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唐宋两朝有27位京官迁惠州
报纸
制表/杜卉插图/杜卉统筹策划/陈骁鹏马勇作者/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编者按从隋代驸马柳述开始,地处岭东、古称“循州”“祯州”的惠州就不断迎接来自王朝行政中枢的京官名宦。在他们的推动下,惠州日益崇文重教,从化外之地逐渐变成诗情缭绕的人文名城。这些先贤来惠原因多样:或左迁至此,像唐代有三位宰相寓惠,苏轼左迁惠州两年零七个月,写下诗文近600篇;或转战至此,如文天祥毁家纡难、领兵勤王,为惠州留下正气与丹心;更有本地士人出仕京城后再度返乡,像明代大儒张萱,“草衣木食轻王侯”,在惠州开门收徒、著书立说。“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他们在惠时文思泉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羊城晚报·惠州文脉》推出《京官名宦与惠州》栏目,梳理古往今来的京官名宦与惠州的关系,本期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唐宋两朝……宋绍圣元年,苏轼谪居惠州,在来惠路上听人介绍惠州风物之美,欣然写下诗句:“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住玉堂仙。”这“香案吏”“玉堂仙”分别是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的雅号。确实,除了苏轼之外,唐宋年间还有众多京官因各种原因到惠州“插队落户”。从唐宋两朝开始,谪官文学和谪官助学,成为古代惠州文化教育史上的独特景观。刘禹锡、陈尧佐、苏轼、唐庚和陈鹏飞等,就是这道景观上空熠熠生辉的“文曲星”。他们助教兴文,为惠州和中原搭起了一座文化桥梁。谪官南来提升了惠州知名度惠州地处粤东海隅,交通不便,唐宋前常被中原人认为是蛮荒之地。加上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气候又与岭北有很大差别,官员来此多为谪居,往往谈粤色变。当然,也有不少寓惠官员对惠州山川民俗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比如陈尧佐和苏轼。大批朝廷贬官的到来,客观上为儒学在惠州的传播提供了优质师资和示范文本,他们与地方学子交流互动,共同推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构成了惠州唐宋时期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将唐宋两代谪居惠州之较著名者简单列举出来,就足有27位。他们或高居朝廷要职,仅宰相就有三位;或出身官宦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少人与文化界交往密切,或者自身就是全国性的文化名人。他们以特殊的身份和原因走进惠州,引起了仕宦阶层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惠州的名声也因此逐步走向全国,吸引了中原士人的视线,成为他们了解和描述的对象。自京官谪居惠州,唐人作品中关于惠州的记述日渐增多。据粗略统计,《全唐诗》中提及循州(即今惠州)的有6首,提及博罗的有5首,提及罗浮的则有60多首,这是惠州知名度不断提升的一个明显标志。岭东山姜花传递情谊至京城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诗集中有多首与官谪惠州的人事有关,《崔元受少府自贬所还遗山姜花以诗答之》即是其中的一首。崔元受曾任行营粮草督办,唐元和年间因事贬为博罗尉,赦还时带了一些土产山姜花回长安分赠亲朋。刘禹锡收到礼物写诗答谢,开头便是:“故人博罗尉,遗我山姜花。采自碧海上,来自谪仙家。”因有了这首诗,山姜花得以“传名入帝里”。后来,广州司马刘恂在《岭南录异》中对山姜花作了专门介绍,人们因此认识山姜花,也因此花更了解博罗。苏轼在惠州写信感谢博罗县令林抃馈赠杨梅时,就特别抄上刘禹锡这首诗,说:“闻山姜花欲出,录梦得诗去,庶致此馈也。”苏轼对山姜花有如此兴趣,无疑也是受唐人作品影响。此外,刘禹锡的《罗浮山夜半见日》诗亦为墨客骚人津津乐道,及至宋代,“罗浮见日”已成典故常被诗人文士引用。裴夷直、施肩吾、李群玉、曹松、殷尧藩、卢纶等唐代诗人,在各自的作品中描述古循州“地说炎蒸极”“瘴雨出虹蝀”“犀象满城邑”的生态环境以及“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的地方风俗。刘恂《岭表录异》还记录了古循州“野象牙小而红”“循人争食象鼻”及用枹木作油画履等风物。唐人的这类作品,文字优美,形象生动,起到了向外界宣传惠州的作用。柳宗元苏轼同书罗浮仙境历代寓惠者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巨大深远的当数苏轼,他谪居惠州940天,写下各类作品近600首(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人文风物等,在当时已盛传于海内外。其中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成了岭南风物千古不易的广告词。很少人知道,苏轼与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不同时空里“共同”描绘过罗浮仙境。柳宗元所撰《龙城录》记述了一则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在梦中与梅花仙女相遇的美丽故事。苏轼初到惠州时也曾写下几首咏梅诗,诗中有道:“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又说:“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有论者指出,苏轼这是暗用了赵师雄“罗浮梦梅”的典故;也有人认为,这是宋人假托柳宗元之名而作,专门为苏轼这几首著名的咏梅诗提供浪漫奇幻的故事背景。无论如何,自苏轼之后,“罗浮梦梅”的典故便频频出现在我国的诗词文赋中,罗浮山也因此有了广植梅花的“梅花村”,凡游罗浮的文人骚客,大多会前往探胜寻幽,抚今怀古。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山语》中介绍:“梅花村……人多以艺梅为生,牛羊之所践踏皆梅也。冬春之际,以落梅醅酒,于村南麻姑酒田卖之。一茅茨有碑曰:‘师雄梦处’。”可见,直至清代,罗浮梅花村在扑朔迷离中充满着诗情缭绕的人文气息,为游客所向往。宋代宰相言必称惠州山水在宋代谪官中,积极向外界宣传惠州的,陈尧佐是较早的一位。北宋咸平二年(999年),陈尧佐以太常丞典祯州(今惠州)。他酷爱惠州溪山胜景,于府署东侧临江处筑野吏亭并一再题诗;又“召画工,相与立山之阳,审望详视,作罗浮图”。后来他入宰朝廷,与宾客论天下奇胜必称惠州山水。另一位北宋诗人唐庚谪居惠州近五年,所作诗文300余篇,“曲尽南州景物,略无迁谪悲酸之态”。写风景如“水裁偏岸直,云截乱山平”,“山转秋光曲,川长暝色横”;写市况如“道路鱼盐去,樵苏竹木还”;写人情如“蟹黄嗔止酒,鸡白劝加餐”;写风物如“笋蕨春生箸,鱼虾海入盘”,“竹根收白叠,树杪得黄封”;写节俗如“残梅诗兴晚,细草梦魂春。挑菜年年俗,飘蓬处处身”等等,皆隽永有味,像一幅工笔彩绘的长卷图画,形象细微地展示了北宋年间惠州古城的风土民情。除了诗词歌赋,还有谪官为惠州出版集子。南宋崇政殿说书陈鹏飞,因忤逆奸相秦桧于绍兴年间贬逐惠州。他在归善县城铁炉湖居住直至病逝,著有《罗浮集》十卷及《书传》《诗传》等经术著作。南宋嘉定年间太学正王胄被劾判惠州,他在此编纂了《罗浮图志》一书,“一草一木、一禽一虫之有异于人间者,靡不详访而备录之……”此外,北宋诗人彭汝砺、刘贡父,抗金名将李纲,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刘克庄、词人白玉蟾、也先后踏足惠州,写下不少好作品。
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
收藏
喜欢
39
阮籍理想人格与李白精神境界
会议论文
<正>对于李白的诗歌和为人,从古至今的研究者,都有一种神秘的感受。古人称其为诗仙,或叹其“天与俱高,青且无际。”(《唐诗纪事》卷四十五引张碧语),或赏其“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真非世问语者。”(《刘枣强碑》,《皮子文薮》卷四)今人有的称其为从云端里飞来的诗人,有的用浪漫主义来概括。总之,李白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对于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迄今为止,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黑格尔说抒情诗“特有的内容就是心灵本身,单纯的主体性格,重点不在当前的对象,而在发生情感的灵魂。”(《美学》第三卷下册191页)诗人特定的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他的思维方式和诗歌风格。仔细探寻李白的精神境界,就会发现它与阮籍的理想人格
张瑞君
收藏
喜欢
39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青箱杂记》校读
期刊
钟振振[1]
收藏
喜欢
39
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苏轼诗文为例
期刊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难得的奇才,其作品意蕴丰富、体裁多样,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中学生的思想形成、审美熏陶都有重要意义,具有极高的教学研究价值。将群文阅读应用于中学阶段的苏轼作品教学当中,能够丰富学生阅读策略,提升思维能力,改变传统课堂结构,使群文阅读教学最终达到知苏轼其人,品苏轼其作,悟苏轼其神的教学效果。期待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能够深入探索苏轼作品中的文学、文化、审美价值,达到有思想深度、知识广度、人文温度的阅读,并实现阅读策略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马昕悦[1]
收藏
喜欢
39
宋代翰林医官院考论
期刊
宋太祖承前代建立翰林医官院,尚药院尽管名存实亡,但是直到宋神宗时期才被并入翰林医官院,尚药院长官尚药奉御与翰林医官历史渊源极深,在唐代就已经成为翰林医官的稳定加官。尚药奉御成为翰林医官院官员后,其待遇、职能仍然无法摆脱曾经作为尚药院长官尚药奉御的影响,当然伎术官在待遇职级所受到的诸多限制凸显了这种影响。翰林医官院职能的膨胀影响其执伎以事上的职能,因此出现“诊御脉”和“入宫医官”,并将其制度化,强化了服务宫廷的职能。翰林医官院侵蚀太医署职能过程中,即使没有被侵蚀的职能也被削弱,因此设置太医局,负责国家医疗教育。翰林医官院成为一个服务宫廷、国家与社会的机构,承担国家医政部分职能,但从性质来看仍是“内廷机构”。
李俊芳[1]
收藏
喜欢
39
论苏轼对大禹的接受与传播
期刊
苏轼本为一代名人,但他对中华人文始祖大禹更为崇拜,在其著述中,有相当多的地方直接或间接提到大禹,主要表现在:《东坡书传》中对大禹相关事迹的集中考辨,如《大禹谟》、《益稷》、《禹贡》等篇;《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中对大禹的论述,如《大禹周公》等则;东坡诗文中对大禹的论述、颂赞,如:《禹之所以通水之法》等。苏轼上述对大禹的认识和评价,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华人文始祖大禹的接受与传播,为大禹文化与华夏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个案。
潘殊闲[1]
收藏
喜欢
39
孔子'礼'思想对当代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会议论文
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创造出非常灿烂辉煌的文明,成为海内外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优良传统,养成中国先贤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全新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民族品质应该说是与孔子礼的思想对学生礼仪教育密不可分的。这当然也值得当代学校对学生礼仪教育学习和借鉴。所以孔子“礼”的思想仍然对当代学生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晓晨
收藏
喜欢
39
《宋史·曹豳传》补正
期刊
1952年浙江省瑞安县陶山区曹村公社的南岙里将军陇山脚,发见了南宋时期曹豳的墓志铭。《墓志》是他长子曹怡老撰写的,现保存于瑞安县文管会。 曹豳是南宋两浙东路温州瑞安县人。理宗时的名臣,能极言直谏,政绩卓著,号为“嘉熙四谏”。所以《宋史》为之立传(下称《本传》)。同时,他是南宋永嘉学派著名学者曹叔远的族子,又是当时很有声望的学者钱文子(温州乐清县人)的学生,所以《宋元学案》也有他的传记。但这些传记都太简略,《宋史本传》只有二百三十八个字,《宋元学案》则照抄《本传》。
周梦江
收藏
喜欢
39
一江春水向东流
期刊
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妈妈给我们讲希腊大力神的故事,我们崇拜得不得了。少年不知事的时期我们崇拜上李元霸、宇文成都这种盖世英雄,传播着张飞“杀”(争斗)岳飞的荒诞故事。在青春萌动的时期,突然敏感到李清照的千古情人是力拔山兮的项羽。
任正非
收藏
喜欢
39
哭错的坟头
报纸
某夜,我梦到土山的前面有一群穿着复古的怪蜀黍在哭范叔叔,遣词悲催,声调苦楚,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我不忍心他们纯洁的心灵被欺骗,便现身出来说:“Stop,我们已经挖过了,里面不是范叔叔———你们哭错坟头啦。”怪蜀黍们戛然止住悲声,一齐向我翻了一排银杏大的白眼:“多管闲事,谁说一定要哭老范,我们哭的是自己。”然后,我就“目瞪狗呆”地看着他们像蒲公英一样被一阵风吹散了。壹苏轼的《范增论》范增的事迹最初是随着《史记》而传播的,但到宋朝的时候迎来了第二春。因为四川省眉山市不到20岁的考生苏轼为准备科举应试,准备了一些策论的试题先做练练手,其中就有这篇《范增论》。所谓策论文,大多是政论,是命题作文,要求考生用儒家知识进行作文,回答关于国家社会政治人文等各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还保留有策论这种形式。所有书提到《范增论》,都说它是一篇“翻案文章”,言下之意有关范增的评价在苏轼之前应该已有很多。《范增论》虽是苏轼早期的史论,作者当时阅历不深,但文章立意脱俗,“层层驳入,段段回环。变幻无端,不可测识。”(清·吴楚材、吴调侯于《古文观止》中评语)因原文较长,在网上也很容易得到,就既不转录、也不翻译,直接总结《范增论》的“中心思想”:项羽并非中了陈平的反间计,而是项羽对范增产生怀疑在先。原因在于义帝(楚怀王心)是范增所立,宋义则是(楚怀王心)任命的主将,项羽巨鹿之战前杀宋义、灭秦东返后弑义帝,必然与范增产生激烈冲突———从鸿门宴上范增当着项羽的面舞锥弄剑撞破玉斗来看,范增也不是个好脾气———隔阂由此产生且不可调和,陈平的反间计只是号准了项羽的脉搏加上最后一棵稻草而已。范增最后选择离开项羽是对的,但离去的时间太晚了,他应于项羽杀宋义或弑义帝时离去,前者他只是项羽的同僚而不是下属,没有君君臣臣的思想负担,后者更是能够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最后的结语是:“即使项羽和范增的关系早有裂痕,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可真是人中的豪杰呀!”在苏轼这样的学霸看来,《范增论》是公务员考试的热点话题,几年后,在他20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并且是榜眼。到了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选编出版,此书是为学塾学生编的教材,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老凡尔赛了。二位主编似乎都是苏轼的“迷弟”,卷十一的宋文选了苏轼12篇、苏辙3篇、曾巩2篇、王安石4篇,其中就有这篇《范增论》,所以此后全天下的读书人就没有不知道这位“亚父叔叔”的。40岁时,苏轼调任徐州知州,一放假就到云龙山北坡一带找张山人买醉,范增墓又曾经勾连过他的青春,少不了到土山惺惺相惜一番。贰三皇到访有人问,范增长啥样?《史记》中没有具体描述,但汉代的画像石中不止一处留下过范增的模样,神奇不神奇,意外不意外?有机会再唠。范叔叔墓虽然没有列入徐州的八景当中,但作为徐州的著名古迹还是来过很多的文人墨客瞻仰凭吊的,大咖中有三位皇帝———三位不少了,勉县武侯祠一位皇帝都没去过。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宋书·张畅传》“魏主既至,登城南亚父冢”,即此。后彭城归魏,置高冢戍。其实这个时代背景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名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简单地说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于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被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打了个防守反击,仓皇失措,大败而逃。拓跋焘的名字也出现在了这首词里“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就是拓跋焘的小名。拓跋焘尾随南下,于公元450年进抵彭城,曾经登上过“亚父冢”,看此地有军事价值,设置了一个“高冢戍”,大意是“土山营房”,还在云龙山凿了个大石佛———这是拓跋家祖传的手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他们家凿的。拓跋焘他们最远来到了长江边,被盱眙守军暴打了一顿,于是无功而返,好多年间都谈小龙虾而色变。2、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徐州博物馆有个景区叫乾隆行宫,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吧,乾隆行宫的前面立了一块碑叫《乾隆丁丑初夏渡黄河驻跸徐州作御笔碑》,是公元1757年所作,前四句“画州思禹迹,建国缅尧封;楚汉惟蜗角,山川实地冲。”翻译一下就是:“身处九州之一的徐州,不禁令我遥想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丰功,缅怀帝尧封建大彭国的伟绩。楚汉在徐州这个狭小的地区反复争夺,实在是因为这里的地势在战略上十分重要啊。”乾隆行宫距“亚父冢”直线距离不足一百米,以他的性格,来都来了,怎么着也得去看看不是?况且他的偶像苏轼对范增评价很高的,不能一般地看,还得高看一眼。甚至我怀疑他当时就是看着“亚父冢”写的这首诗———毕竟当年没有博物馆的主陈列楼,视线应该是极好的。乾隆看到偶像苏轼的诗词文章唱和一下只是基本操作,对《范增论》极罕见地也“翻案”了一下,这才是真的“致敬”,看来是学到了偶像抬杠的精髓:“熊心被立为楚怀王以后,项羽和范增都是他的臣下,这是不争的事实,项羽矫杀宋义,说明他心里没有楚怀王心这个君主,所以才有了后来杀义帝(楚怀王心)的举动。杀宋义后,范增没有离开项羽,杀义帝后,范增还在为项羽出谋划策,范增的肉体虽然活着,可是他的精神已经死了呀。”然后,还和苏轼探讨了一下形式逻辑的相关问题:“苏轼说汉高祖惧怕范增,所以范增是个俊杰,汉高祖还怕虎狼呢,虎狼也是俊杰吗?”(原文“汉高畏虎狼,虎狼亦俊杰耶?”摘自《唐宋文醇》卷四十三)让我们看到了他还有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的奇葩说天分。3、南朝宋武帝刘裕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刘裕率兵北伐,驻军彭城,派遣长史王虞“立第舍”于戏马台,刘裕还在戏马台东侧建过“台头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于九月初九那天将群僚齐聚山上搞团建,后世称之为“重阳节”。总之能看出刘裕对项羽的致敬,刘裕只致敬项羽而不致敬范增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况且他住在戏马台上,两山之间基本没有建筑阻隔视线,出门就应该能够看到这个具有战术支撑点价值的“亚父冢”,就是检查工作他也有理由常过去看看,刘裕于徐州来来回回好多次,没来过“亚父冢”没天理啊。肯定有人会质疑我,这个史书上没记载啊。如果只有史书记载才是真的,那么项羽就是个骨灰级厌食症患者———因为史书记载他这辈子只吃过两顿饭,一次是在漳河边砸锅之前,一次就是鸿门宴了。别人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信了:刘裕比拓跋焘早34年来过“亚父冢”。叁“怀才不遇”哭“始遇终弃”中国古人早就有“凭吊”“怀古”的优良传统,“凭吊”指对着遗迹、遗物、遗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怀古”指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历史上关于亚父冢或范增墓的怀古诗还是不少的,但以下收录的不包含提到盗墓的那几首,留待以后专文另唠。明杨士奇《范增墓》:千年宝剑无光气,衰草寒烟野水邻。同是遗骸葬徐土,当时陵母识天人。意译:您的生命就像您随身携带的那把宝剑一样逐渐暗淡,您的陵墓孤独地处于衰草、寒烟、野水之间。同是叶落归根埋葬徐州的两位名人,您和王陵母亲的最大区别就是,王陵母亲会相面,她看出了谁是未来的君王,而您别的都会就是不会相面,偏科酿苦果吧?吴大山《过亚父冢》:义旗西向汉师还,戏马台空落日间。葬骨一丘犹有恨,岂宜重对子房山。意译:反秦联军一起西征关中推翻了秦朝,经历了楚汉相争后刘邦的汉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戏马台没有等到项羽、范增的归来,只能徒然看着日升日落。嗐、嗐、嗐,这是谁这么没有眼力见,给范叔叔选了这么个墓地,范叔叔一肚子的愤恨,你让他天天看着张良吹箫的子房山,这样真的好吗?徐渭《亚父墓》:王者从来云不死,共疑隆准与重瞳。已占龙气成天子,却幸鸿门败乃公。一牧乳羊遮墓白,几株寒枣覆碑红。怜侬疽发不欲活,岂为人间少邓通。意译:王者从来都说自己不死,所以我深度怀疑刘邦和项羽还都活着互相撕呢。本来项羽有机会依您之计杀掉刘邦成为了天子,所幸刘邦在鸿门宴中挫败了您的计谋。您的墓地已经成了牧羊的草场,墓碑也被野果完全遮蔽,好荒凉好可怜啊。您当时的想法肯定是:我可以忠言逆耳逆之者亡,也决不当佞幸小人顺之者昌。清朝汪光祥《亚父墓》:玉斗复何惜,君王好自为。重瞳不可辅,奇计又安施。孤愤忘躯命,忠魂俨在兹。千秋瞻古墓,涕洒范公碑。意译:“江山都要丢了,撞破二个玉斗有什么值得可惜的?江湖路远有缘再见,主公您要好自为之。”您做得对,项羽这种人是不值得辅佐的,您有奇计但奈何他只想躺平不作为啊。孤傲、愤怒、无私的忠魂就埋在这座墓里啊,千年后的我慕名到您的陵墓来凭吊,鼻涕眼泪那是哗哗的。丁泗吉《亚父冢》:椎残玉斗乞东来,七十从戎土一堆。事到鸿门无上策,主非龙种误奇才。壮怀至竞沉沧海,幽宅何劳向紫台。信道此中人杰在,楚歌声尽有余哀。意译:您用椎打破了玉斗后,离开项羽向彭城而来,您七十高龄光荣入伍,而今却埋在了土丘之下。在鸿门宴上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是因为项羽没有天子之命,不听您的计谋,拉低了您的成功率,影响了您谋士的声誉。您一气之下命丧归途,紫台神仙公墓虽好太远,埋在彭城这就挺好。您就是一位人杰啊,我现在再听一首首楚歌,总感到是怀念您的一首首哀乐。杨策《亚父冢》:佐项亡嬴计亦工,莫将成败论英雄。鸿门肯便歼隆准,薄海应须变楚风。竞使萧曹鸣得意,反教平勃笑无功。墓前芳草侵眸绿,遗恨千年尚不穷。意译:您在辅佐项羽推翻秦朝的战事中所出的计谋都是非常高明的,所以不能因为楚汉相争中项羽失利就否认您是位英雄。鸿门宴上项羽若肯听您的计策杀了刘邦,那四海之内都应该叫“楚朝”了。结果计谋不如您的萧何、曹参自鸣得意,陈平周勃也笑话您劳而无功,真是气死人啊。您的墓前满眼都是芳草萋萋,感觉您的遗恨虽历千年衰减不大,却依然存量充足啊。总之,如果换成百姓的语言就是:“我那屈死的、怨死的、抑郁死的范叔叔啊,您炒了一辈子潜力股,怎么最后被潜力股炒了您呢?我们怎么才能炒上潜力股呢?能教教我们吗?”土山汉墓发掘后,我们现在判断是楚王或彭城王尚需研究,但肯定不是范叔叔的墓,有人会很好奇“那你怎么还有兴趣写范增的故事呢?”“范增墓是假的,但范增的故事、来来往往的名士、吊唁范增的诗文可都是真的呀,它们已经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一部分,只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已。”“你作为博物馆的一员为什么要写人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呢?”“我想出圈!”
收藏
喜欢
3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