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武则天上榜
报纸
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随着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正式实施,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10个名字熠熠生辉。为何是这10位名人入选?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我省组织成立了四川历史名人专题调研组,分赴全省21个市(州)开展详细调研。在此基础上,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推荐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共设定了六个入选条件,包括:卒年在辛亥革命以前;出生地、祖籍地、成长地、旅居地在当地;在当地有故居、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思想著作或功绩有当代价值。“今年4月15日申报截止后,共收到各市(州)推荐申报四川历史名人144位。”该负责人说。今年6月,领导小组办公室邀请了来自省社科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5位知名专家,初选出14位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候选名单。随后,由9位省内知名专家严格按照六个入选条件和“六个一批”重点任务进行复评,提出了大禹等10人的复选名单。7月4日,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对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复选名单进行审议,最终确定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等10位首批四川历史名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其在四川的历史遗存包括则天坝、皇泽寺、广政碑、天曌山、女儿节。对当代的价值为“向传统的‘男尊女卑’社会观念提出挑战,影响了当时和千百年后的妇女地位”。据《四川日报》
收藏
喜欢
42
试论唐庚对苏轼的态度和评价
期刊
This paper,based on Tang Geng’s words and his literary life,illutrates Geng’s respect for Sushi,his sympathy for Su’s exiles and his dissatiafaction at the campaign of destroying Su’s works.
吴定球[1]
收藏
喜欢
42
爱成都,爱诗歌诗人离蓉留下诗心一片
报纸
98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重访杜甫草堂;85岁的美国著名诗人杰克·赫希曼再访宽窄巷子;英国著名诗人格里·卢斯首次来到成都,就爱上了杜甫草堂……成都,缘何给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中外诗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昨日,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圆满落幕,中外嘉宾离开成都返回故乡,却留下了眷恋成都的诗心一片。翻译家许渊冲:成都开这个会特别好98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是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特邀嘉宾。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渊冲4日抵达成都,当天就直奔眉山三苏祠,第二天上午造访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下午又马不停蹄地去了江油的李白故里,在医生的全程陪同下,许老完成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诗歌之旅,2019成都国际诗歌周,圆了这位大翻译家的心愿。“最近一年,老师已经三次提出想去一趟成都,去看看李白、杜甫、苏轼的纪念地。”许渊冲的学生说,“他翻译了一辈子这些大诗人的诗歌,李白、苏轼的故里还从未去过,而上次去成都杜甫草堂已是50年前。”得知许老有此心愿,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向许老发出诚挚的邀请。98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欣然接受邀请,兴致勃勃地展开了他期待已久的诗歌之旅。“第一天在三苏祠,他全程步行;第二天在杜甫草堂,我们强行要求他坐轮椅,即使这样,他还是忍不住步行了很长一段。”许渊冲先生兴高采烈地参观了杜甫草堂,并与草堂的杜诗研究人员展开交流:“余光中说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无法翻译的,我将其翻译为‘Theboundlessforestshedsitsleavesshowerbyshower;Theendlessriverrollsitswaveshourafterhour.’。”他说,这一翻译,是对老师卞之琳的传承和发展。在李白故里,许老激动地谈起他翻译的得意之作《静夜思》“Beforemybedapooloflight;Ohcanitbefrostontheground?Lookingup,Ifindthemoonbright;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这首诗,许渊冲翻译过多个版本,精益求精。他终其一生,与这些大诗人倾心交流,如今探访故里,也算一晤。满足了多年的心愿,7日,许渊冲出现在成都国际诗歌周的论坛上,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中国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苏轼都在四川生活过,所以在成都开这个会特别好!”许渊冲说。7日下午,他不辞劳苦前往位于温江的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与参加翻译比赛的青年学子聚会,他鼓励大家说:“中国文化的传播,一定要有好的翻译,优秀的翻译,要用心用感情!”8日上午,他又前往世纪城与成都的年轻翻译们聚会。《鱼翅与花椒》译者何雨珈很开心地发朋友圈:“这棵大树上的小树叶,和她的根系见面啦!”诗人潘洗尘:成都是独一无二的诗歌之都“成都是独一无二的诗歌之都,有着非常好的诗歌传统,没有一座城市与诗歌的联系,能够与成都相比。”诗人潘洗尘说,成都是他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几乎每个月都会来一次,因为他在成都有很多诗人朋友可以相聚。“爱你所爱的事物/爱你所爱的人/深情炙热/能毫无保留最好”“这世间只有对爱/是公平的/你爱什么/这世界就给你什么/你爱多少/这世界就给你多少/甚至更多”,在杜甫草堂,潘洗尘朗读了自己的新诗,引起了很多共鸣。潘洗尘说,他用诗歌抒发对亲人的感情和对生命的热爱,抒发自己的温情与深情。他用诗歌表达自己的一种观念:“全心全意地对世界好,对人好,这个世界最后给你的肯定比你付出的多。”成都在潘洗尘的心目中是一座诗的城市,他说,他在成都留下了很多关于诗歌的美好回忆,翟永明曾经在宽窄巷子的白夜酒吧为他做过诗歌专场朗诵会。“成都国际诗歌周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诗歌活动,组织细密,场面壮观。”潘洗尘说,他居住在大理,自己也组织过诗歌节活动,但没有成都国际诗歌周这样壮观。成都市非常重视自己的诗歌传统,成都国际诗歌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相聚交流,是非常好的活动。美国诗人徐贞敏:在心里我一直都住在成都7日晚,美国著名诗人杰克·赫希曼与夫人、著名诗人阿格妮塔·法尔克离开成都。在燃烧的诗歌——2019成都国际诗歌周篝火诗歌咏颂晚会上,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们拥抱告别。他们已经多次来到成都,每一次都要重访宽窄巷子,因为他们曾经与成都著名诗人翟永明一起在宽窄巷子的白夜酒吧读诗。而成都国际诗歌周则为他们留下了另一段新的、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美国诗人徐贞敏也即将离开成都,成都对她来说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她从小热爱写诗,但羞于发表,在成都白夜酒吧,翟永明和一群诗人朋友们听了她的诗歌之后,给了她很多肯定和鼓励,从此她走上诗歌之路,并且提笔把多位成都诗人的诗歌翻译为英语。如今,她奔波于世界各地筹办诗歌节,“很舍不得离开成都,我喜欢这里,在心里我一直都住在成都。”徐贞敏说。“你问我最喜欢去过的哪个地方?这真是一个困难的选择!如果一定要选择,我最爱杜甫草堂,因为那是一处诗人的居所。那里的草木、房屋,都是那么美,充满了诗意!”首次来到成都的英国著名诗人格里·卢斯说。昨日,中外诗人一起走进成都的大街小巷,走进成华区和美社区、高新区肖家河社区,与成都市民零距离交流和互动,共同朗诵诗歌、畅谈成都生活之美。中外诗人在社区的中医理疗推拿室体验按摩推拿,在活动中心与成都书法家一起泼墨挥毫,学习书法的线条美。俄罗斯诗人瓦季姆·捷廖欣(VadimTerekhin)用毛笔写下“和美”和自己的名字。在川剧排练室,他们还穿上戏服,过了一把川剧瘾。尼日利亚诗人阿约·阿尤拉-阿迈勒(AyoAyoola-Amale)和中国诗人、首届昌耀诗歌奖得主李南,一起参与了插花活动,与热爱花艺、插花的市民,一起感受成都生活美学。同时,此次成都国际诗歌周,来自成都高校的学生志愿者们热心细致的照顾也让嘉宾们称赞不已。本报记者汪兰图片由主办方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提供
汪兰
收藏
喜欢
42
苏东坡“鸡鸣歌”考证辨释
期刊
一、苏东坡是民歌的继承者在中华民族活动的广袤土地上,给属于八十二位之一①的历史代表人物苏东坡立碑塑像②,为人景仰,不是没有理由的。苏东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他通晓诗.词、歌、赋、散文、评论,乃至琴、棋、书、画;对农业、园艺、医药、养生、历史、文物与考古,也有很深的造诣.苏东坡不仅是苏派诗的开创者。
饶学刚
收藏
喜欢
42
《全宋词》中表示数量的叠音词研究
期刊
《全宋词》中出现了大量表示数量的叠音词,这样的叠音词一共有九十个。这些表示数量的叠音词在数词和量词的分布上、字频、声母和韵母的使用、语法功能上都极具特点。《全宋词》中一共出现了九十个表示数量的叠音词,共计出现了两千五百六十次。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合称,其中数词是表示数字的词语,量词是表示人或物体数量单位的词。这些出现在《全宋词》中的表示数量的叠音词在词汇上,声母韵母的使用上以及语法功能上得特点,进详细分析如下。
张小芹[1]
收藏
喜欢
42
临江仙
报纸
varpicResCount=0;胡烟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1当年,也就是元丰五年秋天的某个深夜,苏轼只是即兴打了个比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就把黄州太守给吓坏了,以为这个罪人半夜乘船跑了,没办法向朝廷交代。等他带人赶来一探究竟,发现大诗人正鼾声四起——昨夜失眠,正在补觉。这是苏轼与俗人的差别。他内心落落光明,无论小舟还是江海,都是情绪的诗意伸展,随时可以指向邈远的地方,又随时可以靠岸。而我们一类俗人,脑子里时时衡量种种得失,慢慢失去了幽默的习惯。所以,我们爱着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词,美在有画面感。如果擅绘,或许可以展纸舔笔,几挥而就三幅小写意:一是东坡敲门不应,家童酣睡;二是东坡倚杖听江声;三是东坡乘小舟而寄江海。我曾固执地认为,苏轼是由于长江的度化,而成为苏东坡。为此,我特意到黄州寻古。那是五年前的秋天,我从黄州的渡口,乘船,到对岸的鄂州(旧为武昌)。一条轮船开往对岸,半小时便可有一班。渡口的“黄州”二字古风犹存。江边芦苇丛生,树木躺倒、杂草散逸。等待过江的人,三五成群地在树荫下闲坐。没有人急着赶路。慢节奏的画面,令人出现时空的恍惚。渡江,是一个仪式化的词,意味着“到彼岸去”。我站在轮船的甲板上,渐渐远离江岸,回望,岸边人影越来越小,仿佛可见当年失意的苏轼,持杖在江边遥望,企盼着什么,忧虑着什么,感悟着什么。长髯飘飘。那情境,也是一幅画。那天,读到一幅画,久远前的想象,竟与现实重合。那是钱选的《秋江待渡图》。深秋的江岸,树叶橙红,生命的滋味熟透了。一人持杖,在江边守望。对岸,山峦重叠,山色悠远。江中一船。画面凝固。看画人屏住呼吸。画面静止在深秋某一刻,等船的人并不急,不急着到对岸去,他已然淡定到某种程度,进而站立成一个僵化的符号。表面上看,他是在等船渐渐向他靠近,然而,一旦乘坐,即被载入另一个时空。他将不属于元代末年,往回倒流,至北宋年间,或许即是苏轼本人站立江边,往前,他在明代文徵明的画里泛舟雅集,又或许,再过了几百年,他下了船,某日午后的竹椅上,他在桐荫里吹着微凉的风,思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他拾起闪光的几个片段,若有所悟,那是受了几片梧桐叶飘落的启发。然而,一切未有定论,读画的人一眨眼,便又回到画里。回到那个等船的人,他站在生命的深秋时节。他的灵魂太老了。曾在时空隧道里穿梭千年的他,早已深谙“此岸即是彼岸”的道理。眼前一团迷雾。那个人,像是苏轼,又不是苏轼。苏轼刚刚经历“乌台诗案”来到黄州的时候,凄风苦雨,常常在黄州渡口遥望对岸的武昌西山。终于,在来到黄州的三个月之后,应蜀地故人杜沂的邀请,苏轼与之乘船同游武昌,往对岸去了。从此,彼岸便不再神秘。此后,他将所有注意力转移到对江水的参悟。果然,在那个水波不兴的夜晚,他乘船夜游赤壁,生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感悟。此时,苏轼已然凌驾于这条江之上。他不再被动。清风明月,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宝藏。苏轼成为苏东坡,赤壁成为东坡赤壁。智者乐水。后来,在黄州江岸倚仗的苏东坡,没有了当年的急切,而是欣欣然与当下合二为一,全然洒脱于眼前的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淡定得如《秋江待渡图》中那个静止的瞬间。《秋江待渡图》中,也像是作者钱选。名士钱选与赵孟頫同列“吴兴八俊”,曾是赵孟頫的老师。元朝廷征召前朝遗逸,钱选坚决不仕,隐居山林,“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图画开”。怀着对前朝的深情眷恋,钱选只向山林索要生命的答案。在低谷中的感悟,自然灵性的赐予,让钱选参透时间的假象。画《秋山待渡图》的时候,他早已经不再将心思倾注于现实的改变,而是安然住于当下,掀开生命神秘深刻的一角。秋江,待渡,富有深意的命题。一条江,不断地变换名字,变换两岸风景,就是为了度化不同的人。比如,钱塘江在安徽叫新安江,抚慰了渐江、黄宾虹;往东到了桐庐和富阳境内变身为富春江,度化了严子陵、黄公望;到杭州萧山境内成了钱塘江,滋养了贺知章、龚自珍、袁枚……度化,一个抽象的概念。笔墨与心性契合,衍生《秋江待渡图》。你,我,都曾如此,于某时,站在某处,等待一辆车、等待一艘船,等待从此地抵达某地。而生命之珍贵,恰恰遗失在我们等待的那一刻。2望不见江岸。船在水中央。没有任何的参照物,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太简约了。简约到引导你把所有的目光集中在那条船上。你不知道那条船上藏着什么秘密,竟让你的心随着船身微微倾斜,向江水中倾斜。像是有某种危险。后来发现,是渔夫的注意力,那些有重量的念头。他倾注了全部的心思在鱼竿上,令船尾上翘。读这幅画的时候,视觉上明显的失衡,让我感觉这是马远借由江水而展开的哲学游戏。马远,字遥父。遥,远,好像他一直试图避开什么。实际上,他只是皇家画院的一名画师,南宋的山河破碎、生命流离,似乎跟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只是一个乐于用画笔赋诗的人。他最擅长将大图景的一角放大,无限放大,将诗意赋予其中,将细节中的奥秘展示出来。如此,好像天地中有无数的乾坤小景等待他去切割。每次,必获成功,人称“马一角”。这次,他从无数的江景中,截取了一条船。游戏开始。似乎是有鱼上钩。渔夫的表情,全部的精神都在等待下一刻。想起明代莲池大师讲的一个故事,莲池大师见路边两人对弈,全部心思落在棋盘上,大师指着两人——唯两肉团而已。同理,渔夫也是一肉团,瘦削的骨肉团。失去精神观照的躯壳,全部心思被一根渔线牵扯。垂钓,是一则久远的寓言。历史上,有很多专注于垂钓的人。有人一生驰骋战场,绷紧了一根弦,几十年心念如一,一定要赢。他们的生命,完全倾注于一个结果、一个胜利的瞬间。有人为了获得权位左右奉迎,有人为了名留青史而发愤著书,有人为积累财富而蝇营狗苟。历史在循环上演。船上无人,只有一个肉团。作为“人”的精神内核,全部顺着那条丝线,埋藏在江水之下。灵魂的重量,让肉身向下倾斜,以至于船尾微微上翘。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生存方式。随时有可能颠覆,尸骨无存。而画中人,全然不知。眼前,我作为看画的人,为他唏嘘不已。近千年的慨叹,至今不息。这幅画还有另一幅面孔。寒江,空旷的江面,渔夫早就远离了尘俗,船上的帽子和蓑衣,是他全部的家当。“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获得自由的他,已经全然无所牵绊,不畏惧寒冷,修炼得无视一切困难。在他垂钓的这一刻,或许附近有战火正在蔓延,又有为皇帝招贤纳才的人已经打听到他昔日的盛名。前朝的软,今世的乱,无一声入耳。就连江上的风,也不曾扰动他的心。水波纹的方向,说明他正逆流而上。眼前并没有一条鱼。浩瀚的江,渺小的船,是他追求自由的意志,历久弥坚。如此,眼前看画的人,无一不对他顶礼膜拜。然而,他无视所有人的崇拜,既没有做出乘风高卧的优雅姿态,也没有故作落魄,标示自己寒士的身份。他的表情,更像是某种警觉。他不是一个说教者,他不屑于说教,却只将自己作为一个本分的、纯粹的渔夫。画家马远的心思,看山还是山。3深秋,江边古木森然,一高士,坐卧船头,仰天长啸。面前有酒,身后有琴。一童子于舟尾摇橹。这是元代盛懋的《秋舸清啸图》。很显然,盛懋在用画笔塑造典型人物。首先,他借助了自然间的典型道具——秋日,枯木,江边突兀的石,萧瑟的水草。又拿来人文的典型道具——一艘象征身世漂泊的船,一坛暗指人生孰醉孰醒的酒,一把契合天籁之音的琴。再有,高士的标准动作——长啸。指向清旷、优雅。长啸,自阮籍起就成为高士们特有的对话密码,像是天上才流通的语言。非俗人所能懂。然而,天空、白云、树木、江水,皆能听懂并做出回应。盛懋画的,就是这样一位高士,美髯飘飘,一面长啸,一面将目光投向远方。有人说,他画的这位高士正是阮籍,因为身后有阮琴。但也有人认为,不尽然,他是在致敬所有的高士。我在某画册中读到这幅画的时候,并没有生出任何的联想。这幅画太明确了,太直白了,我对它没有褒,也没有贬。再往前翻两页,仅两页,中间隔着赵雍的《松溪钓艇图》和李士行的《山水图》,便是“元四家”之一吴镇的《芦花寒雁图》。远岫平溪,石滩丛树。大片苇塘,苇草深处,有小舟横斜。渔父坐舟头,斜目眺望。水面寒雁盘旋而起,向画面深处而飞。我看得心里一阵紧似一阵,像是忍不住要呵冻着的手,披起棉衣,免得被其中的清冷所伤。吴镇的这条船,比盛懋的船,要小得多。它在江心,那么轻盈,像一草芥,抵不住几阵风。还不及几根芦苇的分量,而天地却那么浩瀚。渔父并不文弱,常以勇敢者自居,所以并没有书童做伴。孤独,是另一种冷。芦花,芦苇叶彻底褪掉了碧绿的青春,干而涩、枯而黄,芦花才迟迟出场。一出场,便是苍凉。寒雁趁势而来,盘旋几许,“寒雁西来特地愁”,这种大鸟,是来自故乡的信使,然而,对于一生漂泊江湖的渔父来说,一无所依,有谁会给他带来家的慰藉呢?灵魂的无所依,又是彻骨的冷。对比盛懋来说,吴镇画的像是简笔画。逸笔草草,不复杂。意象简,意蕴深。深得近乎神秘。读画时,想要钻进画里,看一看,是什么样的一颗心,装着这样一番图景。吴镇生活的年代,正是元朝建国初期,很多文人不肯俯就现实,顽强抗争。但时间最擅长让紧绷的神经舒缓。随着元政权的巩固,人与现实的关系不再紧张,文人们或应召入仕,或攀附权贵。有的人虽然远离官场,但结交权贵,在文人雅集中消遣寂寞也成为人之常情。但吴镇,真正甘于寂寞、清贫守志。他与达官贵人很少往来,靠村塾教书为生,拮据时又在钱塘等地卖卜。虽然擅绘,却从不卖画,将笔墨停驻于皎洁的动机。吴镇早早地归入了湖山,避开了世事纷乱。诗书画的修养,让他成为世外高人。他习惯把自身化为渔父,拨轻舟荡漾云水之间。画中之冷,也是他人生所悟。他悟到的冷,并不是悲观,渔父安然于风波之上,是恪守生命孤寂本分的超脱和随遇而安。有意思的是,吴镇和盛懋当时是邻居。如同这两幅画,相隔只有两个页码。当时盛懋家门庭若市,求画的人络绎不绝。而吴镇家门可罗雀。吴镇的妻子很不平衡,说你吴镇什么时候能像大画家盛懋那样,画出受欢迎的画呢?吴镇笑着说,二十年后你再看,哪里还有什么人知道盛懋呢!吴镇相当自信,目光有前瞻性。作为职业画家的盛懋一定不服气。但文人画,笔墨写心,技巧之高,始终敌不过心境之高。不然我们怎么会在一幅简单的《芦花寒雁图》面前震颤不已呢。据说,黄宾虹晚年在上海,能够赏识他画作的人寥寥无几。有人拿他和海派画家们作对比,他笑着搬出了吴镇和邻居盛懋的故事。不得不说,黄宾虹和当年的吴镇一样,心,早就老了。眼光自然也老到。回到画作。如果将盛懋和吴镇的两条船“PS”到同一条江上,便会发现,渔父的气场要远远盖过高士。渔父的在场,反衬出高士的习气和局限。渔父,更像是这条江的主人,如同吴镇在乱世里一直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胡烟
收藏
喜欢
42
眉山五苏与阆中
期刊
刘友竹
收藏
喜欢
42
此心无怨亦无尤
报纸
□杨智强清明时节,再度拜谒三苏祠,有幸听闻馆长的精彩讲解。粗略一算,这些年来共去了六次三苏祠,每次去都有新的收获。我对苏东坡的兴趣始于中学时代,大概因为他是我的老乡吧,这种选择性的喜好纯属偶然。随着对苏东坡的深入探究,我为当年这一偶然的兴趣深感庆幸和愉悦。苏东坡是我心中笑对人生的完美楷模,他的乐观与豁达成为无数后来者前行的向导,我能深深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以及这种魅力对我的影响和浸染。苏东坡的作品,人们大都耳熟能详,然而,他的人格魅力仅仅停留在作品上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去梳理了苏东坡的朋友和敌人,看看他是如何待人处事的。苏东坡的朋友和粉丝遍布天下,王公卿相、文人雅士、江湖奇人、和尚道士、农夫村妇……这里面有宋仁宗、高太后、王诜、徐君猷、陈季常、欧阳修、司马光、巢谷、范镇、张方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米芾,还有为了捍卫自己对苏东坡的顽固热爱,竟然休掉美貌妻子的章元弼。苏东坡才华横溢,职场上却是屡屡挫败,除了党派之争,才高招嫉、放言无忌是他树敌甚多的主要原因,王珪、李定、舒亶、沈括、何正臣、吕惠卿、张璪、朱光庭、贾易、赵君锡、林希……当然,这些“敌人”是后人替他划分的,苏东坡并不一定认可。苏东坡的性格里有一种悲天悯人的仁厚,胸襟开阔、不记怨仇,正如他说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古人云:“观其友,知其人”,其实,观其敌,也可知其人,从一个人的敌人身上也可反衬出这个人的品性。在苏东坡的“敌人”中,我发现有三位特别耐人寻味,那就是陈公弼、王安石、章惇。陈公弼,陕西凤翔府太守,与苏东坡是同乡,两家世交,其辈分比苏东坡的父亲还高一辈。苏东坡初入仕途的第一个官职是“凤翔府签书判官”,相当于凤翔府的办公厅主任。那时的苏东坡才二十几岁,年少轻狂,恃才傲物,与年过五十,军人出身,不苟言笑的陈公弼格格不入。苏东坡曾经在“贤良方正科考”中被皇帝钦点为最上等,有个衙役尊称他为“苏贤良”,陈公弼听到后,怒斥衙役:“小小判官,也敢妄称贤良!”随后将衙役打了板子,苏东坡十分难堪,和陈公弼当庭争辩。苏东坡一向以文笔自负,连皇帝和欧阳修都颇为赞许,但他为府衙写的文章,总是被陈公弼左涂右改,往返数次,这让苏东坡深感羞辱。有时候苏东坡憋着气登门求见,陈公弼故意拖沓,常常让他枯坐久等。苏东坡在《客位假寐》中记述了当时的情形。“谒人不得见,兀坐如枯枝。虽无性命忧,岂复忍须臾”,可见其心情的苦闷。有一次,陈公弼召集幕僚开会,苏东坡赌气不去,陈公弼小题大做,直接上书朝廷告苏东坡抗命,随后罚铜八斤。宋朝每一千文铜钱的重量大概就是五斤,八斤铜相当于苏东坡一个多月的俸禄。两年后,陈公弼在山上建了一座观景台,取名凌虚台,并让苏东坡写篇文章作个纪念。苏东坡借机报复,在《凌虚台记》中大泼冷水:“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这些话,显然是在讽刺陈公弼:世间万物变幻莫测,官高位显难以持久,有些人想以高台来炫耀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凌虚台记》是苏东坡的“愤青”之作,哲学意味很浓,但作为颂扬政绩工程的记录显然不合适。苏东坡等着陈公弼暴跳如雷或怒撕文稿,谁知陈公弼读过之后,一字未改,吩咐下人将此文刻在石碑上,慨然道:“吾视苏明允,犹子也。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可见,陈公弼挫其锐气,苦其心智,实则是为了让苏东坡低调内敛,沉稳冷静。事实上,苏东坡后来仕途坎坷,与他锋芒毕露、口无遮拦是有关系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少年得志的苏东坡,心高气傲,对自我的认知比较膨胀。不能容忍这种个性的领导,即便发现他的才华也不会重用。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开始调整心态并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宦海沉浮中,苏东坡把对自我的关注转向了对天下苍生的体察。18年后,陈公弼去世,苏东坡也飘摇半生到了中年,他在《陈公弼传》中写道:“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颜色,已而悔之。”苏东坡用满怀愧疚的笔调为自己年轻时的莽撞和对陈公弼的误解忏悔不已,当年的满腔怨气已化作敬重和感恩。王安石,北宋第六朝宰相,他和苏东坡都是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可以说是演绎王安石与苏东坡智力大比拼的经典故事。两人同朝为官,文学上相互欣赏,政治上各持己见。熙宁二年,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制度,苏东坡上奏皇帝明确表示反对,王安石怒不可遏,欲将其逐出朝廷而后快。他向皇帝谏言:“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安肯为陛下用?请黜之!”在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攻击下,苏东坡被贬到杭州,之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前后长达八年。宋神宗执政期间,王安石推行变法,但因过于激进,又遭到苏东坡的反对。两人冲突不断,敌意更深,以至于王安石的新法改革每推进一步,苏东坡都要在诗文中讥讽和批驳。为实施政治打压,变法派中一些人开始在苏东坡的诗文中搜集罪证,上蹿下跳罗织罪名最起劲的就是王安石的学生——御史中丞李定。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命悬一线。然而,恳请皇帝免去苏东坡死罪的却是王安石。他在奏章中称,“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最后,苏东坡被从轻发落,贬到黄州。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入狱期间,其讽刺的“奸邪小人”,纷纷上书为其求情,而其引为“知己挚友”的守旧派大臣却大多保持沉默。四年后,宋神宗驾崩,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将苏东坡召回朝廷重用。苏东坡在重返京城的途中,专程去金陵拜访早已退隐的王安石。王安石听说苏东坡来访,非常高兴,披上蓑衣,骑上毛驴就到江边迎接。苏东坡也没穿戴官服,赶紧作揖道:“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道:“礼岂为我辈设哉?”两人哈哈一笑,恩怨尽泯。应该说,王安石身上有着历史上变法者们共有的气质:执着无畏、坚信真理,他们在意的不是私欲,而是信仰。信仰才是人类所有情感中最崇高,也最可怕的东西。北宋时期崇文抑武,言论环境较为宽松,官员们在朝堂上敢于大胆进谏并据理力争。苏王二人在道德上几乎没有任何污点,两人的斗争应属君子之争,我不同意你的政见,但却欣赏你的人格。金陵一会,苏东坡盘桓了一月有余,与王安石同游钟山、诗酒唱和、谈禅论佛、畅议国事。王安石深感得遇知己,诚邀苏东坡在金陵买田为宅,做他的邻居。苏东坡也有相见恨晚之感,故有“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之句。王安石送走苏东坡后,怅然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两年后,王安石病逝,苏东坡黯然神伤,在诰命书中称王安石:“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苏东坡东山再起身居高位时,亦不计前嫌,特意拜访王安石。两位文化巨匠心如明月,惺惺相惜,其胸怀有如光风霁月,足以令后人敬仰。章惇,北宋第七朝宰相。章惇比苏东坡大一岁,年轻时在陕西商洛当县令,那时,苏东坡正好在陕西凤翔做官,两人过从甚密,经常结伴出游。有一天,游至一悬崖深涧处,对面是巍峨绝壁,中间只有一根横木相通。章惇怂恿苏东坡到对面山壁上题字留念,苏东坡知险而退,连说不敢。章惇抬脚过桥,面不改色,在绝壁上潇洒地写下了:章惇苏轼到此一游。苏东坡拍拍章惇的肩膀说:“君他日必能杀人!”章惇问:“何出此言?”苏东坡答:“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儿,当然也不会把别人的命放在眼里。”章惇仰天长笑,颇有枭雄气概。苏东坡绝对没有想到,这句漫不经心的玩笑话多年以后差点应验在自己身上。章惇性格强硬,做事有狠劲,后被王安石看中,成为变法派的得力干将。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落井下石的大有人在。章惇却不顾政治分歧,挺身为苏东坡辩护,当面斥责宰相王珪,极显豪侠之气。苏东坡被贬黄州后,昔日同僚怕受牵连,没敢去搭理他,只有章惇去信劝慰。从私下交情来看,两人十分交好,但是上升到政治层面,章惇和苏东坡分属两派,伴随着新旧两党的争斗,两人也时常针锋相对。宋神宗与王安石病逝后,守旧派的高太后与司马光执政,对变法派进行大清洗,在以苏辙为首的旧党的弹劾下,心高气傲的章惇被贬。自此,章惇与旧党结下了不解之仇,并且认为是苏东坡指使弟弟弹劾自己,随后与苏东坡彻底决裂。高太后与司马光去世后,宋哲宗继位,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惇回到权力中心,一跃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宋宰相,曾经被苏东坡赞赏的自信与刚毅,变成了自负与冷酷,被贬期间积聚的怨气全面爆发,对旧党展开疯狂报复。他把司马光的同党,包括苏东坡两兄弟统统流放,甚至向皇帝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此举太不厚道,难怪《宋史》将他列为奸臣。章惇贬谪苏东坡于海南几年后,形势又来了个惊天大逆转,宋哲宗驾崩,宋徽宗继位,当初反对宋徽宗继位的章惇被贬到岭南雷州。这个时候,苏东坡正行走在北归汴京的途中。章惇的儿子担心苏东坡重返朝廷后会报复自己老爹,于是给苏东坡写了一封哀婉恳切的长信,替父求情。此时此刻的苏东坡该是仰头大笑,高呼“苍天有眼”呢?还是拍手称快,来一句“你小子也有今天!”令人意外的是,苏东坡只是低头喟叹,五味杂陈,心中浮现最多的依然是章惇曾经带给自己的温暖和感动。流放千里之苦,骨肉分离之伤,没有谁比自己更有体会。苏东坡的回信写得相当动情:“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言下之意,我和你爹是四十多年的老朋友,虽然中间出了点小矛盾,但并不影响交情,过去的事还提它干什么,咱们只论将来……接着又提供了一些岭南生活的注意事项及常用药方,希望章惇保重身体,归来有日。这封信被林语堂称为“伟大的人道主义文献”,信中所展现的开阔胸怀与怜悯之心令人赞叹不已。以德报怨的苏东坡在道德上已处于绝对优势,千年之后,看到这样平和宽厚的文字,仍能感受到苏东坡身上那至真至善的人性光芒。对苏东坡来说,陈公弼似敌非敌,王安石先敌后友、章惇先友后敌。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可能会遇到这三种“敌人”,对于敌人,可以锱铢必较,睚眦必报,也可放眼长天,淡然释怀。选择恨太容易了,只要足够的愤怒、对立、仇视。选择爱却要难得多:宽恕、理解、慈悲……每一样都需要智慧和勇气。苏东坡没有选择快意恩仇,他总是愿意从最好的角度去揣测别人。章惇对苏东坡的迫害仅次于满门抄斩,苏东坡一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就云淡风轻地过去了。苏东坡并不是天生的豁达之人,而是生活的磨难给了他一颗强大的内心。另一方面,苏东坡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朋友圈里有很多高僧:佛印、辩才、道潜、明老、照觉……佛家讲究出世超脱,儒家强调入世担当,苏东坡用“出世”之心,过着“入世”生活,他早就悟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人生,只有更好的心态。在遭遇诸多挫折后,苏东坡能够迅速与过去告别,与当下握手,不念旧恶,不记新仇,笑纳了生命中所有的“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我们经常对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纠缠于生活中的诸多琐事,甚至对别人的一句伤己之言耿耿于怀,从不轻易原谅他人。其实,不肯原谅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放下,而非事情没有真的过去。恨会让人变得愤懑和狭隘,试想,一个心中装满恨的人怎么可能发现快乐?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之处早就被恨所掩埋!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放下了,内心才能恬淡和从容,清空了,快乐和幸福才会涌进来。在恨的岁月里,最痛苦的不是你恨的那个人,而是你自己,宽恕别人,其实也是放过自己。佛说:“恨不止恨,唯爱能止”,别人怎么对待你,是因果。你怎么对待别人,是修行。苏东坡爱亲人、爱朋友、爱生活,始终以一个宏大的、鸟瞰的、哲学的视角来看待生命,忽略掉那些微观的烦恼与忧愁,正所谓:“睡前原谅一切,醒后不问过往”,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那句话:爱比恨更有力量!
收藏
喜欢
42
复制·重整·回忆:欧阳修《集古录》的文化考察
期刊
欧阳修在其《六一居士传》中说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一老翁,是为"六一"。"六一"条件之完成,与《集古录》关系密切,并且由于《集古录》,开创了新的学术领域,造就了欧阳修的金石学家地位。关于《集古录》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大方向,一是讨论成书经过和时代;一是针对其内容,肯定其在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校雠学、书法艺术、文学批评、理学思想(辟佛排老)等层面的意义与价值。该文尝试将视野转向物质文化的角度,从文人收藏文物的意识形态,探析《集古录》的文化特质。笔者概括了"复制"、"重整"与"回忆"三个层次,认为通过复制金石文字,重整文字所建立的历史体系,欧阳修确立了历史文化凭借物质以传承的观念。而《集古录跋尾》里的伤逝片段,又与拥有金石榻本、证成文明轨迹的无上愉悦,形成哀乐互显的对照。
衣若芬[1]
收藏
喜欢
42
韩国的第二外语教育现状与孔子学院在汉语教育上的作用
会议论文
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1.韩国的第二外语教育实态。2.第二外语教育正常化的课题。3.第二外语教育振兴和HSK。4.韩国孔子学院的内涵与宗旨。5.汉语教育的基本状况。6.孔子学院的发展状况。7.孔子学院对于汉语推广的作用。据推测,目前在韩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一百万,这个比率远远超其它任何国家。最近20年来,韩国的汉语教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汉语即将成为代替英语的又一选择。选拔大学新生时,要提高参照第二外语成绩的比率。由于中国政府和国家汉办在汉语普及上的不懈努力,各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日益增加。参加HSK考试的考生也随之大幅扩大。孔子学院对于汉语推广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选择与编写适合韩国学生的汉语教材是关键;加强和韩国其他教学研究团体的合作;举办大型活动;现代远程教育。
罗敏球
收藏
喜欢
42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