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苏轼与利国——学习《徐州上皇帝书的》的体会
期刊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一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艺术全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苏东坡,在徐州生活了一年零十一个月。此间,他十分重视利国监,为其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昭全[1]
收藏
喜欢
29
状瞬息变幻动景 寓政治人生哲理——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期刊
气象万千、时空无限的天地自然,时常呈现稍纵即逝的动景,或演出美妙迷人的活剧。惟有才情敏捷运笔如风的诗人和画家,才能迅速捕捉和生动表现这种刹那变幻的物象景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就是这样的杰作。诗云:
陶文鹏
收藏
喜欢
29
20世纪以来叶梦得研究综述
期刊
叶梦得是一位在两宋之交的政治史和文化学术史上有较高地位和影响的人物。20世纪以来,关于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冷落到复苏再到渐趋繁荣的过程,并正在向着全面、求实、理性的方向发展。
潘殊闲[1]
收藏
喜欢
29
苏轼同王安石的交往
期刊
一桩历史公案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坛上有卓著成就的大家.苏轼与王安石的首次交往,现已不可确考,但嘉祐五年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薄的制词却是王安石起草的.制词称苏轼"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由此可知,这时王安石对苏轼已有所认识,也许互相已能开始有所了解.可是,据说此后不久,欧阳修劝苏轼的父亲苏洵同王安石交游,苏洵竞断然拒绝说:"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于是挥笔作《辨奸论》,文中以预言家的姿态,一口断定王安石其人"阴贼险狠".集历史上王衍、卢杞、竖刁、易牙、开方等坏人之大成,一旦由他当政,天下"将被其祸".苏洵死后,安石用事,他的先见之明,果然得到证实.
刘乃昌
收藏
喜欢
29
苏稽的乡愁记忆
报纸
程川文/图A苏稽供销社老茶馆苏稽供销社老茶馆位于苏稽街社区河街中段,为清末民初建筑,全木结构,一楼一底,系走马转角楼,建筑中有一小天井,典型的旧时川南小镇民居风格。该建筑占地400平方米左右,地基高于左右建筑80厘米,可见新建时之气派。据街上知情的马婆婆(现年80岁)介绍,该建筑的原主人姓谢,当地人称苟财神,在1949年前,系苟财神经营的商务活动场所。苏稽解放后,该建筑被政府接收,划归苏稽供销社,在计划经济时代,先后改为苏稽供销社旅馆、印刷厂,现为私人承包,成为老年人聚集的老茶馆,每到苏稽赶集日,这儿就成了老人们会友聊天的好去处,热闹得很。B片壳厂和打片壳“收片壳啊,有片壳卖不。”几十年前飘荡在大街小巷、乡间地坝的吆喝声似乎还响在耳边。但放眼一看,收片壳、打片壳的身影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打片壳,在改革开放前,是街道居民生财的最主要的一门副业,农村人做的基本没有,农民的手脚那时捆绑在农业社,每天出工在土地上劳作没有空闲。所以,常见一些镇上街道社区的巷道两旁婆婆大娘一溜坐,有说有笑打片壳的场景。上世纪80年代左右,苏稽镇朝阳街的街头,有一家集体制的片壳厂还在风风火火地生产,由此可见,片壳曾与我们的生活产生过亲密的联系。何谓片壳?就是寻常百姓家用旧了用烂了不用了的破衣服、破布匹的俗称,打片壳,就是把这些破片、碎布(包括一些旧报纸)重新利用起来的一门老手艺。打片壳的人,首先用面粉,加上一些粘合剂放到锅里熬成浆糊状,冷却后用,开始打片壳了,打片壳的人在工作台前(许多人之前在自家门前搭一门板即成)放上一张报纸,刷上一层浆糊,在上面把碎布块拼贴粘合起来,再刷浆糊,再贴报纸、碎布,以此类推,一张片壳就成形了,然后贴墙上晾干就算完工。一张片壳的大小,由于是旧报纸打底,与报纸大小相同。打片壳是一门很古老的手艺,何时源起,无人能准确考证。片壳主要用于做布鞋的鞋底(部分用于做衬衣领子)。随着改革开放后皮鞋的普及,片壳的市场越来越小,打片壳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了。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穿着舒适健康的考虑,布鞋仍有一定市场,打片壳这门传统的老手艺也便顽强地延续着。如今在苏稽,还能零星地见到打片壳的人,但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而且男性从事此项工作的几乎没有。在我们2018年6月的寻访中,探到苏稽镇对河场有一家打片壳的作坊,作坊面积100平方米左右,有工人3名,我们在现场看到3名工人忙个不停,老板谢冬枝,是一位70余岁的老太婆,从事此业20多年了。C三苏道院及其慈善事业三苏道院原址在今苏稽镇政府左侧,右侧为五祖庙。三苏道院又叫玉皇观、皇经坛。旧时是苏稽三场居民及附近农民为去世的祖先诵经祈祷的场所,也是道院向世人宣讲经书,向贫苦人布施、救济的地方。三苏道院的慈善事业在旧时的苏稽一带,极负盛名,为人乐道。其具体作法有:一、施药。由中医杨开泰负责,每逢单日场期,邀请场上名医陈鼎三、张荣清二人,轮流到道院坐堂,为贫苦人诊病处方,方签经道院盖章后,即可拿到二人所开药店抓药,不付分文。二、施茶。每逢单日场期,在三场的要道地方,各摆上一个大茶缸,缸面横放一块木板,上面放几个土碗,由道院出资请人烧“老人茶”,源源不断送往茶缸,供赶场人饮用。三、施棺木。利用每年冬月办事的余款,采购木料,做成简易棺木,施舍给贫苦人家亲人辞世无力购置棺木者。四、施米。每年除夕或前一天,三苏道院就要将印制好的米条(每张一升,合3.2市斤)发给当地困难户。给多给少,视其困难程度而定,少则2张,多则10张。发放施米那天,道院里摆放着十几个大簸箕,里面装满大米,各有一人执升子,凭米条发米。这些施米从何而来?都由本地粮户、商家自愿捐赠。易村大粮户易华轩,每年照例捐米20包(每包192斤),共3840斤。杨湾大商家梁秉承也乐于捐赠。一般商人、粮户的捐赠,大多在一石至几石之间。当然,也有几斗的。捐赠纯属自愿,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岁月流逝,三苏道院的慈善事业虽已不复存在,但永远留在了苏稽百姓的记忆中。D为苏稽留下诗文的两位名人苏稽镇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加之又是去往峨眉仙山的必经之路,古往今来,游人络绎不绝。但把苏稽景物以及所见所闻写成文字,传诸后世的不多,尤其是历史文化名人的笔墨。据相关记载,《嘉定州志》中记录有关苏稽的诗文,是两位在当时颇负盛名的文人。一位是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他在去往峨眉山的途中留宿苏稽,写下了自己的感触:送客都回我独前,何人开此竹间轩。滩声悲壮夜蝉咽,并入小窗供不眠。从诗句“夜蝉咽”,我们可推测,诗人到达苏稽的时间应是夏天或初秋时节。另一位是清代著名的“巴蜀才子”李调元,自嘉定至峨眉道中云:水驿江城日日去,云峰高处见三峨。狄坪山下平如掌,一路人家白蜡多。再现了苏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百姓昔日的生活场景。欢迎乐山本土作者赐稿电子邮箱:313487468@qq.com
程川
收藏
喜欢
29
郭祥正与舒州
期刊
郭祥正是北宋皖江地区著名诗人。他为桐城县令三载,常去舒州州城,与州守、名士、高僧、隐者、异人广泛交游,留下了大量诗篇,皖山皖水为之增色。他曾造访太湖海会寺,拜谒守端禅师,遂使海会寺声名益彰,成为宋代淮西禅宗胜地。
孔凡礼[1]
收藏
喜欢
29
得意莫忘失意时
报纸
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得意时的光彩,却容易忽视他们尚未得意、十分失意时毅然前行的光景……□王春雷一条青石羊肠小道,就叫“羊街”;一处古时做席子的手艺人聚居的小巷,唤作“席子巷”;一个寻常路口的小馆子,名曰“粗茶淡饭”。走在李庄古镇的街街角角,看到这些随性的街名店名,我和娃相视一笑……“贫穷说话牙无力,富贵骄人鼻有声;有钱需记无钱日,得意莫忘失意时。”席子巷老屋的一处杉木板壁上,有人抄录着这段话。毛笔小楷,端正洒脱……今年8月,我与娃有一次结伴远行。这是一次很接地气的远行,一路上除了高铁、公交、的士、大巴代步,单日不完全徒步大多超过3万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说起来浪漫,走起来遭罪。这次父子远行,我们没坐飞机却“搞了不少飞机”:找不到近在眼前、右拐即到的一号线公交站,被无良的士司机耍,绕了许多远路后被甩在半路;在山路十八弯中迷了路,一路走进四川农业大学分校的一处山门;预订高铁票缺提前量,拿着无座票上车,背着行囊挤坐列车过道,一坐就是10个小时……旅途中小失意多,小得意也有:被黑心司机恶搞当晚,我们通过网络抢订,在成都住上了27层的特惠套房;迷路之后手机没电且没带充电宝,在城郊一活动板房内获店主无偿帮助,快速充电后,手机力撑着导航,我们找到目的地;高铁枯坐大段时间,好处也很明显,我和娃各看书一本,甚至有时间“复习”……状况不断的远行,第一责任人是我家娃。亲子游的攻略,他一手操办。原先他安排全程就在重庆、四川流连,冷门人文景点认真访,热门风景名胜轻微逛。在都江堰迷路、遭遇黑心司机后,娃立马不想“问道”青城山了,高铁直达南昌,看看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也不错……娃带着我,我带着钱。因为我们选择了出行主要靠走的穷游模式,所以,每晚入住快捷酒店后,娃总睡得酣然。年轻人需要补觉,中老年人适合早起,网上订票抢票不易,第二天起早出门买票、取票之类的活由我包揽。回到酒店,我真想把熟睡中的娃拉起来,让他来一首《父亲》:“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旅途归来,回想这趟亲子远游,就像写了一首父子的散文诗。往返行程数千公里,我俩沿着长江一线走,走马观花看风光听风土,先到长江头又到长江尾,开篇有点匆忙潦草,结尾倒是结实给力……这一路上,我们赏过洪崖洞的夜景,走过都江堰的索桥,挤过武侯祠里的人群,摸过立在杜甫草堂外瘦削老杜的雕塑。我们大吃过古镇名菜李庄白肉,大嚼过路边小贩售卖的眉山特产黄金梨,满头大汗地干掉过距南昌滕王阁3站地的某处老街小店的辣味梅菜扣肉煲仔饭……此番父子远行,中心思想是陪娃追慕偶像的“足迹”。娃曾作《我的偶像苏东坡》,仰慕先生笔力纵横,钦佩先生宠辱不惊。先生得意时洒脱恬然,失意时风骨傲然。在眉山挖到一方丑石,能制“天砚”;在黄州贬所穷到没钱买米,能用当地价贱的肥猪肉熬制“东坡肉”;年轻时名动京师,中年时东山再起,一年三迁官至正部,依旧淡看沉浮荣辱,能持旷达初心、清朗本心……与东坡先生渊源深的地方,我们去了两处,一处是眉山,另一处是宜宾。眉山是先生人生的起点,如今,当地民间传说,仍称其是“文曲星下凡”。眉山的“三苏祠”里,有一眼苏宅古井,至今水色澄澈,暗合着“苏老泉”的雅号。苏洵、苏轼、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个个都是得意不忘失意时的真汉子……宜宾如今是五粮液“故里”,但这座城市也与东坡先生颇有缘分,想当年22岁的苏东坡与父亲、弟弟结伴出山赴京师,船过宜昌,曾作五言诗《过宜宾见夷中乱山》。宜宾滨江公园有东坡先生与其爱徒黄庭坚雕塑,今年七八月连遭三次洪峰:第一次,苏轼、黄庭坚雕塑一人捻须看远,一人驻足言说,尚能“水中吟诗”;第二次,苏轼、黄庭坚“畅饮长江水,一杯接一杯,洪峰来时黄庭坚屹立不倒,苏轼‘醉倒’。”我们去时是第三次,暴雨倾盆、江水汹涌,苏黄皆醉倒。有段子手配文:兄弟起来,继续喝,一起嗨……由宜宾去李庄古镇,花2元坐公交车,车程50多分钟即到。与许多小镇旅游不同,李庄保持素面朝天的乡土范。午后的街市,有老汉抱着猫靠在路边树荫下的藤椅上打盹;深夜的江边,有中年男女在酒楼旁的露天茶座三五一群玩纸牌;清晨的早市,有当地情侣边洒扫庭除开启店门边打情骂俏。娃说:我觉得李庄挺好的。好在古镇人家家户户还住在这里。它是活的……李庄与别处的不同,在于它的人文底色。1939年至1945年,长江起始之地的这座小城,原住民不过3000余人,却接纳了中研院史语所、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多家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上万名学人。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诸多名人、热血青年,曾在这座小镇度过失意困顿却坚韧闪光的数年。梁思成、林徽因住在“月亮田”,听着很美,实则地处偏远寂寥之处。如今,梁园里除了梁林伉俪雕塑,还有一处雕塑是他们好友金岳霖在弯腰喂鸡。鸡蛋、鸡肉,给病中的林徽因补身子。为了爱妻,梁思成将派克金笔和金表送进当铺,换回两条草鱼。提鱼回家,梁思成对林徽因说: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在李庄的日子里,梁思成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抗战胜利后,梁思成作《告别李庄》,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不变的只有时光,雨雾中回望,大师们的身影不敢淡忘……走过席子巷,我想说一席话。提笔写苏轼、梁思成们的当年往事,他们都曾人生得意,也都青史留名。“得意莫忘失意时”这七个字含义有两层。其一,有朝一日你我若有得意之日,切不可淡忘当年失意之时。其二,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得意时的光彩,却容易忽视他们尚未得意、十分失意时毅然前行的光景……
收藏
喜欢
29
1079年的诗歌与政治:苏轼乌台诗案新论
期刊
先父因言,此处语中有隐讳。既为先兄讲述,因曰:"读书当知言外意。写一字,或有三字未写。写一句,或有二句未写。遇此等处,当运用自己聪明,始解读书。"——钱穆《八十忆双亲》七《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元丰二年(1079)7月末的某天,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向神宗皇帝上了一个札子称,苏轼(1037~1101)在其诗中对国家的新政多有责难。
蔡涵墨[1];卞东波[2]
收藏
喜欢
29
谪宦不幸岭南幸
报纸
“韩如海,苏如潮”,是后人对韩愈、苏轼文章的称赞。不太为人所知的是,韩愈、苏轼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岭南谪宦。其中,又以苏轼引领的宋代岭南谪宦“大军”备受瞩目,两宋三百年间竟有490余位谪宦南迁。回溯历史,岭南社会从整体上跟上中国社会前进步伐,其时间节点恰好也是宋代。清代学者屈大均指出:“(岭南)盖自秦汉以前为蛮裔,自唐、宋以后为神州。”从蛮裔到神州,是岭南历史文化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更包括文化。“不可否认,在此过程中,中原先进文化的南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张其凡:《宋代岭南谪宦·序》)那么,岭南的开发、中原先进文化的南传与这些宋代岭南谪宦之间,会有怎样的一种因缘际会呢?白云苍狗,往事尘封,谁还记得陈尧佐继韩愈之后在潮州祭文驱鳄,谁又能体会苏轼在惠州推广秧马的良苦用心,谁还在乎寇准、苏辙、黄庭坚、秦九韶、陆秀夫等人在岭南瘴气、飓风、猛兽包围中的恐惧与洒脱,在寂寞、失落、无助中的坚持和作为?千载之下逢知音。金强博士的《宋代岭南谪宦》,以别开生面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浩繁的史料进行钩稽排比,拭去宋代谪宦遗留在岭南大地上的足迹微尘,再现当年谪宦斩不断的悲情、诉说不完的乡愁,还有绵延久远的文化遗泽和无可替代的拓荒之功。“蛮水似鲜血,瘴天如死灰。吏忧民置毒,巫幸鬼为灾。”(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22)宋代岭南之所以成为谪宦的集中安置地,和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社会发展有极大的关系。其中,最令人恐惧的莫过于瘴气。一过五岭,就如涉鬼门关:瘴气生时,飞鸟坠地,家禽倒毙,人触之即死。当时民间流传的谚语云:“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宋·马永卿:《元城语录解》)其次,还有让人不能接受的陋俗怪习,诸如生子不举、生病不医等,时刻折磨着谪宦的道德和认知底线。非谪宦的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得知可以离任岭南履新成都时欣喜若狂,一刻也不想多呆,“裹饭长歌关外去,车如飞电马如流。”(宋·范成大:《严关》)更何况那些如履薄冰的谪宦,其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宋·苏轼:《赠岭上老人》)道尽了南来谪宦的无尽辛酸。谪宦不幸岭南幸。六朝以来,流徙岭南的谪宦史不绝书。如南朝谢灵运流徙广州;唐代宋之问流钦州,刘禹锡贬连州,牛僧孺贬循州,李德儒贬潮州;明代高攀龙谪揭阳,汤显祖谪徐闻———这些谪宦要么蜻蜓点水,要么势单力孤,要么集中于广州,对岭南整体发展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宋代谪宦则不然,寇准贬雷州,姚铉贬连州,丁谓贬崖州,曾布谪廉州,郑侠徙英州,秦观徙雷州,苏轼贬惠州,苏辙贬雷州,李纲贬雷州,张浚徙连州,赵鼎徙潮州……宋代五岭的驿道上几乎每年都有谪宦南来的身影。他们前赴后继,越过大庾岭,然后如水银泻地般遍及岭南“穷山恶水”之间,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流徙的谪宦越多。谪宦以个人的不幸成就岭南的大幸,对推动岭南发展可谓功莫大焉。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岭南文化发展因此迎来突飞猛进的转捩点。如丁谓、胡铨在崖州教民读书著文;如姚铉在连州编辑“文粹”,供人抄学;如郑侠在英州无论贫富贵贱,讲学授徒……著名宋史学家陈乐素先生曾经指出:“他们(谪宦)在岭南的活动,他们的立身行事,影响了当时的人,特别是在文化方面影响后人。”自古地处岭外蛮烟瘴雨之区、以为罪臣投荒之地的潮州,由于名贤毕至,人才泉涌,遂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岭南地区从此改变蒙昧落后状况。岭南虽然物产丰富,商业贸易活跃,但百姓历来对农业不够重视,整体发展上曾经长期落后于江南和中原。宋代很多谪宦到达岭南的头等大事便是劝课农桑,同时极力推动修路搭桥、筑坝防洪、推广农具和农作物,还有缉盗、整顿治安等。著名数学家秦九韶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流梅州,由于理政过度而殂于梅州。另外,通过有效的治疗和示范,也在一定程度改良了岭南长期存在的有病求巫不求医等陋俗。从政治舞台的中心来到瘴乡蛮地的岭南,对于谪宦来说,是仕途上的一大打击和生命中的一大挫折。有人因此郁郁而终,有人则达观乐天,还有人如同行尸走肉……种种行为的背后,曾经涌过一番什么样的心底微澜?南宋李光70多岁年老体衰之时被贬岭南,最后竟然能以91岁的高龄生还北返,真的是他“能于烦恼泥中一尘不染”,还是“生死去来,本是常事”的豁达成就了他?针对其中的探究,成为本书研究方法的出色之处:通过心态与行为的结合研究,一扫考据的繁琐枯燥,给人以真实的历史现场感,那些饱受悲欢离合之苦的谪宦,仿佛可触可摸。换言之,《宋代岭南谪宦》不仅是一部宋代岭南谪宦的行为史,还是一部宋代岭南谪宦的心态史。日暮乡关何处是,岭南谪宦几多愁?不如归去,一缕羁旅者的心曲终日绕梁,无休无止;蜕尽繁华,厌倦尔虞我诈的宦海挣扎,一曲隐遗者的低吟悄然响起;忠而见逐、信而被谤,一腔失意者的愤歌溢不可扼……钱钟书曾经说过:“史家追述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金强博士以诗证史,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道出了谪宦“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唱出了“俯仰天地宽”的人生豪迈,也点明了“亲者如路人”、“掉臂不回头”的世态炎凉,更有谪宦关于自我、人生、自然、宇宙的追问。韩愈离开潮州两百多年后,苏轼应制作《韩愈论》,称:“圣人之道,有趋其名而好之者,有安其实而乐之者。……韩愈者,知好其名,而未能乐其实者也。”年轻气盛的蜀中骄子一定没料到未来的青云人生会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后来到岭南写下《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一改前调盛赞韩愈,更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能信於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於朝廷之上。”谪宦不幸,岭南大幸;朝廷无情,岭南多情。这不,韩愈离开潮州之后,潮州山水尽姓韩;苏轼离开后的惠州,至今还传唱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光荣与梦想。
收藏
喜欢
29
《苏东坡传》序
期刊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林语堂[1];张振玉(译)[1]
收藏
喜欢
2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