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第七讲 乌台诗案(下)
期刊
苏东坡进入大牢的第三天,即八月二十日。由李定主持,开始审讯。先由苏东坡自述罪行,他只承认在杭州作过几首讽刺诗,又生怕连累他人,说是自己写给朋友的.他们没有回诗。
黄玉峰
收藏
喜欢
41
第四讲 “野性”人生
期刊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苏东坡埋葬了父亲和发妻王弗,结束了丁忧,带着新婚的妻子和弟弟同返京师。苏氏兄弟一回到京城就被卷入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朋党之争”的风暴中。
黄玉峰[1]
收藏
喜欢
41
宋真宗前期的宋夏关系
期刊
宋夏关系历来是宋夏研究学界关注重点,但研究视角多以宋朝为主,而以西夏视角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宋真宗前期咸平元年至景德四年时间段的宋夏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从西夏视角的研究视角对咸平元年到景德四年的宋夏关系进行研究,文章主体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至道三年至咸平三年(997-1000),第二阶段咸平四年至景德元年(1001-1004),第三阶段景德元年至景德四年(1004-1007),对每个阶段宋夏关系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李氏西夏核心利益”等新的概念,进而对宋夏关系的研究补余不足。
刘佳鹏[1]
收藏
喜欢
41
初论稼轩饮酒词
会议论文
酒与中国诗歌关系之密切,是很有历史渊源的。从《诗经》开始,就可以看出饮酒作诗的风俗。而到魏晋时期,文人崇尚酒及药,已达登峰造极。后继文人相因相袭,经久不衰。李白、杜甫、苏轼等等,写了许多饮酒诗作。稼轩词作中,很有些词句将词与酒相提并论。如:"要他诗句好,须得酒杯深"(《临江仙》)。"醉时拈笔越精神"(《鹧鸪天》)。"看醉里,
汲军
收藏
喜欢
41
钦定《词谱》注释唐宋词宫调辨析
期刊
钦定《词谱》作为奉敕编纂的大型词谱著作,对唐宋词调所属宫调进行注释的做法本身颇值得称道,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涉猎文献较多,而在金元明三代文献中多用散曲、戏曲曲牌之宫调为唐宋词调作附注,其中有的曲牌从语文形式角度来看确实与词调相近或相同,为我们考察词曲的音乐流变提供了线索和参照。然而编撰者并没有将词调与同名曲牌的语文形式详加考察,常常根据名称相同就将它们罗列在一起,有的并无意义,并且在罗列时还出现变改现象。而对唐宋词调宫调的注释分析,有部分合理的因素,但是由于主要编撰者未能清晰地辨别宋代大晟乐雅俗乐调名称合流的情况,也没有考察唐宋词人所用词乐宫调律名与俗名的源流变化,以致在注释及分析唐宋词宫调中屡屡出现失误。如将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注为"正宫",并不是编撰者的偶然失误,而是对唐宋词乐宫调错误认识的自圆其说。
田玉琪[1];田园[2]
收藏
喜欢
41
《全宋文》补目十三篇——兼述宋代四明李氏家族的兴替
期刊
从清道光间李慧等修《三江李氏宗谱》,可以辑录《全宋文》未收墓志、行状、记、序等十三篇。撰写者既有《全宋文》已收名士重臣如王伯庠、宣缯、张虑、袁甫、郑清之、袁商、王应麟等,也涉及漏收作者如张嗣良、张仲房、袁徽等。这些佚文不仅可资补正相关著述的阙略、错谬之处,而且有助于探索当时士人的婚宦、交游情况,更能借以观察宋代科举制度下四明奉化李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以为宋代家族研究增添一则典型个案。
王建勇[1]
收藏
喜欢
41
苏轼“寓意于物”论与儒道佛思想
期刊
王世德[1]
收藏
喜欢
41
论范仲淹之赋
会议论文
<正>苏轼在《范文正公集叙》中说:"公在天圣中居大夫人忧,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
李凯
收藏
喜欢
41
从宋夏战争看范仲淹知庆州的影响和意义
期刊
宋夏战争初,多数战争都以宋的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在庆州四年中对西夏主要采取的是一种以积极防御为主的备边政策,避免与敌人正面大规模冲突。面对西夏强敌,范仲淹改革军制,操练兵马、组织边民修筑了大顺城等,形成互为犄角的边界防守网络。为了庆州的长治久安,范仲淹推行了团结羌民,依靠羌民的民族和睦政策。此外,为赢得战争的胜利,范仲淹还力倡发展边区经济,实施以仁为本的为政方略,最终扭转了宋夏战争中宋的失利局面。为庆州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徐文婷[1]
收藏
喜欢
41
徐州饮食那些事
报纸
◎徐州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是一部饮食文化发展史,我在研究中发现,徐州的发展,总是和饮食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中国烹饪协会名誉会长胡平◎对徐州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和文化大市来说,《徐州饮食史话》的应运而生,正是《徐州日报》以文化产品对于这座城市的贡献,也是彭城对于中华大文化的一份贡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明◎作为一个专业从事餐饮文化工作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我很乐意向广大读者推荐该书。——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杨柳■“开门依然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社会无论怎样发展,“吃”总是件头等大事。对此,《徐州饮食史话——大彭烹事录》(上、下)作者王文正先生是这样说的:“吃饱了,心不慌了,可以按部就班地去做事,促进了社会进步与文明,所以吃是件伟大的事情。”说起来,咱徐州人真是很有吃福。看了王文正先生的《徐州饮食史话》,你就更会明白,徐州的饮食,可不仅仅是眼跟前、餐桌上的这些美食之味。若不考虑体例,王先生的《徐州饮食史话》,更像是一部徐州饮食文化的“通史”,全书从彭祖始起,止于当今,中无断代,详尽记叙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千姿万象。1262页,140万字,上、下两册,凝聚了王文正先生7年的心血。作者简介里,写着这位徐州老人的心愿:为结束徐州没有一本翔实的饮食文化史料而努力撰著此书。著名饮食文化学者赵荣光教授为本书的题辞亦有收录,曰:“穷本溯源本正源清”。一“老人儿”作为徐州文化界的一位“老人儿”,王文正先生深深热爱着家乡这片土地,他陶醉于这里历史文化的深厚博大,更对其饮食文化情有独钟。对先秦诸子百家、宋金元明清戏曲文学、佛学与法学的涉猎,以及在现代工艺美术方面的造诣,也让他对饮食文化的探索游刃有余。喜爱研究饮食文化,但王文正先生的职业与餐饮业却没啥直接关系。在徐州日报社做记者的时候,他负责的“新闻口”正好是餐饮业。再忆起这些,老先生笑言,也许就因为工作经历,让他与饮食文化结了缘。冥冥之中的结缘,说着简单,这背后,王文正先生可是下了大功夫了。赵荣光教授题送的“穷本溯源本正源清”几个字,让他特别感慨和感动。这话,说到他心坎上了。徐州尚无一部史料翔实的饮食文化书籍,这让他一直都有编写此书的想法,而最终促成他开始着手尝试的,是他听人说起上世纪40年代,徐州文兰若先生曾有《东坡食谱》和《大彭烹事录》手抄稿本,可惜焚于“文革”之中,且成了空口无凭的遗憾,“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他于是正式开始构思这部《徐州饮食史话》。如在浩瀚书海中打捞着“绣花针”,他广泛搜求,细致梳理,辩证思量,仅《徐州饮食史话》书后所列参考文献就有206种之多,可分为历代正史、稗史、佛史、道藏、诸子百家,与徐州相关的地理书、农书,历代百草、诗词、传奇、杂剧,等等。看到王文正先生走路时步履蹒跚的样子,像是受着病痛之苦。问起来,他回答说:唉,我这腿,也是这些年忙这书累的。书作煌煌140万字,长时间的伏案除了引发了严重的颈椎病,他的双腿也因过度久坐而染病。但苦于资料有限,有时他还得忍着痛,四处搜寻古籍和实地考察。二“老味儿”徐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里是烹饪与养生鼻祖彭铿的故乡。在彭祖时代,被誉为“天下第一羹”的雉羹,“天下第一菜”羊方藏鱼,让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从此走向文明,并形成了一菜一汤一主食的饮食格局。而在今天的徐州,古老“雉羹”的一脉浓香仍在,每家早点铺几乎都会做的“饣它汤”便是它了。可以说,徐州深厚的饮食文化,不是飘浮在古老的书页里,也不是活在今人的想象中,它越过千年,活色生香,亲切到在百姓日常的一汤一菜中便能尝得到。《徐州饮食史话》首先对烹饪鼻祖彭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其饮食、药膳、养生等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在书中,作者梳理了彭祖汤羹从徐州到各地的传播,并探索了徐州饮食文化在汉代西移、南传的情况。王文正先生指出,虽然饮食文化是一种流动性与交流性很强的文化现象,但从历史与民间饮食角度来看,几乎每个地方都能找到饮食文化的主流,以徐州为例,其饮食就为楚文化属性。楚民俗文化表现为尊凤崇日、酷食辛辣,而徐州楚人还有尊东重西、尚武善斗、能歌善舞、嗜好酸甜及异味食物的习俗。千百年来,五毒菜、辣子鸡、辣汤、青椒鸡蛋、椒子酱……这些流行于徐州的辛辣汤菜,都是传承自楚国饮食文化。不仅如此,后世出现的新式菜品受之影响也很深。如《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过年食春饼、萝卜与五辛春盘”,这个“五辛春盘”就是五毒菜。现今的徐州百姓人家,或是徐州的大小餐馆,“凉调五毒”也仍是一道受欢迎的小菜。古城徐州,先贤留下佳话无数,这也成就了饮食文化的丰厚和丰富。在徐州当过父母官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同时也是一位美食家。据王文正先生介绍,《中国苏轼年谱大宴》一章便是全书的亮点。研制和编写时,他参阅了苏轼的各种文集与其它古籍,以苏轼年谱为序,发掘多地与苏轼有关的饮食,并请来徐州名厨刘金明把340道菜点按年谱和地点,整理出制作工艺,填补了苏轼饮食文化研究的空白和缺憾。比如,苏轼《送参寥师》里关于“糖酸里脊”的笔墨,格外引人入胜:“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没想到,宋时的“糖酸里脊”已经是这般香酸味美了。三“老事儿”《徐州饮食史话》还记录和介绍了古徐州的许多食风食俗,虽然有些已经是今天的人们难以理解和想象的了,读起来却也新鲜有趣。比如,徐州民间曾有个老讲究,就是招待客人时,不准在家里刮釜(锅),因为刮釜就等于逐客。这个可不是谁杜撰的,《史记》上有记载,蔡东藩《前汉演义》则讲得更清楚——话说,刘邦在没当皇帝的时候,与一群小朋小友在沛城武妇老妪处喝酒吃羊杂,又在王媪处赊了牛杂,吃饱喝足四处游玩。待到日落西山,腹中饥饿,刘邦又带着一帮朋友跑去他大哥家蹭饭。刘邦的大嫂子见他们来了,烦得不得了,只拿出了些咸菜和小米饭。一群人吃到半饱,就听见厨房里铁铲子刮釜的声音,这就是告诉他们锅里没饭了。刘邦无奈,只好与众弟兄到外面去打秋风……时过境迁,如今请朋友来家里吃吃喝喝的,是太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是,谁会留意厨房里是否传来刷锅的声音呢?当然,还有些事,也可以穿越般地度过了上千年的岁月,依然没有丝毫违和感地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空间里。比如,伏羊节这个民俗节日,如今在全中国大概只能在徐州能看到了,这可是源自汉代的食羊遗风,且与神农氏、祝融、彭祖有关。再比如,汉画像石《饮宴图》,古拙的画面上清晰勾勒着古人烧烤美食的情景,那画面放在今天也能让吃货们眼前一亮——烤羊肉串,竟然赫然在列。在《鏊子、烙馍与煎饼》一节,虽然是烟火气浓郁,但种种来龙去脉均有详细考证,虽然时代久远,但字字句句却都有出处,即使引用有民间传说,作者也未敢擅做些“合理想象”,一派老老实实的治史态度。生动形象的民间语言点缀其间,让人读得轻松愉快——“徐州妇人烙馍特点与绝技有一民谚版本:‘一斤面能烙三十三,薄如纸,轻如烟,火柴可点着,吹气飘上天。吃时用力拽,咬嚼两颊酸,卷上蝴蝶馓,好咬好吃好嚼咽’。”“‘给我来五元钱的’,‘我三元’,‘我两元’,声音此起彼伏。麻老歪只管切菜,包菜;‘小破’只管称秤,收钱。当黄昏来临,乌鸦站满了路灯电线,‘小破’点起煤油灯继续营业。时至七点半左右,熟菜全部卖完,收摊走人。这时其他熟菜摊才能开始动秤见利……”——在上世纪30至50年代初,“麻老歪”熟菜是徐州城里大名鼎鼎的熟菜状元,可谓孺妇皆知。本书中也有关于“麻老歪”的篇章,生动质朴的叙述,会让老徐州们读得心领神会,意兴盎然。除却舌尖上的酣畅,有一些饮食记忆是会伴随着逝去的时光,留存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些与美食,与故乡有关的人生片断,总能在每一次忆起时,化作一种味道,升腾并充满了你的整个心灵。对于徐州人来说,这就是徐州的味道。
收藏
喜欢
41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