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文旅融合 拥抱“诗和远方”
报纸
12月6日上午,冬日暖阳中,参加2023眉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的部分人员于会前赴东坡区、青神县,考察了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的4个项目。如何进一步融合三苏文化和旅游资源?如何挖掘出更多的文创产品?大家边走边看边议,切实感受到全市文旅产业的巨大变化,对如何把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培育更多消费新爆点,吸引更多成都都市圈人群到眉山游玩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体会。□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忠苹文/图整合资源打造东坡文化旅游品牌走进“东坡步道·大家之路”一期项目,与会人员一边欣赏东坡湖美景,一边感受东坡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期建设“一环、一带”,即东坡湖健身步道和湖滨路市政绿化带景观提升。步道沿途植入了大量的东坡诗词与文学典故,与会人员纷纷驻足,或吟诵诗词,或讨论典故。“围绕‘东坡故里修身一课’文化主题,‘东坡步道·大家之路’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二期将苏门‘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家教在沿线予以生动呈现。”市文旅集团总经理陈欣介绍。“步道打造得很美,很有眉山韵味。”“以景观来承载历史文化记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借助景观景点,三苏文化东坡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将不断提升。”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东坡文创园是以东坡文化产业为主体,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方式,聚集国内文创大咖及文创企业主理人的新型文创园。东坡文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创园将进一步做好活化转化文章,建设“一廊、一区、一堂”三位一体的空间布局与落地业态,用更多可感可及的方式讲好东坡故事。在展示台前,与会人员参观了眉州面塑等文创产品以及芝麻糕等特色旅游商品,欣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绘艺术。品种丰富、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点赞。“我看到很多文创产品都融入了三苏文化东坡文化,很受启发。我们要借助国有文旅企业的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东坡文化旅游品牌。”与会人员、市文旅集团董事长徐继红说。学习借鉴助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随后,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青神县唤鱼公园及竹里稻香农旅融合发展试验区。唤鱼公园因苏东坡与王弗“唤鱼联姻”而得名,集中展示了苏母文化和东坡文化,配套建设了市民游憩、科普教育、运动健身、公共停车等设施,现有运动、商业、文化等6个区域,已全部建成开放。“今年借助唤鱼公园开展水上运动周、啤酒消夏夜等活动,青神县吸引了游客50万人次,带动消费3亿元。这里已成为以城市健康休闲、特色文化体验、文创旅游发展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空间和城市会客厅,深受外地游客喜爱。”与会人员、青神县副县长万红缨说。“青神县积极挖掘苏母文化内涵,打造‘苏母家风家训’文化品牌,对提升该县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持续的‘人流量’有着积极意义。”一名与会人员表示。位于青竹街道新光村的竹里稻香农旅融合发展试验区,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意葱茏、各种墙绘形象生动,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田园气息。沿路的二十四节气牌、农耕老物件展陈等,充分展示了当地的农耕文化。“我们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流转、县属国有平台公司示范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等路径,以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文旅消费新业态为打造重点,将稻田与文旅有机结合,开发近郊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建成特色民宿餐饮、竹编工坊、田园集市等农旅融合业态37处,现已成为眉山乃至全省的网红打卡地。”青竹街道办事处主任徐静介绍。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认真学习借鉴青竹街道的经验,深挖乡村文化与民俗特色,创新消费场景,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切实推动乡村旅游消费升级。“我建议,将散落在眉山各地的三苏文化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旅游品牌。”三苏祠博物馆副馆长黄建一边参观,一边与各区县文旅局负责人交流,“我们要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围绕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都都市圈消费副中心,推动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据介绍,今年以来,我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态势向好,文旅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功创建国省文旅品牌11个。“东坡醉月地”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东坡故里诗意丰收之旅”入选文旅部“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精品乡村旅游路线。瓦屋山旅游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江口沉银博物馆、青神竹艺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等15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如今,人文与自然的交相辉映,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眉山,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张忠苹 文 图 整合资源
收藏
喜欢
83
论宋诗话对杜甫诗学思想的接受
学术论文
诗话在宋代蔚然兴起,成就斐然,成为宋代诗学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杜甫以其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深刻的诗学思想走进宋人视野,宋人以杜诗为典范,在宋诗话中分析和总结杜诗诗学传统、风格特征、创作技法等,形成了杜甫研究的高峰。本文欲结合杜诗,探讨杜甫诗学思想在宋诗话中的接受。 第一章讨论宋诗话对杜甫诗学传统的体认,宋人以集大成标榜杜诗;此本分以屈宋、陶渊明、庾信、《文选》为重点讨论杜甫的师友关系,探讨宋人对杜甫诗学传统的体认。宋人认为杜甫延续传统诗学,谈及杜诗的言志传统和抒情传统,最终集大成成为宋人对杜甫诗学成就的共识;其认为杜之所得在《骚》,杜诗意度闲雅不减渊明,杜之句法出庾信,杜诗大率宗法《文选》。在此过程中,可见宋代诗学的转变。 第二章从诗人的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两个角度入手,论述宋诗话对诗人修养的体认。杜甫推崇儒家诗学思想,重视诗人人格修养。宋人推崇杜甫的忠义人格,以忠义标榜杜甫,以诗史来评论杜诗,从纪实到春秋笔法再到诗性特征,宋人亦在丰富着诗史内涵。宋人认为“不读万卷书,不知老杜诗”,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宋人赞赏杜甫的学识修养,注重学识积累,创作走向知识化,如其诗歌中运用大量的典故。对于这种现象,宋人提出反思,认为诗在于吟咏性情,讲求自然之美。 第三章论述宋诗话对杜甫创作思想的接受,杜甫苦思创作,宋诗话中形成苦吟之说,重视诗意,强调练字等都体现了苦思的思想。宋诗话对杜甫的诗法做了总结,认为“句法自是一家功夫”、“诗以一字为工”、“文章必谨布置”。宋人赋予句法丰富的内涵,包括风格、句式排列、用字等,逐渐把风格意境与语言结构功能结合起来。杜甫的练字妙处在于“炼虚字”和“炼实字”,以及诗有健字、用常人不用之字、屡用一字、以实为虚。其中有创建也有失误。 第四章阐述宋诗话对杜诗风格的接受,从语峻体健意亦深稳,一唱而三叹讨论宋诗话对沉郁顿挫风格的接受,从浑然天成自然高妙讨论对自然风格的接受,从句意含蓄诗意悠长讨论对含蓄风格的接受。结合创作实践,宋人认为诗歌应该追求自然之美,不能刻意为之,过分雕琢,高明的诗是于雕琢处不见雕琢的痕迹。同时,诗歌要通过委婉隽永和曲折婉转的表达方式,营造出意蕴丰富诗意深远的境界。 宋诗话以杜诗为依据,总结杜甫的诗学思想,通过理性分析力求从具体可感的层面把握诗歌创作,在不断建构和反思中,构建起宋代的诗学理论,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诗学资源。
赵相仲
收藏
喜欢
83
宋代居士的“三教融合”思想及其影响
期刊
宋时,出于自身发展的要求,儒、释、道三家之间的斗争开始缓和,相互的融合逐步加深。但是,儒家的入世与佛教的出世之间的矛盾,成为宋代众多排佛的士大夫抨击佛教的理由。以苏轼、张商英、黄庭坚、王安石、李纲、王日休等为代表的居士们纷纷提出"儒释无二、三教融合"论,对儒家和佛教之间矛盾进行调和,促进了儒释道三教的进一步融合,对后世的"三教融合"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冲[1]
收藏
喜欢
83
临平宋韵数东坡(下)
报纸
○王庆临平山下凸显瑰丽文字,上塘河中荡漾华彩文章。苏东坡就是临平悠长的宋韵,光风霁月,长期浸润于临平地方社会文化中。苏东坡终究是文豪,两度出任杭州地方官期间多次到临平,且多有题咏。除上述《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外,苏东坡还为临平留下不少诗词,大部分作于他担任杭州通判、杭州知州任内。这些诗作包括《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次韵杭人裴维甫》《游佛日寺》《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安平泉》《南乡子·送述古》等。沈谦说:“坡公守杭,民安物阜,不特选胜于金牛,为湖山之主,即城东山僻如临平者,五马数过焉。”(沈谦《临平记》卷之四)在这里,他留下了九首诗词,其中就包括《游佛日寺》。佛日寺所处的佛日坞,林岫皓然,粉墨萧瑟,绯桃夹修竹,莺鹊声交响。王安石、秦少游、范成大、杨杰等人纷纷来游。他们的如画诗篇和嬗变的历史一道,在苍苍皋亭留下不灭的足迹。苏东坡《游佛日寺》更为人传颂,其云:“佛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钟闻四十里,门对两三峰。”这首诗短短四句,寥寥二十字,既写景又绘声,使人宛若置身其地,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对佛日山的风景多有描述,“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东麓云根露角牙,细泉幽咽走金沙”,均写出了佛日山风光的特征。而对山中生活的描述,行云流水,意趣横生。正如赵翼《瓯北诗话》所言:“坡诗有云:‘清诗要锻炼,乃得铅中银。’然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其独绝也。”佛日寺边有向上庵,即苏东坡读书处。沈谦在《临平记》中说:“东坡倅杭,与道荣善,尝往来此中,名曰读书处者,荣君子之至也。”佛日僧慧举,以东坡佛日题名勒石,范成大跋之。周必大《南归录》记云:“堂上有(东坡)熙宁七年八月送陈述古赴南京时真迹。”可见南宋时,佛日寺尚留有东坡诗真迹。熙宁七年,苏东坡游临平安隐寺,见安平泉水甘冽清澈,连声赞叹:“甘哉!岂陆羽所遗耶?”又欣然命笔写下:“策杖徐徐步此山(《临平记》作“闻说山根别有源”),拨云寻径兴飘然。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烹茗僧夸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其开朗豁达的胸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安隐寺、安平泉之所以引人瞩目,成为临平文学史的主题之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轼的题咏。苏东坡诗、文、词、赋创作俱佳,在当时即已闻名海内,与他交游唱和的,除了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陈师道等诗人外,还有一些禅师诗僧。释道潜是临平文学史上著名的诗僧,生卒年未详,姓何氏名昙潜,自幼出家,精熟内外典,工诗文,与苏轼、秦观等深相友善。苏轼守杭州时,爱其诗,为其更名道潜,号参寥。元丰中,苏轼谪居黄州,他千里往访,同游庐山。元祐中,苏轼任杭州知州,他卜居西湖智果禅院,唱酬甚多。他在《临平道中》云:“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后人以宋僧道潜“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名荷荡曰“藕花洲”。此名一出,遂名闻遐迩。“东坡赴官钱塘,过而见之,大称赏。已而相寻于西湖,一见如旧相识。及坡移守东徐,潜往访之,馆于逍遥堂,士大夫争识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对于苏轼和道潜的这段佳话,临平人沈谦曾感叹:“《志余》称参寥见知于东坡,以临平绝句,则吾里固能为两人作缘,而怜才者,自独有殷勤若渴之意,故一见而称知己也。嗟乎!道潜所尝有,宁有怜才如轼者哉?”苏轼还有《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其诗云:“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风雨如晦,芳草萋萋,村庄被笼罩在烟雨之中,水陆寺掩映在竹林之间。而寺僧扫地、拾薪、烧茶、待客,虽清苦但悠闲。佛灯初上,诗人颇有兴致地与清顺禅师对榻而谈。这首诗呈现出水陆寺周边的风景,以及寺院中生活的状态,极富立体感和动态感,又俨然一幅寺庙雨夜灯下谈禅图。潜说友任临安(今杭州)知府期间主修《咸淳临安志》,在“临平山”条下“题咏”中专门撷取其前人好诗:“东坡舟过临平,作诗《次韵杭人裴维甫》:‘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凄凉楚些缘吾发,邂逅秦淮为子留。寄谢西湖旧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又作诗《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落帆古戍下,积雪高如丘。强邀诗老出,疏髯散飕飗。僧房有宿火,手足渐和柔。静士素寡言,相对自忘忧。铜炉擢烟穗,石鼎浮霜沤。征夫念前路,急鼓催行舟。我行虽有程,坐稳且复留。大哉天地间,此生得浮游。’”这首五言古诗叙写雪后至临平与友人相聚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梅调鼎评价此诗说:“吾乡每当雪后,古涧流银,群山立玉,风景清绝,如家在画图中,恨无赓阳春之侣耳。乃得苏、柳为客,尉烈为主,岂非此中一雅集耶?剡舟乘兴,差堪仿佛矣。”这首诗的确为临平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代表一代文学之盛。而苏东坡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其《南乡子·送述古》是临平文学史上的第一首词。那是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佛日、赤岸一带,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作为一首送别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颇耐人寻味。如安平泉的清水一泓,沁人肺腑,成为我们在千年后的乡愁。昔时,临平为杭州水路东向北行的第一站。山巅原有建于吴越王时期塔,山和塔均为行旅接近杭城的标志。苏轼在《次韵杭人裴维甫》中也提及临平山上塔,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而东坡诗词中“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又成为临平自宋时即为杭城门户的最佳广告语。苏东坡早年即以诗文著名,也有政治抱负,虽历宋神宗、宋哲宗和宋徽宗三朝,但一直身陷朝堂政治的漩涡,尤其受到司马光、王安石等人的政争影响,政治抱负没有施展的机会,仕途也充满坎坷。担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期间,是他在政治上失意的时期。当时,他一方面主持水利建设,赈济灾民,赢得政声,另一方面寄情山水,以排遣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失意。在穷蹇的境遇中,无论是他督修运盐河,还是他所写临平的诗词,都是临平不可多得的财富,如每年农历九月三十临平山的“日月合璧”之景,日月皎洁,重轮庆云。超山的梅花又开了,尤其是大明堂前那棵宋梅,一树老干,交枝垂地,瓣或六出,且色浅绛,暗香浮动,犹逞宋时妍。传说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特地从孤山将数百梅树移植过来,巍然成壮观。缱绻春意,宋韵东坡,已紧紧与临平的未来、人民的福祉连为一脉,其中包含的高尚的人生境界、健康的审美情趣、雅致的生活文化,逐渐沉淀成临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
王 庆
收藏
喜欢
83
“不要叫我谁谁的儿子/女儿”
报纸
“不要叫我谁谁的儿子/女儿”今年3月底,《红高粱》电视剧的改编权交给了莫言的女儿管笑笑,及近日作家叶兆言接受采访时为“文N代”大鸣不平等事,让“作家家族”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其实,综观如今的文坛,子女继承父辈写作事业的并不在少数,且不少人已在文坛强势崛起。他们还被冠以一个名为“文二代”的标签,似乎印证着自己的成就承袭了父辈的“恩荫”。事实上,虽然作家后代出书时往往站在高起点上,更能引起文坛关注,但是新一代作家并不愿意与作家父母们扯上关系,他们的写作主题也与父辈存在着巨大差异。叶兆言为“文N代”抱不平至今自己仍被叫叶圣陶的孙子上个月,叶兆言的中篇小说《一号命令》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他接受采访时大谈当前的文学环境和写作方向。但一说到自己的女儿叶子,他就开始为“文N代”大鸣不平。近年来,一群被称为“文二代”的新生代作家,在文坛强势崛起,比如李锐之女笛安、莫言之女管笑笑、苏童之子童天米、池莉之女吕亦池、赵长天之子那多、肖复兴之子肖铁、刘墉之子刘轩、郑渊洁之子郑亚旗等。而在高中就出版了《带锁的日记》、《马路在跳舞》等作品的叶子也是其中一位。对此,叶兆言表示他不认为女儿是小说家,至少现在还不是。他坦言自己女儿极不愿意别人在她面前提父母,说“这是谁谁谁的女儿”,“文二代占了便宜,但也吃亏。别人的孩子出了一本书,旁人感觉了不起,文二代写了一本书,旁人会说‘才出一本啊’。其实我对此事感同身受,我自己就是个文二代、文三代。我已经出了100多本书了,可是那么多年了,别人介绍我时,还会说‘这是谁谁谁(指叶圣陶)的孙子’。你看,我那么多年‘装孙子’装惯了,很狼狈、很尴尬,因此很能体谅女儿的感受。”文坛常见“作家家族”子女不愿被父母的光环笼罩在当下,“作家的后人成为作家,文人的子女成为文人”,确实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除管笑笑外,一批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生代作家子女正活跃在当下文坛,这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应该是作家李锐、蒋韵的女儿笛安。笛安已出版了《西决》、《东霓》、《南音》、《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以及《妩媚航班》等作品,2010年获“华语文学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有大批的追随者。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11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12岁写成长篇小说《青春前期》等,并成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其母亲尚爱兰也是作家,出版有小说《永不原谅》,散文集《数字美人》等。笛安年纪轻轻就得到了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赞誉,很多人心里都会有个疑问,是不是受到父母的教导和指点呢?针对这个问题,笛安称,自己不喜欢在写作上跟父母扯上关系,因为这是非常无聊的事情。“如果说作家父母对我有帮助,那只能说因为父母的原因,我从小就有了比较大的阅读量。平时我和父母谈的大都是些家长里短,很少谈文学,更何况我们的写作风格和想法都不一样。”也有很多人以为蒋方舟写作是受其母影响,但蒋方舟曾在多种场合澄清,她11岁写出长篇小说后,母亲才开始写作。其实,不仅是作家后代不愿意提自己的父母,作家父母们也不愿意自己影响到孩子的写作。池莉的女儿吕亦池曾告诉记者:“我妈妈并没有期待过我会走上写作之路,她一直认为我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创作题材迥然不同撇清关系写好自己的作品虽然在外人眼中作家后代占有很多文学上的稀缺资源,想要成功并非难事。但比起上一辈来,作家后代在写作上有自己的领域,他们多倾向于青春、悬疑等较为“时髦”的领域,而其父辈们的创作领域则宽泛得多,写作中往往偏重于乡村题材。这一点除了两代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外,年龄和阅历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比如已故作家赵长天和儿子那多,一个是走纯文学的道路,另一个则在悬疑类文学市场中驰骋,差异之大不言而喻。文学评论家师力斌称,作家后代的作品经历了从网络写作开始,到畅销书出版或者青春杂志连载,最终到体制内作家、评论家的认可,这样三个阶段。作家后代的创作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市场经济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独立的创作空间。同时,新生代作家都不同程度地依托了网络或者出版商,以提高作品的影响力。文学评论家白烨则对作家后代给予了较高的期待,他称,“作家后代接续着父母辈的写作向我们走来,但又带着他们自己的风度与个性风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后浪推前浪,各自领风骚’,是当代文学的一抹亮光。”(综合)相关评论“文二代”是个伪命题因电视剧版《红高粱》第一编剧选定莫言爱女管笑笑,“文二代”一词再次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对“文二代”一说,我以为这是一些人意气用事、逞一时之快的结果,该说法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与可以继承父辈财富而成为“富二代”所不同的是,作家父母可能会在文学方面给予子女一些影响,但却很难成全子女成为“文二代”的。因为,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学创作才华不是物质财富,也不能像物质财富那样能够交棒、传递给子女的。宋朝时,苏洵及其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其中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大。可事实上,苏轼是因为被贬流放寄情山水间才创作出千古华章的,他的文学才华也不是其父苏洵交棒和传递的。此外,我还想起鲁迅临终前的话:“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大文豪和大思想家鲁迅之所以留下这样的遗嘱,一定也清澈地认识到:文字功夫是不可交棒和传递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文二代”的说法呢?我以为,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傍爹啃老、坐享其成之事混淆了我们思考的视线,用“官二代”、“富二代”之说把我们的思维引到岔路上去了,糊里糊涂间,让我们忘记了文学才华是不可交棒、不可传递的。(章学锋)业内观点他们是时代文化的必然产物这几年,“文二代”现象一直备受瞩目。对此,北京含章行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飞翔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新生代作家的悄然崛起是时代文化的必然产物,只不过有些被贴上了‘文二代’的标签,即使有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也是一个好事儿,因为他们继承的是父辈留下的文化。当然,因为生长的环境和时代不同,‘文二代’与他们的父辈之间的写作风格大多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改变也是创新,正是使他们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决定因素。他们因为生活的状态和阅历没有前辈那么深厚,短时期也不会有前辈那样深重的作品,这也很正常。”于飞翔还认为,没必要对“文二代”现象过多渲染,“虽然他们也一定会借助父辈的光环,但如果自己没有创作实力,终归还是昙花一现很快消逝”。相关链接这些作家后代1、管笑笑:文坛重量级作家莫言之女根据管笑笑的采访稿件,她受莫言的熏陶,从小偏爱文学艺术。2003年初,管笑笑的处女作《一条反刍的狗》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有记者采访此事是否与莫言有关,管笑笑回应:“出这本书,我并没有沾父亲的光。就算我是莫言的女儿,如果我写的是一堆垃圾,人家凭什么接受?”2、郑亚旗:“童话大王”郑渊洁之子郑亚旗小学毕业后,在家接受“私塾式”教育。2005年创办《皮皮鲁》杂志并重新策划《皮皮鲁总动员》系列丛书;2010年,创建了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任CEO。3、童天米:著名作家苏童之女童天米是名少年作家,12岁时便出版散文集《我的钥匙你的门》,其父亲苏童为中国文坛重量级作家,著有《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等。4、戴萦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之女戴萦袅,四岁时即发表“口头文学”,在《小青蛙报》上发表两句诗,从小学起陆续发表习作数十篇,曾多次在全国及省级以上作文大赛中获奖。曾出版《话说本班男生》、《我们班男生》、《飞翔在童心世界》、《被磕疼的心》。《被磕疼的心》被媒体称为“一部很有才情的少女小说。”5、刘轩:知名励志作家刘墉之子刘轩以与刘墉合著的《奋斗书:刘墉父子谈人生》进入文坛,代表作有《Whynot?给自己一点自由》、《寻找自己》、《颤抖的大地》等。有媒体评论,相对于父之业绩赫赫,刘轩大有青出于蓝之潜质,使他成为台湾新时尚的代表。(综合)
收藏
喜欢
83
苏轼禅意诗词的审美意趣
期刊
禅意思想对于我国诗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非苏轼莫属。苏轼生活在禅意之风盛行的历史时期,他也擅长从佛禅典籍中汲取灵感,与佛僧友人精神交流,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诗词创作。苏轼对于禅意思想的接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并在这一基础上构建了他诗词中物我相忘的哲学思想、恬淡自然的创作风格和随遇而安的生存智慧等多种审美意趣,并最终形成深度的禅意主题。研究苏轼的禅意诗词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苏轼创作,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
张立敏[1]
收藏
喜欢
8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补证
期刊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一直是苏轼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难点,自20世纪70年代末刘乃昌先生发表《横槊气概英雄本色——谈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1]46—48一文,引发了关于此词及苏轼思想的热烈讨论后,关于此词的研讨至今仍在持续,讨论主要集中在词的主题与创作时间上。
杨松冀[1]
收藏
喜欢
83
苏轼在徐州写下表忠观碑文
报纸
文+图|王智科表忠观与表忠观碑表忠观,旧址位于杭州西湖龙山(今玉皇山),清代以后称“钱王祠”。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十月,知杭州军州事赵抃有感于前吴越国国王钱镠(liú)家族散布于钱塘、临安两地的三十多座坟庙,已经荒芜不堪,遂报请朝廷,将“妙因院”废寺改建而为“表忠观”,并让观中道士看护钱氏家族坟庙。赵抃的这一做法,正是距此三年前曾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想做而未能做到的。因此,次年,即元丰元年(1078)八月,表忠观落成之际,赵抃派人前来徐州,请苏轼撰写碑文,此时的苏轼,正在徐州任职,暂时任徐州知州,并掌管当地军队。一代文豪并书法巨擘苏轼愉快地接受了对方的请求。于是,就有了四石八面,共850字的《表忠观碑》。在这件被誉为苏轼“四大名碑”(《表忠观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奎宸阁碑》)之首的书法名迹中,苏轼如实记载了杭州知州赵抃上书朝廷,及皇帝准其所请,并下旨赐将妙因院禅寺改名表忠观的经过。赵抃的上疏中,满怀深情地叙述了吴越国三代四位钱王(武肃王钱镠、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佐、忠懿王钱俶)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黎民,最后纳土归宋的感人事迹,褒扬了历代钱王的功绩,认为钱王家族“有德于斯民甚厚”、“有功于朝廷甚大”,并比照东汉时河西窦融归汉,光武帝刘秀下诏整修其父祖坟茔之例,请求将龙山上废弃的佛寺妙因院改为道观,让钱氏后人中一个名叫自然的道士居住。钱氏家族的坟茔,在钱塘(今杭州)的,交由自然看守;在临安的,交由该县净土寺一个名叫道微的僧人看守。官府供养这一僧一道,以及各自的一名弟子,让他们世代看守、养护钱氏家族的坟庙。朝廷同意了赵抃的请求,下诏恩准:“可,其妙因院赐改名表忠观。”这就是“表忠观”得名的由来。碑文后面,是苏轼自作的一段四言铭文: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挺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在吴越。金券玉册,虎符龙节。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岛蛮。岁时归休,以燕父老。晔如神人,玉带球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贝南金。五胡昏乱,罔堪托国。三王相承,以符有德。既获所归,弗谋弗咨。先王之志,我维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帝谓守臣,治其祠坟。毋俾樵牧,愧其后昆。龙山之阳,岿焉斯宫。匪私于钱,惟以劝忠。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凡百有位,视此刻文。表忠观碑文的沧桑经历表忠观碑落成65年后,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宋高宗赵构将自己书写的石经竖立在都城临安太学(今杭州市延安路红楼的位置)的同时,看中了苏轼的《表忠观碑》。经过北宋的元祐党争,苏轼的书法作品被毁无数,《表忠观碑》是硕果仅存的少数东坡书法精品之一。于是高宗下诏将表忠观碑的四块重约三吨的巨石移置到太学内,作为皇帝手书石经的陪衬。守观的钱氏后人虽然极不情愿,但不敢违抗皇帝的圣旨。于是,表忠观碑经历了第一次迁徙。元初,表忠观里的墓被毁,到明代成了一个尚书的墓地。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表忠观碑随南宋石经迁移到杭州府学(今劳动路杭州碑林),此时,这四块石碑,已是440岁高龄。岁月的侵蚀,使其伤痕累累,但字迹尚清晰可辨。又过了40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浙江总督胡宗宪在涌金门外的灵芝废寺(今柳浪闻莺内)重建表忠观,因宋石残泐,杭州郡守陈柯依据原碑,重刻表忠观碑,立于观内右廊。而宋刻旧碑仍在府学。年久宋石湮没,迄今未见明正德以前拓本。明代重建的表忠观内,塑有三代五位钱王(加上忠信王钱倧)的像。因此,清代以后,表忠观即被称为“钱王祠”。又过了180年,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秋,杭州府学教授余先生和他的好友赵先生查阅了大量文字记载后,确认宋刻表忠观碑仍在府学内,便组织人手,屡次翻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一处断墙下掘出了两块残碑。两碑已缺下截,每面六行,每行存九至十二字。剔除苔藓后,发现正是失踪多年的宋刻表忠观碑第一石和第四石。失而复得的这两块残碑当然就成了宝贝。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再次重修的钱王祠落成。钱镠第三十世孙钱泳将这两块宋刻残石从府学名宦祠移置到了钱王祠,列于祠之左廊。民国三十六年(1947),金石学家陈锡钧(伯衡)又在府学旧址颓垣下发现了十片碎石。拼凑到一起后,方知为宋刻表忠观碑之第二石,也移至钱王祠保存。第一、二、四石共存三百四十八字,其中残损四十字。而第三石迄今未发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钱王祠曾作为杭州动物园使用。1977年,新建的杭州动物园落成。钱王祠中的动物迁至新园。钱王祠旧址被辟为聚景园。原祠中大量的碑石悉数遭到碎毁。表忠观碑的宋刻残石,历经整整900年的沧桑岁月后,终于未能逃脱粉身碎骨的厄运。宋刻表忠观碑被碎毁后,只剩下明刻的三块碑石,后被移入杭州碑林。公元2003年,钱王祠重建。明刻表忠观碑复又从杭州碑林移置到钱王祠内至今。《表忠观碑》的历代评价苏轼是一代文豪,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这篇《表忠观碑》,堪称碑文的典范。此碑面世后,即受到广泛的称赞。连他的政敌王安石都说,《表忠观碑》是“三王世家体”,即司马迁《史记》中的“世家”文体。近代文学名家林纾在《古文辞类纂》选评中认为这篇碑文“文极老洁,铭词亦雄警动人。”苏轼又是一代书法巨擘。宋代书法成就最高者,公认的“苏黄米蔡”四家,东坡位居四家之首。关于这篇《表忠观碑》的书法,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价:“《表忠观碑》,苏文忠公撰并书,结法不能如《罗池》,老笔亦自婉润可爱。铭词是苏诗之佳者。”清代钱大昕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评价此碑书法“比之蔡君谟,有过之无不及,坡公最用意之作也。”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评价:“从整体上看此碑,由于字形多右耸之故,使得字与字之间显得气韵连贯,方整而不板滞。全碑笔画劲健遒美,颇承唐碑余绪。用笔上,不少地方参以具有鲜明苏字风格的行书笔意……充分地表现出苏轼那种既出于唐人楷法,又不拘于唐人楷法的创造精神。”2000年时,浙江省图书馆将馆藏的宋刻苏轼《表忠观碑》拓本整理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在徐州书写的《表忠观碑》,是苏轼楷书的一件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碑之一。在徐州的文化艺术史上,它无疑是一件弥足珍贵的瑰宝。参考书目:《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苏轼文集》连线时空深读徐州文化·地理每周五出版电话:13952205023邮箱:pcwbzj@163.com
收藏
喜欢
83
孔子“正名”思想的现代意义
会议论文
孔子为挽救春秋末年世衰道微的乱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以期重整社会秩序。孔子的正名思想基本上希望能达到名实相符,而这种名实相符,并不仅是认识上的结果要符合认识对象的认识之真,更是社会体制符合道德规范的伦理之善。将孔子的正名思想予以分析,可分为「正名物」、「正名分」与「正名本」三个层次,它们的关系是一体的多面向展现,包含着经验器物、理分规范、价值意义与道德实践。孔子的正名理论是一种理论参照架构、一种解读原典与表达思想的方法,透过正名理论的精致化有助于儒家的现代化。
李贤中
收藏
喜欢
83
基于语料库的苏轼节令诗词民俗事象及文化研究
期刊
苏轼作为北宋文学的集大成者,其众多节令诗词描写的民俗事象都是记忆和现实中民俗生活的体现,并以此为载体传递着丰厚的文化信息。基于自建的苏轼节令诗词语料库,采用量化统计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分析相关民俗事象及其背后蕴含的人文内涵,发现苏轼节令诗词包含的民俗事象繁多,涉及仪式、游乐、饮食、衣饰四类,并通过相关民俗描写表达了苏轼的民俗文化观,展示了内涵深厚的饮食文化、祖先信仰的民族心态和求吉辟邪的社会心理。
曾庆雅[1,2]
收藏
喜欢
83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