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论荀子的霸道思想
学术论文
“王霸之争”是儒家政治哲学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从孔孟开始,“王”与“霸”可以说是从对于历史状态的描述发展到了一种政治—哲学概念。本文所欲阐释的主题是荀子的“霸道”,对于这一概念,孟子以“力”对之规定而加以贬抑,荀子则以“信”对其规定而给予发展和接受,其中各有其理论基础。本文欲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荀子的“霸道”问题加以分析,以期能够明了在荀子的理论中,“霸道”在政治哲学方面,有着怎样的合理性而能够加以接受:第一,“王霸之争”,相较于孟子纯以道德角度严格“王霸”之别,荀子有着对历史的冷静观察,并将其独特的历史判断加以引入;第二,荀子对于“霸”的规定,重在阐明“信”、“契”与“驳”三个概念。以“信”规定“霸”,不仅为“霸”的伦理合理性提供了基础,同时,“霸”也为“信”的内涵的扩展及其现实落实、尤其是在政治公共领域中重“诺”的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的角度。荀子的霸道,除了“信”之外,还有“契”的因素,“信”与“契”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荀子常以“粹而王,驳而霸”来区分王霸,霸道的“礼法兼综”也构成其重要的观察点之一。
丁琳
收藏
喜欢
28
“勋阀”释义商榷
期刊
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苏轼的《方山子传》中有一句“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教材对“勋阀”的注释为“功勋之家”,我觉得有待商榷。首先,我觉得“阀”,应当注释为通假,通“伐”。
贾贤珍[1]
收藏
喜欢
28
《宋史》纪传校证
期刊
笔者研读宋籍有年,于《宋史》所究尤多.对于此书中的一些讹误,除前贤世哲所指出者之外,又陆续发现不少颇堪校证之处.此前刊梓过几篇拙文,令不揣孤陋,再择若干条目,略作考究校证,兼与宋代文史研究者共识.以下依《宋史》卷次分列而缕述之.
李之亮[1]
收藏
喜欢
28
苏轼流寓人生的“最后一次行程”——兼探苏轼灵柩从常州移至今河南郏县的路径节点
期刊
运用古典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地方文献学的学科方法,以三维关照,探究苏轼流寓人生中"最后一次行程"的路径节点,探究苏轼流寓人生中"最后一次行程"的终点,以期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应有的学术支撑。
刘继增[1];刘彩平[1]
收藏
喜欢
28
洪雅:古镇的时间
期刊
吾乡高庙位于两大名山——峨眉山与瓦屋山交界处。苏东坡有诗云:“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就知名度而言,瓦屋当然不及峨眉。峨眉是大红大紫的当红明星,瓦屋则是有待开发的小家碧玉。由于与两山接壤,地形地貌便深得两山之妙——既有峨眉的雄奇秀丽,又兼瓦屋的古朴神奇。尤其是盛夏季节,云树蓊郁,远山含黛,白云缭绕,一派明丽清幽之景。
李云
收藏
喜欢
28
诗画平等观中的诗画关系——围绕“诗中有画”说的若干问题
期刊
一、苏轼的“诗中有画”说有无价值判断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刘石[1]
收藏
喜欢
28
诗掀波涛及云海——浅谈韩愈对李白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期刊
在韩愈的诗学理论中李白是诗歌革新的旗手,在他的创作实践中,李诗的自由豪放是他追求的诗学理想。韩愈的诗歌继承和借鉴了李诗的浪漫飘逸和奇瑰壮丽,为中唐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广仓[1]
收藏
喜欢
28
文以载道映初心
报纸
□刘小兵唐宋时代,缔造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繁荣与辉煌,而其中唐宋八大家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唐宋八大家文学课》以八大家之生平为经,以其著述为纬,绵密有痕地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中,既可了解唐宋之际的文学思想,还能生发开去,悠然看见中国文化的来处。所谓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之际八位著名的文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他们在继承前人文学传统的基础上,秉承“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理念,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推动了文学事业的蓬勃开展,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全书以每人一章的叙写方式,详细论述了他们在“古文运动”中的文学思想和艺术主张,从而,揭秘出八大家之所以赢得后世推崇的根本原因。唐之前的魏晋时代,文坛上曾兴起了一股萎靡奢华之风。彼时的文人,往往以追求辞藻的华丽为荣,书写的内容,不是停留在风花雪月的情感记事上,就是陷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个人抒怀中。以韩愈为代表的八大家们,深刻洞察民间疾苦,立足于用文字表现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生,常常感时而发,对这种言之无物的浮华文学深恶痛绝。在他们看来,文学一旦脱离了火热的生活,满足于闭门造车式的拎须苦吟,映照现实、书写文明的社会功能必会日益弱化,优秀的文学传统更是将不复存在。在他们的接续努力下,这才涌现出唐宋文学的绮丽景象,在中国文化史上,巍然矗立起了唐诗与宋词双峰并峙的局面。文以载道映初心。唐宋八大家的涌现,是激情与才华的碰撞,也是历史与时代的造就。本书既从大处着眼,勾勒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又深入具体,叙写文人的读书、为官、交友、游历、遭贬黜等人生经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唐宋八大家形象。位列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以儒家道德和古文传统来改良文学,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开启了中国的新思想时代,用文学作为重要的载体,毕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宣介推广中。他一改魏晋隋时代的浮艳文风,坚持“言之有物、言之有实”的创作思想,为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同为唐朝的柳宗元,则继承了韩愈的优良传统,以清丽峭拔的文笔,不但抒发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还用率真质朴的行文,深切表达着对现实的关注、对百姓生活的忧思,使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影响日益深远。宋代的欧阳修,为了摒弃当时文坛上兴起的浮夸浓艳之风,奋笔疾书,以“史家的春秋笔法”,泼墨挥毫,力陈其中利害,予同道中人以醍醐灌顶的思想启迪。“三苏”中的苏洵,敢于创新,他的散文突破了以往的窠臼,用浩荡的笔势,滔滔的雄辩,开辟了古典文学的另一重境界。曾巩,则坚守着文以载道的创作初心,以大开大阖的恣肆之笔,书写着“古文运动”新的传奇。作为政论家的王安石,以一篇篇说理透彻、史论结合的雄文,把宋代散文的写作推向了新的高度。最具特色的,无疑是有着“文化巨人”之称的苏轼了,他独抒性灵、不拘一格的“苏式”文章,抱朴守拙的书画作品,每每于雅俗共赏中,创造出词境意境的崭新格局,彰显出中国古典文学高渺深远的丰赡之美。而其弟苏辙,才华同样横溢,在宋代散文界可谓独树一帜,即便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园地里,也享有重要的地位……与以往评述唐宋八大家之作品不同的是,本书在展现八位传主突出文学成就时,也毫不回避他们身上涌现的瑕疵。如韩愈年少家境窘迫,也曾违心结识贵权……总之,阅读本书,能让人见识到八位文人的另一面,使他们的形象更饱满、更接地气。
刘小兵
收藏
喜欢
28
欧阳修慧眼识才的故事
报纸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见《宋史·欧阳修传》)译成白话就是: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处。在议论上,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洒脱,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提携后进者,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以上是《宋史。欧阳修传》中的文字,它不仅赞扬了欧阳修文章锦绣,为天下文学旗手,也对他提携后辈的精神,大加褒扬。对欧阳修才华非常欣赏的宋仁宗曾赞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总是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所以,北宋名士欧阳修堪称千古伯乐。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给文坛名人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表达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后,赏识不已,他在给曾巩的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巩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曾巩长于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一直埋没于草莽江湖。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为其扬名,又把曾巩纳入门下,悉心教导,把他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他还盛赞曾巩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后来能够名扬天下,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为学,后来进军科场,却连连落榜,性格倔强的他,干脆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付之一炬,然后闭门谢客,埋头读书,经过数年磨砺,终于文章大进,下笔千言。据叶梦得的《避暑录话》记载,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四十八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张方平说,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轻,此事非欧阳修莫属。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其实,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结怨,一向合不来,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不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说:“伏见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由于欧阳修在皇帝和士大夫之间的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欧阳修发现苏轼的故事,也是一段文坛佳话。嘉祐二年,欧阳修出任知贡举,担任这一年礼部进士考试的主考官。策论一场,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发现其中一篇文章特别精彩,颇具“孟轲之风”,随即呈给欧阳修阅。欧阳修读后,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文采还是观点,都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由于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担心若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与梅尧臣商量将其列为第二。复试时,欧阳修又见到一篇《春秋对义》,赞叹之余,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见《与梅圣俞四十六通》)。看到后生才情勃发,已逾知天命的欧阳修,竟然兴奋得犹如孩童一般,爱才之情,溢于言表。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共录取进士三百八十八人,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后来的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后来的旷世大儒,真可谓群星灿烂。之所以一次考试就能录取这么多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这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难怪他会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爱才之切、识才之准、举才之功,称他为千古伯乐,应该不是过誉之词。摘自《欧阳修的故事》
收藏
喜欢
28
眉山校园翰墨香 朗朗我心似东坡
报纸
11月23日,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在四川省眉山市启开大幕。本届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以“世界的苏东坡”和“音乐连接世界”为主题。期间,除了丰富多彩的东坡文化活动和音乐盛宴,全国72所东坡学校也齐聚眉山,共商如何让学生“像东坡一样”。如何像东坡一样?几天前,三苏祠里,一群眉山小学生在“兄弟银杏树”前挥毫泼墨,书写“兄弟的千古情”,赢得喝彩一片。而不远处的湖滨路畔,夜幕降临,远景楼上月亮升起,美得让人忘记呼吸。让许多来自千里之外的苏东坡的粉丝们甚至认为,比起家乡,这轮来自眉山的月亮,更让人觉得,温暖。三苏祠前挥毫致敬小学生恍若东坡当年11月23日-24日,“以传承东坡文化,提升教育品质”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东坡百校论坛在眉山东坡中学举行,教育专家、苏学专家、文化名人及来自全国十三省市的72所东坡学校校长、眉山市中小学近400名校长等人欢聚一堂,“东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整合”作为本次论坛的核心议题。活动中,还举办了“我心中的苏东坡”全国中小学书法绘画及3D作品展示。这场与东坡文化紧密相关的论坛之所以选在眉山,是因为,与苏东坡同为乡人、同用乡音、同习乡俗的眉山人,把苏东坡视为最为耀眼的人格坐标、最值得珍视的文化记忆。在眉山,东坡文化俯拾皆是。历经三百载栉风沐雨的三苏祠,接受着海内外游人的拜谒;用现代展陈手段讲述三苏故事的三苏纪念馆,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苏轼公园、苏洵公园、苏辙公园,精巧雅致的生态园林与文化长廊相结合,三苏文化春风细雨般沁润生活;东坡文化节和纪念苏东坡诞辰活动,成为凝聚海内外东坡文化研究和加深情感的桥梁……东坡,不止“活”在眉山人的心里。三苏祠内,曾有外国游客,见三苏塑像,竟情不自禁地泪目,感叹着来中国,不见故宫,不懂中国美,而不见三苏祠,便是不通中国诗文。而中国诗文中,最让许多外国朋友倾心的,便是那一句海外游子每逢中秋所感怀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017年5月,东坡区苏南小学举行首届“端午笔会”书法展演,从全校上千名学习书法的学生中脱颖而出的上百学生在三苏祠前挥毫致敬东坡,而不远处的苏南小学里,书声琅琅,翰墨生香,恍若东坡当年。眉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付庆一曾在活动现场点赞:“看到小朋友们生机勃勃地在三苏祠前书写,我感受到了你们就是民族的希望、民族的力量所在!苏南小学在全市学校传统文化、尤其是毛笔书法进校园中,具有领先、标杆和示范作用!”校园引领传承望学生们都像东坡一样在眉山市,一所所学校从命名开始,就与三苏文化紧密相连:东坡中学、东坡小学、苏辙小学、苏南小学……“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最爱松竹梅,胸襟比海阔。诗赋留人间,文化传星火,日月不知老,至今说东坡……”这是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校歌《我爱苏东坡》。不止是校歌,校服、办公课桌,乃至校园的主题色,东坡小学都选择了东坡深爱的翠竹绿。配着音乐的21首东坡诗词,让枯燥的课间操变为有趣的东坡诗词操,学生们跳动吟唱着,仿佛一个个小小苏东坡……恰如东坡小学的校训:像东坡一样。东坡小学校长熊玉平说,希望东坡小学的学生们都像东坡一样,乐观豁达。如今,以“东坡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让一个个与东坡文化相关的活动,在东坡小学里荡漾浸润。东坡小学不远处,是苏辙公园,苏辙顶立期间,眼神瞩目处,是苏辙小学。以苏辙为校名,校长周吉群和专家等从苏辙为人、为官、为文的品质去汲取教育的因素,从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符合小学教育特点的角度进行苏辙小学文化体系的构建,经过半年多的研究论证,苏辙小学的文化框架形成:踏实每一步,正道行天下。东坡区苏南小学校长侯旺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历史记忆的赓续,是文化基因的更新,更是文化创造创新活力的激发,是当代人把握今天、走向未来的文化指引。东坡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硬性植入”,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东坡教育人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点——全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东坡教育品牌,东坡教育由此走上了一条“文化兴教”的内涵发展之路:东坡文化融入学校理念系统、视觉系统、课程系统,还将东坡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成果及学校教育产生的社会影响……侯旺将苏南小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定位为书法。在眉山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廖仁军看来,学校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是独有的学校文化和精神。只有这样的传承,才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稳定的、持久的影响力。吴海军张勇成都商报记者蒋麟
收藏
喜欢
28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