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宋代地图缘何空前繁荣
期刊
宋代地图描绘了天下地理、全国政区、全国交通、战区形势、城堡建设和设防、边境地区、宫殿建筑等,形式生动,品种多样。宋代地图为何空前繁荣,有哪些规律可循呢?
王树连
收藏
喜欢
49
苏轼的历史人物论说及其批评格调
期刊
苏轼的历史人物论说主要针对帝王、将相谋臣、大夫或文人。在这些论说中,他的批评格调表现为:观察万事万物变易之理,考量社会生活而自断于中的人性批评;观察政坛风云,重新审视、评价历史而别出己见的翻案批评;观察别人所长,亦知别人所短,然后拈出其短而作的缺失批评。苏轼通过这些批评,表现了自我不同于传统的理念以及济世思想、新锐精神。
阮忠[1]
收藏
喜欢
49
译介学视角下的宋词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以婉约词派为例
期刊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运用译介学理论,以宋词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从物质文化负载词、制度文化负载词、心理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分析婉约词翻译实例,并提出相应翻译策略,以期推动宋词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传播和交流。
张佳月[1];李芳芳[2];郑宇[3]
收藏
喜欢
49
唐诗的苗圃里,海棠水土不服
期刊
苏东坡在黄州时,曾口占一首绝句绝句赠给官妓李宜: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苏诗合注》卷五十《赠黄州官妓》)诗是好诗,自然舒展,流云旖旎,令人赏叹,没有什么问题。但冯应榴在这里引用苏东坡的前辈诗人王禹傅的话,问题就来了。王禹傅说:“少陵在蜀,并无一诗话着海棠,以其生母名也。”意思是,杜甫诗里没有提到海棠,是因为他生母的名字叫海棠,他故意避开不提。此说大有为泼洗澡水,不惜把盆里的孩子也泼掉的味道。
周岩壁[1]
收藏
喜欢
49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字体研究与应用
学术论文
《泰山金石峪金刚经》堪称“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刊刻于泰山巨型摩崖石壁上,从北齐「550年—577年」保留至今,历经千古,独对天地,将磅礴的书法和虔诚的佛经转换为独特的艺术创作,化生出“敬畏自然”之领悟与“包罗万象”之通达。它上乘汉隶:宽扁平和,隶意突出;下启楷书:大巧若拙,敛容肃穆。清代著名书家康有为、杨守敬、包世臣都对它赞誉有佳,清代书家赵之谦更是把《泰山金石峪金刚经》魏体楷书在香港发扬光大。如今,魏体招牌遍布香港大街小巷,成为视觉文化特色。本文从字体设计视角对《泰山金石峪金刚经》展开深层剖析,首先理清《泰山金石峪金刚经》历史文化背景,揭开其作者安道一的神秘面纱,探寻他的创作历程;其次对金刚经的形式内容进行分析,包括碑刻的石刻制作工艺,用笔特点和字体结构;最后,通过实地考察感受《泰山金石峪金刚经》的时代面貌和精神气质,探索以北朝摩崖刻经《泰山金石峪金刚经》为启发的汉字设计。研究目的是:从字体设计视角对中国传统书法汉字的宗教价值、文化贡献、艺术升华进行深刻解读,同时,结合现代设计打开中华文化更丰富的感知维度,创造字体设计更广阔的意义空间。
郑茜
收藏
喜欢
49
向以鲜:谁是长江最牛代言人
报纸
本报记者吴亦铮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绝对算是家喻户晓,无论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空灵浪漫,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壮丽激昂,都引起了后世人们心中深沉的共鸣。无论是诗词也好,仕途也罢,滚滚长江串联与勾勒了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没有苏轼的长江是难以想象的,苏轼是长江文化最牛的代言人,长江也是苏轼施展天才之笔最雄浑恣肆的奔腾舞台。在诗人向以鲜的心中,苏轼的“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诗句,是迄今为止他看到的关于长江最亲切、最温暖也是最骄傲的诗意表达。嘉宾向以鲜,诗人,四川大学教授。著有学术专著《超越江湖的诗人》《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诗集“我的”三部曲(《我的孔子》《我的发音》《我的聂家岩》)、“旋律”三部曲(《唐诗弥撒曲》《生命四重奏》《丛林哀歌》)及长篇历史剧《花木兰传奇》等。获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科奖、《诗歌报》首届探索诗大赛特等奖、四川文学奖、《诗刊》社中国诗歌网2018年度十佳诗集奖等。作品收入海内外多种诗歌选集。20世纪80年代与同仁先后创立《红旗》等民间诗刊。对话青年才俊出三峡长江全景尽入眼记者(以下简称记):四川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无数,为何苏轼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向以鲜(以下简称向):苏轼被后世称为最失意的官员,最得意的文人。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几乎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文称唐宋八大家,诗词开一代风气,书画也是后世艺术家心中的楷模。苏轼所涉及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苏轼的政治生涯,虽然也有风光无限的时候,更多则是颠沛流离,落拓江湖。但在文学方面,苏轼是全才,是伟大的诗人、词人、散文家和学者,四川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中,苏轼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记: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文人履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对苏轼来说,他的科举人生也颇为戏剧性。向: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春天,二十一岁的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一起赴汴京赶考。走的是陆路,从眉山到成都然后北上,通过古老的褒斜道进入关中,再到东京汴梁。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五月份终于到达目的地。第二年正月,礼部考试拉开序幕,主考官欧阳修,诗人梅尧臣担任详定官。欧阳修开出的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一场考试,考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轶事。据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记载:“欧阳公作省试知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其是门人曾子固(巩)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后来苏轼与欧阳修见面时交流,欧阳修退而惊叹:“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记:即便有波折,苏轼的科举成绩还是很傲人的。向:可以这么说,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初八,苏轼兄弟顺利通过了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六天后,兄弟俩被钦点为进士。不久,丁母(程氏)忧,三苏返眉山老家,一直待了两年半,才算服丧期满。朝廷的诏命早已多次下达,三人这次决定走水路赴京。苏洵希望两个儿子多看看沿途的风景,饱览河山才能胸有丘壑。从嘉州出发,一直向东,经泸州、渝州、涪州、忠州、夔州,出三峡,然后上陆路向北,于嘉祐五年(1060年)二月中旬抵达汴梁,并在西岗租住了一处宅院。这次行程,让苏轼得以第一次全景式地亲近和观察了长江。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二十六岁。八月十七日,苏轼兄弟通过了由知制诰王安石等人主持的秘阁初试,接着进入御试阶段。八月二十五日,仁宗皇帝亲自在崇政殿主持面试(制科考试),参与现场考问的考官还有司马光、蔡襄等人。此次大考,苏轼在《答策问》中以渊博的学识和精简的政治见识,再次赢得仁宗皇帝和众考官的嘉赏,仁宗深信为大宋、为子孙找到了满意的太平宰相。苏轼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入第三等,苏辙考入第四等。按宋代制科考试行规来看,一等和二等都是虚设的级别,在苏轼之前,只有蒲城吴育(春卿)一人得过第三等。实际上,苏轼得到的第三等,已经是最高等级。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记:为何长江会成为苏轼笔下诗词中割舍不断的情结?向:中华文明,溯其根源其实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而成的。作为南方文化的摇篮,长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拥有与黄河文化相对等的地位。虽然从现代地理学意义上来看,长江的源头并不在岷江(而是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但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尤其是蜀人心中,岷江才是长江的发源地。因此,苏轼在江苏镇江写《游金山寺》一诗的开篇向世人宣称:“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在苏轼看来,岷江水是“我家”的江水,来源于“我家江水”的长江,实际上也可以视之为我家的江水。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关于长江最亲切最温暖也是最骄傲的一次诗意表达。长江是苏轼的水上家园,还有比家园更好的诗歌平台吗?苏轼在诗词中多次写及岷江水,比如《南乡子·春情》:“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记:不同时代的诗人,对长江的情感也不同吧?向:我一直认为,长江虽然很伟大,但是,如果离开了三个蜀中诗人的歌唱,长江将因此而黯然失色。这三个诗人就是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和明代的杨慎。李白虽然为黄河唱出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响,但内心最令他动容和迷恋的还是长江。李白故乡四川江油的涪江,属长江水系嘉陵江的支流。无论是倒映着半轮“峨眉山月”的长江上游水系(平羌江水为岷江支流),还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中游长江,抑或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下游长江,李白都倾注了全部的爱和赞美。如果说李白咏唱的是长江的速度之美,那么苏轼的长江,则呈现出一片时空交错的壮丽图景。李白加速了长江文化的流速,苏轼则拓宽了长江历史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而杨慎,则在李白的长江和苏轼的长江之上,在速度与空间的背景中,织入了更多江山与尘世的幻灭感。号东坡临赤壁羡长江之无穷记:在众多歌颂长江的诗词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谓千古绝唱。向: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湖州太守苏轼被来自御史台的皇甫遵等人押解至汴京,等待他的是沉冤和监狱。在扬州长江边的月夜中,苏轼第一次想到了死。望着滚滚波涛,苏轼觉得人生太虚无太渺小,不如纵身而去。但这只是一个念头,苏轼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垮的。在曹皇后和众人的努力下,囚禁了130天后,苏轼终于走出乌台诗案的黑暗牢笼。走出御史台大狱后的第三天,也就是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大宋的普通老百姓正团团圆圆过新年的时候,苏轼独自一人,在差役押送下,踏上贬往黄州的路,家人则交给苏辙临时照管。走了一个月,二月一日到达位于汉口下游的偏僻小城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即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谪居黄州的长江边。这时苏轼已45岁。确实,这首词与六年前写于山东密州(现在的诸城)中秋的那首《水调歌头》算得上是苏词双璧:前者以历史的俯瞰角度,洞察古往今来;后者仰望玉宇中的明月,与阴晴圆缺达成人生的和解。即使放大到整个词文学史中,也仍然是难以匹敌的绝唱。苏轼将人生之痛、时代之伤融进浩渺的历史时空,将英雄情结照进如梦的人生,苍凉之极,悲壮之至。记:这首词中的赤壁,还引发出了许多争议?向:黄州城西北的长江边上耸立着一块巨大的火红石壁,远远望去,像一只巨人的红色鼻子嗅着波涛的气味。当地的人因形而取名“赤鼻矶”,也叫赤壁。这个赤壁并不是真正的古战场赤壁(真正的位置当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西北一带),苏轼自己在词中也没有肯定:“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儿显示了苏轼的严谨,即使是文学创作,也遵循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纵然不是三国的古战场,也可以借此抒写胸中块垒。赤壁也好,赤鼻也罢,只是引发诗人想象的诱因而已。记:其实不光是诗词,苏东坡这个号,乃至苏轼的一生,都在不断与长江产生着交集。向:苏轼刚贬到黄州时,以戴罪之身,只能暂时借住在城里一处名叫定惠院的小庙子。到了夏天,才在鄂州太守朱寿昌的帮助下,住进条件相对好一点的临皋亭。四壁透风的临皋亭建在长江边上一座废弃的水边驿站。此时,弟弟苏辙也将苏轼一家老小二十几口人带到了黄州。不久,苏轼在黄州郡城东门外一里的山坡上,找到了一处废置的较场旧地,约五十来亩,杂草丛生,蛇鼠出没,还有一口塌陷的暗井,隐隐可以听到流水声。苏轼称这块荒地为东坡,并以此作名号——从此“东坡”二字成了中国文学史(包括文化史)上最璀璨的名字。不知道是长江边这片荒芜的东坡成就了苏东坡,还是苏东坡成就了这片大地的荒凉!一生为官为人滚滚长江见证记:作为一名胸中有沟壑、意中有坚守的文人,苏轼无疑是一位值得后人敬重的人。向:人们常说苏东坡是一个失意的官员,这话看怎么理解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东坡也算得上是个得意的官员,不仅得到仁宗、神宗赏识,还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太后天团:曹太后(仁宗皇后)在乌台诗案中挽救了苏轼的命,高太后(英宗皇后)重用和保护了困居黄州的苏轼,向太后(神宗皇后)从儋州绝境中将其赦免召回。苏轼数次进入北宋王朝的政治核心圈,官至礼部尚书。苏轼是爱百姓的人。有人以苏轼反对变法而认为他是保守派,这只是问题的一个表象。在苏轼心中,所有的政治措施,无论新法也好旧法也罢,判断其好坏的只有一个标准:凡是有利于老百姓的就是好法,否则就是坏法。好法,他就坚决拥护,否则就坚决反对,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决不妥协。记:滚滚长江水,其实也是苏轼为官为人的见证。向:无论是诗词也好,官途也罢,我们都可以从滚滚长江中见证其对苏轼人生和宦途的串联与勾勒,可以清楚地看出长江对苏轼的重要性,苏轼对长江的重要性。没有苏轼的长江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苏轼是长江文化最牛的代言人,长江也是苏轼施展天才之笔最雄浑恣肆的奔腾舞台。记:对中华文化来说,你认为长江被赋予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意义?向:母亲!在我的心中只有这个神圣的词语配得上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江。长江是中华文化的母亲河,尤其是南方文化的母亲河。母亲就意味着养育、爱与美、包容和创造。记:苏轼甚至是三苏在中国文学界有着如此高的地位,是否从侧面反映出了四川在长江文化中的地位?向:从缭绕着古蜀历史烟云的文献典籍中,比如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西汉扬雄《蜀王本纪》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中,可以梳理出一些线索,显示四川在长江文化中地位之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长江是四川的血脉,四川是长江的摇篮。手记2021年1月25日成都采访向以鲜,从起点开始就迅速抵达了顶点,因为话题的主角,是他最熟悉也是最崇敬的大文豪——苏轼。向以鲜先引用林语堂《苏轼传》中展示出的“十九个苏东坡”:“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些众多罩着光环的称号,彼此之间充满了张力甚至矛盾,然而它们却奇妙地统一于苏轼的身心。苏轼是如此的复杂缤纷、如此的不可思议、如此的完美无瑕,如果说他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太完美了,十足的完美成了苏轼一生中唯一的不完美。完美的苏轼,在向以鲜心中,有着别样的情感。在他看来,内圣而外王的苏轼,把构成中国文化主干的儒释道熔于一炉:面对苦难和苍生,他是一个入世者、治世者和救世者——同如儒家的仁兽麒麟;面对生命的痛苦、孤独和无常,他是一个充满悟性的体验者、诗人和禅者——如同释家的瑞兽麋鹿;面对命运的变幻、坎坷与无情,他是一个超然的修炼者、哲人和智者——如同道家的逸禽仙鹤。复杂、多元、厚重,同时又天真、单纯、幽默,是构成苏轼人格的两极,也是成就其伟大诗人的内核所在。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吴亦铮
收藏
喜欢
49
论李白乐府诗歌的娱情性
会议论文
<正>李白乐府究竟有无政治寄托?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说,李白乐府诗歌多有兴讽之意,以男女托君臣。如胡震亨《李诗通》: 太白诗宗风骚,薄声律,开口成文,挥翰雾散,似天仙之词。而乐府诗,连类引义,尤多讽兴,为近古所未有。(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四附录引)
卢燕平
收藏
喜欢
49
悠悠过往 阅看古人冬日雅事
报纸
古人寒冬雅事你知道的有哪些?围炉小酌、踏雪寻梅、清供愈俗、负暄闲坐、扫雪烹茶、静坐焚香、岁余读书、拥猫懒睡、雪落归家、消寒待春……无论哪一种“雅”都透露出古人骨子里对美的不懈追求。今天就随我们一起了解下古人寒冬里的那些雅事!煮雪问茶味人间清雅,烹雪煮茶。不知从何时开始,“烹雪煮茶”也成为了古人冬天最喜爱的雅事之一。雪,是天上落下的水,是“无根之水”,古人称为“天泉”。《本草纲目》中认为雪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明代屠隆在《茶笺》中将雪归为天泉,雪水甘甜煮茶可以增加茶汤的香味。唐代诗人、农学家陆龟蒙在《茶具十咏·煮茶》中写:“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陆龟蒙爱茶,曾在湖州有一片茶园,亲自种茶、制茶、品茶、评茶。用松上雪煮茶有什么讲究、是什么滋味?也许是雪沁入了松香,寻求的是心灵最后一抹纯粹。宋人爱茶,饮茶之风盛起。苏轼《记梦回文二首(并叙)》:“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放翁居士陆游也是分茶高手,他在《雪后煎茶》写:“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好茶需好水,用瑞雪与茶沫一起煎煮,沫饽丰腴如雪,茶汤碧英甘洌,抛却烦俗,人间一大享受。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载,陶谷得到了一个太尉党进的家姬。在回家途中正好遇到下雪。于是陶谷就让党姬扫雪烹茶,并问道:“党家懂这种风雅吗?”党姬回道:“党太尉是个粗人,怎知这般雅事?只会在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而已。”陶谷听罢,默然不语。作为一个官僚富豪,他似乎感到冷漠的高雅,反不及热烈的情趣能换取欢心。后以“扫雪烹茶”用为高人雅兴的典故,以“党家风味”喻指庸俗浮华的生活情趣。乾隆也写过不少咏雪水烹茶诗句,如《游琼岛跃台即景杂咏》:“茶舍三间背绿筠,竹炉雅合案头陈。松风蟹眼聊清课,喜是收来雪水新。”皇家亦尚雪水烹茶。踏雪寻梅娇《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围炉煮茶的同时,怎能忘了欣赏清冷月光下,窗外绽放的梅花?梅和雪似乎是冬天最雅致的景物了。数九寒天,踏雪寻梅,是古代文人冬日限定之雅事。明代张岱所著的文集《夜航船》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传说,孟浩然离开长安回襄阳,骑驴经过灞桥,此时瑞雪纷纷,乾坤茫茫。近处,灞桥如雪堆,栏杆似玉砌;远处,几株梅树纵横交错,梅花争相绽放。一时之间,孟浩然诗兴大发,欲雪中咏梅,于是一边在风雪之中、驴背之上苦苦推敲,一边呼唤童儿前面引路,踏雪寻梅。从此,孟浩然在风雪中骑驴过桥、踏雪寻梅,成为一段千古佳话,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常借用的题材。沐手焚幽香“焚香闭草庐,滞念扫无馀。暖甚一窗日,三冬宜读书。”古时,人们在燕居、烹茶、雅集、赏乐、宴客的时候都会习惯烧一炉合香,冬日所用香品一般以幽致温润为善,暖香一炷,气舒全身,是古人“雅香”的快乐。那时古人读书焚香似乎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传统,他们习惯在案头放置小巧的香炉,脱离世俗,氤氲一室。如陈必复的《山中冬至》:“读易烧香自闭门,懒于世故苦纷纷。”戴复古的《赣州上清道院呈姚雪蓬》:“短墙不碍远山青,无事烧香读道经。”陈宓的《和喻景山》:“而今已办还山计,对卷烧香爱日长。”不仅如此,古人在欣赏音乐时,也会焚香渲染气氛,正所谓“约客有时同把酒,横琴无事自烧香。”而文人雅集、宴会之时,也会专门“焚香以娱客”,又叫做“燕集焚香”。以相传刘松年所绘《十八学士图》,其中一幅以“品香”为主题的《西园雅集图卷》为例,描绘了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等名士的一次雅集,图卷中苏轼正在作画,画案上也放了一个精致的白瓷香炉,“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据南京市博物总馆
收藏
喜欢
49
镜头
期刊
机器人做演说2022年10月11日,英國伦敦,机器人艺术家Ai-Da在上议院通信和数字委员会进行首次演讲。Ai-Da探讨了英国的创造力是否正受到科技的影响,以及机器学习、机器创造力和人工智能在英国创意产业中的作用。
收藏
喜欢
49
古人笔下的咏鸟诗
报纸
■程道炳春天来了,百花盛开,百鸟齐鸣。鸟是人类的朋友,古往今来,诗人们写下了无数咏鸟佳作,流传于世。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的开篇《关雎》,就是从鸟写起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以鸟鸣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开创诗歌赋比兴手法的先河。国人有爱鸟的传统风俗,爱鸟之风盛行,咏鸟诗在《诗经》中开篇,可谓历史悠久。唐代诗人杜牧一生爱鸟,写出“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等诗句。“诗仙”李白爱鸟,养鸟,则有几十首咏鸟佳作,其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等诗句,大气磅礴,又朗朗上口。“诗圣”杜甫也爱鸟如命,他不但养鸟,而且善于观察鸟,也留下不少咏鸟诗。他喜欢的鸟儿有数十种,其中最喜欢鸬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在诗中这样写道:“门外鸬鹚久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忽来一百回。”宋代诗人陆游以鸟语入诗,其力作《鸟啼》,把鸟鸣之声描述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且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葛衫麦饭有即休,湖桥小市酒如油。夜夜扶归常烂醉,不怕行逢灞陵尉。”古代诗人不但爱鸟,观鸟,养鸟,写鸟,还护鸟。北宋诗人苏东坡自幼爱鸟,他不但看到小鸟不捉,反而投食喂养。友人送他一对鸳鸯,他爱不释手,仍忍痛割爱,放归自然。苏轼还借鸟自喻,在给弟弟苏辙的《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中写道:“终日锁筠笼,回头异翠茸。谁知声㗲㗲,亦自意重重。夜宿烟生浦,朝鸣日上峰。故巢安足恋,鹰隼岂能容。”诗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向往自由的感情和愿望,往往借鸟的形象在诗中鲜明地展现出来。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又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诗人笔下的咏鸟诗,把读者带进鸟的天堂,观赏鸟儿世界,聆听一首首动人乐曲,让人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在鸟鸣声中忘掉一切烦恼,享受无穷乐趣。
收藏
喜欢
4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