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洪雅:古镇的时间
期刊
吾乡高庙位于两大名山——峨眉山与瓦屋山交界处。苏东坡有诗云:“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就知名度而言,瓦屋当然不及峨眉。峨眉是大红大紫的当红明星,瓦屋则是有待开发的小家碧玉。由于与两山接壤,地形地貌便深得两山之妙——既有峨眉的雄奇秀丽,又兼瓦屋的古朴神奇。尤其是盛夏季节,云树蓊郁,远山含黛,白云缭绕,一派明丽清幽之景。
李云
收藏
喜欢
47
笺注贺方回词札记
期刊
笔者在笺注贺铸词过程中,曾拜读过国内许多著名专家的选本和专门著作,获益良多,不胜钦敬。惟偶有一己之见,与诸位前辈师长不尽相同,辄随笔记录,草成札记若干条。未敢自是,谨祈方家教正。《陌上郎·生查子》:“西津海鹖舟。”夏承焘盛弢青二先生《唐宋词选》:“〔海鹘舟〕舟形如海鹖。海鹖,鸟名。”胡云翼先生《宋同选》:“海鹖舟——是一种快船,象猛鹖(老鹰)飞过海那样迅速,故称。苏轼《荔枝叹》诗:‘飞车跨山鹘横海。’”
钟振振
收藏
喜欢
47
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
会议论文
<正> 2001年10月25~30日在安徽马鞍山市召开的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新世纪李白研究的第一次重大会议,也是中国李白研究会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与会学者逾百人,分别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香港、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大会收到论文70多
王友胜
收藏
喜欢
47
和谐中国话茶源,武夷岩茶饮健康(节选)
会议论文
武夷岩茶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知名度。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叶嘉”意为“茶叶嘉美”,苏轼为此立传,遣诣京师。从《叶嘉传》里,我们不难可以推测,武夷岩茶大约在二千年前的汉朝时可能就拥有……。饮茶的药用功能,《神农本草经》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华佗《食论》曰:“苦茶欠食益思,梁代陶弘景《杂录》称:“苦茶轻身换骨”。《唐木章》说:“茗,苦茶, 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一主瘘疮,利小便,去痰,解渴,令人少睡。”唐陈藏器在《本章拾遗》中
李耀辉
收藏
喜欢
47
庄子与中国文学自觉
会议论文
庄子是中国文学自觉历程上第一个最具代表性意义的文学家。依据有四:在人的自觉方面,庄子对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质及其最高价值的深切体认和对超越生命困境达致心灵自由的自觉探索,奠定了文学自觉的先决性主体条件;在语言的自觉方面,庄子不仅对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语言困境及其根源有着敏感而又清醒的认识,而且对超越这一困境的路径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而有益的尝试;在理论的自觉方面,庄子在文学体裁、文章风格以及文学接受等方面均具有相当程度的理论自觉意识;在文学创作方面,庄子在寓言创作、艺术想象与虚构、变形艺术以及寓言小说或戏剧等方面同样体现了其高度自觉的文学实践意识。
刁生虎
收藏
喜欢
47
《后赤壁赋》:千年未醒的梦境
期刊
苏轼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的《后赤壁赋》全篇皆梦幻之境,作者以赋记梦,藉梦抒怀,写得迷离惝恍、神秘诡谲。其幽微难言之情,矛盾复杂之思,高深莫测之理,全蕴含在这一极富象征、影射功能且千年未醒的梦境中。
谈胜轶[1]
收藏
喜欢
47
豪杰之文论——苏洵文学理论批评初探
期刊
苏洵是有政治报负和爱国热忱的作者,他曾提出一系列革新政治、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策,他甚至公然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论文不宗传统的文道合一而主张“有为而作”的批判现实的作用,从而更强调创作过程主客观结合的规律,接触到创作理论的根本问题。对《诗》、《骚》、《史》、《汉》、兵家、纵横家以及从孟子、贾谊、扬雄到韩愈、欧阳修的文章评论中,也表现出与传统古文理论不同的取向。其异端精神和特殊艺术辉芒,均无愧于豪杰之文与论。
顾易生[1]
收藏
喜欢
47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读《范太史集》札记
期刊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北宋范祖禹撰。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县)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陕州。事迹附见《宋史·范镇传》。范集中涉及《通鉴》编写的一些人和事,摘举于次,以为治史者之一助。一、“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在《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中,自称“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某”(卷三六)。在《祭叔母宇文氏文》中,也称“左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某”(卷三七)。两处均于阶官下系以“同编修《资治通鉴》”,这一差遣实际上成了他长时期的官职。范祖禹自幼育于叔祖范镇。范镇于庆历、嘉祜间,预修《新唐书》,历十七年之久,对唐史很有研究。司马光和范镇是好友,彼此过从甚密。所以他在《荐范梦得状》中说:“
陈光崇
收藏
喜欢
47
唐宋八大家选本与明清文学教育的适配
期刊
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与举业有着原生性的联系,此后衍生的二十余种非茅选的八大家选本秉承了这一传统,通过自身的举业化和读本化改造,自觉适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教育,特别是家塾文学教育。它们与文学教育的适配及其在文学教育中的流行将举业的路径由揣摩时文引向了取资古文,其本质是将举业的准备过程从时文教育引向了文学教育。这就在功利主义的教育实践中最大限度在保留了文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代中后期以来"束书不观"的空疏学风。
付琼[1]
收藏
喜欢
47
借助多彩活动 引发源头活水——例说唐诗宋词教学中的鉴赏方法
期刊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更是气象万千,美不胜收。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笔者结合实践,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中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为教学服务。
许国锋[1]
收藏
喜欢
47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