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114490条数据
贺铸词的特征与价值
学术论文
贺铸是北宋中后期的著名词人,他继苏轼之后,拓宽了词的写作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内涵,并融合众家之长,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贺铸的词留传下来的有283首,数量仅次于苏轼,处于北宋词人之亚。如何通过解读《东山词》文本,探究贺铸词的特定质态,揭示贺铸词的意境及表现手法特征,从而评价其在词史上的地位,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论文引言部分先交代了贺铸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及其词作情况,其后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直接面对文本,分析贺铸词的意境特征:朦胧细约、秾丽感伤、雄浑道劲、旷逸萧散。文章的第二部分紧承上文的分析,分析贺铸的表现手法特征,即在语言上融化前人成句和用典,情景关系处理上的融景入情,结构上的回旋曲折,多种多样的结句处理技巧,以及注重炼字炼句。文章第三部分是在前面两部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词的价值和地位。首先,他丰富和扩充了词调,用了不少新的词牌;其次他继苏轼之后进一步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再者,贺铸词丰富多样化的风格对后世词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其雄浑之词实为辛弃疾等南宋爱国词人的先驱,名作《青玉案》成为词坛上的千古绝唱。
彭建安
收藏
喜欢
49
酿中山松醪酒
报纸
作者:(苏轼定州故事三十品之九)苏轼之中山松酪酒大约酿成于元祐八年腊月,因此前苏轼从来没有提到过,而次年,即绍圣元年正月苏轼有了中山松酪寄雄州守王崇拯的记载。因此,此酒当于上年腊月酿成。苏轼一生爱酒,酒几乎陪伴了他的大半生,尤其到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日欲把盏即醉,殆不可一日无此君”,但只是酒量很小,仅有“三焦叶”罢了。苏轼“不能饮”,但“好饮”、“喜人饮”、“喜酿酒”。苏试一生中自酿过蜜酒、桂酒、真一酒、天门冬酒、万家春酒、罗浮春酒、酴萺酒等多种酒品,还把其酿酒经验加以提炼、总结,著成《东坡酒经》一文,对酒品的创新和酿制工艺的改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苏轼在黄州时,曾酿蜜酒,《东坡志林》卷八还具体记载了以蜜酿酒之法:“予作蜜酒,格与真水乱。每米一斗用蒸饼面二两半,饼子一两半,如常法。取醅液再入蒸饼面一两酿之,三日尝看,味当极辣且硬,则以一斗米炊饭投之,若甜软则每投更入曲与饼各半两。又三日,再投而熟。全在酿者斟酌增损也,入水少为佳。”苏轼为我国酿酒业及酒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苏轼一生爱松,对松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里,“郁郁苍苍真道友”,松树是知己同道。苏轼在赴定州的路上,见兵士们赤足涉水、松明照路的情景,十分惋惜本为“千岁之质”的松树被斤斧“摧而为薪”,便想物尽其用,发挥其酿酒、“药石”之功能。至定州后,苏轼组织匠人用松枝和黑龙泉水“制中山之松醪”,并作名篇《中山松醪赋》传世。中山松醪酒酿成之后,苏轼自然要与好友同享,除去请同僚李之仪、孙敏行、曾仲锡、滕兴公等一醉方休外,还派专人去雄州给雄州知州兼朝廷引进使王崇拯送去中山松醪,并作七律一首向他介绍了该酒,祝他像仙鹤一样健康长寿。苏轼《中山松醪寄雄州守王引进》诗文如下:郁郁苍髯千岁姿,肯来杯酒作儿嬉。流芳不待龟巢叶,(唐人以荷叶为酒杯,谓之碧筒酒。)扫白聊烦鹤踏枝。醉里便成攲雪舞,醒时与作啸风辞。马军走送非无意,玉帐人闲合有诗。之后,中山松醪酒声名大振,一度成了皇家御酒,深得皇帝及后妃们的喜爱。享有“一口品三酒(米酒、药酒、白酒),五味(醇味、松香味、蜜味、酸味、苦味)归一盅”的赞誉。历代文人多有诗纪念苏轼所酿中山松醪酒。中山松醪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特中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8种必需氨其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中山松醪酒经苏轼1093年创酿后,历经南宋、元、明、清长盛不衰。到民国初年,该酒达到空前的繁荣,有了专门生产该酒的永泰昌商号。1915年,中山松醪酒同茅台酒一起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赛,荣获金奖,一举成名,从此便有了“南有茅台,北有松醪”的美誉。中山松醪酒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历史结晶,可谓世界酒中瑰宝。中国酒界国宝级权威专家秦含章老前辈为“中山松醪酒”题诗:“东坡镇守在中山,取醪点松酿酒还。低度幽雅似锦酒,古方新传治病患。”现今,“中山松醪酒”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和文化品牌,已将“东坡酒文化”发扬光大,造福于社会和百姓。(未完待续)
收藏
喜欢
49
《后汉书》与《三国志》之写梦
期刊
《后汉书》除《志》为司马彪所撰外,它是南朝(宋)人范晔依据《东观汉记》等八种史书综合删讨而成,史论家认为它史实宏富,文笔精炼流畅,不仅在史传的范围上有所扩展,而且在体例上有所独创.
傅正谷
收藏
喜欢
49
浅论语文教育中生态美学的渗透
学术论文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审美”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并且提出要“认识自然”、“体悟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以审美来关照自然,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美学上的阐释。“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直是我们审视自然美的主要指导思想,但是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分裂和对抗,已显示出这种审美观的狭隘性。生态美学和生态美的提出为语文的审美教育提供一个反思的契机。 生态美的发现和生态美学的诞生,是对人类生存危机的审视和反思的结果。生态美学是以人和自然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旁及到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人的审美关系。生态美学是以主体间性为哲学基础,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看作是主体间性关系,超越了主体性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性、同一性。生态美是生态美学特殊的审美范畴。生态美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生命性,它是由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 基于对“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的美学上的反思,我提出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生态美学的论题。生态美教育不是生态美学知识的学习,而是生态美观的渗透。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生态美学的概述及介入语文审美教育的价值;二、语文文本中的生态美及生态美观;三、语文教育中生态审美。 第一部分,首先梗概式阐释了生态美学及生态美的理论,揭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然后论述了生态美介入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 第二部分,以生态美学的审美视角,对语文文本进行生态美学的阐释,挖掘蕴涵在文本中的生态美,重点揭示出文本中蕴涵的生态美观(生命整体观、物我合一观、超越功利观、生态平等观、生态自我观)。 第三部分,针对语文的生态审美问题,首先提出语文生态审美遵循的特殊的原则(主体间性审美原则、尊重生命审美原则、体验性审美原则、批判性审美原则),然后走向实践层面,构建语文教育中的生态审美的“亲验”——“想验”模式,并提出策略。
邬更生
收藏
喜欢
49
裴骃《史记集解》文献研究
学术论文
《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撰,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裴注最大的特点是长于著录《史记》异本古字且保存了大量佚书,这对于学术上辨章事实、考核源流具有重要的价值,对研究《史记》来说其地位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主要从《史记集解》的作者、引书、注释、文献学价值与影响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全文共分六部分,绪论、附录各一,正文四章。 论文的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缘由、课题历代研究情况、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 第一章对作者裴骃的家族情况进行了梳理,得出裴骃属于“裴氏三祖”裴徽的后代子孙,并对裴徽一支的世系情况作简要交待,同时考察了永嘉之乱后裴氏家族史学传家的学术对裴骃创作的影响;交待了《史记集解》的成书背景与原因,认为史学兴旺发达的时代背景、史学兴家的家族背景和裴骃以史兴家为己任的个人创作动因是影响裴骃创作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史记集解》引书研究。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史记集解》的引书凡例,得出《史记集解》征引了169种典籍的结论并交代了其征引古籍的名目;将为《史记集解》引用但现今已亡佚的书籍按照经史子集进行分类,并一一撰写提要,介绍作者、成书年代、流传情况以及后人的辑佚情况。此外对裴骃引书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三章《史记集解》注释研究。探讨了《史记集解》注释的内容与特点,认为《史记集解》一书已经基本网罗了后世注释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校勘文本、注明字音、训释词义、训释名物、典制、地理等方面;此外对《史记集解》注释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并给出评价。 第四章《史记集解》的文献学价值与影响。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史记集解》所具有的版本、校勘、辑佚价值进行探讨,同时讨论了《史记集解》对后世史注的影响。 附录部分交代了《史记集解》的版本承传系统,对《史记集解》现存单行本、二家注合刻本、三家注合刻本的版本、册数、现藏情况等列表进行梳理,以便读者检索,以此作为对本文版本研究不足的补充。
肖于琳
收藏
喜欢
49
论科举制度对宋人小说创作的影响
学术论文
宋代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以及各种专门史,都有重要作用。但近百年来,对宋笔记小说的研究却还不够。虽然有人对它做过整体性的研究,但笔记小说与科举制度关系的研究却还不多,作者大胆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作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严谨求实的学风为根本,吸收现代社会科学的新方法,力图得出宋笔记小说与科举制度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本文将分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宋代科举制度的概况、宋人笔记小说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纲要。第二部分,从宋人小说作者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入手,指出小说不仅记录解试,省试,殿试,还记录了科举中的作弊问题,以及科举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第三部分是结语,通过分析宋代科举制度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得出结论。通过这些分析和探讨,得出一个初步的认识,以期对文学研究有所启示。 本文有三个特点:一是资料丰富。记录科举制度的材料都来自笔记小说。二是对科举的记录完全按照考试的顺序。使读者在了解笔记小说的同时,对科举制度也有一个清晰认识。三是运用表格法, 更加清楚明白。 当然,限于作者的水平和时间,本论著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论述的深度不够,从理论上分析不够等等,这有待于专家指正。
李占奇
收藏
喜欢
49
苏轼诗词类作品石刻的数量统计与分析
期刊
笔者统计到有明确记载的苏轼诗、词类石刻共67种,超过140篇。这些石刻诗多词少,有自刻、代刻、汇刻诗帖几种情况。从作品创作时间看,经历了早期的自己主动刻石、中期的畏祸不刻、晚期的随意挥洒而被世人广泛刻石三阶段。从作品刻石时间看,以元丰七年后为多,即苏轼成名后其诗词刻石增多,而其身后汇刻其诗为丛帖的现象较普遍。考察苏轼诗词石刻是了解苏轼诗词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的全新视角。
王星[1];王兆鹏[2]
收藏
喜欢
49
大悲忏、净土忏的制作与流行
期刊
时代孕育了观音信仰、净土信仰及与之相应的大悲忏、净土忏的盛行,宋代所流行的天台忏法主要是知礼、遵式应时代所需撰制的大悲忏和大小净土忏,其特色是将修忏灭罪思想与观音救苦救难思想、念佛往生的净土思想衔接起来,忏悔仪轨与观音信仰结合成为大悲忏、与净土法门结合成为净土忏。大悲忏的特色在于六种结界之法、以天台圆顿止观解释观音菩萨十六本愿核心圆义、依经观陀罗尼形貌相状,达致我与观音菩萨合体、众生诸佛皆是法界之境界。遵式的大小净土忏以往生安乐净土为功德感果,修习五念门来实践"观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愿,成就念佛三昧而达般舟智慧。
徐爽[1]
收藏
喜欢
49
凌稚隆《史记纂》研究
学术论文
凌稚隆是明代著名的出版家、史学家,自幼受家学熏陶,潜心著述,成果颇丰。《史记纂》是凌稚隆继《史记评林》后出版的一部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史记》评点本。全书在《史记》章法布局的基础上因繁就简,掇取《史记》精华篇章并从文学和史学两方面对其进行圈点评论,集中表达了凌稚隆对《史记》研究的真知灼见。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凌稚隆《史记纂》一书展开分析:绪论,分别对明代《史记》评点研究现状、凌稚隆《史记评林》的研究现状和凌稚隆《史记纂》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论述选题的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一章,梳理凌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著作情况,探究凌氏家族史学研究的家族化特征对凌稚隆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第二章,分析探讨凌稚隆《史记纂》的成书背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文人们意图通过评点文学作品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使得这一时期《史记》评点风气盛行,产生了许多关于《史记》评点的作品;加之明代太湖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儒士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认同商业意识并想通过经商活动获取商业利润;再次,《史记》文章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理想,作为文章典范,自然受到科举学子们的青睐。这些原因都是《史记纂》问世的重要因素。第三章,在与《史记评林》对比的基础上,梳理《史记纂》的体例特色。主要从篇目选取、评家评语和圈点三个方面介绍《史记纂》的基本组成部分。凌稚隆选取了《史记》文章102篇,附《报任少卿书》一篇,一共103篇,其中全文收录45篇,节选57篇。第二节,将《史记纂》中所有的评语按照眉批、夹批、尾评分类分析,探究凌稚隆的读史心得。书中每一篇都有圈点,皆是文章的文采、精华、眼目、关键之处,与评语内容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第四章,分析《史记纂》的文学评论和史学评论。文学评论是《史记纂》核心部分,此节内容主要从语言、结构、叙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通过表格对《史记纂》中的评论进行整合梳理和细致分析。通过分析凌稚隆自己及其所引用26位评家的评语可以看出,《史记》语言虽简洁却意蕴深广,结构安排技法高超,叙事多变尚奇。相对于文学评论而言,《史记纂》中的史学评论数量较少,主要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分析凌稚隆《史记纂》一书的编纂特色与不足,客观评价《史记纂》的意义价值。
金雪
收藏
喜欢
49
论苏轼的人格风貌与魅力
期刊
苏轼在长久的仕宦生涯中载沉载浮,甘苦备尝、以此为基础,他接受庄子、陶潜、白居易奇正相生、经权结合的思维方式和旷达乐观、恬淡自守的处世之道,形成独特的人格风貌。正直率真的个性、挥洒不羁的才气、健康开朗的幽默感是其人格构成的主要因素。苏轼的人格主体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在封建士大夫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因而为历代士人仿效并深受景仰。
张仲谋
收藏
喜欢
4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