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道德经》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趣研究
学术论文
《道德经》思想精髓涵盖哲学、治国、教育和修身等各个方面,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揭示其中的有益养分,并进行现代性转化和现代性发展,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其时代感,对于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本文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学角度和《道德经》的化人育人功能揭示《道德经》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关联性。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经典原著及相关文献,挖掘并阐释《道德经》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趣。通过比较分析法,将《道德经》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趣与儒家文化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进行比较,凸显《道德经》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趣的独特之处和优势,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启示和可行的现代转化方法。《道德经》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趣突出表现在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原则和主要方法等方面,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标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上善若水”即做一个最善的人;“见素抱朴”即做一个素朴本真的人。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包括“遵道贵德”的道德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诚信观、“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和“重生、惜身”的生命价值观。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原则包括“返璞归真”的淳朴天性引导原则、“虚与静”的健康心态建构原则、“载营魄抱一”的整体性学习原则和“绝圣弃智”的智育发展原则。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法表现为“行不言之教”和“辅万物之自然”。《道德经》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趣对于当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理论启示和现实借鉴价值。理论启示方面,强调“柔以制刚”,意味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意识;强调“执古御今”,意味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强调“自然无为”,意味着要尊重学生内在需求。现实借鉴价值方面,从圣人“上德”到立德树人,需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辅万物之自然”到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需要鼓励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不言之教”到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需要教育者做到以身示范,于润物而无声之中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王梦晨
收藏
喜欢
28
《易经》的法译释意研究 ——以LE YI-JING:TEXTE PRIMITIF R(?)TABLI,TRADUIT ET COMMENT(?)为例
学术论文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汉学热的再一次风靡世界,西方汉学家对于《易经》的研究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潮。然而由于《易经》译本的留存方式多为拉丁文版本,缺少法语译本,所以作为《易经》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系统研究《易经》的法译存在其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汉学家Charles de Harlez的译本LE YI-JING:TEXTE PRIMITIF RéTABLI,TRADUIT ET COMMENTé入手,探讨《易经》法译中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其目的在于尽量提高《易经》法语译本的质量,从而为《易经》的法译作出一定的贡献,与此同时,也通过这样的研究来努力达到在法语区宣传《易经》思想与道德的目的。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强调与原文“忠实”、“等值”的翻译策略已经无法满足《易经》法译的客观需求。《易经》是一本具有极高现实参考意义与道德价值的书籍,它的最终目的和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卦象的分析与解读达到表达智慧与传播哲理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易经》的法译中,如果译文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就不能算是完美的翻译。因此,在对LE YI-JING:TEXTE PRIMITIF RéTABLI,TRADUIT ET COMMENTé此译本进行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把译文与翻译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用文本翻译骤然增多的时代背景之下,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形成成为了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为Katharina Reiss、Hans J.Vermeer、Justa Holz-M?ntt?ri和Christiane Nord。功能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翻译和翻译性质的界定,认为翻译应从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出发,指出翻译是一种基于源文本的目的性的、跨文化人际互动交际行为。本文分别将这四位自己人物的理论观点结合于Harlez《易经》法译本的研究,发现Harlez译本中符合德国功能理论观点的优秀翻译实例,同时,试图发现一些Harlez在译本中不太完美的翻译,并就自己的理解尽量做出符合功能翻译理论的调整。《易经》的法译应以传播《易经》意义与智慧的目的进行,本文作者在对《易经》中的哲理进行了学习之后,所做的对于Harlez《易经》法译本的研究尝试,将提供一种完善《易经》法译的思路,同时这也是本文作者漫长学习之路的开始。
于昊晟
收藏
喜欢
28
秦观策论新探
期刊
秦观策论的实用价值与文学价值,前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鲜有论者从科举应试角度,论述作策论对秦观的影响。作策论是秦观形成自己"政论"的积累,也是培养言事论政能力的过程,虽然策论的很多观点带有理想色彩,未能有实际效用,但是对秦观本人而言,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彬[1]
收藏
喜欢
28
翻译美学视域下的《英译屈原诗选》审美再现研究
学术论文
《楚辞》不仅辞藻瑰丽、语句优美、结构恢弘,极具文学艺术之美;且意象深邃、情感炽烈、内美修能,极具精神和情感之美,不仅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蕴含的精神和情感也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孙大雨是我国著名新月派诗人,翻译家和莎士比亚学者,毕生致力于中英文学的研究和互译,具有深厚的中文造诣和英文功底。他所译的《英译屈原诗选》文辞优美,信而有征,有非常详尽的导言和注释,具有学术性,是《楚辞》的经典英译本,也是《楚辞》英译研究无法跨越的版本。在梳理《楚辞》已有的英译本及英译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译例分析的方法,尝试从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来探讨孙大雨的《楚辞》译本——《英译屈原诗选》的审美再现。“情”、“知”、“才”和“志”是刘宓庆理论中审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四个方面,本文据此分析了孙大雨以悲愤之“情”再现诗歌的情感内蕴;以深厚的中西学造诣之“知”再现诗歌创作的历史语境,以诗人之“才”再现诗歌的艺术风采,倾毕生之“志”再现诗歌的风骨和意境,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四个方面对“理解-转化-加工-再现”每个步骤的影响。再现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之美时,孙大雨运用头韵、尾韵、重复法再现原诗的音美;运用对仗法和排比法再现原诗的句美;分析非形式系统之美的再现策略时,孙大雨对意象词采用了直译、直译加注释法、直译加文内增词加注释法的翻译策略再现了“美德之志”;运用意译法、意译加注、音译法加文内增词加注释法再现了“美政之情”。丰厚的注释作为《英译屈原诗选》的显著特色,是再现非形式系统之美的重要策略。通过对《英译屈原诗选》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审美再现策略研究,虽然不可能对所有审美元素等值等效地复制,但是充分发挥审美主体在审美再现步骤中的主观能动性,再结合多种翻译策略灵活地使用,翻译活动中的审美再现是有可能实现的。
王莹
收藏
喜欢
28
异彩纷呈 异曲同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之比较
期刊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同之处,又各具情态,比较它们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理解、把握词作,感受“豪放词”的魅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金云[1]
收藏
喜欢
28
唐宋八大家选本与明清文学教育格局的转变
期刊
明代七子所提倡的秦汉文与八股文在精神气质、文体样式和结构意脉上有很大区别,无法成为举业者用来学习的有效范本。这一文学追求和举业追求之间的疏离所造成的尴尬后果是:"古文妨业"的观念普遍流行;在此影响下,举业者虽然高谈秦汉,实际上却并不去读秦汉文。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及此后出现的20余种新的八大家选本,依靠自身"有资举业"的固有优势,有力地打通了时文与古文对立的文学教育格局,并将古文学习的入门路径由秦汉引向了唐宋。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就是在八大家选本所鼓荡的文学教育语境中形成并壮大起来的。
付琼[1]
收藏
喜欢
28
“以诗入乐,以乐现境”苏轼《定风波》改编音乐作品
期刊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创作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抒发了苏轼以超脱豁达的心态直面挫折和困难。歌曲《定风波》将苏轼的情怀通过音乐演绎出来,曲调生动优美,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首音乐作品的歌词融合了现代诗与古典诗,搭配浓郁的民族风旋律,再加上演唱者精湛的歌唱技术,成为传唱度较高的经典歌曲。
吴佳蕾[1]
收藏
喜欢
28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杜甫诗歌美育实施研究
学术论文
杜甫诗歌以其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成为后世律诗创作的典范,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重要资源之一。高中杜甫诗歌美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悟诗意人生,培育爱国爱民的崇高精神,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今高中杜甫诗歌教学主要侧重在字词句的理解和考点知识传授等方面,存在美育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不适宜、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这就导致对学生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育还不够充分。高中语文的杜甫诗歌美育需要教师更新美育观念,提升美育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更新理念、制定目标、选择内容、丰富方法、改进评价等方面,针对性地寻找相应的实施策略,做好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践,并进行回顾和反思。本课题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由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高中杜甫诗歌所蕴含的美育元素分析。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高中杜甫诗歌形式美和内容美。第二章通过师生问卷调查和一线教师访谈,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杜甫诗歌美育的现状,探究当下杜甫诗歌美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三章重点论述高中杜甫诗歌美育的实施策略。针对杜甫诗歌美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实施策略。第四章聚焦《登高》和《登岳阳楼》,赏析杜诗形式与内容之美,并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
蔡佳欣
收藏
喜欢
28
王安石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学术论文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既是熙宁变法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同时又是荆公新学的开创者。荆公新学具有援道入儒的思想特征,他将道家的天道思想与儒家的道德伦理之学相结合,为“内圣学”提供了新的阐释,同时王安石又注重“外王”的执政智慧,对于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在本体论方面,王安石持有的是“有无本末”的天道观,又以“五行有耦”、“新旧相除”的矛盾观为其变法思想建立了本体论根据,同时其天道思想又是其社会发展观的根基。在心性论方面,王安石对于前人的心性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一方面以“性不可以善恶言”对思想界“以情为性”的观点进行了纠正,同时又以“性情一也”来规范佛、道两家割裂“性情”的传统,为宋明时期的儒学心性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在具体的政治伦理实践上,王安石并没有固守儒家的道德传统,在为政观、义利观、用人观等方面都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为其“继天道而成性”的道德修养论以及“回归三代”的社会政治理想提供了方法论支持。王安石虽然在执政手段、变法举措上不拘一格,但其新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成民之性”、“回归三代”的儒家政治理想,这表明王安石实质上还是一个以“修齐治平”为准则为道谋政的大儒家。
缪书豪
收藏
喜欢
28
放逐与回归(61)
报纸
凤翔八观苏轼有《凤翔八观》组诗。在《石鼓歌》中,除了精当地描写了这件结识过周秦、结识过唐宋而又有些漫漶难辨的珍贵文物外,他还歌颂了周宣王的仁政:“勋劳至大不矜伐”,谴责了秦始皇的暴政:“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纵观苏轼一生,多是主张德治、仁政,而反对功利、刑名,这似乎是他诗文中一条贯穿始终的血脉。因此他的这首诗,比韩愈的同题诗更有思想,至于艺术的高低,笔者认为是各有特色的。组诗中还有《王维吴道子画》则可反映苏轼的审美情趣。他既赞誉吴道子的雄放之美,也称许王维“得之于象外”的妙趣。在二人中,似更推崇王维“有如仙翮谢樊笼”(同期另有《题凤翔东院右丞画壁》小品:“嘉祐癸卯上元夜,来观王维摩诘笔。时夜已阑,残灯耿然,画僧踽踽欲动,恍然久之。”全用气氛烘托手法,造成一种森然、迷幻之感,达到“假语状真”的意境。王维给他的画赋予了灵魂,吹进了他精神的气息)。但“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更常被后人用来比喻苏诗的特色。当然,苏诗的风格不限于此,这时期的不少诗句,已开始显示了这种多样性,读者自可细品:“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石鼻城》)、“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轩窗》)、“湖上移鱼子,初生不畏人。自从识钩饵,欲见更无因”(《鱼》)、“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苗”(《题宝鸡县斯飞阁》)、“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道人应怪游人众,汲尽阶前井水浑”(《楼观》),等等。苏轼至凤翔上任时,太守为宋选。宋选是位温厚的上司,只把这位年轻人当作一介书生,“不以吏事责之”。但苏轼小心谨慎,恪尽职守,并认真学习宋太守的为政之道,正如他离京前向伯父请教一样。他忆起初次赴京应试,经过扶风(今陕西扶风),传舍(旅舍)极差,简直不可居;这次重来,发现已修葺一新,“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这都是宋太守的政绩。苏轼由此想到,事无大小,只要认真对待,没有办不好的。不仅对传舍,甚至比传舍更小的事,宋太守都“未尝不尽心”。苏轼进而感叹:“尝食刍豢(家畜肉)者,难于食菜;尝锦衣者,难于布衣;当为其大者,不屑为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凤鸣驿记》)宋选大概自己也未曾料到,他心目中的书生,在自己的潜移默化下,已逐步变成一名干练的吏才。苏轼自己也应该庆幸,宋选使他的一生避免了“多空文而少实用”的“儒者之病”。江西高校出版社
洪亮 著
收藏
喜欢
28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