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鲜美荠菜入诗笺
报纸
�朱旭春风送暖,阳光和煦,草长莺飞,正是荠菜等野菜茁壮成长的时节。这时,不少市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郊外,三三两两地去挖水灵灵的荠菜。在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三月三,荠菜赛金丹。”荠菜在诸多野菜中口感和味道绝佳,是野菜中的上品。三四月的荠菜最是新鲜,炒个鸡蛋,凉拌个豆腐,或是包个饺子,吃下去都是满口留香。不光现代人对荠菜情有独钟,古代人对荠菜也有着饱满的热情。荠菜被写入诗中,最早见于《诗经》,其中《邶风·谷风》写道:“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足以证明国人食用荠菜的历史源远流长。北宋的苏轼不仅是大文豪,还是一位美食家。他了解每种食物的妙处,并亲自下厨。说起“东坡肉”“东坡肘子”,大家都不陌生吧?苏轼还做过一种汤,美其名曰“东坡羹”,主要食材便是荠菜。据说苏轼很爱吃荠菜,被贬谪黄州的时候,还“时绕麦田求野荠”。回家之后,把采来的荠菜淘洗干净,和米粉、姜末等一起炖成羹汤,鲜美得很,得名“东坡羹”。苏轼在《春菜》一诗里写道:“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意思是说蔓菁抽叶,韭菜破土,菠菜已老,青蒿、茵陈蒿和甘菊味道清苦,而鲜嫩翠绿的荠菜,铺在新鲜的清蒸白鱼上,别有一番风味。苏轼对荠菜的喜爱跃然纸上。范仲淹、辛弃疾也是荠菜爱好者。北宋诗人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十数茎于盂,暖而啖之”。这就是《粟粥荠菜》的故事。从上可以看出,范仲淹对荠菜等野菜腌制的咸菜有着特殊而浓厚的情感,从而写出了“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的豪情。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里写道:“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意思是说春天来临,恬静的平原生机勃勃,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新耕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幽香,又适逢贵如油的春雨落下,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快乐地觅食。辛弃疾又在《鹧鸪天·代人赋》里写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意思是说城市中的桃花和李花虽然华丽,但害怕风雨吹打,只有长满了溪边的荠菜花不畏风雨、蓬勃向上,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春天。陆游、郑板桥也对荠菜钟爱有加。陆游曾写过《食荠三首》。他在第一首中写道:“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传夸真欲嫌茶苦,自笑何时得瓠肥?”道出了陆游对荠菜的迷恋程度;在第三首中写道:“小著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风炉歙钵穷家活,妙诀何曾肯授人。”简简单单一碗荠菜配佐料,陆游吃起来也是趣味盎然。郑板桥不仅是书画家,还是一位诗人。郑板桥在《题画诗》中写道:“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郑板桥对荠菜的钟爱亦是溢于言表。拥抱着大地的荠菜,从《诗经》一路走来,数不胜数的文人雅士纷纷为它吟诗作赋,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熬制在荠菜的滋味里。“人间有味是清欢。”有荠菜作陪,有诗为伴,生活更有味,世间更美好!
收藏
喜欢
42
苏轼的“八面受敌”精读法
报纸
曹猛、刁兴泽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有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尤其是精读,他独创了“八面受敌”精读法。这种读书方法使他受益无穷,也为古今学者所称道。所谓“八面受敌”精读法,苏轼在《寓简》卷八中作了详细介绍:“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也就是一本书特别是经典书籍,包含着多方面丰富的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需要或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步步深入,就能读懂整本书籍,书就读“厚”了。这是他长期读书经验的总结。苏轼在谈到他读《汉书》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是苏轼运用“八面受敌”精读法的一个范例。“八面受敌”精读法,不是浮光掠影地泛览,更不是走马观花地涉猎,而是对某一著作集中精力和心力,做到“一意孤行”,各个击破。清末学者李慈铭称之为:“诚读书之良法也。”毛泽东称赞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按照现代科学理论来审视,“八面受敌”精读法包含着“运筹学”思想,即如何科学地运用自己的力量,使智能达到最高峰。按照现代科学方法而言,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读书方法上的巧妙运用。这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原著、学习经典著作具有借鉴意义。
收藏
喜欢
42
司马光撒谎被训
期刊
核桃的故事。据《部氏闻见后录》记载,司马光五六岁时,丨禹然得到一枚青皮核桃,他想刹开核桃的外皮,抠出里面的果仁来吃,可是试了无数办法,还是剥不开。他去找姐姐帮忙,可姐姐毕竟也是个小孩子,尝试着努力了许久,最终还是失败了。姐姐在弟弟面前出了丑,便把核桃丟还给弟弟,借故气呼呼地跑开了。
赵锐[1]
收藏
喜欢
42
苏轼与“苏门四学士”的相识与相知
期刊
无论在北宋文学史上还是在民间传说中,苏轼与“苏门四学士”之间的师友情谊,一直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段佳话。追溯起来,“四学士”之称的出现,最早当在元韦占五年(1090),然而,早在熙宁元丰时期,
崔铭[1]
收藏
喜欢
42
《全宋词》小传订补二篇
期刊
南宋知名文学家王炎、梁栋,《宋史》无传。《全宋词》二人小传有所未备及讹误,兹予订补。要点有:(一)王炎为鄂州崇阳县(今属湖北)主簿,至迟孝宗淳熙三年(1176)五月已在任。入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幕府,在淳熙六年(1179)。为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州学教授,至迟淳熙十年(1183)秋已在任。十二年(1185)解任。知岳州临湘县(今湖南临湘市),始于淳熙十四年(1187),讫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绍熙四年(1193)三月后至宁宗庆元二年(1196)九月前,通判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市一带)。其间,凡三度权知该军。庆元二年(1196)冬至三年八月,太学博士。三年(1197)八月至四年(1198)十月,秘书郎。四年正月起,兼实录院检讨官。四年十月至五年(1199)九月,行秘书省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其时阶官已至朝请郎,并兼皇弟吴兴郡王府教授、兼权尚书吏部考功司郎官。五年九月至六年(1200)二月,著作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兼尚书吏部考功司郎官、吴兴郡王府教授,又兼尚书吏部侍郎左选司郎官,又兼礼部员外郎。六年二月至十月,军器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礼部郎官。六年十月至宁宗嘉泰元年(1201)二月,军器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礼部郎官。嘉泰元年二月后至三年(1203)末,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四年(1204)春至夏,权知饶州(今江西鄱阳一带)。开禧三年(1207)十二月至嘉定二年(1209)正月,朝议大夫、权知湖州。(二)梁栋,原籍相州(今河南安阳一带)。《全宋词》谓"湘州",误。迁镇江府金坛县(今江苏金坛市)。理宗淳祐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243年1月8日)生。度宗咸淳四年(1268)至五年(1269),宝应州宝应县(今属江苏)主簿。咸淳八年(1272)至十年(1274),临安府仁和县(已废入今浙江杭州)尉,辟入两浙西路安抚使司幕府。宋亡,归临安。弟为茅山(在今江苏句容、金坛间)道士,往依焉。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茅山道士笺其诗告官,以讥时罪逮捕入建康(今江苏南京)狱,备尝笞楚。台府诸达官共救之,卒得免。自是名益闻。卜居建康,江东人士从学甚众。有《梁先生诗集》,又名《梁隆吉诗》、《梁隆吉集》、《隆吉诗集》、《梁隆吉诗集》。
钟振振[1]
收藏
喜欢
42
1998年李白研究论著索引
会议论文
<正>专书类 1.李白与三峡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重庆市万州区李白研究会编,1998.5.编者内部刊印243页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系列丛书之五) 2.李白诗集导读安旗、阎琦著,成都:巴蜀书社1998.5.325页(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 3.李白及其作品选
朱玉麒;蓝旭
收藏
喜欢
42
宋代素食风尚究因
期刊
两宋在我国历史文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繁盛的饮食文明引领了新的饮食文化风尚,崇尚素食的饮食习惯流传至今。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影响,素食至宋代已经初步形成一种饮食文化体系。探寻素食背后的原因,有助于理解宋代饮食文化的变化,把握宋代饮食文化的结构特点。
李佳宁[1];孙鸣晨[1]
收藏
喜欢
42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学术论文
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一是先秦到汉代,这一时 期是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滥觞、形成的阶段。从周公、孔子始到汉儒止,基本上确立了儒家 文艺美学思想的主导方向和基本框架,及其基本的概念范畴。二是从唐代中期至宋代中期, 这一阶段,从韩愈等人鼓吹恢复儒家的道统、文统始,到宋代中期朱熹对儒家文艺美学思 想进行尝试性总结止,系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阶段。三是明末清初阶段,即顾 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叶燮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深化和总结阶段。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即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第二个发 展阶段中,自宋仁宗庆历年间至南宋宁宗庆元年间这段历史时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这 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其间,儒学吸收了释、道两家的某些思 想成分,完成了其哲学化的过程,形成了新的儒学——理学。与此密切相关的是,这一时 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幅度的疏离和创新,形成了迥异于传 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其主要表现是: 一、具有特殊的、鲜明的理论发展脉络。随着理学的兴起,这一时期的儒家文艺美学 思想,由宋代初期的简单一致分化为理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和文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就 理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而言,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一是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理性的选 择,代表人物为周敦颐。周敦颐基本上克服了宋初道学家石介等人的偏执,开始理性地思 考文艺美学的理论问题,重点探讨了“文以载道”的美学意义,对“文”“道”的特性作了 比较科学的界定;强调了音乐的审美作用,提出了“淡”这一审美范畴和审美境界;发现 了“孔颜乐处”对审美自由的意义。二是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深化和提升,代表人物为 邵雍。邵雍重在对思维创造和审美认知的研发,提出了“以理观物”的观物理论,对儒家 文艺美学思想作出了哲学的超越,并提出了“因物则性”、“安乐逍遥”的审美中的尽情忘 性境界论。三是对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偏执,代表人物为二程。二程则从对道的终极性追 求观点出发,片面地发展了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的重道的一面,提出了“作文害道”的理 论观点;但二程对温润含蓄审美境界的深化以及对“曾点气象”的美学意义的强调,则具 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文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一是对传统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的融会与调和,代表人物为欧阳修和王安石。欧阳修提出了“道盛则文不难而至”的道统 论,“文简而意深”、“笔简而意足”的简远审美境界论,以及文艺“不害情性”,应追求“静 中之乐”的思想;既有对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融会,也有对宋代初期文道偏激论者石 介等人的观点与文艺审美特性的矛盾的调和。王安石则在坚持儒家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同 时,提出了“神会”的审美主张,对“气韵”这一美学范畴有所阐发。二是对传统儒家文 艺美学思想的坚待和偏离,代表人物为苏轼。苏轼既坚持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的文艺 用世观,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思想基础的、建立在性命自得理论上的、合艺术审美 与人生境界为一的审美囱田思想;X在儒、释、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艺美 学思想,如其提出的“质而实绩,厘而实腴”、“寄至味于淡泊”的十美主张:“出新意卜法 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创作审美理论:以及对萧散简远审美境界的追求 部表现 出对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偏离。三是对传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再发现和对理学家文 艺芜学思想的应和;代表人物为黄庭坚。黄庭坚重新发现了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中的温柔敦 厚待旨观的意义,并从儒家道德伦理哲学的立场出发,强调了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审美 心胸在文艺审美中的作用,表现出对于理学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同时,黄 庭坚对下“远”境的论述;表现出宋代人X同的美学追求t尤其是他对“韵”的审美范畴 庄美学领域的推展和运用有开宋代人重“韵”的先河之功。 在前期,文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与理学家的文艺美学思想是两分的,后朋则在某些方 而呈现出共同的美学特征。朱嘉正是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文学家的某些观点;超越了文学 家单纯就文艺论审美问题的局限,修正了理学家的过分追求性理和道德修养而轻视文艺审 美的理论缺陷,对亢代以来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总结和超越——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艺美学思想;即文道合一的文道关系论,倩理合一的情理统一论,以 及萧散简远、气象浑成的审美境界论。 二、在表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的同时,又形成了共同的审美追求。对于文艺与
范希春
收藏
喜欢
42
永远的苏东坡
报纸
■艾院此前我写过一篇关于苏东坡的短文,赞赏其豁达、多彩的人生。今日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又有一番不吐不快的感悟。此书之所以吸引我,除却本人对于大文豪苏东坡的喜爱,不得不说,作者林语堂先生的写作风格有着引人入胜的魔力。他将写人与叙事相结合,历史知识既丰富,更是将苏东坡的名篇佳作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中,结合了主人公的生活情境,其平和的语言表达犹如曲水流觞,读来清新、自然。所谓“文史不分家”,诚然。林先生不愧为现代的文学大家。回到主人公苏东坡身上,其一生有过年少成名,有过春风得意,更有过颠沛流离、妻离子散,被人诬陷,受过迫害的经历,有过牢狱之灾,却又不改“乐天派”的本性。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苏东坡不只是一个豪放派的词人,不只是一个会做菜的美食家,也不只是一个治理有方的政治家,而是一个立体的、多面的,有才华、有抱负的,血肉丰满的人。他离我们有些遥远,却又如此鲜活、可爱。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的主人公愤世嫉俗,但是非过于分明;才华横溢,才思敏捷,但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这些特质造就了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恰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本书分四卷,作者以苏东坡一生的宦海浮沉为基线,将其个人的命运融入时代的大背景中。“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回顾他的年少时代,在父亲苏洵的引导之下,和弟弟苏辙(字子由)从小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且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这样的家庭氛围,最适合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成长。二十来岁进京赶考,所写文章颇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此后他写的数篇策论文章皆得宋仁宗赏识,其父和其弟亦同朝为官。苏氏父子文名日盛,彼时,年轻的苏东坡可谓壮志凌云。后,苏东坡的发妻二十六岁病逝,他为亡妻所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成了悼亡词的千古绝唱。不想父亲苏洵也在第二年病逝,苏家兄弟为父守丧两年零三个月,期满携眷返回京都,却卷入“朋党之争”的政治漩涡,再也没能重返故里。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宋神宗时期推行过“王安石变法”,《苏东坡传》中,作者则将此变法的来龙去脉分析得十分透彻。王安石热衷于新法改革,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对于存异议者不惜全予罢黜。而苏东坡看到了新政致很多农民逃离乡里的恶果,看到了百姓在朝廷高压之下的辗转呻吟,耿直的他写了上宋神宗的万言书,连上三书之后,立遭罢黜。苏东坡不屑于御史的弹劾,连修表自辩也不肯,自己携眷赴杭州上任了。“我本苏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苏东坡在杭州度过了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筑苏堤,种垂柳,杭州赢取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也赢取了杭州人的心。杭州任期届满之后,苏东坡呈请调到弟弟子由任职的山东,担任密州太守。这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此时他对陶渊明的诗越发喜爱。同在山东,他和弟弟仍然不能相见,那首闻名于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写给弟弟的。作者认为,苏东坡真正的生活是从四十岁开始的,也就是他任徐州太守的“黄楼”时期。治洪水,筑木坝,强堤防,再建百尺高楼,名曰“黄楼”。此时的他是充实、完满、练达、活跃的,深受百姓爱戴。可是由徐州调任湖州时,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此为“乌台诗案”的开端。这一场文字狱让苏轼被抓进乌台,关押了4个月,后被贬谪黄州。和苏东坡有书信来往的39人亦受到牵连,包括其弟弟子由。苏东坡在这一次的死里逃生之后,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的苏东坡为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促使,实则要变成一个隐士。在这里,苏东坡筑水坝,建鱼池,打井,种树,种菜,收获着自己的收获,恬然有味。因为政见不合,苏东坡的晚年再遭三次流放,先是颍州,后是惠阳,再到儋州。但他外在的生活绝不寂寞。邻近地区的官员一一赶来和他结交,有人不断地给他送酒送食物,更有他的至交派人送去礼品和药物。不能做官也不妨碍他做一个热心的公民,看到广州的瘟疫流行,他就写信给自己的朋友(广州太守王古),提议筹备一笔基金创立了公家医院。“我一生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回顾苏东坡的曲折人生,我们有无尽的感慨和感悟,但正如苏子自己所说,他一生最为热衷也为后世最为敬仰的,恰是他的文学才华。而其诗文之魅力,又因为有情感附着其上,有时洒脱飘逸,有时沉静厚重,有时童趣盎然,可庄可谐。“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几千年来,能有几人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读《苏东坡传》,我们在追随一个伟人的思想和足迹,其中闪耀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芒,而不只是一段尘封的记忆和一个冰冷的名字。
收藏
喜欢
42
从“三美”原则看《论语》英译本中美的再现
学术论文
《论语》是部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全文二十章,内容广泛,涉及文化,伦理,教育,宗教,政治等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语言特点言简意赅,却值得深思熟虑,一字一句都传达出深远的涵义,曲虽罢意尤存。 作为中西沟通的重要桥梁,《论语》这部万古千秋的英译版本包罗万象,有些翻译家更是倾其一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著作及翻译。翻译至少有七种价值,社会价值、伦理价值、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创造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当译者着手翻译论语时,不应让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似乎扎根于心中,如孔子不是一个不苟言笑,满腹经纶的严肃老头,读完论语,可从字里行间品出,孔子所流露出的生活是充满热情甚至洋溢着激情的。 《论语》带给读者的,不应只是在陈述一份责任与礼仪,而更是内心的憧憬与欣喜。它对人的启发,是通过教育和艺术,让生命感到一份感动和激发。 在本论文中,作者试图在许渊冲“三美”理论的框架结构下,对吴国珍,肖湘武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其译作不仅展现了孔子的智慧和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更是新时代的心声和发展。通过对案例的翻译对比与分析,作者尝试证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与论语翻译结合的可能性。 最后,作者旨在证明许氏的三美论不仅只适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也能用作对中国先秦古典散文英译的评估。 全文共计五章。第一章是总体概括,简单介绍了孔子的人生和思想,孔子背负着强烈的使命感,他最终的愿望是给社会带来和谐与安宁,希望社会秩序和谐,人心充满温暖,思想快乐。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充分的体现了他的思想,即孔子用一种温暖而朴实的语言影响着他的弟子,事实上影响了千秋万代。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研究英译论语的文章有很多,由于篇幅限制笔者这里只列举一些经典的文献。第三章分析了本论文的研究视角,即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和形美。第四章分析和比较了论语的两个译本,试图从多方面切入,再现论语美之因素。第五章,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提出了笔者对本论文学习的不足和建议。
王珍妮
收藏
喜欢
42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