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先秦诸子视野中的齐鲁文化——以《庄子》、《列子》、《韩非子》及《吕氏春秋》为核心
学术论文
齐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地域文化,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齐鲁文化发展繁荣的第一个高峰期。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先秦诸子的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璀璨的结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较为真实的反映。而诸子典籍中存在的对不同地域的大量记述,可被视作研究先秦地域文化的宝贵素材。《列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就是其中的典型。本文试图暂时抛开真伪的论证,以现存文本资料为依据,参考历代校注成果,将构成文本主体的地域文化素材作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类梳理与分析研究进而总结先秦诸子的地域文化观以及齐、鲁等地域的文化特征。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一)绪论部分:论述选题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现状等相关问题,确立全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二)先秦诸子的地域文化视野研究:包括诸子眼中的地域文化分区以及地域文化观两部分。第一部分中的文化分区涵盖了每个人的生平以及活动区域。第二部分中研究诸子的地域文化观.锁定了几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并逐一进行分析,概括其地域文化性格,即愚人云集的宋,有着智愚之辩的郑以及君子之国还是小人之国的卫。发现诸子的取材虽多有重复但地域文化观不尽相同,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有失公正。(三)先秦诸子的齐文化观研究:先对诸子的齐文化观进行逐一阐述,然后通过对文本中涉及齐文化的素材进行归类总结,最终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泱泱大国的国情,争名逐利、智勇双全的地域文化性格。(四)先秦诸子的鲁文化观研究:研究方法与齐文化观相同,不同点在于,诸子的鲁文化观中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鲁文化观最终归纳为茕茕小邦的现状,循礼守旧、贵德守信的地域文化性格。(五)先秦诸子的齐、鲁文化观形成原因之分析。诸子的齐、鲁文化观不尽相同主要源于齐、鲁文化本身的特色不同,双方在价值观、消费观、伦理观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并且齐文化比鲁文化更受世人重视。探究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从时代背景、国力强弱、影响力大小三方面入手。 总之,通过对这四部典籍中所反映的先秦地域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整体的把握先秦时期人们的地域文化性格,对于探索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早期特点与规律意义深远。
刘若杨
收藏
喜欢
50
后记
会议论文
<正>工商行政管理创新发展高层研讨会自201 2年创办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研讨会虽然届数不算多,但其产生的成果却十分丰硕。本书以历届研讨会顺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收录了该届主旨演讲、主题演讲、专题研讨等图文资料,集中展现了会议的盛况与精彩观点。作为工商系统重要的理论研讨交流平台,"工商行政管理创新发展高层研讨会"的创办、发展得益于总局
编者
收藏
喜欢
50
论苏东坡黄州脱困智慧
期刊
面对“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贬谪境遇,苏东坡在黄州期间,采用了多种方法解脱经济、精神上的困境,他用儒家的道德提升主体精神境界,用对佛道的务实态度修炼自我,最终他找到了解脱困境之路,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境界,度过了在黄州的艰难岁月。他务实地对待生命的方式在宋代是最独特的,苏东坡因而也成为宋代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方星移[1]
收藏
喜欢
50
韩愈诗歌以丑表意探究
期刊
韩愈是中唐、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一位诗歌大家,其诗歌有着"险、怪、奇"的风格倾向,呈现出以丑表意的特征,具体表现在韩诗中的丑之物、丑之事,怪癖字、奇语,光怪陆离的想象,以文为诗的写作手法等方面。韩愈诗歌中以丑表意主要受到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二次被贬的仕途经历;二是诗歌本身发展的规律和当时的时代风尚;三是前人创作经验和友人孟郊对其的影响。韩愈诗歌以丑表意的特征对同时期诗人孟郊、卢仝等,后世的李渔、苏轼等有很大影响。
许薇[1]
收藏
喜欢
50
南宋词人姜夔《杏花天影》的音乐特征研究
期刊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杏花天影》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经典声乐曲目,其词曲作者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由杨荫浏译谱,王震亚配伴奏。从调式调性来看,调性布局充满色彩性,存在犯调现象;从曲式结构来看,属于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带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清晰明了;从旋律手法来看,既富有民族调式的特点,同时也含有不少个人风格特征的特殊样式,具有独特气质;从节奏节拍来看,节奏型设计巧妙,与歌词紧密结合,力求音韵声调之间的美感。姜夔所创作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杏花天影》已成为研究古代艺术歌曲、词调音乐、原创优秀声乐作品的典范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刘哂吸[1]
收藏
喜欢
50
宋词断句方面的有关资料
期刊
徐乃为先生在<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下阙,从断句到内容的5个方面,提出了对"现在通行的解释"的质疑.此后,<文学遗产>又于2000年第5期连发4篇文章,对徐先生的观点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徐先生所提5个方面的问题,除了1个属于版本问题、无需多加讨论外,其他大都得到解决,而唯独徐先生所提第1个问题,分歧依然如故.
谢桂荣[1]
收藏
喜欢
50
当王安石掉进夸夸群
报纸
最近高校流行“夸夸群”。据说不管是谁,不管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儿,不管是挂科了还是失恋了,只要打开手机或电脑,在夸夸群里一倾诉,马上就会有一堆群友冲上来夸你,夸得你天上少有、地上无双,夸得你精神焕发、雄心再起……火力如此密集的夸奖,其实古人也经历过,例如宋朝的文学家、政治家兼改革家王安石。我们知道,王安石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样跻身于“唐宋八大家”的另一位文坛大腕曾巩是他至交,两人结识于青年时代,刚见面就成了铁哥们儿。曾巩给王安石写诗,大意是说:我的言语和喜好比较不合群,只有你能够理解我,世界这么大,只有你跟我志趣相投,希望我能跟你一起快快乐乐地归隐山林,写文章歌颂最美好的时代。很明显,这是一首夸王安石的诗。曾巩夸王安石,不仅当面夸,还向别人夸。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曾巩给朝中大佬蔡襄(北宋书法家、政治家,蔡京的堂兄)写信,信末专夸王安石,翻译成白话文:我的朋友王安石,文章非常典雅,人品非常高尚,如今他已考中进士,但是知道他的人还很少。他太低调,不愿意毛遂自荐,可他的学识和才能真是古今少有。在当今这个时代,普通人才缺一千缺一万都不要紧,但是像王安石这样的人才如果得不到重用,那可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我希望您能把他举荐给朝廷,让他有机会匡扶天下。我把他的文章编成一本小册子,随信寄给您,您看过他的文章之后,就知道我对他的夸奖不含丝毫水分。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曾巩又给另一位大佬欧阳修写信,信末又是专夸王安石,与他向蔡襄夸王安石的路子一模一样,连用词都是雷同的。例如“文甚古”“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其有补于天下”等等,都是他以前用过的词儿。这就好比网上那些试图用收费夸夸群赚快钱的商家,为了省事儿,将夸人的话语批量发给他们低价雇来的水军,让水军复制、粘贴、点发送,把进群买夸的客户夸到恶心为止。当然,曾巩与所有夸夸群的群主都不同,他不收费,并且只夸王安石一个人。王安石能推行变法“夸夸群”功不可没欧阳修是曾巩的老师,他听了曾巩对王安石的夸奖,又读了王安石的文章,对王安石也是大加赞赏。1054年,欧阳修给宋仁宗写奏章夸奖王安石,请求仁宗皇帝破格提拔。1056年,欧阳修又给仁宗写了一篇奏章,夸王安石文章好,人品也好,不贪图富贵,不屈从权贵,又在基层干过很多年,特别熟悉民情,工作能力特别强。在欧阳修向宋仁宗夸奖王安石之前,比欧阳修官级和威望还要高的大臣文彦博也夸过王安石,说他不走后门,不追求官位,是官场的一股清流,希望朝廷予以提拔,让王安石成为标杆和模范。除了曾巩、欧阳修、文彦博之外,王安石当地方官时的老上司韩琦,当京官时的老上司包拯,以及王安石的同年进士兼亲家吴充,以及王安石年轻时的好友兼同事司马光、范镇、韩维等人,都在不同场合夸过王安石。其中韩维是宋神宗当太子时的秘书,经常在神宗跟前夸奖王安石的才干,每当神宗说“你这个方案很不错”的时候,韩维就答道:“这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我的好朋友王安石想出来的。”所以宋神宗即位以后,马上重用王安石,随后又听从王安石的建议,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也就是说,王安石之所以能够宣麻拜相,之所以能够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跟那么多人在皇帝跟前夸他是分不开的。苏洵化身“苏怼怼”大骂王安石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夸王安石,也有人骂他,例如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苏洵骂王安石,骂得很早,那时候王安石只是一个中等官员,还没有显露出自己的变法倾向,还没有触动所谓保守派的利益,更不可能因为变法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什么危害。苏洵骂王安石,与政治见解没有关系,纯粹是因为看王安石不顺眼。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在京城开封参加进士考试,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苏洵却落榜了。那时候,苏洵已经48岁,在此之前已经参加过好几次进士考试,次次都落榜,所以他很沮丧,很灰心,想绕过科举,通过官场推荐的捷径免试当官。他向元老重臣文彦博上书,向另一位重臣富弼上书,向文坛领袖欧阳修上书,希望这些大佬读到自己的文章,欣赏自己的才华,进而得到一官半职。除此之外,他还不停地著书立说,揣着自己的作品参加开封文坛的各种聚会,一逮到机会就请人“斧正”,其中就碰到了王安石。王安石天性耿直,认为苏洵的作品迂腐可笑,大而无当,直言不讳地表示不屑。这下把苏洵惹恼了,从此怀恨在心(参见《三苏年谱》第一册)。公元1063年,王安石的老母亲在开封病逝,京城名人都去祭拜,只有苏洵不去,还写了一篇《辨奸论》,把王安石骂了个狗血淋头,说王安石吃的是猪食和狗粮,长了一张囚犯的脸,注定不会有好下场。几年后,王安石变法,苏洵已经去世,保守派将这篇《辨奸论》批量印刷,广为散发,用死去的苏洵做先锋来攻击王安石。宋朝选官制度独特催生“夸夸群”王安石的格局要比苏洵大得多。苏洵一生都没有考中进士,经过欧阳修多次举荐,年过五旬才得到一顶“霸州文安县主簿”的小小乌纱帽。王安石呢?少年成名,仕途顺利,22岁中进士,26岁当知县,49岁当副相,50岁当宰相。成名前被很多人夸,变法时被很多人骂,但他对夸赞和毁骂都不放在心上,既不讨好夸他的人,也不打击骂他的人。好朋友曾巩夸过他,他执政后并不提拔曾巩,因为曾巩反对变法;文彦博、韩琦、欧阳修不仅夸过他,而且提拔过他,他执政后却将这些大佬赶出朝廷,因为大佬们反对变法;司马光、范镇、苏辙和小官郑侠都骂过他,他也从来不怀恨,还为郑侠开脱罪名,只是对这些在道德上同样优秀的贤人君子始终不理解他的政治主张而感到遗憾。平心而论,王安石其实也有很大的性格缺陷,他过度自信,自信到了刚愎自用的地步;他理想主义,以至于丝毫不懂得妥协和渐进的妙用。所以他失败了,并在失败之后受到了保守派更为强烈的反扑。他的激进改革和司马光的激进反扑都是一心为国家谋福利,但他们都为国家造成了巨大创伤。最后再补充一点,宋朝选官制度比较独特,将科举和荐举糅为一体:一个人考中了进士,还要再参加相当于公务员选拔考试的“铨试”,而铨试前需要获得三名以上在职官员的点赞和举荐;一个低级官员想成为中等官员,需要参加“朝考”,而朝考前又要获得五名以上在职官员的点赞和举荐。所以呢,每个官员都被其他官员夸过,夸夸群在宋朝官场其实到处都是,并不仅限于王安石和他的朋友圈。(李开周)
收藏
喜欢
50
禅茶一味
期刊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春节前后,诸友人赐寄香茶。先是山丘赠竹叶青和铁观音,随后禄和鱼店从北京寄赠了祁门红茶,前两日又收到乐之堂定制的普洱茶饼。
厚甫
收藏
喜欢
49
李白诗歌象境,道家精神与其翻译研究
学术论文
唐诗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凝练而又华彩的一种艺术编组方式。而意象则是诗歌精髓与灵魂之居所。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尽管翻译研究在过去有了深入长足的发展,然而,翻译研究者却很少把对“意象”的研究视角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精神层面。本文认为,由于象思维是中华民族千年一贯的认识范式和话语表征样式,故意象是汉诗词歌赋的生命体,因而有必要视意象为汉诗跨文化跨语际翻译的本体,而不仅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因此,意象翻译就可以视为实现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精神交流的一种途径。在翻译汉诗歌时,传递我本土文化的重点和难点就可以认为集中体现在意象的传译上了。本研究基于翻译研究中此种认识的视角,认为,诗歌意象传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精神认识和交际活动,并基于此提出意象传译的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一是翻译中运用象思维认识样式进行翻译,视诗歌意象为作品艺术精神的本体;事实上,抓住了诗歌意象就等于抓住了汉诗英译的牛鼻子,就可以至少保证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精神格局和韵味,实现跨文化精神交流与传播的目标。在这两种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在翻译实践中实施诗意化的认识和实践之:即意象的留,意象的易,意象的似,意象的化,意象的异和意象的略等等。象思维这一翻译思维的运用为古典诗歌意象传译的性灵认识样态和表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之赋予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操作模态。 李白(公元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飘逸豪放、想象瑰丽、语言浑然天成,蕴含着道家“自然主义”的精神认识。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而他的诗歌在意象的选择和安排上更是带有鲜明的个性,体现道家“自然主义”的精神样式,具有本体论意义。基于此,本文从语言世界观入----即从意象入,从道家精神样式出,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比了中外名家对李白诗歌中意象翻译的不同表述样式,分析各名家的意象翻译得失,研究“意象”这一东方文化精神要素是怎样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并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当源语意象中的文化内涵与译入语文化内涵完全相同时,可采用直译的方式完整保留原诗歌意象;而当源语意象中的文化内涵与译入语文化内涵不同时,而且还可能引起误解时,诗歌意象翻译采用诗意化替代的策略;当原诗意象的文化内涵在译入语中发生文化内涵空缺,诗歌意象翻译则可采用保留、增加、省略,或注解等策略。 本文运用语言哲学观和象思维对诗歌及其译本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译者由不同的认知方式给李白原诗意象和意境的传递带来的影响,旨在找到更为一般性的,更好的传递古诗词意象和意境的方法:指明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宏观上应重在把握总体意境,在微观上践行象思维,把握住原诗中的象体源头,只有这样才能在译文中取得精神格局和美学的相似。
杨莉
收藏
喜欢
49
改造与重塑——封建后期的李白评价论
会议论文
由于高度的艺术成就以及深刻的蕴涵,作为唐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李白诗歌,自然成为宋代以后封建文化所接受的重要遗产。但是,对于后世封建文化的建设者来说,李白这部分遗产,却并不是可以不加辨别而随便接受下来并加以利用的。因为李白豪
阮堂明
收藏
喜欢
4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