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114490条数据
获见帖-苏轼
可移动文物
收藏
喜欢
176
论语拾遗
三苏作品
予少年为《论语略解》,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书者十二三也。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为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意有所未安。时为籀等言,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遗》,恨不得质之子瞻也。 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恶之,斯以为不仁矣。仁者直道而行,无求于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为是者,将以济其不仁尔 。故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又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亦可谓贤矣。然贫而乐,虽欲谄,不可得也。富而好礼,虽欲骄,亦不可得也。子贡闻之而悟曰:“士之至于此者,抑其切磋琢磨之功至也欤?”孔子善之曰 :“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举其成功而告之,而知其所从来者,所谓闻一以知二也欤? 《易》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诗》曰:“思无邪。”孔子取之,二者非异也。惟无思,然后思无邪;有思,则邪矣。火必有光,心必有思。圣人无思,非无思也。外无物,内无我,物我既尽,心全而不乱。物至而知可否,可者作,不可者止,因其自然,而吾未尝思。未尝为此,所谓无思无为,而思之正也。若夫以物役思,皆其邪矣。如使寂然不动,与木石为偶,而以为无思无为,则亦何以通天下之故也哉?故曰“思无邪。思马斯徂。”苟思马而马应,则凡思之所及无不应也。此所以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致力于思,徒思而无益,是以知思之不如学也,故十有五而志于学,则所由适道者顺矣;由是而适道,知道而未能安则不能行,不能行则未可与立,惟能安能行乃可与立,故三十而立,可与立矣;遇变而惑,则虽立而不固,故四十而不惑,则可与权矣;物莫能惑,人不能迁,则行止与天同,吾不违天,而天亦莫吾违也,故五十而知天命;人之至于此也,其所以施于物而行于人者至矣,然犹未也,心之所安,耳目接于物,而有不顺焉,以心御之而后顺,则其应必疑,故六十而耳顺。耳目所遇,不思而顺矣,然犹有心存焉,以心御心,乃能中法,惟无心然后从心而不逾矩,故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与物为二,君子之欲交于物也,非信而自入矣,譬如车,轮舆既具,牛马既设,而判然二物也,夫将何以行之?惟为之輗軏以交之,而后轮舆得藉于牛马也。輗軏,辕端持轭者也。故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车与马得輗軏而交,我与物得信而交。金石之坚,天地之远,苟有诚信,无所不通。吾然后知信之为輗軏也。 不仁而久约,则怨而思乱,久乐则骄而忘患,故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然则何所处之而可?曰:仁人在上,则不仁者约而不怨,乐而不骄。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与竖刁、易牙俱事桓公,终仲之世。二子皆不敢动,而况管仲之上哉! 仁者无所不爱。人之至于无所不爱也,其蔽尽矣。有蔽者必有所爱,有所不爱。无蔽者无所不爱也。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以其无蔽也。夫然犹有恶也。无所不爱,则无所恶矣。故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其于不仁也,哀之而已。 性之必仁,如水之必清,火之必明。然方土之未去也,水必有泥,方薪之未尽也,火必有烟。土去则水无不清,薪尽则火无不明矣。人而至于不仁,则物有以害之也。”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非不违仁也,外物之害既尽,性一而不杂,未尝不仁也。若颜子者,性亦治矣,然而土未尽去,薪未尽化,力有所未逮也,是以能三月不违仁矣,而未能遂以终身。其余则土盛而薪强,水火不能胜,是以日月至焉而已矣。故颜子之心,仁人之心也,不幸而死,学未及究,其功不见于世。孔子以其心许之矣。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此仁人之功也。孔子以其功许之矣。然而三归反坫,其心犹累于物,此孔、颜之所不为也。使颜子而无死,切而磋之,琢而磨之,将造次颠沛于是,何三月不违而止哉!如管仲生不由礼,死而五公子之祸起,齐遂大乱。君子之为仁,将取其心乎?将取其功乎?二者不可得兼,使天相人,以颜子之心收管仲之功,庶几无后患也夫! 孔氏之门人,其闻道者亦寡耳。颜子、曾子,孔门之知道者也。故孔子叹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苟未闻道,虽多学而识之,至于生死之际,未有不自失也。苟一日闻道,虽死可以不乱矣。死而不乱,而后可谓学矣。 孔子历试而不用,慨然而叹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此非孔子之诚言,盖其一时之叹云尔。子路闻之而喜。子路亦岂诚欲入海者耶?亦喜孔子之知其勇耳。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盖曰无所取材,以为是桴也,亦戏之云尔。虽圣人其与人言,亦未免有戏也。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孔子以忠许之而不与其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孔子以清许之,而不与其仁。此二人者,皆春秋之贤大夫也,而孔子不以仁与之。孔子之以仁与人固难。殷之三仁,孤竹君之二子,至于近世,惟齐管仲,然后以仁许之。如令尹子文、陈文子,虽贤未可以列于仁人之目,故冉有、子路之政事,公西华之应对,与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一也。臧文仲,鲁之君子也,其言行载于鲁,而孔子少之曰:“臧文仲不仁者三,不智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智也。”舍是六者,其余皆仁且智也欤?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君子而不仁,则臧文仲之类欤? 孔子居鲁,阳货欲见而不往。阳货时其亡也,而馈之豚。孔子亦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与孔子三言。孔子答之无违。孔子岂顺阳货者哉?不与之较耳。孟子曰:“当是时,岂得不见?”夫先之而必答,礼之而必报,孔子亦有不得已矣。孔子之见南子,如见阳货,必有不得已焉。子路疑之,而孔子不辩也。故曰:“予所否者,天厌之。”以为世莫吾知,而自信于天云尔。 泰伯以国授王季,逃之荆蛮。天下知王季文武之贤,而不知泰伯之德,所以成之者远矣。故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子瞻曰:“泰伯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民无得而称之,有让国之实,而无其名,故乱不作。彼宋宣、鲁隐,皆存其实而取其名者也,是以宋、鲁皆被其祸。”予以为不然。人患不诚,诚无争心,苟非豺狼,孰不顺之。鲁之祸始于摄,而宋之祸成于好战,皆非让之过也。汉东海王彊以天下授显宗,唐宋王成器以天下让玄宗,兄弟终身无间言焉,岂亦断发文身。子贡曰:“泰伯端委以治吴,仲雍继之断发文身。”孰谓泰伯断发文身示不可用者,太史公以意言之耳。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谷,善也。善之成而可用,如谷苗之实而可食也。尽其心力于学,三年而不见其成功者,世无有也。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妇人者,太姒也。”然则武王盖臣其母乎?古者,妇人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故《春秋》书鲁僖公之母曰:“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禭。”太姒虽母,以九人故,谓之臣可也。 或问子西,孔子曰:“彼哉!彼哉!郑公孙夏无足言者。”盖非所问也。楚令尹子西,相昭王,楚以复国,而孔子非之,何也?昭王欲用孔子,子西知孔子之贤,而疑其不利楚国。使圣人之功不见于世,所以深疾之也。世之不知孔子者众矣,孔子未尝疾之,疾其知我而疑我耳。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为鲁大夫,邻国有弑君之祸,而恬不以为言,则是许之也。哀公,三桓之不足与有立也。孔子既知之矣。知而犹告,以为虽无益于今日,而君臣之义,犹有儆于后世也。子瞻曰:“哀公患三桓之逼,常欲以越伐鲁而去之。以越伐鲁,岂若从孔子而伐齐?既克田氏,则鲁公室自张,三桓将不治而自服,此孔子之志也。”予以为不然,古之君子,将有立于世,必先择其君。齐桓虽中主,然其所以任管仲者,世无有也,然后九合之功,可得而成。今哀公之妄,非可以望桓公也,使孔子诚克田氏而返,将谁与保其功?然则孔子之忧,顾在克齐之后,此则孔子之所不为也。 孔子以礼乐游于诸侯,世知其笃学而已,不知其他。犁弥谓齐景公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卫灵公之所以待孔子者,始亦至矣,然其所以知之者,犹犁弥也,久而厌之,将傲之以其所不知,盖问陈焉。孔子知其决不用也,故明日而行,使诚用之,虽及军旅之事可也。 道之大,充塞天地,瞻足万物,诚得其人而用之,无所不至也。苟非其人,道虽存,七尺之躯有不能充矣,而况其余乎?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此里巷之鄙夫,直情而恣行者也。而孔子何难焉?盖知不义之可恶,而欲以小惠徼誉于世,世必以是取之,此孔子之所难也。 古之教人必以学,学必教之以道。道有上下。其形而上者,道也;其形而下者,器也。君子上达,知其道也;小人下达,得其器也。上达者,不私于我,不役于物。故曰:“君子学道则爱人。”下达者知义之不可犯,礼之不可过。故曰:“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如使人而不知道,虽至于君子,有不仁者矣,小人则无所不至也。故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有道者不知贫富之异,贫而无怨,富而无骄,一也。然而饥寒切于身而心不动,非忘身者不能。故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忠信、泛爱而亲仁,皆其质也。有其质矣,而无学以文之者,皆未免于有过也。故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此六者,皆美质也,而无学以文之,则其病至此。故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质如孔子不知学,皆六蔽之所害,盖无足怪也。 人生于欲,不知道者,未有不为欲所蔽也。故曰:“人之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始学者,未可以语道也。故古之教者,必始于《周南》。《周南》、《召南》,知欲之不可已。而道之以礼,以礼济欲。夫是以乐而不淫,始学者安焉,由是以免于蔽。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者也欤?”言欲之蔽也。 古之传道者必以言,达者得意而忘言,则言可尚也。小人以言害意,因言以失道,则言可畏也。故曰:“予欲无言,圣人之教人亦多术矣。行止语默,无非教者。”子贡习于听言,而未知其余也,故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夫岂无以感而通之乎? 卫灵公以南子自污,孔子去鲁从之不疑。季桓子以女乐之故三日不朝,孔子去之如避寇仇。子瞻曰:“卫灵公未受命者,故可。季桓子已受命者,故不可。”予以为不然。孔子之世,诸侯之过如卫灵公多矣,而可尽去乎?齐人以女乐间孔子,鲁君大夫既食饵矣。使孔子安而不去,则坐待其祸,无可为矣,非卫南子之比也。 君子无所不学,然而不可胜志也,志必有所一而后可。志无所一,虽博犹杂学也。故曰:“博学而笃志。”将有问也,必切其极,退而思之,必自近者始。不然,疑而不信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自夫妇之所能而思之,可以知圣人之所不能也。故曰:“切问而近思。”君子为此二者,虽不为仁,而仁可得也。故曰:“仁在其中矣。”
苏辙
收藏
喜欢
176
浙江图书馆藏朱祖谋《宋词三百首》稿本考述
期刊
浙江图书馆藏朱祖谋选《宋词三百首》为初编稿本。稿本选录词人86家,词作312首。该书圈点、删改之处甚多,从中可窥探其成书过程。稿本墨批共有27条,为朱祖谋所作,交代所选词作的版本依据,从中可知,朱氏在编选词集时旁摭众家,择善而从;另有况周颐所作朱批20条,可以作为其词学批评文献的辑补。批注亦可探究朱况二人的选词观念与词学宗旨。
项鸿强[1]
收藏
喜欢
176
欧阳修《述梦赋》与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比较
期刊
欧阳修的《述梦赋》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同为悼亡之作,且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欧阳修的悼亡赋着重的是思,或梦幻,或想象;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对其妻子无尽的怀念,以及对自身遭遇无限的悲凉感。欧阳修的《述梦赋》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文学式样和叙述风格方面迥然不同:一为古赋,一为长短词;一辞采瑰丽,一平易流畅。但他们对亡妻的悼念之情,都是一样的痛彻心扉,并且在梦的意象、以情动人、即景生情、有我之境等艺术表现手法上更是表现出很多的相似性。
陈政[1]
收藏
喜欢
176
论苏轼文学的豪放风格
期刊
豪放风格的作品内容(风)上须具有无限制的对象和气节冲天的自由情感及思想,体制(格)上须发挥无所不能的表现技法,描写生动而真实。以此为尺度,苏轼文学无论从“风”的侧面还是从“格”的侧面,都符合豪放的标准,故苏轼文学是豪放风格的文学。
洪瑀钦[1]
收藏
喜欢
176
给辛弃疾将军的信
期刊
尊敬的辛弃疾将军:您好,相信您会特别喜欢这个称呼!认识您是源于东坡先生这个天才,有人说比苏轼更了不起的词人是辛弃疾,我很好奇,因此,读了您的诗词,看了您的纪录片,甚至还翻看了一些似懂非懂的文献。几百首词流传千古,可您却说志不在“词”。一直在想,您是如何做到一生忠君爱国,虽壮志未酬,收复失地之理想却始终不灭的。
李若宁[1];汤豪(指导)[2]
收藏
喜欢
175
《宋史·礼志》史料辨析与考订——基于对《宋史礼志辨证》的解读
期刊
《宋史·礼志》是研究宋代礼制的重要文献,然因诸多原因,《宋史》史料杂乱而失于考订,给学者带来诸多不便。《宋史礼志辨证》一书逐条辨析《宋史·礼志》史料之来源、正误、剪裁得失,同时亦对相关典籍记载的错失加以辨证,为学者研究宋代礼制提供更为可靠的史料依据。《宋史礼志辨证》详征博引、考订严密、论断审慎,是近年来学界对《宋史·礼志》进行细致考订的重要著作。
张志云[1,2]
收藏
喜欢
174
苏辙不出兵
报纸
李开周网上很多文章在谈苏东坡和弟弟苏辙的关系,有的猛夸苏辙是“大宋第一暖男”,有的说苏辙不惜用官位给苏东坡赎罪,为了救哥哥才一路做到宰相。在真实历史上,苏辙对苏轼确实很好。我们先简单聊聊苏轼和苏辙的前半生。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仨:苏洵、苏轼、苏辙。其中苏洵是老爸、苏轼是大哥、苏辙是小弟,关于这一点,人所共知。事实上,苏洵总共生了仨儿子,大儿子名叫苏景先,在苏轼3岁(虚岁,下同)那年不幸夭折了。照这个排行,苏轼是老二,苏辙应该算老三。苏轼和苏辙同父,但未必同母,因为苏洵娶有一妻二妾,妻子姓程,两个小妾分别姓杨和任。程氏生了苏轼,史有明载,但苏辙是谁生的呢?可能是程氏生的,也可能是杨氏或者任氏生的。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人称“苏小妹”,嫁给了苏轼的得意门生秦少游。实际上苏轼没有妹妹,只有一个姐姐,在眉山大家族中排行第八,人称“苏八娘”。苏八娘嫁到眉山官宦之家,20岁左右被虐待至死,所以,苏轼哥俩很长时间都不跟姐姐的婆家来往。苏轼和苏辙在同一年结婚,那年苏轼19岁,苏辙才16岁。婚后第二年,哥俩就跟随父亲苏洵进京考进士。苏轼和苏辙同时考中,但苏洵却落榜了。考中进士后,哥俩又参加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时称“铨试”),都没能通过。直到公元1061年,哥俩再次进京,终于在最高级别的选官考试(时称“制举”)中取得优异成绩。当时苏轼26岁,苏辙23岁。公元1062年,苏轼正式进入官场,被派往陕西做官,而苏辙则谢绝了朝廷的派遣,留在京城开封侍奉苏洵。苏轼在陕西凤翔府(今宝鸡市)当了三年“签判”(全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相当于市政府秘书长),苏辙则在开封侍奉了三年老父亲。也就是说,为了给父亲尽孝,同时也为了让哥哥安心工作,苏辙放弃了早早做官的机会。用儒家伦理讲,他做到了“孝”和“悌”,堪称道德标杆。公元1065年,苏轼从陕西回到开封,改做京官。眼见哥哥回京,父亲有人侍奉了,苏辙才前往河北大名府担任“推官”(相当于市政府副秘书长),那是他在官场的第一份工作。但苏辙到大名府刚一年,父亲就去世了,苏辙和苏轼扶柩还乡,丁忧守制,直到公元1069年才再次进京。进京后,苏轼在开封府做“推官”,苏辙被派往陈州(今河南周口)做“教授”(相当于教育局局长)。此后十年里,苏轼仕途都很顺利,从推官升通判(副市长),从通判升知州(市长),在各地岗位上不断升迁。苏辙呢?一直当副职,不过官衔也在升迁。但是到了公元1079年,苏轼在浙江湖州当知州的时候,出大事了,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了。关于“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各种论述车载斗量,这里无需啰嗦,我们只看看苏辙在此案中的表现。案发之时,远在湖州的苏轼毫不知情,而正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做签判的苏辙因为离开封很近,收到了好友王诜王驸马的书信,赶紧派仆人骑快马飞奔湖州。遗憾的是,那个仆人半道上耽搁,让抓捕苏轼的钦差赶到了前面。当然,就算仆人能提前赶到湖州,也不能扭转案情,但却可以让苏轼有个思想准备。公元1079年八月十八,苏轼被押解到开封,当天深夜下了大狱。苏辙先托京城友人打探案情,然后向宋神宗上书求情。这篇文章叫做《为兄轼下狱上书》,全文有几百字,我们只摘录其中最关键的几句: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微臣早年丧父,与兄长苏轼相依为命,如今得知他被捕入狱,全家惊恐,痛哭失声。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我哥苏轼本性并不坏,仅仅是天性耿直,爱发议论,被人抓住了把柄。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微臣愿意将所有官职还给朝廷,只求陛下开恩,不敢奢望您免去他的罪过,但愿您能饶他一死。苏辙与苏轼的兄弟感情向来深厚,所以这篇文章发自肺腑,绝无水分。苏东坡怕死吗?当然。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喜生畏死是人之天性,就连苏东坡也不例外。但在小命难保之时,苏东坡第一个想到的总是苏辙。不过还必须说明的是,当时宁可罢官也要为苏轼求情的人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其中包括驸马王诜、苏辙的上司张方平、苏轼的同乡范镇、苏轼的同学章惇、苏轼的学生黄庭坚、黄庭坚的舅舅李常、黄庭坚的岳父孙觉、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这些人都是官员,有的还是高官。后来苏东坡出狱,流放黄州,这些求情者也都受到牵连,有的被罢官,有的被降级,有的被罚款。比较一下哥俩的性格,苏东坡更加直率,更加幽默,更喜欢开玩笑,所以树敌较多。苏辙呢?少年老成,城府较深,所以在后半生升官更快。宋哲宗在位时,奶奶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兄弟都得到重用。苏轼从杭州知州升礼部侍郎,又从礼部侍郎升礼部尚书。苏辙从户部侍郎升御史中丞,又从御史中丞升尚书右丞。宋朝搞的是群相制度,朝堂上一群宰相,其中“尚书右丞”只比“尚书左丞”低半级,相当于副宰相。到这时候,苏辙的官位已经比苏轼高了。苏辙为什么能做更大的官呢?因为那时候实际上的国家领导人并非宋哲宗,而是高太后。高太后非常谨慎,所以更喜欢生性谨慎的苏辙。但苏辙有时候又太谨慎了,谨慎到了简直欠揍的地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公元1091年六月,西夏十万大军入侵陕西,屠戮军民万余人。高太后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其他人都主张出兵反击,苏辙却极力反对。苏辙说:“凡欲用兵,先论理之曲直。我若不直,则兵决不当用。”出兵先看占不占理,如果我方不占理,坚决不能出兵。苏辙又说:“夏人引兵十万,直压熙河境上,不于他处作过,专于所争处杀人,此意可见。此非西人之非,皆朝廷不直之故。”西夏干吗出兵十万来打我们呢?因为我们对不起西夏。苏辙还说:“边臣贪功生事,不足以示威,徒足以败坏疆议,理须戒敕。”边疆守将跟西夏交战,属于贪功生事,于我大宋不利,朝廷应该申斥守将。其实西夏一直在攻打北宋边疆,王安石变法时期成功反击,夺回失地,还修筑了许多堡垒。司马光一执政,不仅将那些土地拱手送给西夏,还拆除了绝大部分堡垒。作为司马光的追随者,苏辙继续坚持绥靖政策,处处对西夏退让。他真实的想法其实是:西夏可以不遵守约定,我们大宋不能不遵守,因为一打仗就没好果子吃,“兵起之后,兵连祸结,三五年不得休,将奈何”(苏辙《颍滨遗老传》)。假如我们穿越到宋朝,给苏辙解释“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求出来的”这个道理,他不但听不进去,还会骂我们“贪功生事”。等到高太后薨逝,宋哲宗亲政,苏辙的相权很快就被剥夺,为啥?不仅是因为宋哲宗想要改换朝臣班底,也是因为少年皇帝年轻气盛,早就对苏辙的绥靖外交反感透顶了。
收藏
喜欢
174
以情生情,感性阅读--记叙文阅读教学探讨
期刊
相传苏轼与惠崇和尚戏语,苏轼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大词人一头雾水: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啊?苏小妹一语道破玄机:“心存牛粪,看人便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苏轼羞愧难当。我一直很喜欢这个小故事,境由心生,心灵就是一面镜子。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学,
韩箫[1]
收藏
喜欢
174
河南宋代砖室墓的墓圹与墓道营造
期刊
有关北宋时期砖室墓的研究,学界对墓葬营建的关注较少。其中,对于墓葬土圹的研究更是未见专论。本文以河南宋代砖室墓为例,从墓圹与墓道的关系入手,对营造中的三类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同时,对竖井墓道与斜坡墓道的营造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能对砖室墓墓圹与墓道营造的问题的研究有所深入。
王云飞[1]
收藏
喜欢
173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