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114490条数据
王安石变法同北宋封建社会各阶级的利害关系——与谷霁光先生商榷
期刊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王安石在青年皇帝神宗的支持下,担任参知政事(副相),针对当时发生的社会危机,特别是经济危机和军事危机,对赵宋王室的政治、经济、农业、商业和军事等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并营法等等。这些多方面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当时封建社会各阶级、
颜中其
收藏
喜欢
56
元杂剧中的苏东坡
期刊
元杂剧是一种世俗化的戏剧表演艺术,元代文人透过特殊的审美视角,选取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创作,东坡故事在元杂剧中的重构算是一例,剧作家们善于抓住要害,对东坡与佛印、东坡与荆公的故事加以敷演,塑造了别具一格的东坡形象,升华了东坡故事在特定历史文化空间呈现的价值意蕴。
夏杰[1]
收藏
喜欢
56
仪征博物馆藏《建安仓记碑阴》释证
期刊
仪征博物馆藏《建安仓记碑阴》是一块真实的宋代碑刻。其反映的内容是,熙宁四年(1071)时任同提点淮南刑狱的刘夷吾,遇到通州通判姚辟,对其讲述其祖父、父亲先后任职淮南,尤其是其祖父于建安军、扬州、楚州和泗州建造转般仓的事迹,请姚辟为之撰文纪念,并亲书篆额,刻在其祖父建造转般仓记文石碑的背面。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和史实,或能在史籍中求得印证,或能在当时制度及历史背景内得到合理解释。其中关于转般仓设置的时间和地点,可补传世典籍之阙,是北宋初年建安军(治今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重要地位及转般法实施情况的历史见证。
曹家齐[1]
收藏
喜欢
56
杜甫排律研究
学术论文
杜甫(712—770),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心。当今学界对杜甫及其诗作的研究已经相当全面和深入,但是对于杜甫排律的研究仍显不足。除古诗外,排律可以说是最能把大段冗长的议论、纷繁复杂的时事、深长的感叹等空前丰富的内容熔为一炉又自为一体的最好形式,特别在兼顾酬赠的需要和发挥偶对、声律、章法的技巧时来表现沉郁顿挫、壮阔恢宏的风格。而在唐代排律的发展过程中,杜甫排律代表了唐代排律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极深,有加以论述的必要。 本文绪论部分主要是了解杜甫排律的研究意义以及目前学界的排律研究状况。杜甫排律百二十余首,入蜀前有31首,东西川时有29首,夔州时有35首,荆湘时有32首,篇数之多是前人所不能比的。此外,他拓展了排律的篇幅,丰富了排律的题材,完善了七言排律等,这都体现了杜甫对诗律艺术技巧的执着追求与探索。因此对于杜甫的排律不能简单的视为“碔趺”予以抹煞。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于排律的系统研究少之又少,早期主要是作为一种存在的文体或词条来解释含义和归纳诗体特点的。至于学术性论著则是从80年代起才陆续发展起来的,多为单篇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诗作赏析、蜀中排律、夔州排律、酬赠类排律、七言排律等方面,相对比较零散,缺乏一个整体的论述。 正文部分具体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是排律的概述,首先对排律有一个基本认识,了解排律这一诗体的基本特点和渊源,分为三节,第一节是排律的命名及其释义。现今学界对排律一词的理解相对明晰,就是十句以上的律诗。而古人对排律诗体名称的确立以及概念的界定各时期有所差别。唐宋时期,概念比较模糊,至元代杨士弘《唐音》首次提出“排律”之名,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援用之,后人相沿成习。第二节是排律的体式特点。排律由于受到平仄、对仗、押韵到底等格律限制,表情达意上多有拘束,无法随心所欲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很容易流于简单的字句堆砌,或语意重复、拖沓冗繁,很不容易写好。但与此相对,排律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篇章结构方面,其点题、首尾、段落布局、起承转合、警句、用典等等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也是排律不同于四韵律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第三节是排律的溯源。探讨排律发展的源头,以及排律在唐代的创作环境。排律萌芽于南朝颜谢古诗之变,至齐梁时初具规模,到了隋唐之际,初具规模,唐初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排律创作。 第二章是杜甫排律的分期。杜甫一生饱经磨难,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与诗人生活状态的变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呈现出阶段性变化,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是杜甫蜀前排律。首先是漫游齐鲁时期,排律不多,只两篇;其次是困守长安的时期,杜甫应诏制举不第、四处干谒求汲引、再三献赋无果,甚至想要弃笔从戎。这一时期杜甫排律虽多,但内容多是为人歌功颂德,艺术价值不高;最后是安史乱中及客居秦州时期,时局动荡,杜甫也陷贼中几遭不测,后虽逃出,见肃宗拜左拾遗,不久又被贬华州,辗转至秦州、同谷,贫病交加,终于离陇入蜀。此时是杜甫生活最为艰苦并且也感慨极多的岁月,诗中所表现出的辗转兵焚与其后奔逃陇蜀的内容和思想境界成就了其诗歌所承载的诗史意义。第二节杜甫蜀中排律。杜甫到蜀后筑草堂,与严武、章彝往来密切,后入严武幕府。这一时期因地理环境,杜甫及时反映时事的排律不多,只有《建都十二韵》、《伤春五首》,更多是与亲友酬赠之作和反映幕府生活,抒发内心苦闷的诗篇。这一阶段杜甫对排律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七言排律、排律组诗都有所得。第三节,杜甫夔州排律。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却写了三十多首排律,可谓大丰收。这一时期杜甫写了很多缅怀旧事、悼友自伤的诗篇,多流露出一种桑榆之年白头怀旧的悲愁,但《谒先主庙》、《赠李八秘书》等篇也有重返朝堂建功立业的意识。此外,杜甫还写了不少游历名胜古迹的排律,也有写给儿子宗武的、谈诗学源流和自己的作诗体会的、更有一篇百韵排律。第四节,杜甫荆湘排律。这一时期杜甫一家居于舟中,漂泊不定,饥寒交迫,境况寥落。排律仍以抒怀投赠为多,还有对沿途景物的描写,有对晚年漂泊的自伤,有对怀才不遇的悲愤。 第三章是杜甫排律的题材特点,分为两节。第一节是杜甫的酬赠类排律,包括对权臣的干谒汲引以及亲友的赠答往来。干谒的诗作在杜甫的排律中大约十首左右,并不太多,艺术性不高。杜甫较多是亲友之间的赠答之作,往往有感而发,不乏至情至性的佳篇。第二节是杜甫的非酬赠类排律。包括直抒胸臆、吊古伤今,纵论时事、忧心国策以及其他各种题材。直抒胸怀的排律不多,但几乎首首精妙,为研究杜甫的为人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了许多材料,特别是探讨诗人晚年的生涯和心境。杜甫一生心忧国事,有对唐代基业的歌颂,有对唐室之不振的叹惜,有对朝廷政策失误的批评,有对国家盛衰的感怀。此外,或写景、或抒情、或题画、或谈诗等,题材之丰富多样可见一斑。 第四章是杜甫排律的章法特点,分为四节。第一节是重视起句结句;第二节是段落层次分明;第三节是手法排比铺陈;第四节是语言千锤百炼。杜甫排律尤其是长篇排律,多有段落分明,逐层展开,章法纵横变化,抒情陈意通篇贯彻、浑融为一体的特点。杜甫排律几乎每一首都在起结上下有很大功夫,起笔多起到统揽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结句多收束全篇且留有余意。杜甫排律在段落的起承转合之处可见功力。清代吴乔称“长篇须有构架,以杜氏祖孙二诗为法。” 第五章是后人对杜甫排律的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态度:一力推尊、斥为碔趺以及抑扬并存。 杜甫排律篇幅和数量大量增加,以排律写时局国事,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开拓了排律的题材,绽放了新的活力,对晚唐以及宋元明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非非
收藏
喜欢
56
中秋古诗趣话(图)
报纸
中秋,有两个绝对的主角:一是月饼,一是月亮。前者在地上,后者在天上;前者实在,后者空灵;前者有限,后者隽永。月亮不可近,月亮又最近。说不可近,是因为它在天上;说最近,是因为它就在人心里。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倾尽才华,对它极尽赞美,为它极尽感叹,留下了文化瑰宝。写月亮的诗浩若烟海,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诗人们似乎在中秋对月亮特别有感觉。源自天象崇拜的中秋节,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故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等等。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乡思亲之情,以及五谷丰登、花好月圆的祈盼。自古便有祭月、赏月、颂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给诗人们提供了驰骋想象、挥洒才情的巨大空间。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中秋的月光如水洗涤了尘世。九霄清净,万景澄明。明月的光彩使星辰甘心相让。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天上的玉京(明月)永远是这般闲适从容。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飘飘然毫无俗尘气。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从天而降的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不会是吴刚跟桂树过不去,该是嫦娥撒下来送给谁人的吧?古时科考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开的时候,故借折桂喻夺冠登科。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折桂了,正在游历之中,逢中秋佳节,轻松自在,意气风发。一幅“夜赏月桂图”,明明是离奇想象,却以肯定语气,煞有介事地寓虚于实,寓假于真。其中的几分俏皮,让这首小诗别具意趣。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对月》)写了月亮的无私。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诗人的情怀同样广阔。继唐之后,宋代中秋诗渐入佳境,进入高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辛弃疾写过不少中秋诗,这一首一反常例,既不叙悲欢离合,也不写游子思妇,而是依据自己对浩瀚天空的观察和想象,仿屈原的《天问》,写了“月问”,让人耳目一新:月亮去哪儿了?是否另外还有个人间?还是天外空空如也,大风把明月吹跑了?月亮无根,是谁把它系住了?月宫的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有人说月亮运行会经过海底,海中的鲸鱼,会撞坏了华美的月宫吗?还有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如果都没事,那么圆月又为什么会变成如钩的月牙呢?词人想象的翅翼,一会儿飞向广阔的太空,一会儿沉入深幽的海底,异想天开,饶有风趣,耐人寻味。“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人间词话》)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中秋登楼望月》米芾)米芾是书法家,这首诗写得真不咋地,干燥生硬,远不似他的字那么丰润饱满,但也不无朴拙意味。中秋诗的千古绝唱,由苏轼完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皓月当空,遗世独立,孤高旷远,亲人千里。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中秋望月,欢饮达旦,一饮而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思绪情怀在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我欲乘风归去”,明月乃是归宿,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还是人世值得留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首词熔铸了前人的诗意,形成了一种普遍性情感。由兄弟之情,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历来被推崇备至:“自是天仙化人之笔”“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因为写得实在太棒了,一时词手,模仿成风。诸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黄庭坚)“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闲闲老赵)之类,闹出许多东施效颦的笑话。(李冶《敬斋古今黈》卷八)苏轼还有一首《念奴娇·中秋》,其中“玉宇琼楼”“江山如画”“烟树历历”“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云云,重复前人也重复自己,不足为训。看来大文豪也有才怯的时候。其实苏轼有一首《阳关曲·中秋作》,也是极好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在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苏轼这首“中秋作”,写了“人月圆”的喜悦,赞叹“此生此夜”之“好”;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行踪萍寄的感慨:“未必明年此会同”。“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与二“此”字对仗,语意衔接,浑然天成。真是妙手偶得。不过,也许是因为生性肤浅的原因,比起许多名家大腕的千古绝句,我更喜欢一些显近直白的咏月诗:当塗当塗见,芜湖芜湖见。八月十五夜,一似没柄扇。这首诗的作者是朱贞白,一作李贞白,有关介绍语焉不详,只说是宋朝的江南人,“不仕,号处士”──也就是没有当过官的读书人。以善于嘲咏,为人称道。《咏月》是他留下的区区六首诗之一。大白话中显着一种童趣:中秋之夜,不管你跑到哪儿,跑得多远,月亮总在你头上的空中。这样的经验,我相信充满了许多人的童年。
陈世旭 题图 张宇尘
收藏
喜欢
56
凤翔东湖
报纸
鲁迅曾说:“鲁镇的早晨是在摇橹声中醒来的,那份静谧和温馨为鲁镇所独有。”而对于大多数凤翔人来说,每天清晨,一定是闻着浓浓的豆花泡馍香味,在东湖晨练人的脚步声中醒来的,那份满足和美好是凤翔所独有的。凤翔,陕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雍城。在凤翔城东南隅,西周时已有“古饮凤池”,战国时期的雍城是座闻名九州的水城,城周围河网密布。历经近两千年的沧海桑田,北宋时凤翔已成一旱塬,当时陕西又与强邻西夏国接壤,西夏常为患中原,北宋政府为除“夏患”,陕西的人力物力自然消耗最大,凤翔更是民生凋敝。四川水乡长大的年轻才俊苏轼,在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的第一年,见“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的凤翔旱塬,经多方考察,藉“古饮凤池”扩广疏浚,引城北凤凰泉水流注入池,水多则蓄,以防涨溢,干旱则泄,以润田畴,遂成一城中湖。接着又建亭造桥、种莲植柳、筑楼成阁,终成休憩游览之所,造福后人。因湖嵌在城东,即改名东湖。可见从“古饮凤池”到东湖,直到现在,东湖一直静静地守望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东湖水一直静静地陪伴着、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凤翔人。在凤翔,当地人倘若不知道东湖,犹如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样令人不可思议。历代凤翔人爱东湖、护东湖,从明嘉靖到清同治,几经修葺;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几经毁建;从“文革”的破坏到1978年的整修,再经历届政府建造,东湖完完整整地被修复、保留至今。从收费参观到免费开放,再到如今的大东湖景区建设,美丽的东湖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迎来八方游客。凤翔东湖与杭州西湖因与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之缘并称“姊妹湖”,苏轼在修东湖之后二十多年才在杭州建苏堤,修西湖,东湖虽没杭州西湖名气大,但有诗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全国有六大东湖,除熟知的武汉东湖和凤翔东湖外,还有泉州、绍兴、临海(浙江)、贵港四地的东湖,武汉与绍兴的东湖正式建成于清朝,泉州的东湖虽建于唐朝,但明朝以后就荒废了(1991年重修),临海的东湖也建于北宋,但晚凤翔东湖十年(临海东湖建于北宋熙宁四年即1071年),只有凤翔东湖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虽历经坎坷风雨,但顽强地活了下来。凤翔东湖如果从“古饮凤池”算起,历经近三千年,无断代留存,在全国城中湖、北方古园林史上也是罕见的,凤翔人乃至关中西府人一直以此为豪,难怪“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乃“凤翔三绝”,闻名遐迩。东湖还是一座千年园林,绕湖而建的亭台楼阁、桥堂轩榭、坊祠舟廊、奇石碑林、古树名卉等,这些古建筑、古树木、老物什就像母亲东湖的兄弟姊妹、子子孙孙,哪一个不是上百年历史:且不说始建于北宋的凌虚台、喜雨亭、宛在亭,始建于明朝的牌坊、君子亭、苏公祠以及清朝时建的春风亭、鸳鸯亭、来雨轩等,也不说“左(左宗棠)公柳”“徐(林则徐)公柳”,还有湖岸的千年陨石[西汉武帝时坠落,形状像凤凰翘首,苏轼在《东湖》诗中赞:“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音散,枝条细长之意)”]及好多参天古树,树龄在百年、千年以上就有数棵,所有这些静物、植物无一不深深烙印着东湖悠久历史的斑斑痕迹。凤翔人爱东湖,生活中离不开东湖:早晚锻炼身体、习练技艺在东湖,高兴时或遇烦心事去东湖,各种聚会活动在东湖,年轻人谈情说爱在东湖,中老年人休闲娱乐在东湖,在外务工的凤翔人回家第一顿早餐——豆花泡馍咥完后准去东湖……东湖,是世世代代凤翔人的精神家园、心灵安放之所,它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一直静静地等待着、守护着她的儿女们。东湖,作为凤翔的城中湖,湖虽不大,内外湖加在一起不足20公顷,城东南的雍城湖水域面积要比她大几倍,但东湖的人文历史要比雍城湖早不知多少个世纪。东湖就像一位“藏在深闺无人知”的美丽少女,依然掩饰不住她的楚楚动人,形态各异的各式古建筑,雕梁画栋,浓妆艳抹。冬梅春柳夏荷秋菊,东湖四季有花,夏秋更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国画,美轮美奂;冬日的东湖,雪后赏梅有你想象不到的美,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如果把过去的东湖比作小家碧玉,如今的东湖已是一位大家闺秀了。大东湖景区6.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7平方公里,分东湖主景区、雍城湖景区、饮凤苑湿地公园和六营民俗村四大板块,尤其是2018年东湖南广场的建成,其雄伟壮观的凤仪门、高大飘逸的苏轼像,令人大饱眼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书法家、文化学者言恭达先生手书的苏轼《东湖》诗石刻,刊刻于东湖南大门广场30多米巨石之上,给东湖景区再添一处人文景观,再现宋代风貌、北方风格、凤翔风物。如果说雍山是凤翔的父亲山,雍水河是凤翔的母亲河,那么东湖就是凤翔名副其实的母亲湖。
收藏
喜欢
56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整合教学——以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为例
期刊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有五大系列,教材数量多,容量大,但一本教科书只能用36课时学习。很多时候,教师教学观念的保守使得教材与课时的矛盾愈演愈烈,教师疲于备课,变成教材的奴隶,把选修课当成了必修课,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阅读和评价。而学生或囫囵吞枣,
王芳[1]
收藏
喜欢
56
岭南植物的文学书写
学术论文
岭南植物的文学书写属于植物文学与文化研究,是对古代岭南植物意象和题材的专题研究。前两章是通论,首先明晰本文所用“岭南”的范围、自然环境和植物资源;其次,对岭南植物文学书写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个简单扼要的梳理,把它分成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新变期,在梳理过程中重点把握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后六章是对荔枝、槟榔、榕树、木棉、茉莉、素馨和朱槿等七种岭南特色植物的个案研究,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 荔枝一章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首先是王逸《荔枝赋》的创作背景;其次是岭南荔枝与“讽荔”模式以及唐代审美文化的关系;再次是以苏轼为中心阐述荔枝书写所展现出来的贬谪心态;最后是以历代荔枝谱录和荔枝词为主要材料,分析了从宋至清一直争论不休的闽粤荔枝优劣问题,指出这种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是地域学术文化的较量。 槟榔一章则以嚼食文化为中心,指出南北朝士人嚼食槟榔之风,一方面是道教徒所强调的槟榔药用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嚼食槟榔与魏晋风度的合拍。当时的书写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唐宋以后随着南北的统一,士族的衰落,江南地区的士人之间已不再流行嚼食槟榔,故而槟榔书写带着强烈的夷夏之辨和异俗体验。 榕树一章则从贬谪的视野,选取三个经典的榕树意象,探讨榕树文学书写的开启和发展。另外阐述了榕树书写与儒道精神的关系,认为榕树儒道化的观照方式不但是书写的基本模式,而且也具有很强的文化史意义。 木棉一章主要论述了木棉书写与其象征的形成。从木棉花歌、南海神庙的木棉题咏、《碧嶂红棉图》及其题跋切入,主要论证三点:首先是木棉英雄形象的塑造,其次是南花之王地位的奠定,最后是岭南文化代表和象征的形成。 茉莉素馨一章考述了茉莉素馨的入华时间以及它们的异名。另外主要从茉莉的商业性、素馨的历史性出发,论证它们与文学书写的关系,如茉莉书写中独有的乡愁想象、南汉美人素馨故事的层层累积,等等。 朱槿一章通过梳理岭南植物朱槿花作为文学题材和文学意象的流变史,首先厘清它多变的名字及其与文学的关系,其次是汉魏六朝文人对它的审美发现以及歌咏,最后在唐宋文人笔下的意蕴生成。朱槿花朝开暮落和四时芳菲两大特点构成巨大的反差,并因此形成极大的文学张力。
陈灿彬
收藏
喜欢
56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校疏(六則)
会议论文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及注解早期收录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壹]》,①后来重新整理修订版收录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4册.本文依《集成》释文为底本作校补,引用二书整理者的说法分别称作"原注"、"新注"。
蕭旭
收藏
喜欢
56
论北宋理学家石介及其古文创作
期刊
石介是北宋理学之先驱,"宋初三先生"之一。石介复兴儒学不遗余力,他遇事奋然敢为,一生中做了几件颇具影响之事。时人与后人对石介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从论道、论政、论人三个方面分析了石介的古文创作思想。石介的古文创作,以宣传儒家思想,恢复儒家道统为主要目的。其古文创作并非"太学体"佶屈聱牙而不忍卒读。从文学创作艺术风格看,石介的古文创作比较讲究写作艺术,行文堪比苏洵,颇具气势而文从字顺。
扶平凡[1]
收藏
喜欢
56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