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呼唤与超越:庄子生命哲学研究
学术论文
借用社会学“社会转型”理论和文化学“价值转型”理论,创新庄子生命哲学研究视角,把庄子生命哲学放在不同的社会转型时代及不同的转型阶段背景下进行观照,由此获得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 对“呼唤”、“超越”、“视域”、“机缘”四个词语的概念阐释和界定作为论述的切入点。对生命求真的呼唤使庄子生命哲学具有永恒魅力,呼唤不仅是自己心灵的呼唤,还是唤起别人走这条路;超越不仅是自己心灵的自救和皈依,还为别人提供了通达终极背靠多条道路选择的可能性。在不同视域(Horizen)、不同视角下观照《庄子》,庄子生命哲学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庄子生命哲学的意义生成总是朝向未来不断展开着的视域而展开着。时代创造了与庄子对话的历史性机缘,“生命意义何在”是今人与庄子对话的共同题旨。 庄子的心路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其在世生存方式的选择和精神状态观照必须在动态中把握。庄子前期经历了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心理过程,后期由“万物相对性”走向了以道观之的超理性主义。庄子用“万物相对性”观点作为思想批判武器对历史既定观念及百家学说进行批判,目的是破除世人认知视域的障碍和成心,破除历史既定观念和思维定势,转换视域,从以俗观之、以物观之扭转到以道观之,“呼唤”世人走上以道观之的道路上来。 庄子对人的本质判断是精神自由的存在。庄子的“真人”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品格: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宇宙之视域,宗教之情怀。庄子赋予真人所具备的四种品性是这样给定的,在人类社会有限时空参照系下,真人具有独立之人格,精神之自由;在宇宙无限时空参照系下,真人具有宇宙之视域,宗教之情怀。 庄子在宇宙视域下对人的定位超越了人与动物比较给人的定位,也超越了在人伦关系及社会关系视域下对人的定位。 庄子呼唤和认定人生是从动物属性向社会类本质,最终向精神本质攀升和超越的过程。庄子的社会批判是为了唤起,而不是争夺话语权,不是为了让当政者采听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庄子与其他“争鸣百家”根本不同之处。庄子生命哲学所要呼唤与唤起之人中包括知识分子、当政者、普通百姓。庄子对社会在世各色人等开出的“药方”,都有精神引导、规劝、唤起之义。 庄子划分两个世界,一个真人世界,一个非真人世界。庄子呼唤生命由非真人姿态进入真人姿态。庄子开辟出来的通达道境的道路有前后两段,第一段是破执之路,第二段是破界之路。通过“破执”庄子引导世人来到“知”的边界处。 如何破界?庄子认为,道不可言,只有上路,才能领悟和进入道境。破执是思想认识的转化,破界是行为上的力行实践,二者是个体精神的内在活动过程。活动结果不是外显的,而是精神上达到某一境界状态,展现出来的是以某一种视域、立场、视角、态度观照世界和人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从本体论层面看,庄子的道(道境)是“超越的”,又是“内在的”。在实践层面上,庄子开辟的道路是“内超越实践”活动过程。在价值层面上,庄子生命哲学体现出来的是“道境”世界对生活世界的超越,“道观”的宇宙视域对“俗观”的狭隘视域的超越以及宗教情怀对世俗价值标准、思维模式等方面的超越。 庄子的宗教情怀使庄子把自己的人生转换成弘道的使命。庄子要向世人言说道,在言与教的困境面前,庄子选择了用意象性语言言说,行不教之教的策略。
何少甫
收藏
喜欢
41
福建名优茶发展的忧患与对策
会议论文
福建是中国产茶第一大省,产量为全国之冠,茶树品种名列前茅,良种数量、良种普及率均居全国第一。早在宋代,苏辙在《种子瞻煎茶》中写道:"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对闽茶的质量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茶叶是我省农业的重要产品,茶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茶叶出口是我省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茶叶生产是我省农民创收的重要渠道。
吴建华
收藏
喜欢
41
概念整合视域下《诗经》中动物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对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个案研究
学术论文
《诗经》是一部古老的诗集,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隐喻表达极其丰富,为语言学、修辞学以及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和翻译研究中,隐喻仅仅被视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形式和对语言的一种修饰手段,隐喻的认知特性被忽视。 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语言意义产生的动态心理机制,使其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的相关领域,也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论文拟采用概念整合理论来阐释《诗经》中动物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结合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讨论翻译难点。进而基于难点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考察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方法,提出诗歌隐喻的翻译策略。 为实现研究目的,本论文以定性研究为主,并结合了定量研究。具体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结合隐喻的定义,笔者提出了选取语料的标准,并根据该标准做了全样本分析,筛选出84条动物隐喻,限定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接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详细阐释了《诗经》动物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随后,结合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对隐喻翻译的难点进行讨论;最后,基于隐喻翻译的难点全面考察许渊冲的翻译方法,统计了各种翻译方法的使用频率,提出了诗歌隐喻的翻译策略。 经过研究分析,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及类属空间的建立,两个输入空间基于关键关系发生跨域映射,输入空间的元素及结构选择性地投射进整合空间并进行组合、完善和细化等认知操作,最终实现隐喻意义的建构与理解。结合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和中英文化差异,本研究发现隐喻的意义建构难以在译语中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等价词来实现输入空间的建立;关键关系的未感知导致输入空间难以实现跨域映射;缺少语境信息来促进和约束整合空间。2)通过对许渊冲译本的考察,本研究发现他针对不同的翻译难点灵活地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针对缺少等价词这一困难,许渊冲主要采用了直译再现原意象、增译保留原意象、用目的语意象代替原文意象、将隐喻转为普通意义这四种方式。针对目的语读者难以感知关键关系的问题,他采用隐喻转明喻和增加关联词的翻译方法来凸显类比、反比等关键关系。改写诗歌名称和增加文化注解被用来解决缺少语境的问题。同时,这些翻译策略不是完全相互分离的,译者可根据翻译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使用。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对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将会促进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其次,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融入到对隐喻翻译的探讨中,将会促进隐喻的翻译实践,进一步拓宽了隐喻翻译研究的内容和视野。第三,本研究是对概念整合理论的一次尝试性应用,将促进概念整合理论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并为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相关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任丽
收藏
喜欢
41
《诗经》教化诗的类例
会议论文
<正>一绪论何谓教化?《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化,教行也。”《汉语大词典》说:“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中文大辞典》说: “教导感化之也。”由此看来,教化就是治者通过某种方法来教导和启蒙人民,启发民心,感化他们。
安秉均
收藏
喜欢
41
苏东坡爹娘这样教育孩子
期刊
除了巨大的文学成就,苏轼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曾担任过翰林学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参与重大朝政的决策,地位很重要;还担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大体上来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部级干部。
康震
收藏
喜欢
41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谈苏东坡的写作指导策略
期刊
打开宋代文学史,人们便很容易发现,宋代文坛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几乎每个时期都出现了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而且,“不同盟主之间还存在着类似禅门宗祖衣钵相传的继承关系”作为盟主的人物,往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欧阳修主盟文坛之时,发现了年轻的苏轼,大喜过望,认定此人必能继承自己盟主地位,每每表示:“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李景新[1]
收藏
喜欢
41
苏东坡的官、文、书之道
期刊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康震
收藏
喜欢
41
基于文献探讨苏轼谪琼期间的养生理论与实践
会议论文
本文以苏轼贬谪海南的三年为时间范围,通过调研其在海南期间诗文中与养生保健相关的内容.从道(养生哲学)、法(养生原则)、术(养生方法)的层面来总结与探讨苏轼在谪琼期间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和特征;同时,再通过与其谪琼之前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苏轼在养生理论与实践上的传承与嬗变.
余泱川;于挽平;尹明章;姚岚
收藏
喜欢
41
从“洛蜀之争”看文、道之争
期刊
北宋元祐年间,理学大师、洛阳人程颐与大文学家、四川人苏轼之间发生了一场“洛蜀党争”。《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五述云:程颐为人行事,“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嫉之……二人遂成嫌隙。”双方互相攻讦,矛盾尖锐。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只是一场朝廷上的朋党之争,并不涉及思想政治上的重大原则分歧,所以历来学术界对于程、苏之争甚少关注。但是,苏轼反对理学家程颐,同他作为文学家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如何看待“人情”。
金诤[1]
收藏
喜欢
41
苏轼的“士气”论
期刊
“气”,是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苏轼的贡献在于标榜“士气”。所谓“士气”,不同于前人所说的体气、声气、辞气,它指的是一种至大至刚、发扬蹈厉的进取精神。苏轼渴望以此来激励当时的士大夫,打破陈陈相因、浑浑噩噩的局面,挽救北宋社会日益严重的危机;同时,他以“士气”作为品评作家的标准,强调树立崇高志向、以气驭才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贯彻了这种精神,敢于“言必中当世之过”,而深为后人所景仰。本文所探讨的正是苏轼的“士气”论。
黄鸣奋
收藏
喜欢
41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