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名人文化在名城旅游中的价值与地位——以徐州东坡文化为例
期刊
在名城旅游中,名人文化作为名城历史和现实中最耀眼的亮点,具有其他资源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每一座名城的旅游开发,都应该把深入挖掘、精心梳理、仔细筛选、高超创意名人文化作为首要任务。徐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时常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自古以来便有大量名人在此留下他们的文治武功,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文学家苏轼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近两年的知州经历,给徐州留下了足够多的文化遗迹和诗文风流。将东坡文化融入云龙山水、融入徐州大地,既是对名人最好的纪念,更是对徐州名城旅游最好的开发与利用。
孙天胜[1]
收藏
喜欢
49
我与《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文字因缘
期刊
周勋初
收藏
喜欢
49
物皆著我之色彩
报纸
|洪忠佩文|在没有阅读《苏轼小品》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位名叫子瞻的青年,意气风发地从四川眉山出发,赴京应试,走向朝堂,而后化身成一位手拄竹杖,脚穿芒鞋,一身长衫,称为东坡居士的被贬谪者。想想,世间能够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境界的,唯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了。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的《苏轼小品》,是欧明俊主编的唐宋小品丛书之一,由王文君评注。能够从苏轼存世的近四千篇杂记、书简、题跋、序跋中,遴选出八十五篇“短小而隽永”的小品文,进行“注释”“赏读”,可见评注者的研究用心与专业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对山水精神、人文情怀的表达。苏轼的小品文离不开自然山水、名胜游记、风情记载,以及花鸟鱼虫的赏乐与书画诗词的品评。“子瞻好山水”“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是对他最好的写照。而《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都堪称宋代小品文的范文。“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明代王圣俞的话,一是说明了苏轼的“文坛领袖”地位;二呢,应是道出了他的为人为文的率性吧。“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虽然时序是孟冬,但寥寥数笔,月夜之景,踏月之乐,随手拈来。苏轼称得上是一位真性情的文人,当然离不开酒,而他的酒,功夫在酒外,是与明月、海棠、江海、石头、观山、赏鹤,还有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苏轼小品文,俨如一面历史的镜子。“乌台诗案”是历史事件,也是苏轼人生陷入低谷的起始。通过对苏轼贬谪地湖北黄州、岭南惠州、海南儋州的作品解读,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他所处生存环境与历史本相的理性认知。不过,从文学角度去看,历史的诡异与复杂性,成就了苏轼小品文创作的经典,譬如《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书付过》《书海南风土》等一批作品,都是在他一波三折的贬谪期间创作的。研究者发现,苏轼流放海南儋州三年,就创作了小品文130篇左右。反过来看,是苏轼的个人化叙事,让我们读到了历史的本相。以苏轼在文艺界的名望,当然少不了“题跋”,他不仅在《韩干画马赞》中称赞了韩干“高超的画功”,同时直言不讳,也在《书黄筌画雀》点出了画家黄筌画鸟形态有悖于自然。而他最具代表性的画论,莫过于《净因院画记》,况且此文还是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存世的。“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与其说这是苏轼对书论的审美,亦是他对文学的观照。苏轼的真性情,还表现在自律与修养上,他晚年对饮酒吃肉都有了控制:“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记三养》署上的年月是“元符三年八月”,也就是1100年的八月。谁能相信,这是一位美食家给自己定的标准;又或者,这是他辞世的前一年呢。在苏轼的文学、书法、美术才华之外,《二红饭》《真一酒法》等篇章让我还与一位种稻、酿酒的文人相遇了,能够感知到他在生活困顿时对烟火生活的无比热爱。想来,真的应了评注者对该书的一句概括,这是“人生之路观风赏月的且行且吟”。通读该书,我想借用王国维先生“物皆著我之色彩”来表述苏轼小品文的显著特征,应是最为确切的了。坦然、豁达、情愫、意趣,应是苏轼小品文能够深受读者喜爱,以及经久不衰的根本吧。读过《苏轼小品》“游记”“题跋”“尺牍”“其他”四卷,细细回味起来,似乎还能够找到更为宽广的想象与阐释空间。《苏轼小品》,欧明俊主编,王文君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洪忠佩 文
收藏
喜欢
49
新近发现东坡词考辨补正
期刊
苏东坡究竟创作了多少首词?有哪一个专家学者、哪一部研究专著说清楚了?通过精细的考察,准确的辨析,笔者认定《竹枝歌》、《襄阳古乐府》、《黄泥坂词》等40首被打入另册的东坡词,大都为长短句,属“自度曲”,是东坡“为歌而作”、体现东坡个性的词。今天,我们应以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重新整理,让大量长期淹没在东坡诗文中的东坡词独立出来,回归正籍——《东坡乐府》词集,显现出东坡词的全面目和真面目。
饶晓明[1]
收藏
喜欢
49
“纪念李白诞辰1300周年、苏轼逝世9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期刊
张剑
收藏
喜欢
49
苏亭莲舫:千载芳踪说子由
报纸
八怜受养生服气法行之期年疾良愈苏辙《服茯苓赋》(并序)云:余少而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平居服药,殆不复能愈。年三十有二,官于宛丘,或怜而受之以道士服气法,行之期年,二疾良愈。盖自是始有意养生之锐。苏辙“有意养生之锐”源于其自幼多病,且在京都科举之时仍为病苦所困。丁传靖辑《宋人轶事彙编》中记载:东坡云:国朝试科目,在八月中旬。倾与黄门公将试,黄门忽病,自料不能及矣。相国韩魏公知之,辄奏曰:“今岁召制科之士,惟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人兄弟有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矣。”上许之。黄门病时,魏公数使人问安否,既闻全安,方引试,比常例展二十日。自后试科目并在九月,盖始于此。文中所说黄门,即苏辙,因其病疾,“国朝试科目”为其延期,苏辙着实病得不轻。“道士服气法”,属道教道家内丹术内功心法。苏辙与道教结缘甚早:余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苏辙《梦中见老子》少小本好道,意在三神州。——苏辙《和迟田舍杂诗·之七》嘉祐八年(1063年)冬,兄长在终南山太平宫读《道藏》,作《读道藏》诗,苏辙赋有《和子瞻读道藏》诗:道书世多有,吾读老与庄。老庄已云多,何况其骈傍。所读嗟甚少,所得半已强。有言至无言,既得旋自忘。譬如饮醇酒,已醉安用浆。昔者惠子死,庄子哭自伤。微言不复知,言之使谁听。哭已辄复笑,不如敛此藏。脂牛杂肥羜,烹熟有不尝。安得西飞鸿,送弟以与兄。苏辙十分尊崇道家鼻祖老子(号老聃),认为“言至道无如五千文”。在完成《老子注》后,曾写诗曰:近存八十一章注,从道老聃门下人。又说:老聃本吾师,妙语初自明。——苏辙《丁亥生日》苏辙制科应试时,撰文辩道家之得失:臣闻老子之所以为得者,清净寡欲;而其失也,弃仁义、绝礼乐。——苏辙《老子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西汉刘向《列仙传》)苏辙辟任陈州,蛰居宛丘,踏循老子圣迹,浸润道教精华,苏辙对道教之术愈加尊崇。《竹书纪年·太昊伏羲》载:“太昊……都宛丘。”《淮阳县志》《淮宁县志》载:太昊“陵墓始于春秋”“汉以前有祠”,祠中建有“三清观”“道院”等道士活动场所。熙宁年间,苏轼过境陈州,苏辙“与子同携”,在“太昊祠”中叩观问道。宛丘道人王江是苏辙在陈州所交往的道士之一。苏辙《次韵子瞻对月见忆并简崔度》诗述:先师客陈未尝饱,弟子于今敢言巧。败墙破屋秋雨多,夜视阴精过毕昴。齑盐冷落空杯盘,且依道士修还丹。丹田发火五脏暖,未补漫漫长夜寒。我生疲驽恋笙豆,崔翁边边指北斗。唯有王江亦未归,闭门无客邀沽酒。诗后注云:宛丘道人王江好饮酒,去冬游沈丘,遂不归。“败墙破屋”“齑盐冷落”的困境中,苏辙陋室独坐,“闭门无客邀沽酒”,唯念一人:道人王江。王江,宛丘道人。《龙川略志·王江善养生》记载:丐者王江,居宛丘,喜饮酒,醉卧涂潦中,不以为苦。尝大雪,或以雪埋之,其气勃然,雪辄融液。……陈人敬爱之,至画其像,事以香火。……熙宁中,予为陈学教授,屡以酒邀之……一日言及养生事,江咈然欲骂,予曰:“予以畏骂,久无所问,今日语,适然耳,非欲盗法也,且吾欲学道,开卷求之,虽不尽得,亦过半矣!顾方溺世故,妻孥满目前,虽使吕公来,其如我何,而况尔耶?”江笑曰:“君言是也。‘予因曰’吾决不问子术,姑告我昔本何人,缘何学道而已。”苏辙倾心“学道”,诚心求教,“屡以酒邀之”,由江“咈然欲骂”至“君言是也”,苏辙“养生”“得法”之路甚为坎坷。苏辙行“道士服气法”深受补益。在四十九岁时,苏辙出使塞北契丹,天寒地冻,于马背上练功,运动真气,催动灵火,煮沸丹灶,浑身散发出热气,达到极高的内功境界。他把此番感受记录在其诗文中:少年肺病不禁寒,命出中朝敢避难?莫倚皂貂欺朔雪,更催灵火煮铅丹。——苏辙《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之一苏辙习练“道士服气法”甚为兄长苏轼赞许。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在给友人王定国的书信中描述其见闻:子由昨来陈相别,面色殊清润,目光炯然。夜中行气脐腹间,隆隆如雷声。其所行持,亦吾辈所常论者,但此君有志节能力行耳。——苏轼《与王定国书》②8(未完待续)
收藏
喜欢
49
孟子的诠释方法及其应用
会议论文
子“圣贤易地则皆然”的真知灼见中,我们可以透视出一种以直觉为依托的诠释方法,这种诠释方法鲜明地展现在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及“知人论世”说中。不仅如此,孟子的“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方法及“知言”说均可以被视之为诠释方法,而且其诸种诠释方法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可以被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在诠释《诗》《书》等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孟子普遍运用了其诠释方法。
李凯
收藏
喜欢
49
《论语》《孟子》人称代词综合考察
学术论文
人称代词是古汉语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称代词研究一直为古汉语研究者所重视,众多学者穷尽式、断代、专书研究人称代词的语法特点、使用规律,对系统地归纳人称代词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是很有意义的。专书研究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基石。前辈学者通过典籍之间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为后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殷商时期到春秋战国时代,汉语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也有所体现。人称代词在这一阶段的某些变化有的是承前启后的,有的是全新的开始。《论语》和《孟子》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语言角度去看,都可以说是上古中期很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两书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代的语言特点,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材料。 本文以《论语》和《孟子》两书中的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首先是运用频数统计的方法进行穷尽式的全面考察,对两书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各句法功能的分布、相互搭配情况等进行静态描写。在详尽统计的基础上,再列举现象,把握变化性,对每个词的句法功能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其次,对某些人称代词进行历时的综合比较。第一,同书内的比较,就一书中的某类人称代词或某几个人称代词进行比较,确定某句法功能的使用情况。第二,两书间的比较,将《论语》和《孟子》中某类人称代词或某几个人称代词联系起来比较,考察两书间某些句法功能的异同之处。第三,与其它书进行比较,将对《论语》《孟子》的考察与同时代的《尚书》、《左传》等联系起来,在比较与分析中找出共性、个性和变化之处。最终,明确和总结出各个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 两书中的人称代词共有十个。第一人称代词分别是“吾”、“我”、“予”;第二人称主要有“汝(女)”、“尔”、“子”、“而”;第三人称代词分别是“之”、“其”、“彼”。各类代词在两书中的使用频数是有差异的。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主要充当主语和定语。第二人称代词“汝(女)”、“尔”、“子”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而第三人称代词“之”主要作宾语,占98%;“其”则主要作定语,占93%;“彼”主要作主语,占73%。 通过穷尽研究、静态描写和综合比较,可以看出《论语》和《孟子》的人称代词比较繁复,每类人称代词至少都有三个同义异形的词。句法功能的分工各有侧重。
李书慧
收藏
喜欢
49
南宋理宗词坛研究
学术论文
在宋词发展史上,理宗在位的四十年/(1224——1264/)是词史高峰期过后的沉淀与发展期。相比此前中兴词坛对词体的创新,理宗词坛的主要贡献在于继承与总结。吴文英和刘克庄是此期最杰出的词人。以理学家为主的庙堂词人和以江湖游士为主的江湖词人是词坛创作的两大阵营,他们的词作分别代表了重世用与重艺术的两股文学思潮。两大思潮的对峙与并存又使理宗词坛产生了兼收并蓄的词学思想。在辛、姜过后,遗民词之前,这种众体兼备、兼收并蓄的词坛格局和词学观念无疑是一种总结与探索中的演进。因而,理宗词坛在整个宋代词史中不啻为一段值得深入探究的独特时期。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历史、文化、文学等多角度的观照来还原与阐释宋代词史中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全文大致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章从政治经济形势、学术思潮与士人心态三方面阐述理宗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兼及文坛状况。 第二、三章从词人身份入手,将理宗词坛的创作主体分为庙堂词人和江湖词人两大类。首先在概说中分别论述两类词人的分类依据、群体特征;其次就该类词人的创作倾向作一总论,突出其最具特色的部分,庙堂文人,即为词作风格上的步武辛派与思想内涵上的崇尚理学;江湖词人,则是坚守词体美感特质和探讨词法;再次,对两类词人中成就最高的刘克庄与吴文英予以专论。 第四章为理宗词坛整体特色的综论,主要从创作、词论、词选三方面展开。在创作方面,这一时期有着稼轩、清真、白石三派词风并存、消长与融合的多元动态格局;从词论来看,理宗四十年为词话的丰富期,除《乐府指迷》外,其它词论从整体上呈现出兼容并包的思想倾向;在词选方面,从《花庵词选》、《阳春白雪》到《绝妙好词》,不同时期的选词范式进一步证实了宋末元初词学思想的演进轨迹。余论部分就理宗词坛的词史地位与影响作一简论。
张潆文
收藏
喜欢
49
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神”思想
期刊
中国古代绘画重“神”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苏轼的文人画形神论开其端,汤垕的“写意”说和倪瓒的“逸气”和“逸笔”说发展之,石涛的“神遇迹化”论和“不似之似似之”论为其巅峰。
马汉钦[1];张艳霞[2]
收藏
喜欢
4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