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初论稼轩饮酒词
会议论文
酒与中国诗歌关系之密切,是很有历史渊源的。从《诗经》开始,就可以看出饮酒作诗的风俗。而到魏晋时期,文人崇尚酒及药,已达登峰造极。后继文人相因相袭,经久不衰。李白、杜甫、苏轼等等,写了许多饮酒诗作。稼轩词作中,很有些词句将词与酒相提并论。如:"要他诗句好,须得酒杯深"(《临江仙》)。"醉时拈笔越精神"(《鹧鸪天》)。"看醉里,
汲军
收藏
喜欢
39
论苏轼与佛教
期刊
本文探讨苏轼与佛教的关系,涉及思想、观念、文学、史实诸层面,主要关注儒、释、道三家思想异同及苏轼的相关认识和取舍,抉发佛学与苏轼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的关联,同时辨析学术史上的一些观点。
刘石[1]
收藏
喜欢
39
“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报纸
“四川我来过多次,不少地方都走过。天府之国,真是一个好地方。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再来这里看看。”6月8日,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第二次到四川考察调研。一天时间,自眉山至宜宾,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就业问题,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一路调研,一路思索,指明方向,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都是拼来的。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勇往直前,更上一层楼。”“新的征程上,我们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我一直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迎接挑战、接受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推着国家往前走,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希望田野美丽乡村──“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成一件”芒种刚过,正值水稻拔节生长之时,“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沃野上,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刚好是农忙时节,这次到南方看看水稻田。”8日上午,四川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岷江之畔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两个月前,赴海南考察,第一站就看了三亚崖州湾的种子实验室。这一次,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从育种环节来到试种阶段。眼前的高标准农田,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100多种水稻在这里试种、比较、筛选、推广,以良种为丰产打下坚实根基。顶着烈日,总书记走进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现在苗情怎么样?”“从单株分蘖数来看,已经表现出高产的特征。”农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告诉总书记。“高产能达到多少?”总书记问。“这里最高亩产900多公斤,平均680公斤。”马均告诉总书记,近年来村里通过流转耕地集中起来,把村民组织动员起来,培养了200多个种粮大户,调动了他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这很好!你们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粮食增产主要还得靠他们。”总书记称赞道。“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能实现藏粮于技,中国碗装中国粮食。”马教授信心满满。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你们从事这项工作很辛苦,出成绩也是长周期的,日晒雨淋,淡泊名利,贡献非常大。咱们国家能够丰衣足食,农业专家功不可没。”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稻田尽头,是一片片粉花碧叶的荷塘、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居。总书记步入村庄,一边走一边察看村容村貌。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项明确要求正是“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眼前的荷塘内,蕴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巧思。驻村第一书记刘超告诉总书记,村里进行了厕所改造,建设了化粪池和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进入荷塘,既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又通过莲藕种植增加了集体收入。“景色不错,还有净化功能,一举多得。”总书记点头赞许。走进村卫生站,总书记问起药价:“这个糖尿病药多少钱?”“一包九块六,一年下来大约600元。”“这个高血压药吃一年,能享受多少补贴?”“一年补贴2400元。”总书记点点头:“衣食住行,还有医药,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这些。要多搞一些新品种、创新药、国产药,把药价平抑下来,为百姓谋福利。”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主持召开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4年来,四川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正如总书记所说的,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性得到了彻底解决。村委会前广场,村民围拢过来,纷纷向总书记问好,阳光洒在喜悦激动的脸庞上。“永丰村,好名字啊。永丰永丰,永远丰收!”总书记笑着对乡亲们说,“大家收入高了、日子好了,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发展下去。”不远处,高铁疾驰穿过绿色田野。田与村、人与自然、坚守与创新,铺展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丽图景。千年文脉一江清水──“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眉山城内,街头巷陌,因三苏父子,氤氲着深厚的文化气息。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踏入三苏祠,古木参天,百年银杏、千年黄葛,透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总书记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实地考察,总书记更有感触:“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从文化自信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摆脱贫困》中援引“临大事而不乱”,党的中央全会上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面对领导干部引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总书记多次引用苏东坡的名言,治国理念中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润泽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修养,孕育出大江东去的英雄气概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自雪域高原奔腾而下的金沙江与穿成都平原蜿蜒而来的岷江在此汇流,长江始称“长江”。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市三江汇流处,驻足江边,眺望三江六岸。为了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2016年1月,上游重庆;2018年4月,中游武汉;2019年5月,南昌;2020年11月,下游南京──总书记先后4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远山滴翠,江水滔滔,中华民族母亲河旧貌新颜、生机盎然。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宜宾市也曾面临“化工围江、污染绕城”问题。近年来,通过采取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造纸小作坊、关停江边挖沙场、减少污水排放、建立湿地公园等措施,持续改善岸线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上游来水情况。当地负责同志说,金沙江来水稳定在二类水质,岷江水质稳定在三类左右,汇流之后全年有350天以上稳定在二类。总书记表示肯定,同时强调:“作为长江上游城市,要强化上游担当,不能沿江‘开黑店’、排污水,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造福长江中下游和整个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的背后,是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关心就业关注发展──“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当口。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创历史新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专门对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出明确要求。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实地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中央十分关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业,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学院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今年全校有毕业生5637人,截至前一天,已落实毕业去向人数4165人,落实率超过70%。“主要都是什么去向?”总书记问。“企业、事业单位,自主创业,考公务员,还有继续读研的。”电子屏幕上,展示了宜宾学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的柱状图,总书记仔细察看,反复询问具体数据。“就业数据要扎扎实实,反映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现在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弄虚作假,搞‘拉郎配’,签了再说。这样不行,不能糊弄上级部门,更不能糊弄学生。”宜宾学院求实会堂里,一场企业招聘宣讲会正在进行。来自四川本地的8家民营企业,带来150个就业岗位。“我来听听你们是怎么招聘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带笑容,走进会堂。大家看到总书记来了,纷纷围拢过来。习近平总书记向企业负责人一一询问招工需求,又向学生们详细了解就业意向和求职进展:“都是学什么专业的?想去哪里工作?”大家争相回答。一名学生汇报说自己还当过兵,总书记十分感兴趣。“在哪儿当的兵?”“武警新疆总队巴音郭楞支队博湖中队。”“在那边呆了几年?”“两年。”“有这个经历很好,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面对即将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青年学子,总书记话语谆谆:“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最光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他又叮嘱当地党委、政府和学校负责同志:“高等教育不断普及,这是大势所趋。国家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当然,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要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同时要给予人才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会堂里,响起一阵阵热烈掌声。保持经济发展势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保障。离开宜宾学院,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极米光电有限公司,了解当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情况。极米光电是一家设计研制投影机的民营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企业负责人告诉总书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当地政府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出台纾困措施,他们专注技术创新和智能升级,这两年企业产品销售量逆势上升,为当地解决的就业岗位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上千人。“我们的目标是3到5年达到全球领先,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很好,就要有这样的志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我们更要做制造强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车间外广场上,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诠释着这家年轻科技企业的青春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在你们企业,我很高兴看到年青人撑起了大梁。大家都是‘80后’‘90后’,正当其时啊!事业进步、国家富强靠的是你们,要有这样的事业感、责任感,好好干!到那时,大家一定会为‘强国圆梦、功成有我’而自豪!”展望未来,总书记语气坚定:“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管风云变幻,无论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14亿多中国人民、9500多万党员,守好我们的岗位,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新华社成都6月10日电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朱基钗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张音
收藏
喜欢
39
苏轼戏谑故事多(文化视野)
报纸
苏轼善戏谑。宋人笔记中有“东坡善嘲谑”“东坡多雅谑”“东坡滑稽”等记载。苏轼的戏谑决不止于玩笑,而是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如他戏谑80岁的张先娶18的女郎是:“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海棠,各具情态;一个“压”字,境界全出。他写给营妓李琪:“东坡五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一座击节,尽醉而散。”这样的戏谑色而不淫,谑而不低俗,极具文化情怀。他与朋友间常开玩笑。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边倾斜。王安石当即出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立即对曰:“是基安石过也”。王安石《字说》一书,对汉字解释颇多穿凿附会之处,如“坡”字解释为:“坡者,土之皮。”苏轼对此笑言:“依着这样解释,那‘滑’字,就是‘水之骨’了?”安石无言以对,东坡与佛印多有充满禅机的对话,谑而不乏禅意。如两人泛舟江上,东坡见河边有一狗啃骨头,遂曰:“狗啃河上(和尚)骨。”脸上颇有得意之色。佛印知东坡在笑谑自己,随手把题有东坡诗词的扇子,扔至河里说:“水流东坡诗(尸)。”可谓随机应对,各智其智。苏轼与弟子辈也常开玩笑。如弟子秦观,对自己的胡须颇为自恋,曾经得意地问老师:“君子多乎哉!”——美男都是一脸毛啊!没料到苏轼不假思索回应道:“小人樊须也!”——小人胡子都密。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但他也能苦中作乐,颇多戏谑。谪居黄州作《煮猪头颂》:“净洗锅,浅着水,深压柴头莫教起。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家打一碗,自饱自知君莫管。”一边吃,一边打油以记之:“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此乃“东坡肉”的精髓,在于任何境遇都能生活得安心自适,有滋有味,非常人能及!苏轼的戏谑可以说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凡生活之处,必有其戏谑之身影。恰如有人说的那样:“戏谑只是一种表现形式,骨子里是一种观点,一种见解。绝不仅止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语言艺术层面,而是有着人格的支撑,有着精神的内涵。文虽戏谑,情却真切,意却深刻。”信然哉!□孟祥海
孟祥海
收藏
喜欢
39
李白有关佛教诗文系年选笺
会议论文
<正>开元时期《登瓦官阁》、《秋日登扬州西灵寺塔》此二诗是李集中最早涉及佛教之作。前一首作于开元十三年出蜀后东游金陵之时。诗中运用了“雨花”“天乐”“三天”“玉毫”等教乘中语,可知李白在此以前即已接触过一些佛教典籍。但二诗运用教乘中语纯属点缀,几与思想无关;仅后一首结尾数旬稍涉内心:“目随征尘断,心逐去帆扬。”“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玉毫,相传释迦牟尼眉间有白毫,舒卷自如,放之则光芒遍照世界 (见《法华经·序品》)。迷方,即迷途。二句意谓:佛祖如果真有白毫,希望大放光芒,为我照亮前途。其所以作如此想,从同时同地所作《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一诗,可知端倪。诗中充满了羁旅愁思,并发出“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的感叹。显然李白因干谒无成,既感进身无门,又感归途遥远,一是不知如何是好,因而在登临佛寺浮屠之际便偶兴玉毫照迷方之想。
安旗
收藏
喜欢
39
庄子对苏轼谪居时期处世态度影响浅探
期刊
苏轼早年对《庄子》的崇尚,屡次遭贬,坎坷波折的人生境遇下,对庄子人生哲学的欣赏和借鉴,无不向世人昭示着庄子齐万物、一死生,委顺自然的人生哲学深刻影响了苏轼谪居时期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的形成。苏轼谪居时期所表现出的随缘放旷的乐观精神,任性逍遥、心闲意适的生活态度,足以表明苏轼此时已经超越了物质因素与生活形迹的束缚和影响,由思想到行动都达到了委顺自然,随遇而安的境界。
赵彩芬[1]
收藏
喜欢
39
“间株杨柳间株桃” 你以为说的是谁?
报纸
记者边晓丹陈栋/文叶丛/制图如果问起“西湖十景”中哪一景当推第一,也许从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答案。不过,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恢复“西湖十景”那会儿,这个“第一”是有定论的——苏堤春晓。说起苏堤春晓,杭州人更习惯于使用“六吊桥”这个名字,翻六吊桥几乎算得上是杭州人游赏西湖的一种经典方式。这条功能性极强又充满诗情画意的长堤,令多少游人流连忘返,而她的“身世”,远不只是和苏轼有关这么简单。“西湖上新了”第一季第二期,我们来聊一聊苏堤春晓的故事。绕不开的那个人造了这条不用绕的“快速路”要说苏堤,永远绕不开苏轼。苏堤建成之前,杭州人要南北向穿越西湖是颇为麻烦的,要么坐船,要么翻山。对于北宋时期的杭州人来说,苏堤无疑是西湖上的一条南北向“快速路”。北宋时期,杭州以及西湖的面貌与现在大不一样:首先,杭州的西城墙是临湖而建的,像涌金、清波等城门均为水门,城墙与西湖之间没有陆地;其次,当时西湖四周的湖岸也是与诸山相连,山脚直入湖中,并没有如后世那样修筑堤岸或道路。因此,当时的杭州人若沿湖而行,等于在翻山越岭,苏堤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出行选择,这便是苏轼的功绩。苏轼的词作以豪放著称,但事实上,他的心底也藏着不少悲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样的句子,乍一看都不似东坡手笔。人生暮年,秋凉之岁,苏轼又来到杭州为官。宦海浮沉,屡遭打击,苏轼虽感受到了坎坷仕途中的凉意,却并未因此消沉,而是用一颗赤子之心营造西湖山水。他率众疏浚西湖,如一个伟大的画家,以西湖为纸、葑土为墨,画出了横贯南北的一笔明艳春色。压堤桥何以“压堤”?苏堤的黄金分割点了解一下关于美感,人类是有共识的。黄金分割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这个比值大约是0.618。黄金分割同样适用于苏堤,不过,又有多少人知道苏堤的黄金分割点在哪里呢?答案是压堤桥,苏堤从北至南的第三座桥。用从苏堤北面起点到压堤桥的长度,除以整条苏堤的长度,得到的比值约等于0.618。如果你有心,也可以去苏堤上实地测量一下。压堤桥是否因黄金分割而“压堤”,这个不好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压堤桥两侧的风景是苏堤六桥中最美的。压堤桥正对着湖心亭,是六桥中瞭望西湖的最佳地点。要是放到北宋时期,压堤桥两侧的风貌更是不一般。那时,压堤桥南侧有一座施水庵,庵旁筑有石台,台上有石笼灯,用来为夜行的船照亮前路;压堤桥北侧有一座水仙王庙,庙里供奉的是龙王,也就是西湖的湖神——“压堤”,可能也与民间信仰有关吧。倒推900年这是素色杭州的一道绿光南宋时期,“西湖十景”被评选出来,每一景都让人惊叹。那么,在当时的人眼中,苏堤春晓是不是“十景之首”呢?是的,推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的第一景并非清代“原创”,宋时便有此议。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两宋时期杭州城的景象,试着用宋人的视角,欣赏一下苏堤春晓之美。杭州本是一片江海故地,海水从东面退去之后,留下了大片供人们居住的沙洲和陆地,杭州也因此拥有了“三面湖山一面城”的格局——东面是城市,西面则是西湖和西湖群山。两宋时期的杭州,城市绿化不如现在这般有致。早春时节,山寒水瘦,人们若站在孤山上远眺,杭州城与群山仍是灰暗的素色,唯独湖中横着一抹绿,如同暗夜里突出云层的一道光,美得摄人心魄。懂得生活的宋代人自然不会辜负苏堤上的美景,上堤游赏是其一,孤山也因此成了欣赏苏堤全貌的理想之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西湖的春天,就会发现西湖春天的绿色很不一般。刚刚萌发的新叶,绿色中带着嫩黄透亮的暖色调,比之盛夏时的深绿,更富一种打动人心的生机。如今的杭州,放眼即绿色。不过,早春时节,你若走在苏堤上,依然可以领略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绿意。所谓“桃红柳绿”苏堤比白堤更适合这个词桃树和柳树,这是杭州春天的两种标志性植物,要论存在感,完全秒杀其他植物。“桃红柳绿”这个成语,也因此成为人们对西湖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总结。如今,不少人习惯用“桃红柳绿”来形容白堤的春日丽景,关于这一点,两宋时期的杭州人是不同意的——在当时看来,苏堤才是最配得上这个词的景点。现在的苏堤上植物种类众多,桃树和柳树显得并不那么抢眼,可在古代,情况并非如此。据说,苏堤刚筑成时,苏轼在堤上种植的就是红桃和绿柳,这才有了“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的民谚。杭州的桃花,品种繁多,光大类就有碧桃、红叶桃、菊花桃、帚形桃、盘桃、垂枝桃等。不过,要说最传统、最能代表西湖的品种,肯定是碧桃。巧了,苏堤上最有代表性的桃花,就是碧桃。
边晓丹 陈栋 文 叶丛 制图
收藏
喜欢
39
从苏祠出发,走进平顶山
报纸
会议现场记者熊莉文/图“眉山要主动扛起弘扬东坡文化的大旗,走出去、引进来,广邀国内外友好城市代表,举办苏学研究盛会,展现三苏文化内涵和眉山城市形象。”为践行这一苏学发展创新理念,8月22日至25日,由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平顶山学院等主办,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平顶山学院文学院等共同承办的“纪念苏轼葬郏915周年暨全国第二十一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学院举行。来自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社会各界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分别围绕苏轼与中原文化、苏轼的哲学观、苏轼的文学艺术和文艺思想、三苏家风家规家训等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交流了各自在学术研究中的观点。眉山作为苏学的源头,专家学者参加人数之多,提交论文质量之高,受到关注。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前往郏县茨芭乡苏坟寺村,开展“苏轼葬郏915周年纪念活动”:参加了东坡艺苑揭牌仪式、观赏了书法作品、参观了三苏纪念馆,拜谒了三苏陵墓。我市学者刘清泉《郏县苏轼符号——谈苏轼的丧葬观》认为,三苏坟这个载体,象征苏轼“是处青山可埋骨”的丧葬观,以及旷达的人生姿态。衍化为郏县苏轼符号,是郏县苏轼文化的独特资源。研讨会共收到专著6部,我市就有《且思:苏祠外浅尝》(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的心路依归研究》(九州出版社2017年版)、《东坡西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版)等三部,展示了眉山的苏学研究实力。特别是方永江等人的应用性研究及创新性转化,成为“地方军”突起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彭林泉等围绕传播与接受研究,袁丁等围绕苏学思想与精神研究,徐晓洪等围绕文学与艺术研究,潘殊闲等围绕文化与地域研究,周云容围绕生平与家世研究,涉及苏轼作品接受、传播和版本,涉及苏轼文艺创作、生活态度、从政实践的思想底蕴、精神风度、亲民意识,这些论文文风朴实,学术功底扎实,论证精到,无论从选题、选材,还是视角、观点,都可圈可点,均收录进《学术论文集》,彰显了眉山作为全国苏学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和资料展陈中心的重要地位。
收藏
喜欢
39
有人情味的课堂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
期刊
一、有人情味的课堂与"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例行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其中"历史理解"是基础,对高中生来说也是难点。何谓"理解"?这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出自宋代苏轼的《众妙堂记》,"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斲,信矣。"就如同庖丁解牛一样,能顺着脉理或条理对事物进行剖析,从道理上了解。
俞莉琪[1]
收藏
喜欢
39
浅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期刊
中国工笔花鸟画自唐代独立以来,就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不断向前发展,直到宋代由于统治者的热爱、推崇与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工笔花鸟画达到空前的繁荣。宋代工笔花鸟画刻画细腻、设色典雅、真实自然、富有诗意,当代在继承宋代工笔花鸟画这些精华的基础上,又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与审美观念,对工笔花鸟画在当代的发展进行不同的探索与实践,使得当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形式更加异彩纷呈。本文分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当代工笔花鸟画中的传承与发展,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提供启示。
李云鹏[1]
收藏
喜欢
3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