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从高频字看宋词的女性化倾向
期刊
宋词具有一定的“女性化”倾向。“女性化”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某种偏离“常轨”、向女性特征的极端方向转化的过程或趋势。虽然,由于“两性人格差异是社会文化所致”,不同的社会文化系统,对于男女两性各自所“应该”具有的人格、心理和行为的标准特征,可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对于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性特征,又确实存在着一种共同的或公认的大致标准。偏离这种“标准”,向异性方向或极端方向转化,便可以称为“男性化”或“女性化”。
朱崇才
收藏
喜欢
54
吃货苏东坡 蝙蝠也敢吃
报纸
那一年,韩愈被贬到了岭南潮州,政绩啥的咱不说,就说他写了一首诗,专门告诉远方的亲朋:“这回可长见识了,就没有广东人不敢吃的。”百多年后,苏轼也被贬到了岭南,作为兜里没钱的吃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他是如鱼得水了。不过词圣就是词圣,贬一路吃一路的苏轼,随便写几句,就把吃写得清新脱俗。春意生,“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愁情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韩愈和柳宗元吃蛙两兄弟韩愈和柳宗元共同扛起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大旗,两个人也是很好的朋友。不过柳宗元先行一步被贬到了南方,等到韩愈被贬到岭南潮州时,已经在南方待了很久的柳宗元肯定会给韩愈很多生活上的建议。其中就包括吃。所谓入乡随俗,韩愈给柳宗元回了一封信,题目居然叫《答柳柳州食虾蟆》,也是韩愈文集中唯一写给柳宗元的诗。虾蟆就是蛙。整首诗有三十四句,最开始说的是蛙太讨厌了,整日呱噪,让我睡不着觉。接下来,韩愈就说了:“我一开始是真吃不下,现在可以接受了。但是我害怕吃多了感染上蛮夷之气,所以很少吃。真不知道你咋想的,居然认为蛙肉和豹胎一样高级。”其实,说广东人啥都吃,那是因为现代人很多东西都不吃了,比如猴脑比如这豹胎。而在当时,唐朝京城人也是吃蛙的,并且是当成了特殊美味。唐代“烧尾宴”第四十二道“奇异”肴馔,就叫“治蛙豆荚贴”,也叫“雪婴儿”,这名字看上去就有点毛骨悚然吧。这菜的做法,就是把青蛙从中间剖半,像分开的豆荚一样两片平贴在盘子上蒸熟了吃。脑海中应该能浮现出蒸出来的样子吧。野味大餐让韩愈瞠目结舌好歹是京城大人物,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啊,可是韩愈一到潮州,就被吓了一跳,因为内陆和沿海肯定吃的不一样。于是在第一次参加潮州人的宴会后,韩愈就给朋友写了封信,当然也是诗,详细介绍了自己遭遇了什么,并且顺道给朋友普及了一下生物知识。第一个奇怪生物是鲎。韩愈说这玩意长得跟秦代狱吏所戴的法冠,眼睛居然长在背上,而且是一个背着一个跑。第二个是就牡蛎了。说是抱团生长在岩石上。第三个是魟鱼,韩愈说这鱼长了个蛇尾巴。第四个是蛤。这个与我们今日吃的可不一样了。韩愈时代的蛤不是有壳类,而是蛙。接下来,韩愈说了俩,一个是章鱼一个是扇贝。说这两东西长得太奇怪。然后韩愈就懒得详细介绍了,说这一顿大餐,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上了数十种。终于,有韩愈认识的了,就是蛇,可没想到,呈上来的是装在笼子里的活蛇……这些东西的吃法韩愈倒是记了下来,类似我们现在吃三文鱼,“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就是放点盐和醋,再滴点橙子汁和花椒汁,蘸着吃。韩愈说了当时自己的感受:“吃进嘴里觉得更加腥臭了,刚吞下去,脸就憋得通红直冒汗。”倒不能说韩愈那个年代内陆不吃生的,鱼脍在唐代是很有名的菜式,就是把新鲜的淡水鱼去骨后切成条状,拌上佐料生吃。韩愈在《叉鱼》一诗中就说:每当鱼脍做好时,就想到老朋友。“脍成思我友,观乐忆吾僚。”忆苦思甜欧阳修的五豆粥鱼脍这道生吃的菜,一直流行到了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阳春三月,京郊的金明池会开放几天,让老百姓钓鱼。百姓把鱼钓上来以后,直接就在岸边刮鳞去鳃,切成薄片,蘸着调料开造。“临水斫鲙”也成了汴梁一景。接过了韩愈古文运动大旗的欧阳修同样也十分喜欢吃生鱼。他的好友梅尧臣家有个女厨子,做鱼脍做得特别好。于是欧阳修就常拎着鱼去人家串门。眼瞅就到了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而有的地方在腊月初五吃五豆粥,这个习俗据说就是欧阳修留下来的。宋代诗人周必大写过一首诗:“或藏绿豆因醉翁”。这里的典故说的是,欧阳修早年可吃不起鱼脍,他的妻子节俭到每日早上吃豆子稀饭度日。后来欧阳修成名了,但定下每年腊月初五吃豆子稀饭的家规。这五豆也是有涵义的。民谣说:绿豆绿,莫忘苦当初;黄豆黄,莫忘做文章;豇豆豇,莫忘菜汤汤;蚕豆蚕,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且莫贪。苏轼因一条鱼写下绝命诗说到吃,苏洵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吃墨了。一年端午,夫人怕苏洵饿了,就剥了几个粽子,加上一碟糖,送去了书房。等她去收拾,却发现糖一点没动,而苏洵的嘴边全是墨,原来苏洵是把砚台当成糖碟,错把墨汁当成了糖。也是因为吃的错误,苏洵的儿子苏轼连绝命诗都写了。当时朝廷一些变法派搞文字狱就想弄死苏轼。朝不保夕之下,苏轼就告诉在外边奔走的儿子:“如果没说要杀我,送饭就送菜和肉,如果判死的话,那就送鱼吧。”结果有一天,苏轼的儿子跑去借钱,就让亲戚帮送饭。亲戚也是好心,知道苏轼爱吃鱼,就给他送了一条腌鱼(鱼鲊)。苏轼一看,完了,就写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苏子由,“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弟弟你瘦了吃点“黑暗料理”吧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炒东坡(肥肠),苏轼的吃货之名早就家喻户晓了。而他这个吃货可不是扫街吃什么网红店,真是属于穷吃。宋朝是优待士大夫,可是官都快贬没了,俸禄就别指望太多了。但是苏轼为了口腹之欲真正做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不起羊肉,羊脊骨烤着吃也行,再不行就吃猪肉。海边没吃的?那就研究怎么吃生蚝。时刻通过吃来体现自己的乐观。贬到黄州他就写“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贬到惠州,他就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贬到海南岛了,他写信告诉儿子,这生蚝太好吃了,可别让京里的贵人们知道,不然都跑过来和我作伴了。人间有味是清欢。他吃荔枝写《荔枝叹》,吃河豚写《惠崇春江晚景》,吃螃蟹写《丁公莫送蝤蛑》,吃牛粪烧芋头写《访子野食烧芋》,喝点稀饭都要写个《豆粥》。苏轼得知一样被贬到岭南的弟弟瘦了,专门写了首《闻子由瘦》,告诉弟弟岭南人都怎么吃。开始还挺正常,五天一顿五花肉,十天吃一次鸡粥。但是岭南少肉食,苏轼又说可以吃地瓜,再下来,黑暗料理就登场了“荐以薰鼠烧蝙蝠”。接下来的菜就是韩愈和柳宗元曾经聊的蛙了。苏轼大概没想过弟弟看到信之后还能不能在雷州待下去。他曾为自己酿的酒打过广告《中山松醪赋》“开瓮香满城”。结果别人照他的方子酿酒全都喝拉肚子。苏轼的儿子喝了也“暴下”。再一问他儿子,苏轼自己也一样拉肚子。苏轼应该认为酒好喝和拉肚子是两个问题。就像有一次他得了眼疾,大夫让他吃清淡的。他却说,眼睛得病和嘴有什么关系?凭啥要管住嘴?皇帝让钓鱼王安石把鱼饵吃了单从对吃的追求上看,苏轼和王安石真是一生之敌了,因为王安石是另一个极端,基本上属于吃饱了就行。一次宋仁宗召集群臣钓鱼,并说钓上来后让御厨给大伙做大餐。结果宋仁宗发现,别的大臣都在钓鱼,而王安石就坐在那吃,再一看,吃的竟然是鱼饵,而且已经吃了一碟子了。王安石对吃确实没啥感觉。他当了宰相后,管家告诉他夫人,说外面传老爷爱吃鹿肉。夫人很纳闷,她当然知道王安石不是挑食的人。于是就问吃饭的时候鹿肉放什么位置。管家说是放眼前了。夫人就说,明天你换别的菜放他眼前。果然,第二天,王安石就没吃鹿肉,而是把眼前的菜吃了。后来有研究者称,这么吃是因为王安石近视。不过王安石的诗中也是有“食”的,却没有苏轼那般“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豁达洒脱。而是“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未敢嗟艰食,凶年半九州。”字里行间都在忧天下之忧。辽沈晚报主任记者李振村
收藏
喜欢
54
一肚皮不合古今:“全能冠军”苏东坡
期刊
东坡活在世上,不是为让后人不眠不休地评说他,才偏偏活成这个样子。他只是想如此活,便活成了与众不同的样子,正所谓'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次韵僧潜见赠》)。东坡作诗写文没别的理由,只是爱写。就像一株树长得好看,是等着你来夸奖它吗?它不会因你赞美,向你贡献更多的微笑。好比你心情糟糕,它也不为你格外袒护,这状态李商隐叫做'一树碧无情'。不妨把以上的话当作我对林语堂《苏东坡传》的戏仿。
冉云飞[1]
收藏
喜欢
54
苏东坡的现代精神
期刊
倘若不嫌“民主”一词今日用得太俗滥的话,我们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极讲民主精神的人,因为他与各行各业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不识字的农妇……他的至交是诗僧、无名的道士,还有比他更贫穷的人。他也喜爱官宦的荣耀,可是每当他混迹人群之中而无人认识他时,他却最为快乐。他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
林语堂[1]
收藏
喜欢
54
“家风家教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报纸
今日关注:三苏祠总书记的足迹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来到三苏祠,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10月1日,国庆节。眉山市三苏祠大门口人头攒动,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三苏祠,领略青砖黛瓦、文物文献上镌刻的悠悠历史。一祠品三苏,一馆阅千年。三苏家风“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来到三苏祠,他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而今,这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他们来了解三苏文化,更是来接受家国文化的熏陶。“大家越来越关注三苏文化、关注三苏优良的家风家教”“我和老公是专门从新疆哈密过来旅游的。”游客侯婉芬告诉记者,作为“苏粉”,“我们欣赏苏洵坚持淳朴文风以及良好的家风,造就了两个富有文学才华的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不仅文章千古流传,而且接力形成‘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家风家教是最宝贵的财富。为了这次三苏祠之行,我带着孩子提前做了不少功课,也希望他能从中获得更多文化的滋养、历史的浸润。”来自浙江的游客徐先生告诉记者。“除眉山本地市民外,来自成都、德阳、南充、达州、宜宾等地的游客很多;大假期间,有很多来自全国的游客,团队游也很多。”这两天,每天上午8点不到,三苏祠博物馆讲解员万露比平时更早地来到馆内,提前妆造、调整状态,等待迎接第一批入馆游客。“总书记来过之后,游客量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大家越来越关注三苏文化、关注三苏优良的家风家教。在正式放假之前的一段时间,我们每天基本上就处于全时预约的工作状态了。”万露告诉记者。三苏祠中,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过的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等,成为来这里的游客最关注的参观内容。在东厢房,苏家的家风世传以展板、书籍陈列等形式展示。“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训家风深刻影响三苏父子。视察三苏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在十分注重家文化的中华传统中,家风家教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讲解时,每逢讲到苏家“不发宿藏”“不残鸟雀”等故事时,万露总能感受到游客们深深的共鸣。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三苏祠共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对于成都游客而言,随着已经开工建设的市域(郊)铁路成都至眉山线工程的完工,将来前往眉山将更为方便。“我们将建立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更好地弘扬三苏文化”“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晚香堂,众多游客聚集于此,排队参加有奖诗词背诵活动;在听荷轩和披风榭,游客们兴致颇高地参与猜灯谜、制作贴画等活动……为更好地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上新”——“‘东坡大家讲’系列讲座活动邀请全国范围内知名学者、作家进行讲座,截至目前,7期讲座的线上浏览量已累计突破1400万;从今年3月底起至年底,陆续推出与苏东坡有关的六门公益课程……“今年以来,三苏祠周周有课程和擂台赛、月月有讲座、节假日天天有活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产业发展部副部长陈春梅向记者介绍。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三苏祠还有一处必看点位,那就是位于式苏轩的“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走进主题展,首先就会被一组多媒体装置所吸引。这个1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展厅,以动画演示、LED大屏等科技展陈手法,让观众既能观看,还能互动体验。不仅在面向游客的展陈与活动上下功夫,三苏祠还以“智慧+”不断拓展三苏文化的“传播半径”。“我们全面搜集、整理三苏文化相关资源,将建立覆盖全国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更好地传播三苏文化。”据眉山市东坡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建介绍,目前该项工作首期已经启动,将分多期建设完成。目前,东坡文化也已经成为眉山文旅发展的重要支撑。据眉山市文广旅局负责人介绍,眉山将三苏文脉、东坡文化嵌入产业链、融入夜经济,推出了三苏遗址遗迹游、东坡美食体验游、东坡文化研学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了具备东坡文化特色的文旅品牌。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眉山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路。“家门口的苏轼主题展,让自己收获颇丰”总书记对三苏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肯定,也对三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目标和要求。围绕三苏文化,更多走出眉山,走出四川的传播方式还在不断创新与尝试——2022年11月29日,由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参与承办的“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亮相四川博物院,以国内39家博物馆的274件珍藏和场景营造,带领观众通过苏轼的人生经历,感受北宋社会风貌。2023年9月16日,由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四川博物院等6家单位承办的“高山仰止千古一人——苏轼主题文物展”,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隆重开展。“早就想去眉山三苏祠看看,一直没安排出时间。没想到这次趁着亚运会,在家门口就看到了苏轼的主题展览。”杭州市民黄宇轩在参观了展览之后,兴奋地说道:“没想到此次展览展品之丰富,有不少反映苏轼文化艺术的巅峰之作,让自己收获颇丰。”“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豪迈笑声中,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在舞台上徐徐展开——今年5月到7月,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苏东坡》从眉山出发,先后在上海、深圳、石家庄等城市上演。“东坡居士,豪迈如是;观剧如我,热泪盈眶。”“话剧很棒,身临其境!”社交平台上,观众纷纷点赞。这也是将三苏文化进行更广泛传播的一种有益尝试。舞台剧、讲座、纪录片、短视频、诗词会、书籍、文创产品、研学课程……围绕三苏文化,相关作品不断诞生,传播方式不断创新。通过更多元的形式,三苏文化日益“活起来”“火起来”,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袁弘黄欢文/图
袁弘 黄欢 文 图
收藏
喜欢
54
苏轼评《文选》考论
期刊
苏轼对萧统《文选》颇多微辞,通过考评可以看出,他的最有力的证据是萧统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他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归纳方法,找出萧统的一些错误从而全盘否定《文选》。原因是"乌台诗案"之后,他在精神上对陶渊明的认同,使得他不满萧统对陶渊明的评价,从而得出关于《文选》的偏颇结论。
方星移[1]
收藏
喜欢
54
嘉庆时期《诗经》文献研究
学术论文
嘉庆时期,清代的集权专制统治开始松动,经过康乾盛世的滋润,此时的学术思想进入了非常活跃且渐趋平稳的时代。学者们不再迷信某个权威的人物或作品,而是开始从多个角度、多个领域进行开拓,学术队伍的不整齐也造就了万千的气象。正所谓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此时的学术氛围虽然不能称为绚丽辉煌,却也是匠心独运,带有更加浓厚的人文气息。 《诗经》学研究在晚明时期就扎下了稳固的根基,至清初,汉、宋两家不断的斗争和渗透,从中产生的汉宋兼采的倾向。到了嘉庆一朝,汉、宋两家基本呈平衡的态势,考据学派异军突起,忘我地吸收着汉、宋两派给予的营养,疯狂地生长着,成就了名噪一时的“乾嘉学派”,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辉煌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第一章概述了清代中晚期至嘉庆前《诗经》学研究的概况,分析了嘉庆前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特点,总结了清初至乾隆时期《诗经》学的研究状况,介绍了嘉庆朝《诗经》文献研究的背景。之后,笔者将嘉庆朝的《诗经》文献分为传说类研究、文字音韵类研究、博物类研究、三家《诗》研究四类,分别论述。第二章以焦循《毛诗补疏》、郝懿行《诗问》和林伯桐《毛诗通考》论述了嘉庆朝《诗经》传说类研究的成就及特点,即汉学复归并开始演变,汉、宋两家的界限消融,独具创新的观点出现,汉宋兼采的局面形成。第三章以李富孙《诗经异文释》和苗夔《毛诗呁订》两部书为例阐释了嘉庆朝《诗经》文字音韵类研究的概况,即文字训诂类的研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和工具,音韵类研究也开始成熟。第四章以焦循《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洪亮吉《毛诗天文考》、李超孙《诗氏族考》三部作品为例,概况了诗经博物类研究的特点,其中又分名物研究、天文研究、人物氏族研究三部分。第五章以冯登府《三家诗遗说》和阮元《三家诗补遗》两部作品为例,描述了嘉庆朝三家《诗》研究的概况,即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弥补空白,且阐发出了三家《诗》独特的审美价值。
高婷婷
收藏
喜欢
54
苏轼论“为文”
期刊
苏轼所论的“文”既包含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又包含写作学意义上的文章。至“绚烂”者至“平淡”、文如其人、“辞达”的关键在于辞能达意,这是苏轼所提倡的“为文”的三个命题,它们讨论的是文风与人格、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方星移[1]
收藏
喜欢
54
宋朝官场“带病提拔”缘何成常态
期刊
自神宗朝王安石变法肇端,宋朝官员开始明目张胆地涉足贪腐,哲宗朝愈演愈烈,徽宗时期则登峰造极。奸臣得道的主要途径有骗取君子们的信任逐步攫取高位、利用特殊关系博取上位、通过攀附权臣或巴结权臣下属博取高位等。而政治斗争的需要、帝王失之懦弱或自身荒淫,给了权臣提拔"带病"官员以可乘之机。
李之亮[1]
收藏
喜欢
54
宋词中的时间隐喻研究
学术论文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研究隐喻,这些研究主要从修辞角度进行探索。例如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隐喻,他指出隐喻是一种语言上的装饰,其本质是一种修辞现象。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概念隐喻理论的诞生。他们指出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是人类认识抽象概念的重要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人类从语言角度去探索时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下,我国对时间隐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大多数研究主要以现代汉语语料为研究对象,而关于古典诗词中时间隐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时间”的表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十分常见,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表现。文人们常常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隐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是宋词中关于时间的词句比比皆是。因此本文试图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详细探究宋词中的时间隐喻。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具体阐述时间隐喻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说明本论文的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隐喻相关理论简介,从三部分系统地论述了隐喻的相关理论。第一部分为隐喻的界定、分类及工作机制;第二部分为时间隐喻的概念及其形成;第三部分则是具体论述隐喻与诗歌的关系。 第三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隐喻的工作机制、分类、语义特征三个方面对宋词中的时间隐喻作详细分析。首先从语义冲突、映射、相似性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宋词中时间隐喻的工作机制;其次以Lakoff对隐喻的分类为基础,将宋词中的时间隐喻分为三大类十一小类:本体隐喻(实体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方位隐喻(时间的运动、时间的度量)、结构隐喻(“时间是金钱”、“时间是花”、“时间是流水”、“时间是飞箭”、“时间是飞梭”、“时间是电”),同时,基于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 分析每一小类隐喻形成的认知机制;最后通过对宋词中大量的语料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出宋词中时间隐喻具有矛盾性、局部性、多样性、临时性、系统性共五种语义特征。 第四章为认知视角下宋词中时间隐喻的成因探究,分别从认知的心理因素和民族因素两个方面,对宋词中时间隐喻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归纳。 第五章为结语,借鉴西方的隐喻理论分析宋词中的时间隐喻,探究古人的隐喻性思维及时间观,为隐喻理论提供跨语言与跨文化的证据,可以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以及诗词创作等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侯凤林
收藏
喜欢
54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