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苏轼与张耒
期刊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但苏轼与张耒既是师徒又是朋友,二人以诗神交,常酬唱诗词,评文论史,相交甚深。苏轼对张耒非常赏识、关爱有加,对之期以厚望;张耒也十分敬师、尊道,为此不计祸福安危。苏、张交谊对宋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孔凡礼[1]
收藏
喜欢
46
向世界展示眉山“开放创新”新名片
报纸
公园城展示区内,由乐高积木拼成的大熊猫憨态可掬。活力城展示区展示眉山产业活力。眉山国际合作馆尽显眉山开放之姿。观众体验“骑游”眉山。眉山综合形象馆文化城一角。参展商为观众介绍产品。昨(16)日,第十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简称“西博会”)在成都开幕。本届西博会以“中国新时代西部新机遇”为主题,预计有5万余名嘉宾客商和66个国家(地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展参会。让中外客商眼前一亮的是,作为四川最年轻的地级市,眉山此次打破常规,在全省21个市州中率先搭建起双展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全方位地展示了地方特色文化、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之年,西博会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市经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用好西博会这一投资促进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今年眉山以全省唯一的“双馆”姿态亮相,并积极参加一系列经贸交流活动,意在向世界展示“开放”“创新”的眉山新名片。□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幸文/图沉浸体验“眉山元素”传统与科技结合现场直击进入眉山综合形象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坡文化、长寿文化、竹文化、大美非遗等特色地域文化展示区,由三苏祠、彭祖山、瓦屋山等组成的景观墙展示了眉山得天独厚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同时还有竹编和拓印技艺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三苏祠博物馆工作人员谢可人手中得到自己参与拓印的东坡经典诗句的拓片,来自成都的刘先生兴奋不已,“作为‘苏迷’,我来西博会首先看的就是眉山馆。”而下午进入展馆的1小时内,谢可人已经向前来眉山馆的观众送出了5幅印有东坡诗词的拓片。“这些拓印的碑刻有的来自三苏祠碑林的收藏,有的是根据苏体拼成的东坡诗句,很有纪念价值。”谢可人告诉记者,在非遗体验区,观众除了可以观看非遗技艺展示,还能在师傅的手把手教学下速成带走自己的成品,可为成就感满满。另一边,伴随着动感的音乐,来自广元的胡鑫和女儿正在“骑游眉山”:从成乐高速开始,母女俩依次骑过三苏祠、远景楼、东坡城市湿地……六分钟时间,随着眼前的大屏转换,眉山两区四县的美景尽收眼底。“自行车通过WIFI连接到后台软件,软件会根据观众的骑行情况自行调整配速并切换风景。”网络工程师郝仁介绍。而高科技展示只是本届西博会眉山馆的“标配”。在眉山馆,你还可以看到通过3D幻影成像看到立体呈现的三苏祠、远景楼以及虎钮金印、西王赏功币、金册、50两金银锭等江口沉银。此外,在眉山国家合作馆,还有大热IP“少年苏东坡”作为虚拟主持人为观众介绍眉山、推荐眉山。“太震撼了!”在看到虎钮金印等国宝之后,来自重庆的李云发出感叹,“等江口沉银博物馆修好之后,我一定会和家人来眉山看看。”展示“开放”“创新”眉山一城“双馆”场馆解密本届西博会上,眉山共设置了综合形象馆和国际合作馆两个场馆,这是全省市州中唯一进行“双馆”展示的。其中,眉山综合形象馆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馆(3号馆),展区分为眉山印象、文化城、公园城、活力城四个板块,重点围绕“现代化成都都市圈科创增长极”,紧扣“一体一带一城一区一市”目标,全方位展示眉山形象。而国际合作馆位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馆(4号馆),展区分为成眉同城、国际合作、外资外贸、友城交往、外宾来访、国际性展会活动六个部分,突出了眉山在“一带一路”合作和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聚集力,全面展示了眉山开放合作的成绩。在展陈面积方面,此次眉山也打破了历史纪录。本届西博会,眉山综合形象馆展陈面积达到1375平方米、国际合作馆为200平方米,两个展馆展陈总面积是上届西博会展陈面积的两倍,为历届西博会布展之最。“之所以设置双馆,是基于眉山‘开放发展示范市’定位和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科创增长极’的考虑。”市经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眉山围绕省委赋予的“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定位,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十三五”期间,眉山的全球招商刷新了历史纪录,引进的百亿项目达到25个,招商引资总额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都稳居全省第二位,眉山的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实现了全面提升。“目前,眉山正在经历产业转型,我们急需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入驻。在眉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城市居住环境以及营商环境的支撑下,我们有信心能与科创企业携手共赢。”市经合局相关负责人说。眉山综合形象馆活力城展区是眉山“开放”与“创新”的集中体现,先进的血液透析仪、超小体积的制冷压缩机、可降解生物制材料……一个个展柜上展陈着企业先进的制造仪器,联合利华、华为、法液空……世界500强等行业“巨头”Logo组成的灯柱颇具现代感,让人感受到了眉山产业发展和经济跃升的强烈脉动。推进眉山高水平对外开放借助展会用好平台在本届西博会上,眉山双展馆亮相的背后,一个以展会为窗口,推动地方开放发展工作迈向深水的探索大幕也徐徐展开。“西博会已举办了十八届,今年眉山之所以要打破常规,‘高调’亮相西博会,就是想借助这个机会,向世界宣告,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元素的眉山正热忱地期待着来自全球的合作。”市经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近年来,眉山招引的诸多重大项目中,有很大的比例来自西博会以及其主体活动之一的西投会等展会。在2017年的西投会上,眉山共签约项目25个、合同金额401.4亿元。在这场展会上,眉山签下了建市以来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投资125亿元的信利(眉山)第5代TFT-LCD高端车载及智能终端显示工厂项目。在2018年举办的第十七届西博会上,眉山共签下26个项目、合同总金额286亿元。如今,这批重大项目的履约率达到了100%,且已开工项目达到24个。在2019年的西投会上,眉山不仅签下12个项目、涉及合同金额171.7亿元,更签下了投资40亿元的德国通内斯集团(眉山)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产业一体化项目,此举让眉山从生猪养殖大市阔步迈向了生猪加工大市行列。时间走向2021年,为了用好西博会这一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最大窗口和重要平台,今年眉山不仅精心组织了40余家企业参展,还在9月14日启动了预热工作,并联合川商总会举办了“大美四川魅力眉山”川商企业家眉山行活动,邀请了众多川商知名企业家走进眉山,寻找合作契机。而在本届西博会当天,市经合局的招商小分队也兵分多路,探场馆、谈合作、寻商机……“目前,我们已经收获了多项合作成果,但这只是个开始。”市经合局相关负责人说。
李幸 文 图
收藏
喜欢
46
三秋遗韵:六一堂里的“尊贵接待品”
报纸
提及欧阳修,皖人最容易想起他的《醉翁亭记》,并知道这个“醉翁”就是欧阳修,文学史上称他“号醉翁”。是的,这篇里程碑似的散文,就诞生在安徽的滁州。事实上,欧阳修还有个“号”,是他晚年使用的,叫“六一居士”。那么,什么是“号”?欧阳修一个人弄了两个“号”,可见这与居民身份证不是一码事,这又是怎么回事?细究起来,这两个“号”不仅有来历,而且都与酒有关,尤其是“六一居士”以及以这个“号”命名的“六一堂”,充满着颍州酒的气息。说说古人的名、字和号首先需要声明的,是中国古人说的“名字”,与我们现在说的“名字”,在概念上是不一样的。在古人看来,“姓名”只包含姓和名,而不涉及“字”。字,一般是对“名”的解释,或者是在意义上对“名”的补充。欧阳修,字永叔。修,长的意思,如茂林修篁,指树林茂密,竹林高大。修,又有学习、锻炼的意思,如进修、修身养性。在“欧阳修”这个姓名中,“修”的意思,显然是取后一种。“永叔”,叔的意思是“少”、“小”,年幼的意思。在排行里面,有伯仲叔季,“叔”列第三。“永叔”,即永远是小辈的,当然需要学习、锻炼了。由于字与名的意思常常相互表里,因此字又称“表字”。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把手。一眼就能看见的。瞻,向前看或向上看。其意自明。他的弟弟苏辙,姓苏名辙,字子由。轼、辙,都是“车”部,兄弟俩嘛。辙,车轮碾压留下的痕迹,车辙是也。由,顺从,听从,所谓信马由缰。车轮碾过去,留下的车痕是由不得痕迹自己作主的。这兄弟俩的老爸是苏洵,早就知道这两个儿子中,老大性格比较外向,隐藏不深,就像车厢前面的横木把手,一目了然;老二软和点,顺从点,叫他咋的就咋的。可见,这两个名字起得是很有学问的。名和字,也有意义相反的,最有名的就是朱熹,字元晦;韩愈,字退之。“熹”是天亮,“晦”是黑夜;“愈”是进,与“退”的意思正好相反。在名、字当中,自称以名,称人以字。名,是一个人出世就可以有的;字,是成年时,家族中有学问、有地位、有身望的人起的。用古人的话说,叫“幼名,冠字”,即小时候就有名;行冠礼了,表示男子成熟了,可以戴帽子了,才有字。以字称人,表示尊重、敬重。苏轼曾作《题永叔会老堂》,欧阳修是他的老师,他当然不宜直呼其名“修”,所以称其字“永叔”,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号”,是古人在名、字之外的称呼。有的是自称,也有的是别人起的。在意义上,一般与名、字没有什么联系,是一个人的别称,所以又称“别号”。东晋达人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唐朝诗人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女革命家、斗士秋瑾自号“竞雄”。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在中国的盛行,读书人以“居士”为号的不少,除了刚刚提到的“东坡居士”、“香山居士”,还有李白,叫“青莲居士”;李清照叫“易安居士”。道教盛行时,又有大批“道人”出现了,如赵孟頫叫“雪松道人”,姜夔叫“白石道人”,苏轼又号“铁冠道人”,等等。有的人有几个号,像我们现在要说的欧阳修,自号“醉翁”之后,又给自己取了个号,叫“六一居士”。欧阳修的号与六一堂北宋庆历五年(1045)八月,欧阳修因“涉嫌”外甥女张氏案而被降职为滁州知州。这起案件调查的结果,是欧阳修没有这回事,但由于侦办这起案件的人,是欧阳修曾经得罪过的谏官,最终以欧阳修“企图侵占”外甥女财产罪而将他降职了。到滁州之后,他发现这里四面是山,而且林壑优美,写了名垂不朽的散文《醉翁亭记》。在写琅琊山时,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明确交代“醉翁”是其“自号”,而且声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在滁州百姓的丰衣足食、欢声笑语。“醉翁”之名很快远扬。宰相富弼闻讯写了一首诗寄给欧阳修,曰:滁州太守文章公,谪官来此称醉翁。醉翁醉道不醉酒,陶然岂有迁客容。……称欧阳修是个“醉道不醉酒”的醉翁,可谓欧公知音。欧阳修自号“醉翁”时,年方四十;实际状况,是个整日醉醺醺的、年轻的白头翁。其自号“六一居士”时,是时隔二十四年的事。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朝廷宰相虚位以待欧阳修,朝廷内外都这么风传,宋神宗也确实对他眷顾有加,但欧阳修“心志已衰,精神并耗,虽未伏枕,实一行尸”,健康状态一塌糊涂,多次递交辞职报告。这样,宋神宗也就未再勉强这位衰病的老臣,就让他去蔡州当太守了。蔡州,即现在的河南汝南,距离欧阳修思慕已久的颍州很近。对此,欧阳修是很高兴的。赴任途中,他先到颍州逗留了一个多月,写了一篇《六一居士传》,文曰:有客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可见,六一居士,是指家中有“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到了蔡州之后,欧阳修压根儿就没有在此久留之意,近在咫尺的颍州,几乎成了他朝思暮想的乐园。他告诉友人说:丰乐山前一醉翁,余龄有几百忧攻。……明年今日如寻我,颍水东西问老农。没有朝廷的任何调动信息,他老人家就“预言”一年后的今天,他就在“颍水东西”了。“归心似箭”,简直昭然若揭了。是的,自打“六一居士”诞生,颍水西堂就有了“六一堂”;六一堂里,有一个漫卷诗书的疯狂居士;这个居士是谁?“欲知颍州新居士,即是滁山旧醉翁”。这个新居士也醉酒,但醉的不是滁州的酿泉之酒,而是西湖边的“醉三秋酒”。御酒驾到六一堂回到颍州的六一堂,欧阳修身心解脱了。西湖之畔,人们经常能看见他羽衣鹤氅,手拄拐杖,一派仙风道骨。“谁如颍水闲居士,十顷西湖一钓竿”,还时不时地在西湖钓鱼,悠闲自在。远在庙堂之上的宋神宗,没有忘记欧阳修,派人给他送来了养老“礼物”:衣一袭,金腰带一条,银器一百五十两,绢一百五十匹,米面羊酒等。急流勇退、回到颍州的欧阳修,门前车水马龙,客人络绎不绝。六一堂里的招待宴席上,除了有天子送来的御酒,更多的是颍州地产酒。六一堂里的欧阳修,日子过得真的像个仙人。“春寒拥被三竿日,宴坐忘言一炷香”,每天早上可以睡到日晒三竿起床,像法师一样闲坐忘言,燃上一炷清香,闲适惬意。客人来了,是他被人诬陷时,敢于为他向朝廷说公道话的赵槩。赵槩是北宋仁宗、神宗都很器重的大臣,去世后辈赠“太子太师”的人物,对他来说,所谓“名酒”、“御酒”当然不足奇,欧阳修拿出颍州的“醉三秋酒”,陪着赵老干上一大盅。欧阳修是无酒即无诗、有酒就有诗。六一堂里的“醉三秋酒”,成了老太守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六一堂里的尊贵“接待品”。颍州酒文化【之五】(未完待续)
收藏
喜欢
46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期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出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喻只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而有光彩。
徐琳;谢毅
收藏
喜欢
46
读梦窗词札记
期刊
钟振振[1]
收藏
喜欢
46
文人墨客聚集地 “一城奇品”牡丹芳
报纸
宣风坊位于定鼎门街西第一街由北至南第三坊,即今洛南新村中南部区域。唐韦述《两京记》云:“宣风坊北街之西,中书令苏味道宅。”除了“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这里还曾住过隋唐两代的大腕人物杨文思、樊子盖、宗楚客、李峤等。1“模棱宰相”苏味道苏味道,初唐政治家、文学家,九岁能诗文,十九岁中进士。武则天时期,苏味道三度拜相,居相位九年。他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并称为“文章四友”。市隋唐史学会会长王恺介绍,论苏味道的文学成就,也许用《正月十五夜》一首诗就可管中窥豹。他的作品多已散佚,在《全唐诗》中仅存十五首。《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元宵之夜,神都洛阳端门的布灯习俗至唐代盛极一时。有一年元宵之夜,苏味道和朋友观看神都洛阳城“端门灯火”盛况,并参加诗歌比赛,随口吟出“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等诗句,成为夺魁之作,后来被誉为“古今写元宵节诗之首”。同时,苏味道也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先祖,苏洵曾在《族谱后录上篇》中记载“古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据文献记载,苏味道被贬四川眉山任刺史后不久病故,其次子苏份居眉山,形成眉山苏氏。如此才华横溢之人,为何人们叫他“模棱宰相”呢?原来,苏味道在任宰相期间,因政治环境复杂,为明哲保身,苏味道处事常模棱两可。据说一次朋友聚会,有朋友请他介绍自己的成功之道,喝多了的苏味道实话实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他这一说不要紧,自此一夜“走红”,人们送他绰号“苏模棱”“模棱宰相”。2“文坛老宿”李峤武则天定都洛阳后,宣风坊一度成为文人墨客聚集之所,三拜宰相的李峤就住这里。李峤,河北人。20岁就擢进士第,授安定尉,先后在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为官。市文物局副研究员吴迪介绍,李峤为人正直,当酷吏来俊臣构陷狄仁杰时,李峤挺身而出,为狄公仗义执言,被贬官江苏镇江司马。后来因文章盖世,被武后欣赏,三度拜相,封赵国公,领修《三教珠英》。李峤富于才思,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后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他写有咏物诗120首,以工致贴切见长。至今,他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还常常被人吟诵。3牡丹胜景冠一时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宣风坊内安国寺的牡丹园曾经成为中唐以后东都一胜景。吴迪说,安国寺的前身是隋代杨文思的宅院,后成为樊子盖的住宅,唐代又成为宗楚客的家。宗楚客被流放后,该住宅又归于唐中宗李显之子李重俊。李重俊为太子入住东宫后,把这个地方改建为崇因尼寺,后改名为安国寺。司马光在《又和安国寺及诸园赏牡丹》中云:“洛邑牡丹天下最,西南土沃得春多。一城奇品推安国,四面名园接月波。山相著书称上药,翰林弄笔作新歌。人间朱粉无因学,浪把菱花百遍磨。”这首诗说的就是安国寺的奇品牡丹,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记载,安国寺牡丹有数十万株。每逢牡丹花开,名动京城,民众纷纷来此赏花、买花,热闹非凡。本报记者常书香(感谢市文物局、市隋唐史学会对本栏目的支持)
收藏
喜欢
46
苏辙的诗与远方(旅游漫笔)
报纸
在群星灿烂的宋代文坛,苏辙虽没有其兄苏轼的耀眼夺目,但也位居“唐宋八大家”之中,影响颇大。他一生宦海浮沉,历经坎坷,从嘉佑二年进士及第到政和二年逝世的55年间,大部分时间处于贬谪或闲居的境地。然而宋廷优待文人,即使他们处于贬谪的境遇,也不至于有杀身之祸,甚至还有复出之企望,所以宋代文人较前代文人多了一份豁达的心境,如宋初文人王禹偁云:“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宦谁知是胜游”。苏辙亦是如此,每次贬官他都能随遇而安,将谪宦的经历看作是人生的磨练和难得的胜游过程。苏辙每到一处,便饱览当地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并吟诗作文,在这些诗文篇章中,可以一窥他的诗与远方。元丰二年,苏轼陷入“乌台诗案”,为营救兄长,苏辙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南行途中,苏辙过池州,记录了池州萧相楼的景色:“绕郭青峰睥睨屯,入城流水縠文翻。”过九华山,又说:“南迁私自喜,看尽江南山……忽惊九华峰,高拱立我前……”苏辙不以贬谪为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一向寡言持重,但此诗却写得浪漫奇妙。在黄州,他“山行得一饱,看尽千山绿”,旅行途中,苏辙的关怀现实之心并没有泯灭,有时凭吊古迹遗址、借古讽今,如在《赤壁怀古》中通过追述三国时期的赤壁古战场,意在说明宋与辽、西夏的大势已定,暗喻王安石在西北的用兵政策。在武昌西山,苏轼建了九曲亭,后来请苏辙作了著名的《武昌九曲亭记》,其中有:“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每个人对快乐的体验不同,苏辙“以适意为悦”,就是他自己快乐的感受。明代茅坤认为此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苏辙曾两谪筠州,但每次都能随遇而安,他说:“我来邂逅逢宽政,忘却漂流身在南”,其散文名篇《庐山栖贤寺记》《东轩记》《黄州快哉亭记》等均作于此,堪称古文经典。绍圣元年,他因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知汝州。来到这里,他饮酒抒怀:“可怜汝阳酒,味与上国同。游心四山外,寄适酒杯中。”后苏辙又被贬至袁州、雷州、循州等地,他的心路历程和谪宦胜游之旅,莫不同上。苏辙的贬谪之路亦是他的交游之旅。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孤立存在,苏辙和其他人的交游生活,正反映了他的士人品格和精神世界。在他的贬谪生涯中,和他联系最紧密的当属其兄苏轼。苏轼曾说:“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他们既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更是情投意合的好朋友。苏辙在南迁途中,曾护送苏轼家眷往黄州,苏轼以诗先迎之。苏辙因风浪太大困于磁湖,无法马上相见,乃作《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作》安慰其兄。一句“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道出了兄弟情深,而“从此莫言身外事,功名毕竟不如休”,乃是苏辙宽慰哥哥的真挚言语。患难之中见真情,苏氏兄弟的贬谪,不但没有中断他们之间的联系,反而加深了兄弟之间的感情,《宋史》称赞他们:“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贬谪途中,苏辙结识了不少朋友,如在筠州结识的毛维瞻、吴厚、洞山文老、牢山陈道士等人。“池塘草生春尚浅,桃李飞花初片片。一樽花下夜忘归,灯火寻春畏春晚”,记载了苏辙和筠州太守毛维瞻一同游玩的情景;“问我近来谁复可,对君聊拟诵《周南》”,描述的是苏辙和新喻县秀才吴厚论诗说道的情况;宋代的士大夫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辙也不例外,他在贬谪途中交结了一些禅师,同他们参禅问法:“问公胜法须时见,要我清谈有夜阑。今夕客房应不睡,欲随明月到林间。”苏辙从小身体不好,便与道士探讨养生之术:“养生尤复要功圆,溜滴南溪石自穿。近见牢山陈道士,微言约我更三年。”由此可见,苏辙并没有因贬官而消沉颓废,而是将贬谪看做人生的新旅程,并对人生有了更真切的体验,他结识的这些好友,无论高低贵贱,都真诚以待。苏辙“不以谪为患”的精神,源于他的士人品格。他早年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了“文者气之所形”之说,赞赏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认为,一个文人只有游历名川大山,交游豪俊之士,才能养成文章之气。因此,他每到一处,都用心欣赏每一道风景,珍惜每一位挚友,随遇而安、修心养气,所有这些,在他的诗文中都有体现。一个人快乐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受自己人生态度的影响,自己的心态坦然,即使身处逆境也会乐观。这种诗意人生,亦是苏辙的谪宦胜游之旅,他在贬谪途中,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亭台楼阁,便觉宠辱皆忘。“不以谪为患”,正是他的诗与远方。
李天保 鲁国霞
收藏
喜欢
46
唱桃唱李唱春风
期刊
诗歌,为什么要在“诗”的后面加上“歌”,是简单的重复吗?NO,司马迂在史记里写:“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看来孔子不但是个思想家,还会抚琴弹唱,唱的歌就是(诗经》三百篇。古词新唱 《万叶千声》词: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王树树
收藏
喜欢
46
苏东坡与佛印的茶缘
期刊
穿云摘尽社前春,一两平分半与君。遇客不须容易点,点茶须是吃茶人。—[宋]释了元《题茶诗与东坡》纵观苏轼的一生,与佛门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父亲苏洵就喜欢与名僧交游,也常给寺庙捐款塑造佛像。他的母亲程氏老夫人更是仁慈宽厚,每天都要摆设贡品,虔诚礼佛。在原生家庭的熏陶之下,苏轼少年时就读过一些佛学书籍,对佛教有着初步了解。
杨多杰[1]
收藏
喜欢
46
苏轼的章丘情缘
报纸
◇翟伯成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旷世文豪和艺术天才。苏轼曾“绣江留五日而还”,无论是留住济南,还是沿着齐鲁古道赴密州任太守,他都与章丘有缘。“行到龙山马足轻”苏轼作为“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一代文学巨匠,由于历史的际遇,曾与章丘结下过不解之缘。或因居官交往,或为流连风物,为我们留下了数则传世佳话。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断肠声。这是苏轼畅游章丘龙山时所作的《阳关曲·答李公择》。词的前两句是描绘人在马上观看雪霁春景时的轻松愉快的感觉。后两句是作为诗人的苏轼和齐州知州李常(字公择)调侃,提醒老友不要陶醉于龙山的美景而忘了江南家乡那美丽的姑娘,用以反衬济南春好、龙山景美的迷人景象。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春正月,苏轼卸任密州,转徙徐州,路经济南,盘桓一月。与其友齐州知州李常(字公择,为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舅父)遍游济南山水,诗酒往返,留下佳作多篇,其中以上面所载的这一篇最为著名,传唱千余载,是东坡先生钟情章丘的一则佳话。当时,苏辙的三子苏迟、苏适、苏元亦皆在济南。亲友相聚,苏轼自然十分高兴。在李常的挽留下,苏轼此次在济南前后盘桓了一个多月。在此期间,他曾与李常策马畅游龙山,欣然写下了这首《答李公择》。苏轼极喜食豆腐,是一位品豆腐的高手,曾给后人留下了“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的绝句。龙山豆腐有名,也许与苏轼有关。苏轼还在李常、几道等人的陪同下游览了槛泉(今之趵突泉),观赏了槛泉旁的梅花,并“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济南金石志》卷四),刘诏曾将其模勒于石。当年二月初一这天,苏轼行经位于王舍人庄的张掞故宅,并手书“读书堂”三字。不久后,当地人即据苏轼手书刻石为碑。至元太宗七年(1235年)元好问游济南时尚存,元好问在当时所作的《济南行记》中曾有语云:“绣江留五日而还,道出王舍人庄,道南有仁宗时侍从龙图张侍郎‘读书堂’三字,东坡所书。”后来,该碑被运往城内的历城县学文庙,作为镇庙之宝立于县庠桥门外,现仅有拓片存世。与章丘人刘庭式的一段传奇故事考证历史,苏辙是为兄弟之情而任密州太守的。苏辙在《超然台记叙》中写道:“子瞻(苏轼字子瞻)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就这样苏轼为了兄弟之情,抛弃了湖山秀丽的杭州,于宋熙宁七年(1074年)底来到密州任职。但是到了密州,兄弟二人却仍然远隔千山万水而不能相见。丙辰仲秋时,苏轼和苏辙已经离别六年之久了。“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一轮明月,苏轼思绪翻滚又思念弟弟苏辙,于是写下了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以超然达观的情怀,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坎坷波折以及和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句,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最赞赏的名篇。苏轼在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章丘人刘庭式也在此任职。章丘民间千年以来一直流传着“刘庭式不弃糟糠之妻”的故事,主要是赞扬刘庭式,其中也有苏轼与章丘人交往的一则美谈。刘庭式,字得之,举进士,章丘人,当时在密州任通判(州府长官的行政助理,握有裁可、连署公事和监察官吏的权力,亦称“监州”)。农家出身,未及第时,同一乡人的女儿已定下婚约,只是还未送聘礼。庭式考中了进士,乡人的女儿却因患重病,双目失明。女家从事农耕,十分贫穷,不敢再提婚事。有人劝庭式改娶乡人的幼女,庭式笑着说:“我心里已经答应她了,她虽已失明,我怎能违背自己的初衷呢?”终于娶了盲女,并与她共同生活到老。盲女死在密州,庭式为她治丧事,一切仪式遵循常礼。一年以后,依旧非常悲痛,不肯再娶。一个偶然的机会,苏轼问刘庭式说:“悲哀产生于爱恋,爱恋产生于美貌。你娶盲女,与她一直生活到老,这固是仁义情理使然。但您的爱情从何而来,哀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庭式回答说:“我只知道失去妻子罢了,有眼睛是我的妻子,没有眼睛也是我的妻子。假如只为美貌而产生爱情,因为有爱情而产生悲痛,年老色衰就变心,妻子死亡也不悲痛,那么凡是摆袖招手、倚门卖笑、眉目挑逗、居心勾引人的娼妓,岂不都可以做我的妻子吗?”听了刘庭式这番话,苏轼深受感动地说:“您才真正是一位有功名、重情义的人啊!”为了表彰刘庭式的奇行卓操,苏轼于后来的宋元丰六年(1083年)写成《书刘庭式事》一文广为传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宋史·卓行传》根据本文为刘庭式作传。历代的章丘县志也将刘庭式的事迹载入人物传的“义行”栏目。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苏轼既是宋代文坛的泰斗巨擘,又是传道、授业的一代宗师。门下聚集了许多高足。其中家喻户晓的有苏门前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还有非常著名的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而李格非又正是我们章丘明水人,其女李清照,才情卓著,世称一代词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在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李格非在京任太学录之职,经常将自己的文章、诗作交苏轼先生指教。因此《宋史·李格非》记载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虽只寥寥一语,足见师生情深。李格非诗文均好,尤以文为佳。论文尚“气”,尚“诚”,还尚“横”,皆承东坡衣钵。张邦基《墨庄漫录》引格非之语曰:“余尝与宋遐叔言孟子之言道,如项羽之用兵,直行曲施,逆见错出,皆当大败,而举世莫能当者,何其横也!左丘明之于辞令亦甚横。自汉后千年,唯韩退之之于文、李太白之于诗,亦皆横者。近得眉山(即苏轼)《筼筜谷记》《经藏记》,又今世横文章也。”李格非对于苏轼文章的钦佩之情,时时溢于文中。东坡诗文影响了格非,格非的诗文影响了清照,清照后为一代词宗,她流传千古的作品中不无东坡余韵。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农历七月二十八,苏轼因瘴毒发作病逝于常州(今江苏常州)。次年,即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农历闰六月,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嵩阳峨眉山。山之本名已佚,故改其名曰小峨眉山。古代郏县人出于对苏轼人品、文品的景仰,深以东坡殁后葬身封土于此而自豪,年年祭祀,岁岁植树,久而久之此处便葱翠如盖,云蒸霞蔚。苏墓终成汝州一大景观,元至正年间,三苏祠又建于其侧,使之更加闻名遐迩。章丘有座小峨眉山清初顺治丙戌(1646年)进士、章丘人张笃行,出仕为郏县知县。上任伊始,第一件事,便是拜谒苏墓。但此时的墓前,却狼藉遍地,一派萧条。盖因明末吴宗圣作乱,毁墓亵渎圣贤,松柏剪伐无遗。张笃行无限伤感,立即组织士民,葺墓修祠,封树立碑,复增植松柏千余株。并题诗云:“峨眉遥望独伤情,树尽碑残野草生。莫道荒村烟火绝,山家今日是清明。”传说,张笃行此举感动神灵———当然只能当小说家言,姑妄听之。清初文坛巨匠王渔洋在他的《池北偶谈》中曾作如下描述:“……是夜,(张笃行)梦一青衣曰:‘东坡遣至谢。’问:‘先生今何在?’曰:‘在临汝,公至必当相见。’既而以事至汝州,有青衣款门遣一卷,乃东坡墨迹《蜀冈送苏伯固之岭南》五言诗也。青衣忽不见,张异之,因命工摹勒于石,自记其本末如此。”《章丘县志》载,张笃行后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为官清廉有声,为人多才多艺。“工琴及书画,弃官筑‘九石居’,弹琴赋诗其中,号四艺山人。”性喜收藏字画,曾将二王、怀素、贺知章、苏轼等人的草书或行书摹勒刻石,时人称“笃行帖”。我们对王渔洋记载中有关东坡托梦遣书和遣神亲送墨迹的真假,大可不必深究。但是张笃行作为一县之尊保护文物古迹,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很值得现代人学习。尤其是他对苏轼诗书的钟爱,得苏轼墨迹如获至宝的文人襟怀,更让我们钦佩不已,足可称为章丘人对苏轼的又一种情结,当然也就成了苏轼与章丘的又一段佳话。其后不过百年,至乾隆八年(1743年),明通进士章丘人韩尚夏出任汝州同知,郏县仍在汝州管辖范围。博学好古、颇富文采的韩尚夏,常在公余至小峨眉山下瞻拜苏祠,谒祭苏墓,发思古之幽想,以当年东坡先生为官数地、造福多方的清正官风为楷模。廉洁勤政,仁慈爱民,劝课农桑,发展教育,以至“四载之中,颂声遍于四境”。成为官有苏况、文有苏味、诗有苏韵、书有苏格的一代廉吏。由于居官之地的小峨眉山下有苏墓,更因仰慕东坡人格,韩尚夏退隐归田之后,竟将“峨眉”风韵带回了章丘。每作诗文,便以“小峨眉韩尚夏”自署,所作诗集名称《小峨眉集》。时人便尊称“小峨眉先生”,因着这些缘故,韩尚夏家乡绣水村南的小山,俗称“埠顶”,改称“小峨眉山”,且已载入乾隆以后所修的《章丘县志》中,韩尚夏91岁仙逝,家人遵从遗嘱,葬于小峨眉山南,实现了他的峨眉夙愿。苏轼在章丘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为章丘增添了一份难得的文化底蕴,这足以让章丘人为之欣慰和自豪。
翟伯成
收藏
喜欢
46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