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诗经》草木及其染色探讨
会议论文
本文通过对《诗经》草木及其染色探讨,讨论了其与中国传统色彩背后的联系.通过研究发现,《诗经》草木名称中,绿、蓝、葛、朴、甘棠、榛、桑、栗、漆、艾、茹藘、栩、菅、楰、柘、鬯16种,为有据可征的草木染料.《诗经》中有30多种色彩词,其词性、用法有所不同,但都统一在《诗经》的色彩系统当中.本文认为,《诗经》色彩的传统,是综合了《诗经》原创者和《诗经》使用者以及时代背景、社会制度等相关因素的色彩传统.
郑巨欣
收藏
喜欢
2997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会议论文
《论语》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在《论语》中,孔子是一个伦理道德的维护者,完美人格的追求者,积极参政的进取者,博学多识的睿智者,同时还是一个亲切而又严厉的教育家。这五张画像重叠在一起就是一个历史上比较真实完整的孔子形象。这个形象既平凡、亲切又伟大、光辉,孔子那卓越的智慧、渊博的知识、进取的人格精神及对后世巨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中国唯一的一位榜上有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但孔子他毕竟又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许多偏颇和不正确的地方,对这些,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剔除孔子思想、人格中的糟粕,汲取其精华,立足当代,将由孔子而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张岩
收藏
喜欢
2973
影响的追寻——宋词名篇的计量分析
会议论文
对于文学的影响,传统的文学史研究都是模糊感性的把握。本文尝试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选取历代词选、评点、唱和以及现当代有关宋代词作的研究论文、互联网链接的宋词网页等五个方面的数据,对宋词三百首名篇的影响力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衡定。结果显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力最高,位居宋词三百名篇之首;岳飞《满江红》和李清照《声声慢》,位居第二和第三;拥有名篇最多的词人分别是周邦彦、苏轼和辛弃疾。数据统计的结果,既能彰显词作影响力的可比性和区分度,又可以考察词作影响力的恒久性和变异性,还可以看出名篇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王兆鹏;郁玉英
收藏
喜欢
2957
欧阳修与常秩
会议论文
北宋颍州汝阴人常秩科考不利,回乡隐居,不慕荣利,钻研经学,对《春秋》有深刻见解。欧阳修知颍州时,发现常秩潜心学问,孝悌有德,便向朝廷推荐,吕公著、王安石等人也作了推荐。常秩一再拒绝应召,由此名震朝野。身处宦途的欧阳修多次在诗歌、书简中表达对常秩隐居生活的向往,并期待早日归颍,与其比邻而居。后来常秩入朝为官,积极拥护宋神宗、王安石变法。从两宋史料笔记上看,常秩入朝为官,违背期约;迎合新党,背叛了欧阳修。常秩身后备受訾议,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介入党争及中国传统思维习惯因素有关。
明智;秦俊芳
收藏
喜欢
2951
论北宋词僧仲殊词的双重意蕴与风格
会议论文
北宋词僧仲殊存世词有七十多首,这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的词描写了繁华的凡俗世界与枯寂的僧佛静界的双重诱惑:虽不乏对自己熟悉的生活以及佛教仙道题材和山水的描写,但更突出城市和尘世,描写城市的山水、市井风情、官宦园林遗迹,还率真地描写世俗之人的喜乐爱恋,甚直是艳情。他最喜欢用"画"和"清"两类有代表性的语言,使词既富于色彩又工于白描,构成了词清新绮丽、幽柔婉约的风格。
方星移
收藏
喜欢
2937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清高思想的消极因素刍议
会议论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于1033年被贬睦州(今建德县)任知州官时,在桐庐富春江畔严陵东台下山麓建严陵祠,并作《严先生祠堂记》,这篇辞简意赅的散文,是一篇原则性很强的政治论文,它的中心论点就是“相尚以道”,即人与人之间,包括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是格守道义,互相尊重。
朱馥生
收藏
喜欢
2919
弘扬范公精神与培育新时期杭州人文精神
会议论文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杭州任知州,他为官清廉,唯贤是举,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在杭州的历史上留下很好的口碑。范仲淹的精神也是培育杭州新时期人文精神的宝贵资源。
盛久远
收藏
喜欢
2916
南宋寜宗嘉定年間文章宗尚研究--由比較葉適與蘇軾政論的觀察
会议论文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叶适<进卷>、<外稿>等系列政论颇受时人传颂.为了解此时期之文章宗尚,人们必须深入认识叶适政论,且与风行于乾淳时期的苏轼政论进行比较的研究.首先,透过叶适读书笔记可知其虽颇推崇苏轼议论,誉之为「古今议论之杰」.但基于永嘉学派崇尚「实理」,凡事「尚实用」的思想,叶适也常以「失理」批评苏轼与三苏议论.再者,借由叶、苏政论作品的详尽比较,可见出苏作不论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上,承袭《战国策》处所在多有.而反观叶作,则在此两方面皆与苏作全然不同.若以论对外关系为例,叶作并非以「权」作为唯一的指宗思想.而不管是讨论对外关系或任何议题,叶适皆结合「追本溯源,历叙前代旧事」、「明白平实,详论本朝政事」两者,成为其政论一贯的写作特色.整体说来,苏、木两人政论,呈现「曲」/「平」相对的不同审美特色.要言之,不论是由叶适的批评意见或政论创作观之,本文认为嘉定年间所流行的叶适政论作品,实与苏轼之作呈现不尽相同的风貌.
鄭芳祥
收藏
喜欢
2914
晚近桐城派《孟子》文法研究
会议论文
《孟子》的文学成就长期以来被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掩盖,尽管唐宋古文家如韩愈、苏洵等人也从中汲取创作养分,但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直至明清,学者开始从文学角度看待儒家经典,经学逐步走向文学.然这种转变在《孟子》还不太明显,以致清初唐彪感叹举世读是书者"但求其义理,不于其文辞细加揣摩"的现状,并呼吁说:"若将其佳者,拣数十篇录为一册,殚心揣摩,则必有以造其微者."不过这种倡议并未得到太多的回应,道光以前,也只有牛运震《孟子论文》、康濬《孟子文说》等几部评点之作.但晚清民国初年,桐城派于《孟子》文法颇感兴趣,先后出现了方宗诚《论文章本原·孟子》、吴闿生《孟子文法读本》及姚永概《孟子讲义》等三部专书.考虑到方宗诚为姚永概之师,而姚永概也曾为吴闿生授文,则这三部著作的相继问世有一定的师承关系(在时间上吴著早于姚著完成).它们于晚清民初这一时段集中出现,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潘务正
收藏
喜欢
2890
刘师培《左传》学的传承与嬗变
会议论文
刘师培身为仪征刘氏之学的第四代传人,素膺厚望,以博闻强记之资,既致力保存国粹,并吸取西学新知,在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历程中,具启蒙之地位。年仅36岁,而《刘申叔先生遗书》计有著作 74种,其中关于《春秋》《左传》学的系列著作实为一生学术之主力,相关议论彼此延续连贯。刘氏传绩家学, 秉持通经致用之精神,投身革命,倡议改革;立论常援引经传,尤积极阐发《左传》严华夷之界、富民权思想之要义;又针对刘逢禄、康有为攻诘《左传》之说,辨伪辟诬,进而诠说古例。所论大抵脱胎于家学.又因应当世议题而嬗变转化,带有时代的印记,为后起者之考辨、论述,导夫先路,对民国以来《左传》学之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刘氏传承清代"汉学"而向现代转型,当属民国经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素卿
收藏
喜欢
2871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