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轻风扶细柳 澹月失梅花——谈动词的修辞功用
期刊
传说有这样一件趣事,说苏东坡有一天与苏小妹、黄山谷一起讨论诗歌创作。苏小妹先出了一联诗句:“轻风细柳,澹月梅花。”她要求每个人都来给这两句诗的腰部添加一个动词,使成为五言联句。东坡先吟道:“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苏小妹听后便说:“好是好,可惜还未用上最理想的动词。”接着便是黄山谷吟出“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苏小妹听后仍笑着说:“也填得好,只是仍不够理想。”苏东坡急了:“那么小妹。
何金刚[1]
收藏
喜欢
53
从接受美学看《论语》韦利译本
学术论文
《论语》是记载孔子重要思想的儒家经典,是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该书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在《论语》众多英译本中,本文选取阿瑟·韦利的译本进行研究。 论文研究采用的理论为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诞生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种新型范式和新型方法论。该理论强调将文学批评理论的焦点由关注作者-作品转向文本-读者关系。该理论认为,读者的反应是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经验,即读者的社会经验、审美倾向、接受能力等。此外,一部文学作品不会把所有信息都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蕴含许多空白和意义未定点在文本中。接受美学自诞生之后便应用到众多研究领域。上世纪八十年代传播到我国,进入翻译研究领域。 《论语》英译本研究众多,视角各异,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韦译本的研究寥寥无几。阿瑟·韦利作为汉学家的独特文化身份,犹太裔英国人的成长背景,及其个性,吸引了作者对其译本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韦利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以及怎样发展为杰出汉学家。这些背景知识,都属于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或“前理解”,进而影响韦利在翻译时采用的策略。在分析部分,论文选取韦译本的众多例证,阐述韦利作为《论语》的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他需要依靠自己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来理解文本的空白和不定性。同时,韦利也要考虑到英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原文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视野融合。 本文从文化、语义、修辞层面将韦利译本与保罗·怀特的译本进行了比较。通过阐述韦利对“期待视野”及空白与不定点的处理,归纳出其众多翻译策略,包括普适性翻译策略,创造性移植等。本文旨在验证接受美学应用于《论语》翻译的可行性,并吸引更多学者关注韦利及其译本。
邓蓉
收藏
喜欢
53
王安石学杜研究
学术论文
杜甫作為中國詩壇第一人的地位,是在北宋逐漸確立的。北宋初期詩壇學白居易,學李商隱,學晚唐,但並沒有推崇杜甫,直至荊公始大力推崇之。王安石詩呈現出的藝術風貌與其學杜有很大的關係,而這正是詩歌由唐風轉向宋調這一宏觀背景下的一種具體反映。王安石在諸多方面對杜甫有明顯的學習,如敘事、議論、意象、用典、对仗、句式等。這些方面的學習最終使王詩呈現出“詞完氣健”的藝術風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王安石的學杜並非機械的模仿,而是能自出己意,將所學所得在自己心中融煉過了,最終達到渾成之境。而這正是杜詩的真境界。另外,王安石標榜杜甫,但同時也有學李商隱和韓愈的表現。而實際,韓、李二人是作為王安石學杜中介而被重視的。從宋調的確立角度看,杜甫是以唐詩之變的面目被宋人認識的。王安石之學杜,實為宋調確立的重要一環。此外,荊公晚年雅麗精絕的絕句有明顯的對唐詩的復歸,這表明荊公與時風的差異,此與學杜亦有一定關聯。
陈晗
收藏
喜欢
53
“三苏”咏史怀古诗研究
学术论文
虽然对“三苏”特别是对苏轼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细致,但对其咏史怀古诗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要全面把握他们的思想及创作,对其咏诗怀古诗作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三苏”的咏史怀古诗是在中国文人传统的崇古和忧时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北宋特殊时代环境下的产物,同时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利社会遭际有很大关系。他们在这些诗篇中表达对古圣先贤的仰慕,或者表达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独特看法,内容十分丰富。由于个性、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咏史怀古诗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这些诗歌与他们的史论文相辅相成,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对咏史怀古诗进行界定,并对其产生与发展历史作一简要的梳理,为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背景。其次,重点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文化背景,即悠久的史官文化、古代文人普遍的尚古思想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时代背景,即北宋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三,个体背景,即“三苏”曲折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社会遭际。最后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具体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我认为,苏洵的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追忆前代英雄豪杰业绩,表达对建功立业的向往;评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追思前代传说,表达对奇人异事的看法。苏轼的咏史怀古诗的内容主要包括:追慕前贤,指斥小人;借古讽今,表达政见;议论故事,陈述己见。苏辙的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是:追慕先贤,赞其功业;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评论史实,阐述己见。 第三章,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他们的咏史怀古诗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具体说来,苏洵的咏史怀古诗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往往引而不发,含而不露;苏轼的咏史怀古诗议论精警,发人深思,善用对比揭示问题;苏辙的咏史怀古诗则显示出静淡有味的风格特征。 第四章,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与其史论的关系。首先简要分析“三苏”史论文的总体成就,然后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其咏史怀古诗与史论的关系:一是互相借鉴,互通有无;二是一精一博,各擅其美。 第五章,简要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的价值与影响。我认为,“三苏”咏史怀古诗的价值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史论观点之影响,忧国忧民情怀之影响,创作方法之影响。
刘宾红
收藏
喜欢
53
欧公出涪城 千年情义长
报纸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首童声呤诵的欧阳修名篇《生查子·元夕》,仿佛把人们的心绪带回到北宋那个遥远的花市!昨(11)日,“欧阳修出生地”涪城隆重举行欧阳修诞辰1010周年纪念活动。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欧阳修研究学者、欧阳修后裔等近400人参加了当天的纪念活动。□陈利/文洪刚/图1千年一别一代文宗降涪城一眨眼,已是千年。一转身,一个世纪!欧公一别,沧海桑田。绵州人崇仰之心早已化作千年传播欧公文化的热情,一代又一代相传。据欧阳修《七贤画序》,以及《欧阳修年谱》、宋《舆地纪胜》、清《直隶绵州志》、民国《绵阳县志》等大量史料证实,欧阳修出生地在古绵州州署推官厅(今绵阳市涪城区红星街老市委院内)。其父欧阳观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德四年任绵州推官时,生子欧阳修。欧阳观在绵州为官时间虽只有短短三年多,却颇有政声。他见绵州因地势低洼而常遭洪水侵害,就组织民众垒土作城,以抵御涪江洪水的侵袭。作为推官,他还主管刑狱,在办案时反复推敲,量刑时十分谨慎。欧阳观勤政敬业、恪守清贫的为官为人作风,也深刻影响了欧阳修的一生。欧阳修在绵州生活三年后,随父母去了泰州,父亲去世时,欧阳修年仅四岁。母亲郑氏抚养欧阳修,虽日子艰难,却满怀志气,常常用其父的故事勉励欧阳修。家里无钱买纸习字,郑氏就教导欧阳修以芦荻为笔,以细沙为纸,在上面练习写字,从此留下了“画荻教子”的千古美谈。千百年来,绵州人修建纪念贤人的祠堂,总是要把欧阳修父子位列其中,尤以“六一堂”为国内独有。绵州人引以为豪,念念不忘!2千年一叹千山万水忆醉翁“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市朗诵家协会成员声情并茂地吟诵着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此文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又是一代名臣,集政治、文学、学术于一体,融官员、文人、学者为一身,其人品、文品、官品均为后人景仰和推崇。欧阳修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六一词》等,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欧阳修共有1200余首诗词流传于世,在诗歌创作方面卓有成就。欧阳修作品内容既反映人民的疾苦,又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腐败政治;还有写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丽,或平淡有味,多抒发诗人的生活感受,充分体现出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竭力推荐,使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一生桃李满天下。欧阳修淡视名利,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他身上,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3千年一盼欧公文化代代传敬仰先贤,传承文化,渴望先贤的精神不断光耀这块古老的土地。今天的涪城人,正在把家乡建设得日新月异!似乎也在为欧公吟诵“相思难表,梦魂无据,唯有归来是”。欧阳修文化作为涪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仅以与欧阳修相伴一生的《七贤画》的故事为例,就蕴含着忠孝、清廉、正直、济世、博学等道德精神元素,这些元素在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使涪城人既保持淳朴豁达的秉性,又增添开放包容的品格,同时带动涪城新时代优秀文化的发展。一位留名青史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涪城区着力推进把欧阳修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建设幸福美丽涪城的硬支撑。涪城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高度重视欧阳修文化品牌的打造,区政协委员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断建言献策,目前,全区已将欧阳修文化元素融入到“一二三四五六”总体发展战略部署之中。包括以欧阳修文化为主题的“十个一”文艺创作规划,讲好欧阳修故事,推出一批弘扬欧阳修文化的系列历史文化普及读物,建设具有欧阳修文化特色的文化传播体系,加强欧阳修文化研究,积极恢复和新建一批相关文化设施等,让欧阳修特色文化更加闪耀于世。在当天的纪念大会上,举行了“新书赠阅仪式”,区政协将《欧阳修诗词文赋选读》赠送给辖区中小学、“社区文化室”、“农村书屋”等,随后还将向全国数十个欧阳修生活经历过的地区赠阅,共计8000册。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留下了许多千载传诵的佳作。《读书》□宋·欧阳修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正经首唐虞,伪说起秦汉。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节选自《《欧阳修诗词文赋选读》欧阳修塑像诵读现场六一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首童声呤诵的欧阳修名篇《生查子·元夕》,仿佛把人们的心绪带回到北宋那个遥远的花市!昨(11)日,“欧阳修出生地”涪城隆重举行欧阳修诞辰1010周年纪念活动。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欧阳修研究学者、欧阳修后裔等近400人参加了当天的纪念活动。□陈利/文洪刚/图1千年一别一代文宗降涪城一眨眼,已是千年。一转身,一个世纪!欧公一别,沧海桑田。绵州人崇仰之心早已化作千年传播欧公文化的热情,一代又一代相传。据欧阳修《七贤画序》,以及《欧阳修年谱》、宋《舆地纪胜》、清《直隶绵州志》、民国《绵阳县志》等大量史料证实,欧阳修出生地在古绵州州署推官厅(今绵阳市涪城区红星街老市委院内)。其父欧阳观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德四年任绵州推官时,生子欧阳修。欧阳观在绵州为官时间虽只有短短三年多,却颇有政声。他见绵州因地势低洼而常遭洪水侵害,就组织民众垒土作城,以抵御涪江洪水的侵袭。作为推官,他还主管刑狱,在办案时反复推敲,量刑时十分谨慎。欧阳观勤政敬业、恪守清贫的为官为人作风,也深刻影响了欧阳修的一生。欧阳修在绵州生活三年后,随父母去了泰州,父亲去世时,欧阳修年仅四岁。母亲郑氏抚养欧阳修,虽日子艰难,却满怀志气,常常用其父的故事勉励欧阳修。家里无钱买纸习字,郑氏就教导欧阳修以芦荻为笔,以细沙为纸,在上面练习写字,从此留下了“画荻教子”的千古美谈。千百年来,绵州人修建纪念贤人的祠堂,总是要把欧阳修父子位列其中,尤以“六一堂”为国内独有。绵州人引以为豪,念念不忘!2千年一叹千山万水忆醉翁“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市朗诵家协会成员声情并茂地吟诵着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此文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又是一代名臣,集政治、文学、学术于一体,融官员、文人、学者为一身,其人品、文品、官品均为后人景仰和推崇。欧阳修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六一词》等,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欧阳修共有1200余首诗词流传于世,在诗歌创作方面卓有成就。欧阳修作品内容既反映人民的疾苦,又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腐败政治;还有写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丽,或平淡有味,多抒发诗人的生活感受,充分体现出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竭力推荐,使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一生桃李满天下。欧阳修淡视名利,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他身上,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3千年一盼欧公文化代代传敬仰先贤,传承文化,渴望先贤的精神不断光耀这块古老的土地。今天的涪城人,正在把家乡建设得日新月异!似乎也在为欧公吟诵“相思难表,梦魂无据,唯有归来是”。欧阳修文化作为涪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仅以与欧阳修相伴一生的《七贤画》的故事为例,就蕴含着忠孝、清廉、正直、济世、博学等道德精神元素,这些元素在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使涪城人既保持淳朴豁达的秉性,又增添开放包容的品格,同时带动涪城新时代优秀文化的发展。一位留名青史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涪城区着力推进把欧阳修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建设幸福美丽涪城的硬支撑。涪城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高度重视欧阳修文化品牌的打造,区政协委员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断建言献策,目前,全区已将欧阳修文化元素融入到“一二三四五六”总体发展战略部署之中。包括以欧阳修文化为主题的“十个一”文艺创作规划,讲好欧阳修故事,推出一批弘扬欧阳修文化的系列历史文化普及读物,建设具有欧阳修文化特色的文化传播体系,加强欧阳修文化研究,积极恢复和新建一批相关文化设施等,让欧阳修特色文化更加闪耀于世。在当天的纪念大会上,举行了“新书赠阅仪式”,区政协将《欧阳修诗词文赋选读》赠送给辖区中小学、“社区文化室”、“农村书屋”等,随后还将向全国数十个欧阳修生活经历过的地区赠阅,共计8000册。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留下了许多千载传诵的佳作。《读书》□宋·欧阳修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正经首唐虞,伪说起秦汉。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节选自《《欧阳修诗词文赋选读》欧阳修塑像诵读现场六一堂
收藏
喜欢
53
苏轼与杭州诗僧诗文酬唱及其相互影响
期刊
苏轼与杭州多位诗僧有着不解的诗文情缘,参寥、辩才、维琳、惠勤、惠思、清顺等都是他的方外之友。苏轼在莅杭之时才形成如此规模的诗僧交往群落,这与苏轼所处的现实政治环境、其思想上的佛老意识和杭州的客观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杭州诗僧对苏轼的人生观、世界观、诗文创作和诗文理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苏轼也对杭州诗僧的诗文创作和人格操守产生影响。
范春芽[1]
收藏
喜欢
53
庄子与惠施之争
学术论文
关于庄子其人其言,可以从《庄子》一书得到确定。关于惠施其人其言,据《汉书·艺文志》载,惠施著有《惠子》一篇,亡佚。惠施的言行思想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尤以《庄子》的记述最为突出,故本文主要以《庄子》一书为参考依据。庄子与惠施约生活在战国中期,他们是在同一个时间段生活过的人,二人有过面对面的交往。惠施做过大官,但他从不敢轻怠庄子,因为庄子的眼界甚高,“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他是庄子惟一敬重的朋友。在《庄子》内七篇中,“惠施”是唯一与庄子对话的人物,此人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一。庄子与惠施建立思想交流的桥梁是辩论,二人共发生了三次争论,分别是:“大而无用”之争、“人故无情”之争、“鱼乐”之争,此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二。从三次争论看庄惠,“大而无用”之争是核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庄惠哲学的根本分歧所在。“人故无情”之争与“鱼乐”之争的观点并不冲突,可谓庄子“无人之情”一体两面的展现,它们从不同面向来反映庄子的“大而无用”之论辩。本文透过这三次争论,看庄子眼中之“惠施”,进而落脚于庄子之“忘”的探究,此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三。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巧塑了不同的“惠施”登场。在“大而无用”之争中,惠施是以一个能言善辩的辩者形象登台,为了捍卫自己的立场,尊重自己的坚持,勇而无畏的与庄子展开有用无用的辩论,完全是一个堪与庄子相匹敌的辩之对手;在“人故无情”之争中,惠施则以一个代表着常规世界的“有情”的常人形象上场,他不能理解庄子的“无情”,更不可能体会到庄子之“无情”乃是“忘情”,为庄子的“无情”一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鱼乐”之争中,惠施以一个擅长逻辑推论、思维严谨的形象出场,庄子则利用其严格区分鱼、我的空隙,超越物我之界限而知鱼之乐,此处他成为了庄子知鱼的垫脚石。庄子之“忘”,首先是一种使人达到与天合同的途径;其次还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痛苦挣扎后的抉择。“忘”是了解《庄子》思想特征的焦点所在,“忘”更为我们打开了探寻《庄子》的捷径之门。
张瑜
收藏
喜欢
53
学习苏东坡珍贵情怀 涵养自贸港清廉风气
报纸
文|李公羽“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引用苏轼《赤壁赋》,他强调“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最为珍贵的这份苏轼情怀,是什么样的情怀?海南建设自贸港,应从中汲取哪些理念与思维?严明的制度设计:管好“纪纲”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中的一句话“纪纲一废,何事不生?”随后,他严肃指出:“在这里,我要十分明确地说,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他又一次强调:“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什么是“纪纲”?本意为捕捉猎物的网绳,引申为法网、法度。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拉起政治纪律的红线,首先在于严明的制度设计,以制度管全党、治全党,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这条红线,这个制度,就是法网,就是纪纲。要时刻敬畏,心存戒惧,守牢底线。纪纲一废,底线一穿,还有什么事情不会发生?思想上加强党的建设,行动中坚持遵纪守法,首先要在制度上落实党要管党,以严明的制度建设,作为纪纲、法度,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在自贸港建设的奋斗中,养成以铁的纪律约束自己的日常习惯,形成遵守政治制度的自觉意识,才能守住纪纲,杜绝滋生事端。严格的内部约束:防止“虫生”苏轼年轻时为准备科举应试,写下许多“读史笔记”,《论项羽范增》即是其一。苏轼认为:项羽生疑在先,谗言反间在后,任何事物,都有因有果,正如物件必是内部先腐烂,而后才会生虫。他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2012年11月17日,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的第三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等到问题暴露、事物质变,虫子已经生成,甚至爬出来了,那说明内部早已腐烂。党风廉政建设,需要从内部严格约束与外部全面监督两个方面加强,而建立在制度建设、行为规范、心理引导和文化涵养等方面的内部严格约束,无疑是首要的。严肃的思想建设:永不“贪宝”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苏轼仅22周岁,他在南行途中作诗《夜泊牛口》,写下“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他清醒地认识到世间诱惑重重,独守贫贱是何等不易。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九月,苏东坡被贬谪惠州,途中过大庾岭,作《过大庾岭》诗,“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他在海南儋州,三年历练,写下“长留五车书,要使九子读”的嘱咐,要求孙辈九人,要继承的遗产就是“学富五车”。而他自己则是“萧然行脚僧,一身寄天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东坡在常州支撑病体,写下《梦中作寄朱行中》,这是他的绝笔诗,最后两句是“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这也正是东坡最后为自己作出的终极评价和鉴定:因为一生廉洁不贪,品质反而像珍宝一样,不可侵犯,凛然大义,光照尘寰。1992年7月,福建人民出版社收录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出版《摆脱贫困》一书,其中有《从政杂谈》一文。文章指出:“为官一场最起码应留个清名。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凡利禄名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当官做领导,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因此在钱财、名利问题上犯错误的可能性总会比一般人大。如果平时不刻意‘慎独’,不注意防范‘找上门来’的错误,老是怀着侥幸心理去为不可为之事,非栽跟斗不可。”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苏轼《赤壁赋》中这一名句,警示党员领导干部,利禄名誉,如果不是自己应得的,要像东坡先生那样,“虽一毫而莫取”。海南建设自贸港,更加开放、自由和便利,但也面对各种诱惑。没有自觉地从思想上形成永不“贪宝”的约束和习惯,不去防范“找上门来的错误”,往往会悔恨终生。东坡一生,论职位,高居庙堂、历典八州;论学识,当朝极品,无人匹敌;论书画,风靡朝野,奇货可居。他却从来没有富有过,也从来没有想要富有过。他很坦然地表示,“我虽穷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人人知我囊无钱”,他从思想意识上筑起清正廉洁的价值观“防线”,自己时刻清醒地主动地保持恬淡简朴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极为可贵的品质和风格。严细的家风教育:时刻自戒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家庭问题作为个人事务,不予干预。而新时代,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榜样、家庭的教育。作为“第一任教师”,家长不仅是儿女成长的监护人,更应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人,是人生第一步的领跑者。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时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从“家国情怀”和党员干部培养、成长的高度,重新认识家风家教的重要意义,十分迫切、至关重要。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祖父苏序,都是著名文学家。其家族“轻财好施,急人之病”等风气传承,史上记载实例很多。苏东坡的母亲程老夫人,与孟轲之母、岳飞之母并称为中国历史“三大贤母”。唐宋八大家,苏家出三人,并非偶然,这和苏家的家风与教育是分不开的。其中,有家庭世代耕读传家的风气涵养,有言传身教、严格约束的责任传承,有自幼严格管好自己的习惯养成。苏东坡的“学霸”经历和“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历史地位,同样是自幼受父母严厉管教的结果。绍圣四年(1097年)七月,苏东坡贬谪海南儋州,抵达后十来天,忽有一夜惊醒,遂写下《夜梦》一诗,记述幼年读史苦不堪言,其中写道:“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已经六十多岁的东坡老先生,夜里梦回童年,父责如师,布置作业通读《春秋》完毕。待父亲检查时,正在嬉戏玩耍的苏轼刚读到鲁桓公、鲁庄公,痛苦悲惨啊,心病要犯了。突然惊醒,原来是梦,才如同鱼儿脱钩一般。可见幼年苦读,印象极深。东坡幼子苏过,陪同照顾老父,居儋三年,父子以读书、著述、诗文唱和为生活的最大乐趣,“食芋饮水,以著书为乐”。东坡给朋友写信说:“儿子到此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家族内,读书正业、孝慈仁爱;社会上,扶危济困、为政以德;生命中,顽强智慧,宠辱不惊;执政时,坚守民本,为政清廉。这样的家风家教,是“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的必由之路。严谨的执政实践:勤劳为民清廉的意义与价值,最终应当体现在勤政为民的实践之中。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说:“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是既廉又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司马光‘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于物淡然无所好’,‘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何言不能!”“恶衣菲食,以终其身”,是苏轼所作《司马温公行状》中,对司马光的高度评价。苏东坡一生,有许多勤政爱民的感人故事。杭州治湖、密州灭蝗、徐州抗洪、登州罢盐、扬州清欠、颍州赈灾;被贬之后,无权无势,仍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为当地民众治水、修桥、医病、助农等。元丰八年(1085)夏,苏轼调任“知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军州事”,十月十五日到登州任上,十月二十日即接旨召还京都开封,升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在登州任上仅有五天时间,他深入调查民众疾苦,发现“居民咫尺大海,而令顿食贵盐,深山穷谷,遂至食淡”,朝廷指定买卖内地官盐,禁止当地制盐贩盐,民怨沸腾。东坡即上书《乞罢登州榷盐状》,后朝廷批准,登州莱州民众持续食用本地海盐数百年,民感其恩,修建祠庙祭拜,后世称颂“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为官清廉,目的是为民做事。既不贪宝,也不做事,懒政思维,无所作为,都违背了清正廉洁教育的初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眉山市“三苏祠”时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吾之所有,在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的情景审美,也不仅是防止非分获取而葬送清廉的政治警示。这是一种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清高且自然的情怀。毫无疑问,《赤壁赋》中展示出来的“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同时,也是我们建好自贸港,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所需要珍视、需要弘扬的。H(作者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本文责编/钟瑜邮箱/zy200928@qq.com
李公羽
收藏
喜欢
53
苏轼雪浪斋铭刻石考
期刊
在宋代著名书家中,除米芾喜欢玩石外,就要算苏轼。在《东坡全集》里,记载了许多有关玩石的文章与诗歌,其中以《怪石供》《雪浪石》著称。《怪石供》曰:"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岂古所谓怪石者耶。""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
水赉佑[1]
收藏
喜欢
53
老子“无为”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学术论文
“无为”是老子哲学中重要的思想之一,本文从老子“无为”智慧着手,通过“道”的解读,认识到现代文明社会中环境困惑的根源在于违背自然之道,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老子“无为”智慧要求我们不带有偏见地去对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反思自己的行为,顺应自然的发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本文考察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老子“无为”智慧的内容,其中重点考察了老子“无为”智慧产生的时代背景,老子“无为”智慧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分析了大家对老子“无为”智慧的普遍性误解,对老子“无为”智慧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第二部分:通过老子“无为”智慧的探析,认识到老子的自然主义精神。其中,首先指出道是万物之根,无为的本质即道法自然。其次,从天人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人在发展的同时也应该保护好自然;再次,指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方法,即要顺天道而为,也要知足而为。最后从人生价值出发,指出贵生重生是重要的人生价值观念。第三部分:主要探析了老子“无为”智慧在公民生态意识塑造中所起到的作用,其中重点分析了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现状,指出公民生态环境认知度较低、公民深层生态道德意识薄弱、公民生态文明参与度较低的现实;就公民生态意识淡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经济发展基础、政府管理水平、生态教育意识落后是三大主因;最后,针对具体的现象分析了老子“无为”智慧在公民生态意识提高中的三个应用。
徐健
收藏
喜欢
53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