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黄自艺术歌曲《点绛唇·赋登楼》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
期刊
20世纪早期中国音乐家从事音乐创作时,尝试着将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结合起来。以黄自、赵元任、青主、应尚能、刘雪庵、贺绿汀、冼星海和黎英海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典诗词创作了众多艺术歌曲。其中,黄自创作的《点绛唇·赋登楼》是一首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富于浪漫主义气息;既充满宽广的音乐气势,又富有明朗乐观的情愫的歌曲作品。本文以盛唱不衰的艺术歌曲《点绛唇·赋登楼》为例,通过对该作品的诗词、音乐结构、和声特征、诗词与音乐的融合及演唱技巧的深入剖析,为歌者准确地把握作品创作内涵,以憾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地演绎作品提供借鉴。
李海燕[1]
收藏
喜欢
41
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
期刊
本文主要统计分析宋词作者的地域分布和时代分布等状况 ,从数量的角度考察宋词的发展状况和演变历程。统计结果显示 ,宋词作者 80 %以上是南方人 ,78%的作品是南方人写出来的。宋词作者分布的密集区与宋代人口的密集区是同一的 ,宋词的发展与宋代人口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精英词人群出现的周期是五十年。宋词的兴盛与宋诗的繁荣总是处在同一时期。
王兆鹏[1];刘学[1]
收藏
喜欢
41
北宋熙河路路名变迁
会议论文
熙河路是宋神宗熙宁五年建路,元丰五路伐夏时攻克兰州因此路名加兰会二字;元佑时以未得会州改为兰岷路,哲宗亲政以后绍述神宗之志发动绍圣、元符开边,进筑会州,恢复了兰会路名;宋微宗时期继续执行积极进取的拓边政策,实现了对河湟地区的完全占领,也是熙河路名变化最为频繁的一个时期,崇宁年间以割属会州收复廓州和湟州先后改名为兰廓路、兰湟路,宣和年间则相继改名为湟廓、兰乐和兰廓.
崔红风
收藏
喜欢
41
苏轼诗词教学例析
期刊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苏轼诗词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分量,与此同时,苏轼诗词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共性特点。因此,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苏轼的文学创作特点进行解读分析,拿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开展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促进学生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理解。
王川兰
收藏
喜欢
41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学术论文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任务。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论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选取优秀课例《定风波》和笔者自己实践的《旅夜书怀》两个案例,通过描述、分析和比较这两个案例,笔者发现这两个案例的优点在于它们都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旅夜书怀》案例的不足之处体现在教师经验不足,诵读太少,课堂引导不到位等方面。通过对案例的比较与分析,笔者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古诗词教学的核心,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古诗词教学的本原。在分析、比较和阐释两个案例的基础上,本文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构建出了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在语言方面提出了吟咏文本养语感、赏析文本解语意、串联文本建体系;在思维方面提出步步引导帮助学生深思、巧设问题提升思维品质、激发想象增强形象思维;在审美方面提出了涵泳诗词感受语言美、透过意象感受意境美、深析原文感受情感美;在文化方面提出了知人论世拓视野、构建情境冶情操、勾连古今传文化。笔者希望这些策略能够对语文核心素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落实起到一些小小的帮助。
樊俊龙
收藏
喜欢
41
论宋代科举考场外的诗歌创作活动
期刊
宋代进士科考试的总体趋势是重"经义"而轻"诗赋",但是,"以诗取士"的传统源自先圣教诲,宋代整个科举考试过程中,伴随着诗歌创作活动。即使是在考场之外,也存在着大量的诗歌创作活动。具体地说,有鹿鸣宴赋诗、赴考行卷、礼部锁院唱和、闻喜宴赐诗及其他诗歌创作活动。鹿鸣宴题诗内容有:祝贺考生通过发解试,称赞考生的文笔和才华,描写鹿鸣宴的环境和氛围,勉励或期待考生在省试中有出色表现,颂扬太平盛世。同时,宋代行卷之风一直得以持续。礼部锁院唱和不受科举考试限制,题材最为宽泛。闻喜宴赐诗相对程式化。与科举相关的其他诗歌创作有:送人赴考、祝贺登第、安慰落第、新科进士抒怀等。这些诗歌创作表现宋代知识分子生活的多重情态。总之,科举制度一直是宋代诗歌创作的一项重要推动和促进因素。宋代诗歌创作与科举考试的互动关系,可以作为宋代"以文为贵"社会风尚的重要佐证。
诸葛忆兵[1]
收藏
喜欢
41
基于文本分析的《论语》海外传播与认知研究——以“和”为对象及美国学界为例
学术论文
《论语》一直是非常受儒学研究者关注的经典。在《论语》的海外传播过程当中,学者们已经对“仁”、“礼”、“君子”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解读。本文希望从目前研究较少的“和”这一概念入手,以“和”的传播为例,考察《论语》在美国学术界的传播与认知情况,以期通过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海外推广工作。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和”在《论语》及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系统中的涵义,通过梳理“和”与“仁”、“礼”、“同”、“中”、“争”等概念的联系全面展示“和”的内涵,并讨论了近现代中国学者对其传统内涵的进一步发掘。第二章详细介绍了《论语》及“和”的概念在美国学术界的传播和认知情况,并将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总结为三个方面:社会、文化和教育。“和”被认为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但在中国,取得“和”主要靠道德而非法制;“和”与“礼”密切相关,中国人对“礼”的重视是取得人际和谐的重要基础;孔子在教育中也寻求达到一种平等交流、启发为主的和谐境界。之后对前文内容进行分析与补充,发现了美国学者在研究当中存在的偏误、创新以及忽略的内容:“和”很容易在西方学者那里被误读为追求“大同”,忽视个人意志;有部分文章指出: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上的自闭态度与“和”的要求背道而驰;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较少被美国学者关注。第三章中阐述了分析结果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和国家文化战略方面的启示,分别是通过恰当的手段达到最佳文化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两国学者参与交流、循序渐进地开展海外文化推广工作等,帮助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
刘丹清
收藏
喜欢
41
论《史记》中的“春秋笔法”
学术论文
本文以《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为研究对象,分析《史记》“春秋笔法”的创新突破、实现突破的原因和它的重要意义。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本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和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讨论《史记》在叙事方面对“春秋笔法”的突破创新。孔子“春秋笔法”在叙事上主要表现为直笔与曲笔;《史记》“春秋笔法”的突破主要表现为以序事寓论断、以人物言语立论、互见法、对比法。第二章讨论《史记》在语言方面对“春秋笔法”的突破创新。孔子“春秋笔法”在语言上主要表现为一字褒贬、变换语序、变换称谓;《史记》的突破主要表现为灵活运用实词、虚词、称谓,借助文字力量传递微婉显晦的主观态度与思想情感。第三章讨论《史记》“春秋笔法”取得重要突破的原因,主要从先秦以来史家传统的影响、先秦以来文学领域的启发、汉初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司马迁个人经历的催化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第四章讨论《史记》“春秋笔法”的重要影响,主要从它的史学意义与文学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最末是结论,对前面内容进行概括与总结。 司马迁继承发扬孔子“春秋笔法”,叙史中寄寓微意。但是与《春秋》以礼义原则定褒贬的笔法不同,司马迁叙史更注重的是真实客观地记载历史并探寻历史发展规律,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孔子“春秋笔法”存在的局限性。
张丽萍
收藏
喜欢
41
《诗经·秦风》研究
学术论文
《秦风》作为《诗经》的十五《国风》之一,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立,而历代对它的系统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对《诗经·秦风》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讨.论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历代经学家对《秦风》的解读',主要阐述自西汉至清代有代表性的论者对《诗经·秦风》的解读及其特色,分为四个阶段.(一)、两汉至隋唐时期.两汉时期解读《秦风》的主要特点是以'美'、'刺'解诗.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家对《秦风》的解读,大致皆在毛、郑两家之是非上争论不休,成就不高.隋唐时期以《毛诗正义》为代表.《毛诗正义》解读《秦风》尊崇《序》、《传》,并有意调和《序》、《传》与《郑笺》之间的分歧.(二)、宋元时期.宋代经学家对《秦风》的解读以疑序废序、阐释义理为主要特色.元代基本沿袭朱熹《诗集传》的观点,没有什么成就和特色.(三)、明朝时期.明代前期经学家对《秦风》的解读以衍义朱熹《诗集传》为主,中后期则呈现出从文学角度赏评《秦风》的风气.(四)、清朝时期. 清朝前期的经学家论《诗》杂采汉宋.清代中期经学家对《秦风》的解读可以分为注重文字、音韵、训诂和名物制度考证的考据派和驳正旧解、自出新意的思辨学派.清代后期经学家解读《秦风》以重微言大义,倡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为特色. 第二部分为'社会视角下的《秦风》',通过对赢秦族和秦国历史的回顾,结合《秦风》文本,可以看出政治生活在秦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从这十首作品我们也可以见出秦国社会由'和'而'不和' 的转变. 第三部分为'文化视角下的《秦风》',论述戎狄文化和周代礼乐文化对《秦风》的影响及其在《秦风》中的体现.尚武好战习俗、高超的射猎技艺、发达的畜牧经济等,是戎狄文化在《秦风》中的体现. 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车舆、马政、燕礼、田狩、朝觐、聘问、锡命、丧葬、饮食等礼仪,也同样在《秦风》中体现出来. 第四部分为'文学视角下的《秦风》',主要从文学的角度论述《秦风》.《秦风》诗作的风格特征表现为刚柔相济和气韵兼胜,风格粗犷刚劲之作以'气'胜,风格柔婉蕴藉之作以'韵'胜,这与《秦风》 中使用了高超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不开.
刘丽
收藏
喜欢
41
巧记古代作家的名和字
报纸
高考语文中,常有要求写出中国古代某作家名或字之类的题型,不少考生因死记硬背、囫囵吞枣,未能熟练掌握而遗憾导致张冠李戴、郁闷丢分。分值虽小,意义重大:一来说明你文学常识中的姓氏文化的缺失,二则可能因此而与自己心仪的志愿失之交臂。那么,如何才能补上“这一课”,将其牢记不忘,烂熟于心呢?其实,如同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一样,古人名字的识记也自有其巧妙之法。名字是人的称谓符号,原先包括名和字两部分。古人有名有字,而现在的人一般只有姓名,无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再由尊长取字。字是名的增衍和延伸。《说文》曰:“字,孳也。”字是从名孳生出来的。《颜氏家训·风操篇》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白虎通义》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这些都说明名和字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归纳起来,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此类最常见。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班固,字孟坚。固、坚义同。欧阳修,字永叔。修:长。永:本指水流长,引申为长。曾巩,字子固。巩、固义近。杜甫,字子美。甫、子均为古代男子的美称“。■名和字的意义相反或相对这种较少。例如:韩愈,字退之。愈,越来越好、胜过,与退义相反。晏殊,字同叔。殊、同义反。朱熹,字元晦。熹,明亮;晦,昏暗。二字义反。■名与字的意义相关或相联该类颇多。例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苏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观之。”苏辙,字子由。辙,车轮碾过的痕迹。由,经历,经过。《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了解了古人名和字的由来,掌握了古人字与名的关系,我们不仅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予以熟记,而且能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譬如,历来颇有争议的司马迁的字“子长”的读音,其中的“长”,究竟念“chang”,还是“zhang”?根据上述古人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原理推究,就不难得出正确结论:如念“chang”,形容词,表距离之大或时间之久,此义与司马迁的名无关;若读“zhang”,动词,为“生长”、“增进”之意,则与“迁”的升官义相吻合,可见,司马迁的字“子长”中的“长”理应念作“zhang”。这样饶有情趣且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格致中学高级教师张高炜
张高炜
收藏
喜欢
41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