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从筝曲《云裳诉》中品唐诗的“中和”之美
期刊
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是周煜国教授于2002年在其早年创作的古筝曲《乡韵》的旋律基础之上改编扩展而成,融入了陕西地方音乐元素,以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为素材创作而成,叙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本文将筝曲《云裳诉》与诗歌《长恨歌》进行对应性研究,诗乐结合,探寻筝曲中唐诗的“中和”之美。
宋芯蕊[1];张竹岩[1]
收藏
喜欢
48
蟆颐山、玻璃江——苏轼郊游的好去处
报纸
蟆颐山东坡塑像。眉山玻璃江索桥示意图。□本报记者陈甜蟆颐山:苏轼春游踏青之地——苏轼《送贾讷倅眉二首》在宋代的眉州城,每年正月初七后,全城百姓忙完了年事,几乎倾巢而出,集体踏青,地点就在蟆颐山。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眉山人仍旧延续着这个传统,相信许多“老眉山”对此都有记忆。春游这么好玩的事儿,自然少不了苏轼的身影。“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傍饮,麦短未怕游车……”著名的《和子由踏青》一诗中,苏轼详细描写了眉州人新春踏青的盛况:人们厌倦了四方的城墙,大清早便出门踏青。一路上歌舞喧嚣,遍地皆散落着野餐用的箪瓢,引来乌鸢捡食,全然不避行人。山上人头攒动,山下江水滔滔,游人们且歌且乐,少女们临江展舞,此情此景恰似狂欢节。期间还有这么一件趣事儿。少年苏轼拉着一帮弟兄东走西看,偶遇一个拦路兜售神符的道士。这道士嚷嚷着:“买我的符,能保你家蚕茧如罐子那么大!能保你家的羊像獐子那么肥!”路人并不一定信,然而图个吉利,依旧买了符。苏轼下山时又见到这道士,他卖符得的钱全拿去买了酒,醉醺醺地倒在路边嚷嚷:“我的符灵验,我的符灵验啊……”苏轼和朋友们围着这个道士,着实哄笑了一番。玻璃江:江畔牛背上的读书少年“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苏轼《送杨孟容》苏轼的《送杨孟容》流传千年,诗中玻璃江就是岷江在眉山境内的一段,甚至在宋代,用岷江水酿的酒还叫玻璃春。想来,玻璃江作为岷江的别称已沿用千年,且深深地烙印在眉山人的心里。说也奇怪,岷江从岷山山脉和邛崃山脉之间一路由北向南走来,落差都很大,波涛汹涌,到达成都平原之后,落差小了,水面出奇得平静,加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帮助,这条江就显得更加温和了,特别是在眉山境内蟆颐山脚的那一段,冬天水平如镜,清澈可见江底,因而有了玻璃江的美誉。“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苏轼爱读书,也爱亲近大自然。玻璃江畔,他手持书卷,躺在牛背上,悠闲地读着。读得累了,便在牛背上眯一会儿,醒来时,牛儿已不知驮着他到了何处,只听得远处母亲的声声呼唤……苏轼笔下的眉州,美得让人心醉。时至今日,每到夏天,玻璃江畔仍是许多眉山人消暑的好地方。或席地而坐,吹吹江风;或跃入江中,当一回“浪里白条”,总之,玻璃江畔从来不缺乏人气。今人在江边嬉戏时,可否知晓,900多年前,东坡先生也曾在此临江漫步。
陈甜
收藏
喜欢
48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考综合复习
报纸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第一组】1.“空蒙”的意思是___________。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苏轼与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游览,天气初晴后雨,诗人饱览了西湖晴日和雨中的湖光山色,由衷赞叹,故写下此诗。B.“水光潋滟晴方好”是说西湖只有在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时才显得美丽。C.“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起初还是艳阳高照,突然又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中四周的山色朦胧,令作者感到十分的惊奇。D.诗人以美景喻美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第二组】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人名),我们学过他写的文章《》。2.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水光潋滟晴方好”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晴天西湖的美景更胜一筹。B.“山色空蒙雨亦奇”说雨中的山色迷迷茫茫,似有若无,令人惊奇不已。C.“欲把西湖比西子”在西湖和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赞美了西湖美景浑然天成,美妙无比。D.“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对西施的描写而不是对西湖的描写。【第三组】1.诗中“潋滟”的意思是___________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时水波荡漾、雨天时湖面水雾迷蒙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西湖的赞美之情。B.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是因为她们同样的婀娜多姿,而且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C.诗的尾句是为了表现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D.因为世人把西湖又称作“西子湖”,所以作者将这一比喻用到了这首诗中。2011届松江二模卷:1.“西子”指的是___________。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D.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2012届虹口二模卷:1.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___________。2.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2013届一模卷A卷:全诗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2013届奉贤一模卷: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2015届一模卷C卷:1.“潋滟”的意思是___________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描写了雨后初晴时的西湖美景。B.勾勒湖上水天一色的壮观画面。C.在对比中突显西湖的天然神韵。D.赞叹西湖晴雨皆美的绰约丰姿。《饮湖上初晴后雨》参考答案【第一组】(1.细雨迷茫的样子2.A分析:B错在“只有……才”,“方好”是“正显得美丽”之意,并非说西湖只有晴天才美;C错在“描写了起初还是艳阳高照”和“惊奇”,这句中并未涉及“艳阳高照”,“奇”应理解为“奇妙”而非“惊奇”;D错在“以美景喻美人”,应是“以美人喻美景”)【第二组】(1.苏轼;《黠鼠赋》/《记承天寺夜游》2.C分析:A错在“写了雨中西湖”和“晴天……更胜一筹”;B错在“令人惊奇不已”;D错在“不是对西湖的描写”)【第三组】(1.波光闪动的样子。2.B分析:A错在“湖面水雾迷蒙”;C错在“是为了表现西施”;D错在“西子湖”这个别称是从这首诗后才有的,题干颠倒了因果)2011届松江二模卷(1.西施2.A分析:错在“雨后天晴”)2012届虹口二模卷(1.适合/合适/适宜等2.C分析:错在“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2013届一模卷A卷(热爱与赞美西湖)2013届奉贤一模卷(B分析:错在“雨后”,应是“雨中”)2015届一模卷C卷(1.波光闪动的样子2.D分析:A错在“雨后初晴”;B错在“壮观”;C错在“对比”)《饮湖上初晴后雨》复习要点1.文学常识:作者苏轼,宋朝,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都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还在教材中学过作者其他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和《江城子·密州出猎》。2.主题情感:描绘了西湖晴日与雨中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和热爱。3.内容理解:“水光”句:写晴天时的水光,在阳光照耀下,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山色”句:写雨天的山色,周围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欲把”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写出西湖和西施同样婀娜多姿,更主要的是都具有天然美。4.写作特色:抓住了西湖晴日与雨中不同的天气特征。
长青学校 吕增兴
收藏
喜欢
48
11世纪“小景山水”到“全景花鸟”形式嬗变探究
期刊
《慧崇春江晚景二首》为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慧崇的《春江晚景》所作的题画诗: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1])。慧崇的《春江晚景图》已不可见,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幅宋代小景山水画《沙汀丛树图》~([2]),此画原是《唐宋元集绘册》~([3])中的一幅,梁清标将其收入此册,并鉴定其为南宋僧人慧崇的作品。
籍洪达[1]
收藏
喜欢
48
欧梅唱和圈中的曾巩形象与创作——兼论曾巩唱和圈的存在与基本样态
期刊
曾巩在与王安石交往中,培养出要与圣人比肩论道的"奇伟闳通之士"人格,并很快将其展示给欧阳修,欧阳修识察并认可了这个以"文章"与"志节"见长的"奇伟闳通之士",且将其引进欧梅唱和圈。而曾巩在这个以诗歌见长的唱和圈表现比较被动而且诗艺平平,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与好评。曾巩初会梅尧臣时给梅留下了极端严肃而高冷的印象,直到几年之后两人才稍微亲近一些,梅尧臣将其与苏轼视为楚、蜀两地人才翘楚。与曾巩同龄的刘敞称曾巩与李觏为一时"鸾凤",但似乎均未得到曾巩诗歌的回应。曾巩虽然很早加入欧梅唱和圈却一直游离于圈内诗歌唱和之外,因而留下不擅长诗歌的刻板印象,这是后世称其短于韵语的主要理由。尽管在庆历嘉祐时期的王曾唱和圈中曾巩与王安石唱和互动频繁,熙丰时期曾王分道扬镳之后,曾巩也积极主动建立了属于个人的同舍同僚唱和圈,凸显出擅长诗歌与交际的一面,却均未改变欧梅唱和圈中留下的刻板印象。
吕肖奂[1]
收藏
喜欢
48
唐诗宋词中的女性服饰美学
期刊
唐诗宋词这道中国文化特有的迷人风景中,有着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女性服饰描绘。这些描绘,可以让我们非常形象地了解唐宋两代女性服饰。本文通过撷取唐诗宋词中的一些精彩的女性服饰描绘,分析比较了唐宋两代女性服装面料及色彩、造型款式、发饰佩饰等方面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服饰艺术,反映了唐宋时期女性的服饰美学风尚。
周平[1];陈旭东[1]
收藏
喜欢
48
以民为本的苏东坡
期刊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确实,苏东坡从政40年,不论是在朝廷任职,还是在地方做官,甚至被贬于蛮荒之地,他都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实事。
苏灿[1,2]
收藏
喜欢
48
杜甫排律研究
学术论文
杜甫(712—770),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心。当今学界对杜甫及其诗作的研究已经相当全面和深入,但是对于杜甫排律的研究仍显不足。除古诗外,排律可以说是最能把大段冗长的议论、纷繁复杂的时事、深长的感叹等空前丰富的内容熔为一炉又自为一体的最好形式,特别在兼顾酬赠的需要和发挥偶对、声律、章法的技巧时来表现沉郁顿挫、壮阔恢宏的风格。而在唐代排律的发展过程中,杜甫排律代表了唐代排律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极深,有加以论述的必要。 本文绪论部分主要是了解杜甫排律的研究意义以及目前学界的排律研究状况。杜甫排律百二十余首,入蜀前有31首,东西川时有29首,夔州时有35首,荆湘时有32首,篇数之多是前人所不能比的。此外,他拓展了排律的篇幅,丰富了排律的题材,完善了七言排律等,这都体现了杜甫对诗律艺术技巧的执着追求与探索。因此对于杜甫的排律不能简单的视为“碔趺”予以抹煞。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于排律的系统研究少之又少,早期主要是作为一种存在的文体或词条来解释含义和归纳诗体特点的。至于学术性论著则是从80年代起才陆续发展起来的,多为单篇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诗作赏析、蜀中排律、夔州排律、酬赠类排律、七言排律等方面,相对比较零散,缺乏一个整体的论述。 正文部分具体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是排律的概述,首先对排律有一个基本认识,了解排律这一诗体的基本特点和渊源,分为三节,第一节是排律的命名及其释义。现今学界对排律一词的理解相对明晰,就是十句以上的律诗。而古人对排律诗体名称的确立以及概念的界定各时期有所差别。唐宋时期,概念比较模糊,至元代杨士弘《唐音》首次提出“排律”之名,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援用之,后人相沿成习。第二节是排律的体式特点。排律由于受到平仄、对仗、押韵到底等格律限制,表情达意上多有拘束,无法随心所欲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很容易流于简单的字句堆砌,或语意重复、拖沓冗繁,很不容易写好。但与此相对,排律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篇章结构方面,其点题、首尾、段落布局、起承转合、警句、用典等等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也是排律不同于四韵律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第三节是排律的溯源。探讨排律发展的源头,以及排律在唐代的创作环境。排律萌芽于南朝颜谢古诗之变,至齐梁时初具规模,到了隋唐之际,初具规模,唐初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排律创作。 第二章是杜甫排律的分期。杜甫一生饱经磨难,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与诗人生活状态的变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呈现出阶段性变化,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是杜甫蜀前排律。首先是漫游齐鲁时期,排律不多,只两篇;其次是困守长安的时期,杜甫应诏制举不第、四处干谒求汲引、再三献赋无果,甚至想要弃笔从戎。这一时期杜甫排律虽多,但内容多是为人歌功颂德,艺术价值不高;最后是安史乱中及客居秦州时期,时局动荡,杜甫也陷贼中几遭不测,后虽逃出,见肃宗拜左拾遗,不久又被贬华州,辗转至秦州、同谷,贫病交加,终于离陇入蜀。此时是杜甫生活最为艰苦并且也感慨极多的岁月,诗中所表现出的辗转兵焚与其后奔逃陇蜀的内容和思想境界成就了其诗歌所承载的诗史意义。第二节杜甫蜀中排律。杜甫到蜀后筑草堂,与严武、章彝往来密切,后入严武幕府。这一时期因地理环境,杜甫及时反映时事的排律不多,只有《建都十二韵》、《伤春五首》,更多是与亲友酬赠之作和反映幕府生活,抒发内心苦闷的诗篇。这一阶段杜甫对排律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七言排律、排律组诗都有所得。第三节,杜甫夔州排律。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却写了三十多首排律,可谓大丰收。这一时期杜甫写了很多缅怀旧事、悼友自伤的诗篇,多流露出一种桑榆之年白头怀旧的悲愁,但《谒先主庙》、《赠李八秘书》等篇也有重返朝堂建功立业的意识。此外,杜甫还写了不少游历名胜古迹的排律,也有写给儿子宗武的、谈诗学源流和自己的作诗体会的、更有一篇百韵排律。第四节,杜甫荆湘排律。这一时期杜甫一家居于舟中,漂泊不定,饥寒交迫,境况寥落。排律仍以抒怀投赠为多,还有对沿途景物的描写,有对晚年漂泊的自伤,有对怀才不遇的悲愤。 第三章是杜甫排律的题材特点,分为两节。第一节是杜甫的酬赠类排律,包括对权臣的干谒汲引以及亲友的赠答往来。干谒的诗作在杜甫的排律中大约十首左右,并不太多,艺术性不高。杜甫较多是亲友之间的赠答之作,往往有感而发,不乏至情至性的佳篇。第二节是杜甫的非酬赠类排律。包括直抒胸臆、吊古伤今,纵论时事、忧心国策以及其他各种题材。直抒胸怀的排律不多,但几乎首首精妙,为研究杜甫的为人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了许多材料,特别是探讨诗人晚年的生涯和心境。杜甫一生心忧国事,有对唐代基业的歌颂,有对唐室之不振的叹惜,有对朝廷政策失误的批评,有对国家盛衰的感怀。此外,或写景、或抒情、或题画、或谈诗等,题材之丰富多样可见一斑。 第四章是杜甫排律的章法特点,分为四节。第一节是重视起句结句;第二节是段落层次分明;第三节是手法排比铺陈;第四节是语言千锤百炼。杜甫排律尤其是长篇排律,多有段落分明,逐层展开,章法纵横变化,抒情陈意通篇贯彻、浑融为一体的特点。杜甫排律几乎每一首都在起结上下有很大功夫,起笔多起到统揽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结句多收束全篇且留有余意。杜甫排律在段落的起承转合之处可见功力。清代吴乔称“长篇须有构架,以杜氏祖孙二诗为法。” 第五章是后人对杜甫排律的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态度:一力推尊、斥为碔趺以及抑扬并存。 杜甫排律篇幅和数量大量增加,以排律写时局国事,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开拓了排律的题材,绽放了新的活力,对晚唐以及宋元明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非非
收藏
喜欢
48
探究性试题中的开放性与限制性
期刊
《2007年新课标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增加了一个能力层级——"探究"能力,其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具体要求是:(1)
刘金华
收藏
喜欢
48
关于苏轼
期刊
下面这些题都是关于苏轼的。先试着不查资料,看看自己能做出来几道,将正确的序号填在()里。希望通过这些题目,你能更深入地了解苏轼。1.古代文人雅士的名字,要比今人复杂得多。据统计,苏轼的名字有50多个,下面哪一个不是苏轼的名字?()A.仇池翁B.雪浪斋C.玉观公D.铁冠道人2.苏轼在暮年之际,对着自己的画像题了一首诗。诗中提到自己一生的"功业"只在三地,以下哪个地名不包含在内?()A.黄州B.颍州C.惠州D.儋州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收藏
喜欢
48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