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重“学”与重“道”:关于苏辙道德文章的考察
期刊
苏辙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呈逐渐走低的态势。古代文章"一门三父子"的千古美誉,苏辙成为最黯淡无光的一位。人们通常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苏轼光环的遮蔽所致,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苏辙研究不够,认识不深。苏辙一生重"学"重"道",强调学道既是学习之本,更是立身行世之要;他毕生追求道德文章相统一,故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致。苏轼与秦观不约而同地对此高度推崇,现代研究者不能熟视无睹。
杨胜宽[1]
收藏
喜欢
46
宋代文人的四般闲事对现代养生的指导意义
会议论文
南宋文人吴自牧在其笔记体散记文中引用俗谚'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品香、斗茶、挂画和插花被誉为宋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四般闲事',又被称为'文人四艺',是中国古代普遍的性命双修之法.养生即颐养生命,而中医养生理念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强调'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故宋代文人的四般闲事推崇'闲以尽年'的生活理念与中医养生十分契合.宋代'四般闲事'以道法自然、宋代理学、和于术数为理论依据而形成,对现代养生有指导意义,这类闲事使人们能够在感应自然之力的同时纳入天地清气与谷气相结合充盈先天之气,不论是斗茶、焚香还是赏画赏花都是功夫道,是需要花心思和时间的,这是一个抛却烦丝、锻炼心力的过程,通过守神全形、保形全神来使形神合一、二者兼养,则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徐睿瑶
收藏
喜欢
46
苏辙研究综述
期刊
苏辙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经学家、政治家 ,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一生成就很高 ,但对其研究却有所欠缺。本文就苏辙的生平传记、文学理论、学术思想、作品研究几方面对历来的研究状况略作综述 。
李冬梅[1]
收藏
喜欢
46
成就缤纷美食的美美与共
报纸
本报记者张鸿雨“老板,两壶!”“好,茉莉花?”“是,滚水泡!”7月24日清晨6时20分,位于郏县姚庄回族乡毛郎庙村民族团结大道路北侧的梦云茶社已开门迎客,李口镇韦楼村80岁的高清亮和老伙计宝丰县李庄乡翟集村81岁的冯春民如约而至,自行车还没有扎稳,高清亮就和茶社里搭上话了。“我们姚庄回族乡茶食文化历史悠久,这里是历史上万里茶路驿站,茶好喝、美食多、风景美,欢迎大家来作客。”随行的姚庄回族乡乡长虎东辉说。茶食文化美名远扬“从小就跟着父辈来这里喝茶,几十年来,这茶价格变化不大,还是小时候的味儿,一天不喝心里就好像缺些啥。中午喝碗羊肉汤,下午接着喝茶。这里的水倒进杯中满而不溢,含于口中甘滑馥郁,咽入腹中气爽神清,常饮此茶治病强身。”姚庄回族乡老崔庄村95岁的王进义津津乐道。“一天接待茶客160人左右,客人来得晚了就没地方坐了。看着老人们开心地喝茶、愉快地聊天,一天天健健康康的,我们也很开心。”王军婷今年50岁,自打嫁到毛郎庙村,就和丈夫设想着开茶馆。23年过去了,他们夫妻靠茶馆养活了一家人,也长寿了一众老者,结交了天南海北的茶商。距离梦云茶社不足400米,是毛郎庙村另一个规模较大的茶馆——老井茶馆。老井茶馆毗邻运粮河,碧绿的河水、悠扬的古筝、凉爽的绿荫,坐下来或浅酌细品,或尽情畅饮,悠然自得。“我们的地下水富含锶、锗等微量元素,是著名的长寿水。常喝姚庄水,灵便手和腿;多吃姚庄肉,健体又长寿。”谈起“茶经”,老板买军晓一边烧水一边讲述。老井茶馆已逾百年,买军晓的丈夫张战伟是第五代传人。公公张小法、婆婆石枝一年四季都在茶馆里忙活。“我就是在茶馆里泡大的,上午9点到11点客人最多,一天接待三四百人吧。”张小法笑着说。据《郏县志》记载,北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携家眷由川赴京途中,就曾在姚庄歇息品尝。苏轼品茗后赋诗曰: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元、明、清以来,姚庄茶肆林立,成为四邻八乡论古今轶事、叙乡里民情的聚会场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茶食文化。一方桌、一杯茶、一盘棋,让人好不惬意。近年来,围绕吃住一体、康养娱乐,该乡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同时带动新型经济发展。美食荟萃各美其美7月24日早上6点,位于郏县县城行政路与广场西路交叉口的许记饸饹面旗舰店就热闹了起来,老板许秋峰和员工一起切羊肉、配料包,准备和面,收拾青菜。“不到9点就要上客,一直得忙到晚上9点多,羊肉、面、菜早上得一次性安排好。”许秋峰说。郏县有一句流行语:“到郏县没吃饸饹,就等于没有到过郏县。”郏县饸饹历史久远,目前已列入市级非遗名录。郏县文联主席邢文辉介绍说,相传,汉高祖爱妃薄姬(汉文帝刘恒的母亲)为郏县人,薄姬死后葬于郏县黄阜岗下的蓝河岸边,因护冢人、祭祀人久居而成集镇——冢头镇。护冢人将薄姬常食的饸饹面制作技术从宫中带至冢头,世代相传,千年不断。目前,冢头镇有饸饹店数十家,家家生意红火。周边禹州、襄城等地的人专程来冢头品尝饸饹,到冢头学习饸饹制作技术的后生亦络绎不绝。如今,饸饹面已成享誉一方的美食,与郏县的茶水、牛肉、烧鸡、三炖、豆腐菜并称“饮食六绝”。7月26日近12点,位于叶县城区九龙路上的瘸子烩面大厅内坐满了客人,而每桌都少不了一碗热腾腾的烩面……“中午、晚上都是这样,还得翻几次台,每天烩面要卖上千碗。”该店负责人鞠振洲说。仅叶县城区开设的瘸子烩面加盟店就有4家,每家都顾客盈门。瘸子烩面是叶县烩面产业的缩影,叶县烩面统统采用炝锅的做法,成为叶县一大饮食主业,大大小小的烩面馆多达150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舞钢人的餐桌上,则少不了一碗鲜香扑鼻、爽嫩可口的热豆腐。目前,遍布舞钢城乡的豆腐作坊有近千家。在舞钢市尹集镇街区的十字路口,康庄村村民刘庆海经营热豆腐已经20年,“每天凌晨四五点开始磨豆腐,早上7点准时出摊儿,一天销售额600元左右。”刘庆海卖热豆腐秤头足、味儿地道,很多人慕名前来。而在舞钢市朱兰街道矿山一街一个早餐摊位前,56岁的秦红钧也靠热豆腐“打天下”,“经营这门生意近20年了,我们做的黑菜咸豆腐脑很对周边群众的口味儿。”当然,鹰城的美食还有很多:汝州的锅盔馍、粉皮,宝丰的羊肉冲汤、买根烧鸡、大营琥珀馍、马光明月饼,鲁山的揽锅菜、胡辣汤、浆面条、黄焖羊肉,叶县的豆腐、糖醋鱼、张集硬面馍……可谓美食荟萃,各美其美。好吃的多,故事也多。约三五好友,佐以各种历史故事、传说、礼仪文化,各具特色的美食更加香气浓郁。传承创新美美与共7月23日,在鲁山县南环路边的一个食品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忙碌,几道工序下来,鲁山传统名吃——黄焖羊肉、牛羊肉胡辣汤等就变成了可以线上销售的真空包装“速食”。“我在鲁山西关卖牛羊肉冲汤和黄焖羊肉,不少在店内品尝过的外地食客和长期在外的老乡经常和我联系,说很想念老家的味道。想到现在物流业发达,我就有了开个加工厂,把黄焖羊肉等做成真空包装,给大伙儿发货的想法。”来自鲁山县琴台街道友谊社区的买三民说。今年57岁的买三民出身于美食世家,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涉足餐饮行业,“买记黄焖羊肉”“买记牛羊肉冲汤”在鲁山很有名气。今年5月,买三民租下这块7000平方米的场地,建起工厂,6月30日开始试生产。工厂采用买氏家族祖传秘方,研发推出了冷藏真空纸碗装的牛羊肉胡辣汤、黄焖羊肉、黄焖牛肉等“速食”,以及由锡纸圆盒和自加热设备组成的三宝炖锅、黄焖牛(羊)肉炖锅、黄焖牛(羊)杂炖锅、黄焖鸡炖锅等“预制菜”系列产品。“工厂满负荷生产时,一天能生产1000多份。”买三民说。7月24日下午,位于郏县南环路西头的黄班长食品有限公司内,来自河北邢台的客商范少朋在品尝桶装饸饹面。“前几天,朋友出差带回去几桶,大家一尝都觉得不错,我们当地也有饸饹面,但速食包装的没有,公司打算上架销售,便根据包装上的地址来厂里了,计划预订300箱饸饹面、200箱豆腐粉条菜。”试吃、考察之后,范少朋当即下了订单。车间内,公司负责人黄普坚正在生产线上进行质检。“现在是暑期出游高峰,仅郏县本地每天饸饹面需求量就达四五百箱,郑州和漯河的专卖店销售量激增。近来,我们早上5点就开工了。”黄普坚说。黄普坚今年47岁,之前当过兵,转业后曾在漯河开一家主营郏县饸饹面、豆腐粉条菜的饭馆。其间,多次有顾客要求打包豆腐粉条菜到省外。受此启发,他边经营边摸索,最终研制出方便快捷型速食豆腐粉条菜。2016年底,黄普坚转让了漯河的饭馆,回到郏县建厂生产,同时注册了“黄班长”商标。不久,他还摸索出了速食饸饹面。现在,公司研制出自热装、家庭装、旅游装,年可产豆腐粉条菜近10万箱、饸饹面8万余箱。为满足更多食客的需要,鞠振洲在做好店面生意的同时,也将正宗的叶县瘸子烩面“浓缩”进一个个礼盒里,每天通过线上销往外地。促进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培育本土品牌,我市餐饮行业和有关部门正在努力让家乡缤纷美食“走出去、站得稳、叫得响”,实现美美与共。为鼓励勇于创新、善于突破,今年7月11日,河南省第六届豫菜品牌大赛、第八届烹饪技能大赛举行,市商务局联合市餐饮与饭店协会组织50名参赛选手、13家单位赴郑州积极参赛。7月25日,郏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郏县餐饮业商会、郏县饸饹面协会联合起草的《郏县饸饹面烹饪技艺》地方标准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于9月25日起实施。这对传承和发展郏县饸饹面烹饪技艺,促进餐饮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食,是后劲十足的产业,也是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爱上鹰城,就从爱上一道道美食开始吧。策划刘泉统筹陶向军贾志琼执行华谦楚让蕊张红晓朱丙强
张鸿雨
收藏
喜欢
46
苏轼与利国——学习《徐州上皇帝书的》的体会
期刊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一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艺术全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苏东坡,在徐州生活了一年零十一个月。此间,他十分重视利国监,为其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昭全[1]
收藏
喜欢
46
高中语文杜甫诗歌专题学习教学设计研究
学术论文
2018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围绕这一要求,新课标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也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评价、注重学习效果等课程改革理念,提出了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专题学习由此成为了与学习任务群紧密相关的学习策略。 一直以来,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对于学生的思辨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往往容易忽视。在本论文研究中,选择以杜甫这一代表性诗人为突破口,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人物传记作品选读》中的《“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这一专题,整合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诗歌原作以及课外拓展阅读的人物传记、文学评论文章,旨在探究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应当如何以作者为中心开展专题学习。 本论文研究共有三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语。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选题缘由从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及现实需要进行论述;核心概念界定立足于专题教学、专题学习概念内涵的丰富发展,明晰了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概念;研究意义主要对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文献综述则从“专题教学”或“专题学习”的研究现状、“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的研究现状、“杜甫诗歌专题教学”的研究现状三个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概括与分析,并提炼了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同时也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研究的理论分析及古代诗歌教学形势概述,主要从语文专题学习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形势,明确了专题学习的迫切需要和现实可行。第二章是对杜甫诗歌专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的介绍,明确了实施方案的总体方向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赏析者”,并为专题学习的开展提出了课程实施准备内容。第三章是分析杜甫诗歌专题学习的具体教学设计流程,立足于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比较阅读、精读、赏析评论文章等方式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第四章是杜甫诗歌专题学习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探究及问题与实施建议,主要反思专题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优势与问题,并对提出改进的建议与展望。
陈文明
收藏
喜欢
46
宋词翻译中的象似性研究
期刊
象似性的发展由来已久,最先由符号学发展而来,随后渐渐地在认知语言学界发展起来。关于象似性的研究国内外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象似性的实践分析也主要集中在现代诗歌。然而在当前形势下,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中国古典诗词象似性的英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探究发现,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存在大量的象似性案例。本文探究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及其十五个英译本,对原文和译文的象似性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宋词及其翻译中的象似性。研究发现象似性的理论在翻译大家的译本中有着不同的体现,他们采用了各种翻译象似性的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音韵美。
李万芬[1]
收藏
喜欢
46
颍州西湖多元文化探析
报纸
上接15颍州西湖的咏菊文化菊花以其凌寒独放、笑傲风霜的坚贞性格,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推重。而颍州西湖的菊花,总是以枝繁花盛、经久耐霜引起诗咏者的关注。唐代诗人许浑在《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中写道:“独想征事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独想、霜菊,足见情深。宋代晏殊有诗句曰:“金菊满丛珠颗细,海燕辞巢趐羽轻”(《破阵子》)。梅尧臣诗曰:“明当是重九,黄菊还开不?”(《八日就湖上会饮呈晏相公》)、“今日始见菊,虽未见全开”(《九日撷芳园呈晏相公》),对颍州菊花牵挂之情,充满字里行间。欧阳修在西湖上遇见菊花开放,说道:“如今寂寞西湖上,雨后无人看落英”(《答通判吕太傅》),此句与许浑、梅尧臣句似有呼应。还有:“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还有他的绝笔诗《绝句》:“冷雨涨焦陂,人去陂寂寞,惟有霜前花,鲜鲜对高阁”。熙宁四年(1071)九月,苏轼、苏辙兄弟来颍州看望欧公,有《陪欧阳公宴西湖》之诗句:“湖边草木新着霜,芙蓉晚菊争煌煌。插花起舞为公寿,公言百岁如风狂”。此处“插”的正是颍州秋菊。来颍州拜望苏轼的刘景文在《寄苏内翰》诗中曰:“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也表达了对颍州菊花的思念。苏轼在《赠朱逊之》诗中云:“黄花候秋节,远自夏小正。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难怪梅尧臣诗中强调“黄花”,苏轼诗说“争灿”,更多的菊花爱好者都赞美“姚黄魏紫”。苏轼《到颍州未风,公币已竭,斋厨索然,戏作》诗中,苏轼居然真的以菊为食“采杞聊自诳,食菊不敢余”。由此,我们想到他和门生张耒,都以菊为题写过两首《杞菊赋》,赋中都写过“食菊”的真实感觉,被传为菊文化中之奇谈。先是苏轼在《后杞菊赋》记云,唐代陆龟蒙写过《杞菊赋》,说常食杞菊,有些怀疑,后来在胶西,真正吃到杞菊,才知陆先生之言不谬。张耒是苏轼的门生,没想到当官之后还会穷困到食菊地步,后来在涟水居官时,读了老师文章,心情释然了。也写了一篇杞菊赋:老师因穷困而食菊,却保持乐观的心情,那么,我因穷困而食菊,应该向老师学习,也保持乐观的心情啊!这样在文学史上就有三篇记述菊花“特殊”功能的文赋流传了下来。颍州西湖的咏柳文化柳枝,亦称杨柳、垂柳、水柳。由于它树枝柔软,随风飘荡,有谓风摆杨柳,被比为美妙的舞姿;由于它总是随着春风抽出嫩绿的枝条,有谓春风杨柳,又被比为春的使者;又出于《诗经》最早歌咏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诗句,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依依柳枝,赋予了留恋、不舍、惜别、忧戚等感情的寓意。柳性喜水逐水而生,所以,柳与西湖便有天然相伴相棲之缘。故而,在300首歌吟颍州西湖的诗词之中,涉及柳的就占了四分之一还要多些。而这其中当以欧阳修写于西湖的“双柳亭诗”影响最为深远。所谓“双柳亭诗”的原题是:《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荫,因而有感》: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壮心无复身从老,世事都销酒半酣。后日更来知有几,攀条莫惜驻征骖。去思堂本为晏殊知任颍州知州时所建,原名为清涟阁,他离颍后颍人为纪念他而改称去思堂,欧阳修为纪念恩师在此堂前建双柳亭并赋作此诗。欧阳修到颍州任知州时,晏殊已调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颍、陈、“接壤相交”,欧公出于尊重,专门写了《晏相公书》,书中回忆自己当年在晏公拔举之下,中了进士,又当谏官:“出门馆不为不旧,恩知不谓不深……”对晏殊的感恩之情殷殷依依,溢于言表。欧阳修尊师重道的言行很为后世所赞誉,他以柳喻情表达的感念之意,感动了很多诗人,亦写出一些动人的诗篇。明代诗人宁中立有诗云:“四贤亭畔人家少,双柳滩头秋水长”(《秋日西湖》)。李先事有诗云:“碧湖洲上雨初歇,双柳亭前鸥出没”(《西湖》)。清代诗人刘凡有诗云:“若凭双柳亭前看,新绿应添一尺强”(《洄窝溜风晚泊》)。李成蹊有诗云:“绿柳亭树寻常有,对此唏嘘不可禁”(《咏双柳亭双柳》)。李祖旦有诗云:“新培双柳今如旧,可是清荫似昔年”(《双柳亭怀古》)。吴茂陵有诗云:“手植绿柳双荫远,亭开翠幕回窗虚”(《双柳亭》)。王敛福有诗云:“荐贤遗韵水之湄,十顷琉璃柳作帷”(《西湖柳荫》)。彭兆荪有诗云:“纵无双柳在,自有一人传”(《双柳亭》)。全文完(文中引用《诗经》、《颍州府志》、《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研究》之处,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出,特作说明并致诚谢。)
收藏
喜欢
46
苏轼与张耒
期刊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但苏轼与张耒既是师徒又是朋友,二人以诗神交,常酬唱诗词,评文论史,相交甚深。苏轼对张耒非常赏识、关爱有加,对之期以厚望;张耒也十分敬师、尊道,为此不计祸福安危。苏、张交谊对宋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孔凡礼[1]
收藏
喜欢
46
论张爱玲自传小说《小团圆》《雷峰塔》《易经》
学术论文
《小团圆》、《雷峰塔》、《易经》是张爱玲以自我人生经历为题材创作的自传小说,在张爱玲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三本小说突破以往对自我经历进行事实性描述的简单书写,以小说创作的角度,对自我人生经历进行加工、创作,描绘出父亲、母亲、弟弟、胡兰成等人的生活、思想状态。这些人在张爱玲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是张爱玲感受生活、体验人生的起点,也是张爱玲观察人、社会的对象,他们给予张爱玲最深切的爱,也给予张爱玲最深切的痛。通过对张爱玲笔下的他们的分析,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心路历程,张爱玲对人、人性的思考,了解到张爱玲内心深处的渴求,感受张爱玲的内心情感,进而对张爱玲的形象作出论述。所以,系统的分析父亲、母亲、弟弟、胡兰成等这些人,很有必要。可以说系统的分析这些张爱玲生命中的人物,进而呈现出张爱玲的思想,以及这三本书在张爱玲的创作生涯中的作用和意义,仍然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尝试以系统分析张爱玲自我书写中的主要人物为核心,进而阐释张爱玲的形象及《小团圆》、《雷峰塔》、《易经》的独特意义。 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张爱玲的生平及其主要艺术成就。对《小团圆》、《雷峰塔》、《易经》的研究现状经行分析,然后切入本文研究论题的目标和意义。 第一章介绍张爱玲在《小团圆》、《雷峰塔》、《易经》之前的零散的自我书写的文字,得出之前的自我书写还局限在诉说、控诉、报复等心理作用下,进行事实性的描述的结论,还没有进入有意识的小说创作。 第二章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四个部分即: 一、父亲——她太深知她父亲的恐怖;二、母亲——我不喜欢不喜欢我的人;三、弟弟——年纪还小他仿佛就掂量过自己和这个世界,决定了呆坐着等钱比较上算;四、胡兰成——长度阔度厚度与地位,系统的展现《小团圆》、《雷峰塔》、《易经》中的主要人物,即张爱玲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第三章以寻求安稳、和谐的人生为线,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梳理张爱玲的形象。 第四章分析三部自传小说在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地位和价值,一是丰富了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二是加深对张爱玲的认识。 结语部分简要概括本文通过对《小团圆》、《雷峰塔》、《易经》三本书中主要人物的系统分析,展现了张爱玲的心路历程、思想、形象及对时代、人的思考。
王平
收藏
喜欢
46
到底了
<
1
2
...
809
810
811
812
8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