼
,及其带来的文化影响力。
收藏
喜欢
140
纪昀
研究学者
纪昀作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对历代典籍十分熟悉,故其《评苏文忠公诗》,能站在整个中国诗史的高度,从诗歌的因革正变来评论苏诗,对苏诗做了全面研究,评论了
苏
轼
一生诗作的演变过程,几乎尽评苏诗,却评语甚简,
纪昀
收藏
喜欢
140
方永江
研究学者
(1968-),2010年至今任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
苏
轼
研究学会秘书长、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
方永江
收藏
喜欢
140
宋代咏史诗研究
学术论文
北宋中后期乃自立期,以王安石、
苏
轼
、张耒、黄庭坚等为代表。南宋前期是宋代咏史诗的深化期,以李纲等为代表。
张小丽
收藏
喜欢
13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