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缔造跨越世界时空意义的东坡文化——苏东坡与杞县穷士马正卿的非凡交往
期刊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苏东坡在河南杞县、陕西凤翔府结识了穷士马正卿。东坡落魄黄州后,马正卿临危请命,心甘情愿帮助东坡管家和经纪农场。其意义极其深远,这不仅竖立了桃花源般的黄州历史性地标——东坡,打造了稻麦茶桑丰登的物质财富,而且开创了古代文人农场文化的先河,缔造了跨越世界时空意义的东坡文化,誉满寰球,成为世界千年英雄。但是马正卿的身份和人生旅程都被地方志和电视专题片《苏东坡》误判了,我们不得不予以正名。
饶学刚[1]
收藏
喜欢
47
试分析苏轼亭台散文中“姿态横生”的特点
期刊
中国的游记散文源远流长,它启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大成于明清。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徜徉于林泉山石的机会很多,其知识的深厚、胸怀的旷达、艺术修养的高超,为他写出大量优美的游记散文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些游记散文中政治家有不少优秀亭台记散文。据《苏轼文集》统计的亭台散文主要有《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灵壁张氏园亭记》、《书临皋亭》、《临皋闲题》等等。本文主要通过对苏轼这些亭台散文的分析,了解散文中"姿态横生"的特点。
王芳[1]
收藏
喜欢
47
英雄东坡 名邦黄州——兼谈贬谪文化对黄州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期刊
苏东坡谪居黄州,并非因什么"乌台诗罪",而是神宗袒护,将东坡编管在黄州的。黄州自古属于"穷乡僻壤"、"楚头吴尾"、"下等州"。黄州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环境,是流放文武官员的世袭之地。东坡之所以能写出赤壁两赋一词,与他黄州的贬谪生涯和他构建的贬谪文化机体紧密相关。东坡频频登临赤壁,面对江南武昌西山吴王行宫,联想三国赤壁之战,权把黄州赤壁当作盖世英才鏖兵的周郎赤壁,向往英雄事业,写诗作文,"发抒牢骚,假曹周以寓意"[1]。逆境出人才,愤怒出诗人。贬臣东坡成为英雄,流放地黄州成为名邦。古今中外文人,把对周郎赤壁战事,对东坡人生感悟,都倾注在黄州赤壁及其二赋一词上,使得黄州、赤壁、东坡、二赋一词,既是民族性的,又是世界性的。
饶学刚[1]
收藏
喜欢
47
姓名高挂在黄州——苏东坡文艺创作高峰在黄州初探
期刊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自题金山画像》苏东坡对他一生功业所作的自我评价是恰切的。功业是指功绩和事业。就他一生来说,功业就是指的:在政治方面,有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才能,有改革朝政的强烈愿望;在出仕朝廷或贬官期间,关心民间疾苦,注重农耕、救灾、治病、办学事宜;
饶学刚
收藏
喜欢
47
宋代羁旅词研究
学术论文
以“羁旅”为抒写对象,反映羁旅生活,以羁旅为主题的词作,即为“羁旅词”。历代诗词总集对羁旅分类不完全一致,笔者将研究对象聚焦于身处江湖、遭受贬谪两种状况。在《全宋词》中“羁旅”一词共出现44次,羁旅词共500余首,涉及词人40多位。从《诗经》到唐代羁旅诗,羁旅文学历经长久的发展。至宋,以词的形式呈现,出现大量创作词人。宋代羁旅词主题内容和创作情境十分丰富,表现为山水自然、客居独行和离别追忆等。宋代词人由“主”趋“客”的角色变迁、贬赴异地的悲凉平淡、旅途中索求心灵归宿、苦闷心理的自我调节等,是其创作羁旅词的动因和心态。宋代羁旅词在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以季节意象为起兴,其中秋意象运用最多,增强了作品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词人所处空间的变化,带来了词境的开阔;并以“赋”法入词,促进了慢词的发展。柳永羁旅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境界,其词境之扩大主要体现在客观景物的刻画,主观情感的表达,词句语言的运用三大方面,对词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的羁旅词借助“水”意象来表达游子远走天涯的惆怅,词中之水呈现纯净清雅、雄浑壮阔两种特点;表现出丰富的审美趣味,既表达对家乡故友的深切思念,也显示自己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姜夔的羁旅词在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双重影响下,呈现出“清空骚雅”的词风,使得姜夔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郑绪洁
收藏
喜欢
47
苏东坡的美食经
期刊
苏东坡(字子赡,号东坡居士),祖籍四川眉山,历仕江浙、中州、南粤各地,尝遍了各地的肴馔,写过许多反映各地佳肴名馔的诗文,如《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鳆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江南
收藏
喜欢
47
《左传》所载弑君事件研究
学术论文
《左传》中虽载有大量的弑君事件,但以往对这些事件的研究多集中于经学和史学领域。即使有从文学角度来对《左传》进行研究的成果,也多从其战争、辞令或者人物塑造等内容着手。本文拟在此前对《左传》经学与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学的角度来对《左传》中的弑君事件做一探讨。 文章在绪论部分,首先从经学、史学和文学三个不同角度,梳理了历代对弑君事件研究做出的成果,从梳理中可以看出对《左传》从这三个角度的研究是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的,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多。并且从研究角度上来看,对《左传》从经学、史学再到文学的研究,其角度的灵活度和广泛度也在一步步地扩大。此外,文章在绪论中还交代了自己的选题意义,选择从文学角度来探讨《左传》中的弑君事件,不仅仅是因为现今对《左传》从文学角度来进行探讨的热度在不断上升,亦有从文学角度对《左传》中弑君事件来讨论的成果较少的因素。 第一章通过对“弑君”之“弑”和“君”定义的界定,确定了《左传》中的弑君事件数量,并且对其中一些较有争议的事件做了说明。基于《左传》与《春秋》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基于历代学者对这两者关系之间的研究,第一章的第二节从《左传》对《春秋》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 第二章从《左传》的弑君事件本身出发,从“弑君故事”的角度,将《左传》中的“弑君故事”分为了“预言、预兆”类和因果类两大类型,并从这两种类型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进行讨论。其次对“弑君故事”在叙事和人物塑造方面所用手法予以探讨。最后对“弑君故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心理从惧、怒、病、喜四个方面做了相关分析。 第三章主要对《左传》与《史记》之间的关系作了粗浅的比较和分析。首先从《史记》采《左传》之史、取《春秋》之义的角度分析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从《史记》对《左传》在文笔上的发展的角度做了探析。最后是将《左传》中所载之弑君事件与《史记》中相关内容的记载予以比较,以期能从比较中更详尽地领略《左传》在叙述弑君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艺术水准。
杨学叶
收藏
喜欢
47
张耒记体文作法论析
期刊
张耒为“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在北宋中后期文坛占有突出地位,其文学苏轼、苏辙,兼法曾巩,博采众家,为文尚气主理,自然平畅,苏轼称其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有子由之风(《答张文潜县丞书》)。张耒文章体现了宋文平易自然的主流风格。
朱晓青[1,2]
收藏
喜欢
47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基于自然物与人事并置模型的考察
会议论文
《诗经》解释中可以发现比兴循环解释现象.《关雎》一篇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出现了道德主题的三个不同解释,有由色到礼的戏剧性叙事和以自然物与人事并置的两种解释模型.《毛诗》《郑笺》对《汉广》的解释发生了道德主题和婚嫁主题的冲突,道德主题的强化酿成了主题先行.《毛诗》解《樛木》反转葛藟攀援樛木"比"之古义,将诗篇主题转向樛木主动荫蔽葛藟,完成"兴"义,成为比兴循环解释的典型.陈奂举了《毛传》解诗用"若""如""喻""犹"诸字的很多例子,以证"兴而比"的关系,意在通过比兴循环解释重返自然物与人事并置的平衡关系.对《周易》古经三个卦的分析,证明比兴关系的基本模型为自然物与人事并置,《诗经》之比兴循环解释正是基于此一比类传统.
张节末
收藏
喜欢
47
摄影的画意与诗意
期刊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明诗画本来就具有相生相融的关系。齐白石曾自谓:“我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有人认为这是他对自己的诗过分自信了,我倒觉得是他认识到了诗的根基性作用。苏轼还有名句曰:“粗缙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对诗的作用的形象性诠释。
收藏
喜欢
47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