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略论王安石的诗
期刊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更其主要地是以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身分而存在着的。
程千帆
收藏
喜欢
42
甘肅莊浪紫荊山之老子八十一化壁畫研究
会议论文
老子八十一化源於道教「老子化胡說」,其內容是老子西出函關遊歷說道的故事。老子八十一化圖便是後人為傳播道教思想而將其圖像化、具體化的結晶。現存的老子八十一化圖已屈指可數,主要分佈在山西,陝西河北,甘肅等地。平涼市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經歷了佛道之爭的更迭和自然損害,紫荊山老子八十一化圖僅存22方。1995年甘肅省文物局專家組認定該壁畫為元付所制,由於其所處的特殊區位和卓越的繪畫技藝,更顯的彌足珍貴。本文將主要以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紫荊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畫作為研究對象。此壁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家的文化、孙宙觀至思想內涵,即美術作品的內容。除此之外,分析該壁畫的空間、構圖之功能,即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除了通過文化、歷史、宗教來探討藝術的價值以外,還涉及到社會中群體的共性,即民族性與時付性,這是因為圖畫背後時常反映了一個時付的典型性。本論文寫作期間,筆者會親身前往平涼市博物館,向管理人員請教講解,進行實物測量、圖像拍攝、文字記錄等工作。並與平涼市博物館館長張文舉1先生請教及收集資料。此外,筆者走訪其他道教寺廟壁畫,如崆峒山老君樓內老子八十一化圖,以瞭解現存道教藝術概況。
張訾娟
收藏
喜欢
42
牧隐李穑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诗经》、“屈骚”和陶渊明接受为主
学术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高丽末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牧隐李穑的诗文与中国文学的关联。李穑生活在丽末鲜初的过渡期,并亲身经历了国家政权的混乱局面。他一生中因出仕与游学,往返中国六次,深受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熏陶。李穑与中国文学关联研究在中韩两国已经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而且相关研究成果或以小论文,或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在中韩学界陆续发表。但是由于李穑的诗文作品数量极其庞大,并且涉及到许多领域,因此,对于李穑与中国文学的关联研究还有许多研究空间。李穑是朝鲜古代文人中汉诗创作最旺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文中体现了很多以《诗经》等儒家经典的内涵,以及屈原和陶渊明为主的中国文人的影响因素。这种影响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而且也体现在诗文创作语言的构思上。这就有必要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去关照李穑的诗文。《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和中国儒家经典,不仅推动了中国诗歌文学的发展,对其邻国的文学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楚辞》作为继《诗经》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又一个传统,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立的楚辞体,以及“香草美人”意象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屈原的悲惨遭遇、爱国情怀及高尚的人格,促成了其文学的独特风格。作品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愤世嫉俗之情深深打动了李穑,他对屈原的不幸感到悲哀的同时,更加尊崇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洁人格。屈原不仅在思想上对李穑产生了甚远影响,也对其诗文创作提供了素材。李穑极力推崇《楚辞》,并引用《楚辞》中的诗句和诗语,模仿《楚辞》创作辞赋。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称的陶渊明是中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隐逸思想被许多文人所效仿,李穑也是其中之一。李穑和陶渊明都经历了朝代的更替,皆不出仕于新王朝,且为了坚守对旧王朝的忠节而归田隐居。李穑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与引用,寄予了对无拘无绊的隐逸生活之向往。在朝鲜,尤其是高丽时期李穑属于咏陶或引用陶渊明及其诗文次数最多的一位。总之,李穑是在朝鲜文人中接受《诗经》、“屈骚”、陶渊明的影响最深的作家之一,所以有必要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方法,探讨李穑诗文对上述中国文学的影响因子,这对进一步认识李穑文学思想以及诗文创作特色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安玉琳
收藏
喜欢
42
苏东坡真请了一天假去玩吗
报纸
这个中秋,说说德清乾元镇地标半月泉,考古调查发掘刚结束苏东坡真请了一天假去玩吗本报记者马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在中秋看到月圆,思念苏辙。那么看到半月,会想到什么?德清人大概会说,想起德清!乾元镇是德清县的老县城,有1300多年的历史。去年,乾元镇入选了浙江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镇。为了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和展示利用,受乾元镇政府委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慈相寺等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对慈相寺遗址的发掘从5月中旬开始,8月收尾。半月泉就在慈相寺内,相当于地标。它为什么出名?因为苏东坡啊。德清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碑刻,右为楷书“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坚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后半部分为行书,苏轼题诗:“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字径5厘米,款署“东坡”。苏轼还写过这么白的诗?真的是他写的?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样的。这首诗在德清很有名,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张士轩访问了周边村民,老老少少都知道苏东坡来过,写过。请注意,这块碑刻是清嘉庆九年(1804)六月十日,徐秉愿等人重摹,石刻无存。但这首诗在苏轼全集里没有收录,且诗与《题名》字体大小不同。并不是只有我们觉得奇怪,古人也一样。清中期,有人质疑苏轼的半月泉诗碑为后人假托苏轼之名所作。不过,康熙年进士徐倬之孙、徐元正的儿子徐志莘跋云:“泉在德清北郭外,笔势及诗句,非他人所能仿,一日假者,乃邮程之假也。碑石虽重刻,而笔势不失。”我们来破个案看看。元祐六年,也就是公元1091年,农历三月十一日。查“唐宋文学编年地图”里苏轼的行迹,先看大背景:1091年3月,在钱塘,将回京赴翰林学士承旨任。这年他56岁,要从杭州去京城。“苏轼自下塘起行,取道湖州至苏州,以访闻灾情。”苏轼自杭州城北下塘西边出发启程,中间到湖州、苏州了解水灾。都来湖州了,所以,到德清没问题。这个三月,他不断在告别,写了很多诗词。看日迹:三月三日,苏轼与客快哉亭饮;三月六日,在杭州写《参寥泉铭》;寒食,也就是三月九日,他从杭州赴京。走水路,3天后到德清,从时间上看没问题。再看题名中的5个小伙伴:曹辅与苏轼多有诗文唱和;刘季孙,苏轼叫他“慷慨奇士”,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他去世时,家无一钱,“但有诗三万轴,画数百幅耳”;郑嘉会,后在雷州任职,苏轼谪居海南时,他用海船送来一堆酒米药物,传递家信,帮他儿子苏迈安顿留在惠州的家室,又帮他借书;苏坚,字伯固,时以临濮(今河南濮阳)主簿监杭州商税,后迁钱塘县丞,督导过开浚西湖的工程;鲍朝懋,德清知县,东道主。这五人陪苏轼游半月泉,没啥问题。但是,半月泉东坡题名中的时间已经具体到了日,在《东坡先生年谱》,以及李常生先生著《苏轼行踪考》中,都没有苏轼在这一天请假去乾元镇郊外的记载,目前缺少直接证据。也有人提出,诗的开头就说“请得一日假”,这时他在赴京路上,向谁请假去呢?再说,赴任途中偶然开个小差是很正常的事,似乎也并不需要请假。考古发现了三块碑。左边这块碑,明代政治家王直写的《慈相寺记》。他把慈相寺和半月泉从东晋到明代正统年间的历史沿革,写成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事:苏文忠公守湖时常与陈师锡、焦千之、秦太虚辈往游焉。公元1079年,也就是北宋元丰二年。苏轼从徐州太守调任湖州太守,四月到任,七月底,皇帝就命令最初弹劾苏轼的部门御史台到湖州把人给抓了,八月份押送到首都——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下狱130天,他人生中第一次贬谪,被贬到湖北的黄州。苏轼在湖州当了3个月太守,查行迹,四月看荷花,五月去飞英寺,秦观陪他游了很多地方,包括慈相寺,而半月泉就在慈相寺前。所以,苏东坡元祐六年(1091)三月的游半月泉,已经是第二次了。只是苏东坡第一次来并没有留诗,他的全集里也看不出一点迹象。这个案子好像还不能破,不过,不用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抛开苏轼情结和文学想象,德清人的乡愁半月泉,是一个真实存在吗?此前,很多人来此地探访,只见一个小水塘,荒草萋萋,石碑散落。唯有考古实证。慈相寺遗址曾是德清县文物普查的登陆点,但只是文献记载,慈相寺和半月泉具体在哪里,什么形制、范围、布局,都不清楚。“半月泉,在县东北三里石壁山下。”这里的山坳,山是一段一段垂直下来的。明代《嘉靖县志》的表述更直观:山之巨石直下如削,不可攀跻,名石壁山。慈相寺就在这个小山坳里。文献记载,半月泉开凿年代是东晋。东晋咸和年间(326~334),有一位梵僧路过此地,指着山石说:这里有泉。他在旁边建了个草庵,起早摸黑地挖,果然挖出了泉水。僧人建的草庵,在唐元和年间(806~820)改为寺,宋治平二年(1065)定名慈相寺。慈相寺曾是德清第一大寺。考古队直奔主题:找半月泉。因为寺已经没有了,最后一次毁坏是抗战时期,地表建筑无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慈相寺的断碑残石被用到了水利工程上。到了七八十年代,村民翻造房子,大家又去慈相寺挖基石。九十年代,寺院的遗址成了村民的番薯地。考古队刚到这里,就看到一个直径5米的大坑,“当时村里平整土地,挖机挖到的,就没有动。”现场负责人张士轩说。如今发掘清理的地方,发现遗物的地方,距地表基本在60厘米以下,60厘米以上的基本已经被破坏了。新中国成立后,挖机几次都在这里作业,特别是前几年,1米左右深的地方都已经被扰动过。考古队员首先在这里布探方工作,看看半月泉还在不在。发掘只进行了两天,在清表后五六十厘米,“半月”就露了头。这是一个半月形的池。“我们挖开来,就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半月形状,且是在基岩上凿出来的。基址、墙角、柱础、路面、排水系统,都还在。半月泉之所以还能给我们留下,因为当地人知道半月泉大概在这里,挖机没有多动。”张士轩指着泉边的石板,人们在山体的原石上凿出泉口后,又在上面堆放了很多条石,半月的形状就比较规整,像古代做井一样,井圈外面要做干净,才能保证里面的水干净。对照嘉庆《德清县志》里的说法:“泉在岩石下,月满时岩石阂隔,月影落泉者半,故名半月泉,好事者乃凿之,使形似向有吸月。”泉上的亭子叫吸月亭。水池外圈,还看到了一个很明显的转角。原来,半月泉外还围着一个方形的池子,用条石铺好,方便人们取水、赏泉。池子再往外,记者又看到一圈规整的石头,这里曾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我们可以想象,院子应该是为了观赏半月泉而设。我说得太没有想象力,还是读诗吧——清人蔡方壶《月泉桂影诗》序:“僧人建亭其上,并去山岩之碍屋者,而桂树无存,非复昔时半规入照。”再看吴江《月泉桂影》:“静泉石根出,清流声不潺。留此皎月痕,半镜开冰奁。桂树镇常存,倒影印清渊。”村里老人讲,以前曾经在这里取水。民国的记者莫存之在文章也说,如果用半月泉之水,泡东山岭(在西门外)之茶,“香酽清甘,味殊入妙。”池子的主要水源,来自山体。泉分两层,隐隐看到,上面凿了一层,深的一层应该是原来主要的水源,两边有石缝。《德清县新志》记载,半月泉深4尺,中有石缝,泉水所出,终年不涸,石槛今圯。“考古目前能证明的就是完整的半月泉确实存在,人工开凿,而且是用原石的石缝,不断扩大,开凿出了一个半月泉。”张士轩说。
本报记者 马黎
收藏
喜欢
42
叶毓山遗作苏洵像终成绝响
报纸
市民参观苏洵像,并拍照留念。仁寿天梯。苏洵像。叶毓山为纱縠行创作的6组雕塑,生动地为人们呈现了纱縠行的往昔时光和三苏父子一家的故事,人们走在这条被光阴浸润了的古街上,看着一尊尊生动的雕塑,仿佛间能看到古时眉州的“丝市”繁华,雕版印刷术的发达,满街遍布的都是莘莘学子,亦能感受到程夫人贸纱的艰辛,三苏父子一起读书的惬意……可以说,叶毓山创作的6组雕塑,成了纱縠行不可或缺的点缀,在点缀纱縠行的同时,也点缀了时光。难得的是,叶毓山与眉山的情缘一直延续着,他一直关心着眉山的城市建设,并乐意亲自为眉山创作雕塑。天梯是近年来仁寿城建的一大亮点,是旧城改造的里程碑,现在已成为城区市民健身、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一年365天,天梯上人流不断。仁寿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有乡友回仁或贵宾来仁,都要登天梯、游天街———天梯已是仁寿的客厅,更由于天梯自下而上,雄伟高大,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仁寿人世世代代奋斗不止、步步向上的精神象征。据悉,在仁寿天梯打造之前,叶毓山就曾建议,建“n”形框架,种植藤蔓植物,攀延而上,增加仁寿人文展示,为天梯点睛,并分别在天梯中下部6个短平台两侧竖12个碑刻,将仁寿从古至今如虞允文、石鲁等名人与仁寿介绍雕刻于上。叶毓山的建议得到了仁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打造了仁寿天梯,既展示了仁寿历史,充实人文内涵,又让老百姓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近日,丹棱人刘敬宗特地带着自己的母亲到位于眉山城区的苏洵公园游玩,当他看到公园里的一尊雕像时竟然激动得像个小孩子。“这尊雕塑的人物太睿智了,太和蔼了,太让人着迷了。”刘敬宗观察着这尊雕塑,发现雕塑的人物是苏洵,再仔细一看这尊雕塑竟然出自著名雕塑大师叶毓山。2017年1月7日9时50分,当代雕塑大师叶毓山去世,留下了无数遗憾。那么这尊苏洵雕像又是什么时候完成的呢?对此,刘川眉介绍,叶毓山钟爱三苏父子,他为苏轼、苏辙都做过雕塑,遗憾的是没有为苏洵做过雕塑。于是在为苏辙公园创作苏辙铸铜塑像后,又接受了眉山的邀约,为苏洵公园创作苏洵像。“叶毓山创作的苏洵像很睿智,也很和蔼,他希望人们能近距离与苏洵亲近。”刘川眉遗憾地说,叶毓山只创作了苏洵雕像小样就去世了,后来由叶毓山工作室根据叶毓山创作的苏洵雕像小样完成了雕塑。
收藏
喜欢
42
苏轼游洞霄宫的诗韵墨迹
报纸
□俞金生苏轼,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字东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1071—1073任杭州通判,1089—1090任杭州太守。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历端明学士、礼部尚书。苏东坡对洞霄宫情有独钟,有诗为证,留有诗赋四首。调离杭州,还诗云眷恋“更欲洞霄为隐吏”。古时洞霄宫有苏文忠公一庵,庵中有苏文忠公像。清嘉庆十一年(1806),太史梁同书重题写苏轼游洞霄宫诗镌刻立碑。洞霄宫上帝高居愍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逸堂新第谁来作并邻,旧官宁复忆星辰。请君置酒吾当贺,知向江湖拜散人。遁轩冠盖相望起隐沦,先生那得老江村。古来真遁何曾遁,笑杀逾垣与闭门。远楼西山烟雨卷疏帘,北户星河落短檐。不独江天解空阔,地偏心远似陶潜。退圃百丈休牵上濑船,一钩归钓缩头鳊。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君不见元帅府前罗万戟,涛头未顺千弩射。至今凤皇山下路,长借一箭开两翼。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又将回夺浮山险,千艘夜下无南北。坐陈三策本人谋,惟留一诺待我画。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怜君嗜好更迂阔,得我新诗喜折屐。江湖粗了我径归,余事后来当润色。一庵闲卧洞霄宫,井有丹砂水长赤。闻东坡诗作,宋至清不少文人骚客寻踪入洞霄。不妨在他们的诗赋中择取涉苏轼游的几句“苏公雄气压,坡仙此徜徉,坡仙诗篇墨长在,坡仙八句后谁吟,溪路寻幽访老仙,领取东坡七言妙,懒将兴废问坡公,知今坡仙有宿盟,坡仙独无言说,坡仙已垮鲸去,坡翁昔赋诗,刻石记旧游。”这些诗句佐证了苏轼游洞霄宫史之凿凿。
收藏
喜欢
42
苏轼的临城情结
报纸
临城,贬谪途中的短暂停靠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六月,苏轼58岁,身为礼部尚书的他,面对朝堂上风起云涌的局势,想到了退避,他上书哲宗皇帝赵煦,请求外任越州,“我顷三章乞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赵煦,这个在太后羽翼之下压抑过久的青年,一旦主政,便要释放心中的宿怨。他要尝尝一人说了算是个什么滋味,他早已对苏轼的说教,厌倦至极,再说,苏轼这个老学究,曾经那么顽固地抵制新法,又是太后尊崇信任的“红人儿”。理所当然地,先从他下手。对曾为自己老师的苏轼老学士,赵煦不是不愿意外贬,而是不愿意他想去哪儿就让他去哪儿。数日之后,苏轼被诏告“除知定州”。赴任前,交接期间,接二连三的变故,让苏轼身不可支。先是46岁的妻子王闰之死了,一个月后,可倚重的高后又死了。王闰之的逝去,倾覆了一个温暖的小家,而高后“自垂帘以来,召用名臣,朝廷清明,人以为女中尧舜”,她的辞世,决定了一大批重臣的政治生涯。金秋十月,苏轼定州上任。在任期间,他整顿官风吏治,垦荒种麦,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还派人从南方买来稻种,向农民传授种稻技术。但,在定州不及8个月,苏轼接到了二次被贬的诏书。就在他励精图治,极力扭转定州乱象,于定州实施的新政刚刚有些眉目之际,他再一次遭遇弹劾,“坐席未暖,召节已行”“难进易退我不如”。苏轼再一次感到无奈,新的一个贬谪地惠州,南国一个遥远之所。绍圣五年(公元1094年)闰四月,苏轼启程,从定州赶赴岭南,一路风餐露宿,鞍马劳顿,但这些都不能成为苏轼发现生活之美的障碍。他的乐观与达观,一般人是少有的。路经太行脚下的临城时,连阴几天的天气忽然转晴,他的心情一下子好起来。西望太行,草木葱茏,冈峦俊秀,他忽然想起去年始赴定州时的情景,那时正值万木萧疏,连日大风沙,使那青青如黛、蜿蜒北去的太行,被黄沙无情掩盖,身边景物一片昏黄。苏轼在心里感叹:这难道是一个祥瑞的征兆吗?像那韩退之从贬所北还,路经衡山,天气由阴转晴,而自己行走至此,天气也倏然转晴,是否自己也会“南迁,必返乎此”。他触景生情,不禁口占一绝《过太行——临城道中作》,诗中写道:“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我一个遭贬的人没人愿意看上一眼,只有这千里太行送我到南方赴任。我不会像柳宗元那样长期困在贬所愚谷,而会像韩愈那样很快返回衡山。难道只有衡山了解韩愈,太行山不也同样了解我苏轼吗?苏轼怀着“莫言西蜀万里,且到南华一游”的自我宽解心情,在临城小住。他游览了普利寺、普利寺塔,驾舟楫环游了泜河风光。入夜,下榻普利寺院,与方丈对灯而坐,谈古论今,彻夜长谈,好不投机!翌日,苏轼谢绝方丈挽留,将手书的《念奴娇·前赤壁赋》赠与方丈,拱手告别。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临城知县程鹏抟,令石匠在碑阴凿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全文,立于泜河大堤南端。20世纪90年代,开发崆山白云洞,建立碑林时,那块长、宽1.8米的方形石碑被迁于园中,供人参观。一方记载着苏东坡大学士洋洋文思的石碑,让人时时忆起他在临城短暂停靠的一站,他给临城留下的诗文美谈。后“雪浪石”,来自临城的玲珑奇石在定州任上,苏轼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繁忙的公务之余,意外得到了一块能与生命对话的白脉黑石。他情不自禁地惊叹其美,并决心用心守护这美,恰在曲阳又寻得一块汉白玉石,“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并作《雪浪石诗》《雪浪石铭》。这块石竟然在文坛引起不小的轰动,文人墨客争相赋诗,艺林画师纷纷摹刻,成为宋朝的赏石文化盛事。当时,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都有诗歌留存,使其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定州的另一“雪浪石”,曰“后雪浪石”,系石灰岩,又称北太湖石,上有“雪浪”二字篆刻。这块石头,来自临城。乾隆年间,赵州太守李文耀在临城县衙大门前意外挖掘出来一块奇石,外观玲珑,瘦、露、皱、透,高丈许,且镌刻有篆书“雪浪”二字。李文耀知道乾隆皇帝酷爱古董,尤喜雪浪石,便请直隶总督方观承启奏清高宗,请移置皇苑。乾隆皇帝闻奏果然龙颜大悦,他亲自考证,写出了《御制雪浪石记》。乾隆皇帝认为,这块石头是片石,跟苏轼“雪浪石”石质不同,既然撰有“雪浪”题记,不应放置北京,而应该放置在定州众春园雪浪石之后。最终,乾隆皇帝将苏轼发现的雪浪石御题为“前雪浪石”,临城发现的雪浪石御题为“后雪浪石”,前后摆放在了众春园内。王氏兄弟,跌宕生涯中的忠实跟随苏轼一生宦海浮沉,三次被贬,身边却常有两类可以交心的朋友:一类朋友不会说话,却有他能听得懂的语言,诸如一石一水一松一鹤一风一月;一类朋友可以倾诉与倾听,如米芾、黄庭坚、秦少游、王氏二兄弟。王适、王遹二兄弟,为临城两口村人,北宋重臣,官至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王鬷的孙辈。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王适兄弟求学于苏轼。那时苏轼正在徐州任职。两年以后,苏轼被罢免徐州,转湖州。连连遭贬,苏轼的亲朋好友们,也大多怕牵连唯恐躲之而不及,风萧萧兮将行,送行的人寥寥无几,而王适兄弟却不为所惧。送别老师,他们又返回来,将苏轼家眷护送至湖州,一直恭谨陪伴。苏轼转任湖州,闲暇时,常常携王适兄弟赏游赋诗,在为王适题写的《与王郎夜饮井水》一诗中,他写道:“吴兴六月水泉温,千顷菰蒲聚斗蚊,此井独能深一丈,凛然如我亦如君。”师生之间肝胆相照,不与世俗苟合的情绪隐隐显露在文字之间。到湖州不久,苏轼的谢恩奏章,又一次刺痛了朝中小人,御史中丞李定、御史何正臣等本来对苏轼嫉恨得要命,想通过打倒苏轼诛杀异己,这一下又找到了机会。他们早已把刀磨好了,现在苏轼居然来送死,真是不请自来啊。他们诬陷苏轼谤讪朝政,派皇甫遵到湖州勾摄苏轼。行前,苏轼自知凶多吉少,与妻子诀别,人们更是避之如瘟神,这次只有王适兄弟将老师送出郊外,他们安慰老师说:“死生祸福,天也,公其如天何!”史上一场亘古罕见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就此爆发了。“乌台”是御史台监狱的名称。苏轼被迅速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审问。条条罪状都置他于死地,严刑审问长达4个多月。苏轼认为自己必死无疑,连遗书都写好了。王适兄弟一边在京城湖州往返打点,一边照顾着苏轼的家人。然而仅凭他们的微薄力量,哪有回天的能力呢?在这个时期,王适认识了苏辙,苏辙深为年轻人“秀而和”的气度折服,也为他对自己兄长的笃实跟随而感动。苏辙也毅然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但是不仅没有获准,还触怒了神宗皇帝,一道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当时,太后病得奄奄一息,神宗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轼一人就够了!”太后还说:“这都是小人跟他作对。他们没法子在他的政绩上找毛病,现在想由他的诗,入他于罪,你可别冤屈好人。”当时朝臣范镇、张方平不怕受到牵连,写信给皇帝,说他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当朝左相吴充也对神宗说:“曹操猜忌心那么重还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轼呢?”在这种情势下,神宗不顾反对派的阻挠,亲自下诏书释放了苏轼,把他贬往黄州,官位降低,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也无权签署公文。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离京谪贬黄州,路经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时,弟弟苏辙赶来劝导说:“哥哥总以君子之心度人,可不要忘了有人总以小人之心度哥哥呀!”苏轼深深感叹兄弟说得有道理。在送别宴会上,苏轼向弟弟推介王适,说这个年轻人“贤而有文,喜怒不见,得丧若一”,说感觉王适跟弟弟的性格特别类似,很投缘。交谈中话题自然转向王适的婚事,苏轼便代王适向苏辙求亲。苏辙慨然应允,将二女儿许配给了时年23岁的王适。王适弟兄从此作别恩师,投奔苏辙。在苏家,王适既是苏辙的女婿,也是他的学生。当时,苏辙曾经写文赞他:“其于妻子也,严而有恩,和而有礼,未尝有过。”苏辙赞叹说:“你不但是我的女婿,还是我的朋友啊!”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王适从苏辙筠州贬所启程,赴徐州参加秋举,过黄州,去拜望恩师。苏轼与侄女婿同去游武昌西山,作《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诗曰:“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苏轼对侄女婿的科考寄予很大希望,对王适的学问和德行也深信不疑。李廙,字方叔,系苏门六学士之一,在宋朝文坛影响很大。李廙和王适同时参加科考,苏轼曾致书介绍王适王遹兄弟。“侄婿王子立,近过此,往彭城取解,或场屋相见,其人可与讲论,词学德性,皆过人也。”苏辙对女婿的科考更是关心,临行之前,细细叮嘱,并作《送王适徐州赴举》,表达了对女婿的无限期望,在送行诗中,他赞扬王适性如白玉,润莹可爱,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希望他像五月的春风杨柳,生机勃勃。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王适徐州科考不利,从徐州返回筠州,路过黄州再次看望苏轼,苏轼在新建的雪堂清夜赏月,作《归来引送王子立归筠州》,诗中,对他进行劝慰,并深信其才华必有彰显之日。归筠州之际,苏辙亲自外出迎接,作《迎寄王适》一诗。在迎寄诗中,苏辙告诫王适不要气馁,勤奋攻读,只要潜心学习,终会如大鹏展翅,前程似锦。之后,王适更加勤奋攻读,曾于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作《寒夜读书》和《灸背读书》,苏辙有和诗两首,一为《和王适寒夜读书》,另一为《和王适灸背读书》。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任杭州知府,十二月十五日,王适卒。苏轼得知王适下世,悲痛不已,作《苦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三首》。在诗中,苏轼从十几年前认识王适开始回忆,赞扬其诗文秀丽,礼学尽然。叙说王适不年而亡,可悲可叹。回忆十多年前与王适交往之事,历历在目,如同秋风中的黄叶,一逝而过,只能深切地留在记忆中。王适英年早逝,苏辙当时并不知道。在这之前的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回到京师。元祐四年,擢升礼部侍郎。是年秋,苏辙奉诏使契丹,次年春才回来。到达京城以前,他并不知道贤婿已于去年十二月去世,而是到家之后才知晓的。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他所作的《王子立秀才文集引》对此有详细的说明:“九月,君以女弟将适人,将鬻济南之田以遣之,告予为一月之行。明年春,还自契丹,及境而君书不至,予固疑之。及家问之,曰:噫嘻!君未至济南,病没于奉高。予哭之失声。”王适死后的第四年,王蘧将其尸骨葬于临城龙门乡两口村先茔之侧。王适身后留有一女,史称“第十四小娘子”,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由苏轼亲自求亲,嫁于其孙苏符。临城,这个太行山脚下的小城,于苏轼,只是转瞬间偶尔的一瞥,比起定州、黄州、惠州来,苏轼在临城的时日和经历,都匆匆又匆匆,但这一瞥,是困顿失意之中的一抹惊喜,是昏黄懵懂中的几许清澈,临城,是他萌生希望之地。千年的雨雪风霜,多少名胜和故事烟消云散,而《过太行——临城道中作》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前赤壁赋》还在碑刻上洋洋洒洒,它们,可否是在等待,等待那个伟大的诗魂,溯水而来。在静夜里故地重游,再吟新词?(本文图片提供赵秀瑞)
收藏
喜欢
42
山川不改旧 百年一俯仰
报纸
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当时25岁的苏轼写了一首《守岁》,如今成为了网红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苏轼的《守岁》是组诗中的一首。这年岁末,苏轼在陕西凤翔判官任上,不能与父亲、弟弟一起过年,于是写了这一组三首诗《馈岁》《别岁》《守岁》,还特别说明:“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所谓“馈岁”,指人们互相馈赠。一年的农事,离不开互相帮助,此时,早已大功告成,终年劳苦,到年末终于稍稍有了闲暇,春节过后又要开始辛苦劳作,所以赶紧抓住这点空闲时间串串门儿,互相送点礼物表表心意,否则又要留下一年的遗憾。苏轼描写道,有钱人的馈赠竭尽奢靡,穷人家则是又舂又磨,把口粮分一点出来送给至亲好友。除夕这一天还要祭祖,拜过祖宗之后,人们享用酒饭,晚辈向长辈拜年,称之为“别岁”“辞岁”。彻夜不眠,以待天明,此为“守岁”。苏轼的《守岁》写的是除夕习俗。除夕,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夜晚,与“新春”“元日”(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所以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又称“除夜”,字面的意思是除去一年中的最后一夜,迎来新的一年,与一年中的其他夜晚区分开来,后来,也泛指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夕是一年、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所以说是“月穷岁尽之时”;这一夜,没有月亮,又往往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在这样一个黑暗至极、寒冷至极的时间点上,人们有着对未知前景的恐惧担忧,更有着对新一年新生活的无比憧憬,这是一个除旧布新、驱邪祈福的日子。“除”是“逐除”之意。正如《吕氏春秋·季冬》曰:“岁前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描摹的那样,2000多年前,在新旧交替之际,人们用模拟雷霆的鼓声驱除内心的恐惧,鼓舞生活的勇气,用彻夜守候,百倍警惕准备迎击危害人类的邪魔。西晋周处的《风土志》记载的除夕习俗,“守岁”不再是像站岗放哨那样的严阵以待,已经比较轻松愉快了。到了唐代,我们读到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守岁侍宴应制》:“季冬除夜接新年,帝王子孙捧御宴”,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灯烛照亮夜空,笙箫歌舞通宵达旦,达官贵人们守岁,灯红酒绿,笑语喧哗。杜甫的《杜位宅守岁》也说:“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表明吃喝玩乐守岁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到宋代,守岁已是全民狂欢的节日事象,《东京梦华录》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市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人们也举行各种活动祈福,“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孙惟信《水龙吟》);“老媪当前再三祝,只要我家长富足”(范成大《打灰堆词》)。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载:“痴儿騃女,多达旦不寐。俗语云,‘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进步,除夕驱除疫鬼的宗教色彩渐渐褪色,有识之士更注重除夕夜其他的文化内涵,比如重视亲情。一般人的守岁,是一次举家玩乐活动,亲人团聚,大放爆竹,彻夜聚饮,孩子们更是难得的自由,可以不睡觉放开玩儿。这一夜如果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共度,就太遗憾了,千愁万恨涌出笔端。苏轼的《别岁》开头就写了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从除夕“守岁”想到时光易逝,苏轼并不是第一人。唐代卢仝《守岁》云:“去年留不住,年来也任他。当垆一榼酒,争奈两年何。”有眷恋,有期盼,更多的只是无奈。宋代朱淑真《新春》云:“聊把新诗记风景,休嗟万事转头空。”振作则振作矣,却还是没有落到实处。我们来读苏轼的《守岁》。“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将快要辞别的这一年,比喻为向深深的山沟游去的蛇。长长的蛇身已经有一半看不见了,谁还能留得住要离去的心思。就是守岁一夜不睡,算得上是勤快的了吧,可是,就像用绳子系住蛇尾巴想留住已经离开的蛇一样,再使劲也拴不住的。读到这里,对于岁月易逝,感觉苏轼也是无可奈何,于是,守岁,也是无可无不可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几句画出了守岁的图景。守岁的时候,孩子明明犯困了,还强撑着不睡,欢声笑语的,很热闹。守岁的大人,却担心时间过得太快,希望报晓的公鸡不要急着啼叫,不愿意听到报更的钟鼓一遍接着一遍敲响。是坐得太久了吗?灯花都落了,起身推门看天,北斗星已经斜斜挂在夜空,天,还是要亮了。“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今夜熬到了天亮,不是说明天就没有年关、没有除夕、没有时间做事了,只是担心放任了自己,就会虚度光阴;认识到了光阴易逝,那就从今天夜里珍惜时间,守岁到除夕尽头,这样的年轻岁月才值得以后称说。读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苏轼的除夕夜守岁,一定不是饮酒作乐!贯穿这首诗的主题,是珍惜时间,其实,这层意思在苏轼的《别岁》里就体现了:朋友今天一别,还能再相逢,可是时光一去不复返。它无影无踪,去了哪里?原来是追逐江水奔向了大海。正当我为岁月匆匆而逝伤感的时候,新的一年又要跟人告别了。那么,既然是光阴逝去,就不要总是追怀往事,为往事而忧伤。到《守岁》,苏轼更强调了要从今夜做起,要坚持到底。平常的日子,一天过去,太阳落下,明天又升起,时光流逝激发的情感波澜很快就能恢复平静。唯有除夕夜,一夜过去就是明年,站在年岁交替的时间节点上,白驹过隙的感觉,对人的内心是巨大的冲击。作为对苏轼《守岁》的呼应,杨蟠《除夕次东坡守岁韵》末尾两句激励着后人:“初心自慷慨,白首还蹉跎。寄语少年子,虽强不足夸。”守岁到天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喜气洋洋的新春清晨,开启奋进模式,再出发!
韩希明
收藏
喜欢
42
打造岭南东坡文化中心 首届岭南东坡人文论坛在惠州召开
报纸
12月23日至24日,由广东省惠州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山大学哲学系、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中山大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首届岭南东坡人文论坛“苏轼与宋学”学术研讨会在惠州成功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各高校近50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次研讨会有什么亮点?取得了什么成果?对东坡寓惠文化传承发扬带来什么启示?亮点纷呈学者多、规格高、汇集思想成果本次研讨会以大会报告、分论坛、圆桌论坛等形式进行,形式多样。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研讨会学者多、规格高,据统计,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各高校近50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包括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创院院长冯达文,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杨国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舒大刚等学术大咖。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设置了苏轼的经学研究,苏轼与儒释道三学,蜀学、洛学与新学,苏轼诗词研究,苏轼与惠州文化五个分论题,有21位专家学者作专题主旨报告发言,包括《人本、情本、民本:苏东坡的家国哲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舒大刚),《宋学的三重意义》(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景海峰),《“天高皇帝远”:苏轼谪惠期间的广东地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苏轼笔墨里的庄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开),《苏轼的道家之缘》(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华),《苏轼进士科名次问题再议》(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系曹家齐)等,还有近10位专家学者参与圆桌论坛讨论发言。惠州本地文史专家及各地苏学爱好者120余人亦列席会议,参与讨论。据介绍,本次研讨会编撰形成了《首届岭南东坡人文论坛“苏轼与宋学”论文集》,汇集了高校学者、专家和惠州本地文史专家的苏学研究论文共22篇,成为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思想成果。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对苏轼学术思想的研究,助力惠州东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焕发岭南名郡时尚魅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地生根。有益启示推动“岭南东坡人文论坛”常态化冯达文认为,苏轼堪称“天才式”“全才式”文学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着极高造诣,也是为“文名”所掩的重要思想家。“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以苏氏父子为代表人物的“蜀学”是与荆公新学、司马光朔学、二程理学、张载关学等并立的重要宋学流派。苏轼是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人格缩影,是一座令后人“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文化高峰。惠州是苏轼跌宕起伏之生命旅程的重要一站。在惠州的两年零八个月,是苏轼诗文创作的高峰期之一,也是他一生思想的重要转变期。“苏轼一生历典八州,为什么独独偏爱惠州?原来,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完成‘东坡三书’(《易传》《书传》《论语说》)之地。”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书华表示,苏轼之学形成于黄州时期,成熟于惠州时期,完成于儋州时期。惠州是苏轼的福地,是惠州成就了作为学者、思想家的苏轼。同时,苏轼也成就了惠州。“苏轼到惠州后,看到的是春,如‘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生机一片。”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华认为,从苏轼寓惠这个事件,可以看出苏轼所受当地风物人情的影响,尤其是罗浮仙山给他的艺术灵感;从他在岭南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及他与道教的一些特殊机缘,也能看出苏轼的人格与艺术创造风格。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会议以前沿视野探寻东坡文化的魅力,深度挖掘东坡文化的内在价值,对惠州东坡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惠州正围绕“打造岭南东坡文化中心”目标,着力推动“苏轼与两宋惠州文化发展战略”落地,建设苏学研究区域性高地、岭南东坡文化传播主要策源地,加强西湖、罗浮山人文精神的呈现,整合提升合江楼、惠州苏东坡祠、嘉祐寺,通过寿苏会、东坡粉丝大会等平台,持续打造“不辞长作岭南人”IP,以“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启动为契机,全面打造东坡文化旅游首选目的地。同时,惠州也将推动“岭南东坡人文论坛”常态化,打造惠州文化传承发展品牌,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东坡惠缘惠州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东坡文化苏轼寓居惠州两年零八个月,时间虽短,他的足迹遍及西湖、汤泉白水山、罗浮山。他在惠州的活动成为惠州深厚人文底蕴的重要构成,他主持修筑的苏堤与杭州西湖苏堤齐名,他写下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及后人写的“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成为千古佳句,为惠州留下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寓惠的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里,苏轼整顿心灵、为民谋福、寄情山水、快意文章,对惠州产生了无法用时间丈量的影响。苏轼之于惠州,互相成就,互相孕育,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他用如椽巨笔点化惠州湖山,惠州西湖成为唯一由他命名的西湖;他修撰了《易传》《论语说》《书传》等经学著作,实现了其立德立功立言的士大夫追求;他将南下失意转化为笔下的感悟哲思,写下《蝶恋花》《记游松风亭》等千古名篇;他把超凡脱俗的文人才气转化为为民请命的民本情怀,做了大量有口皆碑的民生实事;他发明了“羊蝎子”,酿造了真一酒,使惠州成为苏轼“美食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不贪为我宝、思我无所思的价值追求,留下了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源;他的足迹遍布惠州,留下了白鹤新居、合江楼、嘉祐寺等近20处珍贵苏迹,使惠州成为苏迹最多的城市之一。他在惠创作了587篇诗词文章,离开惠州后,又引发了洋洋大观的颂苏文潮,带来了“天下不敢小惠州”的美誉,在惠成熟的东坡思想,不仅受到“湖上五先生”等惠州后学敬仰,更在菊坡学派、江门学派等岭南文脉中延续传承。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东坡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了东坡井、王朝云墓、苏堤和东坡传说等一批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2.3亿元建设涵盖苏东坡祠核心区、东坡纪念馆区、东坡粮仓文化艺术创意区及游园休闲景观区的惠州东坡文化园区,制作了一席美味的“东坡家宴”,持续打响惠州“东坡家宴”品牌,成功举办了东坡文化节、东坡粉丝大会、寿苏会等东坡文化活动,作为重要城市积极参与“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深度擦亮东坡旅游名城品牌。
收藏
喜欢
42
陈师道的“拙”
学术论文
本文通过对历年来对陈师道其人其诗歌以及《后山诗话》的研究论著,相关硕士论文和期刊的所载的论文仔细阅读,分析出目前对陈师道诗歌研究自莫砺峰先生在《江西诗派研究》一书中,简单阐述了陈师道诗歌的朴拙风格以来,虽有众多的研究其诗歌风格的论文出现,或有提及其朴拙风格,但都未曾涉足这一风格的具体论述。虽没有对陈师道朴拙诗风进行具体研究的论文,但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汪俊《陈师道诗歌初探》,其认为后山诗论“宁拙勿巧”云云,是隶属于“格意字”原则之下的具体方法。王金花的《陈师道诗歌拙朴辨》在汪俊《陈师道诗歌初探》的基础上,认为拙朴是对陈诗歌的一种误解。至此看来,对陈师道朴拙诗歌风格的具体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全面的理解陈师道诗歌及其作为“江西诗派之一宗”的文学地位。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本文阐释出陈师道其人品与诗歌的“朴拙”的风格。 本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在此笔者主要对此前学者关于陈师道其人研究、诗歌研究、诗论研究状况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简明的梳理。第二章首先对“拙”做了一个简单的阐释,接着对陈师道为人处世的“拙”进行论述,主要围绕其人格追求的特立独行,以及处事以“拙”展开;处世以“拙”首先围绕陈师道与苏轼、曾巩的相识相知,结合史料分析出陈师道士不相负的坚守与重师友轻前程的真率性情。其次论述其不为人道的好处:冻死不著衣,挨饿不受馈金。第三章论述其创作上的“拙”即有意选择素朴之词进入诗歌、严谨的创作态度下的苦吟锤炼、和诗歌总体风格的朴拙,同时将重点放到形成诗歌朴拙风格因素的论述上,结合具体诗歌阐述。第四章论述“拙”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从其师从黄庭坚而能独树一帜,与为江西后人开辟新的领域两个方面展开。
张红琴
收藏
喜欢
42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