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诗经》及其注疏若干语法现象比较
学术论文
《诗经注疏》一书包含五部分:《诗》、《毛诗诂训传》、《毛诗笺》、《毛诗音》、《毛诗正义》,时间跨度从先秦到唐初。由于汇集名家注疏,所以一直被看做“小学”中的经典之作,人们对它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训诂研究方面,而其语法研究的重要性往往被人忽视。 作为随文释义的训诂书籍,它的目的是为了让时人读懂前代典籍或前人注释,因此会尽量使用当时人们所熟知的语言去训释,因而训诂语言一般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而且训诂语言与原典存在时间距离,尤其它们是对同一内容用不同时代的语言做出的不同表述,这正为我们研究语法史提供了很好的比较的材料。应该说通过训诂材料研究语言的演变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文章将《诗经注疏》中的《诗经》原文与《毛诗诂训传》、《毛诗笺》、《毛诗正义》所反映出来的语法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原文和释文的异同中探求先秦到唐代汉语发展变化的语法现象并提炼其规律。具体说来词法部分选取了实词中的名词、动词、代词,虚词中的介词、连词作为讨论对象,句法部分选取了语序和被动句作为讨论对象,共计七章。当然,词法和句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者时有交错。 通过对《诗经》及其注疏语言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经注疏》的语法整体地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各词类之间的分工趋于明确;2.记录某一词的多种形式(语音形式和文字形式)趋于统一;3.形式的选择趋于通俗;4.结构形式趋于完善;5.语序趋于定型;6.语法关系趋于显化;7.表现趋于精密。
江山丽
收藏
喜欢
47
以宋史为例谈历史教学中的“辩论题”
期刊
运用“辩论题”进行是非之辩,可以充分展示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反映当代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运用的能力,较好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本人试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谈谈“讨论题”的设置与教学。
李兴哲[1]
收藏
喜欢
47
乐山大佛
报纸
乐山大佛(网络图片)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雕凿在凌云山的岩壁上,俯视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气势雄伟。大佛取弥勒佛坐像造型,在三江汇流峭壁人工凿刻而成,又名凌云大佛。进入景区,向乐山大佛景点走去的路上有许多石壁上雕刻的佛像和红色字,其中有关苏东坡的石刻字特别惹眼,一路观额匾赏苏轼文风。观赏乐山大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九曲栈道,另一种是坐游船。我们一行四人,为了近距离观赏大佛,选择了走九曲栈道,用心去感受这一段仿佛是凡间和仙界的距离。曲栈道在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栈道的起点在凌云寺前,我们沿着凿于唐朝的九曲栈道前行,慢慢观摩,自上而下盘旋九曲,这“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时同时开凿的。栈道第一折处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形象生动,人物丰腴、端庄,线条优美,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米级石阶,迂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沿途崖壁上也有许多石刻佛龛,里面陈列着神态各异的佛像,红砂岩质的雕像在岁月无情的侵蚀下,很多已经风化得看不清原本的真面目了,模糊的轮廓中依稀可见当年精美的模样。行在险峻的栈道上,能够从上而下近距离全方位观看大佛美景,感受佛像就在眼前的视觉震撼。大佛巍峨壮观,号称“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正身高71米,头就有15米,上面雕刻着1000多个发髻。单单是一个脚背就宽约9米,长11米,可围坐上百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弥勒佛坐像,也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大佛左右侧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十余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一个手持戈戟,怒目而视,一个身着战袍,呼之欲出。再加上数百石刻佛龛,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抬头仰望,佛像体态雄伟而不失端庄,威严却又从容淡定,嘴角微微拉伸,恍若阳光普照下的微笑,平视隔江相望的乐山城,接受一双双来自人类或崇拜或惊叹的眼神。大佛的脚下便是三江汇流处,原本汹涌的江水在大佛充满包容性目光的注视下,出奇地平静缓和下来。因为乐山大佛本是修来镇水的,大概这种正襟危坐的坐式,能够显出坦然淡定的气概,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信心吧!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当时闽江、大渡河汇合处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往往使过往船只触壁翻沉。凌云寺的名僧海通为造福众生,一来想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来想借助神力消除水患,于是发起修造大佛的工程。当时募集的人力、物力、财力远及江淮流域,在善男信女和朝廷的资助下,历时90年才告成功。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佛的造型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是中原佛教艺术的扩展和发扬。其面部眉清目秀,温文尔雅,将男性的庄严与女性的祥和融为一体,呈现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面容。“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只有看到乐山大佛,才会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而亲近大佛时,我们的心灵便不由自主变得澄澈透明,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临江危坐,屹立千百年,俯视三江汇流而过,坐看人世沧桑变化。这个佛教圣地的魅力当然不仅这些,乐山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又是一个地灵人杰的文化之乡,宋代大文豪“三苏”就是乐山人。这“三苏”就是继“三曹”之后文学家族的典型代表——苏洵、苏轼、苏辙,其中最有人文性和娱乐性的毫无疑问是大文豪苏轼………“天府之国”四川,既是水的家园,又是山的国度。峨眉山、青城山、贡嘎山、四姑娘山、稻城三神山………这些名山都令人留连忘返,而最撼动我内心的是凌云山,乐山大佛就座落在此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山形,就好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是自然造就的奇迹,与人工凿刻的乐山大佛相互辉映,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最美的风景。
张廷秀
收藏
喜欢
47
古代饮食赋初探
学术论文
本课题主要以陈元龙《历代赋汇》中有关“饮食”题材的赋作为研究对象,辅以《赋海大观》中有关“饮食”题材的赋,结合关于饮食赋的研究资料和有关饮食的基本知识,从饮食赋的分类情况、文学特征和文化特征三个方面对这类赋进行较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研究。 《历代赋汇》将赋分为38类,其中饮食是收录了从西汉时期到明代的饮食赋共50篇,其中正集42篇,补遗7篇,附逸句1篇,并且没有对饮食赋再做进一步分类。本人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历代赋汇》中划分到饮食类的赋作都与饮食有着最密切的相关,它们有的以描写饮食为主,抒情为辅,有的赋作目的在于抒情,而描写饮食只是载情之托,甚至还有一篇《寒食散赋》完全与饮食无关,属于医药类赋作。因此本人参照古人饮食赋分类方法,将属于饮食类赋范畴的49篇赋作重新划分为五类:酒类赋、茶类赋、蔬菜类赋、佳肴类赋和杂类赋。其中,酒类赋20篇,茶类赋4篇,蔬菜类赋6篇,佳肴类赋5篇,杂类赋14篇,而杂类赋中又含数小类:羹类赋、饼类赋、形盐赋、饮食态度赋、节气类、食疗赋、小食赋。由于《历代赋汇》中的饮食赋以唐宋时期居多,因此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与唐宋时期赋特点相对应的特点:句式上骈散并用;注重赋文本语言的知识性;写法上以抒情言志为主。本人认为这三大特点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注重赋文本语言的知识性”。因为对赋的研究往往更加关注文学上的特征,却》常常忽视其起的某些传播知识文化的作用。饮食赋作者常常引用古书或者以亲身经历作为支持自己赋作论说的有力证据,如苏轼《服胡麻赋》,更有如朱德润《轧赖机酒赋》这样详细介绍制酒过程的赋作,其中对蒸馏法的描述成为现今对古人制酒法历史的有力佐证。 饮食文化是从饮食发展的层次上和饮食的角度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呈现和反映,本人通过研究认为,49篇饮食赋主要呈现出了反映社会历史面貌、反映社会礼节习俗和反映士人饮食观念三个文化特征。而反映社会礼节习俗这个特征不仅非常有趣,而且最具有进一步挖掘内涵的意义。49篇饮食赋中表现社会礼节习俗的赋作在数量上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却包含了节庆活动、友人相赠、答谢和筵宴命题四个主题。由此可以看出饮食赋文化层次的丰富性,如若将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想必能挖掘出更广阔的文化主题。 通过对《历代赋汇》中饮食赋的研究可以体现出人类社会从满足生存需要到追求精神享受这一复杂的升华过程,而且赋作为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具有诗的和协音韵、整齐句式,又有散文的流畅气势、铺张描写,韵散兼行,长短不拘。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的手法生动地记载和反应了这一变化过程,并且在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饮食观、养生观、世界观,甚至这些口舌之欲与当时社会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追求都产生了交叉作用。因此通过研究此类赋,不仅能充分证明“赋”这种文学体裁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意义,还能充实赋文学的发展历史。
罗莹
收藏
喜欢
47
苏轼眼中的管子
会议论文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在他的诗文中,有一些是关于管子的。《管仲论》、《论管仲》、《管仲分君谤》、《管仲无后》四篇是专题论述管子的。《御试制科策一道》、《拟进士对御试第一道》、《思治论》、《宋襄公论》、《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范文正公文集叙》、《塈馋说殄行》、《乞罢税务岁终赏格状》等文中论及管子。《次韵答贾耘老》、《监试呈诸试官》等诗中运用了有关管子的典故。《论语说》中也几处专论管子。苏轼"这位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不仅接受了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深刻影响,而且承受过几起几落、大起
戴立轩
收藏
喜欢
47
语文阅读拓展课中的“细分层教学”实践——以群文阅读“东坡望月”教学为例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课标要求,我校将“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阅读拓展课,形成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阅读课程。
周春梅[1]
收藏
喜欢
47
雅量与襟怀
报纸
□雨茂近几年阅读《宋史》,尤其让我感佩的,是北宋君臣的雅量与襟怀。因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相对公平,士人们得以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所以大臣们犯颜直谏,无所顾忌,加之皇帝大度包容,既不刚愎自用,也不钳制言论,这就保证了北宋朝廷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风清气正的。其中,广为传颂的是宋太宗与寇准的故事。一日,寇准奏事,一语不合,太宗怒,欲起身离开。寇准居然放胆拉住皇帝的衣裳,让他再次坐下来,事情谈妥了才退下去。对此,皇帝不仅不生气,反而嘉奖寇准,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相比寇准的行为冒犯,苏辙的言语冒犯更让宋仁宗难堪。苏辙在参加殿试策问考试时,考虑到皇帝年纪大了,有怠政倾向,于是在文章中无所顾忌,极言得失,不仅指责仁宗耽于女色、赏赐没有限度,而且批评他治国理政没有远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古之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夫无事而深忧者,所以为有事之不惧也。今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臣以为忧乐之节易矣。”苏辙以为逆龙鳞必遭黜落,但考官司马光建议给第三等,考官胡宿表示反对,认为苏辙对皇上不恭。主管财政的三司使蔡襄因苏辙批评财政,自觉惶恐,不发表意见。岂知宋仁宗雅量过人,“以直言招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为我何?”认为皇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要言行如一,大度容人。最后,宰相做了妥协,给苏辙下等成绩了事。既照顾了皇帝面子,又为国家留住了人才。皇帝有容忍的雅量,大臣们自然上行下效,极力保护青年后进。北宋宰相王曙为人庄重严肃,律己严,对下属亦严。他担任西京留守时,属官欧阳修、尹洙等人恃才傲物,喜欢饮酒游玩。前任钱惟演对他们很迁就,年轻气盛的欧阳修、尹洙等人难免得寸进尺,不知收敛。王曙看不过去了,声色俱厉地申饬他们道:“诸君纵酒过度,独不知寇莱公晚年之祸邪!”没想到欧阳修反唇相讥:“以修闻之,莱公正坐老而不知止尔!”影射王曙年纪大了还不懂得隐退,贪恋权位。寇准不是别人,正是王曙的老泰山,欧阳修当然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说话如此直白,近乎当面打脸。年轻后辈如此跟长官讲话,太放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王曙完全可以让欧阳修靠边站,没想到他只是默然不应,甚至没有发怒。等王曙高居枢密使一职后,首先推荐欧阳修到馆阁任职。王曙的雅量显然影响了欧阳修的为人与做官,等到他执掌朝政的时候,也推荐并重用王安石、苏轼、曾巩等才俊。前辈大臣虽然注重奖掖后进,但并不是无原则地纵容,而是在制度框架内让青年才俊慢慢历练,不让他们如火箭般蹿升,因为这不利于年轻人成长。宋英宗做藩王时就仰慕苏轼的才华,认为他有宰相之资,继承大统后,打算依唐朝旧例召苏轼入翰林院草拟制诰,这是通向宰相位置的捷径,进士趋之若鹜。宰相韩琦表示反对,认为苏轼虽然才能杰出,抱负远大,但不能升得太快,要慢慢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他,都希望朝廷使用他,再加以重用,如此则所有人都无异议。如果提前委以重任,天下士人未必心服口服,甚至可能使苏轼受到牵累。英宗仍然不死心:“且与修注如何?”韩琦不依不饶:“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仍然不死心,“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韩琦坚持认为不能给苏轼开绿灯,最终苏轼参加考试,写了两篇论,成绩位列三等,授予直史馆的职位。论理,韩琦阻挡了苏轼晋升,使苏轼走了一条相对漫长的仕进之路,苏轼应该埋怨韩琦才合理。但苏轼在获悉原委时,说了一句公道话:“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他认为韩琦按照道德标准爱护人,没有偏私,没有恶意。无论是世俗意义上的“受害人”苏轼,还是“挡道者”韩琦,他们的襟怀都是博大宽广的。尤其让人感佩的是,一些年轻大臣不拿原则做交易,坚持独立人格,反对政治依附,能同退不愿同进。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升任参知政事,与富弼、韩琦共同执政,推行改革,但遭到保守派势力强烈反对。欧阳修不仅明确支持改革,还撰写《朋党论》《与高司谏书》表明立场。在给高若讷的信中,欧阳修言辞激烈地揭露他虚伪、谄媚的本质,讽刺他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高若讷恼羞成怒,将书信直接上交皇帝,欧阳修因攻击言官获罪,被贬夷陵令。范仲淹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后,拟任欧阳修为掌书记,欧阳修并不领情,推辞道:“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范仲淹是当朝名臣,是士人仰慕的正人君子,欧阳修追随他,并不辱没自己,为什么拒绝呢?事实上,欧阳修虽然为所谓的“君子之朋”唱赞歌,但如果到范仲淹手下工作,难免给人瓜田李下之嫌,授人以柄,予人口实,这对坚持独立人格的欧阳修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专制时代,官场推崇站队政治,只有跟对人才有好前程。欧阳修却置官场前程于不顾,坚守儒家伦理,秉持独立人格,不做政治交易,此等襟怀让人自叹弗如。
雨茂
收藏
喜欢
47
玲珑鲜活说三苏——《眉山苏洵》、《眉山苏轼》、《眉山苏辙》三书小序
期刊
三苏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应当弘扬的辉煌灿烂的重要文化。刘川眉的《眉山苏洵》、刘小川的《眉山苏轼》、熊朝东的《眉山苏辙》是最近完成的研究三苏文化的重要成果。这三部书稿的作者都是眉山当代作家,他们对三苏的研究饱含着对乡邦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激情。他们研究的视角新颖,作品鲜活通透,采用立体用笔,展示了中国文化如何造就了三苏,三苏又如何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光彩,启迪我们今天该如何去认识与弘扬三苏精神。
张志烈[1]
收藏
喜欢
47
论杨慎对苏轼词的评价——以《草堂诗余》批点本、《词品》为依据
期刊
杨慎与苏轼同为蜀人,同为文化大家,其相互关系自然受到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学界也有一些研究成果面世。早在1984年,周子瑜就杨慎对苏轼道德文章的景仰与评价展开过研究[1];1992年,赵永康亦对杨慎题苏轼《潇湘竹石图卷》进行过考证[2];2009年,冯小禄与张欢就杨慎"并州故乡"观的内涵及成因进行探讨,并与苏轼的故乡观进行了比较[3].
喻世华[1,2]
收藏
喜欢
47
论老子的圣人政治观点及其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会议论文
在一共八十一章的《老子》一书中,涉及圣人的知识、品格、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圣人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的就有二十五章之多。通过《老子》一书,我们不难理解老子关于圣人的观点:圣人是那种永远不知疲倦的求知者,圣人是那种以整体的、系统的和普遍无限的方式从事思想学术活动的人,圣人是那种依据整体的、系统的和普遍无限的认识而行动的人,圣人是那种客观理性、深思熟虑和具有充分的预见能力的无往不胜的成功的实践家,圣人是那种把具有确定不移的唯一性的数学知识视为一切知识的最高典范的人,圣人是那种具有足够的勇气承担国家的苦难和耻辱并具有足够的智慧把自己的国家从一切苦难和耻辱之在拯救出来的人,圣人是那种把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的人,圣人是那种在国家统治中自觉地放弃个人的意志而完全服从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人,圣人是那种能够发现每一个人的优点并将这些优点转化为国家的不竭资源和财富的人——因此圣人也是那种能够通过激发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自由发挥的制度性手段而把每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到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所能企及的至高无上的高度的人,圣人是那种把国家的统治变成对于每一个人的帮助、支持、依靠、提携和高举的人。
杨润根
收藏
喜欢
47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