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114490条数据
庄子的技术观对现代技术发展的启示
学术论文
人的主体性得到空前张扬的今天,技术作为人主体性张扬的工具,其一方面在拓展人的主体自由,另一方面亦扮演着反面角色。技术在其“展现”“去蔽”过程中,帮助人类发现自由,创造种种可能性的同时,遮蔽和遗忘着更多的可能性,它既是主体彰显自我的力量象征,也是主体自我毁灭的力量。技术在现代代表的一方面是人类“权力意志”的无限膨胀,另一方面是技术理性的无所不在。“权力意志”表面上看是人的自由的一种实现,其实是“自由”的一种堕落。自由意志变成了权力意志,自由便屈从于权力了,这正是技术理性一统天下的真相。今天的权力不是由恐惧和威胁来维持,而是由理性和逻辑来支撑。理性和逻辑是一张无缝之网,把一切都纳入了一个无“差异”中,从而使现代技术彻底成为一种“非技术”的东西,原始技术那种保持“差异”于“缝隙”之中的微妙精神全然丧失。此外,经验地看,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战危机亦无一不是技术在满足人类一时功利一时快感之后留给人类的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有意或无意地偏离了人性目的的方向。 庄子的技术观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其中对人性的保全和对人文情怀的提倡,正是庄子思想虽越数千年仍为我们所追捧的真正原因所在。面对技术异化所带来的种种危机,我们有必要将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看成一个整体,将整个人类命运看成一个整体,将技术体系中各领域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整体,将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技术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看成一个整体。此外,要有超越理性至上的科学态度,把理性与非理性结合起来,摆脱狭隘的功利目的,摆脱理性主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限囿,克服技术异化而造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紧张,使人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清醒认识人类亦是宇宙万物的部分,正确处理好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在人的本质已由技术构成的今天,完全反技术是不可能的,亦是不现实的。庄子对人的心灵境界与生存本身的关注,强调人与天地的交互感应,而不是穷理性与知识之一端,呼吁人们在时间的流逝中倾听发自自己生命深处的本真声音,获得对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真正领悟。对此,技术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最终目的的,社会的一切要素必然按人的生存和发展来安排,技术各要素的建构必须与人性发展规律相一致,这样,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就会控制在有利于人生存和发展的范围内。最后,在我国技术异化的社会根源已经消除的今天,我们仍应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抓住机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鉴于此,本文拟从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技术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其技术哲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以期为当今异化着前行的现代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
顾德志
收藏
喜欢
3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期刊
刘雅娟[1]
收藏
喜欢
37
宋诗中的杜甫形象研究
学术论文
杜甫虽有“千秋诗圣”之称,但实际上他在唐代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其地位是宋代提高的。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虽然充分肯定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1),但是实际情况却非常复杂,即宋人眼里的杜甫形象及其书写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经历了北宋初期(这一时期宋人还以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为好尚)的低潮后,北宋中后期以及南宋时期,杜甫逐渐被宋人所接受并大力推崇进而将其圣化。北宋具有开创性,而南宋则具有普遍性。篇幅所限,笔者只谈及宋诗中的杜甫形象,而诗歌作为宋人向杜甫学习技法、表达敬意、寄托情感的最佳形式也使我们得以从中窥知杜甫在宋人心目中的形象流变,进而探查杜甫在宋诗中的接受情况。论文主要由绪论、总论、分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杜甫形象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重难点及方法等等。总论从整体论述宋诗中的杜甫形象,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对宋诗和杜甫形象进行界定并对诗歌进行简单的统计介绍;第二章主要概述宋诗中杜甫形象的来源;第三章从塑造角度如称谓、外在(外貌、衣着、姿态)、内在(精神)和塑造手法探究宋诗中的杜甫形象。分论部分具体论述宋诗中杜甫形象的演变过程。按时代分二章:第一章按时间顺序从纵向上考察北宋前期和中后期杜甫具体形象的变迁,尤其突出王安石、苏轼诸人在杜甫形象的形成过程中的开创性作用和对当时文人、对后人的影响,同时还搜集同时代文人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宋代文人在杜甫接受过程中的态度;第二章主要研究两宋之交以及南宋时期杜甫形象的演变,尤其是探究南宋文人在北宋的基础上,在经历了家国之变的伤痛后是怎样将杜甫形象进一步圣化的,这里面涉及到了描写杜甫诗歌作品的数量变化、形象变化、塑造手法及南宋文人在杜甫圣化过程中的盲从等诸多问题;因为文学史上所宣扬崇杜的宋代第一大诗派江西诗派内部对杜甫的描写呈现了多层次性与复杂性,所以第三章主要对江西诗派在宋代杜甫形象塑造中所扮演角色进行讨论。当然,宋代对杜甫也不是只有赞扬声,它也有另类的声音,因此第四章主要论述宋代诗歌中存在的对杜甫的批评论调。最后,论文的附录部分是对宋代有关杜甫形象的诗歌的整理,这既是本文研究和立论的基础,又是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起点。
王中昌
收藏
喜欢
37
东坡足迹地 文化传精神
报纸
三苏诗会开幕式。苏味道墓。郏县:中国诗歌之乡授牌暨第七届三苏诗会开幕式在郏县举行11月15日,中国诗歌之乡授牌仪式暨第七届中国三苏诗会开幕式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三苏园举行,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郏县“中国诗歌之乡”美誉,三苏园被授予“中国诗歌创作基地”称号。国内外60多位著名诗人以及当地100多名诗歌作者参加了活动。开幕式上,举行了“苏轼诗歌奖”颁奖典礼。郏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周设邑,秦置县。历代名人众多,有西汉谋圣张良、东汉名将铫期等,更有诗人王尚絅、仝轨、乃贤,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享有盛名。公元1101年苏轼去世,次年闰六月葬郏。郏县成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归焉之地,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郏县三苏文化,历史上即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重要地标。诗人们表示,三苏父子尤其是苏东坡是文学史上耀眼的人物,他在诗、词、散文和书画上都取得了卓然不凡的成就,一直为人景仰。在他们看来,写作诗歌就是向诗人致敬的最好的言语实践。在这点上,苏东坡是我们诗歌史上的典范。他在海南岛的三年,写了大量和陶诗,用前所未有的追和向另一位伟大的前辈致敬,那是东坡俯身照渊明的灿烂时刻。此次到郏县参拜、凭吊苏东坡,来这里写诗,就是为了传递文明的薪火,磨砺和锻造自己的风骨。当天,还举行了颂唱苏东坡文艺表演活动及以“苏轼的现代性以及与当代诗的关系”为主题的诗歌论坛等。惠州:聚焦东坡文化品鉴惠州之美记者日前获悉,2019广东旅游文化节暨第十届(惠州)东坡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惠州采风活动即将启动。本次惠州采风活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采风团成员包括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谭谈、江西省文联原主席兼作协主席陈世旭、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葛水平、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陈应松等,他们将深入博罗、惠东、惠阳、龙门等地采风,以笔锋记录他们在惠州的观察与感想,描绘惠州的旅游风光、风物人文。届时,采风团还将参加2019广东旅游文化节暨第十届(惠州)东坡文化节开幕式、惠州东坡纪念馆开馆仪式等。在惠州东坡纪念馆,采风团成员将挥毫泼墨,为惠州东坡纪念馆留下墨宝。此外,采风团中的几位作家还将出席2019东坡文化高峰论坛,就东坡文化研究在论坛上发言。成都: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在成都举行近日,“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在四川中国书画美术馆开幕。邀请展以苏东坡创作的诗文词作、东坡美学思想等为创作主题,突出传统文化对当代书画创作的滋养,面向四川省诗书画院、成都画院的专职画家及省内知名书画家征集参展作品,展览汇集了70位四川中国书画名家的逾百幅近年来新创作的精品力作。据悉,邀请展将持续至11月28日。苏东坡以其精于体物、妙于寓兴的创作理念,以“文以达心,画以适意”“画者文之极”的文化自觉,倡导“尚意”书风,开创中国“文人画”之先河,丰富、深化了中国书画的创作手法和文化内涵,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诗画论述,滋养和启迪着后世艺术创作。本次活动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省诗书画院主办。展览关注当代四川书画艺术创作,发现推介四川书画艺术杰出代表人物,推动四川书画创作“百花齐放”和书画理论、艺术批评“百家争鸣”,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号召力和较强辐射效应的四川中国书画研究交流的高端平台,对促进我省书画创作和理论研究加速发展,持续扩大四川书画艺术影响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具有积极意义。据悉,“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从2015年举办以来,目前已是第三届。参展艺术家们在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发展,创作出彰显四川中国书画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展现艺术家们精湛的创作技艺与深厚的人文情怀。栾城:苏味道墓苏味道墓坐落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冶河镇苏邱村,1999年再次重修。墓前为苏味道神道碑,左右两侧分别立有《三苏发祥》碑和《眉山发迹》碑。墓台周围由草白玉栏杆围绕,四座井亭遮盖着四眼水井。此处便是栾城苏氏先祖的祭拜之所。苏味道的根在栾城,“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魂牵梦绕之地也在栾城。苏味道(公元648年-7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人,少有才华。20岁中进士,初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苏味道曾深得武则天赏识,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苏味道谙练台阁故事,善章奏。后因亲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中宗时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复迁益州长史,未上任而卒,终年58岁。朝廷追赠他为冀州(今河北冀州)刺史。苏味道和乡人李峤齐名,并称“苏李”,与崔融、杜审言二人合称初唐“文章四友”,“苏李”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苏味道今存诗10余首,载《全唐诗》。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成为五言律诗的典范,被誉为“古今元宵第一诗”,成语“火树银花”也由此而来。除了自身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苏味道也以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先人闻名于世。苏洵曾在《族谱后录上篇》中记载“古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栾城县志》中,也有“三苏”“源于栾,兴于眉”的记载。据考证,苏味道于公元705年被贬谪四川眉山任刺史,不久病故,归葬栾城。其次子苏份留眉,形成眉山苏氏。三苏祖籍是栾城区最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栾城区大力挖掘三苏文化,擦亮三苏祖籍品牌,打造三苏文化名片,串联苏味道墓、清明桥、苏东坡祖籍纪念馆等景点,发展三苏文化旅游。(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余毅综合《平顶山日报》《诗歌档案》《新浪四川》《惠州日报》《石家庄新闻网》《石家庄发布》报道)
收藏
喜欢
37
2018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29日开幕
报纸
四川经济日报眉山讯(记者常坚)记者日前从2018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8首届世界竹藤大会将于6月25日—27日在北京举行。作为国际竹藤组织的战略合作伙伴,眉山市将全方位参与大会各项活动,6月29日-7月1日,2018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将在东坡故里——四川眉山举办。据悉,从今年起,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将每年在眉山举办。本次竹博会由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眉山国际商会主办,眉山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林业厅、四川省文化厅、四川博览事务局承办,是由国际竹藤组织与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举办的首届世界竹藤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眉山是四川竹资源分布重点地区,全市竹林面积108万亩。近年来,眉山市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竹产业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了竹生态、竹产业、竹文化融合发展。竹产业已成为眉山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四川省五大特色产业之一。全市拥有3大门类3000多种竹产品,青神竹编工艺品和通过欧盟认证的“斑布”本色生活竹纸等,远销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荣获“中国竹编制品出口基地”称号。眉山青神竹编与丝绸、蜀绣,并称“蜀中三宝”,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近又入选2018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国家级非遗项目。青神获得“国际竹艺城”“国际竹藤组织培训基地”“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等称号。据了解,作为展示竹产业的全球盛会,本次竹博将举办全球竹产业高端论坛、国际竹产业贸易洽谈、招商推介暨合作签约、竹产品展示展销等系列活动。国际竹藤组织成员国嘉宾、外国领馆官员,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竹产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科研机构、高校专家教授以及商务类嘉宾,将应邀出席,共谋产业发展。本届竹博会主展馆——国际竹艺中心预设展览面积7260平方米,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和客商参会参展。目前,已邀请参展商300余家、采购商200余家、网络销售平台签约10家。为方便中外游客体验眉山的竹编文化之旅,竹博会期间,眉山市还推出了“东坡初恋地国际竹艺城”竹编文化之旅线路,串联了三苏祠、国际竹艺城、江湾神木园、中岩风景区、汉阳湖·忆村等5个著名景区点;精心设计了“三苏文化东坡味道”游、“森林康养休闲度假”游、“天府花海享水运动”游等特色线路5条,展示眉山竹编文化、三苏文化、泡菜文化、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三苏祠、中国泡菜城、瓦屋山、柳江古镇、七里坪、黑龙滩、老峨山、大雅堂等20个特色景区和夏季旅游产品资源。
收藏
喜欢
37
北宋新喻刘氏家族及其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
第1章绪论新喻刘氏家族在宋朝(960—1279)的320年间,有进士及第者17人,其家族成员刘敞、刘攽、刘靖之和刘清之等人在经学、史学和理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宋代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新喻刘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此前已经得到研究者的重视。笔者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后发现,刘氏家族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其中文学研究就是一个方面。我们在研究刘氏家族的基础上,切入该家族的文学研究。 第2章宋前的家族形态回顾。众所周知,事物皆有一先后发展的过程,家族之演进也是如此。宋前的家族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然后才形成稳定的氏族集团或民族国家。我国多民族的形成开启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和六朝,繁盛于李唐。与国之发展相应,家和家族也实现了较快的发展,由秦汉之一族到魏晋之巨家大族,再到唐之豪强士族。这个过程都为宋代家族(如新喻刘氏家族)的发展作了很好的准备,于是刘氏家族具有形成期家族共性的同时,亦具有其作为宋之当代家族的独特性。 第3章对宋代新喻刘氏家族之形成和发展作探讨。新喻刘氏在先祖刘式藏书的基础上,式妻陈氏督促子弟诗书耕读,从事举业,奠定了刘氏家族发展和繁衍的基础。在科举进阶和仕宦成功的基础上,刘氏子弟中刘敞、刘攽、刘奉世和刘清之等人在经学、史学和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新喻刘氏家族之闻名士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章梳理刘氏家族世系后,进而分析刘氏仕宦和家风,以全面认识刘氏家族。 第4章“独学则无友,孤陋则寡闻”。刘氏子弟取得的成绩,并非个人的独特创造,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其家族成员和友朋、学侣之间的切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对刘氏家族成员与其学侣交往进行研究,就具有了“知人论世”的价值。刘敞与当时学人欧阳修的诗文往还和切磋学问,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刘敞与江休复和王回兄弟的交往,让我们看到了学者之间的兴趣爱好以及互相赞许的文人情怀。对刘敞业师黄晞的研究,可以发现刘氏在《春秋学》上的成就,受到其师接续前人经典原旨之追求的影响。 第5章对新喻刘氏家族成员的学术进行分析。作为研究对象的家族必须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新喻刘氏的学术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敞的解经方式为宋儒“以义理解经”作出前期的学术性尝试,并推进汉唐“注疏式”经学向纵深化的发展,为经学之合理性和创新性作出了贡献。刘敞之考古实践和刘攽之编史工作都为文化资源的保存与整理作了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并为后来史学整理者的工作提供便利。 第6章和第7章刘敞和刘攽的诗歌研究。宋人在文学、事功和学术上的成绩,是此前汉唐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宋人集学者、官僚和艺术家于一身。体现了宋型文化的“兼容并包”和“内向精深”的特性。新喻刘氏家族成员也是如此,刘敞以“文思敏赡”著称,凭借“立马草制九通”享誉当朝;刘攽以“文有师法,才力通敏”(苏辙《栾城集》卷三十七《乞擢任刘攽状》),为同僚所激赏。刘敞的诗歌具有木直的特性,是宋代学者之诗,好以学问为诗的典型。刘攽诗歌不甚以学问入诗,具有平淡的特色。他们都是欧阳修的同调。 结论新喻刘氏家族得以延续数百年的历史表明:一家族诗书耕读的传统,探求学术的态度、仕宦显达的事功和文学立言的成绩,都为该家族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注重物质持家和精神立家,才能保证家族之繁衍和昌盛。
葛付柳
收藏
喜欢
37
简介英美新近出版的两本宋史专著
期刊
这两本书一为《宋代中国荆棘丛生的知识之门》(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约翰·W·査菲著,伦敦剑桥大学1985年出版;一为《宋代中国的官方教育和科举考试》(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in Sung China),托马斯·H·C·李著,纽约圣马丁岀版社1985年岀版。
琳达·沃尔顿[美][1]
收藏
喜欢
37
叶梦得与苏轼——兼与王安石比较
期刊
叶梦得是两宋之交著名的政治与文化名人,作为蔡京的“门生”,被卷入北宋新旧党争之中,也因此常常被指为“绍述余党”。故“党熙宁,抑元祐”,就成为攻击叶梦得的主要罪证。本文择取新旧两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王安石与苏轼,窥探叶梦得与他们的关系及其评价。事实上,叶梦得与苏轼及其后人、门人和追随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学缘、血缘和情缘的复杂关系,其对苏轼学术渊源的秉承、生活旨趣的趋同和文学创作的规模,无不渗透出一股浓浓的“景苏”情结。相比较而言,叶梦得与王安石之间没有这样的复杂关系和特殊的“情结”,不过,在叶梦得的心目中,王安石和苏轼同是伟人,并无明显的轻重厚薄之分。
潘殊闲[1]
收藏
喜欢
37
中华书局新书推介
期刊
经子浅谈杨伯峻著定价:18.00元《经子浅谈》是杨伯峻先生讲解古代经书、子书和平生治学大要的书,非常通俗生动,平易近人,特别适合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朋友阅读,是快速了解传统经典的最佳入门书之一。作者还在本书中讲了他怎样和《左传》结缘,怎么作的《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以及前辈学者杨树达和黄侃对他产生的学术影响等。
收藏
喜欢
37
苏东坡《赤壁赋》墨迹长卷传世记
期刊
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因友人傅尧俞遣使者来黄看望他并求新近之作,遂亲自用行楷书写旧岁创作的《赤壁赋》为赠,赋后有跋曰:“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轼白。”由于苏东坡在自跋中未将书写的具体时间写明,人们从“轼去岁作此赋”来推断,
王琳祥[1]
收藏
喜欢
37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