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苏东坡的口福
期刊
苏东坡一生犯小人,总是不得安宁,这也是所有善良的人经常碰上的厄运。然而,他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却有着难得的好口福。"东坡肉""东坡肘子",就是这位文学大师发明或创造出来的。在食谱上,以文人的名字而为菜肴名称者,
李国文
收藏
喜欢
52
法国的诗经学溯源
会议论文
在法国,《诗经》的翻译经历了选译和全译两个阶段,法国的诗经学则有超越文学研究的特征。最早,十八世纪耶稣会士马若瑟和韩国英选译了《雅》、《颂》的部分篇章,进行了索隐学式的译解;十九世纪上半叶,《诗经》拉丁文全译本在欧洲出版后,汉学家毕欧开启了由《诗经》考察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志的研究;十九世纪末,在华耶稣会士顾赛芬出版《诗经》法文全译本,《诗经》的文学性方始受到关注;二十世纪,葛兰言从社会人类学角度研究《诗经》,认为《国风》里情歌的原型是古代中国民间的即兴对歌集,由青年男女对歌形成的联姻是古代中国社会联盟最稳固的基础。独具一格的法国诗经学由此形成。
蒋向艳
收藏
喜欢
52
江西诗派“三僧”研究
学术论文
两宋诗坛,大家辈出,流派纷呈,其中,江西诗派声势最大、流行最久、影响最为深远,最能代表宋诗风貌。江西诗派成员众多,身份各异。江西诗派“三僧”尤为特殊,“三僧”是指江西诗派中的三个诗僧:饶节、祖可、善权,他们生活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三僧”之称始自刘克庄。“三僧”各自的独特生活经历和他们诗歌创作的同中有异使“三僧”研究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探讨“三僧”与江西诗派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江西诗派“三僧”与“宋初九僧”及当时其它诗僧的关系,是“三僧”研究的意义所在。 本论文拟以江西诗派“三僧”的诗歌创作为依托,分析“三僧”的诗歌特色,努力廓清“三僧”的师承渊源、行迹交游,探讨其人生思想及其在文学史和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期对宋代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全文共分三章。引言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方法和研究综述。第一章是“三僧”生平研究。解决“三僧”的生平思想、师承渊源问题,梳理其家世与师承及其对创作的内在影响。饶节为青原下第十四世云门八世香严海印智月禅师的弟子。善权为临济宗南岳下第十四世,黄龙慧南法嗣。祖可亦为黄龙僧人,与善权同在庐山修行。第二章为“三僧”交游研究。考察“三僧”行迹及交游,探讨“三僧”与友人间的相互影响及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三僧”与江西诗派及其它文人、当时僧徒的相互影响问题。第三章重点研究“三僧”的诗歌,解决“三僧”的诗歌特色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分析比较“三僧”与“宋初九僧”的异同以及与当时其它诗僧的关系。江西诗派“三僧”诗歌各有特色。饶节诗歌在内容题材方面多有开拓,在艺术水准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饶节的题画诗《题骨观画》以佛教之骨观入诗,开南宋骷髅图画之风。与一般诗僧不同,饶节始终对政治抱有极大热情,他是一个积极入世的诗僧。他的咏史诗常常借古寓今,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思想。因其转益多师,兼收并蓄,故诗有句法,有切磋琢磨、萧散闲淡特点,影响了吕本中“活法”理论的提出。祖可诗词俱佳,对于酒、画的偏好,使他的创作内容多与酒、画相关,他的“颠倒篇”的学习创作方法与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诗词自然清新,与江西诗派不同。善权诗歌雄奇豪特,自然闲淡。三僧性格各异,其在文学史和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各不相同。 江西诗派“三僧”与“宋初九僧”一样,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僧史上的特殊个案,他们留下了自己的贡献,无论是对于传统的文化思想,还是文学思想,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部分。
李军炜
收藏
喜欢
52
庐山烟雨浙江潮
报纸
□王嘉《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北宋苏轼2011年,台湾知名法学家、台湾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教授黄源盛应华东政法大学临海籍教授李秀清老师及其弟子王沛老师的邀请前来上海作了一次演讲。出乎意料的是,此次黄教授演讲的主题和法律几乎沾不上边,而是“佛与禅学”。我的老师王沛教授知我对此话题比较有兴趣,于是邀我同前往。那次演讲的内容,如今我大多已经记得不清楚了,但是黄教授介绍的这首出自苏东坡的极富禅意和人生哲理的诗,却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引子(一)说起苏东坡写庐山的诗,大抵最有名的应属那首《题西林壁》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这首《观潮》,在他的作品里应该并不算特别出名的。甚至,用黄源盛教授的话来说,“乍一看,你以为是苏东坡写错了,因为很少有七绝首尾是用如此呼应的写法——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但是多读几次,再细细品味,这首诗的妙处就体现出来了,而且恰恰是体现在这种首尾重复的写作手法上。苏轼的生平,了解宋史的人应该不会陌生。作为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一起位列“唐宋八大家”。但是在仕途上,因为其所处的时代——王安石变法的大背景,新旧党争几十年,作为旧党保守派的苏轼也几经沉浮。元丰二年,苏轼更是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并于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后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当时荒无人烟的海南岛。反差如此明显,可想而知,给苏轼的内心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而这首《观潮》是苏轼在晚年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当时,苏轼刚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但是也已经从当年那个年少轻狂、踌躇满志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当听说小儿子苏过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于是便写下了此诗。“庐山烟雨浙江潮”,写的是世人所向往的庐山烟雨和钱塘江大潮这两大圣景,苏轼也对其神往已久;所以接着苏轼就写到“未到千般恨不消”,意思是如果无法亲临现场欣赏此二处风景,必定会抱憾终身的;但是,看了之后呢?也不过如此!“到得还来别无事”,就是说看过之后,虽然也觉得它们确实美丽,但是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有什么特别之处;结尾重复“庐山烟雨浙江潮”,和首句比起来,景色还是那般景色,人却早已是换了一种心境,即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钱江潮水就是钱江潮水,也只是如此而已。(二)读完这首《观潮》,我想起了多年前曾写过的一个小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一位学者去拜访一所精神病医院。院长带其去参观,他们看到其中一个房间里的病人很安静,他一直默默地看着墙上贴着的一张一个女人的大幅照片。院长介绍说:“这个病人一直在苦苦追求着照片中的女人,可是这个女人始终不为所动,并最终嫁给了另一个追求她的男人。于是,他就疯了。”学者听完以后唏嘘不已。随后,院长又带其去参观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的墙壁上也贴着同一个女人的照片,不同的是,这个房间的病人一直朝着这张照片吐唾沫,嘴里还一直谩骂着,似乎对这个女人充满了厌恶和仇恨。学者问院长其中原因,院长笑笑说:“他们都是照片中这个女人的追求者。区别是,这个病人最终娶了这个女人,但他还是疯了。”其实,我写的这个故事和苏轼的这首《观潮》是一个意思:一开始,对于一样事物慕名已久,甚至可能常萦于梦境中,似乎此生如果不能一睹芳泽,便会万般遗憾,难以消解。但是,后来有了这个机会呢?期盼已久的事物反倒变得平淡无奇了。佛家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爱别离、五阴炽盛。便如我写的故事里的第一个病人,多年苦苦追求一个女生却不可得,这正好对应着《观潮》的第一层意思:“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可能他觉得无法得到那个女人的爱,定会遗憾终身。可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是你付出多少,就可以收回多少,感情尤其如此。爱的悲剧由此而发生,你爱她而她不爱你,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尴尬而无奈的事情。于是,他疯了;而我故事里的第二个病人,正对应着《观潮》中的第二层意思:“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一切的美好,都源自未得到时候的想像,“求不得”和“求得”都能让人发疯。正如大文豪李敖娶了当年宝岛公认的女神胡茵梦,才子佳人,本乃天作之合,但是后来她们却离婚了。据李敖回忆说,某天其推开卫生间的门,看到胡茵梦蹲在马桶上,因为便秘而憋得满脸通红。李敖万万想不到一个女神级的人物会因为便秘而变得那么的面目狰狞。这虽然不是造成她们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但是在这件小事之后,李敖就开始重新思考了很多问题。(三)青原惟信禅师在《五灯会元》卷十七中曾说过:“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从理论层到经验层再到真相层,开始只是肤浅地注意到事物的表面,及至渐渐地有了阅历以后再去看事物,于是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更加注重其中的内涵,到最后了解宇宙万物真谛之后方开始持一颗平常心,知一切归于自然。我想苏轼在仕途上经历了诸多坎坷之后,得到了“到得还来别无事”的感悟,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观潮》的末句重复“庐山烟雨浙江潮”就属点睛之笔,景色还是那些景色,只是观景的人,心境已经大不如前了:当初所谓的令人魂牵梦绕的庐山烟雨和钱塘江潮也不过如此,此时对比那时千般期待、万分遗憾的心境,也就显得有些可笑了。看来,苦苦追寻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东西。或许世间万物,一切的一切,最后的最后,都难逃那句“也不过如此罢了!”既如此,那么我们何不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命中的不可得呢?
收藏
喜欢
52
世间温情美 人月两团圆
报纸
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到了秦汉之际,秋分祭月与农业收成有了关系。《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在夜晚祭祀月亮。初唐时,秋分祭月成了固定的习俗,人们开始向月亮祈福,求月神保佑。然而,由于秋分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需有满月应景才好,后来渐渐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魏晋时期已有中秋赏月之举,唐代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有了盛大的活动。月饼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赠月饼、吃月饼,象征人月两团圆。中秋节除了祭月酬神之外,也是一个喜庆欢愉的节日。“琴瑟铿锵,酌酒高歌……团围子女,以酬佳节。”(《梦粱录》)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遵循传统,在农历八月十五欢度中秋,祭月、赏月、祀土地、吃月饼、烧斗香、点塔灯、舞“火龙”……尽管各地物候、民俗各有不同,但皆以中秋时节的满月比喻人间的温情与团圆。广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有“树中秋”的活动,将灯高高地挂起,以明灯邀明月。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竹篾糊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和方方正正的灯,或横挂于高杆之上,或手提着在月下游戏玩赏。每年中秋节前后,香港铜锣湾大坑的居民会一连三晚在大街小巷舞动“火龙”。“火龙”长六十多米,上面插满了点燃的香,由一百多人舞动。“火龙”有固定的游走线路,从莲花宫、浣纱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到布朗街、华伦街一带。舞毕,要将“火龙”身上的香分发给围观的群众,有赐福的意味。据说,一百年前,大坑发生过一场瘟疫,民众为了驱赶灾祸,在中秋期间舞动一条插满香的“火龙”,祈祷健康。而后瘟疫果然消退,中秋节舞“火龙”的习俗便流传下来。中秋节前,澳门的大街小巷都会挂上别具特色的灯笼,节日早上要先拜祭祖先,晚上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然后人们提着五光十色的灯笼到户外赏月。路环黑沙海滩、竹湾,以及半岛南湾湖、西湾附近,都是赏月的好去处。据记载,明代台湾中秋节的街市售卖“月光纸”,纸上绘有月光下的菩萨和兔儿爷。清代中秋节有用兔儿爷祭月的风俗,不仅有戴头盔、穿盔甲的兔儿爷,还有扮成商贩、剃头师傅、缝鞋匠模样的。台湾农民会在中秋节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间插上“土地公拐杖”,即用竹子夹上些“土地公金”,以酬谢丰收的恩赐,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高山族中秋之夜,要盛装在日月潭边跳“托球舞”,传说是为了纪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并祈求日月昌明、风调雨顺。阿美族、鲁凯族则会在中秋节前后举行丰收祭,载歌载舞,通宵欢庆。据地方志记载,甘肃、四川、青海和西藏的藏族也过中秋节,相关习俗活动与汉族相同。新疆的达斡尔族和锡伯族也欢度中秋,而哈密地区的汉族中秋节白天打锅盔、烤月饼,晚上全家一起献月、敬月、赏月,庆祝阖家团圆,借明月寄思乡之情。有的家庭和商铺还会挂起走马灯,以灯上的故事流转象征岁月如梭。中秋时节,丰收的紧张、兴奋与满足并存,天气凉爽、温度适宜,清新畅快的季节令人心旷神怡。温和明朗的圆月,轻柔地俯瞰大地,中华各族各地以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共享佳节,感恩与祈福,月明人尽望,秋思落天涯,最是世间温情美,人月两团圆。一块月饼的前世今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大诗人在千年前赏月时发出这句感慨,不求共聚一堂赏月谈天,但盼人长久,然而终究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往今来,家族意识浓重的中国人每到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之时,都尽可能地赶回家中,阖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做月饼、吃月饼更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圆圆的月饼诠释着每个人心中的美好追求与团圆的梦想。月饼发展至今,根据口味和地域的不同分成了几大派系,分别为苏式、广式、京式、滇式和潮式等。苏式月饼饼皮酥软,油而不腻;广式月饼皮薄馅香,中外闻名;京式月饼以糖馅为主,有嚼劲儿,颇受北方人青睐……经年累月中,月饼是如何发展成为如此庞大的家族呢?根据民俗学资料,团圆过中秋的习俗源自上古。《尚书·舜典》记载的“六宗”包括“天宗”,而“天宗”就是祭拜日、月、星之神灵,而赏月应该就源自远古时代先民的“拜月”。当时只有仪式并没有食月饼这一说,而当人们齐聚一堂,侃侃而谈之时,来些点心填肚子则更能促进气氛,吃什么呢?文人雅士钟爱的自然是精致的茶点,所以有学者认为,“月饼”最早指的是唐宋时代饮茶用的“茶饼”。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了“茶饼”的制作工序:蒸熟、捣碎、入模子压制成形、焙干、串起来、封装。说月饼源自“茶饼”也有几分道理。赏月之时,文人雅士饮茶品饼,抬头望见皎洁明月,低头发现其形状和手中的饼很是相似,一思量改名为“月饼”也是有可能的。关于月饼的起源,还有其他说法,流传较广的说法之一是月饼起源于唐朝。传说,唐高祖李渊欢度中秋佳节之时品尝吐蕃商人进献的胡饼,望见明月不禁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把饼分给群臣享用。从此之后,唐朝人便开始在中秋节这天吃胡饼。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年间,中秋节吃胡饼的习俗依旧存在。一年的中秋节,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赏月,一边吃胡饼。吃着吃着,唐玄宗对杨贵妃说:“胡饼这个名字也太难听了,配不上此饼的美味。”杨贵妃望着天上的明月,随口说:“那就叫月饼吧。”从此,“月饼”便流传开来。很多大户人家会在中秋节摆上月饼,切成小块,和家人一起食用,庆祝团圆。还有人说,月饼是明初刘伯温所创,用其来传播消息。元朝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朱元璋反元起义之时,军师刘伯温把起义日期写在纸条上暗藏大饼里,约定八月十五起义,结果大获成功。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壮举,便形成了中秋节互赠月饼和吃月饼的风俗。也有人说,月饼之所以风靡于世,归功于清朝乾隆皇帝,据传他游览杭州之时正值中秋,在晚上和众学士赏月品饼后对美味的月饼赞不绝口,引得世人效仿。月饼的来历众说纷纭,难以辨别真假,但是月饼的确流传了下来。据史书记载,月饼始于宋代,那时称为“圆饼”“糖饼”或是“麦饼”,即用麦子做的里面含有糖浆的圆饼。苏轼有诗可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是苏式月饼的元祖,苏式月饼起源于苏州,又称“姑苏月饼”,备受江南人民的喜爱。人们利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加水制作皮,又用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随后包入馅、入模成型、烘烤而成,入口松酥易化。到了南宋,已出现油面做饼皮的月饼,馅是果仁、糖和油酥等,然而品种并不多,制法也较为单调。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月饼是‘蒸作以食’的饼食。”到了明清之际,月饼种类越来越多,制作手艺日臻成熟,达到巅峰时期。据明代晚期刘若愚所写的《酌中志》记载:“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到了清代,各地不同风味的月饼开始形成。清代文学家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有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由此可见,“团圆饼”是月饼当时的称呼。明清时期,我国对“团圆饼”的要求有三:一是要圆,二是要大,三就是看厨艺了,即如何让饼好看又好吃。明朝《帝京景物略·春物》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饼有径二尺者。”据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祭月时的彩绘大月饼足有10公斤重。祭月过后,慈禧便让人把月饼切成小块赐给身边的太监、宫女一同品尝。由此看来,月饼好不好吃还在其次,一定要圆要大,原因很简单,主题是团圆当然要圆,而家人朋友齐聚一起分享,自然得大。还有一种月饼较小,像一般的茶点,一掌大,一指厚,中间有糖和各种干果、坚果混合制成的馅,表面有各种花纹,饼中心有一个红点。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个和月饼颇有渊源的游戏——博饼,将中秋、月饼、骰子、状元等元素结合起来,最早的记载见于清朝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主修的《台湾府志》,“是夜,士子逓(dì,“递”的异体字)为宴饮赏月,制大面饼一块,中以朱砂涂一元字,用骰子掷以夺之,有秋闱夺元之想”。用科举名称来命名等级不同的月饼,并通过掷骰子博取四红来决胜负,除了“状元”之外,“博饼”中的科名都有所不同,不是“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会魁、举人、秀才”,而是“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等。如今,厦门等地仍有“博饼”的玩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饮食的人不断增多。根据顾客需求,厂家对月饼进行改良,制成了低糖、低油脂的月饼。“保健月饼”也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应了那句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饼不同”。但是,不论外形和味道如何变化,月饼带给人们味觉的享受和浓浓的亲情都悠远绵长、历久弥香。中秋传说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于中秋节的动人传说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丑女无盐拜月丑女无盐是战国时期齐国人,芳名钟离春。相传,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之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一年的中秋之夜,无盐正在拜月,齐宣王偶然看到月光下的无盐,觉得她美丽出众,风姿超群,便立她为王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唐玄宗漫游月宫唐玄宗漫游月宫的传说富有传奇色彩。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唐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月宫守卫森严,无法进入,他们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婉转动听。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唐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玉兔捣药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被称为“玉兔”。玉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药丸可以长生成仙。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苏轼与中秋每到中秋,人们往往就会想起苏轼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多人都以为“千里共婵娟”是写的爱情,并不清楚苏轼是在和谁“千里共婵娟”。其实,这首词写的是兄弟亲情,是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人们十分重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文,往往忽略了正文之前的标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就是苏辙,“丙辰”是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东坡中秋节夜晚高兴,喝酒喝到了天亮,想起了弟弟,写了这首词。苏轼比苏辙大三岁,小时候两人的感情就很好,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公元1061年,苏轼去凤翔府担任判官,苏辙送哥哥送到郑州,依然恋恋不舍,不肯回去。苏辙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随山坡起伏而忽隐忽现的身影,心中十分难过。苏轼在杭州三年任期届满后,申请调到山东密州,就是因为苏辙正在济南任职,便于兄弟相见。文字狱“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就学着汉代“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兄弟两个都当官在外,聚少离多,思念的时候就互相写信,几十年间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弟弟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了一百首。仅中秋节的词就有两首,除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一首《阳关曲·中秋月》,词中写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里写了苏轼和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别的哀伤与感慨。中秋月下品诗词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脉悠长、思接千古是中秋节无法磨灭的文化印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味古诗词,用古风古韵开启中秋佳节。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露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收藏
喜欢
52
论梁启超对荀子之研究
学术论文
梁启超是近代一位重要的学者,他对于中国古代学术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梁启超对于先秦大哲学家荀子也予以了高度关注,并且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不过梁启超对于荀子的关注,前后期相差比较大,前期主要是以对于荀子的批评为主,后期主要是以比较审慎的态度进行研究。 在戊戌变法前后,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梁启超把荀子作为专制主义的代表予以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是荀子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与落后。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特别是1917年以后,梁启超对于荀子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首先,梁启超对于荀子的生平、《荀子》文本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订;其次,梁启超对于荀子思想研究的重点有所变化,不再仅专注于政治思想方面,而是对于荀子的逻辑学、人性论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再次,同样是排异说,梁启超的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前期梁启超对此主要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认为思想层面的排异说与政治层面的专制有很大的关系,后期梁启超认为只有学术的批评和争论,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总之,梁启超在前后期对于荀子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梁启超个人生活之经历,一方面是时代背景之变化。在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主要是一个政治活动家,其对于荀子之评价,主要是为了达到其政治宣传之目的,所以,其关注点也就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方面,并且对于政治思想之批评,也多出于意气,而缺少精审的分析。到了1917年以后,梁启超虽继续关注政治,但是已经彻底退出了政界,作为一个学者来对荀子进行研究,所以,他对于荀子的研究就不仅仅限于早期的政治方面,还对荀子的生平、《荀子》的文本等与政治无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梁启超对荀子的研究也深受当时学术思想的影响,他在后期,有感于西方发达的逻辑学,所以,积极挖掘荀子思想中的逻辑学思想,并且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泽春
收藏
喜欢
52
用作品“创造”一个赤壁 为海南唱出第一首春天赞歌
报纸
跟着苏轼游宋朝:聚焦“东坡大家讲”首场讲座用作品“创造”一个赤壁为海南唱出第一首春天赞歌“东坡大家讲”首场讲座开启,李贵教授深析东坡“文助江山”李贵教授在“东坡大家讲”首期讲座中带领大家“跟着苏轼游宋朝”。3月24日上午10:00,“东坡大家讲”首场讲座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内隆重开启。身为主讲嘉宾,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贵教授,在博物馆内东坡盘陀像前登台开讲。他以“跟着苏轼游宋朝”为题,分享自己多年来对宋代文学尤其是苏轼其人其文的深刻体悟。整场讲座效果奇佳,能清晰感受到文脉气场流动。很多观众听完都意犹未尽,在台下追问、请教李教授更多的相关问题,并争相合影。李贵教授是广东人,1991年至1998年在川大读书,对四川有深厚感情,这次来到三苏祠博物馆讲东坡,他直言诚惶诚恐,前一天晚上忙到深夜还不忘再次精修讲稿备课,“这里是三苏老家,我们能呼吸到三苏呼吸过的空气,站在苏轼曾走过的地方,这种感觉很奇妙。”“文助江山”现象帮助“塑造”了许多地方壮美的自然山川可以开拓一个文人的心胸和视野,给予其丰沛的创作灵感。这种“江山之助”的现象,在历史上非常多。从司马迁、屈原、杜甫乃至到三苏,都是得过“江山之助”的绝佳案例。李贵教授说,这已是一个文学常识,不需要再多做重复详谈。相反,“文助江山”这种概念,却容易被忽略,因而值得展开详谈。接着,他就以苏轼为例,从其多篇诗词、文章入手,带大家深入了解了苏轼的文学作品对家乡眉山、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方的巨大“塑造”作用。现代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视为是对某些地区和地点的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创造”了这些地方,比如现代作家叶圣陶的文章《苏州园林》(《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最早发表于《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选入语文教材时略有删节。)对苏州形象的塑造。对于这种“文助江山”的现象,李贵教授分享了一个经验,“叶圣陶这篇课文对很多人框定对苏州和苏州园林的认知起到巨大的作用。我小时候读《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内心对苏州充满了向往。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到真的去苏州园林参观时,一定会带着这篇课文带来的记忆,去跟现实对照。”此外,李贵教授还提到张爱玲、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很深地影响了大家对上海的印象,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对“香格里拉”这个地方的塑造,2021诺奖得主古尔纳的文学书写对人们关于非洲形象的影响。李贵教授还特别提醒,“文助江山”的“文”,并不仅仅限于诗词文章,还包括碑刻、书法、影视作品,乃至当下的短视频等多种媒介的表达。苏轼的“生命之问”:我生飘荡去何求在赏析苏轼诗词文章时,李贵教授还谈到苏轼身上体现出来的诸多可贵的人格品质,比如不以私人利益来更改自己政治见解的独立精神,以及他在遇到贬谪等人生困境时,没有被痛苦吞噬而能做到豁达刚健面对的可贵态度。苏轼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等多个皇帝当政时期。尤其是在宋神宗到宋哲宗时代,社会危机急剧发展、政局反复多变。身处其中的士大夫之一苏轼,先是要求变法,但在王安石(新党)新法推行时,苏轼反对新法,可当司马光(旧党)等人尽废新法时,苏轼又主张维护某些新法。这样的态度,让李贵很感慨,“由此可见,苏轼完全是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他完全是以真理、以天下社稷福祉为标准,表现出独立、自由的可贵思想。不是两面派,四川人有骨气。”刚直的苏轼,在仕途上必然是不顺利的,他经历了“在朝—外任—贬居”,然后又“在朝—外任—贬居”的循环。在《龟山》这首诗中,苏轼对自己一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在李贵教授看来,这首诗是东坡发出的“生命之问”,引人思索。苏轼“创造”了一个赤壁为杭州的形象“定型”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主人和客人的对话,展现了他的思想由乐到悲,又以乐作结的过程。“在这篇作品里,在黄州处于绝望状态的苏轼解决和安放了自己被贬谪的痛苦,思想开始走向深邃和旷达。”李贵教授说。在《后赤壁赋》中,李贵教授用“镜像与自我认识”来分析苏轼,“最突出的构思是影子、孤鹤、梦境以及梦中的道士。梦代表着苏轼对人生本质的认识,其他三者则是他认识自我的媒介,相当于镜子里面的自己。戛然长鸣的孤鹤就是划然长啸的苏轼的镜像,他们都是孤独的,但也都是超越的、自由的。自由不在别处,就在此处,在此刻。”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一般认为旧址在今湖北嘉鱼。苏轼在黄州游览的是赤鼻矶,当地人以讹传讹,误传为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苏轼为了借景抒情的需要,故意将错就错,“三咏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书写让这个地方闻名天下,东坡“创造”了一个赤壁,所以叫“东坡赤壁”,又名“文赤壁”,以区别于赤壁之战的“武赤壁”。“其实,苏轼等于‘创造’了一个赤壁。”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到杭州担任通判。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又到杭州任知州。两次在杭州任职,苏轼都写了大量关于杭州历史、地理、文化、社会、人物的作品,全面书写了杭州。李贵教授提到,杭州在苏轼书写之前就已经很有名,但苏轼的作品使杭州的形象最终定型。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西湖的定评,设定了人们欣赏西湖的思维底色,西湖也由此多了一个别名——西子湖,“现在人们都是有意或者无意带着苏轼对西湖的书写去看西湖的。”李贵教授说。苏轼人生思考的最后结晶:“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定州知州苏轼被贬谪广东英德。在远赴岭南途中,苏轼不断接到新的贬谪命令,一次比一次严酷,六月,又被勒令到广东惠州安置。就是在这样不利的状况下,苏轼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岭南万户皆春色”等书写岭南的诗句。在苏轼之前很多诗人,提到岭南,大都认为那地方是蛮荒之地。但是苏轼通过自己的诗句,带领读者发现岭南的美,提高了岭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四季如春、佳果时新、生活闲适的全新岭南。所以有“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之说。而且这些作品成为今天研究北宋岭南地理植物风物的重要资料。之后,苏轼又被贬谪到海南。在当时的海南,苏轼的生存、生活、审美都遇到重大挑战,但他却发出关于海南的第一首热情的春天赞歌:“无限春风来海上”。“身处不如意环境中的苏轼,还能发现和书写所到之处的优点。这种随遇而安,对痛苦的化解能力,是值得今天人们学习的。”李贵教授说。晚年的苏轼在《千秋岁·次韵少游》中写道:“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李贵教授特别欣赏这首诗,“苏轼掷地有声、刚健有力地亮明自己的立场:不管处境如何,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初心不改。这既是对沉溺于悲哀的苏门弟子的劝解,也是自己平生政治气节的自白,更是他人生思考的最后结晶。”此外,李贵还提到,苏轼的文学书写,证明文字魅力是视频不能完全取代的。比如像“岭南万户皆春色”这样的句子表达的场景,如果在纪录片里也就几个镜头,但是其美感却达不到诗句的韵味无穷,“苏轼的文学书写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生硬的写实。杰出的文学家首先是语言上的大师,他们的优秀语言成为我们交流的基本工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摄影陈羽啸
收藏
喜欢
51
海外苏东坡热爱者的殷切愿望
报纸
首先,我想对我的苏东坡体验做一个简单介绍。最初为苏东坡的魅力所打动,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还在读大学本科。1985年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其间我访问杭州,漫步苏堤,品尝了东坡肉,折服于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定题为《苏东坡的杭州时代》。此后的四分之一世纪之间,我一直热衷于阅读并研究苏东坡的文学。1988年至1990年我在复旦大学留学,有幸师事著名的苏东坡研究家王水照先生。这两年的时间使我对苏东坡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事实上留学仅仅成为一个名义,因为在此期间我多次离开上海,围绕与苏东坡有关联地方,游走中国各地。苏东坡为官时滞留过一定时期的都市,除了河北定州、陕西凤翔、安徽阜阳(颍州)三个地方以外,其他地方我几乎都走遍了,一直在为寻找相关遗迹而漫步。访问着以前只能在书籍世界里想像的土地,呼吸着那里的空气,接触着那些地方遗留着的种种民间传承,我内心里的苏东坡印象变得丰富多样,具体生动。当然,因为已经远离苏东坡的时代,或许客观上我的收获不算大。虽然如此,但是这些地方固有的地理环境,比如山水的位置、自然气候等,以及民间风俗应该没有太大的变化,也会有不少事情只能是通过亲赴一方土地才能获得一些实感的。整理一下我前后访问过的关联苏东坡的地方,大致如下:四川:眉山(三苏祠、老人泉、苏洵坟墓)、青神(中岩寺)、乐山(大佛、乌尤寺、东坡读书楼);河南:开封(龙亭)、许昌(西湖)、郏县(三苏坟);陕西:周至(楼观台);山东:诸城(常山)、蓬莱(苏公祠);江苏:徐州(黄楼、快哉亭、戏马台、云龙山)、高邮(文游台)、扬州(瘦西湖、平山堂)、南京(王安石半山园、清涼寺)、镇江(金山寺)、常州(舣舟亭公园)、宜兴丁蜀镇(东坡书院)、苏州(虎丘);浙江:湖州(飞英寺)、杭州(苏堤、孤山、吴山、龙井、麦岭、天竺寺、灵隐寺、净慈寺……);湖北:黄州(赤壁)、鄂城(菩萨泉、武昌西山)、宜昌(三游洞)、荊州(息壌);广东:广州(六榕寺、南海神庙、浴日亭)、恵州(西湖、泗州塔、东坡纪念馆、白鹤峰、嘉祐寺古迹……)、罗孚山;海南:海口(苏公祠)、儋县中和镇(东坡书院、东坡井)等等。留学归国至今,二十年间我也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访问过一些城市。其中访问次数最多的城市是杭州,已经超过了十次。其次是眉山,前后去了五次。而加上此次,黄州也来了三次了。寻找东坡1989年秋季,我第一次访问黄州。当时的黄州还未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记得从轮渡码头到安国寺塔周围,没有形成现在这样的市区。赤壁公园和汉川门下也没有建成现在这样宽广的广场。这次访问印象最深的是:当我从栖霞楼后面的后门进入赤壁山,在山中漫步的时候,偶儿发现了雪堂。遭遇雪堂是如此的出乎意料,记得当时的我忍不住欢呼雀跃了。但是,旅程归来,再仔细凝视照片时,脑海里涌出了一个疑问:雪堂本来应该建在东坡一侧,其位置应该在城东。而依据苏东坡自己的记述,可以知道“东坡”的南北边都有小丘,分别和东坡可以相望。而这个雪堂却在山谷,与苏东坡的记述不符。调查方志也难以知道真相。因为有此疑问,一直想再去黄州进行实地考察,然而总没有找到机会。2004年,我终于获得了在中国居住一年的机会,得以实现再访黄州的愿望。这次访问以“寻找东坡”为主题。2004年11月,时隔十五年到了黄州,街道的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以前的郊外建起了新的市街,市区面积已经扩大到了旧城的数倍。不幸的是我此行遇到寒流,在黄州的六天时间有一半下着雨,无法自由外出散步。只是在最后三天时间里,我才能手握地图,漫步城市的东西南北。行走中只要发现地势稍高的地方,就前往确认,对黄州地势作了实地调查。虽然没有找到可以准确断定为东坡的地点,但是找到了一两个候补地。我把这个时候的情况制作成了纪录片《东坡安在哉》,想让有兴趣的人观看。这样,这次便是我对黄州的第三次访问。这次,借“东坡文化国际论坛”这一机会,我想作为一个海外东坡爱好者提两个建议。下面要谈的内容,和在前次访问黄州时候,已经向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数名年轻教师们谈到过的话题基本相同。其一和上面谈到的内容有些重复,希望确定正确的“东坡”位置,在那里建立标志性纪念碑,并对外界进行宣传,而这绝对不需要建造新公园的预算。就是说,即便是用很简单的材料,也希望建立一个显示“东坡”正确位置的标志。谁都知道“东坡”这个空间曾经存在于黄州,而且“东坡”对于苏轼的人生以及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访问黄州时候,哪里都没有看到明确标明,这是很寂寞的现实。因此在这个难得的论坛里,我满怀希望地恳请黄州政府、高等院校、以及中国苏轼学会三者齐心协力,早日找到更加正确的位置。当然,我也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有种观点认为现在的旧城区是以明代黄州城为基础的,不同于宋城。因此,即使以明城为基础进行考证,恐怕也不能确定正确位置。在我有限的调查里,看到过明清方志里有言及宋到明期间城之迁移的文字,因此很有必要彻底调查历代方志,以检查城到底搬迁过没有。如果黄冈人民政府保存着有关发掘资料和纪录,可能也有活用这些考古资料的必要。当然,可能也有必要在斟酌了苏东坡自身留下的有关记述之上,进一步细致乃至慎重地讨论和他同时代的文人,以及南宋时期的记述。不管怎样,毫无疑问的事实是,“东坡”是将苏轼的文艺世界引导到更高境界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这一空间绝对不是虚构的场所,曾经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黄州。同时,如果能够正确指定“东坡”的位置,这将不只意味着黄冈拥有了第二个有关苏东坡的遗迹,也意味着一个可以直接象征苏东坡的空间诞生了。因此,黄州的对外宣传效果可能也会成倍增加吧。以上是我的第一个建议和希望。模拟“赤壁之游”活动其二和我在早稻田大学的工作有关联。我在教育学部工作,教育学部以培养优秀教师为第一任务,最大的课题是如何培养担负下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才。黄州有闻名国内外的名牌高中——黄冈中学。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黄冈中学集中了鄂东各地方的优秀学生,如果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乡土文化教育,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产生使黄州的乡土文化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各国得以宣传的效果。为何这样说呢?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黄冈中学的学生,可能有一定比例的人留学海外,即便不留学,一定也有不少人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我妻子有一个朋友是黄冈中学的毕业生,当时托她向朋友打听有关黄冈的东坡关连的遗迹时,这位朋友回答不上来。也许学理科的他对古典没有足够的关心,但作为旁观者来看,黄州似乎失去了很好的宣传机会。和她一样离开黄州,在中国各地担当重要工作,甚至到了海外的黄冈中学的毕业生一定有很多。对于黄州来说,他们是最好的广告塔,因为他们不仅奔跑在中国国内,更是在世界各地活跃。日本也有教中国古典的称之为“汉文”的课程。遗憾的是现在已经不是能吸引学生的热门课程了。其原因之一是在日本学中国古典,最困难的是根本没有临场感。但是在黄州至少有长江,有赤壁,对岸的鄂州也有西山。并且若能像我期待的那样指定东坡所在,无疑将诞生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级名胜地。在古典诞生之地教学古典,这实在是难得的条件。我以为没有理由不充分利用如此有利的条件。的确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是教育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而培养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培养实现乡土建设和发展的人才,也应该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具有扎根于黄州的文化风土的黄州特有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在这里我想提一个与“东坡文化国际论坛”相称的建议。这一建议就是:在农历七月既望和十月望日举办模拟“赤壁之游”的文化活动。从小学生到高中生,乃至一般人,依照自己的能力实施纪念苏东坡赤壁游的活动。如果谁说现在的赤壁没有往日的扣人心弦的力量和临场感,也许可以亲自去长江江岸,亲自地去坐在船上欣赏满月,可以从东坡走到赤壁,看看苏东坡是沿着怎样的路径去散步的。也可以召集全国的有识之士,召开一个笔会。总之,希望召开一个从孩子到大人的当地人都能参加的文化活动。如果坚持举办这样的活动,黄州的文化知名度必然会提高。这个文化活动若真的得以实现,那么我也很愿意带着日本的苏东坡爱好家们前来参加。苏东坡的魅力征服过的不仅仅是中国人,在大家所说的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域里,都有很多东坡迷。当然在日本,存在着很多信奉者。池泽滋子氏近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题为《日本的赤壁会与寿苏会》的书,书里记载了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精通中国古典的日本文人们爱好并传承苏东坡文艺的具体情况。他们仰慕苏东坡,模拟苏东坡的赤壁游,在“七月既望”和“十月望”,集中在日本的河岸可以赏月的高台上,欣赏诗文,追慕苏东坡。而在苏东坡的生日,也有一群文人在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召开“寿苏会”,寄思于苏东坡的风雅。但是无论他们心里怎样向往,也无法真实体会到黄州赤壁之游的心情。而黄州人只要有这个心愿,就能从今年的十月望体验赤壁游。我想在这里替过去仰慕苏东坡、沉醉于虚拟赤壁游的日本文人强调一下:并不是谁都能实现赤壁游的。若不是置身于黄州,这便成了无法实现的梦想。充分利用黄州具备的这一条件,培养深入理解黄州历史以及乡土文化的人才,这是我的第二个提议和愿望。
收藏
喜欢
51
谈苏轼常州所作词
期刊
作者对苏轼所作常州词6首:《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浣溪沙》(倾盖相逢胜白头)、《浣溪沙》(炙手无人傍屋头)、《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等的背景、内容进行分析,解说,言简意赅,引人入胜。
张志烈[1]
收藏
喜欢
51
子瞻不保其丘墓乎?——苏轼侄媳梁氏墓志铭的久佚与再现
会议论文
顺治二年,郏县主薄乔钵在苏轼坟院西南八十步一墓穴中发现苏轼侄媳、苏迟夫人梁氏墓志铭,发出"子瞻不保其丘墓,不以甚乎尔"的感叹。后又不知所踪。2018年4月,随着孤本康熙《郏县志》八卷本从日本内阁书库影印回国,梁氏墓志得以重现。
刘继增;于海峰;刘彩平
收藏
喜欢
51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