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顺应论视角下《金刚经》英译策略比较研究
学术论文
“典籍”主要指经过历史的淘汰选择,被人们所公认的、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著作。进行典籍英译,把凝结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典籍翻译成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目的就是要真实完整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让西方了解中国。佛教的传播及佛经的翻译对东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奈达对《圣经》的翻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并将其发展为“动态对等”,从而促进并丰富了翻译理论。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也同样具有研究的价值,而且佛经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佛经的翻译。但是从顺应论的角度研究佛经英译的还很少,并且缺乏系统的研究。 从顺应论角度看,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境动态顺应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就翻译而言,译文语言的重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在典籍英译中,为了更多地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使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译文语言的选择必须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体现文化共性的表层文化语境可通过直接转换达到顺应目的,而体现文化个性的深层文化语境如社会政治制度、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宗教文化等可通过动态对等实现顺应。 作者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集中讨论了文化语境顺应和语言语境顺应两个方面。通过建立小型数据库的形式,对《金刚经》两个英译本在直译、异译、归化、异化、增译、减省、补偿等翻译策略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提出汉译佛经等宗教典籍在英译过程中应该仍以异化直译为主,归化异译为辅,同时还要兼顾文体风格、意识形态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即译文语言的选择要动态地顺应目的语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并忠实的反映原语。译者在典籍英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深层文化内涵及表层文化信息,从而真实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实现有效的国际交流的目的。
杨艳
收藏
喜欢
52
杜甫诗语言经济性实现的认知研究
学术论文
古诗作为汉语独有的一种文体,有其特殊的韵律和格式。杜甫是唐朝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以炼字、炼句和炼意而闻名。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其诗中隐含意义是经济原则和诗歌结构所致。杜诗的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然而,以往学者对杜诗的研究主要从意象、创作风格和诗学技巧的角度,从语言经济性角度分析杜诗的学者较少。因此,本文拟以形式单位概念框架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为基础,对杜甫诗中的语言经济性进行个案研究。 本文所用语料主要选自仇兆鳌所著的《杜诗详注》和萧涤非所著的《杜甫诗选注》及其他相关论文。在对语料进行仔细收集、整理、观察、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本文将杜甫诗中的语言经济性归结为三类:省略、词类活用和修辞。根据这三种分类,本文分析了杜甫古诗词语言经济性的实现。基于诗中所表达的元素,对其所激活的概念框架进行列举和分析。诗人的创作意图、诗人与读者共同的知识结构、语境和凸显在分析过程中也是重要的参考。最后对杜甫诗中语言经济性的语用效果进行总结。 本研究表明,杜甫诗中的语言经济性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省略、词类活用和修辞。语言经济性不同分类在杜甫诗中的分布有所不同且每一类呈现不同的特点。诗中所表达的元素激活不同的事物或事件概念框架,事物或事件概念框架中第一到第三层级的元素可出现不同程度省略或用来表征其他元素。一般而言,诗中表达所用词的特征会被凸显出来。凸显的方式包括概念转喻或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相结合等。杜诗语言经济性的语用效果包括实现诗歌的语音美、词汇美、句法美和语篇美,产生会话含义,改变信息结构凸显信息焦点以及通过重新创作将古诗动静结合。
张丽静
收藏
喜欢
52
论苏东坡黄州脱困智慧
期刊
面对“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贬谪境遇,苏东坡在黄州期间,采用了多种方法解脱经济、精神上的困境,他用儒家的道德提升主体精神境界,用对佛道的务实态度修炼自我,最终他找到了解脱困境之路,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境界,度过了在黄州的艰难岁月。他务实地对待生命的方式在宋代是最独特的,苏东坡因而也成为宋代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方星移[1]
收藏
喜欢
52
黄庭坚俚俗词语言特色简论
期刊
山谷的俚俗词语言可称为“本色当行”,无论是用字的通俗浅俚,还是形式上的叠韵、俳体,都特色鲜明,并与后世戏曲在语言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点,“惟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1]。然纵观后世对山谷俚俗词语言的注目,甚为寥寥。因此,本文试图就黄俚俗词语言之特色展开探究。
刘童[1]
收藏
喜欢
52
身份视野下《汉书》中刘邦形象研究
期刊
刘邦的身份经历了极大的变化,从平民、泗水亭长、沛公、汉王再到汉高祖,不同身份下的刘邦有着不同的处事方式,不同的处事方式决定着刘邦不同时期的形象,因此,结合刘邦不同时期的身份有利于分析《汉书》中的刘邦形象。
张柳[1]
收藏
喜欢
52
浅谈苏轼“反常合道”的诗学理论
期刊
学界对苏轼“反常合道”诗学理论的关注较少,该理论是对司空图“味外之旨”诗论的拓展和进一步阐释,将古代“味”学理论向纵深处追寻。本文试从审美心理学、创作论的角度浅谈该理论的生成、意义和影响。
纪文杰[1]
收藏
喜欢
52
我们如何“回望东坡”
报纸
说起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不得不提苏轼,他与杭州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是北宋时期的“杭州老市长”,先后两次来杭,履职期间疏浚西湖,发展经济和文化,为杭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最近,这位“杭州老市长”回杭州办展了,还“包”下了三个场地。正在西湖边展出的苏轼主题文物展,以“高山仰止”为主题,分三大篇章,其中,“回望东坡”设于杭州西湖博物馆南宋官窑馆区,“家风世传”设于苏东坡纪念馆,“千古一人”届时将于9月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西博馆区开展。感兴趣的市民不妨边游西湖,边逛展览,在湖光山色的美景之中,与“杭州老市长”来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本报讯(记者濮玉慧通讯员斯金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一出,多少人“背诵全文”的DNA就动了起来?这一片“水月”,既有苏轼的忧郁,也有他的旷达,是居庙堂之高而不自矜,处江湖之远而不自哀,使身在各种情境之下都能安处,使心在任何境遇之中都能找到归宿。每个中国人在一生中或早或晚都会遇到苏东坡,或明月清风,或一蓑烟雨。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苏东坡早已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座文化丰碑,他的艺术成就、人格风范、生活哲学都被世人传颂、欣赏和追求。正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南宋官窑馆区展出的“回望东坡”篇章,通过“回望、艺象、雅趣、追慕”四大单元,来回望这位“大宋第一潮人”的风采。展览以“回望”开篇,结合现代科技实景呈现东坡笔下的赤壁,感受其豁达人生。同时推出众多受苏轼影响、以苏轼为主题的后世艺术作品,以回望视角,致敬东坡。在第二单元“艺象”中,展现了历代被传颂、被仰慕的东坡。在这里,观众能见到不少“追星”苏轼的作品。比如明代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楷行书诗合折扇面;明代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册》等。而在第三单元“雅趣”之中,传递的是苏轼生活美学中千古风尚。放到现在,苏轼是一位妥妥的“品质生活带货官”。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写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展览现场用大量文物展现了苏轼的兴趣爱好,比如赏石、制墨、品香、烹茶、制酒,体现了苏轼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苏轼是赏石文化的倡导者。元丰五年(1082),他绘制了《枯木怪石图》,开创了写意赏石的先河。同年,他写下《怪石供》,认为赏石要从形、质、色、纹等方面入手,玉也为之所喜。苏轼善书,用墨、品墨之余还尝试制墨。苏轼学习古法制墨,差点烧了房子,最终成产了数百丸墨。他将自己的制墨诀窍分享给墨工潘衡。很快,潘衡制出了大量的优质墨,并在上面印文“东坡法墨”“海南松煤”。文人墨客争相购买,价格猛涨好几倍。作为天水一朝的时尚达人,苏轼对香的优劣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他认为风行一时的“温成皇后阁中香”虽然有巧思,却不及婴香动人。婴香是一款合香,沉香醇厚多变,在丁香、龙麝的点缀下,清幽、舒曼、纯净,成为苏轼鼻观之中最佳的选择。此外,苏轼尤爱沉香。他钟爱沉香一方面是因为其实用性,另一方面是对沉香性情的欣赏。被贬海南岛的苏轼曾将一块沉香山子送给苏辙并作《沉香山子赋》赞扬其美好。沉香经历种种磨难最终至幽香涅槃,正是文人自我鼓励、自我坚持的写照。苏轼雅好收藏,除了赏石、品墨、嗜茶、爱香,还喜好收藏砚台、书画。作为一个收藏家,面对“物”,苏轼有自己的思考。他在《宝绘堂记》中表达了自己对外物的态度,“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如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苏轼所追求的是将情感寄托于物,并超越外物本身。在第四单元“追慕”里,则是大师们对苏轼的“回望”。被称为苏轼“头号迷弟”的张大千于1944年画作《西园雅集图屏》,描绘了在驸马都尉王诜府邸举行的以苏轼为文坛盟主的16位文人高士的一次盛大聚会——西园雅集,文人名士或写书作画、或弹琴和曲、或赋诗题壁、或谈经论道。米芾为此图而作《西园雅集图记》,写到“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南宋至今,“西园雅集”成为后世文人理想的聚会模式,人们以吟咏、书写、绘画,亲身效仿,他们各有其能、互相欣赏,通过雅集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思想等领域相互切磋、互相影响。作为文化现象的西园雅集活动及其诗文画作,早已穿越时空,成为一种令人追慕的精神家园。回首千年看居士,千古一人苏东坡。他挚爱生活,旷达乐观,入凡尘,接地气;他平凡又尊贵,随俗又清傲,普通又伟大,婉约又豪放。他身上始终闪现着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走入博物馆,共同回望苏轼的“水月”,感受他的旷达与超然。展览地点“回望东坡”篇章·南宋官窑馆区“家风世传”篇章·苏东坡纪念馆馆区“千古一人”篇章·西湖博物馆馆区(9月登场)
濮玉慧 斯金叶
收藏
喜欢
52
孔子'礼'思想对当代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会议论文
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创造出非常灿烂辉煌的文明,成为海内外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优良传统,养成中国先贤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全新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民族品质应该说是与孔子礼的思想对学生礼仪教育密不可分的。这当然也值得当代学校对学生礼仪教育学习和借鉴。所以孔子“礼”的思想仍然对当代学生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晓晨
收藏
喜欢
52
先贤诗文中的雷州文化
报纸
□张春生(坡头)陈瑸曾写下一首《二苏亭》诗,诗云:“同作逐臣同路行,天涯难弟并难兄。地邻已戴鸿恩重,谪所犹敷棠棣荣。北望峰峦当面起,南浮波浪接天平。此间又作劳劳别,凭吊谁人不动情?”这首诗记述的是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苏辙结伴来到雷州半岛一事。当时苏轼贬海南,经过雷州,苏辙则贬到雷州安置,兄弟二人在藤州相遇,一起来到雷州半岛,并在此共处一段时间。二苏有兼济天下之心,无论身在何处,都高尚其志,施惠于民。石蕴玉而山辉,水生珠而川媚,雷州半岛因二苏的到来提升了文化品质,即陈瑸所说的“谪所犹敷棠棣荣”。棠棣,喻兄弟。这段历史太过遥远,很多人已不太清楚。现钩沉如下,以飨世人。绍圣四年,苏辙贬到雷州,五十九岁;苏轼贬海南,经过雷州,六十二岁。是年二月二十八日,贬苏辙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宋史·哲宗本纪》:“(二月)癸未,以三省言,追贬苏辙为化州别驾。”闰二月十九日,贬苏轼为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宋史·哲宗本纪》:“(闰二月)甲辰,苏轼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苏轼贬昌化,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党争失败。当时变法派与保守派势若水火,斗争激烈,失败者常被贬到雷州等地。《雷州府志》云:“君子秉国则小人至雷,小人擅权则君子至雷。雷阳一片地,固世道升降之会也。”二是写诗惹祸。《舆地广记》:“(苏轼)谪惠州,有诗云:‘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京师章子厚耳,‘苏子瞻尚尔快活!’乃贬昌化。”(转引自颜其中编注《苏东坡轶事汇编》)三是章惇有意戏弄。宋人早风闻此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五:“苏子瞻谪儋州,以“儋”与“瞻”字相近也。子由谪雷州,以“雷”字下有“田”字也。”苏辙正在家中和关西文长老谈天,接到诏书,从容出发,处变不惊的风度让文老大为叹服。苏籕(苏辙之孙)《栾城遗言》:“公与关西文长老相善,公晚年自政府谪官筠州,既而复责雷州,威命甚峻。时文老特来唁公,留宿所寓宅中。公被命即登轿出郭外,文老亦相随去。叹曰:‘克文处之,尚恐不能,公真大过人者。’”四月十七日,苏轼在惠州,得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诏令。他文采风流冠绝天下,人们敬若神明。惠州太守一家信佛,几天前梦见所供奉的泗州大圣来告别,说八日之后要送苏轼过海。果然这一天,苏轼得到被贬海南的诏令。一切如梦。无怪乎苏轼认为人生一场大梦。《到昌化军谢表》:“今年四月十七日,奉被告命,责授臣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文集》卷七十二《僧伽同行》:“惠州太守方君,家人信佛,一夕,梦泗州大圣来别,云将送苏轼过海。遂诘之曰:‘几时当去?’答曰:‘八日去矣。’后果如期,公得命移儋耳。”《参寥子诗集》卷十一《东坡先生挽词》其十一原注亦如是云。四月十九日,苏轼离开惠州。家人劝他不要再发牢骚,写诗惹祸。苏轼看到气氛悲哀,笑道,“又不是赐死,何必这样悲痛。”并让儿子拿出笔墨纸砚,要卜写《松醪赋》,如果完整地写下来,就是表示能活着回来,如果有字句差错,就表示死在海南。儿子怕万一写错,极力制止,苏轼不听,默写完之后,发现没有错误,父子二人都很喜悦。苏轼《到昌化军谢表》:“臣寻于当月十九日起离惠州。”《爱日斋丛钞》卷二:“诏令甫下,亲旧哀其再谪海外,劝其益自儆戒,坡笑曰:‘得非赐自尽乎?何至是!’对子叔党曰:‘吾甚喜《松醪赋》,盍秉烛,吾为汝书此,倘一字误,吾将死海上,不然,吾必生还。’叔党苦谏,恐偏旁点画偶有差讹,或兆忧耳。坡不听,径伸纸,落笔,终篇无秋毫脱谬,父子相与粲然。”苏轼离开惠州,儿子苏过侍行。一路上,看不尽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忽然听到有老人说,不久刚过去一位白须红脸的老头,猜想就是弟弟苏辙,于是加快行程。《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五月十一日,苏轼苏辙相遇藤州,结伴往雷州。苏轼将路上所作诗歌拿给苏辙看。诗云“……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和陶止酒》序文:“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亦贬雷州。五月十一日,相遇于藤。”苏轼作《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记叙此事。(万历)《雷州府志》“艺文志”收录此诗,题为《在儋作诗示子由》,从行文看,应是在梧州和藤县之间作,相逢时示。此诗笔力雄绝,气象岩岩,境界廓大,迈绝一代。苏辙《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雷州作》:“谁言瘴雾中,乃有相逢喜。”将至雷州,雷州守张逢写信问候。《独醒杂志》卷四:“东坡自惠迁儋耳,子由自筠迁雷,二公相遇于藤,因同行。将至雷之境,郡守张逢以书通殷勤。”六月五日,二苏到雷州。知雷州朝请郎张逢同本州官吏至门前接见。苏辙作《到雷州谢表》。《长编》卷四百九十六董必奏书:“知雷州朝请郎张逢同本州官吏至门首接见苏辙。”苏辙《到雷州谢表》:“臣辙言:臣先蒙恩责降分司南京,筠州居住,于今年闰二月内,又蒙恩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已于今月五日至贬所讫者。……臣虽弃捐,向叨恩遇,知杀身之何补,但没齿以无言。臣无任感天荷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万历)《雷州府志》、《海康县志》“艺文志”载苏辙文。六月六日,张逢给二苏安排住处,官舍居住。《独醒杂志》卷四:“(张逢对二苏)延入馆舍,礼遇有加。”《太平治迹统类》:“(知雷州朝请郎张逢)次日为会,召辙在监司行衙安泊。”苏轼苏辙在雷州,昼则同行,夜则联床。因为病酒,夜里起床次数很多,于是苏辙劝兄戒酒。《舆地纪胜》“雷州·诗”:“二苏留翰墨,谪坠百蛮里。弟兄对床眠,此意孤一世。”苏辙《次韵和陶公止酒》:“联床问动息,一夜再三起。”苏轼《和陶止酒》诗序文:“余时病痔呻吟,子由亦终夕不寐,因诵渊明诗,劝余止酒。”苏辙《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雷州作》:“自言衰病根,恐在酒杯里。”九日,苏轼离开雷州。张逢亲送于郊,差人送到徐闻,《独醒杂志》卷四:“东坡将渡海,逢出送于郊。”苏轼《与张逢书》:“蒙差人津送,极得力,感!感!”十日,止递角场。时琼州海峡大风作,波涛如山。苏轼写信给亲友,告诉行踪,存问消息,有生别之悲。《文集》卷六十五《与史氏太君嫂》:“明日当渡大海,聊致此书。”《文集》卷五十九《与林济甫》:“……今日到海岸,地名递角场,明日顺风,即过琼矣。……”“……某兄弟不善处世,并遭远窜,坟墓单外,念之感涕。……”递角场,徐闻县治。《舆地纪胜》卷一百一十八:“乾道七年,复置徐闻县,治递角场,在雷州南二百二十里。”十一日,苏轼在雷州祭告征南二将军庙,作《和陶止酒》,苏辙和之。海边分别时,苏轼见弟弟伤心,笑说:“孔子说过,主张行不通,就乘竹筏子到海上去。不就是今天这样吗?”苏轼《和陶止酒》:“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稚子。……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苏轼诗集卷四十一)此诗(万历)《雷州府志》“艺文志”有载。苏轼在雷州半岛,前后一共七日。其它事件大致有:天宁寺题字,西湖游玩,写遗书等。苏轼给天宁寺留“万山第一”墨宝。(万历)《雷州府志》“外志”:“天宁万寿禅寺,在郡城西关外,……宋苏轼渡琼寓此,爱其胜,题万山第一四大字于门。”《大清一统志》之《雷州府图》:“天安寺,在海康县西关外,唐大历五年建,旧名报恩(寺)。宋苏轼书万山第一四字于门。李纲、赵鼎、胡铨南谪时皆寓此。”《海康县志》“秩祀志”:“子瞻谪居儋耳,而万山第一之题胜迹犹存。”到西湖游玩。(万历)《雷州府志》“山川”:“西一里曰西湖。……西湖,其先名罗湖。”《大元一统志》引秦观言:“坡公所至有西湖。”苏轼虑不能生还,作遗书。苏轼《与王敏仲书》:“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东坡之家风也。”此文林语堂考证,是作于雷州时。见林语堂《苏东坡传》。(文中为农历)
张春生
收藏
喜欢
52
苏联解体后俄语报刊政论语篇的词汇使用特点
学术论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开始转轨,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人们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同时人们的言论自由权也得以实现。所有这些都促使俄语报刊政论语篇的语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在词汇的使用方面,解体后俄语报刊政论语篇的词汇使用更为灵活多变,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我们之所以对俄语报刊政论语篇的词汇使用特点进行分析,首先是因为词汇的使用特点能够反映出俄罗斯的社会状态,正是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才导致俄语报刊中词汇的选择和使用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词汇的变化反过来也恰恰映射着社会的状态;其次,词汇的使用特点也能够从侧面展示出现代俄语本身的发展状况。因此,对俄语报刊政论语篇的词汇使用特点进行分析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第1章,报刊政论语篇概述;第2章,苏联解体后俄语报刊政论语篇语言发展的新特征;第3章,苏联解体后俄语报刊政论语篇的词汇使用特点分析;结语。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新突破。第1章介绍了报刊政论语体及其体裁分类,概括了报刊政论语篇的几个主要特征:真实性、现实性、关联性、通俗性、社会积极性、轰动性和情感表现力。第2章概括了苏联解体后俄语报刊政论语篇语言上的新特征,主要包括主观化、综合化和知识化。所谓的主观化是指在报刊政论语篇中越来越凸显出作者的个人色彩;综合化是指报刊政论语篇中书面语与非书面语以及非标准语类词汇的综合使用;知识化是指报刊政论语篇需要读者结合相关的知识和常识积极进行思考才能准确理解语篇的内容。第3章是论文的核心。在经过前一章总结出解体后俄语报刊政论语篇语言发展的新特征的基础上,围绕主观化、综合化和知识化这三个新特征,对解体后俄语报刊政论语篇的词汇使用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体现主观化特征的词汇、体现综合化特征的词汇和体现知识化特征的词汇。结语部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贾冬雪
收藏
喜欢
52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