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释孔子"克己复礼"命题
会议论文
长期以来,学界对孔子"克己复礼"命题存在着极大的误解。不管是将其解读成禁欲主义,抑或是复古主义,其片面性都在于仅从"礼学"的角度加以阐释,而忽略了"仁学"的观照。事实上,"克己"与"复礼"均超越了"礼"之范畴,直接指向"仁"之境界。"克己"不是单纯地"灭人欲",而是要通过深刻的内省,让自我更加主动地回复到"己——人"的共在之中,从而懂得理解和爱惜他人,此即"仁者爱人";而"复礼"即为"复仁",既不存在"礼"之外的"仁",也不存在"仁"之外的"礼",故对"礼"的遵循与践行是实现"天下归仁"的必要条件。
张明
收藏
喜欢
42
文人审美对宋代陶瓷的影响
期刊
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都可以从该时代的器物中寻找到有力印证。相比于唐代繁丽丰腴的审美,宋代审美如渊泉百道潴而成湖,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宋代陶瓷的特色最能印证这一观点:宋瓷多釉色素雅单纯,而形制却精致考究。这种无论是釉色装饰还是器物造型都追求质朴素美,平淡之中找变化的风格与当时兴起的文人画,理学,书法诗词等领域的文人审美风格高度契合。宋代崇文弱武,文人待遇提高,士大夫又多崇儒而遁道悦禅,遵孔子“游于艺”的教说,自觉追求更高的审美意境与内在精神。这些审美特点很好的反映在了陶瓷这一寄托物上,使形而上的文人审美与形而下的陶瓷器物相结合,促使宋代陶瓷以其独特的审美高度传承千年,直至今日仍散发无穷魅力。
钱棋森[1]
收藏
喜欢
42
从苏轼的《贾谊论》中的“豫”联想到的
期刊
笔者从苏轼的《贾谊论》的"夫子何为不豫?"联想到"豫时孙摩",又由此联想到《礼记》中的一篇《学记》的内容和地位,也因此想到当今的教学思想的本源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笔者认为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内容、过程、手段都相较于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教学原则的应用,依然是为当前教育所服务的。
张劲松[1]
收藏
喜欢
42
柳永苏轼对宋词革新的比较
学术论文
柳永、苏轼都对宋词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开拓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与技巧、新的审美趣味.由于他们个人的性格、经历、学问、修养和襟抱的不同,差异也是明显的,而在明显的差异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苏轼对柳永在某些方面的继承与发展.柳永对词的内容的革新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对都市繁华的全面反映、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歌妓和市井女性思想感情的表现、表现羁旅行役之感、以词咏物.苏轼对词的内容革新则是丰富深化词的思想内涵、以积极健康的感情代替柔弱委靡的感情.在词的形式和技巧革新方面,柳永的最大贡献是大量创作慢词,促进了慢词的兴盛.技巧是是铺叙手法,一是回环往复式章法结构.苏轼在继承柳永慢词写作技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技巧,一是词外用题、序,一是词内用典故.在审美趣味的革新方面,柳永俚词形成了独特的俚俗审美趣味,苏轼的代表作用表现了富于力度的阳刚之美.总的来说,柳永的成就比不上苏轼.
倪新
收藏
喜欢
41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评析《道德经》英译的补偿
学术论文
《道德经》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历代中国人性格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作为重要的汉语典籍之一,《道德经》在中国思想史上和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道德经》外译对中华文化的发扬传播和中国在世界中的形象的树立,都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但《道德经》年代久远,语言形式独特,为翻译带来不小的挑战。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包括译本类型,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目的论强调译文的充分性而不是对等性,认为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只是为满足特定的翻译目的,因此忠实原文不是评判翻译的唯一准则。此外,目的论强调译者与读者的关系。可以说,目的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动态多元的视角。为那些虽违反某些现存翻译标准但经实际检验十分成功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也为翻译学科的探索增加了一个崭新的维度。 在对《道德经》两个译本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分析了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语读者和翻译实践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译本所产生的影响,从而给译本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进行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价。同时,作者重点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以及预期的译语读者而采取的不同翻译补偿策略,取得的不同的补偿效果。本文从三个方面,即意义,诗学和文化层面,对两个英译本中应用的翻译补偿策略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主要补偿策略包括直译、注释、释译、代替、概括、平行结构、重组等,或者其中两者结合使用。从总体而言,这两个译本满足了读者不同的期待,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对今后的《道德经》英译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帮助。 总之,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对《道德经》两个译本中的补偿翻译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补偿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同时从目的论的角度理解这些翻译策略的合理性。最终总结出值得借鉴的《道德经》的翻译补偿策略。
丛伟伟
收藏
喜欢
41
唐庚惠州时期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
唐庚是北宋后期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在党争中被贬惠州长达六年,本文从其惠州时期的诗歌出发,考察交游情况,解读惠州诗歌的题材内容,挖掘诗人的自我身份形象的转换,分析其惠州诗歌艺术特色。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论述唐庚的生平经历,诗文作品,考察其交游情况,从中了解诗人的生活状况,以及诗歌创作所受到的影响。第二章论述唐庚惠州诗歌的题材内容。主要包括:描写惠州山川民俗的风物诗;在困境中思亲念友,述己之悲及忧时伤世的述怀诗;在远离亲友的情况下以诗寄托情感,聊慰忧思的寄赠唱和诗;为他人所作追忆悼挽诗。第三章从唐庚的惠州诗歌出发,分析诗人在困境中从逐臣到农夫,再到隐士形象的转变,从中可以窥见诗人贬谪后的心路历程。第四章以惠州之诗见唐庚诗学。通过探讨唐庚的论诗评语,从而贯穿诗人的诗歌创作。(一)主张诗歌“收拾诗材以备用”;(二)强调诗歌“因事陈词”,注重诗歌的现实功用。(三)“诗律伤严近寡恩”。追求诗律严谨,简练精工的诗歌风格。(四)作诗学杜崇苏。学习老杜诗歌的沉郁严谨,崇尚苏东坡洒脱率性的精神,简练自然的诗风,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第五章唐庚惠州诗歌艺术特色。其惠州诗歌多选用自然生活物象,注重情感与物象的混融。诗境更加开阔,描写广阔的自然天地和社会现实,诗歌写作手法更加精炼。在诗歌语言上,惠州诗歌添上了朴素清新的田园生活气息,给人明丽清爽的阅读体验。以五言律诗为主,同时诗歌创作走向现实之路。
寇小娟
收藏
喜欢
41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研究
学术论文
《庄子》一书出现了众多的人物,且形象复杂,其中以“孔子”的形象出现次数最多。自古以来,有一些研究《庄子》人物形象的相关论述,但大都不成体系。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尤其是“孔子”形象,但他们的研究大都停留在表面,只列举了书中“孔子”形象的种类,简单分析了书中出现众多“孔子”形象的原因,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儒道互补精神对后代士人所产生的影响这一方面却涉略甚少。《庄子》三十三篇,二十篇都出现了“孔子”这一形象,其中内篇3篇,外篇9篇,杂篇8篇,总共出现了四十多次,而且在那么多次的出场中,“孔子”的形象和身份各异。那么,为何《庄子》的作者如此青睐“孔子”,且又为何“孔子”的形象如此不同?这些问题激发了我们研究此课题的兴趣。所以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探讨一下,通过分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以期更准确地解读《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庄周及其后学者塑造“孔子”这一形象的真正用意,以及具有儒道互补精神的“孔子”形象对后代士人所产生的影响。对书中“孔子”形象进行全面地整理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庄子》一书的思想,更准确地理解儒家与道家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原因、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未得道的儒者形象;二是由儒入道的“孔子”形象;三是道家代言人。第三部分:《庄子》一书改塑孔子形象的原因及其对“孔子”的态度。第四部分:《庄子》出现儒道互补精神的原因及其对后代士人的影响。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
杨青兰
收藏
喜欢
41
李公麟《山庄图》语言及审美精神浅析
期刊
自宋以来,李公麟作为文人画历史上之集大成者,承前启后,加之其儒释道贯通的综合素养,使得其绘画充满着"士画"的诗性和禅境的虚空。除人物、鞍马绘画之外,其在山水画方面之修为同样不容小觑,本文以《山庄图》为例,浅谈李公麟《山庄图》之形式语言及内在笔墨意趣,一窥李公麟山水画的特点及对后世之影响。
顾海涛[1]
收藏
喜欢
41
范仲淹文学特质及地位浅说
期刊
范仲淹在政治上、军事上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在文学方面,他也是北宋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文、赋、碑、铭、书、表,范仲淹都颇为擅长。然而长期以来,除范氏后人等少数学者外,多数人侧重于其政治和军事上的研究,相对忽视了他的文学成就,没能给予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本文以范仲淹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分析范仲淹文学的独特之处和对当时及后世至深至钜的影响。
龚长春[1]
收藏
喜欢
41
略论苏轼的“诗画异同”说
期刊
<正> 诗与画,是“本同而末异”的姐妹花。邵雍《诗画吟》曾发挥“诗言志”、“画存形”的传统观念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大意是说,诗歌以语言为媒介,长于抒情;绘画以线条色彩为媒介,长于造型。但这并不意味着说,诗就不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画就不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象外。从创作实践看,无论诗人或画家,总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技术效果看,无论诗歌或绘画,都是形依情则深,情赋形则显,两者合则兼美,离则俱伤。无怪有经验的诗人和画家,一面注意诗与画同中之“异”,力求扬长避短;一面又注意诗与画异中之“同”,力求取长补短,使诗情画意达到完美统一。
吕永
收藏
喜欢
41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