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114490条数据
苏轼因词得福
期刊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岁当丙辰。这一年的中秋节是个很平凡的日子,但却产生了一首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词章。这一年,苏东坡正在密州知州任上。由于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被黜为密州知州。在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的风习下,自然有被贬谪的感觉。这一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在外,颇为失意。父母都没有了,兄弟俩仕途又都很坎坷,
毕宝魁
收藏
喜欢
60
宋代士人园林中的“乐”文化意象及其营造思想研究
期刊
《论语·雍也》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文化很早便与山水产生了联系,对古典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主教化、从人德”,到春秋时期孔子、颜回追求“克己复礼”的“君子之乐”,孟子提倡的“众人之乐”,老庄所描述的“隐逸之乐”,“乐”已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到宋代,理学盛行,基于对名教之乐的追求,“独乐”与“众乐”的思想发展成熟,成为士人园林中“乐”文化意象的主要内核。不同的“乐”文化引导不同的园林空间行为,进而形成不同的空间范式,在“独乐”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探幽”“明性”两种审美范式;在“众乐”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揽胜”“宴乐”“邀游”三种审美范式。“乐”文化影响士人园林空间模式的变化,也为明清私园向着“芥子纳须弥”的进一步发展指引了方向。剖析宋代“乐”文化意象的类型以及营造特点,对于理解“乐”文化在中国园林发展中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对现代园林营造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崔陇鹏[1];刘琪[1]
收藏
喜欢
60
论苏轼的诗酒人生与醒醉心态
学术论文
苏轼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诗酒人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酒诗、酒词和酒文,而且在作品中呈现了与前代诗酒传统不同的饮酒心态。本文选择苏轼的文学创作与酒之密切关系为切入点,从苏轼诗酒人生的静态分析、苏轼诗酒人生的动态呈现和苏轼醒醉心态对诗酒传统的超越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苏轼诗酒人生的静态分析。首先,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和《苏轼文集》以及邹同庆、王宗堂所著的《苏轼词编年校注》,统计各集中“酒”字出现的次数,将其作为附录列为文章之后,以进行文献上的支撑。其次,依托文本和史料,从酒的称谓、盛酒容器和酿酒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苏轼文学作品中的酒事象:酒的称谓又细分为以原料或添加的配料作称谓、以产地作称谓、以色味形作称谓、以酿造或饮用时间作称谓、以隐喻义作称谓五种;盛酒容器的种类十分繁多,故划分了15类进行详细分析;酿酒方法这一部分,不仅梳理了散落在苏轼作品中的各酿酒方法,还对《东坡酒经》这一总结性的著作进行了分析。以上是一个静态的梳理,涉及到的酒事象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部分是苏轼诗酒人生的动态呈现。主要结合宋朝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坛现象,尤其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各时期作品,详尽分析其在初入仕途及自请外放时期、黄州及流寓江淮时期、元祐及流放岭南时期三个人生阶段的酒文学创作,并探究各人生阶段的诗酒表象背后隐含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感的不同,这是一个动态的梳理。 第三部分是苏轼的醒醉心态对诗酒传统的超越。首先,对宋前文人的诗酒传统进行梳理,总结出历代有代表性的饮者在传统的诗酒创作中的思想心态:建安饮者试图以酒为突破口找寻生命意义,但始终突围未遂;魏晋饮者将酒视为工具,以此来掩饰内心的焦虑;唐代饮者狂饮滥醉,以酒来麻醉自己。随后,重点阐述苏轼的醒醉心态较前人的独特之处,在对醒醉心态的内涵进行定义之后,具体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即其不因避世而狂饮、也不因掩饰焦虑而烂醉狂欢,更不以酒量大小论输赢,随性自由,只求品得“半酣”之味,并进一步总结其对酒文学创作产生的新的意义。
梅文文
收藏
喜欢
60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林语堂诗词翻译策略研究——以《苏东坡传》为个案
学术论文
林语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旅美多年,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创作出了一系列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苏东坡传》就是其中一例。苏东坡是林语堂最喜欢的一位中国诗人。在这部传记中,林语堂把苏东坡毕生所写的上百篇诗歌、书信等翻译成英文,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西方读者,让西方读者更加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该传记在西方能得以传播离不开林语堂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恰当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规范论是描述翻译学中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图里是第一位对翻译规范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该理论强调翻译活动并非一种单纯的文本操作,而是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要素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他将翻译规范分为三类——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初始规范决定译文的整体翻译策略;预备规范影响译者对于文本的选择,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及译者个人因素都会对文本的选择造成影响;而操作规范则影响文本层面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 本文根据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分类,采用描写性研究的方法,以《苏东坡传》中的诗词为个案,结合案例来探讨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论,即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在《苏东坡传》诗词译介过程中的体现和影响。归纳总结出了林语堂诗词翻译的特点,包括林语堂采用五大翻译方法,即意译、仿译、改译、直译和音译等对诗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灵活处理。这些改动并非随意,除了兼顾翻译的忠实性,还考虑到了当时国内外的社会文化因素,意在使该文本在西方文化中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最后,本文得出三点结论:第一,《苏东坡传》中诗词的翻译受到了多重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语境、个人偏好和经济状况等,这些都印证了图里的预备规范;第二,林语堂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包括意译、仿译、改译、直译和音译等,这些体现了图里的操作规范;同时林语堂关注诗词翻译的特点,这一点与他的翻译思想相一致。第三,林语堂努力在“可接受性翻译”和“充分性翻译”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一点也体现了图里的初始规范。他所使用的这些诗词翻译策略和方法对于广大翻译者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同时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健丽
收藏
喜欢
60
略论文学史的写法——以木斋《宋词体演变史》为视角的探讨
期刊
有学者说,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当代史,这无疑是深刻的。当今的古代文学研究,正面临着方法论的变革。木斋先生的《宋词体演变史》和关于古诗十九首与汉魏五言诗发生史的研究,正如傅璇琮先生所说:"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发人深省的具有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创新见解。"(参见傅璇琮先生《历史的化石·序》,东方出版社,2009年8月版)长江学者张法教授亦说:"木斋让中国文学史不得不重思重写。"木斋先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重建学术机制和学术话语"的命题,值得学术界深思。由此本刊又特别邀请张法教授、欧明俊教授等学者针对汉魏五言诗和词体文学史的重新写作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这六篇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方法论话题,希望能对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启迪,也欢迎学界同仁展开讨论。
欧明俊[1]
收藏
喜欢
60
由点见面,把握诗词鉴赏的脉络
期刊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之一中写过这样的话:“谁知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一朵红花代表着万紫千红的春色,“一点”和“无边”正是点和面的关系。我们平时所说的“由一斑而窘全豹”也是这个意思。当然,有时的“点”虽然是“面”上的一个局部,但并不能代表全面,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就如瞎子摸象。诗人创作时,深明点和面的辩证关系,总是选取能代表面的典型事物或特征来表现,从而极经济地概括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于阅读欣赏时善于由点见面。
朱正祥[1]
收藏
喜欢
60
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期刊
古诗词艺术歌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其第一任妻子王弗所作的悼亡词,由当代著名作曲家敖昌群作曲。悼亡诗源于《诗经》,《诗经·唐风·葛生》被誉为悼亡诗之祖,而悼亡词是苏轼的首创。这首词和前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苏轼以记梦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亡妻真挚的情感。本文将从词、曲作者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作品音乐结构,演唱时的情感等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解读。
潘善海[1]
收藏
喜欢
60
《后汉书》勘误三则
期刊
其一,《和帝纪》永元十六年(104)秋七月戊午诏书李贤注有衍文。该诏书曰:今秋稼方穗而旱,云雨不霑,疑吏行惨刻,不宣恩泽,妄拘无罪,幽闭良善所致。其一切囚徒于法疑者勿决,以奉秋令。李贤注引《礼记·月令》曰:'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决小罪。'[中华书局1965年版(版本下同),第192页]今本《礼记·月令》与李贤所引相关的内容为:'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
刘鸣[1]
收藏
喜欢
60
一首被严重误读的诗篇——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读
会议论文
<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开元十六年(728年)春, 于江夏送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孤帆远影碧山尽”,“远影”一作“远映”,“碧山”一作“碧空”。这首诗是李白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古来共谈、倍受推崇,以至于有“送别诗之祖”的盛名;也因为如此,围绕这首千古定评的诗,尤其是诗中“孤帆远影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二句,留下了许多评述和解
阮堂明
收藏
喜欢
60
苏东坡幸亏生在宋朝
期刊
苏东坡是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文学大师。九百年来,他像一块兀立不动的文学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伟大的文人之所以不朽,就因为他是一"代"文人,这个"代",代表着一个年代,一个朝代,也代表着一个跨越历史进程的时代。如果中国文学史没有这一块基石的话。
李国文
收藏
喜欢
60
到底了
<
1
2
...
711
712
713
714
7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