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114490条数据
论苏轼对词的变革
期刊
在前人论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较为全面、系统而深入地从改变创作观念、扩大表现功能、移植表现方法三个方面,论述了苏轼对词体的全面变革;同时指出这种变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王兆鹏
收藏
喜欢
60
历代苏轼年谱、词集苏词一览表
期刊
凡例1、本《一览表》的作品号码是《一览表》作者暂时标的。2、本《一览表》作品的排列次序根据词牌第一字的繁体字笔画数。同一笔画数,根据《汉语大词典》的汉字顺序。3、本《一览表》,关于词牌如下:○《江神子》→参看《江城子》。○《采桑子》→参看《采桑子》。○《何满子》→参看《河满子》。○《泛金船》→参看《劝金船》。○《小秦王》→参看《阳关曲》。○《木兰花令》与《玉楼春》,互相参看。
保苅佳昭[1]
收藏
喜欢
60
从阿云案看宋代自首制度的运作
期刊
阿云案作为轰动北宋朝野的一起刑事案件,引发了朝廷的高度关注与持久争论。该案的审理贯穿于宋神宗在位时期,历时十七年方尘埃落定。官方对此案争论的焦点是阿云案是否符合"按问欲举"条款、是否适用自首减免刑罚的规定,由此产生"谋杀减二等"和"绞刑"的分歧。在阿云案的审理中,宋神宗多次主持讨论,颁布四道敕令,最终"以谋杀减二等论"的刑罚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体现出宋代自首制度在运作中敕优于律的特点以及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对自首制度运作的决定性影响。
王玉珠[1]
收藏
喜欢
60
李白詩歌與自由精神
会议论文
李白是中國古代詩人中最具有自由精神與獨立人格的一個狂放詩人。他的自由意識與獨立人格,是先秦士人自由精神的回歸與魏晉士人獨立特行人格的繼承與發揚。自由精神是李白精神的核心,李白精神就是自由精神,李白的形象,也就是中國詩歌史上的“自由詩仙”形象。李白精神,也遠超出了文學的領域,已成了一種中國一種文化現象。我們今天來解讀李白,主要從李白自己詩歌中來認識解讀。做爲一個詩人,他的自由精神也主要是體現在他的詩歌中。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他詩歌創作中的詩體形式的自由、詩法技巧的自由、藝術空間的自由和思想意識的自由四個層面上。
葛景春
收藏
喜欢
60
苏东坡《表忠观碑》刻石考
期刊
在宋代,章惇、蔡京执政后开始全面打压旧法党。直到宣和末年,朝廷禁止有人持有东坡的诗文,并摧毁了他所写的书作和碑文。苏东坡四十三岁所作《表忠观碑》也在不久之后被毁掉。从表忠观的迁移重修及重刻等问题来看,可知该碑的来龙去脉较为复杂。
[日]田上惠一[1];段毅琳(译)[2];堀川英嗣(译)[3]
收藏
喜欢
60
苏轼究竟死于何病
期刊
宋代“南方凡病皆谓瘴”。苏轼逝世前谪贬之地谓“瘴海”、“瘴乡”。所患之病,中医谓之髓枯(急痨)症,西医谓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苏轼疗疾所用之药成为中医名单验方,比西医发现首例患者早787年,比命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早803年。其验方以苏轼名字命名并收入1997年版《中药大辞典》。苏轼病重及病故时所卧之榻,为现代医院病床之肇始。
刘继增[1]
收藏
喜欢
60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论韩愈对杜甫诗歌的接受及拓新
期刊
韩愈崇杜、喜杜、论杜、学杜。韩诗在题材、类型、"穷苦之言"等思想内容上继承杜诗。韩诗在"三偷"、音律、用语、以文为诗等艺术手法上接受杜诗而有拓新。韩诗学杜不泥,学而知变,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申东城[1]
收藏
喜欢
60
何妨吟啸且徐行
期刊
那是2002年的雨季,怀着对教师工作的崇敬以及对未知之途的忐忑,我从河北师范大学走人向往中的河北省重点中学——石家庄二中,心中充满了喜悦:我将要成为一名光荣的语文教师了,我将站立在一个陌生而又神圣的地方。
王晓民[1]
收藏
喜欢
60
挥洒自然得清凉——闲话中国扇文化
期刊
中国的扇子起源极其悠远。晋代学者崔豹在《古今注》记载:“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扇,此扇之始也。”由此可知,我国早在传说中的虞舜时代就有了扇子。扇子最早的作用是仪仗的一种用具,像后来的旗帜一样,以壮威严,用以招贤纳杰。到商代,扇子这种装饰不仅用于宫廷,而且在达官贵人中间也非常流行。当时,他们所乘坐的华丽马车上,都要插一柄名叫“扇汗”的大扇,以遮日蔽雨,后代逐步演化为“华盖”和“障扇”。到了西周。
孙怡清
收藏
喜欢
60
颍州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报纸
张华东群星璀璨的宋代颍州书坛在阜阳的历史发展上,到了宋代,特别到了北宋时期,其文化可以说达到了鼎盛。在中国的历史上,宋代文学艺术就是一座巍峨的高峰,而在阜阳的这段历史上,又恰恰与整个中国文化史相重合。北宋时期,颍州可谓是群星璀璨,晏殊、李建中、欧阳修、苏东坡、蔡齐、曾巩、苏辙、周邦彦、陆游等,他们或在颍州为官,或宦游于此,另外,范仲淹虽未到颍州,但他已是往颍州太守赴任途中,病死徐州。他们在颍州都留下了大量的名篇华章,和有关颍州的众多墨迹书法佳品。在宋代的颍州书法历史上,李建中是不得不提的人物。李建中(945-1013年),字得中,号岩天民伯,京兆(今西安)人,避地入蜀。北宋时期的书法家,曾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迁金部外郞、工部郞中,并掌管过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等,故人称西台。于北宋宗德四年丁未(1007年)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知颍州,虽然他短暂在颍州为官,但书法对颍州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书法风格,多以行书见长,也精熟于草书,并对隶、篆、籀、八分等书体有较深入的研究。得二王之韵,有欧阳询之法的遒劲淳厚,取颜真卿的丰腴,端庄稳健,劲骨洞达,有气宇轩昂之风,为宋初的一代书法大家。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称:“西台本学王大令(献之)书,而拘挛若此,犹韩非之学黄老,李斯之师荀卿也。然观笔势尚有先贤风气,固自佳。”宋高宗赵构《翰墨志》中,对其评价非常高:“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至太宗皇帝始搜罗法书,备尽术访,当时以李建中形瘦健,姑得时誉,犹恨绝无异。”黄庭坚对他也有过极高的推许,称其为艺术修养极高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同年帖》、《贵宅帖》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土母帖》即为李建中的遗存书法作品,其《同年帖》中有“略表西京之物”内容,应是景德至大中祥符初年所写,此时李建中正在颍州为官,包括《贵宅帖》,帖中都有“昨东封”等语,应当时指大中祥符元年真宗赵恒封祀泰山事。这年,李建中也正在知颍,由此可见李建中的这两个帖,当是知颍任上所写。另外,他的《土母帖》,曾刻入清《三希堂法帖》中,此帖是他所流传下来最为精彩的一件作品,集中表现他书法艺术造诣和风格,为书法功力之“神品”。这些在颍州为官或游于颍州的文化艺术巨匠,无疑对颍州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欧、苏是巨匠。而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欧苏仍然是巨匠,并且苏东坡在书法上被列为宋四家之首。欧阳修(1007-1072),作为一代文豪,能知颍,这是颍州的幸事。欧阳修在颍州为官大约为一年零五个多月,虽时间不长,他“乐颍州民物水土,有久居之意”。所以,他把颍州当成自己的家,举家迁到颍州,退休后又留颍并终老于颍州。作为异地他乡之客,将颍州作为他的第二故乡。欧阳修在颍州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他虽然传世墨迹很少,但在颍州写出的有《上恩帖》是“复端明(司马光)侍读札”。欧阳修的书法多以楷书为多,受颜真卿书法风格影响较多些。苏东坡评价欧公之书法特色:“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从其评价中可以看出欧公书如其人的仪表风范。欧阳修对书法特别酷爱,自幼到老,习字不辍,自称“余每见笔辄书”。虽然他多以楷书行世,但对草书的学习也用劲尤勤。他临习欧阳询、颜真卿、李邕,草书写怀素,他在《学真草书》中说道:“自此以后,三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其名。”他终日爱书,并“见笔辄书”,所以,他对书法的感悟颇多,有他自己的见解。他曾戏谓蔡襄说:“学书如泝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他的尺牍《上恩帖》是他晚年在颍州时写给司马光的信札。“其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苏东坡语)。另外还有横细竖粗,撇笔枯长的特点。整篇作品笔工精致,点画之间,一丝不苟。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欧阳修的书法艺术虽然没有像他文学、史学等方面开宗立派,他能将优秀的书法家团结在身边,他的书学思想对促进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欧阳修的书法理论与实践,打破了晋唐以来的书学传统思想,开启了宋代“尚意”书风。做为宋四家之首的苏东坡,也是尚意之风的代表人物。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名轼,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两次到过颍州,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他在知颍时,写了大量诗词和书法作品。《颍州西湖月夜泛舟听琴一首》、《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菊说》,最有名的当数《祷雨帖》,无论是诗词文学或者书法,对阜阳都有较深远的影响。苏东坡在书法上,注重自我思想的融入和精神的渲泄,观其书法,是追求一种创作态度和思想的自由化,由此,他倡导尚意书风,他的这种书法学术思想,引领当时的一代新风。宋代书法尚意这一理论,苏东坡是一个推波助澜者,是一个践行者,他把书法作为对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这是他所追求的一种文人的自我状态,抒发情感,追求性情。苏东坡说:“当初无意欲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反推求”,由此可以看出他创作的心态,他崇尚的是一种个人意趣的思想。苏东坡的书法与人不同,与时不同,这是他的风格特征,他浓墨,结体扁平,字的大小由情而发,大小悬殊,对法度上,他则更讲究一种随性的东西,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和古朴粗拙。苏东坡书风的形成,也许与他一生坎坷的仕途有关。他的人生起伏跌荡,数起数落,之所以他的书法和文艺思想有开先河、追自然、抒胸襟的状态,这与他人生经历有关。苏东坡在颍州留下了不少墨迹。苏轼一生曾两次到过颍州,第一次是他三十六岁时赴杭州任通判途中,来颍州看望他的恩师欧阳修。第二次即元祐六年知颍。他做颍州太守时,颍州大旱,他写了《祈雨帖》,另外还有《菊说帖》,给颍州书法史上留下一笔重要财富。综观宋代颍州历史,欧苏这两位文坛巨匠、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他们的文学思想、书学思想,对颍州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近百年来阜阳书坛看,依然有学习苏轼的名家,如清代的苏廷煜、民国时期的张鹤云、徐连江,著名书法家黎国琛先生,他们都是受到苏体风格的影响。(之二)
收藏
喜欢
60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