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114490条数据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三苏作品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
苏轼
收藏
喜欢
60
绿筠亭
三苏作品
爱竹能延客,求诗剩挂墙。风梢千纛乱,月影万夫长。 谷鸟惊棋响,山蜂识酒香。只应陶靖节,会听北窗凉。
苏轼
1060
收藏
喜欢
60
《观湖二首》其二
三苏作品
朝阳照水红光开,玉涛银浪相徘徊。山分宿雾尽宽远,云驾高风驰送来。 升霞彩色欹残火,及物气焰明纤埃。可怜极大不知已,浮生野马悠悠哉。
苏轼
收藏
喜欢
60
《临江仙(熙宁九年四月一日,同成伯、公谨辈赏藏春馆残花,密州邵家园也。)》
三苏作品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世苦厌求。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
苏轼
收藏
喜欢
60
《和陶咏三良》
三苏作品
此生太山重,忽作鸿毛遗。三子死一言,所死良已微。 贤哉晏平仲,事君不以私。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 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魏颗真孝爱,三良安足希。 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所以靖节翁,服此黔娄衣。
苏轼
收藏
喜欢
60
是父是子——三苏家风进万家主题展活动
文化活动
收藏
喜欢
60
苏诗旧注补正(七)
期刊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此诗乃苏轼元丰七年在金山作。中泠,泉名,在金山。而涪江何指?查慎行注云:'《方舆胜览》:涪江自思州上费溪发源,经五十八节滩,方至黔州溉。自黔州溉与施州江会流,凡五百余里,与蜀江会于涪水之东。以其出于黔州,又名黔江。'
馬德富[1]
收藏
喜欢
60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研究
学术论文
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是追求精神自由,是“逍遥游”。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诸侯纷争、风云多变、战事频繁是当时的生活常态。他当过漆树园的小吏,社会地位低下,正是由于他的处境,他才有机会了解社会上层的黑暗以及社会下层劳动者的不易。他厌恶社会现实,他想要挣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因此他认为,只有把人性从权力、金钱、名誉等束缚中解放出来,恢复纯真素朴的生命本真,才能从“有待”的现实世界进入“无待”的逍遥境界。庄子的这种消极态度,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的独到见解,发人深思。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阐述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第一部分探讨了“逍遥游”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思想渊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庄子的社会地位低下,他渴望精神世界的解脱;庄子主要受老子的思想的影响,以及综合其他思想家的观点,从而形成“逍遥游”思想的独到见解。 第二部分阐述了“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解释了“逍遥”与“游”的含义以及“逍遥游”的含义。其次,总结了“逍遥”的表现。其一是从鲲化为鹏来说明“逍遥”顺应了自然变化;其二是从庄周梦蝶来说明“逍遥”表现为物我两忘;梦中的蝴蝶是物我两忘的最好见证,体现了庄子精神遨游的忘我境界;其三是从自然无为来说明“逍遥”主要表现为无心无情;其四是从庖丁解牛的实践过程论证了“逍遥”表现为与道合一;其五是从至乐至美的角度论证庄子追求的是逍遥之乐。最后,总结了“逍遥游”的修养工夫,即无己、无功、无名,心斋、坐忘,和外生、见独。层层递进的修养工夫,表现了庄子“逍遥游”的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即最后部分,主要是对庄子“逍遥游”思想展开评价。其一是“逍遥游”思想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其二是“逍遥游”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积极影响上,其思想在哲学、文学和绘画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也不能忽略其消极影响;最后是“逍遥游”思想对当代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敢于追求个性自由,保持积极的生命态度,并且要不断地开拓思维方式。 总之,研究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不仅可以了解庄子所追求的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而且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修养工夫,使“逍遥游”思想归于一种实践过程。这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具有反思意义,有利于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世界的客观性和非目的性,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李亚飞
收藏
喜欢
60
司马光的人品和家风
期刊
“修齐治平”四字,司马光践履得十分到位。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能立名成业,侈必堕落白败”.并视为“大贤之深谋远虑”。
王兆贵
收藏
喜欢
60
稼轩词风格论
学术论文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词风格的集大成者。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以气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其传世之作600多首,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丰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情和清新质朴的格调。作为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辛弃疾和他的稼轩词在宋词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辛弃疾吸取了婉约词的特长,丰富了豪放词的技巧,以优美的词体形式表现了豪迈奔放的感情。这主要是因为辛弃疾的品质和艺术造诣得到统一的结果。即先有了百折不回的爱国之事,才能出现这种独有的风格。这种刚柔相济、正反相成的词风,可以说是古今无两的。他的词正是人品和词品相结合的产物。稼轩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它熔豪放与婉约于一炉,形成了以豪放为基调,而又不失温婉的独特风格。认为“悲壮沉郁,含蓄蕴藉”是对其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的极好概括。 辛弃疾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上,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尽其能事。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稍晚于他的南宋词人刘克庄著《辛稼轩集·序》中评价其词:“大声革堂革答,小声铿金訇,横绝六合”。稼轩词虽以“豪放”著称,却不失婉转含蓄的本色;它以雄健之笔抒发豪放悲壮沉郁不平之气的同时,又葆有委婉曲折、含蓄蕴藉的词质。后世之人对辛弃疾的评价也非常高。清人王士《花草蒙拾》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四库全书总日提要》评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亦言:“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本文拟对稼轩词的风格作较为全面的分析,以求证其“悲壮沉郁,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
臧甲友
收藏
喜欢
60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