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张孝祥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作家。其诗一直未受广泛关注,目前,前人对张孝祥诗歌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张孝祥诗歌为研究对象,结合史料记载,对其诗歌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力图客观呈现诗人的性情与才华。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对张孝祥的思想进行论述,从政治思想和宗教思想进行分析。在政治思想方面具体涉及到了张孝祥的抗金、党争等思想,而在宗教思想上,则展现了他对儒佛道多方面的吸收与运用。 第二章,结合史实分析诗歌作品,把张孝祥的诗歌按照题材内容分成四类,分别是爱国忧民诗、纪行羁旅诗、唱和送别诗和闲适归隐诗,以期在题材上对张孝祥的诗歌有个感性的认识。 第三章,是对张孝祥多样诗歌风格的研究。在时代的背景环境与张孝祥自身的人格、学识修养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雄壮豪放、悲慨深沉、平淡自然、旷达超脱这几种诗歌风格。 第四章,把张孝祥诗歌中的意象整理归纳为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两大类,并分析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所表现的美学意蕴。 第五章,阐述张孝祥诗歌创作的继承和影响。对陶渊明、杜甫、苏轼几位前辈诗人的继承进行简要地论述,并从人格与诗歌两方面谈论张孝祥对后世的影响。
李慧
收藏
喜欢
39
百年之后遇知己
报纸
陶渊明的隐士差点白做了。隐士是士,不是农。士者,先要奋勇作诗,拼命作文,由农工转士首,由文青变大咖,由大咖成乡贤,隐士是士隐,非农隐,要先做了士,再去当田农、菜农与林农、渔农。若以为隐了就是隐士,那何以没一个农民称隐士呢?你是县市作协会员,六十花甲,归居林下,也没人叫阁下隐士。隐士者,先入世赢取大名,后出世赢取更大的名,要言之是,身藏乡下,名扬天下,才叫隐士。陶渊明做隐士做得有些失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您说是陶公的安宁,我说是陶公的寂寥。山村是有些偏远,不通马路,不通高速,这个不是隐士之居无车马喧的理由,诸葛亮住在深山更深处的卧龙山庄,刘备等人把进村的路都踩烂了;陶公居栗里陶村,风雅者与附庸风雅者,走错了都没走到这里来。来陶公家的,不是田舍翁,便是事儿婆,既没有浔阳文联领导,过年过节来走访慰问,采风活动没喊过他,更无建康纯文学大编向他约稿,更不必说登门索稿抢稿,李白还有蛮多汪伦接他去采风,乐乐农家乐,陶公顶多是村里的与附近村里的,给他送壶酒,借升米。这不是陶公做隐士没做对,还是他做隐士没做出名,跟陶公玩的,往来无鸿儒,谈笑有白丁,与陶公所谓疑义相与析的,都是村夫子,陶公隐居后的农村生活,东晋有名人去过没?陶公最喜欢记日记,以诗记日记,日记真没一个大儒,陶公以诗记史,记个人交往史,要么田哥,要么田嫂,好像出现过一两次县令之类的,也是当年世交,祖上结缘的。这是陶公做人失败吧,不是,是他人做人失败。陶公做了蛮多诗,不出名,不是名家,更非显宦,没谁来跟你嗨,更不说给你打赏与救济了,陶公常常借米,借的也多是邻居的,非老板代言费,虽然他为三农代过很多言。陶公做隐士,做的不是士,就是农民了。陶公诗是做了蛮多,东晋文坛诸公,没谁把桂冠诗人之名号冠盖与他。南朝钟嵘,文艺理论家,注意到了陶公之诗,评价不太高,只列中品。中品者,一般般也。文艺理论家第一责第一功,是发现文学家,将文学家摆位置。钟嵘貌似没把陶公摆到正位上。唐朝是诗歌年代,对诗人是惺惺惜惺惺的,陶公也不曾入法眼,没谁把陶公当“隐逸之宗”,李白是“我爱孟夫子”,有些朝宗隐逸的意思,而李白到死都不隐逸,一生激情满怀,摔了蛮多跤,闯得头破血流,也没见他有消极情绪。李白一生都在吃春药,吃诗歌春药。陶公摆对位、摆上位,五百年后的苏轼是第一功臣。苏轼没做过任何人的粉丝,陶公却是苏轼的神龛级偶像。苏轼是最知陶公的,“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心目中,陶公之诗,不是中品,是上品,是上上品。曾国藩自说是蟒蛇转世,苏东坡自说是陶渊明投胎:“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苏轼不是说着玩的,他是诚心当了陶公骨灰级粉丝,他做了120首和陶诗,几乎陶公每一首诗苏轼都做了一首和诗。一个人做一首两首和诗,不难,难的是一口气做了一百二十首。文坛大佬互相打趣,有电视访谈,则曰“您是我偶像”,一句而已,没谁说一百遍,打趣而已,当不得真。苏轼对陶公,实意拜服,真心学陶,如《和陶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城东两黎子,室迩人自远。呼我钓其池,人鱼两忘返。”苏轼这诗,放在陶公诗集,鉴宝专家,我说的是没领红包的鉴宝专家,恐怕也鉴不定了。苏轼自己拜陶公为诗坛宗主,他还大力教其生其友,一起来崇陶,敬陶,学陶,习陶。苏轼门下有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都在诗歌界是大佬,还有苏轼老弟苏辙,也是文坛重量级,苏轼都让他们以陶公为宗师,写过和陶诗。有苏轼一人来举陶公之旗,已耀目天下,摇动天下,一个团队来一起举旗,自然是旌旗猎猎,迎风飘扬,顺时飘扬,飘扬千年。陶公之诗,这才站文坛高端,站在该站的位置上;入文学史页面,也打波浪线了,划重点看,打三角形符号了,袁行霈先生说:“苏轼和陶诗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甚至可以说带给诗坛一阵兴奋,从此和陶遂成为延续不断的一种风气。苏轼确有开创之功。”这事有意思。当时人不识,他代有知心。陶渊明不在他的时代内,陶渊明在他的时代外。时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过来说是,时内无知己,比邻若天涯。这是么子道理?时人无欣赏能力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同时代的文界、同等级的名家,不太会有苏轼崇拜陶公之事;没名气的,有脾气啊,蛮多文人的脾气,比名气来气大多了。清之郑板桥,也是项高于顶的人物,没服过谁,同台有著名诗人,也是“时无英雄,使竖子出名”,郑老不服谁,却拜明朝徐渭为天王,“愿为青藤门下走狗”。这话说得非常粉丝,只有粉丝才说得出这种话。徐渭卒于1593年,郑公生于1693年,整整一百年,一个大世纪。拜前贤,不失格,拜时贤,蛮掉价。要郑板桥当时人门下走狗,估计打死也不会。你要做的话,得给他端茶送水,三跪九拜;兴冲冲正在高谈阔论,忽地师傅来了,不能开口展才华了;有个么子奖了,是师傅先得,还是后来居上?自然,有师傅是好的,师傅给你拉人脉,给你荐文稿,那却是要敬师傅三杯酒,要在两节三寿送两瓶酒。这是涌泉之恩,滴水以报,提携之恩,提酒以报。这是对恩人,不是待圣贤。同时代者,熟悉的地方有恩人,熟悉的地方没伟人。苏轼找陶公当宗师,不是这样的吧。苏轼先前也没以陶公为榜样,官场几次沉浮,搞得他没脾气,没志气了,苏轼理解陶公了。虽然,苏轼一生都没隐过,但他拿起锄头把,担起有机肥,开荒东坡,种起了白菜萝卜,“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李白受过多次挫折,没想去种豆南山下,李白是不会拜陶公的。苏轼一生转悠在入世与出世两重世界中,他身没转出来,他心转出来了。文人包括落魄归隐的文人,没几个去学陶公的,回老家去山林也是举笔头,不举锄头。笔头锄头两头都举,唯有陶公与苏轼。苏轼敬陶公,是心敬。身敬是皮相,心敬是灵魂。陶公欣慰,比邻若天涯,时外存知己,无为在地下,老泪共沾巾。□刘诚龙
收藏
喜欢
39
《十贤在雷州》序
报纸
我关注张春生的文章,是缘于刹那间的“大意”。有人告诉我《湛江日报》上春生发表了很多关于雷州文化的文章。我立即想到认识多年的中山大学叶春生教授。心想好啊!叶教授是民俗文化的专门家,有他出马,一定会使雷州文化增色不少。但真正看到文章,才知道此春生非彼春生。然而,张春生的文章不看则已,一看便把我吸引住了,尤其是关于十贤的文章,我更看得仔细。因为雷州市委组织编写出版“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的时候,聘请华南师大的何天杰教授和我共同编写《雷州先贤》一书,其中十贤便是重点。熟悉的题材,容易看出门道。我逐篇阅读,感觉张春生的文章可圈可点,可堪赞赏。一是作者倾注了饱满的热情,感情表明立场。雷州的老百姓善良质朴,爱憎分明。雷州人吴国鉴主动把房子租给苏辙居住;后来章惇也被贬至雷州,向吴国鉴租赁房子时却被严词拒绝。“十贤”,因虞应龙发起兴建的“十贤祠”而成为特指称谓。十贤祠里供奉的十贤,是宋代政坛上的十位逐臣:丞相寇准、学士苏轼、侍郎苏辙、正字秦观、枢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纲、赵鼎、参政李光和编修胡铨。宦海沉浮中,十贤先后被贬到了雷州,或者是在前往贬谪地时经过雷州暂时小住。这个时期被贬到达或经过雷州的,还有丁谓、章惇等人,为何他们就进不了“贤”的行列?虞应龙的选择是以“忠奸”为标准,所谓“忠奸不同炉”,这也是对民心民情的遵从。文天祥在《十贤堂记》中说:虞应龙建十贤祠,“黜丁氏(丁谓)、章氏(章惇),自莱公(寇准)以至澹庵(胡铨)凡十贤,为祠于西湖之上,使海邦兴起前闻,一朝皂白知所以劝,敬贤如师,疾恶如仇”。“敬贤如师,疾恶如仇”这八个字既是在说虞应龙,也是在评价雷州的民风。虞应龙建十贤祠,表现的正是雷州民心之所向。本书作者是河南南阳人,大学毕业后到雷州工作。一个外地人,为什么如此关注雷州文化?作者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雷州十贤”来到雷州,是如何应对穷厄的呢?他们能做到的,见贤思齐,我们现代人也应该能做到。”作者于是查找资料,开始用心做这件事。他还说:“要想感染人,文章还要有感情,有风力。”他也希望文章给雷州文化提供学术支撑;有助于形成湛江人的精神气质。这些都非常值得赞扬。二是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我亲历过何天杰老师整理有关十贤资料的艰辛,非常理解张春生写成这本书所付出的劳动。他首先理清有关“雷州十贤”的史料,应收尽受收,不留遗漏。虽然这些史料经过前贤时哲的整理,可资参照。但文贵出新,不宜蹈袭故辙,故其重新确定方向,参阅史书、地方志、十贤本人著作、十贤亲朋著作、时人及后人笔记、族谱村志、年表等,先将资料收集起来,辨其真假。作者具有敢于质疑的精神,不盲目信任历史资料,更不因为别人说过了,印到纸上,放到网上就全盘接受。他要弄明白史料是真是假,真的占多少,假的又占多少,根据是什么,都必须弄明白,还事物一个本来的真实面目。经过一番清理之后,作者再按时间将事件一一排列,把人物放到历史大背景之中,凸显十贤的形象,又可以和已有的资料互相印证,使十贤的历史遗存更加丰富明朗。三是注重文学性。作者不采取纯粹文史资料的笔法来演绎历史,更多的是运用文学手法。老前辈欧阳山先生主张文学作品要“好看有益”。本书作者也意识到,作品应该让人物站起来,活起来,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语诠释传统文化;而不能单单地讲史实,也不能单单地讲文化,应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写的文章应该让群众能看懂,爱看,要让人们自觉接受。好看就要加强故事性。“雷州十贤”都是有故事的人,将这些故事挖掘整理出来,会有很大价值。例如,《“溜须”与“蒸羊”》讲的是北宋寇准被贬雷州半岛时给丁谓送蒸羊的故事。南宋时叶李受贾似道迫害被贬,后来遇赦归去,恰好贾似道被贬,两人在路上相见。这很有戏剧性,叶李就用了“蒸羊”典故来调侃贾似道。叶李的文章,其中有“雷司户,崖司户,人生会有相逢处。客中邂逅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诗中直接点明雷州,也说明在宋代时雷州文化就有极大的影响力了。人们读到这些故事,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思考一个人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品质,同时也会为雷州文化由衷自豪。文章还要以情动人,读者能一边读文章,一边叹息或点头,才是好文章。不能干巴巴地讲故事,要用各种文学技巧,调动读者的审美体验。例如《半岛木棉红》以木棉起笔,却又一笔荡开,从木棉花磊落、奋进、奉献的特质去勾连历史:“这种生命的怒放,正如雷州半岛海边的那个小渔村里,三百年前陈瑸留下的人生足迹……”从陈瑸到陈文玉,再到胡铨、王趯,文章结尾写道:“寇准走过,苏轼走过,秦观走过,李纲走过……来来往往中,演绎出各种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时光流逝,多少往事蒙尘在历史中,犹如木棉花凋谢后化成的一层层春泥,让人慨叹唏嘘。”书中尽可能追求语言优美,如“但一朵花被春寄走,必将给人间带来更多诗意春光……”诗化的语言和唯美的形式,给读者带来别样的阅读感受。
吴茂信
收藏
喜欢
39
庄子基于怀疑论的反智主义
学术论文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以思辨精深奇诡闻名于世。庄子论事,以寓言来阐发道理,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这种态度蕴含着一种强烈的反对世俗认知的思想。本文借用余英时先生的术语,把庄子的这种思想概括为“反智主义”,进而揭示作为庄子反智主义基础的怀疑论的思想动机以及庄子反智主义的思想归宿。 庄子所要反对的“智”是认知方面的知,庄子的反智主义并不是具有一般的怀疑知识、摒弃知识的意向,而是在否定世俗知见的基础上追求最高的智慧和知识,其反智乃是一种相对的反智,而非绝对的反智。这种反智在庄子的意义就是要破当时百家之论,这便是庄子怀疑论的思想动机所在。 本文在分析庄子认识论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指出,庄子的反智主义是“破中有立”的,即在破除世俗之见的同时,又提出了“以明”这种肯定性的认识方式。围绕“以明”概念,本文对庄子思想和西方哲学中柏拉图关于本体和现象的思想及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庄子思想之区别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康德的知识论的特性在于,庄子受“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使其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并为此用“以明”这种认识方式去把握“天地精神”,这是庄子反智主义的思想归宿。
宋智
收藏
喜欢
39
南宋杜学片论
期刊
南宋杜学片论杨胜宽杜甫其人其诗在宋代受到重视与尊崇,从中唐韩愈的著名论点提出以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杨亿标榜"西昆",却不喜杜甫,至讥之为"村夫子";欧阳修因性分所近而扬李抑杜,也致疑于后世。这虽然只是某一位作家的个人喜恶,似乎不足为怪,但把类似...
杨胜宽
收藏
喜欢
39
二胡作品《春江水暖》(第一乐章)艺术特点分析及二度创作
学术论文
《春江水暖》是中国现代二胡十大协奏曲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江南风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具有浓厚的江南韵致,作品在审美上扎根传统同时又兼顾其时代气息,为广大演奏者喜爱。作曲家金复载以宋代词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词为灵感,将中国古典音乐与古典诗词巧妙编织在一起成为一部佳作。本文选择作品的第一乐章作为研究对象,诣在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特色、江南风格性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同时加入了笔者演奏时的二度创作探索,从演奏前期的案头工作及演奏时的音色音质、技巧练习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更深入的掌握江南风格二胡作品的演奏。
牛宇清
收藏
喜欢
39
50名市民 亲历文物考古
报纸
50名市民亲历文物考古本报记者李颖见习记者黄盈为满足市民对考古的好奇心,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特意向社会招募了50名热心文物事业、关注文化遗产的市民。昨天一大早,50位市民代表佩戴“文化遗产在我身边,走进文物考古工地”字样的绶带,集体前往荥阳参观小索城考古挖掘工地现场和苏氏旧宅。第一站是荥阳市区北1公里索河北岸的小索城,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城内散布大量绳纹板瓦及陶片,还有铁制生产工具。城垣东西长860米,南北宽660米,墙残存最高处5米余,不少人都是第一次零距离接触考古工地,都被它精致的建制、庞大的规模所震撼。市民亲手摸到出土的瓦片、陶片,纷纷感慨:“抚摩这几千年前的东西,真有和古人握手的感觉。”第二站是苏氏旧宅,位于荥阳城北广武镇苏寨村,苏氏指宋代大文学家苏辙的后裔,自元代从郏县迁居苏寨以来,数百年间,文风绵盛,文人辈出。现在,往日辉煌的宅院仅在苏寨村东边角保存着一处院落。大家走入这片隐藏的院落,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格扇、槛窗和门扉上面饰以精美的木雕图案,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情调。80岁高龄的马长有对记者说:“这是我第一次踏入考古发掘现场,真切地觉得要自觉承担起保护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义务,回去告诉子孙,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话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共鸣。
李 颖 见习记者 黄 盈
收藏
喜欢
39
《史记》与民族精神
学术论文
本文首次对《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以及《史记》所弘扬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着重分析了《史记》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文章认为,《史记》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通过中华民族近三千年历史的形象展示,对此前的民族精神第一次进行了全面地总结,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结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那种坚持气节、舍生取义、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热爱祖国、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变革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池万兴
收藏
喜欢
39
“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报纸
“四川我来过多次,不少地方都走过。天府之国,真是一个好地方。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再来这里看看。”6月8日,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第二次到四川考察调研。一天时间,自眉山至宜宾,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就业问题,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一路调研,一路思索,指明方向,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都是拼来的。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勇往直前,更上一层楼。”“新的征程上,我们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我一直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迎接挑战、接受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推着国家往前走,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希望田野美丽乡村──“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成一件”芒种刚过,正值水稻拔节生长之时,“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沃野上,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刚好是农忙时节,这次到南方看看水稻田。”8日上午,四川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岷江之畔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两个月前,赴海南考察,第一站就看了三亚崖州湾的种子实验室。这一次,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从育种环节来到试种阶段。眼前的高标准农田,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100多种水稻在这里试种、比较、筛选、推广,以良种为丰产打下坚实根基。顶着烈日,总书记走进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现在苗情怎么样?”“从单株分蘖数来看,已经表现出高产的特征。”农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告诉总书记。“高产能达到多少?”总书记问。“这里最高亩产900多公斤,平均680公斤。”马均告诉总书记,近年来村里通过流转耕地集中起来,把村民组织动员起来,培养了200多个种粮大户,调动了他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这很好!你们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粮食增产主要还得靠他们。”总书记称赞道。“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能实现藏粮于技,中国碗装中国粮食。”马教授信心满满。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你们从事这项工作很辛苦,出成绩也是长周期的,日晒雨淋,淡泊名利,贡献非常大。咱们国家能够丰衣足食,农业专家功不可没。”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稻田尽头,是一片片粉花碧叶的荷塘、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居。总书记步入村庄,一边走一边察看村容村貌。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项明确要求正是“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眼前的荷塘内,蕴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巧思。驻村第一书记刘超告诉总书记,村里进行了厕所改造,建设了化粪池和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进入荷塘,既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又通过莲藕种植增加了集体收入。“景色不错,还有净化功能,一举多得。”总书记点头赞许。走进村卫生站,总书记问起药价:“这个糖尿病药多少钱?”“一包九块六,一年下来大约600元。”“这个高血压药吃一年,能享受多少补贴?”“一年补贴2400元。”总书记点点头:“衣食住行,还有医药,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这些。要多搞一些新品种、创新药、国产药,把药价平抑下来,为百姓谋福利。”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主持召开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4年来,四川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正如总书记所说的,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性得到了彻底解决。村委会前广场,村民围拢过来,纷纷向总书记问好,阳光洒在喜悦激动的脸庞上。“永丰村,好名字啊。永丰永丰,永远丰收!”总书记笑着对乡亲们说,“大家收入高了、日子好了,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发展下去。”不远处,高铁疾驰穿过绿色田野。田与村、人与自然、坚守与创新,铺展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丽图景。千年文脉一江清水──“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眉山城内,街头巷陌,因三苏父子,氤氲着深厚的文化气息。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踏入三苏祠,古木参天,百年银杏、千年黄葛,透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总书记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实地考察,总书记更有感触:“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从文化自信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摆脱贫困》中援引“临大事而不乱”,党的中央全会上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面对领导干部引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总书记多次引用苏东坡的名言,治国理念中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润泽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修养,孕育出大江东去的英雄气概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自雪域高原奔腾而下的金沙江与穿成都平原蜿蜒而来的岷江在此汇流,长江始称“长江”。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市三江汇流处,驻足江边,眺望三江六岸。为了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2016年1月,上游重庆;2018年4月,中游武汉;2019年5月,南昌;2020年11月,下游南京──总书记先后4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远山滴翠,江水滔滔,中华民族母亲河旧貌新颜、生机盎然。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宜宾市也曾面临“化工围江、污染绕城”问题。近年来,通过采取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造纸小作坊、关停江边挖沙场、减少污水排放、建立湿地公园等措施,持续改善岸线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上游来水情况。当地负责同志说,金沙江来水稳定在二类水质,岷江水质稳定在三类左右,汇流之后全年有350天以上稳定在二类。总书记表示肯定,同时强调:“作为长江上游城市,要强化上游担当,不能沿江‘开黑店’、排污水,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造福长江中下游和整个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的背后,是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关心就业关注发展──“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当口。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创历史新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专门对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出明确要求。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实地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中央十分关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业,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学院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今年全校有毕业生5637人,截至前一天,已落实毕业去向人数4165人,落实率超过70%。“主要都是什么去向?”总书记问。“企业、事业单位,自主创业,考公务员,还有继续读研的。”电子屏幕上,展示了宜宾学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的柱状图,总书记仔细察看,反复询问具体数据。“就业数据要扎扎实实,反映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现在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弄虚作假,搞‘拉郎配’,签了再说。这样不行,不能糊弄上级部门,更不能糊弄学生。”宜宾学院求实会堂里,一场企业招聘宣讲会正在进行。来自四川本地的8家民营企业,带来150个就业岗位。“我来听听你们是怎么招聘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带笑容,走进会堂。大家看到总书记来了,纷纷围拢过来。习近平总书记向企业负责人一一询问招工需求,又向学生们详细了解就业意向和求职进展:“都是学什么专业的?想去哪里工作?”大家争相回答。一名学生汇报说自己还当过兵,总书记十分感兴趣。“在哪儿当的兵?”“武警新疆总队巴音郭楞支队博湖中队。”“在那边呆了几年?”“两年。”“有这个经历很好,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面对即将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青年学子,总书记话语谆谆:“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最光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他又叮嘱当地党委、政府和学校负责同志:“高等教育不断普及,这是大势所趋。国家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当然,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要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同时要给予人才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会堂里,响起一阵阵热烈掌声。保持经济发展势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保障。离开宜宾学院,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极米光电有限公司,了解当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情况。极米光电是一家设计研制投影机的民营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企业负责人告诉总书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当地政府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出台纾困措施,他们专注技术创新和智能升级,这两年企业产品销售量逆势上升,为当地解决的就业岗位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上千人。“我们的目标是3到5年达到全球领先,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很好,就要有这样的志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我们更要做制造强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车间外广场上,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诠释着这家年轻科技企业的青春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在你们企业,我很高兴看到年青人撑起了大梁。大家都是‘80后’‘90后’,正当其时啊!事业进步、国家富强靠的是你们,要有这样的事业感、责任感,好好干!到那时,大家一定会为‘强国圆梦、功成有我’而自豪!”展望未来,总书记语气坚定:“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管风云变幻,无论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14亿多中国人民、9500多万党员,守好我们的岗位,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新华社成都6月10日电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朱基钗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张音
收藏
喜欢
39
庄子对苏轼谪居时期处世态度影响浅探
期刊
苏轼早年对《庄子》的崇尚,屡次遭贬,坎坷波折的人生境遇下,对庄子人生哲学的欣赏和借鉴,无不向世人昭示着庄子齐万物、一死生,委顺自然的人生哲学深刻影响了苏轼谪居时期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的形成。苏轼谪居时期所表现出的随缘放旷的乐观精神,任性逍遥、心闲意适的生活态度,足以表明苏轼此时已经超越了物质因素与生活形迹的束缚和影响,由思想到行动都达到了委顺自然,随遇而安的境界。
赵彩芬[1]
收藏
喜欢
3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