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欧阳询在宋代的书法接受研究
期刊
文章以宋代对欧阳询书风的接受为研究焦点,从欧阳询书法作品在宋代的流布来看欧阳询书法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的朝代,欧阳询深受唐高祖和唐太宗的青睐,进入弘文馆教授楷书,由于其为多才多艺的书法家,得到了认可,并推动了楷书的发展,在科举考试、典籍繁荣、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代《阁帖》的刊刻,欧书通过大量翻刻帖得以流传及保存,且宋代科举的完善、翰林御书院和“书判拔萃”的设置,使得欧书在实用性上得以继续发展。宋代“尚意”书风的背景下,赵孟坚的出现,又再一次将欧书推了一把。
卫康杰[1]
收藏
喜欢
36
苏东坡为美食代言
报纸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成功代言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美食“东坡肉”,还为不下数十种商品写过广告词。从茶叶到馓子,从风雅艺术品到生活必需品,苏轼代言的产品涉及领域之广、品种之多足以让人瞠目。据说,当年海南儋县有一老妇人制作的环饼,又称“寒具”“馓子”的一种油炸食品,异常美味,却无人问津。当时被贬谪的苏东坡来到此处后,提笔给店家写下了一首题为《寒具》的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原本深藏小巷中的美食在苏轼的笔下即刻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不少学者认为,《寒具》一诗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广告诗”。据《天津日报》
收藏
喜欢
36
从“仁义”到“道术” ——论庄子政治哲学的批判与建构之路
学术论文
庄子哲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庄学体系的一部分。但是,学界对庄子政治哲学的研究还不够体系化。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庄子对儒家“仁义”政治的批判、庄子“道术”政治的建构和庄子政治哲学的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庄子政治哲学进行研究。第一章对庄子政治哲学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行了阐述。通过叙述战国时期的政治状况、经济和农业技术发展情况、社会矛盾这一背景,说明当时社会原始道德退化的境况,促使了庄子对当时政治制度的反思。在学术上,庄子吸收了诸家思想、尤其是孔子的仁学政治、老子的道常无为与名家的是非论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道”为世界本原,以“无知之知”为认识论,以“无为”为方法论的哲学体系,为政治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探讨了庄子对儒家“仁义”政治的批判。首先分析庄子对儒家理想君王的批判,庄子认为儒家“为政以德”的君王制定的“经式义度”,实际上是为“非人”和“度人”提供理论基础,并将个人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则。进而探讨了儒家推行“仁义礼知”的政治准则,激发了人们的是非分辨之心,加剧了社会矛盾。通过庄子对“仁义”政治的批判的研究,本文对“仁义”政治的潜在问题进行总结,即“仁义”道德法则会转变成一种统治技艺,并成为统治集团束缚人性工具。第三章论证了庄子如何在批判儒家“仁义”政治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道术”政治。首先本文研究了“道术”政治的政治理念,庄子以“道”为政治哲学的基石和起点,提出以“齐之以道”取代儒家的“齐之以礼”、“齐之以德”的政治方案。其次本文讨论了“道术”政治的政治准则,庄子要求人们摒弃对世俗智慧和儒家圣人境界的追求,反对将天下视为己物,而应遵循事物的本性而无偏私。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庄子的理想政治,庄子将不为世间所累的逍遥之人作为理想人格的代表,将“处无为而不知其君”的至德之世作为理想社会。庄子认为,只有“道术”政治才能够解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切社会问题,使国家长久繁荣。第四章研究了庄子实现其理想政治的路径。虽然庄子建立了政治哲学理论体系,但是并没有规划出如何实现政治理想的具体路径,本文尝试性对庄子政治哲学的实现路径做一些探讨。一是自由与秩序的统一,庄子认为主体可以通过“大而化之”的个人努力获得实现自由的条件性,在“无用之用”中找到处世的平衡点,由“乘物游心”达到道的层面,以此实现自由与秩序的统一。二是个体与群体的融合,庄子认为主体需要与群体保持粘合,但“是不以好恶伤其身”则可以防止沉沦于群体,然而在通往理想状态的过程中,个体与群体又能够实现融合。三是自然对礼教的消解,庄子敏锐地察觉到,机械的使用会导致“以人灭天”,因而要求破除礼教等“人的机制”,但是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人的道德法则,而是将礼引向人的自然之情。第五章分析了庄子政治哲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本文研究发现,一方面庄子政治哲学能够为中国政治哲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体现在古代政治矛盾激化的特殊时期,庄子政治哲学常常能够对统治集团起到警示作用;在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庄子》中寻找西方政治思想的某些概念的本土思想蓝本;在当代,庄子政治哲学中“无我”的超高境界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为我国当代政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庄子政治哲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从庄子对儒家的批判来说,庄子对儒家的批评有些片面,对人类意识觉醒的趋势把握也不够;从庄子政治哲学的建构来看,其也存在着实践性不足的缺陷。
况玉婷
收藏
喜欢
36
苏东坡是怎样“打通墙壁说话”的
报纸
■在黄州时期,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名句。它出自《定风波》。人们通常认为,这首词写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雨已经很大了,他却发出长啸,故意慢慢走。词中还刻意用了很多对抗性语词:“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表达作者对逆境、挫折、打击完全无所谓的态度■通读苏轼的诗词,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旷达的人。这种旷达,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想象不到的挫折和磨难。他每经历一次磨难,就对人生想透一层,再经历一次,又想透一层,最后经历了大磨难,才成为今天世人所看到的苏轼。所以,要读懂苏轼,就要读他全部的东西,并对他的人生经历要了解从“江水源头”到“宦游大海”,苏轼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苏轼《游金山寺》中的首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概括他一生做官的轨迹。我们知道,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在他看来,家乡似乎已经是长江的源头,所以叫“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指的是江流入海。后来,苏轼被贬往儋州,即今天的海南岛。海南岛四面都是海,果真“宦游”去了大海。事实上,苏轼的人生轨迹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他出生到21岁,即从景三年到嘉二年中进士。在这一时期,他没有写特别多的作品,但已表现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他8岁的时候,非常关注石介的《庆历圣德诗》。这首诗主要是歌颂庆历年间那些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他问了老师不少问题,但老师觉得8岁的孩子不懂什么。谁知,苏东坡回话:这首诗所歌颂的既然是人,我为什么不能了解一下呢?第二个阶段是从21岁到43岁。嘉二年,父亲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进京应试。这一年,是北宋文化史上有名的一年。当时,考中进士的除了苏轼之外,还有曾巩、程颢。那一年,礼部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元丰二年,发生了“乌台诗案”。这是苏轼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如果没有“乌台诗案”,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苏轼了。第三个阶段是从44岁到58岁。乌台是御史台的别称。汉代开始,御史台通常会种柏树,柏树上栖了乌鸦,所以既叫柏台,也叫乌台。苏轼被朝廷逮捕之后,下御史台狱,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起用,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遭打压。苏轼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又知礼部贡举,后到杭州等地做官。第四个阶段是58岁到66岁。这个时期是苏轼的人生低潮期。因为宋哲宗亲政,倾向于新党,故对旧党进行打击。于是,苏轼被贬往广东惠州,后又被贬往海南。他本来以为自己会死在海南,棺材都预备了,但幸运的是最终遇赦北还。北归途中,苏轼在常州去世。从“江上看山”到“雪泥鸿爪”,写出了令人称道的“博喻”据统计,苏轼目前流传下来的诗有2700多首、词有330多首。结合四个阶段的人生轨迹可以发现,他的诗词创作始于第二个阶段。在丁母忧结束后,苏轼和父亲及弟弟,沿着长江,前往湖南。一路上,他们乘着船,写了很多诗歌。通过比较兄弟二人的诗,我们可以来看看苏轼的诗有什么特点。比如《江上看山》: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这首诗非常真实地描绘了青年苏轼坐在船上,看到两岸飞速逝去的景物。读这首诗,感觉就一个字:“快”。苏轼写得非常快,写到很多景物:船、群山、前山、后岭,又有山间的小径、山上的行人,还有坐船者、孤帆、飞鸟。这么多东西,一共56个字就全部呈现出来,写得极富动感和画面感。他的弟弟苏辙也留下一首同题诗: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榛赤如赭。莫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云霭新画。前山更远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秀,依然不负远来心。两相比较之下,有人觉得苏辙这首诗更好。一是因为它的构思行文,较为符合人们通常的心理节奏,有一种延宕之美;二是更接近于我们读七言律诗时的那种审美感受,而苏轼的版本把很多意象堆叠在一起,就像走马灯似的,大家一下子很不习惯。应该看到,诗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但就描写的技巧来说,我认为苏轼的更为出色。他的每一句写景,都有实打实的信息量。同样的字数,苏轼能把景象、速度、变化全部融摄进去,笔力非凡。下面,再举一个例子。苏轼要去凤翔做官,苏辙送他经过河南渑池这个地方。之后两人离别,苏辙有感而发写下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苏轼收到弟弟的这首诗后,也和了一首,即《和子由渑池怀旧》。最高级的和诗,同原诗韵脚也要一模一样,所谓原韵原字,出现的前后次序也要一模一样,但最好能呈现不一样的意境。这就考验功夫了。苏辙这首诗,是比较写实的。嘉六年,兄弟二人考制科的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还在寺庙的墙上题诗。如今故地重游,这个庙还在,于是回忆起当年在僧房共题壁的情景。诗末,用马的嘶叫结尾,情调略显凄凉。同样是“泥、西、题、嘶”四个韵脚,到了苏轼手里,一首名诗诞生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我们看,苏轼在前面并不交代两个人的话别,而是先来了一个比喻:人在各地游走,就像大雁的脚,踏在下过雪的泥泞之上。可即使在泥上偶然留下一个爪印,但看到这个爪印根本不知道大雁飞往哪里。而且,雪一直在下,大雁的足迹很快就被遮没了。这里,苏轼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就像走马灯一样,相遇,分别,各奔东西,为了仕途不知飘零到何方去。这样的比喻,实际上是由苏辙那首原诗触发的。苏辙写“话别郑原上”,行人远去,但苏轼不讲具体的,而写出了一切羁旅行役之人彼此离别时的感受和人生漂泊无定的感觉。这样一来,这个普适性的比喻就永垂不朽了,后来浓缩为成语“雪泥鸿爪”。熙宁十年四月至元丰二年三月,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徐州有一个地方被称为“百步洪”,水流非常湍急。一天,苏轼前去此地游玩,“追怀曩游,以为陈迹”,并写下两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几句话里喻体很多,有飞奔的兔子、迅速飞落的老鹰、从千丈高的山坡飞奔下来的骏马,有弹琴的时候琴弦崩断的瞬间,有射箭时箭脱手的一刹那,又有像闪电掠过天际以及荷叶上的水珠迅速滚落。喻体七个,本体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百步洪的急流。这就是所谓的“博喻”,亦即钱钟书所言苏轼的诗里有“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从“古今如梦”到“也无风雨也无晴”,一步步达至新境界苏轼的词比诗写得晚,一般认为是从熙宁三年开始写的。当时,他还在京城做官。这里,特别要讲一首苏轼任职徐州时期所写的《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这首词起因是苏轼在徐州夜宿燕子楼时做了一个梦。这座楼曾是一位唐代女子盼盼的居所。丈夫去世后,她就一个人住在里面,且一直沉浸在对亡夫的思念之中。一位怀念亡夫的唐代女子和徐州地方长官苏东坡之间有什么关系?表面上看没有特别的联系,但认真诵读此词,可以感觉整个历史的发展就像滚滚洪流一样,在那个特别的夜晚,在那一刻,苏轼和那个唐代女子在梦中相遇,梦醒又分开了。二人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都是历史洪流中渺小的个体,古往今来的种种恩怨,无论是男女爱情,还是仕宦功业,皆如一梦。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因为他对当时的官场颇感厌倦,内心有种深深的不安全感,既想归隐,又很感慨。这首词就是这种复杂心境的反映。在黄州时期,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名句。它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相关解读已有很多,这里说两点:第一,人们通常认为,这首词写出了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雨已经很大了,他却发出长啸,故意慢慢走。词一般比较含蓄,但这首词里直接申明苏轼的人生态度: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第二,词中还刻意用了很多对抗性语词:“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表达作者对逆境、挫折、打击完全无所谓的态度。结合苏轼当时的人生经历可以发现,他的这种旷达其实是苦心营构出来的。晚清郑文绰说此词“以曲笔直写胸臆”,真是善于体察。最后,再来看看苏轼晚年的两首诗。一首是《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此时为元符三年,苏轼遇赦北还,要渡过琼州海峡。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事。其中“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句写得非常好,描写了苏轼半夜渡海时看到的实景,但更写出了多年来沉冤得雪的一种快慰。最后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表明苏轼把贬谪海南当作一次奇妙游的心境,潇洒、豁达溢于言表。这首诗代表了苏轼晚年精神境界达到的新高度。另一首是《答径山琳长老》。这首诗写完两天后,苏轼就去世了。一个人去世前两天,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的人,不少是身上插满了管子。而苏轼还能写诗,不但能写诗,还能用典故,用《高僧传》里鸠摩罗什的典故。这位高僧临死时,叫三个外国弟子给他念神咒。苏轼诗中说“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意思是说鸠摩罗什你这个境界太差了,到了最后还没有看破,念咒有什么用,人终归难逃一死。苏轼是在常州去世的。他当年离开黄州之后,曾经给朝廷上表说自己想在常州买几亩地,隐退于此,但未获同意。最后,苏轼在北返途中,还是在常州去世了,可能是一种天意吧。总之,通读苏轼的诗词,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旷达的人。这种旷达,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想象不到的人生挫折和磨难,然后一点点磨出来的。他每经历一次磨难,就对人生想透一层,再经历一次,又想透一层,最后经历了大磨难,才成为今天世人所看到的苏轼。所以,要读懂苏轼,就要读他全部的东西,并对他的人生经历要了解,要从诗词中体悟出变化的人生境界。(整理人:王珍)思想者小传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任《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暨现场学术顾问、《诗书中华》学术总顾问。主要著作有《经学、科举与宋代古文》《北宋新学与文学——以王安石为中心》《古诗词中的中华美德》《超越人生的文学》等。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一个全才,这个“全”表现在各个方面,最有名的当然是文学。在诗歌方面,苏东坡和黄庭坚堪称宋诗形成自身特点的代表人物。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学生,当然他的年龄跟苏东坡比较接近一些。在词的方面,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此前,北宋的词基本上风格是婉约的,多写贵族女子的日常生活,写文人的细微感情,写爱情,等等。但是,从苏东坡开始,一下子把词的境界扩大了。苏东坡的文章,大家可能容易忽略。其实,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唐宋八大家里面,仅就宋代而论的话,苏东坡绝对是魁首。苏东坡的文章好在哪里?晚清学者刘熙载写《艺概》,里面有一部分专门用来评论前代文章。其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他说:“东坡文虽打通墙壁说话,然立脚自在稳处。”意即苏东坡看起来文笔非常灵活,有一种圆活流转的美感,但他说理也好、抒情也好、叙事也好,文章的立足点都是非常稳健的,不会泛滥无归。无论是他的诗词,还是他的文,里面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外在表现形式,都比较容易为读者所接受。而且,这个读者群是覆盖各层次的,老先生可能有兴趣,青少年也会喜欢。今天,社会上有些人并没有读过多少苏东坡的作品,但也会传颂苏东坡的“奇人奇事”。
收藏
喜欢
36
图像重构与自我映射——从“西园雅集图”到“东坡博古图”中的苏轼形象研究
期刊
苏轼仕途多蹇,一生奔波流离,但其学识渊博,趣味高雅,怀才不遇而又风流倜傥的形象却深入人心。自北宋以来,苏轼已然由文化个体演进为文化符号。本文通过“西园雅集”到“东坡博古”题材转变的主线,追溯了明清博古图中苏轼形象的源头,并就此形象的生成、重组与凸显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苏轼的个人爱好、生平阅历,以及在应对外物时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引起明清士人的共鸣。同时,又因为明清士人在苏轼生平中找到了自我映射的认同感,苏轼形象才得以从“西园雅集”中凸显出来,进一步形成了“东坡博古”这一题材。
郭丽冰[1]
收藏
喜欢
36
方骥龄《论语新诠》辨疑
学术论文
台湾学者方骥龄的《论语新诠》全书共三部分:卷首为叙论,卷一之二十为正文,附录《孔子年表》、《孔子及其时世》、《孔门弟子》三节。关于《论语》的组织纂辑问题,方骥龄先生认为《论语》二十篇采用“散列法”编制,一方面显示了他对《论语》有严密编纂体系的认同,另一方面致使各章之义与其所在之篇旨有相扞格处辄改之,所以书中出现了许多牵强附会甚至曲解的地方。在《常语通释》中,方骥龄归纳了“仁”、“学”与“好学”、“礼”与“礼乐”、“亦”、“必”、“而”、“为”、“道”、“德”九个概念范畴的涵义,一方面提供给读者一些参考,另一方面他在归纳义项时,犯了随文释义的弊病。另外,方骥龄还在叙论部分之前编列目次,以便检读。 方骥龄新解的重要目的是宣传台湾当局的政治方针。认为义理大于考据,考据属于义理,属于义理一派,许多地方一味谋求新解,以致多处曲解、误解了《论语》的本义。 《论语新诠》包括“旧说”与“新解”。“旧说”中称引汉代以来《论语》研究者对本章的不同看法,但并未标明不同学说的来源,不利于读者查阅原书。关于新解,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由训诂求新解;二、由断句求新解;三、因方骥龄认为《论语》有严密编纂体例而出新诠者。方骥龄的新解受既定主题的束缚,许多地方犯了训诂学上的错误。 导致方骥龄《论语新诠》中新解不恰当的原因主要有:一、一味追求本义,而忽视词语的常用义,对本义又作过度引申,或对本义理解有误;二、滥用通假,把通假义作为固定词义;三、某字词义,生搬硬套他处解释,甚至对所引他处的意义理解有误;四、只顾字面意思,违背古代汉语语法结构;五、对词语作出新的解释后,直译语句时不能保持其完整性,只好增字为训;六、缘词生训,即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对《论语》中的某些词语作出随意性解释;七、片面释义,忽略了与经典中同类语境的相互照应;八、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确而误解;九、主题先行,拘泥于为《论语》假设的组织结构,作牵强附会的解释。 解释经典一要实事求是,二要肯定、借鉴前人成果,三要结合语境,四要遵守训诂学规范。对难以解释的地方,可暂且存疑。
刘倩
收藏
喜欢
36
范仲淹文学特质及地位浅说
期刊
范仲淹在政治上、军事上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在文学方面,他也是北宋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文、赋、碑、铭、书、表,范仲淹都颇为擅长。然而长期以来,除范氏后人等少数学者外,多数人侧重于其政治和军事上的研究,相对忽视了他的文学成就,没能给予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本文以范仲淹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分析范仲淹文学的独特之处和对当时及后世至深至钜的影响。
龚长春[1]
收藏
喜欢
36
李昭■与苏轼交游考述
期刊
李昭■与苏轼的交往较少受到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全面考察了两人的交往经过 ,比较分析了两人在家庭成长经历、个性与兴趣爱好、政治遭遇与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认为李昭王巳通过书信形式 ,正式拜苏轼为师 ,两人关系密切 ,大半生的命运均受此影响 ,他与苏轼的关系 ,是师弟子关系 ,他是苏门文人集团中的一员。
杨胜宽[1]
收藏
喜欢
36
论金初词人吴激
期刊
吴激与蔡松年是金初词人的冠冕,对于金源一代词风影响甚大。元好问《中州集》卷一“蔡丞相松年”条下说:“百年以来,乐府推伯坚与吴彦高,号吴蔡体。”(按,蔡松年字伯坚,吴激字彦高)1982年,我曾撰写《论吴彦高词》一篇短文,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四期中。此文仅就吴激《人月圆》词善于运化古人诗句一点立论,未能涉及吴词的全貌,即便对于《人月圆》词,亦阐释未尽。按吴激以宋臣使金被留,晚年仕金。
缪钺
收藏
喜欢
36
浅析秦观诗词中的朦胧美
期刊
作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秦观将其人生不幸的遭遇,复杂的内心情感,鲜明的才情嗜好寄寓在景物的选择、意象的创造之中,这造就了他独特的词境,使其词境具有朦胧之美。
毛元仁[1]
收藏
喜欢
36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