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宋西京守臣年表
期刊
西京是北宋最早设立的陪都 ,是仅次于东京开封府的政治中心 ,其守臣的更换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朝廷内部政治变化。搞清宋代西京守臣的易替 。
李之亮[1]
收藏
喜欢
56
王安石变法同北宋封建社会各阶级的利害关系——与谷霁光先生商榷
期刊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王安石在青年皇帝神宗的支持下,担任参知政事(副相),针对当时发生的社会危机,特别是经济危机和军事危机,对赵宋王室的政治、经济、农业、商业和军事等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并营法等等。这些多方面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当时封建社会各阶级、
颜中其
收藏
喜欢
56
元杂剧中的苏东坡
期刊
元杂剧是一种世俗化的戏剧表演艺术,元代文人透过特殊的审美视角,选取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创作,东坡故事在元杂剧中的重构算是一例,剧作家们善于抓住要害,对东坡与佛印、东坡与荆公的故事加以敷演,塑造了别具一格的东坡形象,升华了东坡故事在特定历史文化空间呈现的价值意蕴。
夏杰[1]
收藏
喜欢
56
仪征博物馆藏《建安仓记碑阴》释证
期刊
仪征博物馆藏《建安仓记碑阴》是一块真实的宋代碑刻。其反映的内容是,熙宁四年(1071)时任同提点淮南刑狱的刘夷吾,遇到通州通判姚辟,对其讲述其祖父、父亲先后任职淮南,尤其是其祖父于建安军、扬州、楚州和泗州建造转般仓的事迹,请姚辟为之撰文纪念,并亲书篆额,刻在其祖父建造转般仓记文石碑的背面。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和史实,或能在史籍中求得印证,或能在当时制度及历史背景内得到合理解释。其中关于转般仓设置的时间和地点,可补传世典籍之阙,是北宋初年建安军(治今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重要地位及转般法实施情况的历史见证。
曹家齐[1]
收藏
喜欢
56
杜甫排律研究
学术论文
杜甫(712—770),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心。当今学界对杜甫及其诗作的研究已经相当全面和深入,但是对于杜甫排律的研究仍显不足。除古诗外,排律可以说是最能把大段冗长的议论、纷繁复杂的时事、深长的感叹等空前丰富的内容熔为一炉又自为一体的最好形式,特别在兼顾酬赠的需要和发挥偶对、声律、章法的技巧时来表现沉郁顿挫、壮阔恢宏的风格。而在唐代排律的发展过程中,杜甫排律代表了唐代排律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极深,有加以论述的必要。 本文绪论部分主要是了解杜甫排律的研究意义以及目前学界的排律研究状况。杜甫排律百二十余首,入蜀前有31首,东西川时有29首,夔州时有35首,荆湘时有32首,篇数之多是前人所不能比的。此外,他拓展了排律的篇幅,丰富了排律的题材,完善了七言排律等,这都体现了杜甫对诗律艺术技巧的执着追求与探索。因此对于杜甫的排律不能简单的视为“碔趺”予以抹煞。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于排律的系统研究少之又少,早期主要是作为一种存在的文体或词条来解释含义和归纳诗体特点的。至于学术性论著则是从80年代起才陆续发展起来的,多为单篇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诗作赏析、蜀中排律、夔州排律、酬赠类排律、七言排律等方面,相对比较零散,缺乏一个整体的论述。 正文部分具体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是排律的概述,首先对排律有一个基本认识,了解排律这一诗体的基本特点和渊源,分为三节,第一节是排律的命名及其释义。现今学界对排律一词的理解相对明晰,就是十句以上的律诗。而古人对排律诗体名称的确立以及概念的界定各时期有所差别。唐宋时期,概念比较模糊,至元代杨士弘《唐音》首次提出“排律”之名,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援用之,后人相沿成习。第二节是排律的体式特点。排律由于受到平仄、对仗、押韵到底等格律限制,表情达意上多有拘束,无法随心所欲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很容易流于简单的字句堆砌,或语意重复、拖沓冗繁,很不容易写好。但与此相对,排律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篇章结构方面,其点题、首尾、段落布局、起承转合、警句、用典等等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也是排律不同于四韵律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第三节是排律的溯源。探讨排律发展的源头,以及排律在唐代的创作环境。排律萌芽于南朝颜谢古诗之变,至齐梁时初具规模,到了隋唐之际,初具规模,唐初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排律创作。 第二章是杜甫排律的分期。杜甫一生饱经磨难,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与诗人生活状态的变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呈现出阶段性变化,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是杜甫蜀前排律。首先是漫游齐鲁时期,排律不多,只两篇;其次是困守长安的时期,杜甫应诏制举不第、四处干谒求汲引、再三献赋无果,甚至想要弃笔从戎。这一时期杜甫排律虽多,但内容多是为人歌功颂德,艺术价值不高;最后是安史乱中及客居秦州时期,时局动荡,杜甫也陷贼中几遭不测,后虽逃出,见肃宗拜左拾遗,不久又被贬华州,辗转至秦州、同谷,贫病交加,终于离陇入蜀。此时是杜甫生活最为艰苦并且也感慨极多的岁月,诗中所表现出的辗转兵焚与其后奔逃陇蜀的内容和思想境界成就了其诗歌所承载的诗史意义。第二节杜甫蜀中排律。杜甫到蜀后筑草堂,与严武、章彝往来密切,后入严武幕府。这一时期因地理环境,杜甫及时反映时事的排律不多,只有《建都十二韵》、《伤春五首》,更多是与亲友酬赠之作和反映幕府生活,抒发内心苦闷的诗篇。这一阶段杜甫对排律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七言排律、排律组诗都有所得。第三节,杜甫夔州排律。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却写了三十多首排律,可谓大丰收。这一时期杜甫写了很多缅怀旧事、悼友自伤的诗篇,多流露出一种桑榆之年白头怀旧的悲愁,但《谒先主庙》、《赠李八秘书》等篇也有重返朝堂建功立业的意识。此外,杜甫还写了不少游历名胜古迹的排律,也有写给儿子宗武的、谈诗学源流和自己的作诗体会的、更有一篇百韵排律。第四节,杜甫荆湘排律。这一时期杜甫一家居于舟中,漂泊不定,饥寒交迫,境况寥落。排律仍以抒怀投赠为多,还有对沿途景物的描写,有对晚年漂泊的自伤,有对怀才不遇的悲愤。 第三章是杜甫排律的题材特点,分为两节。第一节是杜甫的酬赠类排律,包括对权臣的干谒汲引以及亲友的赠答往来。干谒的诗作在杜甫的排律中大约十首左右,并不太多,艺术性不高。杜甫较多是亲友之间的赠答之作,往往有感而发,不乏至情至性的佳篇。第二节是杜甫的非酬赠类排律。包括直抒胸臆、吊古伤今,纵论时事、忧心国策以及其他各种题材。直抒胸怀的排律不多,但几乎首首精妙,为研究杜甫的为人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了许多材料,特别是探讨诗人晚年的生涯和心境。杜甫一生心忧国事,有对唐代基业的歌颂,有对唐室之不振的叹惜,有对朝廷政策失误的批评,有对国家盛衰的感怀。此外,或写景、或抒情、或题画、或谈诗等,题材之丰富多样可见一斑。 第四章是杜甫排律的章法特点,分为四节。第一节是重视起句结句;第二节是段落层次分明;第三节是手法排比铺陈;第四节是语言千锤百炼。杜甫排律尤其是长篇排律,多有段落分明,逐层展开,章法纵横变化,抒情陈意通篇贯彻、浑融为一体的特点。杜甫排律几乎每一首都在起结上下有很大功夫,起笔多起到统揽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结句多收束全篇且留有余意。杜甫排律在段落的起承转合之处可见功力。清代吴乔称“长篇须有构架,以杜氏祖孙二诗为法。” 第五章是后人对杜甫排律的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态度:一力推尊、斥为碔趺以及抑扬并存。 杜甫排律篇幅和数量大量增加,以排律写时局国事,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开拓了排律的题材,绽放了新的活力,对晚唐以及宋元明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非非
收藏
喜欢
56
毛泽东和范仲淹跨越千年时空神交延安
会议论文
范仲淹除了写出广为人知的《岳阳楼记》,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在经略陕西时期促成《庆历和议》,当时的延州即后来的延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延安期间承袭了范仲淹的军事思想,并根据自己的革命实践最终带领红军取得革命战争胜利。本文结合历史史实和文献记载,分析毛泽东与范仲淹如何跨越千年时空神交延安。
刘明月;刘晓瑜
收藏
喜欢
56
北宋理学论争探析——以章望之与李觏、欧阳修的论争为中心
期刊
理学在发生、确立乃至发展阶段都伴随着内部学派的分野和学说的论争。庆历年间,章望之撰《礼论》同李觏辩“礼”论“仁”;又写《明统》驳斥欧阳修以魏梁为正统之失,引得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相继论说。章望之的义理学说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其“礼论”思想、“正统”与“霸统”的主张,更为后世“礼论”和“正统论”系统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悦[1]
收藏
喜欢
56
论苏轼对大禹的接受与传播
期刊
苏轼本为一代名人,但他对中华人文始祖大禹更为崇拜,在其著述中,有相当多的地方直接或间接提到大禹,主要表现在:《东坡书传》中对大禹相关事迹的集中考辨,如《大禹谟》、《益稷》、《禹贡》等篇;《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中对大禹的论述,如《大禹周公》等则;东坡诗文中对大禹的论述、颂赞,如:《禹之所以通水之法》等。苏轼上述对大禹的认识和评价,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华人文始祖大禹的接受与传播,为大禹文化与华夏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个案。
潘殊闲[1]
收藏
喜欢
56
寻访来苏渡
报纸
高安的来苏渡在哪里?恐怕连当地人也没几个能说清楚。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辙、苏轼,在这个江南小城留下的传说与故事,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当然,二苏在千年古邑筠州(今高安市,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一段历史文化渊源,这是真的,千真万确,史册可寻。这一段闪亮的交集,为今天的高安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历史云烟散尽,锦水依旧东流。其实,在我心里,来苏渡一直是一个谜,也是一个梦,在锦河的潺潺流水声中沉寂近千年,若即若离,馨香扑鼻。一蓑烟雨中,走在绿草茵茵的筠安大堤上,遥想着勤于公务、体恤百姓的苏辙,奔走于市井;峨冠博带、须髯飘飘的苏轼,吟啸且徐行,心中便油然而生一股淡淡的温暖与亲切。也许,在今天的锦河南岸,还能找到一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历史遗存,还能寻到一份“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的文韵芬芳。打开电脑,在百度网页上搜索,关于高安来苏渡的记录寥寥:来苏渡,原名金沙渡口,在高安市东方红乡来苏村北(锦河南岸),距县城东1.5公里处。依堤面水,铺石为阶。堤上绿柳掩映,阶下清水粼粼。明代诗人陶履中吟“折苇堪航处,曾来大小苏”(大小苏即指苏轼、苏辙)就是指这里。翻开泛黄的县志,相关的文字也不多。据清同治《高安县志》载:“来苏渡,宋苏辙谪筠州(治地高安),因兄轼过此同访刘平伯唤渡此地,因作唤渡亭于水旁,在金沙台下,今亭废。”在《宋史·苏辙传》中则仅记载苏辙两次谪居高安的情形,前后八年。宋元丰二年(1079年)“(辙)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宋绍圣元年(1094年)“未至,降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三年,又责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移循州”。做了这些寻访来苏渡的“功课”后,我愈加想到锦河边去找一找梦中的来苏渡,解开心中的谜团。暮春时节,雨过天晴。高安的母亲河——锦河,似一位丰腴的妇人,雍容尔雅。两岸是她绿的裙裾,微风过处,滑过一缕缕水润的流光。苏轼到高安看望弟弟子由的季节,大概就是此时。史载: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移汝州,特地弃舟取道富川,从陆路到高安来看望苏辙。四月二十九日到达高安,五月九日离开。苏轼、苏辙对锦河情有独钟。当年,二苏一同轻舟拜访“以淳朴持家,以诗书课子,睦族协邻”的高安金沙刘村老人刘平伯。苏轼走后,苏辙与刘平伯来往不断,诗赋唱和颇多。为了停舟登岸方便,人们建一亭台,苏辙亲笔书“唤渡江亭”匾。来苏渡因此得名。走在锦河南岸,不远处的筠州大桥,若一架飞跃的犁铧,横跨南北,十分壮观。筠州大桥附近,就是曾经的来苏村所在。逝者如斯。也许,关于二苏,一切只剩下了传说与记忆。或许是高安山水草木的灵韵,或许是筠州禅佛名寺的熏陶,或许是自身屡遭贬谪的顿悟,苏辙的散文成就,以谪居筠州期间最为突出。苏辙今存各种散文杂记共三十五篇,而作于此时的竟有十二篇,占三分之一强。他的散文名篇如《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东轩记》等,都作于筠州;苏辙在高安期间的诗作也颇丰。绝非偶然。苏辙在高安还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深得百姓爱戴。有文记载,“其轨范士民如父兄,变移风俗如师友”“辙在郡有异政。既罢去,父老送者皆呜咽流涕,数十里不绝”。宋元丰七年,苏轼在筠州流连十日,与弟苏辙共度端午佳节。兄弟二人在患难之中重逢于筠州,游真如寺,访山川名胜,探风土民情,情深义重,弥足珍贵。“公来十日坐东轩,手自披云出朝日。山川满目竟何有,波浪翻天同一湿。”兄弟情深,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岁月如流,逝者如斯。思绪间,不知不觉已到筠州大桥边。锦河两岸,芳草萋萋。大堤之上,佳木繁荫。几缕穿透绿荫的阳光,是岁月匆忙的脚步;堤上的点点落花,是时光脱落的衣衫。沿着河堤找寻,只有满目苍翠。河岸边,一棵从上游冲刷下来的枯树,枝干已泛白,搁浅在草地上,根须依旧遒劲。它,也曾经是一艘生命的航船,行驶在四季的斑斓里。终被岁月摧折,随波逐流。前行数百步,潺潺的水声更近了。来苏村里的几只大黄牛,鼓着肚子,慵懒地伏在岸边,沐浴着阳光。放牛的老人倚靠在一块大石旁,抽着烟,坐在岁月的窗口边。一缕春风,在不远处的枝头落脚,轻轻舒展身姿,敲打着寻觅者心灵的镜子。大苏的“一泻千里”,小苏的“一波三折”呢?的确,什么也不曾找到。近千年的光阴荏苒,也许,这片小小的坡地一直在坚守;这条潺潺的锦河,一直奔涌东流。高安的来苏渡,纵使无人问津,终究不可磨灭。文化之根,是发展之源;历史之魂,是崛起之翼。美丽中国的梦想,需要馨香四溢的地方文化底蕴来点缀。二苏在高安留下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只要我们这些后来者永远铭记,永远传承,金沙台,来苏渡,苏轼、苏辙兄弟的身影,就会永远定格在美丽高安的长卷里。这一段璀璨的记忆,就永远不会褪色。随着碧落山的复原,州府公园、仿古一条街的建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千年古邑筠州的一大批优秀历史文化遗存,必将在高安的大发展、大跨越、大辉煌中焕发新颜,熠熠闪光。当然,也会有我寻觅的来苏渡,梦中的来苏渡。
收藏
喜欢
56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北长山岛
期刊
北长山岛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岛上面积7.87平方千米,最著名的景观是位于岛屿东端的月牙湾和九丈崖。月牙湾又称“半月湾”,是一座长达2.5千米左右的海湾,东西两处岬角突出于海中,将海湾环抱起来,在海浪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一个相当规则的半月形海滩。湾中海滩上散布着无数色彩斑斓的卵石,在海边形成一道长1000多米、宽50多米的彩色石带。游人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珠光熠熠、五彩缤纷的奇妙世界。月牙湾的卵石并不是一般海滩上所经常见到的那些普通卵石,而是一种非常珍稀的珠玑石。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就十分赞赏北长山岛月牙湾内的珠矶石球,形容它为“五彩斑斓…‘香色粲然”,还专门为一位收藏有月牙湾珠玑石球的朋友写了一篇《北海十二石记》的文章。
海之遥
收藏
喜欢
56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