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98岁高龄入川圆梦 打卡东坡老家、杜甫草堂、李白故里
报纸
98岁高龄入川圆梦打卡东坡老家、杜甫草堂、李白故里2019年9月4日,许渊冲(中)参观眉山三苏祠。(朱素一供图)作为我国“诗译英法第一人”,许渊冲曾翻译了大量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歌,对3位诗人的感情十分浓厚,但却从没有去过李白、苏轼的故里。因此,一直心向往之。2019年9月3日,许老在家人、学生和医生的陪伴下来到四川,兴致勃勃地展开了他期待已久的诗歌之旅。而这距他上一次入川,已过去了50年。四川诗歌之旅据成都翻译协会副秘书长朱素一回忆,2019年,许渊冲的学生邱先生透露:“最近一年,老师已3次提出想去四川,去看看李白、杜甫、苏轼的纪念馆。许老翻译了大量诗歌,但却从没有去过李白、苏轼的故里,而上次去成都杜甫草堂已是50年前的事了。”“得知许老有此心愿,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向他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朱素一说,当时许老的家人和学生很担心他的身体承受不了,但许老觉得能圆他的“四川梦”,于是欣然接受了邀请。2019年9月3日,许老在家人、学生和医生的陪伴下,再次来到四川,兴致勃勃地展开了他期待已久的诗歌之旅。这趟入蜀的诗歌之旅,许老除了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等活动外,自然少不了圆梦——到眉山三苏祠、杜甫草堂、李白故里江油。此次诗歌之旅一共五天五夜,行程密集、辛苦,但98岁的许老始终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声音洪亮、思维敏捷,他说:“也许这就是热爱的力量吧。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热爱,所以年轻。”坚持拄拐参观三苏祠对于许老2019年入川之旅,朱素一记忆尤深。她说,9月4日,许老到眉山参观了东坡故里——眉山三苏祠。在参观时,大家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建议他坐轮椅参观,但许老拒绝了大家的提议,全程拄着拐杖参观。许老说:“这是大家的故居,必须要站着参观,以示尊重。”9月5日,许老参观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据朱素一回忆,在参观过程中,许老还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诗研究人员展开交流,徐老说:“余光中曾说,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无法翻译的,我将其翻译为‘Theboundlessforestshedsitsleavesshowerbyshower,Theendlessriverrollsitswaveshourafterhour’。”他说,这一翻译,是对老师卞之琳的传承和发展。9月6日,许先生又来到绵阳江油,踏上了李白的故里。据朱素一回忆,“在行程中,许老多次提及,四川是他最爱的地方,因为他爱的人都在这里。”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今年4月18日,许老百岁生日当天,朱素一等一行人还专程赴京为许老庆祝生日。朱素一说:“当时许老的精神状态还非常好,说话掷地有声。”6月17日,得知许老去世的消息,朱素一非常难受。她对记者说:“我从爷爷(许渊冲)家人处了解到,爷爷是在睡梦中安然离世,走得十分安详。”“他去世前一天,应该还在工作。”朱素一说,最近还看到许老家人发朋友圈,说许老要去楼下看月亮。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徐语杨
张杰
收藏
喜欢
34
天坛砚的前世今生 (上)
报纸
张开泰(右)与张凌云共同研制天坛砚张开泰作品——鱼龙砚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必备,砚台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而提起砚台,不少人脑海中会出现端砚、歙砚、洮砚等历史名砚。同为石材所制,其实历史上,河南名闻天下的石砚至少有两类,其一便是济源所产天坛砚。不仅有大唐散文名家韩愈的撰铭,更有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专门诗作,至清王朝,那位名臣、被近年来的电视剧渲染的“铁嘴钢牙”的大才子纪晓岚,更是对天坛砚不吝美誉之辞。前世如此辉煌,今生却无几人知晓?记者一次次前往昔日的天坛砚产地济源,通过多方采访,为读者一解其谜。前世篇在著名作家、济源市作家协会主席葛道吉陪同下找到张开泰先生。张先生的工作室在一条人来人往的街道上,穿过摆满各种石料的楼下屋居,至后面天井,踏着旋转楼梯至二楼,满室砚台便扑面而来……市民协主席张开泰的一壶茶作为省里的工艺美术大师,济源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开泰邀记者小坐,便用一把紫砂小壶泡起收藏了十多年的老茶。香走喉道,五腑通泰,瞬间便因茶成为朋友。张先生虽然说自己不懂茶,其实他对茶是挑剔的。正如他说,自己没多少文化,做天坛砚不过是自小的兴趣,却让这种历史名砚至今尚存,且坚守在文化的大河之中,不断流。张先生的儿子张凌云,虽然年轻,也同样的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虽然他话不多,但在记者面前,下刀的利落,手把石料那一刻的迷恋目光,都令观者禁不住叫好。张先生父子,这是要凭他们的一己之力,力扛济源这一方水土的文化大旗,不说什么让天坛砚发扬光大之类的大话,而是像那壶正品之茗,被时间泡出了特别的味道,他们也要用时间证明,天坛砚在他们两代人的手下,将得到应有的传承,并且让更多的当代文人摆至案头或书斋。借着茶飘氤氲,诱惑着味蕾,天坛砚的秘密便被张开泰先生一一揭开。砚名来自于王屋山黄帝祭天之坛据张开泰介绍,当年为了寻访砚料,他跑遍王屋山的沟沟坎坎,背着锤子,在野兽出没之地,叮当叮当地敲打着各种岩壁。他对记者乐呵呵地说,他当然找到了好石材,在天坛砚的发源地——盘古寺西沟。近年来,他还在五龙口发现了上等砚料。据悉,产于济源的天坛砚,因石料出于王屋山天坛峰附近的盘古泉畔,山顶有传说的轩辕黄帝祭天之坛而得名,另称盘谷砚。此砚之历史最早追溯至何年何月?至今尚无定论,但是济源人总会自豪地提起四龙盘砚。那方静静地置身于市博物馆的汉代古砚,1986年,出土于济源市梨林乡汉墓考古发现,如果从这方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天坛砚算起,天坛砚的制作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与历史上的其他名砚相比,今天似乎被忽略的天坛砚,也一直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支撑。如果那方四条蛟龙围绕着中间的一圆柱依次盘旋的砚盖的砚台仍不算确切年代的话,大唐韩愈的一首《天坛砚铭》让济源的艺术家们顿生底气。史料载铭文为:“儒生高常与予下天坛,中路获砚石似马蹄状,外棱孤耸,内发墨色,幽奇天然疑神仙遗物,请予铭写。铭曰:仙写有灵,迹在于石,棱而宛中,有点墨迹,文字之祥,君家其昌。”此文对偶得马蹄状的天坛砚石给予高度评价,让今人说起天坛砚的背景,信心满满。而后的大宋年间,文豪“三苏”之一的苏轼更是为天坛砚亲赋一诗:“石自天坛产出,松烟磨去生香,虽然质朴古雅,却能细腻风光。”此两位文届大家,足以让天坛砚的身价倍增。据此,有人推测,早在唐朝开元年间天坛砚已批量生产,绝非偶然为之。而后的文字记载中,还有明代高廉在《遵生八笺》中所赞:“质之坚润,琢之圆润,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四库全书》总纂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写的《阅微草堂砚谱》中载:“石出盘涡,阅岁孔多,刚不露骨,柔足任磨,此为内介而外合。”真正让天坛砚名声大噪的是在封建时代为皇家所关注。有人从史料中发现,乾隆皇帝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时,曾对盘谷地名产生疑惑,为考其究,便命河南巡抚亲临济源实地考察,并将结果奏报。后来,弄清缘由,乾隆亲撰《盘谷考证》命工匠刻于盘谷寺后茶壶龛300米高处的摩崖碑上。这一下子,天坛砚不火都难啊!因石成形,好料与好工一样都不能少据张先生介绍,天坛砚发展到大清王朝达到鼎盛,自然与其本身的许多优点相关。天坛砚的石料主要出于今天济源市的西许村、东许村、盘谷寺、小西庄、南庄等。其石质“温润坚柔,纹理细腻缜密,坚而不脆,柔而不绵,色如琼瑶,声如木鱼。精工雕刻,古朴大方,研墨发墨保湿,纯净均匀,发墨酣淋、贮墨不耗、积墨不腐”,素有“盘墨宝色”之称。天坛砚石已发现并开采的石坑有盘谷坑、天坛坑、砚山坑、黄龙坑等,砚石多达30余种,上乘的如青斑、红墩、天蓝、麦叶绿、金线玉带等,子母、三彩、瓜籽石较少见,被视为珍品。雕家手艺,多因石赋形,取石喻意,石尽其材,突出其自然成色,尽显其不同纹路。张开泰刀下化腐朽为神奇,工艺与自然之协调可谓巧夺天工,成砚之品相往往为他人所不及。看着一方方自己的作品,九龙砚、双龙砚、圭砚、琴砚、芭蕉砚等,张开泰禁不住说起自己的成长史。先跟师傅学,然后各地寻访名砚。故宫珍宝馆中那方康熙用砚,他从画报上看到后,激动地立刻赶往北京,几经周折,真把那方砚台捧至手上仔细端详。各地的名砚面前,若不让拍照,他便靠着记忆一一画出草图,彻夜研习。厂里的砚谱,更是不知翻阅多少遍……换壶老茶,张先生徐徐道来,原来,他的刀下之砚,一方方连接,便构成一度衰落的天坛砚伤了元气后的康复期。提示:民国后期,天坛砚制作曾陷入低迷,解放后至今,如何再经沉伏?下周本版《今世篇》继续为读者揭秘。
收藏
喜欢
34
乐山白崖三洞及碑刻(下)
报纸
唐长寿文/图二、白崖三洞辨误及相互位置白崖三洞从南往北分布,南端一洞离北端两洞较远,约有150米,北端两洞相近。笔者认为,从南往北依次应为朝霞、白云、清风三洞。有专家认为南端的是“羌洞院”、中间的是“清风、白云洞”、北端的是“朝霞洞”。其依据主要是该洞中的碑刻。如朝霞洞的定名是该专家依据该洞有“宋元丰二年(即《元丰己未(1079年)》)碑题记载‘游朝霞洞、观篆文,继以清谈’而定名的”。即根据该洞中有李晰翁篆书《白崖诗》来确定的。该洞中李晰翁篆书《白崖诗》刻于元祐元年(1086年),晚于《元丰己未(1079年)》碑的元丰二年(1079年),显然《元丰己未》碑所“观篆文”并不是李晰翁篆书《白崖诗》,而是年代在元丰二年(1079年)以前的其它篆书体碑刻(现已不存)。所以,认为有李晰翁篆书《白崖诗》的洞是朝霞洞是站不住脚的。其二,该专家对“清风、白云洞”的定名是依据白云洞洞门有“清风洞”“白云洞”的大字题榜来认定的。其实,仔细观察,“清风洞”“白云洞”题榜的碑刻风化程度很低,与“来缘题”为同时所题,明显是晚期来缘其人的补刻,且清风、白云明确是两个洞各自的名称,不应是一洞而两名。所以,该文把白云洞称为“清风、白云洞”是站不住脚的,来缘的题榜造成了该文的误解。由于一洞占有了“清风”“白云洞”两名,该专家便将第三个洞命名为“羌洞院”。这是该专家依据该洞内“宋熙宁四年(1071年)题记载:‘游白崖三洞,晚步羌洞院,观览竟日,遂归。’而定名的”。笔者认为“羌洞”一词,意为羌人所居之洞,乃为乐山乡民对崖墓各山洞的误称。“院”当指白崖院和洞溪院,“晚步羌洞院”意为观览羌洞和白崖院、洞溪院。显然,“羌洞院”并非是一个专有名词,该文以之命名为“羌洞院”似有误。笔者否定上述说法,是经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而认定的。文献主要依据是嘉靖《四川总志·卷十三》所载“清风洞,相连白云洞”,即清风洞与白云洞相连,明《嘉定州志》“清风洞与白云近”,即清风洞与白云洞相邻且相通。现两洞仅隔两座小墓(21号和22号墓),相距不过数米,两洞后室连通,与方志记载相合。另外,《嘉定十五季》碑载“永嘉陈公谦题曰程公洞于清风、朝霞之间……惟白云洞苍邃可避暑,仍大书刻之”,可知有此“程公洞”碑的洞就是白云洞,并知道它位于清风洞和朝霞洞之间,即有此程公洞碑的洞在三洞中居中。这样,再根据“清风洞,相连白云洞”“清风洞与白云近”记载,和笔者调查所见现状,可确定白云洞北的那个洞是清风洞了。最终,笔者的结论是,三洞中偏北挨得最近的两洞分别是白云洞和清风洞,清风洞在白云洞北侧,而南端离得远一些的洞是朝霞洞。需要指出的是,《乐山白崖山崖墓题名史料研究》一文将3个洞内的碑刻分到4个洞中的做法也是错误的。三、白崖三洞碑刻内容与价值据笔者1983年调查结果,白崖三洞现存碑刻共计42通。其中朝霞洞中有6通,白云洞中有7通,清风洞中有29通。除清风洞中有1通还是墨书尚未刻石外,41通都是摩崖石刻。除3通清碑,1通元碑外,其余38通中可确定年代的,均是宋碑。朝霞洞6通碑均为题名碑,分别是《熙宁二载》碑、《熙宁四年》碑、《熙宁七年》碑、《庆元丙辰》碑等。白云洞7通碑中3通位于洞口的为洞名题榜(各为“清风洞”“白云洞”“来缘题”3通)碑,洞内3通为题名碑,1通为诗碑。即《嘉定十五季》碑(《程公洞》碑》)、《开禧改元》碑、《嘉庆丁卯》碑、《题白崖三洞》碑等。清风洞29通碑分布在洞口、门柱和洞内左右后三壁,除一通为诗碑外,均为题名碑。即《熙宁辛亥》碑、《元丰己未》碑、《元丰三年》碑、《元丰已巳岁》碑、《元祐八年》碑、《绍圣五年》、《建中靖国辛巳》碑、《元符已卯》碑、《建炎已酉》碑、《延祐丙辰》碑、《嘉庆丁卯》碑、《光绪甲辰》碑、《留题白崖》碑、《白崖诗》碑等。《白崖诗》碑是三洞中惟一的篆书体碑,《延祐丙辰》碑是乐山唯一的元碑,殊为难得。白崖三洞碑刻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一是我们从中能了解宋代部分官职名尤其是地方官职名。碑刻题名总人数为111人次,身份大部分为地方官吏、幕僚、文人学士、地方耆宿。宋代官职中有太常少卿、工部水部郎中、西川都转运使、转运使、知州、州从事、县令、钱监、州学长、乡老等,从中央“太常少卿”到地方最低级别的“乡老”等,一一在目。二是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乐山的生态环境状况,如从“林泉围翠幄,仙洞锁阴霾。秋练澄江静,云屏叠嶂排”(清风洞《留题白崖》碑)、“露凝萝蔓悬樱络,风入衫松响佩环”(清风洞《白崖诗》碑)、“晚冲白乌几飞回,夜度清猿一啸哀”“万壑森寒如泼水”(白云洞《题白崖三洞》碑)等诗的描述中,可知乐山在宋代无论是大气质量还是森林植被都令人称道,相较于今日,令我等羡慕不已。三是我们可以知道宋代的执事者是十分重视农业的,是以农为国之本的。如“因捡田来游白崖”(清风洞《元符已卯》碑)、“拴估至此”(清风洞《丙子》碑),“按田同游(朝霞洞《熙宁七年》碑)等。而“邵家北郊……招三老以邵农……古者孝弟力田为一科,方春省耕,不仅勉之穑事而已,将以劝斯民,使皆为君子之归农也。(白云洞《开禧改元》碑)等记载,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尤其《开禧改元》碑把重视农业上升到了“将以劝斯民,使皆为君子之归农也”的教育的重要地位。延至清代,地方官员依旧重视农业,如白云洞《嘉庆丁卯》碑“邵家北郊”“来视稼事”的记载。这些碑刻均充分体现了宋代以至于清代以农为本的重大国策,今人可为镜鉴。四是我们从中知道,白崖三洞在宋元已成为风景旅游胜地。三洞碑刻中大量的“游三洞”“来游三洞”“载酒来游”“侍亲游白崖三洞”“同游白崖三洞”“到三洞看花”“同游洞溪”“游白崖、洞溪二院”等题记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而“白崖寺观三洞之胜景”(朝霞洞《熙宁二载》碑)、“来游白崖,遂观三洞,爱其胜景”(《元符已卯》碑)、“林壑幽邃,不减玉虚、三游、淡岩之胜”(清风洞《庆元丙辰》碑)、“惟白云洞苍邃可避暑”(白云洞《嘉定十五季》碑)等,对白崖三洞景观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至于“渡溪桥,步松径,游朝霞洞,观篆文,继以清谈午饮于清风洞,赏置酒于临川阁”(清风洞《元丰已未》碑)和“坐临川阁上,得江山佳趣,览万顷黄云,谈经说史求圣贤心法,鉴古今废兴,清谈亹亹,复命季子从操鸣琴作松风操,试蒙顶茶,荐以樱笋”(清风洞《延祐丙辰》碑)的两段碑文更像是一篇白崖三洞的旅游攻略,令人向往不已。此外,两碑碑文中提到的临川阁和其它碑文中提到的白崖院(即白崖寺,程公望寓居注《易》处)、洞溪院又是景区中的景观建筑和佛教建筑,两座建筑的存在,有效地丰富了白崖三洞的文化旅游内涵。五是三洞碑刻的书法有楷书、行书、篆书、草书等,其艺术水准也有可称道者。而题名碑和诗碑也颇有文化品味。如庞其章《留题白崖》:“金地枕崖壑,登临荡郁怀。林泉围翠幄,仙洞锁阴霾。秋练澄江静,云屏叠嶂排。坐凉风入竹,殿古藓侵阶。潇洒来僧舍,嚣烦厌县斋。白崖今得到,无处问洪崖。”该诗描写作者在秋天游览白崖山,无论是近观还是远眺,如诗如画的胜景使作者郁闷的心情得已释放。进入白崖院,历史悠久而寂静的古寺远比喧嚣的县衙门令人留恋。作者感叹道,今天到了这仙境般的白崖山自由自在地游赏,可谓人生一大乐事,只可惜不能造访洪崖仙人而略感遗憾。今人游览白崖三洞,不知能否写出这样的诗句。另值得一提的,是白云洞《嘉定十五季》碑,该碑记录了三苏父子嘉祐四年(1059年)同游白崖山的旧事。碑文载:“程公望寓白崖院注易,苏文公尝携二子过。”文中的“苏文公”就是苏洵,“二子”则是苏轼和苏辙。因此碑,白崖三洞成为三苏父子在乐山为数不多的遗迹之一。《嘉定十五季》碑刻于1222年,距今798年,已是乐山三苏文化中最早的文物。完
唐长寿
收藏
喜欢
34
理雅各《中国经典·诗经》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初探
学术论文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古代典籍之一,不论是在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现今的中外学术研究中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英语世界也一直被视为翻译研究的重要作品,而其英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1871年,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翻译完成他的《诗经》英译本,成为第一位系统研究并完成《诗经》全译的西方学者,他的1871年译本也成为《诗经》外译史上最早的全译本。该译本在《诗经》英译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理雅各1871年《中国经典·诗经》译本中关于《国风》部分的译介,结合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本独特性进行分析与探究。自翻译研究开始提倡“文化转向”,不再拘泥于语言问题,而试图深入探究跨文化译介中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等深层交流问题,译者主体性的话题亦越来越受到重视,关注译者也成为研究翻译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译者主体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译者的受动性、为我性(即目的性)和主体创造性。首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受动性可对其创造性起到约束效应,因为翻译在传播译文信息的过程中,受到译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的牵制,多多少少会给译本打上时代的烙印,并在向读者传输时,考虑到译入语文化读者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译者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及源语文化的习惯进行译介,需要综合关注到读者的需求,从而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译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关于译者的为我性或者说目的性,译者在译介过程中为达到自身的最终目标,会采用多样化的策略来完成译文,从而使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源语文本。第三,译者的创造性是发挥主动性的结果。译者的主体创造性是基于译者自身对原作的理解,适当地在合理范围内对原作进行删减和调整,以便更好地实现译者和读者两者视域的高度融合。由此可见,主体性的探究路径与诗歌翻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达到契合,并可为诗歌译介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本文将通过分析理雅各作为译者的主体性,呈现其在翻译《诗经·国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语言特色与翻译策略。全文拟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诗经》及其英译本、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简介。第二章着重论述理雅各及其1871年《中国经典·诗经》译本的具体情况,在对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影响译者受动性和为我性的个人经历、文化观等因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而对其1871年《诗经》译本的结构、特点等进行分析。此外,通过将理雅各在三个不同时期所打造的《诗经》译本进行比较,呈现理氏1871年《中国经典·诗经》译本的独特之处及其研究价值。第三章通过对《中国经典·诗经·国风》重点篇章进行文本分析,从词汇、句型句式以及意象翻译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其中的字词运用、主旨表达以及修辞的呈现,并吸纳理氏1876年韵文版相关译文进行比对,呈现理雅各译经过程中个人主体性前后期的转变及原因,总结作为读者身份的理雅各以及作为译者的理雅各在初次译介《诗经》时如何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第四章概述本文的主要发现并对当下及未来的诗歌翻译研究提出建议。时至今日,理雅各1871年《中国经典·诗经》因其开创性及准确性依然被视为《诗经》英译的经典之作,对其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研究,可为我国当前的典籍外译研究提供借鉴。
周娟
收藏
喜欢
34
感知中原文化 品味老家河南
报纸
编者按“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中原大地文脉昌盛,这里有古琴演奏的优美旋律,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传奇;有“三苏文化”的千古魅力……假期各种文化活动大放异彩,让喧闹长假在文化传承中充满诗情画意。“宋韵”开封别样风情□本报记者龚砚庆实习生钱程这个长假,透着浓浓“宋韵”的开封城,着实有些惊艳:游客爆棚,清明上河园里一度无处下脚;热情高涨,“包公”差点没挤出开封府大门赶上表演;黄河岸边,独特的悬河奇观让黄河观景台、林公堤、东坝头等处人流涌动;西姜寨村,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爱思嘉农业嘉年华主题展馆里,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宋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农业文明、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及夜市文化等交相辉映,让有着“八朝古都、黄河明珠”美誉的开封在假期里别具风情。“来开封游玩,就是来品文化,要的就是这丰富多彩的文化味儿。”来自河北承德的游客孙晓理说,开封的历史文化太厚重了,其北宋文化、悬河奇观、城摞城展示等都独一无二,看完收获颇多,“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值!”游客说好,才是真的好。由此也证明,开封近几年在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纵深发展上下的功夫没白费,由此也更加证明:旅游业发展的最终指向是文化!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古琴家邓峡峰和徐元白等人,在当时河南省会开封,组织成立了“中州琴社”,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琴社之一。上世纪60年代,随着老人个个逝去,中州派琴学成为绝响。2008年,开封一批古琴爱好者复立了“中州琴社”。10月2日晚8时20分许,开封大梁门城楼之上,香烟袅袅,古琴悠扬,香味琴韵顺着古马道和老城墙渐渐传远。秋雨之夜,城墙、马道、城楼、古琴、中秋、凉雨,怎样一幅雅致图景!由开封城墙景区、中州琴社举办的这一“坐见西风——中州琴社·庚子中秋雅集”活动,让喧闹长假在文化传承中又多了一份诗意与灵动。文化大戏满鹰城本报讯(记者张建新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冰珂)10月6日,“中国最美汝瓷文化旅游名县”宝丰热度不减,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内,陶瓷爱好者们认真品味汝瓷文化;清凉寺宣和汝瓷的车间里,几台拉坯机嗡嗡作响,游客带着孩子正体验汝瓷制作工艺。宝丰是中国汝瓷之都,全县共有汝瓷烧制企业和研究机构119家。该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新型旅游产业,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假期以来,汝官窑遗址展示馆游客络绎不绝,宣和汝瓷的产品销售收入可观。据介绍,平顶山文化资源丰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273处,其中“国保”单位31处,均居全省前列;国家级传统村落26处、省级传统村落105处,居全省第一,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多个突破点。近年来,平顶山市以全域旅游为主导,借助汝瓷、曲艺、根亲、古村落等文化资源禀赋,坚持强点、优线、扩面相结合,多业态发展,提供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打造近悦远来的文旅名城。假期里,在鲁山县墨子文化旅游区首届“金秋传奇”文化节上,墨子文化唱大戏、《墨子智斗公输班》等节目轮番上演,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创新了旅游业态,也传承和弘扬了墨子文化,有力地支撑了其旅游兴县、文化强县战略。你有墨子古街,我有三苏园。日前,郏县三苏园内上演了首届三苏文化诗词大会。经典歌曲《定风波》《但愿人长久》、深情诵读《水调歌头过河南郏县三苏墓》《丰收郏县畅想曲》、知青故事纪录片《我们回郏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节目精彩不断,让“三苏”文化和知青文化深入观众内心。此外,平顶山还有“中国现存唯一明代五品县衙”叶县县衙、“中原第一红石古寨”郏县临沣寨、“中原四大名刹”之一汝州风穴寺……“双节”期间细细品游,满满都是文化味儿。窑火凝珍展钧瓷之美本报讯(记者董学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烜)瓷胎入窑时,还是泥土本色;当炉火燃尽,已是满窑珠玉……国庆假期,有着“钧都”美誉的禹州市神垕镇“复原”宋代开窑仪式,让游客现场领略宋代钧瓷匠人开窑的全过程、见证钧瓷“出窑万彩”的奇妙时刻。“开窑喽!”10月6日,在神垕镇锦丰源钧窑的钧瓷开窑仪式现场,随着督窑官一声高喊,窑门被缓缓打开,身穿宋代服装的窑工把一件件带着余温的钧瓷从窑炉里取出,小心翼翼地放在案台上。此时,五彩缤纷的钧瓷釉色,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像高山云雾、似夕阳残照。来自钧瓷界的专家围在案台前,观器型、品釉色,对每一件钧瓷作品仔细端详、评头论足。“钧瓷的窑变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即使两个制作过程一模一样的瓷坯,出窑时也会是两个色彩不同的作品。”锦丰源钧窑掌门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崔松伟介绍,“从选料到烧成产品,钧瓷生产有72道工序,若是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使微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经过崔松伟等钧艺大师评定:全窑烧制作品116件,共选出65件成品、8件精品。剩下的作品,在不断飞溅的瓷屑和清脆的碎裂声中,全部变成了碎片。“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流釉、变形等瑕疵,全部砸掉是为了‘保钧品、铸钧魂’,钧瓷的珍贵是‘砸’出来的。”崔松伟说。“能够领略钧瓷的‘窑变’神韵,感到很新奇;看到去次存珍的‘砸瓷’之举,感到很震撼!”来自上海的游客袁朝辉说,“过去只知道河南的钧瓷好,现在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好。”“这是泥与火的完美融合。”来自郑州的游客张志伟说,“钧瓷烧成后,会有‘开片’的美妙声音,比其他任何一种音乐都好听。”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神垕镇是钧瓷文化的发祥地,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处。国庆长假,当地举行了“钧窑开窑体验游”“小窑匠游神垕”等多项文化旅游活动,神垕老街等景区人气爆棚,日均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
龚砚庆
收藏
喜欢
34
天上人间与月夜观想——苏轼中秋诗词的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
期刊
熙宁九年至元丰五年的数度中秋,苏轼在不同地方创作了一系列诗词,它们在不同的文本场域中发生了主题变奏,生成了多重意义,也构成了一种共情和互文关系。密州中秋词是继《江城子》后又一首含有追忆与往生之思的作品,因在中秋唱和与语境转换中生成了友悌、游仙、忠爱、哲思等主题。人们基于不同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场域召唤并丰富了词的文本意义,想象了苏轼与李白诗仙相对的词仙形象,赋予了中秋之日以新的文化义涵。诗词经典的题旨探究除结合作者的社会时代与人生经历,还应兼顾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心理情感,而时人之评论、后世之误读、今人之感发等不同体验及其情感谱系构成了不同时代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的历史情境。
李飞跃[1]
收藏
喜欢
34
趣话名与字
报纸
■秦曼村无论读古代文学作品还是读现代文学作品,我们都会去关注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是谁,关注他(她)的生平,关注这篇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在作者介绍里,常常能看到作者姓甚名谁字什么,有的还有号。以前看书,看作者姓名也就是一看而过,在乎的只是作者的作品,是谁写的不重要,更不会在乎他(她)的字与号。因为,在我们看来,“姓”是跟随祖先,代表血缘关系,而名字是一个人的象征,是用来区分人的。现如今我们大多只有简单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姓”和“名”。然而,在古代,我们的古人“名”和“字”是分开使用的。前段时间,我在读《中外名人传记》时,感受到了古人名和字的风味和情趣,再去读读有关这类的文章,才知道古人起名和字是非常讲究的,而不是随便叫叫的。古人讲究等级观念,时常用名与字来表示家族中的人员长幼,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尤为盛行,伯(孟)、仲、叔、季就是指兄弟的长幼顺序的。古人称名和字,一表谦逊,一表尊敬。古人对人名的称呼有特定的称法,形成了一类称谓礼貌式,用字、号、称人,表示尊敬;用名自称,表示谦逊。像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刘备称诸葛亮为“孔明先生”,而诸葛亮对刘备称自己则说“亮”,就是这样的。古人取名比较随便,取字却要行冠礼。男子须到二十才会加冠取字,仪式还很庄肃,得占卜吉日,到宗庙举行,故用字也当比用名庄重严肃。女子则在十五岁到了许嫁的年龄举行笄礼时再取字,难怪后来长大未嫁女子叫“待字闺中”,原来是在等待取字啊。古人的名和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名与字大多数时候在意义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像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上说:“广平曰原。”那就是说,因平而原。汉朝的班固,名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动摇”之意。宋朝的欧阳修,名修,字永叔。修,长。永,本指水流长,引申为长。名和字的意义也有相反或相对的,像唐朝的韩愈,字退之。“愈”和“退”意义相反,寓意要保持谦逊的态度,进退有度。宋代的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明亮;晦,昏暗。明朝的顾炎武,名炎武,字宁人。武,泛指干戈之事。宁人,使人相安无事。当然也有名和字的意义相关的,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孟轲,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中说:轲,本义为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宋代苏轼,字子瞻,名轼。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视之。”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名辙。辙,车轮碾过的痕迹。由,经过,经历。《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他们的父亲苏洵也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从这一番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苏洵给他们起名字是多么的慎重了。还有就是由此及彼的,于联想中识雅趣的,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联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联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德不孤,必有邻”。从这里,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雅趣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样,不是简单地概括所能完成的。所以还有很多取名字的方式,有同义互训的,像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是同义词,可以互相注释。有反义相对的,黄损字益之,损与益,是反义词。有联义推想的,赵家驹字千里,由驹而及千里。有联义指实的,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由云联想而指出实物龙。有辨物统类的,如范泰横字宗山,周鼎字伯器,泰山、衡山为山类,鼎为器类。有原名加辞的,如杜牧字攸之。有干支五行的,秦白丙字乙,纯属天干相配。楚公子午字子庚,天干地支相配。有形体离合的,如宋玫字文玉。有形体增省的,如秦桧字会之,顾媚字媚生。有成语贯穿的,如魏哲字知人,出自“知人之哲”。有表白思慕的,顾祖禹字景龙,雷渊字希颜,名直取仰慕者之名,字作注释……如今,虽然姓名后再取字和号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但姓名后有字有号却依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收藏
喜欢
34
从苏轼到苏东坡——以苏轼黄州作品为考察中心
期刊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他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至七年(1084)四月一日,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多的时间。黄州期间,是苏轼向东坡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以苏轼黄州作品为考察中心,从寓居定惠院、迁居临皋亭、斋居天庆观、躬耕东坡和著书雪堂这五个阶段探讨从苏轼到东坡的心态管窥,研究苏轼是如何从独自反思的"罪人"、寻求慰藉的"幽人"、渐趋适应的"闲人"、心怀百姓的"农人"成长为具有自由人格的"新人",从而更深刻地了解苏轼,了解东坡。
吴丹[1];王翠霞[2]
收藏
喜欢
34
纵是傲骨铮铮响 犹有摧眉折腰时——试论李白的另一面
期刊
李白的骨气一向为人们所称颂。唐代的任华说他是“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宋代的苏轼也夸赞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后人更有说他“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李白亦以此自许,他高呼“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他还以凤与鸡对比,以表明自己的高洁之志。在《古风·其四十》中写道:“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开。焉能与群鸡,刺蹙于一餐”。
张庆满
收藏
喜欢
34
苏洵与《太常因革礼》的修纂
期刊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由名臣名儒修纂的《太常因革礼》是今存中国古代仪制的一部重要的典籍。治平二年(1065年)"九月辛酉,提举修纂礼书、参知政事欧阳修奏,已编纂礼书成百卷,诏以《太常因革礼》为名"^([1])。参加此著的编纂者有欧阳修、吕公著、宋敏求等名臣,以及太常寺礼院官员,而具体负责修纂者是礼院编纂姚辟和苏洵。
谢桃坊[1]
收藏
喜欢
33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