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苏东坡画扇断案
期刊
1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诗词作家和『文人画』家,他一生努力创作,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而且他还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为官一方的时候,为老百姓做下了许多好事。
孙承民;力戈
收藏
喜欢
51
屈原投汨罗辩——与凌智民先生商榷
会议论文
最近,湖北郧县学者凌智民先生重拾石泉先生的旧论,认为屈原投江不在湖南汨罗,而在湖北郧县。对此,笔者从屈原本人的诗作;古人亲临汨罗的记述;古文献的记载;屈原投江的时间节点;"湘"的地理位置以及有关罗子国的最新考古发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辨析.论证了司马迁的记载属实无误,不能轻易推翻。
刘石林
收藏
喜欢
51
打开窗户,观察中国钢构产业
会议论文
<正>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题西林壁》:"横肉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极富哲理。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印证看问题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本文应刘锡良教授特约,站在媒体的角度,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中国钢构产业,从深化改革,加快全面振兴;做专做精,提高技术水平;认准目标,推广民用钢构;设计创新,提升建筑档次四个层面论述中国钢结构产业的昨天和今天。一家之言,敬请行家批评指
金石
收藏
喜欢
51
秦桧夫妇的婚前公证
报纸
坐家散打■李开周秦桧的老婆为了争取妻权,也是一地鸡毛——乍看去很恶俗,仔细想很心酸。遥想当年,金兵攻宋,秦桧和他老婆王女士一起被金兵绑走,在金国住了一段时间,又一起返回大宋。回去的路上,秦桧跟老婆吵了一架,老婆很生气,指着他的鼻子说:“我嫁到你们秦家,那可是明媒正娶,光嫁妆就值二十万贯,有什么对不起你的?现在你当个破俘虏,竟想把我扔在半路上,快摸摸你的良心,是不是叫狗吃了!”秦桧听了这顿骂,顿时哑口无言,乖乖地带着老婆继续往前走了。我们知道,秦桧的老婆有背景,她的爷爷,在宋徽宗一朝当过宰相,她的姑表姐,就是大名鼎鼎的女词人李清照。可是她跟秦桧吵架时,这些背景一概不提,只说自己的嫁妆值多少多少钱。她的嫁妆值多少钱呢?铜钱二十万贯。北宋末年,按铜钱在开封地区的综合购买力,铜钱一文,等于人民币一毛三分钱。一贯呢,是一千文,相当于一百三十元。二十万贯,就是两千六百万元。好家伙,陪嫁如此惊人,也怪不得王女士盛气凌人。宋朝后期,尤其江南一带,女生出嫁时,父母花到嫁妆上的钱,要比男方父母花到彩礼上的钱多得多。当时常见的嫁妆,除了无论贫家还是富家都必须给女儿准备的金银首饰,还包括成串的铜钱、成箱的布匹、成笼的衣服、成套的家具。有条件的家庭,甚至还用地皮和房子给女儿做嫁妆,例如南宋有个叫郑庆一的女孩出嫁,嫁妆单子里就包括五百亩土地、三十间商铺,还有十万贯铜钱。相比而言,秦桧老婆王女士价值二十万贯的嫁妆倒可能显得少了一些。女方父母之所以要备下这么多的嫁妆,一是攀比,怕嫁妆少了被人笑话;二则是为了提高女儿在婆家的经济地位——嫁妆越多,在公婆和丈夫面前越有发言权,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宋朝妇女的婚姻生活中得到过完美体现;当然也还有第三条原因:根据宋朝法律,嫁妆是已婚妇女唯一可靠的纯私人财产,公婆、丈夫以及丈夫的族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动用。换句话说,父母不管拿多少嫁妆给女儿,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因为以上三条原因,宋朝人嫁女儿,差不多是拼掉老命也要拿出一笔数目可观的嫁妆来的,譬如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嫁女,就不惜卖掉了价值9400贯的耕地,折成人民币将近三百万元(此时的铜钱比北宋末年值钱,一贯铜钱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三百元左右),而当时苏辙已经年过半百,在京城上班多年,连套房子都没有买上。当父母的给女儿办嫁妆不惜血本,当女儿的自然也对到手的嫁妆珍惜备至。过门之前,女方父母会在婚约后面列一张密密麻麻的财产清单;过门之后,新媳妇为了自己的嫁妆不被婆家染指和瓜分,还会要求婆家的人去祖庙里发个声明,向历代祖先讲清楚这个媳妇带来了哪些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非媳妇同意不能动用的。总而言之,为了保护已婚妇女仅有的那点儿财产权以及财产权所带来的家庭地位,不光得有婚前公证,还得有婚后宣誓。我估计,文章开头的王女士在婚后漫长的夫妻斗嘴生涯里,她大概不止一次拿出过这个公证,展示她那二十万贯嫁妆,以此来证明她的合法身份,证明她理应得到丈夫的尊重。这个场景,乍看去很恶俗,仔细想很心酸。
收藏
喜欢
51
“彻底翻译”理论视角下《论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关键词的翻译研究
学术论文
本文以彻底翻译和翻译的不确定性为理论基础,对《论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关键词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彻底翻译与翻译的不确定性是美国分析哲学家威拉德·冯·奥曼·奎因(1908--2000)提出的两个语言哲学术语。翻译的不确定性的实质内容是意义的不确定性,其为文本的可译性和译本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每个译本可以被看作一个“翻译手册”,是假设对等关系之下的一种模式。本文试图研究假设对等关系之下的文化关键词及其翻译,以及两位译者维持对等的翻译策略;意在进一步为中国文化关键词汇外译提供参考。 本文从建立中国文化关键词汇手册的目的出发,选取了詹姆斯·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关键词汇。本文运用ParaConc建立了原文与两个译本的平行语料库。ParaConc是开展平行语料库研究的软件,主要功能有对齐、搭配和分类检索等。本文检索文化关键词,对其频次和英文翻译做出统计;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描述说明,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两个英译本中,文化关键词的翻译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两位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理译采取了异化翻译并附加注释和英汉对照列表;辜译采取了归化翻译并附加注释。本文对文化关键词翻译及策略的分析,旨在进一步为中国文化关键词汇手册的建立提供参考。
李云飞
收藏
喜欢
51
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碑拓流源与书法价值
期刊
鄢陵县档案馆珍藏的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碑帖石刻拓片,为绢面、册页装淡墨精拓本,硬板纸,前是碑文后为跋,该拓片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碑帖石刻历经四百多年沧桑,屡遭浩劫,至今下落不明。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碑帖拓片的存世,不仅使苏轼草书之原貌得以传承,
王永涛[1];翟向前[1]
收藏
喜欢
51
大贤小玷缺,良交岂其绝
报纸
美玉王安石美玉小瑕疵,国工犹珍之。大贤小玷缺,良交岂其绝。小缺可以补,小瑕可以磨。不补亦不磨,人为奈尔何。公元1084年,北宋元丰七年,论干支为甲子,属鼠。司马光耗时19年终于完成了史书《资治通鉴》的撰写,此外平平淡淡,并无大事可叙。但对苏轼与王安石来说则不然,新党与旧党,改革与保守,政治的S极和N极,在诗文的魅力磁场里,在君子风范的相互吸引中,最终融合在一起了。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已经4年了,苏轼“蒙恩量移”河南汝州,绕经九江,与友人同游了一趟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处在云遮雾罩的人生迷途中挥写了《题西林壁》;旁观者清,他期待与智者的交流。苏轼不太可能不想起本朝风云人物,政治领袖兼文坛重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尚在千层万叠的半山腰,当年的王安石则登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首诗的结构和哲思寓意都异常相似,艺术手法如出一辙,不识——不畏,只缘——自缘,更是亦步亦趋。《题西林壁》就是下意识的依葫芦画瓢也说不准。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西湖灵隐寺附近。34年前,30岁的王安石在浙江任知县,任满,返回故乡,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初入官场,踌躇满志,朝气蓬勃,壮志凌云。这种鹰一般飞扬的感觉,对48岁的苏轼已经显得缥缈而陌生。相比之下,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作的《梅花》更契合偏居“官场墙角”,在黄州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的苏轼的心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荆公如今安康否?纵然见字如见面,毕竟隔了一层执手相看的真切感。苏轼决定去拜访王安石,完成多年来愈发炽烈的心愿。大江东去,顺流而下。连续几天都在船上。有时站立船头,任凭江风吹来,双鱼玉佩也压不住官袍底下不时扑哧扑哧翻腾的黄色粗麻僧衣。慨叹逝者如斯夫,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时光着脚四仰八叉躺在船舱里,看日已出,月未隐,念叨起刘长卿(唐)的《游四窗》:日月居东西,朝昏互出没。我来游其间,寄傲巾半幅。白云本无心,悠然伴幽独。对此脱尘鞅,顿忘荣与辱。长笑天地宽,仙风吹佩玉。被贬黄州之后,月亮是他最忠诚的朋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他喜欢李贺的“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诗人在梦中,上了月宫,在飘着桂香的小路上,遇到了嫦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诗句,不能说没有李贺的想象力的启发,只是比李贺的幽冥诡异,更多了缱绻悱恻。高兴寄日月,千秋伴乌蟾。遐追商洛翁,秦火不能炎。近慕楚穆生,竟脱楚人钳。吾意窃所尚,人谋谅难佥。…………谁谓九华远,吾身未尝檐。唱篇每起予,予口安能箝。忆在秋浦北,空江上新蟾。光洁写一镜,回环两堤奁。——王安石也写月亮,但不像李贺那样绘出了月桂的魂魄。酒是诗人往来月宫的交通工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有没有下酒菜有没有好酒都没有关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杜甫)一天,好友陈季常来饮,后花园满地“铺金”,几天大风之后园中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恍惚间,苏轼瞠目结舌。数年前,他偶然发现了王安石一首未写完的诗:“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他想,这不科学啊,菊花有傲霜之骨,只有深秋时才逐渐枯萎,怎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挥笔续诗:“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细细吟。”有人说王安石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就是为了给政敌一个“现场教学”的机会。实际上,与这个流言暗藏的人格攻击相反,“乌台诗案”后,很多人落井下石,连反对派政治大佬司马光等人都鸦雀无声。只有3人挺身而出救苏轼,一位是其弟苏辙,另外两位却都是苏轼的政敌:一位是他一生的“冤家朋友”章惇,另一位便是王安石。王安石却上书为他求情——“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与王安石的政治分歧的公开化始于熙宁二年,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考试,废除诗、词、赋等科目,专考经、义、论、策。苏轼随即上奏朝廷表示反对。满园尽铺黄金甲。苏轼和朋友举杯邀明月,内心却泛起愧意。当年自己做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利用宋神宗的信任独断朝纲,王安石自然无法容忍这种离间君臣的“政治阴招”,这才下决心把这面反变法旗帜罢出朝廷。苏轼始终认为,王安石变法不过是与民争利,实乃“急政”或“苛政”,引起的“党争”更将危及朝廷根本,将来有一天大宋社稷倾覆,王安石一定难逃罪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庆历新政的改革家范仲淹的境界。苏轼自忖,自己与范仲淹的差距在后半句。处江湖之远,他考虑最多的还是亲朋好友,寄托了亲情友情的清风明月,承载着清风明月的诗词歌赋,包括王安石的辞章。开始是莽撞和轻微的不屑,接着是错怪后的羞赧,进而敬佩和憧憬。无论是王安石鲜花著锦,烈火烹油,炙手可热,抑或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骤起骤伏,还是归隐后的黯淡落寞,苏轼对王安石的关注不减反增,年龄、资历、地位的差距,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观察角度和视野。宋人时评“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老爹苏洵出于政见不同,也可能是护犊心切,以面相学为依据,作《辩奸论》痛骂王安石。但苏轼更认同黄庭坚的看法:“予(我)常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王安石是经学大家,通儒也。其文简洁峻切,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退隐金陵之后,“王荆公体”愈发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丰神远韵,经典者如“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桂枝香·金陵怀古》),那些描写日常平淡琐碎之生活细节,细嚼慢咽中体味出的况味则更能波动苏轼的心弦。卸席取近岸,移船傍苍蒹。窥观坐穷晡,未觉晷刻淹。江空万物息,四面波澜恬。峨然九女鬟,争出一镜奁。卧送秋月没,起看朝阳暹。游氛荡无馀,琐细得尽觇。烟水迷梦处,九华在望。苏轼完全进入了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中的情界了:露坐引衣襋,风行欹帽檐。维舟当此时,巨细得尽瞻。试尝论大略,次乃述微纤。佩环与巾裙,绀玉青纨缣。远之妍西施。近或丑无盐。变态不可穷,诗者徒呫呫……美玉、环佩、清风、明月等等,苏轼觉得自己与王安石的艺术感知与生命体悟越发同声共气,心心相印,连频频使用的美好词汇也高度重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越是靠近金陵,苏轼越是努力维持一路上的洒脱姿态,怎奈呼吸愈发深沉和急促起来。64岁的老人了。王安石在《寄王回深甫》中呈现的老病疲敝着实令人嘘嘘。少年倏忽不再得,後日欢娱能几何。顾我面颜衰更早,怜君身世病还多。窗间暗淡月含雾,船底飘颻风送波。一寸古心俱未试,相思中夜起悲歌。作为平稳降落的国相,他完全有条件巾裙纨缣,过得富贵一些,热闹一些,但他似乎更甘心沉溺于自然规律所带来的悲凉况味。王安石辞相退隐,神宗为了保障他不受委屈,让他以“使相”之名兼任江宁知府,然而,王安石在很快就辞去了“使相”之名与江宁知府,完全“裸退”下来。神宗给了他特殊奏事权,王安石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一特权。神总送了他一匹马,他倒是又买了一头驴。估摸着苏轼要到江宁码头了,王安石骑着瘦驴在江边荒坡上转悠。这个苏东坡可是本朝第一流人物。哲宗一次故意问大臣,苏轼官袍下穿的什么豪华内衣?答曰,僧衣。特立独行,与老夫这个奸邪执拗,不爱洗脸的拗相公颇有几分类似,我们两算是本朝“唯二”的另类吧。呵呵。也是快50岁的人了吧,不再有“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细细吟”,好为人师的血气和冲动了吧。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一共19个“是”,也就是说,政治家的本质,在其生命成色中只占有1/19,也就是说,在人生的苦海泅渡中,苏轼有19个气囊或是密闭舱,即便是政治家这个气囊或密闭舱漏水,根本就影响不了航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王安石自然无法像晚年的苏东坡,更不能像千年之后的林语堂那样评论苏东坡——苏轼见证了王安石的平生功业,而王安石仅仅见证了苏轼平生功业的三分之一。此时的大儒王安石,不能不对行将就木的人生来一个自我评价,这是他最纠结矛盾,却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两年后,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世称王文公。老病的王安石自然无法预知身后事,但新法之下,民生凋敝,党争日炽,自己一辈子的心血竟然毫无意义?这绝对是无法接受的念头。人生在世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难道我的功业,仅仅是诗文嘛?那么非但比不了编纂《资治通鉴》的政治对手司马光,就连苏轼,我也是往其项背啊!书东坡写的一曲《满庭芳》很好。词曰: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只有沦落黄州的苏轼才能写出这种滋味,这种滋味,似乎也只有残褪老境中的王安石最能体味。王安石不能不悲哀地承认,字里行间,一个看不见的“顺”字——顺从命运,戳中了他的心尖。如何理解“顺命”——是随遇而安,荡舟沧浪之水,逆来顺受;还是顺应上天召唤和赋予的使命,毅然前行,“此道废兴吾命在,世间滕口任云云。”和平甫寄陈正叔王安石强行南仕莫辞勤,闻说田园已旷耘。纵使一区犹有宅,可能三月尚无君。且同元亮倾樽酒,更与灵均续旧文。此道废兴吾命在,世间滕口任云云。有机会和苏轼这位兄弟见面,就要好好聊一聊这个“命”!48岁的苏轼与64岁的王安石见面了。苏轼的《次荆公韵四绝》描绘这一动人的场景。青李扶疏禽自来,清真逸少手亲栽。深红浅紫従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这是王安石居所半山园的田园风光。王安石退隐后在江宁城外建起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宅院。南宋《续建康志》里这样介绍这个小宅院:“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他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辄不答。”这个不设围墙的小宅院,王安石自名为半山园,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近十年时光。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点明了苏轼与王安石见面的美好季节,以及主人与客人春风拂面的动人景致——“春到江南花自开”,政治上的死对头各自心里的疙疙瘩瘩,一见面也冰消雪融了。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従公已觉十年迟。——王安石劝苏轼在江宁买田置宅,苏轼觉得已经迟了,迟了整整十年啊。江宁是王安石一生挚爱的地方,不仅在这里度过美好的青春时代,还曾三次出任江宁府尹、两度为父母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先后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个春秋。甲第非真有,闲花亦偶栽。聊为清净供,却对道人开。——王安石病逝前上书朝廷,将半山园以及周围的地产,一并捐给了国家。顾念旧情的宋神宗赐名半山园“报宁禅寺”。此后,半山园便以寺庙的形式悄然存在着,与世无争,以佛济世。对于仙风道骨,以僧衣为贴肉内衣的苏轼来说,堪称是前世的因缘。王安石和东坡在半山园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说禅论佛。开始他们还小心回避着政治话题,进而发现,那根本就不是问题。在生命层面看,政见的差异没有绝对的对错标准,即便有,也掌握在后世的评价之中。君子之交,重在美德,贵在投契,瑕不掩瑜,“大贤小玷缺,良交岂其绝”?其实,因政治纷争引发的两厢嫌隙,在黄州与江宁的风光霁月的醇化下,在诗文神交与各自人格风范的影响下,早已从急性发作转为慢性炎症了,这次见面,则彻底痊愈。他们谈起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谈起了范仲淹,谈起了范仲淹勉励提携过的张载,谈起了“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在《西铭》中写道:“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顺境固然会滋养你,而逆境则像打磨璞玉一样磨炼你,成就你。活着,顺应环境而不辱天命,死了,就彻底躺下长眠不醒。——这几乎就是君子披褐怀玉,顺天承运,昂然毅行的最精当的诠释了。凌琪
收藏
喜欢
51
朱文熊《庄子新义》研究
学术论文
在中国古代先秦诸子散文的研究中,《庄子》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庄子》一书从流传之日起,便以其语言和思想的独特魅力引起了历代文人和学者的喝彩。历代文人、学者对《庄子》的探讨和研究都有很高的积极性。朱文熊就是民国时期热衷《庄子》研究的学者之一。朱文熊(1867-1934)字叔子,江苏太仓人,清朝光绪年间的副贡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建校教习”之一。《庄子新义》一书,是朱文熊一生唯一的著作。朱文熊始终坚持“庄子助儒助孔”的思想观点,同时又注重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庄子》的奥妙。《庄子新义》一书,充实了民国初年的《庄子》研究,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庄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部分,简略介绍了历代有关《庄子》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本选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学术界近年来对《庄子新义》研究的大体情况进行把握。指出目前对朱文熊《庄子新义》的研究或限于单篇的论文,或仅作为研究著作中的一小部分,都没有把朱文熊《庄子新义》一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来进行全面地观照,研究尚不完整。 第一章主要对朱文熊在无锡国专任教与《庄子新义》的成书进行简要介绍。朱文熊《庄子新义》的成书,除却与其对《庄子》一书的浓厚兴趣之外,还与其在无锡国专的任教经历有密切的联系。朱文熊作为教书先生,在教授和反复研读《庄子》的过程中对《庄子》有了独特的理解,在著作《庄子新义》的过程中,融汇贯通多家注庄者的研究成果,在注解方式与注解取舍上对前人庄学研究成果既有批判又有吸收。 第二章主要阐释《庄子新义》的字词疏解及诵读《庄子》之法。《庄子新义》一书在字词疏解上主要集中在音韵和解释词义两个方面,朱文熊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注解,视角完整,观照全面。此外,朱文熊还从《庄子》一书的特点出发,从断句、以韵读之、指出入声字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庄子》一书进行全面细致的注解。在注解的基础上,朱文熊还提出了两类诵读《庄子》的方法:一类是调动感观、以己感知的方法去读庄;另一类是运用移花接木,借鉴类比的方法去读庄。这两类诵读《庄子》的方法,既有朱文熊自己的独特理解,也有他对“桐城家法”的承传,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为后学者更好的阅读体悟《庄子》提供了宝贵的读庄经验。 第三章主要阐释了《庄子新义》对《庄子》的文章评点。本章分为两节,分别是:第一节评析《庄子》的语言特色和第二节评析《庄子》的篇章结构。在评析《庄子》的语言特色部分阐释了《庄子新义》一书对《庄子》用字遣词、造句以及修辞方面的解析。在评析庄文篇章结构部分则分析了朱文熊对《庄子》内、外、杂关系以及庄文单篇内部关系的解读。朱文熊《庄子新义》一书对《庄子》内、外、杂关系的梳理,是通过解析《庄子》各篇篇章主旨之间的关系以及解析各篇中起统领全文作用的关键字句来实现的;对庄文中单篇内部关系的解读涉及到了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上下文之间、句子与段落之间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观照全面,不遗余力。 第四章主要是对《庄子新义》解庄思想的分析。朱氏在注庄中对《庄子》中的内容做了新的阐释,为庄学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朱文熊对《庄子》所涉及内容的新阐释是其对《庄子》中所涉世界之观、科学之识、民治主义、大同学说的新解读。朱文熊从庄孟同源的角度出发,以庄孟文本对举的方式指出了《庄子》一书同《孟子》之所以同源的原因,还从解析《庄子》与《中庸》之渊源入手,进一步阐释了《庄子》与儒家的渊源关系。从多角度着手,有力地证明了其“袭老之际,应孔之真”“取反影以尊孔”的观点。
林明月
收藏
喜欢
51
关于《全宋词》的辑补
期刊
近年,我国古代十分珍贵的文学典籍,明抄本《诗渊》第十册至第二十五册出现了。我主要从这部珍贵的典籍中,辑得了《全宋词》未收的词四百多首。
孔凡礼
收藏
喜欢
51
宋代帝王肖像画及政治隐喻
期刊
帝王肖像画在我国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中国绘画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由于图像史料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为文字史料提供辅助作用,它同样涉及到民俗、宗教、政治等观念的传达。文章对宋代帝王肖像画如何与政治、社会、历史相结合,帝王肖像画的视觉艺术特点如何,观众可以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它为脉络,内容涉及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问题,勾画帝王肖像画的特点,揣测其内在的政治隐喻。
王学凤[1]
收藏
喜欢
51
到底了
<
1
2
...
785
786
787
788
7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