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宋代《诗经》学兴起的文化背景
会议论文
本文对宋代《诗经》学兴起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探讨。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两宋共经历了320年,国祚较长。这一时期,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众多的《诗经》研究文献,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唐代的《诗经》文献只有寥寥几部,而宋代的《诗经》文献著作就有六十余部。不仅如此,宋代《诗经》文献在《诗经》研究方面也呈现出与唐代迥异的风格,在《诗经》学史上号称“宋学”,对元明清的《诗经》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诗经》学以其崭新的面貌和创造精神被后人与汉学相提并论。
郝桂敏
收藏
喜欢
2929
“道”与“他者”——老子与列维纳斯的形而上学比较
会议论文
老子的“道”与列维纳斯的“他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却也存在根本区别。具体而面言,首先,“道”与“他者”都可归结为“形而上学”范畴,但前者所体现的是一种具有生命本体意蕴的哲学形而上学,而后者则是一种充满责任意味的伦理形而上学;其次,“道”与“他者”都具有不可言说、不可定义的特征,但在这种特征的背后所隐藏的终极目的却大相径庭,前者是为了保证“道”之为生命本体的形上性和大全性,而后者则是为了体现“他者”的伦理至高性和他异性;最后,“道”与“他者”都具有“柔弱性”,但前者所反映的是“道”作为化生万物之形上本体的“自然无为”,而后者所凸显的是“他者”作为超越总体之伦理呼唤的“绝对要求”。这种比较将给中西文化间的对话带来新的启示。
收藏
喜欢
2906
水与老子生存智慧
会议论文
崩乐坏的春秋末世,为了保持心境的安宁,他超然世外,寄情于山水,感受大自然的洁净与辽阔,体味到了人生的真谛.曲折流动、变化万端的水激起了哲人的心灵感应,成为思想家的寄思之物和体悟之物.可以说,老子的生存智慧和哲学思想是与自然水性相通的,甚至直接就是对水性的体悟.老子用宁静的心情观察自然必然性,他从水的物性上体悟出了柔弱与不争的处世之方,体会出了公平与谦下的治国之道,从其形态变化上推测并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水是一种普通的自然之物,滋养着人的生命,老子用它进一步滋养人的精神,真正使自然之水具有了精深的文化内涵,并因此成就了一种博大恢宏的智慧。
冯立鳌
收藏
喜欢
2891
《莫相疑行》、《赤霄行》詩之作年和杜甫與同僚不合說獻疑
会议论文
杜詩研究者多認為《莫相疑行》、《赤霄行》詩作于杜甫人嚴武幕府後離成都前, 並據兩詩中杜甫受“年少”的“輕薄”,認為杜甫與幕中同僚不合併受排擠。對於其“分曹失異同”句的解釋,也更因誤以為這兩首詩表現了杜甫與同僚的不合,而將之解讀為杜甫與同僚不合。這一看法自古以來幾成定讞,今仍為眾多學者所信從,由此引發了對杜甫某些詩作的誤系 與誤讀。本文認為“分曹失異同”句不能理解為杜甫與同僚不合,而《莫相疑行》、《赤霄行》詩分 別約作于廣德元年和大曆三年,並非作于杜甫在嚴武幕或在成都時。因此兩詩所表現的詩人遭“年少”的“輕薄”之事與其幕中的同僚無關,杜甫與同僚不合之說值得懷疑。
吳在慶
收藏
喜欢
2868
寿山艮岳造园技法在开封古城更新中的运用——以艮岳园及艮岳园林博物馆设计方案为例
会议论文
寿山艮岳(以下简称艮岳),以其高超的园林造诣以及举全国之力营造出来的'人间仙境'一直为风景园林人所津津乐道。开封提出古城复兴的战略目标,为了迎合'一城宋韵半城水'而去复建艮岳,其可行性几乎为零。在开封水系一期艮岳园的建设中,我们既要体现艮岳园林精魂,又不能盲目地全面复建。因此,我们深入研究其独特的空间布局、造景手法,并在原址1/17的范围内通过园林、建筑、园艺等方式进行重构。通过'以小见大、取其精
朱婕妤
收藏
喜欢
2843
先秦四象观与《庄子》鲲鹏故事的类型与设置
会议论文
鲲鹏故事在《庄子》文本中,至少存在变形互化(鲲化而为鹏)与独立并存(鲲鹏共时并存)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均有北(冥)为鲲,南(飞)为鹏的情节设置.这种类型及其设置的生成契合于《庄子》作者1所掌握的四象观念知识.当以四象为星象、四时概念,进行动态考察,鲲鹏故事展现为变形互化类型,并形成封闭自足的循环体系;当以四象为地理方位概念进行考察,鲲鹏故事则展现为共时并存类型.这一解读在一定层面可弥补当下神话学对鲲鹏故事(鸟鱼神话)研究的某些缺失.
杨秀礼
收藏
喜欢
2827
《易经》的"龙马"与《老子》的"道德"
会议论文
乾卦六爻形象地比喻为六龙,分别代表道的六种状态.即:潜伏状态的道为潜龙,展现状态的道为现龙,警惕状态的道为惕龙,顺势状态的道为跃龙,处尊状态的道为飞龙,超凡状态的道为亢龙.坤卦六爻也形象地比喻为六马,分别代表德的六种状态.即:预见之德为履霜马,突破之德为不习马,涵养之德为含章马,自律之德为括囊马,修身之德为黄裳马、自悟之德为玄黄马.六龙阐述的是道,六马阐述的是德.而《道德经》阐述的也是道与德.也就是说,只要懂得了乾坤六龙六马的含义就能懂得《道德经》的整体思想.《易经》是万经之道,《道德经》自然服从于《易经》.若从龙马十二宫来全面对释《道德经》,则可用另一种思维模式全面系统地理解《道德经》.《道德经》按道篇和德篇粗犷地分为八十一章.即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为道篇,第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为德篇.《易经》按乾坤的龙马模式则可分为十二宫.即道篇六龙宫和德篇六马宫.每宫含九卦,十二宫总计108八卦.在108卦中,有48卦为对释卦(对释卦就是站在相对应的龙或马的角度看同一卦而得出两种不同的道理的卦).即有48卦重复.
岳鹰
收藏
喜欢
2748
徐州苏轼符号
期刊
在苏轼的政绩之中,徐州抗洪可谓举足轻重,其标志性建筑为徐州黄楼。徐州黄楼作为徐州苏轼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忠于职守的担当精神、危机应对的果断精神、凝心聚力的协商精神,以及传承以民为本、勤政为民精神——的文化自觉,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刘清泉[1]
收藏
喜欢
2684
《芝峰类说》对杜甫的负面评价浅探
会议论文
东亚三国中,杜甫在韩国的声望是最高的,受到的赞誉也最多。杜诗同样被尊为学诗的规范,杜甫是韩国学者研究最多的中国诗人。韩国诗话中尊杜的内容占了绝大多数,但也不乏非议之声。作为"宗唐派"的代表人物,李睟光在其《芝峰类说》却有相当数量的批评杜诗的条目,从语言、形式、审美风格等角度对杜诗均有不同程度的苛责。由于韩国政府从官方角度推崇和标榜杜甫为典范,韩国诗话中对杜诗的否定评价,也多是在认可其典范地位前提下的求全责备。
程瑜
收藏
喜欢
2681
李白《静夜思》与歌德《游子夜歌》的平行比较研究
会议论文
李白与歌德的经典诗作《静夜思》与《游子夜歌》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不相上下,在篇幅、主题和意境上也多有相似。但了解两位作者的创作背景后,对比分析二者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仍能发现中西诗歌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剖析两部作品之间多个方面的异同,旨在凸显中西诗歌乃至文化思维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提供多元化视角。
姚嘉悦
收藏
喜欢
2678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