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狂心豪气英雄词——论稼轩词的刚美
期刊
《文心雕龙·定势》云:“文之任势,势有刚柔.”词,作为“文”之一种,其“势”自然有刚有柔.可是从词史看,词大半呈现“阴柔”之态,缺乏“阳刚”之姿.虽然,以苏轼为代表的词家,努力开拓,但仍未能改变“柔”多而“刚”少的局面.稼轩词出,“异军特起”,“别树一帜”,使词坛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刘克庄云:“公所作,大声鞺(?),小声铿(钅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辛稼轩集序》)于是,“豪放惟幼安称首”,(王士祯《花草蒙拾》)成为学界定评.然而,稼轩词的“刚”美个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尚须进一步探讨.本文试作简要论述.
岳国钧[1]
收藏
喜欢
53
唐宋敦煌节日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期刊
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特殊时日。节日在中国的形成、确立与发展源自四时之变和农耕文明的发展,与岁时紧密相连。随着历史的发展,节日名目不断增多、节庆内容更加丰富,节日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涵。关于唐宋敦煌节日的记载,见于敦煌文献中的入破历、愿文、书仪等文献,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敦煌的民俗、社会、宗教等提供了可能。在对相关文书和既有成果进行研读过程中,发现敦煌的节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故将偶得谨记于此,权作引玉之砖。
朱国立[1]
收藏
喜欢
53
《古文关键》未选王安石古文原因探析
期刊
吕祖谦在《古文关键》总论中给予王安石较高的评价,却没有选评其文,反而选了评价较低的张耒的古文。这一现象关乎此书的编选问题,也受当时政治气候上贬抑王安石的压力影响,了解这一点对理解作者的古文理论和选文标准有重要作用。
孙玉红[1]
收藏
喜欢
53
论变法中的司马光
期刊
司马光"一生无不可对人言者",从不做口是心非之事。司马光不是"保守派"、"守旧派"。他的改革主张曾开北宋中期变法之先河,他强烈要求变革赵宋立朝以来的"三冗"、"两积"、"滥赏奢用"积弊。在变法的切入点与如何改的问题上与王安石政见有异。对新法颁行后出现的弊害,力行罢废,操之过急,犯了与王安石同样的毛病,有得有失,应具体分析。不应以王安石划线,对其妄加诬罪。
时保吉[1];李文杰[2];韩晓光[3]
收藏
喜欢
53
范晔《后汉书》始撰年岁辨析
期刊
范晔,字蔚宗,著名史学家,顺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地区浙川县)人。生于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乙未日(公元446年1月23日)。关于范晔始撰《后汉书》之年岁,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曰始撰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对年范晔二十七岁。如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印刷本),张孟伦《中国史学史》
龚剑峰
收藏
喜欢
53
“高古”与“脱俗”:宋代柳宗元诗歌解读——以苏轼为中心
期刊
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1]2124(《书黄子思诗集后》)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清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1]2109(《评韩柳诗》)在柳宗元诗歌的接受史中,苏轼的论述对宋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人十分明确苏轼对柳宗元诗歌的重要意义,如晁说之《通叟年兄视以柳侯庙诗三首辄亦有作所谓增来章之美也》其三所说“文编兴旧学,诗价重东坡”[2]13734,又如《诗眼》所载“子厚诗尤深远难识,前贤亦未推重,自老坡发明其妙,学者方渐知之”。[3]122在今人研究中,陈文忠先生将苏轼视为柳诗歌“第一读者”[4]84,苏轼对柳诗“清淡”诗风的定位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5]苏轼对柳诗的审美评价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枯淡”为美学核心的诗学品评,二是围绕柳诗中“高古脱俗”精神气质的讨论。
宋鸽[1]
收藏
喜欢
53
北宋《中庸》之“诚”思想研究
学术论文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汉代时虽已有把其从《礼记》中抽出单独研究的情况出现,但是在唐宋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和渗透之下,《中庸》才真正为儒者所重视。一方面,儒学想要确保主导地位就必须迎接佛道两教心性学的挑战(特别是佛教),而儒家经典《中庸》恰恰具有心性学和形上思想的特点,《中庸》自然成为研究的不二选择。另一方面,佛教为了使自己在中国本土生存,也不得不利用儒家经典《中庸》来阐明佛儒思想的一致性、论证佛教义理的高明性。此外,宋代统治者对《中庸》的重视也对《中庸》学研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因此,北宋时期《中庸》学研究达到了高峰。北宋儒者建立“诚”本论,基本完成了对儒学形上体系的构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庸》“诚”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儒家形上体系的建构过程。本文在此就将研究范围聚焦在北宋时期的《中庸》之“诚”思想发展。《中庸》中的“诚”首先是道德范畴,意为诚实不欺、真实无妄。“诚”可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此外,“诚”还具有神秘的倾向。《孟子》、《荀子》书中对《中庸》之“诚”思想的继承有所不同。孟子改变《中庸》以情释性的方法,采用以心释性,于是“心体”被无限夸大,人只要反身而求就能达到“诚”。苟子不赞成孟子将“心体”无限夸大的观点,主张“诚”与“中庸”相结合,以礼来制约,进而达到“诚”的境界。唐代孔颖达在注疏《中庸》时,把“诚”全部转变为“至诚”,使“诚”的内容进一步明确。韩愈、欧阳詹都重视《中庸》,对其中的“自明诚”思想有所研究。但真正大力提倡《中庸》的是李翱。李翱赋予了“诚”以新的内涵,指出“诚”具有“不动”、“静”的特点,这明显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北宋《中庸》研究大概是从释家回流而重入儒门。因此,北宋《中庸》之“诚”思想研究包括佛教学者和理学家的研究。佛教高僧契嵩指出《中庸》虽讲“诚”,但并没有明确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源,以及人道何以会如天道一样具有“诚”。契嵩的诘难可以说正是儒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理学家内部对《中庸》“诚”思想的研究情况大致又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理学先驱对“诚”思想的关注。虽然理学先驱并没有完成儒学形上体系的构建,但他们对《中庸》一书的提倡为后继者研究《中庸》营造了一种氛围,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和忽视的。二是陈襄、司马光、范祖禹、晁说之等理学家对“诚”思想的研究,他们主要是继承前人的观点,理论上创新不足。三是北宋五子的“诚”学研究。周悖颐首先解释了天道何以具有“诚”的特点,以及天道又是如何将“诚”传入人世间、使人性具有“诚”这一问题,并由此初步建立了“诚”本论。可惜,他的“无极”、“静”的观点有杂于佛老之嫌。且他未将天道、人道真正打通。邵雍、张载也有这方面的理论缺陷。比如,邵雍认为先天之学主乎诚,就割裂了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张载将“自诚明”看作“穷理”、“尽性”相分的两事,“天人合一”的说法也不够圆融。二程年辈略晚于周惇颐、邵雍、张载,故在学术上有了超越前人的可能。二程赋予“天理”新的内涵,以“天理”为本,抛弃了佛道杂余,突破了张载以形而下的“清虚一大”为本的理论体系。并且,二程将“诚”提到了“天理”的高度,认为“诚”就是“理”,儒家的形上学至此基本建立,“诚”也具有了本体的地位。程颢和程颐在“诚”思想上有些微的不同。程颢的一本论打通了本体与修养工夫,“诚”即是本体,又是修养工夫。而程颐则侧重于道德实践的可行性方面,因此在修养工夫上,更多的时候是将“诚”看为一种境界。程门后学继承并发扬了二程思想,对后世朱熹完成“诚”本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连接作用。四是欧阳修、苏轼对“诚”思想的理解。苏轼认为二程对《中庸》之“诚”的解释不符合《中庸》的本意,对“诚”进行了不同于二程观点的新的阐发。苏轼的阐发虽有所创新但其观点也有待商榷,且从儒学形上体系的构建目标来看,因其反对二程理学派,故苏轼的中庸学其实是阻碍了“诚”本论的建立。
孟耕合
收藏
喜欢
53
韩愈琴诗公案研究——兼及诗歌与器乐关系
期刊
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摹写的是琴声还是琵琶声是音乐文学史上一桩公案。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嘲韩派认为韩愈所写是听琵琶诗,以义海、"善琴者"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挺韩派则认为韩愈所写就是琴诗。双方争论涉及到琴的正声与别调、琴与琵琶等弹弦乐器的共性与个性、琴诗与琴声琴技关系等话题,进而上升到诗歌与器乐、音乐关系问题,在几百年间的谈论中,愈辩愈清,至今仍能引人入胜。
吕肖奂[1]
收藏
喜欢
53
苏轼和“戏瓦童子”
报纸
苏轼在其所作的两首诗中提到过“戏瓦”的“童子”,一首名为《观台》:“三界无所住,一台聊自宁。尘劳付白骨,寂照起黄庭。残磬风中袅,孤灯雪后青。须防童子戏,投瓦犯清泠。”另一首《臂痛谒告作三绝句示四君子》其二:“心有何求遣病安,年来古井不生澜。只愁戏瓦闲童子,却作泠泠一水看。”“童子戏瓦”出自佛教经典《楞严经》第五卷,讲的是月光菩萨修习水观的故事。在修习水观时,要心无二志,专注于水,也叫“水定”。月光菩萨在修习水观时,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但还未抵达“身心本虚空”的最高境界。此时,一个年幼无知的童子,好奇地拾起一片瓦投向水中。在听到瓦击水的声音后,童子四处看了看,就离开了。月光菩萨出定后,便觉得心痛不已。直到他再次入定时,命童子将水中的瓦片取出,他的身体这才完好如初。此处的心痛,应该有另外一层意思,修习中的平静却轻易地被飞瓦入水声而打破,是为自己的定力不足而心痛。这种心痛类似于王阳明(考进士)落第时的感受:“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那么,苏轼与“戏瓦”的“童子”又有什么渊源呢?苏轼在人生的后半阶段,开始精研佛学。逐渐地,东坡先生悟透生命的真谛,练就了静观危局、处变不惊的旷达境界。苏轼曾写过一篇小短文记录他的一次乘船险境,话说那天快到曲江的时候,船只突然触礁倾斜,放眼四周皆是激流浪花,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面如土灰,唯有苏东坡依旧心平气和地在船上写字。他已经历过太多人生的大风大浪,眼前的这番巨浪根本不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任何“涟漪”。倒不如继续写字,稳定情绪,如此,对于船友们也是一种精神慰藉。苏轼在自己的两首诗作中引用“童子戏瓦”这个典故就是说明自己经过了各种人生坎坷,在心灵上已步入了大彻大悟之境,生命中充满着一种“身心无挂碍,随处任方圆”的淡然和洒脱。尽管,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小人”无事生非,在自己了无防备时,“投瓦入水”,扰乱那份清净心。但是,世上终归没有什么事能让内心再起波澜。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个达观、潇洒的人,这种潇洒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点点地从苦难中打磨、历练出来的。每经历一次磨难,他就会对人生“看透”一层;在险恶的环境中,他能快速调整心态、自我解脱,做到“不为之惊,不为之忧,不为之乱”。他不再注重尘世的功名利禄,不再计较自己的荣辱得失。而且,他更深切地认识到,清净心的修习只是一个开始,绝非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地加以维系及修持,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至高境界,就算有“投瓦童子”调皮嬉戏,自己一样能够心若止水、如如不动。(《西安晚报》)
收藏
喜欢
53
中华书局新书推介
期刊
邮购说明:本期介绍的图书均可办理邮购。购书500元以下收取10%邮费,500元以上免邮费。汇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中华书局直销中心(100073)订购电话:010-63458246款到发货,请在汇款附言内写清所购书名及数量。
收藏
喜欢
53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