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从伽达默尔诠释学谈古诗词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
期刊
苏轼作词、青主作曲的《大江东去》是一首经典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可谓男中音的必唱曲目,因此,关于该曲的研究颇为常见。例如,以“大江东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文献库中进行搜索,可见文献309篇,其中直接相关的有128篇,含硕士论文11篇。以上文献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唱体会和版本比较等方面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进行了研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刘伟[1];王利娟[1]
收藏
喜欢
51
石家庄苏园生态园特色农林产业促乡村旅游红火
报纸
络绎不绝的游客,让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苏园负责人杨子强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今年草莓比往年熟得早,而且长势不错,个头又红又大,很受大家的喜爱。”杨子强指着绿油油的叶子下掩映着的红彤彤的草莓介绍说。据悉,栾城苏园位于石家庄市东南,距市中心10公里,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园区规划面积11300亩,投资4.6亿元,因其发展特色鲜明、改革建设成效显著、示范引领作用突出而被河北省政府、省农业厅评定为“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河北省四星级休闲农业采摘园”,2018年获得“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园区设施齐全、管理布局合理,年均接待游客可达150万人次。该园区以生态种植开发为宗旨,以弘扬三苏文化为己任,围绕城市设施园艺、乡村旅游观光、优势特色农林产业等核心业务内容,通过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建设了集城市设施园艺、乡村旅游观光、特色农林产业等优势业务板块于一体的多功能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综合性生态农业科技展示园——苏园生态园。据悉,苏园生态园核心区占地约5000亩,累计投资额达2.13亿元。园区内有特种反季节水果种植园区、果蔬休闲采摘区、智能韩式连栋温室区、珍奇植物种苗研发和繁育基地、观赏性动物养殖区、生态长廊、天然鸟林,并设有三苏先祖农耕园、少儿科普基地、生态观光餐厅、原生态木屋、农家乐活动园、儿童乐园、生态养生中心、露天茶座等人文景观。游客在此可进行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活动。据介绍,2018年,该园区种植草莓达150亩,品种主要以河北省最新的红颜、玫瑰香等为主,种植过程中施的是农家肥,通过蜜蜂授粉,保证无公害与质量安全,不仅果实成熟期短、口感好,而且还大幅提高了产量。今年新增18个第九代智能温室大棚,可以进行小型机械化操作,温度分布均匀,受季节、棚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以持续采摘到五一假日,为游客提供春游观光、采摘的好去处。该园区现拥有员工300余人,多为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才济济。另聘有农业部专家、农大教授、企业高管担任顾问指导,技术师资全面,科研力量雄厚。2013年-2018年,经过不断努力,该园区成功培育出多个优良樱桃、草莓新品种,今年樱桃产量预计可达130万公斤。经过改良后的草莓口感鲜美,比传统方法培育的草莓提前一个月上市,增加了园区的收入。该园区建立并完善了企业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以保证自有品牌“红满天”“绿之梦”的完整性、源头可靠性和产品安全性。线上、线下进行销售,设立专门的富硒有机果蔬专营店,2018年生产、销售果蔬5160吨,培植苗木91万株,出栏鸡蛋1920吨、肉羊1500只、梅花鹿200只。苏园生态园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把农业与科技紧密结合,极大提升了自然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园区已带动周边近千户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种植,种植面积近6000亩,户均增收5000元;直接解决2500余名农业闲散劳动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农业技术交流基地,在农业科普教育领域成绩斐然。苏园生态园不但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石家庄的菜篮子工程奉献了绿色有机食物市场,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休闲娱乐场所。(刘欣)
收藏
喜欢
51
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的复调性研究
学术论文
辜鸿铭精通中西文化,是我国晚清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翻译了儒家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和《大学》,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将儒家经典独立翻译成英文的中国人。 他的《论语》英译本发行于1898年,并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译文中辜鸿铭略译了大多数的人名和地名,引用国外著名学者的话作为注释。目前国内译界多从后殖民地或阐释学视角对辜鸿铭此翻译方法进行研究,认为这是其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妥协。 复调源于音乐术语,指音乐上的多声现象。巴赫金首次将复调用于文学研究,并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复调性,认为其整部作品就是一场复调对话。复调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在复调的世界里,所有主人公均具有其独立的意识,与作者进行着对等的对话。由于主人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总是进行着与自我或与作者的思想争论,因此复调世界里的对话总是在进行,不会结束。 本文将复调理论应用于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研究,认为整个译本就是一场复调对话,具体分析了译文的三个复调特性。《论语》及其作者、译者和读者在译文中均具有主体性;译文中关于人名、地名的翻译具有对话性,包含了三种对话:译者和读者间的对话,即异化,译者和《论语》间的对话,即归化,《论语》,译者和读者间的三方对话,即文化层面上归化和语言层面上异化的辩证结合;由于《论语》本身意义的开放性,无论是其语内翻译,即古文和白话文的转换,还是其语间翻译,即中文和英文的转换,都体现了复调的未完成性,永无止境。 辜鸿铭专有名词略译和述译的翻译方法塑造了一个复调世界,使得其译文立体化,有助于国外读者接受儒家思想。
钱健颖
收藏
喜欢
51
孟子的诠释方法及其应用
会议论文
子“圣贤易地则皆然”的真知灼见中,我们可以透视出一种以直觉为依托的诠释方法,这种诠释方法鲜明地展现在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及“知人论世”说中。不仅如此,孟子的“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方法及“知言”说均可以被视之为诠释方法,而且其诸种诠释方法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可以被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在诠释《诗》《书》等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孟子普遍运用了其诠释方法。
李凯
收藏
喜欢
51
试论文学作品历史影响力测度模型的构建——兼与王兆鹏先生商榷“唐诗、宋词排行榜”的计算模型
期刊
一部作品的历史影响力是其对历史上所有个体影响力的总和,可以认定该作品在现存文献中的分布密度与当时人们对该作品的接受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如果我们把这种分布密度用该作品相关信息在文献中被提及的频数来计算,并且根据不同文献的重要性分配相应的权重,则我们可以把该作品在各文献中被提及的频数乘以该文献权重的总和作为该作品历史影响力的得分。根据此计算原则,我们对王兆鹏先生用于《唐诗排行榜》和《宋词排行榜》计算模型提出如下改进建议:首先,确立文献类型重要性的梯度;其次,权重系数不但要设立文献类型系数、文献时代系数,还应当设立单篇文献影响系数;最后,随着文献资料库的不断丰富,可以开展"唐诗、宋词排行榜"的年度发布活动。总之,王兆鹏先生的定量研究方法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推广意义。
白寅[1];杨雨[1]
收藏
喜欢
51
感受眉山市井民俗
报纸
航拍眉山老城墙。航拍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远眺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介于岷峨之间,建制始于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拥有1500余年的建制历史,在历朝历代均为地区重要的商埠,具有丰厚的文化沉淀。眉山市是四川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12月23日,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公布了省政府核定、住房城乡建设厅确定的我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共62片),其中我市东坡区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东坡区眉州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东坡区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入选。□本报记者雷尧杨熹张莉/文雷同/图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老街的千年时光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以三苏祠为核心辐射周边,核心保护范围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为核心。规划区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及6处历史建筑,遗存的文物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站在纱縠行南段与上大南街的交汇路口,抬头便能看见古纱縠行牌坊。漫步在纱縠行南段,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里平和自在的生活节奏。天气晴好时,很多老年人围坐在花台旁下棋、闲聊。时光流淌在老人的脸上,也流淌在纱縠行的石板路上。纱縠行南段古色古香、质朴典雅,整条街保留着典型川西民居特色的建筑群。三苏祠建筑院落的围墙上镌刻着诗词文章,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驻足观赏。纱縠行,顾名思义,缫丝之处和蚕桑行市。据史料记载,古蜀王蚕丛氏就曾在这里教民农桑。唐朝时期,纱縠行便因丝绸贸易而兴起,商贾云集,一度富甲西蜀。我市苏学专家张忠全介绍,纱縠行南段即是古纱縠行原址,从宋代开始,就是进行蚕具、蚕丝和丝绸交易的专业市场所在地。在当时,眉山的经济以农商经济为主,纱縠行因是买卖蚕具、丝绸等的专业市场而成为城内最繁荣的一条街。三苏祠始建于北宋,原为五亩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朝末期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原址恢复重建,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苏东坡《东坡志林》说:“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縠行。”三苏祠的前身本是苏洵的妻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程氏在纱縠行租下的一间宅子,用以经营丝布生意,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排布。祠内保存有16处古建筑及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收藏有数千件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林,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如今,纱縠行南段早已不是古纱縠行那样的交易蚕具、丝绸的专业场所,整条街上书画室、音乐室、汉服店等各种店铺林立。三苏祠的青瓦红墙间,少了一些都市的喧嚣,寻常巷陌处,多了几许诗礼人家的儒雅。【未来规划】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四川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后,相关部门将依法严格保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保存6处历史建筑,保护传统街巷空间格局,包括街巷与院落等,适当恢复历史街巷格局。未来,为了留存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历史文化风貌特征,将对规划区风貌控制分为三个部分:明清建筑风貌区、川西宋式风貌区和一般川西民居风貌区。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文化魅力1月29日清晨,记者来到东坡区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赶了个早集。临近春节,大街上热闹非凡,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琳琅满目的货品,让集市乡土味十足。沿着街道一直走下去,可以看到镇上许多具有年代感的古老建筑。“太和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保留了很多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元素。现存的传统街巷中,有不同风貌的建筑,而原有的石板路面和素土路面,早已被水泥路面取代。”今年57岁的王长生是土生土长的太和人,娓娓道来老镇的故事。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不大,但街道布局完整,横街、正街和香樟街是老镇商贸最集中的街道。建筑多以小青瓦、坡屋顶、深出檐、大进深为主,窗户图案、挑檐等形式多样,建筑结构富有清朝和民国时期特色。如今老镇里所剩居民已不多,民宅大多显得有些许破败,“但它依然是美的,因为这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镇。”王长生说。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自秦朝治蜀地以来就有水码头的历史算起,距今已逾两千年。由于太和场址几经变迁,现今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遗存历史在200年左右。那么,“太和”之名由何而来?据资料记载,最早的太和场镇在现状镇区东南侧,古称石龙场。石龙场的名称源于因场遭水淹,人们想通过置石龙首来避免水患,其结果自然是行不通,场镇只好向上游搬迁,最后迁至官坟山(今太和老镇正街),以太平和顺之意起名太和场。“太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和巴蜀古道中重要的驿站,因岷江雷家渡码头运输集散功能傍水而建,岷江还没有改道时,码头就在这个位置。”顺着王长生手指的方向看去,曾经的码头被水泥路面和居民楼所代替。据悉,太和曾是岷江水路上“日吞千担货、福禄万家人”的“小香港”,是远近闻名的物资集散地,同时也是眉山市的工业重镇,是衔接眉山中心城区与北部广大乡镇之间的纽带。太和老镇历史街区的历史传承和资源条件,使其在工业上形成了食品加工、饲料、建筑建材、服装鞋业、制衣划片、印刷产业等各类工业企业190多家。优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太和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面貌。漫步在独具魅力的太和老街上,古旧的建筑、淳朴的民风,依稀还能感受到老街在时光荏苒中的新老更替;斑驳的墙壁,无言地见证了许多我们未曾知道的故事;脚下的这条路,好多人走过,而那些人早已淹没在茫茫历史中。【未来规划】保持和延续老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寻踪历史街区与名城的历史渊源,实现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区域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机融合,使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眉山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支撑。眉州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沧桑的见证眉州老城墙位于东坡区一环路,即老眉山城东门。城墙街区尚存800余米,北部已有一段复修。眉州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是眉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确定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眉山科举文化时代文化性建筑集中分布的地段。伴随着暖阳,记者来到眉州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踩着青石板,触摸着老城墙的沧桑,这里承载着祖祖辈辈珍贵的记忆。岁月变迁,让老城墙蹒跚走过历史长河。如今,在城市化浪潮中,老城墙依然屹立,守护着这片土地。“唐朝时期就有了眉州古城的建筑雏形,到了五代时期由刺史山行章集合五个县的财力,修建而成。城墙两边栽种了许多杨柳树与芙蓉花,每当夏末秋初之际,芙蓉花开,姹紫嫣红。”75岁的市民张忠全曾从事文化工作,是土生土长的眉山人,深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无论兵乱还是水患,城墙用自己的‘铜墙铁壁’,保护着眉山城里的子民,不受侵害。”张忠全说。行走在城墙边,从砖与红土的缝隙中寻找旧时的痕迹。眼前矗立的碑文渐渐凸显出历史的沧桑,回溯到多年以前,从想象里勾勒出完整的城墙,似乎就在眼前。“世代更替,城墙年久失修,再加上战事不断,被大火焚烧后,城垣坍塌,便荒废在这里,随后,屡次兴建,屡次被废,屡次建设,又屡次垮塌。”张忠全介绍。1983年,城墙被公布为当时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对其实施了保护。如今的老城墙,修建于2014年,在“修旧如旧”的保护维修后,在原有古城墙的基础上,再现的是清眉州城墙。沿着砖墙一侧的石梯往上爬,首先映入眼帘的小亭给城墙增添了几分活力。“维修后的清眉州城墙长150米、宽4米、高约5米,城墙墙体仍用红砂条石砌筑,内为夯土。”张忠全称,城门采用三拱券门,依清代眉州城图为据,城门楼采用单檐歇山式。城门长23.4米、宽10米、高7.4米,城门两侧各设梯步。城门中的拱券门为机动车道,满足消防车通行以及双车道设计。中间门洞高5米、宽9米,两侧门洞设计为非机动车道,宽2米、高2.98米。修建后的老城墙是我市具有厚重历史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一些居民、爱好文史摄影的旅游市民都会到此拍照记录、留存影像。虽然时间不停地向前走,城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但是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是抹不去的历史记忆。【未来规划】依法严格保护市级文保单位眉州古城墙与经书楼。保护眉山古遗址,保护文物周边环境,恢复历史街巷格局。维护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的传统风貌特征,对街区内不符合传统风貌特征的建筑提出适当的改造措施,营造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与历史环境特征。弘扬传承“诗书文化”,以眉州古城墙与经书楼为核心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与展示的空间。通过遗址公园、城墙公园、小桃园、文庙、奎星楼及折桂楼等历史遗迹的恢复重建,营造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传承与展示的空间。
雷尧 杨熹 张莉 文
收藏
喜欢
51
杜甫夔州时期愁闷情怀的文化研究
学术论文
夔州诗歌可以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高潮,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杜甫共创作了诗歌四百三十五首。在这四百多首诗里,我们不仅能看到诗人对旧人旧事的深切怀念,对现实政治的关心和反思,更能看到诗人在夔州的生活以及个人情感的变化。文章以杜甫的愁闷情绪内涵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杜甫夔州时期愁闷情怀产生的原因,揭示杜甫晚年心态的变化,并以典型文人为例,探索杜甫这种愁闷情怀产生的模式对中晚唐及宋代文人所产生的影响。文章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意义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就杜甫夔州诗及其文化研究的现状做出描述,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方法。文章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杜甫夔州诗歌中愁闷情怀的特质,共分为三节。第一节通过将杜甫夔州时期的愁闷与杜甫在长安时期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愁闷进行对比来说明诗人生存心态的转变;第二节重点分析杜甫夔州诗中题目带“闷”的诗歌,结合前人读杜诗的评论,进一步分析诗人在“闷题诗”中表现出来的关于生命忧愁的个人情怀;第三节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对诗人夔州时期愁闷情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指出其意义。第二章分为三节,主要是从历史延续和文化转型的角度探讨杜甫这种愁闷的生命体悟对中晚唐文人产生的影响。第一节主要简单介绍中晚唐文人心态的变化;第二节选取白居易为中唐文人的代表,以其“中隐”心态为切入点,对白居易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闲情进行解读,是对杜甫式生命愁闷的释闷行为方式的丰富:第三节则是以李商隐为例,结合其生平,通过分析他在“无题诗”中流露的感伤情结,展现李商隐从深度上对愁闷生命体悟的挖掘,体现出杜甫式生命愁闷在衰世中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对表现在宋词中的这种生命愁闷的“闲愁”进行分析,共三节。第一节从整体上对北宋词和南宋词中“闲愁”的表现出来的情感作简要分析,第二节对以晏殊词为代表的富贵式的“闲愁”进行阐释,第三节对以辛弃疾词为代表的人生落寞式的“闲愁”进行阐释,展现出杜甫式的生命闲愁不仅仅是人生失意的副产品,而是在普遍的人生中具有广泛意义。
雷田田
收藏
喜欢
51
桃花和酒,同时抵达
报纸
思不群在一个饮酒之人看来,天下也只有两种人:喜欢饮酒的人,和即将喜欢上饮酒的人。育邦属于其中的哪一类人?他写下了《止酒》作为回答,似乎同时否定了二者。古人以“止酒”为题的诗不少,而其中无疑以陶渊明的《止酒》诗最为有名。“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这是一个退居林下、吟诗听风的形象,他决意远离酒杯,不思再饮。然而,对于一个写下《饮酒十九首》之人,要“止酒”谈何容易,闲来写一首《止酒》诗不过是借个由头作作样子,找个题目聊以抒怀罢了。育邦写《止酒》当作如是观。因为据我所知育邦平素似乎并不善饮,更不贪杯,何需“止酒”?而却正襟危坐地来写《止酒》,这就有了意味,有了妙处。这酒戒得若是若非,而妙就妙在若是若非之间。而且,也正是在这本诗集中,与《止酒》同时育邦还写下了属于他的“饮酒十九首”:“在时光的溃败中/我们拈花,饮酒”(《晨起读苏轼》);“朋友们将在山冈上重逢,/桃花和酒,同时抵达。”(《见证》)。在这些诗歌中,抒情主体或者自饮自乐,或者向友人发出召饮,不过他手中举起的,是一只空杯,需要在相聚之时那美酒才会倾泄而出。但正是在这一只空杯中,才能装下他欲放置之物。也就是说,在他的酒杯中,装着的不是酒,而是那些与酒一样散发着香气、以奇异的光泽吸引人的东西。很明显,这是一个虚拟的饮者,一个以空杯召唤众兄弟齐聚河岸痛饮的人,他的自饮与召饮皆是一个姿势,一种文化行为,一种昭示。而宴席已经摆起,在他的酒宴上,一起同饮的是杜甫、苏轼、屈原、天山、白鹿山、三苏坟、维特根斯坦、忘筌山居,是元好问、金圣叹、嵇康、石涛、司空山、如方山、勒内·夏尔、吴敬梓、龙苴古城、鸠摩罗什寺,是陈寅恪、倪云林、二郎山、洞庭山、甘棠镇、李公麟、陶渊明、西南联大旧址、金阁寺……这可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宴席,与饮者各色各样,纷纭非凡,他们经由诗人的召唤,慨然入席。但这是一群沉默的饮者,面对育邦的热情邀请,他们复活、谈笑、饮酒,却不发一言。仿佛诗人是“对着自己的影子饮酒”(《访蒲松龄故居》)。正是在这里我们触及了它的妙处,这场宴席,这些诗歌,正是育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形与影,携手天地间,信仰啸歌。”(《对饮》)它不过是“一个人大摆宴席”,己身散作千万身。在关于自己的简介中,育邦一直有一个说法:“山水爱好者”。这种反复强调是颇有意味的,相当于一种自我宣示。也许当他穿行在如方山的时候,那些氤氲的绿意与水汽,给了他强烈的暗示。而当他任由自己迷失在湖山之间,纵意山水,玩味历史,登临古迹,怀想前人,这山水仿佛被打扰,伸出手来,将一切都纳入了自身之中。也就是说,宴席上的一众客人,这些古迹、古贤、古意都成为山水之间的风景,成了山水的一部分。“薄暮时分,我们取出烧酒,对饮/一杯又一杯。”(《对饮》)诗中召饮的对象正是这些人与物,诗人以此邀请他们在自己的诗歌中现身,带着历史的痛与快,带着昨日的风暴,站在山岭之上,成为其中的一座峰顶。“隔岸的群山,站在/我们的生活之外”(《东梓关》),这就是他们/它们,“隔岸的群山”一直在远处,在历史深处注视着我们,现在通过对饮,诗人召唤他们/它们走上前来,把他们/它们再次纳入现时的生活之中,纳入自己生命的振动之中。齐奥朗说:“他的力量,来自于所有他不曾做过的事,来自那些他满腹‘不可企及’的时刻。”(《解体概要·诗人寄生虫》)对于育邦来说,那些山峦之上异样的风景,就是他“不可能拥有之物”,其中有着众多令他一见倾心又“‘不可企及’的时刻”。为此,他以酒为媒,向山水中的风景,向那些时间中的元素发出吁请。因为酒是水,他们身处同一条河流,来自同一个水源。酒是火,他们承受的是同一种烧灼,保留的是同一种灰烬。每一个先贤,每一处古迹上,都有一个自己:“无处安心的居士,在他者故土上/漂泊,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晨起读苏轼》)。这是育邦的一个基本点。当他站在历史的群峰之下,曝光与阴影交替抚摸,他就感到落日般的安慰:“你苔藓的静默,/伫立在阔叶林的阴影中。/五月,风暴的峭壁。/你捡起松果,跨上灰马,/越过开满蔷薇的山丘……/羽状的玫瑰火焰,在绿色星辰上,/燃烧。薄暮时分,我们取出烧酒,对饮/一杯又一杯。/形与影,携手天地间,俯仰啸歌。(《对饮》)所以这些诗歌到底为谁而写?无疑是为这些受邀者而写,它通过邀请与对饮,完成对这一片山水风景的酬答。在此,通过诗歌,育邦将山水与“丘壑”打通,用诗酒完成“酬答”。从精神谱系上来说,他是这些风景与元素的后代。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他的很多诗歌中充满了少年情怀,一个背负木剑的少年一次次归来,独行在故乡的河岸上,沉湎于“美和迷惘”。时光已然是春天。“曾点行春春服好,陶潜饮酒酒人亲。沉冥便是桃源里,何用狺狺更问津。”(金圣叹《王子文生日》)我们且随育邦徜徉湖山,排空丘壑,饱览花树,俯仰自得。
收藏
喜欢
51
苏轼的快哉人生
报纸
李六如快哉快哉,果然快哉。这八个字曾是徐州快哉亭两块匾额上的题字。当下,“快哉徐州”已成为我市着力打造的一块文旅品牌,它连接古今、注解当下,吸引全世界的人们来“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游快乐徐州,享惬意生活”,领略徐州的诸多美好。“快哉”一词,原出自战国时期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文中,宋玉将风分为雄雌,并指帝王之雄风和百姓之雌风是截然不同的,其意在言外,寓含有与民同乐的讽谏。历史上,苏轼曾先后命名了三座快哉亭,分别位于密州、徐州和黄州,且分别彰显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密州快哉张扬义气,“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有武者风;徐州快哉有安定态势,“若夫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多文人气;黄州快哉则“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无关家国情怀,只显高古隐士风骨。密州自矜超然赋,兰台诵快哉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苏轼杭州通判任期满三年,“罢杭州、徙密州”,被任命为密州知州,第一次出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密州和杭州虽同是州,却有天壤之别。杭州鱼米之乡,富甲天下;密州地处潍河东岸,南临群山,北接东海,人多地薄,乃经济萧条之地。这样来看,这次调任实属变法派故意压制和挤兑。北上赴任的苏轼,心底明镜一般,却不能够抗旨不遵,便牵着瘦马一匹,孑然一身地上任了。虽说与杭州时的环境天差地别,但在密州任上,他还是兢兢业业地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苏轼上任那一年,密州年岁不好,又是蝗灾又是旱灾,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饿殍满地,他急民所难,积极应对,开仓放粮,并上书请求减免税赋,还亲临田间地头,助力百姓战胜灾害。密州当地有弃婴的习惯,苏轼便带领众官兵循城拾弃婴,并把这些孩子安排到没有孩子的人家抚养,且拨款按月供给抚养费,让孩子的夭折率降到最低。苏轼在任密州知州时,还命人修葺了密州城北的标志性建筑,在其上复加栋宇,作为登眺之所,并写信让弟弟苏辙为其题名。苏辙熟悉兄长性情,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取名为“超然台”,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苏轼则以《超然台记》和之。熙宁八年,在增葺超然台之后,苏轼又在密州修建了“快哉亭”。从苏辙的《寄题密州新作快哉亭二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身处齐州的苏辙通过书信等途径,知道了苏轼修建快哉亭的事,其中“自矜新作超然赋,更拟兰台诵快哉”两句,便说明了快哉亭的修建时间是在修葺超然台之后。同时也可以看到,对于苏轼在密州的境况和心情,苏辙是有深刻了解的,他深知其兄“超然”之后,更要“快哉”,也读懂了宋玉《风赋》所体现出来的“与民同乐”思想。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苏轼修建“快哉亭”并非自己独享潍水好风光,而是把它开发出来,与士人、与老百姓共享。“车骑崩腾送客来,奔河断岸首频回”两句,则印证了文同在其诗题中所说的“太史云此城之西北送客处也”。诗中还借用了谢安和汲黯的典故,契合苏轼学习盖公“贵清静而民自安”的措施行政,赞美了苏轼的治理之才。徐州贤者之乐,快哉此风熙宁九年,苏轼被任命为河中府知府,而后他前往京城,在河南遇到了前来迎接他的弟弟苏辙,苏辙告诉他朝廷已经改任他为徐州知州。徐州既是军事重镇,又是漕运重要的转折点,此职的重要性当然超过河中府知府。但是,苏轼、苏辙兄弟来到汴京陈桥门时,门吏却称朝廷有旨,禁止苏轼进京城。此事令苏氏兄弟颇为惊异,既然皇帝委以重任,为什么又禁止他入京城,显然此事是朝中有人在从中作梗。熙宁十年四月二十一日,苏氏兄弟到达徐州,受到了京东提刑使李清臣、通判徐州军州事江仲达等人的迎接。当时原任徐州知州傅尧俞已被罢官,故公务交接之事由通判江仲达代为办理,为此,苏轼写了篇《徐州送交代仲达少卿》:“此身无用且东来,赖有江山慰不才。旧尹未嫌衰废久,清尊犹许再三开。满城遗爱知谁继,极目扁舟挽不回。归去青云还记否,交游胜绝古城隈。”此诗首句即可看出苏轼心中的牢骚,想来正是未进入京城之事,使他感到了朝中的寒意,但好在徐州一地自然风景颇佳,让他觉得来徐州任职也能舒展心情。当苏轼到达徐州时,恰好李清臣建起了一座小亭,他请苏轼为此亭命名,于是苏轼大笔一挥,题写了“快哉亭”三个字。李清臣,字邦直,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士,欧阳修很欣赏他,曾将他与苏轼并提,且李清臣与苏轼关系也颇为密切,但后因政见不同,他与苏氏兄弟的关系渐渐疏远。后来他还罢了苏辙的官,但在徐州时,李清臣与苏氏兄弟关系还算不错,这也就是他请苏轼为小亭命名的原因所在。苏轼为此还写了首《快哉此风赋》,并在此赋的小引中说:“时与吴彦律、舒尧文、郑彦能各赋两韵,子瞻作第一第五韵。”引中提到的吴彦律乃是吴琯,他当时监徐州酒税,舒尧文乃是舒焕,其官徐州州学教授,郑彦能则是郑仅,此人也做过徐州知州。看来,当时为了庆贺此亭之成,徐州的几位官员还搞了一场雅聚,四人共分八韵,每人各赋两韵,苏轼得“风”“湄”二韵。也许正因如此,让他想到了“快哉”二字,他所作《快哉此风赋》如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若夫鷁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郭,怒号於万窍;飒飒东海,鼓舞於四维。固以陋晋人一吷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吹,抟羽毛於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在宋玉《风赋》中,“快哉此风”一句出自楚襄王之口,宋玉则指出这阵风乃是大王独享的雄风,而普通人只能领略“庶人之雌风”。在《快哉此风赋》中,苏轼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贤者都可以享受雄风,而后他化用《论语·颜渊》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观点,来说明雄风亦能化民以正,并在后文中谈到了徐州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如今,“快哉徐州”已经成为徐州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徐州文旅宣传语“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游快乐徐州,享惬意生活”的精神内核,连接古今,注解当下。黄州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非常艰苦的4年。刚到黄州时,苏轼的心境更是低沉到了极点,但他本就有一派乐观豪放的洒脱,所以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交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元丰六年三月,张怀民也被贬黄州,无处安家,来到承天寺暂住。苏轼与之相识,两人秉性相同、志趣相投,相同的心境,让两人成为了好友。逆境中的苏轼没有颓废、没有倒下,依然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租荒地,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庄稼,并在坡边筑起了茅屋,乐悠悠地自号“东坡居士”。张怀民被贬黄州后,同苏轼一样洒脱,公务之余,还以山水怡情悦性。“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的千古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便记录了这对好友的一段日常。同年十一月,张怀民新居落成,在新居西南又修建了一座用来观赏长江景色的亭子,苏轼钦佩张怀民的大度,于是为该亭取名“快哉亭”,并写下了《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作为苏轼豪放词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词以景带情,描绘了快哉亭周边的好山好水,同时也将词人那种旷达豪迈、潇洒凛然的处世态度表现了出来。末尾“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两句则勾勒出一派旷达豪迈的人生境界: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就能够超凡脱俗、荣辱不惊,在任何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够泰然处之,享受到那无穷快意的千里凉风!苏辙还为此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其中就写道:“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千百年来,苏轼巨大的人格魅力倾倒和影响了无数中国人,人们不仅欣羡他在事功世界中刚直不阿的风节、民胞物与的赤子之心,更景仰他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笑看风云的超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无论境遇有多么不如意,无论生活有多么不顺遂,阳光和快乐就在自己心中,活在当下,活出自我,用出世的态度做人修身,用入世的精神待人处事,做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是生产快乐的仙者,他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若觉人生不快乐,劝君多读苏东坡。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不如意的状况下苦中作乐,保持超然、快哉的本心,这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收藏
喜欢
51
容肇祖同志给姜国柱同志的信
期刊
国柱同志: 接读来信和论文《论王安石》,得悉努力学习,读书写作,至慰远怀。你阅读《王文公文集》后,即写出论文,甚好。前两章关于哲学和政治方面,大致尚佳。关于王安石的思想来源,属于儒家,不是法家,本文已能自圆其说。为了深入一步,王安石《答曾子固书》,可以深深见到王安石的思想的治学精神与得力地方。
容肇祖
收藏
喜欢
51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