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东坡文化与检察的邂逅
报纸
东坡区检察院新媒体团队拍摄的作品。□汤利琴文/图“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陆游笔下的诗书城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历史上,这里800进士同城,一门三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浓郁的东坡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千年。深受这片人文沃土滋养的东坡区人民检察院秉承先贤遗风,创新传承东坡文化,以文化厚德,以文化育人,以文化聚力。传承:家风精髓深入人心文以润之,耳濡目染。检察文化的培育需要耳濡目染的滋养。身处东坡故里,豁达乐观、浩然正气、清廉为民的“东坡”家风精髓,成为东坡区检察院干警修身立德、规范司法、廉洁从检所遵循的原则。为了实现东坡文化与检察文化深度融合,该院在环境文化建设上精心构思,倾力打造独具东坡地域文化特色、饱含检察韵味的“东坡检韵”文化长廊。在检察院一楼文化墙以浮雕形式展示古体字“法”的不同字体写法,寓意公平正义。左右墙凹凸错落地镌刻着“忠诚、公正、清廉、文明”检察职业道德和“明德、尚法、笃学、求是”的东坡检察院训,与每一楼层东坡经典诗词相呼应。每年,东坡区检察院都会以支部党员学习会、新进人员教育培训会等形式,组织检察人员到“三苏”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感受深厚的“三苏”文化底蕴,接受苏东坡清廉为官、为民奉献的正能量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读书用世、忠孝仁爱、清正廉洁”的“三苏”家风内涵。将“三苏”父子以民为本、坚守初心、清廉为政的高尚品质作为检察干警的价值追求,引导干警立足岗位,忠诚履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铸造廉洁有为检察队伍。该院连续20年无违法违纪案件发生。凝聚:初心锤炼过硬队伍文以育之,外化于行。在东坡区检察院二楼业务工作展厅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8个字格外醒目,带着科技强检气息的大型智能激光显示屏动态展示检察工作,两面文化墙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提出的“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总要求为核心内容,打造了“法治检察”“民生检察”“智慧检察”“创新检察”“素质检察”五大主题。三楼的初心墙,以“经历”“见证”“展望”为题,新老照片交替展示东坡区检察院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强的发展历程,胶片式检察宣传照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新时期检察队伍的昂扬风貌。东坡区检察院党组认为,初心文化不光是用文字装饰一下办公楼、多挂几幅带文化味的标语,更重要的是要让“文化基因”流淌于血液中,提升检察干警的素养、气质、品格和能力。以“坐堂能办案,上台能讲课,俯案能撰文”为目标,东坡区检察院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多层次提升检察干警的文化素质。组建”一业一人”检察官专业化办案组,通过“检察官+专家学者”双导师制,提升业务能力;开展书法、摄影、征文、演讲比赛,提升文化品位;举办红色微党课、重温入党宣誓、退休检察官讲历史、诵唱红色经典主题党日活动,坚定初心使命;同时通过创设和评选“优秀检察干部”“优秀办案能手”等“点赞身边典型”系列活动,让更多干警成为先进典型来现身说法,在全院树立起以创先争优、岗位奉献为荣的知行导向……不知不觉中,干警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近五年有200余名干警受到各级表彰奖励,涌现了“全国检察机关一等功个人”“全国检察宣传先进个人”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个人。文化建设工作吸引省、市、区外100余个单位2000余人次到该院参观交流。接力:“新媒体+文化”成新名片在文化建设中,东坡区检察院注重新媒体在检察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只做原创”的新媒体工作已然成为东坡检察文化的亮点之一。2013年,该院成立新媒体工作室,陆续开通微博、微信、抖音公众号,通过微直播、微视频、微动漫等多媒体形式推送法治宣传原创新媒体作品200余篇,先后获得“全国检察机关新媒体作品一等奖”“全国检察新媒体创意大赛铜奖”等9个全国奖项。全国检察机关一等功个人秦晓丽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公正司法,贴心为民的感人故事,被拍摄成微视频《民行检察官秦晓丽》受到网友好评。微信栏目《立立说》,通过检察干警自编自导自演,对校园霸凌、组织传销等热点法律问题进行花样普法,社会公众反响热烈。这些有创意、接地气的作品,有效地发挥了“以文化人”的目的,成为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全国文明接待室”“全国检察机关保障律师职业权利示范单位”“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单位”“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着东坡区检察院文化建院奋进的历程。历史在时序更替中前行,梦想在砥砺奋进中实现。东坡检察人在文化育检的路上将凝心聚力,勇于创新,打造好一流文化建设品牌,努力争创全国文化建设示范院和全国模范检察院。
汤利琴 文 图
收藏
喜欢
62
欧阳修咏茶诗的文化意蕴
期刊
刘德清[1]
收藏
喜欢
62
东坡赤壁诗文选注
期刊
面临大江,背靠青山的东坡赤壁,自唐宋以来,就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历代专家学者、文人墨客,题咏甚丰。苏轼研究学会即将在黄州召开学术讨论会的前夕,我们精选了部分东坡赤壁诗文,略加注释,献给大会,并以飨读者。我们的注释,力求有自己的特点:别人注过的,尽量避免重复;没有注到的,加以补充;引注不全的,加以完善;带有地方特性的,则详注之。计划分为六部分选注。本期刊登的第一部分“千秋才子有坡仙”,全是苏轼的诗文。不妥之处,敬希雅正。
饶学刚
收藏
喜欢
62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主要内容比较
期刊
北宋王安石变法与明朝张居正改革是我国古代两次重要的改革运动。这两次改革都是统治者针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压力。被迫在不触动其所有制的前提下,力求调节和革新已落后的陈腐社会关系而进行的。两次改革都围绕经济、吏治、武备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展开,改革的目的相同,但实施的内容、结果却有差异。两次重大改革的成败对今天也不乏有益启示。
王晓如[1];姬炎隆[1]
收藏
喜欢
62
宋代三苏家族崛起的地域因素与文化自信
期刊
文化自信,包含着地域文化自信。巴蜀文化温良、敦厚、达观、刚强、自信的品格对宋代三苏家族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三苏家族的巨大成功则又丰富与提高了巴蜀文化的内涵与地位。北宋时期,四川眉州一带通经学古、习儒诵诗的学术空气浓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苏的文化禀赋与文学风格。而三苏尤其是苏轼,对巴蜀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对故乡有着终生不渝的眷恋。苏洵的政论、史论,纵横捭阖、说理性强,有战国纵横家之遗风;苏辙的政论、史论、策论,则杂糅了佛道、纵横之学,寓哲理于叙史说今之中,说服力极强。他们父子不同于传统儒者,也与王安石新学相对立,卓荦于世、自成体系,带有鲜明的巴蜀地域学术特色与文化自信品格。
马强[1]
收藏
喜欢
62
苏轼研究的一种“范式”——论《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的特点及对中国古代作家研究的意义
期刊
朱靖华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在苏轼研究上造诣颇深。《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一书以"用学术论文为东坡作传"为核心目的,注意把苏轼放在文学发展史中进行论述,尤其重视苏轼在文学史中具有的开创性贡献。在对作品和现象分析的时候注意把握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还重视文学史上一些经常被忽视的细节问题,挖掘其中的内在原因和规律,从而为苏轼研究建立了一种"范式"。朱靖华教授的研究"范式",不仅对苏轼研究,而且对中国古代其他作家的研究,也是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的。
冷成金[1];高云鹏[1]
收藏
喜欢
62
章太炎解经方法述论——以《古文尚书拾遗》为例
期刊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元勋,亦是清代古文经学大家。其小学功底深厚,训释作品繁多。仅以其中的《古文尚书拾遗》为例,便可从证字法、释义法、旁说旁证法三个方面窥得先生训释手段之一斑。而对其解经方法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读者对小学知识的认知与把握,更有利于世人了解太炎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及其为经学所灌注的精力。因此,解经之法,可谓功不可没。
刘世明[1]
收藏
喜欢
61
评苏轼初仕凤翔的思想和政绩
期刊
苏轼从二十六岁到二十九岁,即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初入仕途,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这正是苏轼风华正茂,春风得意之时。三次科场角逐,连连夺魁;二十五篇《策问》,轰动朝庭;一篇《御试制科策》,洋洋六千言,在崇政殿对答如流。仁宗回宫后高兴地说:“吾今又为子孙得到太平宰相两人”。这两人就是苏轼苏辙兄弟。苏轼以相才出任凤翔签判,年轻有为。
任朝第
收藏
喜欢
61
武夷茶的最早传说
报纸
茶的历史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武夷山何时有茶,说法不一。有的说远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有的说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笔者认为当在西汉。“远在周朝”者说:《华阳国志》的“巴志”中的“濮”“正与武夷山船棺葬之族属闽濮族考证相同”,以此说明“商周时建茶(含武夷茶)已和巴蜀茶一道作为贡茶而问世了。”“献茶的老人就是武夷君,也就是闽濮族君长”。读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其“巴志”中写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就是说,周武王打败殷纣王后,封其宗姬于巴。自此就有了巴国。继之常璩写到巴国的范围:“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据查考当时的巴国疆土大约是:东至今重庆奉节,西至今宜宾,北接今陕西汉中,南临今湖南常德。该域离闽地甚远。“巴志”还写到:“(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黄润、鲜粉,皆纳贡。”就是说,巴国出产有这么多东西,也以这些东西作为纳贡之品,其中有茶。“巴志”又写到:“其(指巴国)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就是说,巴国内有濮等少数族属。这句话,就成了“周朝就有武夷茶”说者的根据。志书上明明写的是巴国中的“濮”,怎能等同于闽地的濮族?所以“周朝时就有武夷茶、并作为贡品”之说是缺乏根据的。有明显的“竞古”嫌疑。武夷茶“见于南北朝”之说者,主要是根据清国子监正衔、江苏金坛人蒋蘅的《晚甘侯传》。蒋引用唐职方郎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中的武夷茶名——晚甘侯,并用拟人手法撰写了《晚甘侯传》。曰“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文中讲的主要是唐代的武夷茶,只有一句写到“先是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此句意思是:晚甘侯的祖先森伯,曾经与南齐善于茗饮的大官人王肃很友好。但是至今尚未见到王肃有赞赏、评说武夷茶的诗文,也没有见到南北朝时朝廷与武夷山的往来和当时武夷茶记载。因此仅以一句话说明武夷茶传说源于南北朝显得单薄。笔者认为,同是作为拟人法散文,宋苏轼的《叶嘉传》内容就丰富多了。这篇约1600字的古文,把武夷茶名为“叶嘉”,意为叶子嘉美。叶嘉的曾“祖茂”先好游名山,游到武夷山“悦之,遂家焉”。当时有位任汉武帝近臣的建安人,把叶嘉举荐给汉武帝,即得帝欣赏,待以名流礼遇。汉武帝还命学者欧阳高、大农令郑当时、谋士陈平陪同之。其间虽有大臣贬嘉,但帝力排众议,赞嘉如“清白之士”(时茶汤沫贵白)。凡遇到大小宴会,都要请嘉出场。并封之为“钜合侯”,意即不随波逐流者。受到重用。最后,苏轼赞曰:今居于闽中者,皆嘉之后代也。嘉以布衣遇天子晋爵封官,他竭力许国,不为身计,体现了嘉为民谋利的高风亮节。其实苏轼是以拟人法来赞扬武夷茶及建茶。但文中的汉武帝读陆先生(陆羽)“行录”(茶经)一句,明显把时间颠倒了,不知苏轼是何用意?苏轼善用拟人手法状物,如为砚台立《万石罗文君传》、为江贝立《江瑶柱传》、为陶器立《温陶君传》、为甘橘立《黄甘陆吉传》,为杜仲立《杜处士传》等。表达其对所赏识之物的嘉许之情。900多年前的苏轼以西汉为历史背景,来描写武夷茶,当是有其道理的:一是汉武帝曾于公元前110年,派兵攻打灭亡了建都于武夷山城村的闽越王余善,毁其城,迁其民,虚其地;二是汉武帝在公元前100年,在郊祭各路神祉时,又将武夷君列于其中,祭以“干鱼”,以安抚闽越人。说明汉武帝在位时与武夷山有发生关系。同时在当今武夷山市城村汉城出土的文物中,有茶壶茶杯,说明时人已有饮茶习俗。由于至今没有见到汉时武夷山产茶、制茶的史料,因此以上所述不足为学术之据,将之作为传说更为妥当。
□黄贤庚
收藏
喜欢
61
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
期刊
日本学者市村瓒次郎在1930年代依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提出,汉武帝晚年发布的"轮台诏",体现了其治国路线的转变,正是依赖这一转变,使得已经动荡的西汉王朝得以保全。其后,中国学者唐长孺述及相关问题,亦持有同样看法。至1980年代中期,田余庆发表《论轮台诏》一文,更系统地论述说,汉武帝刘彻在其去世前两年,大幅度转变政治取向,由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转向所谓"守文",从而"澄清了纷乱局面,稳定了统治秩序,导致了所谓‘昭宣中兴’,使西汉统治得以再延续近百年之久"。这一重大论断,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产生了相当普遍的社会影响。其实上述论断不能成立:(1)见于《汉书·西域传》记载的所谓"轮台诏",只是一种调整对外作战策略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从根本上转变汉廷的政治路线;(2)市村瓒次郎、唐长孺和田余庆诸人认为汉武帝晚年的治国路线出现了重大转变,主要依据的史料是《资治通鉴》,而《通鉴》相关记载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汉代基本史籍,而是出自南朝刘宋王俭著的小说《汉武故事》,完全不可信据;(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录《汉武故事》,是刻意构建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汉武帝形象;(4)进一步追溯,可以看到,王俭在《汉武故事》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是基于他对宋文帝刘义隆与太子刘劭之间政治斗争的感情倾向,有意而为。(5)《汉武故事》中的汉武帝形象,虽属艺术创作,但在西汉的历史上自有原型可寻。
辛德勇[1]
收藏
喜欢
61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