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宋史》论赞评析
期刊
“论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史论形式。《宋史》论赞是元史臣对宋代历史的一种考察,一种“盖棺论定”,而这种考察和盖棺论定是以统治者获得资政启示和进行教化为主要目的,其着眼点集中在一代成败兴亡的教训、总结典章制度的得失和褒贬历史人物的善恶上。《宋史》论赞以儒家思想,特别是理学思想的价值取向为圭臬,但运用司马迁以“通古今之变”的研究方法把握宋代历史兴衰治乱规律,和继承中国历史编纂的“直书实录”的优良传统,是《宋史》论赞的突出特点。
李华瑞[1]
收藏
喜欢
34
论金初词人吴激
期刊
吴激与蔡松年是金初词人的冠冕,对于金源一代词风影响甚大。元好问《中州集》卷一“蔡丞相松年”条下说:“百年以来,乐府推伯坚与吴彦高,号吴蔡体。”(按,蔡松年字伯坚,吴激字彦高)1982年,我曾撰写《论吴彦高词》一篇短文,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四期中。此文仅就吴激《人月圆》词善于运化古人诗句一点立论,未能涉及吴词的全貌,即便对于《人月圆》词,亦阐释未尽。按吴激以宋臣使金被留,晚年仕金。
缪钺
收藏
喜欢
34
漫漫东坡韵 千载诗书城
报纸
核心阅读四川眉山将东坡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园里、街巷间、城墙边,眉山人都可以品味三苏的流风余韵。人们寻找着东坡印记、品读着诗书味道,他们的沉浸与热爱,让城市文脉得以赓续传承,也为眉山这片文化沃土汇入新的生命力。□人民日报记者王永战品一杯绿茶,感受唇齿间的香味,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年逾七旬的王国荣带着相机,品着茶,等待定格眼前的美好。王国荣原本不是眉山人,但在这里生活了五十一载,早已以地道的眉山人自居。在这座城,王国荣能感受到浓浓的东坡文化。许多年来,苏东坡是眉山人心中的代表人物,整个城市到处都有苏东坡的影子,随处可见的“东坡美食”、文化场馆、主题文创,滋养着这里的人们。东坡文化滋养城市悠悠眉州,千年古韵。眉山古称眉州,岷江、青衣江贯穿其中,重峦叠嶂、平坝丘陵,如方志所言:“介岷峨之间,为江山秀气所聚。”眉州多英才,丰润的水土孕育了无数眉山人,诞生了三苏父子这样的千古文人。“唐宋八大家中,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占了三席”,王国荣引用诗人陆游描写眉州的名句——“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三苏的流风余韵,千百年来滋润着川西平原的土地。然而,在岁月的冲刷下,多年前的眉山城一度难觅诗书味,文化生活有些许单调。改变始自2000年,眉山建市。“东坡文化是眉山历史的灵魂,于是我们把东坡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眉山市住建局局长梅斌参与了眉山的规划建设,格外重视通过公园、景观等窗口展示城市文化底蕴。经过长期建设,如今走进眉山,东坡文化的气息浓郁。古城门楼、古城墙、三苏祠博物馆受到青睐,眉州大道、东坡宋城、眉州公馆等地广受欢迎。跟着“明月”“婵娟”这样的店游走,感觉是在苏词中穿梭。重塑的三苏祠十分雅致。每逢节日,市民们总愿意走进这里,品味三苏的千古文章。而在东坡湖畔重建的远景楼,则记录了苏东坡在其《眉州远景楼记》中对老家的盛赞:“吾州之俗……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当地诗人许岚很爱去“四苏公园”寻找诗歌创作的灵感。在苏轼公园忆东坡诗词,到苏辙公园看西子桥、文定楼,去苏洵公园感受“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求学韧劲,逛苏母公园体会苏门教育之风……“在眉山,东坡文化氤氲在整座城市。”许岚说。文学氛围日益浓厚东坡文化也蕴藏在眉山人对散文、诗词的热爱中。“历史长河里,眉山人写就的散文名篇引人注目。”每逢给年轻人讲起眉山散文,当地散文家沈荣均总是充满自豪。翰墨味道由历史深远处飘到了今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眉山诗词人就集中在三苏祠一带探讨文学。随着眉山建市,眉山市诗歌协会成立,并举办了各种活动。如今,随着东坡文化日渐浓厚,眉山喜爱文学和诗歌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我们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的作家已经有100多位。”沈荣均介绍,经过2015年散文名家走进眉山洪雅县采风、2017年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代表走进眉山青神县采风和去年的全国文学名家在眉山采风创作等活动,眉山城里读散文、写散文、爱散文的氛围更浓了。现在,每个区县都有散文学会组织,市级还有散文刊物《在场》,刊发爱好者们的作品。眉山的三苏文化研究专家、词作人王晋川说,他有了越来越多年轻粉丝。“前不久我去四川工商学院讲课,主题就是眉山的东坡文化和诗词。”退休后,王晋川越来越活跃,也有了更多年轻好友,很多大学生喜欢和他一起探讨东坡、品析词作。在眉山,人们提到作家,就会说起眉山市作协主席刘小川和他组织发起的“东坡文化讲师团”。讲师团有近百位讲师,在社区和学校讲授东坡文化主题课程上百场次。刘小川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了解三苏,品读东坡文化和这座城。文创产业丰富生活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只有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更具活力。在眉山,人们早已习惯与东坡为伴。傍晚,到水街找家馆子,尝尝喜爱的东坡肉和东坡酥,是忙碌一天的眉山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涂勇的舒适时刻。如今,东坡美食已成为眉山餐饮的文化符号,遍布全城的馆子在满足当地人味蕾的同时,还吸引了八方食客。吃东坡美食,少不了东坡泡菜。眉山人的厨房里,几乎都少不了泡菜坛子。泡菜产业已成为眉山的鲜明符号,目前东坡泡菜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逛眉山东坡区的中国泡菜城,人们少不了去中国泡菜博物馆里一探究竟,了解泡菜的前世今生。“或许东坡先生本人也难以想象,他当年在老家最爱吃的一道‘盐水萝卜’,竟能产生这么大的价值。”涂勇说。如何让诗词古文变得更加有趣,在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看来,魔方、折扇等文创产品是重要渠道。走进三苏祠的文创区,写有东坡诗文的明信片和折扇、创意感十足的东坡诗句魔方、印有东坡《潇湘竹石图》的书签、便签,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赏。人们结束文化之旅后意犹未尽,通常会选购一些喜爱的文创产品,“把诗词带回家”。漫步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和“四苏公园”,赏拱桥,登望月台,尽览眉州美景;到古色古香的水街品美食,品味东坡味道;再去往青神县,感受竹编文化,体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宁静……当人们寻找着东坡印记、品读着诗书味道,他们的沉浸与热爱,也为眉山这片文化沃土汇入了新的生命力。(转自2月2日《人民日报》)
王永战
收藏
喜欢
34
从《拟恨赋》看李白对江淹的模拟与超越
会议论文
《恨赋》是江淹的代表作,其意谓古人不称其情,皆饮恨而死也.《酉阳杂俎》云: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惟留《恨赋》、《别赋》,今《别赋》己亡,惟存《恨赋》矣.李白曾放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李白对自己的模拟之作不尽满意,对于被模拟的古人作品也未必满意,但对于这篇《拟恨赋》却还比较认可.李白没有将这篇《拟恨赋》焚毁,而是选择让它继续保存下去,因为他自信这篇《拟恨赋》已经超越了江淹的古《恨赋》,至少可以通过《拟恨赋》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刘振乾
收藏
喜欢
34
看苏宅“五亩园”如何走出“三词客”
报纸
开展时间6月8日14:00展览地点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式苏轩展览特点>>>持续时间长,展览期间部分展品将进行更新。>>>展品丰富,除了展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物,还有来自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10家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涵盖瓷器、陶器、石器、金银器等100余件(组)。>>>打破“壁垒”,展览以现代展示手段解读传统故事,打破时空壁垒,通过雕塑、影片、全息投影、语音打卡等多媒体方式,带游客走进三苏文化的数字艺术空间,与“三苏”来一次意想不到的“亲密接触”。>>>体验感强,展览以三苏祠为依托,将文化入景、情怀入景,把展览的一部分“搬到”户外,融进古建和园林,成景、成趣,打造全国首个空间串联室内展厅与三苏祠古建园林的景观式展览。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本色,也是他们为政为文的主旋律。被称颂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三苏父子,他们为文、为政、为人,都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作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优秀代表,苏氏一门的家训、家风既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也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虽历经千年,仍历久弥新。6月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与四川省文物局主办,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正式开展。本次主题展以家教家风、家国情怀为切入点和聚焦点,以三苏祠作为展览依托,多维度、深层次地解读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成因、表现和当代价值,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世人增强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要了解三苏父子如何为文、为政、为人;为什么三苏父子能位列“唐宋八大家”,长期被后人推崇;苏家一脉为什么人才辈出,他们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答案,就藏在苏东坡笔下的“五亩园”中。□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幸文/图三苏父子的“家”既有笔墨书香,也有“小轩梳妆”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是全国首个以三苏家风家教为主题的展出,由“宋代和眉州”“三苏家训、家风、家教”“三苏家国情怀”“‘家’和‘国’融合”四个部分组成。“展览从时代士风环境的影响,到家庭家风家训的濡染,再到匡时济俗价值观的形成,最后升华为引人深思的‘家国’,依次递进、层层深入,通过苏氏家族立身处世的家训、世代相传的家风、以身作则的家教,深入体现了三苏与社会、家国融合共生的阔大格局。”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策展人陈仲文介绍。三苏祠式苏轩负一楼是本次展览的集中区域,展览的第一单元,呈现的是眉山苏氏的家风家教,展示内容分为家训、家风和家教三个方面。记者注意到,展馆装修布置中,以现代装饰加宋代文物的方式,还原了苏轼“小轩窗,正梳妆”记忆中家的模样。家训第一组是苏轼题写在器物上的铭文,他用铭文激励自己,也激励儿子。与苏轼“铭以自省”“铭以教子”对应的,是两方砚台。一为宋代葫芦池抄手石砚,一为宋代歙石银星砚。歙砚是宋代四大名砚之一,产地安徽歙州,苏轼就很喜欢歙砚,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歙石银星砚正如苏轼的天石砚一样,带有银星。苏轼曾作《天石砚铭》讲述自己十二岁时,在家中玩耍发现一块石头,石头泛着像星星一样的银色斑点。他尝试用作砚台,发墨效果很好,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于是拿砚台给父亲看,苏洵借此激励“这将是你写好文章的吉祥征兆”,并亲手制作砚匣。三十多年间,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一直带着天石砚与父亲做的砚匣。贬谪到黄州时,苏轼遍寻不获砚台。四年之后,苏轼无意中又找到了砚台,还给两个儿子分享砚台的故事。“一受其成,而不可更……”苏轼在《天石砚铭》中写道,表示人生在世保全道德比保全形体更为重要。砚台微物,承载了苏家三代浓厚的父子深情以及苏轼对于人生在世,保全道德比保全形体更为重要的哲思。在家风与家教方面,展览以立体浮雕、多媒体等形式,讲述苏家先人不以资财为祸子孙、隐名施与、救助兄子等故事,展示苏家世代相传的风尚。在三苏家教方面,展览则着重展示了苏洵和程夫人的教子故事。“我们知道苏洵是位严厉的父亲,但他具体如何严厉,我们很少知道,在展览中,我们通过苏轼《夜梦》的内容,展示了父亲苏洵的严厉。”三苏祠文博馆员、策展人翟晓楠说。“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苏轼在《夜梦》一文中,梦到变成七八岁孩童,父亲限期读完《春秋》,但是到了期限自己只读了开头,吓得从梦中惊醒,感觉犹如挂在鱼钩上的鱼儿。“苏轼写《夜梦》时已身在海南,花甲之年回忆起父亲督促读书的情景,仍紧张万分,可见苏洵在鞭策孩子读书上的严厉。”翟晓楠说。三苏父子的“国”右文士风中,与王安石“一笑而已”家风家教和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紧紧相依的两个命题。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同构,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维度和基本内涵。不朽的巨人来自于故土,来自于家庭,更来自于历史和时代。三苏祠规划建设部部长王荷告诉记者,准备展览期间,工作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嘉祐集》《苏轼全集校注》《栾城集》《宋史》等三苏父子相关的重要文献,并邀请国内知名苏学专家,充分利用宋代文学、史学、考古发现、眉山地域文化研究成果,从三苏父子生活的时代与地域、人生经历,多角度、多维度、深层次阐释三苏“裕人约己吾家世”的深厚家风、“忠诚为国始终忧”的爱国热情。“家”“国”情怀,离不开那片生长的土地。记者注意到,展览的引子,围绕“宋代”和“眉州”两个关键词,讲述三苏父子生活的时代和地域。“三苏父子生活的时代——宋代的典型特征是文治,文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右文’,一是‘士风’。”翟晓楠解释,右文就是说重视文化教育、重视文人;士风,就是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宋代士大夫普遍具备尊儒重道、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精神,他们都愿意超越个人得失为国家、民族出谋划策。他们出仕做官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荣誉,而是以自己所学造福百姓。苏东坡从小就深受影响。”苏轼在三苏父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为了让游客看得懂、听得懂,展览通过雕塑、影片、全息投影等方式,着重展示了苏轼任职地方的经历。凤翔改革衙前役、密州治蝗救灾、徐州治理洪灾、登州乞罢榷盐、杭州治理西湖……每到一处,苏轼都积极践行自己的家国理想,留下了关怀百姓的政绩。在展示苏轼人生经历方面,有不少文物精品。不仅有文征明晚年真迹《前后赤壁赋》册,还有一册《东坡居士法帖》。“这个法帖不同于普通印刷品,它是一个拓本。里面有两篇苏轼非常重要的文章。一是《到黄州谢表》,是苏轼被贬黄州后,上表皇帝谢恩的内容。从这里面能够看到,东坡历经苦难后,依然对造福国家抱有坚定的志向。”三苏祠助理馆员张家伟介绍,“另一篇是苏东坡写给王安石的,当时因为多次遭到陷害,苏东坡还提醒王荆公‘以发一笑而已,乞不示人’。这表现了两个政敌之间的大度和信任。”史料记载,1084年,被贬常州的苏轼,想到了在南京的王安石。他把自己的诗文《归去来并引送王子立归筠州》等数篇抄写后,托人呈给王安石“以发一笑而已,乞不示人”。王安石收到信后,便回信欣然赴约,骑着驴前来拜会。苏轼见到名帖,没戴帽子就急忙出来行礼,说:“我今天就以平民服装拜见您。”王安石笑说:“礼法不是为我们这样的人设立的。”这就是大宋文坛历史上著名的“金陵之会”。“三苏父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高峰,他们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家庭教育子女的典范,构建了一个家庭融入国家、融入社会发展的一个标杆。我们以三苏祠为依托,从历史、地域、文化等角度,多维度、深层次解读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成因、表现以及当代价值,从一个点位有力地证明了‘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陈仲文告诉记者。本次展览还将现代艺术风格与三苏祠独有的传统古典园林相结合,建设首个室内室外联动展示馆,在古建园林区域设置与环境融合的语音打卡装置,除了沉浸式体验三苏“家”“国”情怀,游客还能通过“打卡”,进一步感受三苏父子的魅力。
李幸 文 图
收藏
喜欢
34
海滨诠释苏东坡 大爱情怀与心灵救赎
报纸
“苏东坡一生大爱无疆的内涵可谓无限丰富,爱江山,爱人间,爱国家,爱正义,爱读书,爱父母,爱妻子,爱朋友……此次讲堂主要谈谈他以民为本的大爱,简称民生情怀。”日前,“记得住历史,看得见乡愁”公益系列活动“琼州文化大讲堂”第11场如期举行,著名文学博士海滨以《大爱无疆苏东坡》为题,对千年英雄苏东坡的“大爱情怀与心灵救赎”进行了激情诠释,他的讲座语言精彩,妙语连珠,令在座者啧啧称赞。□本报记者吴雨倩/文康登淋/图人生何种状态,都有大爱精神海滨对处在另一个时空的苏东坡是极具深情的。他谈及苏东坡的一生,跌宕起伏。概括地看,苏东坡主要有布衣、在朝、守州、流贬四种人生状态,都充满了无疆大爱。眉山少年布衣苏轼,不仅爱读书,爱登山,也爱怜庭中树上做巢的小鸟,更以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四位刚正不阿、勤政爱民的朝廷栋梁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进入仕途后,苏轼先后在朝九年,无论是神宗朝反对王安石推行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施行一刀切的新法,还是元祐时期反对朝廷简单粗暴废止所有新法,苏轼都是站在百姓立场考虑问题,以人民的实际损益为衡量朝廷大政方针的标准。另外,苏轼在十任九州府官员期间,勤于主动发现,做足历史功课;善于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灾情;敢于报忧扰圣,协调多方联动;勇于应急处理,大行不顾细谨;甘于自我奉献,止损次生灾害;真正做到了民胞物与、爱民如子、待民如亲的大爱无疆。最后,苏轼在多次贬谪中,依然在发声发力。他在黄州悲悯鱼蛮、挽救溺婴、推广秧马;他在惠州,呼吁和发动各方力量为老百姓修桥、掘井,并为广州城的“自来水”工程献计献策。海滨经过多方研究和考证后表示,苏东坡在地方上从政为官时遇到旱涝和蝗虫瘟疫等自然灾害积极应对,讲述他在黄州、惠州和儋州三个谪居地生活状况、思想活动,回顾了苏东坡在州府任职时多次直面灾疫、心系民生、化险为夷的壮举,梳理他三次贬谪、在人生绝境中依然千方百计造福民生的功业。还总结了他北归中原、反哺世界的千载影响,分析了“大爱无疆苏东坡”背后的民本思想与人性光芒,从历史的高度、深度和人格的厚度、力度等诸多方面深入探讨了这种“大爱”何以可能真实地发生。东坡文案带货,海南美食畅销宋元符三年(1100),贬琼三年的苏东坡获旨,仍以“琼州别驾”身份量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农历六月上旬,苏东坡离别儋州父老,前往澄迈、琼山。六月十三日到澄迈,写下了著名的《渡海帖》(又名《致梦得秘校》)。至二十日夜,渡海离别琼州,北归中原。海滨阐明了苏东坡贬谪海南三年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讲述了2020年1月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在海口举办纪念东坡诞辰983周年暨北归中原920周年项目策划会上专家学者们的一致意见,即认为东坡南迁,贬谪海南,是中原文化深度拓荒海南第一站。东坡北归,是海南三年集大成的东坡文化,反哺中原、影响世界的新起点。谈到苏东坡对海南的贡献,海滨告诉记者,可以用三大功业来概括,即民生功业、文章功业、人格功业。民生功业包括了指凿双泉、儋州挖井、劝农易俗、推广医药、敦睦乡邻、敷行教育等等,其全面深入,在贬谪文人中,可谓空前绝后。文章功业则体现在苏东坡对海南的记录与书写,他写海南的地理:四州环,百峒蟠,山山水水月半弯;他写海南的动物:蛇鼠蛙,五色雀,静看月窗蜥蜴盘;他记海南的植物药物:写果果,燎沉香,花花草草千金方;他记海南的衣食:四坛酒,一桌饭,吉贝衣衫椰子冠;他写海南的人民:黎子云,春梦婆,读书二郎声朗朗……可以说,苏东坡的海南书写的广度、深度、温度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当然,苏东坡在岛上克服衣食住行的种种困难,直面朝廷政敌的种种打压,调整内心,超越自我,写下几百篇诗文,完成三部哲学著作,这种令人景仰的人格功业值得后世铭记。值得一提的是,在苏东坡对海南的书写中,相当一部分就有些“东坡带货”的意思,比如苏东坡记录海南人嚼槟榔、穿木棉(吉贝布)以及自己烤生蚝等等,而其中最具有“带货”性质的当属他为馓子阿婆写“广告词”宣传语的案例。据说,苏东坡贬海南儋州,邻居有位经营馓子生意的阿婆。馓子阿婆知道新来的这位先生是个名满天下的大文豪,就央求他给自己做的馓子写首诗广而告之。阿婆的央求方式很特别,她过几天就拿一把香酥的馓子送给苏轼,啥也不说回头就走。过几天,复如是。苏轼吃了别人的馓子,囊中羞涩,没钱可付,觉得挺愧疚,就写下了这首馓子诗《寒具》作为报答: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于是乎,这馓子门店便门庭若市了。重走苏东坡路,文旅融合新契机谈及为何热爱并研究苏学?海滨意味深长地表示,苏东坡让世人铭记的,从不是小情小爱,风花雪月的浪漫,更多的是牵挂天下苍生的豪情以及大爱无疆的情怀。而如何更深入地研究苏学,重走东坡路,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海滨说,在当下社会,他最希望得到弘扬的是苏东坡的民生情怀与创新精神。苏东坡贬谪海南,内心经历了极其痛苦与复杂的煎熬与磨折,但他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达到了新的人生境界,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中,最宝贵的是民生情怀与创新精神。说到重走东坡路,海滨兴奋地表示:“我们已经有规模有组织地重走了三次东坡路。一是定点考察,我与其他研究苏学的学者几乎踏遍了苏东坡在海南的遗踪,做调查功课;二是苏学专家行,海南大学和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于2019年5月组织海内外50余名专家学者重走东坡路,进行学术考察与研讨;三是北大附校骑行活动,2020年8月开展了北大附校海南分校的学子骑行海南东坡路的实践活动。”海滨说,在重走东坡路的过程中,最大的发现是西线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契机。海南东坡路是“月半弓”的地理行程,它涵盖了今天的海口、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五个县市。对应到文旅融合发展,在海口,可以重新打造苏公祠,以追祀、弘扬天下文宗、海内文宗苏东坡来定位苏公祠;在澄迈,可以恢复整修通潮阁,这里既是苏东坡往返海南的渡口,也是大批海南人的过琼始祖上岛第一站,连缀着厚重绵长的家族文化;在临高,可以提升苏来村,将古村落文化保护、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与旅游打尖等结合起来;在儋州,可以考虑整体赋能中和镇,保护东坡井,重建桄榔庵,激活东坡书院,将松林岭易名为儋耳山;在昌江,可以宣推昌江峻灵王庙,梳理民间信仰,引导南海民俗,将昌化大岭易名为峻灵王山;再借力海花岛,在海南岛博览区,利用场馆进行“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东坡展。这样,东坡之路月半弯,五个县市一线牵,将骑行、自驾游、研学游等活动穿插其中,促进西线文旅融合发展。在谈话的最后,记者问到:如今很多人都在研究苏学,您觉得苏学的大方向是什么?海滨毫不犹豫地说,那应该是源于人生实践,但更加注重心灵超越的苏轼精神气质研究。再者,是在海南实现超越,进而反哺内陆,影响世界的东坡文化意义研究,以及以三苏为主但不限于三苏的拓展性苏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始于文学而更加天空海阔的多元化、整合性苏学研究。
吴雨倩 文 康登淋 图
收藏
喜欢
34
从宋人奏议看孟子对宋代政治实践的影响
会议论文
尊孟是宋代时代风尚,孟学在宋代达到鼎盛.在此语境下,孟子思想对宋代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孟子思想涵育了宋代政治家的基本素质,成为他们回应宋代现实的一种言说方式以及行动指南和评判标准,孟子言语成为君臣交流最为有效的通行话语之一,孟子行事成为效仿的标杆.宋人以孟子学说对皇帝进行立身处世的德性约束和经世执政的规谏,在日用常行中升华其德行,改变其执政方式.与宋代思想界大力张扬孟子“内圣”心性之学相比,宋人在其政治实践中努力践行了孟子严肃的现世关怀,彰显了孟子“外王”事功之道.
周淑萍
收藏
喜欢
34
照耀中国诗坛千余年的双子星座由河东升空
报纸
今年是柳宗元逝世1200周年,我以此文纪念这位河东古贤。柳宗元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他也自称河东柳宗元。确切地说,他的祖籍虞乡,现今是永济市的一个乡镇。柳宗元说他的叔父曾经“邑居于虞乡”。为发思古之幽情,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春日,我去了虞乡的河东柳氏祖茔景区,那里至今还有传说中的柳道、柳井。我想柳宗元虽说生于长安,长在长安,他一定回过河东,一篇美文《晋问》,就足以说明。顺便我还去了虞乡东南近邻的王官谷景区,这里是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故地,此处有他隐居的王官别业。穿越千年时空,我睹物思人,眼前仿佛可见古人的身影,又由司空图的《题柳柳州集后》,我把他们二人联系了起来。柳宗元公元819年逝于柳州任所,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第二年,宪宗皇帝去世,从此历史进入晚唐时期。公元837年,司空图出生。其父原为河东盐官,全家随其迁居河东,史志上说司空图是“虞乡人”,他以他的一生陪送晚唐走到了终点。司空图的王官历事,大致是懿宗朝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33岁进士及第,授官御史。僖宗朝时官至礼部郎中,“两乱”之中,他两次回到王官谷。昭宗时,朝内生乱,皇帝栖身华下,特诏他入华,后因疾辞官又回王官故址。72岁得知哀帝被弑,他绝食而亡。正是在华下的日子里,他得到柳诗集子,如获至宝。此后也就有了《题柳柳州集后》。全文如下:金之精粗,效其声,皆可辩也。岂清于磬而浑于钟哉?然则作者为文为诗,格亦可见,岂当善于彼而不善于此耶?愚观文人为诗,诗人为文,始皆系其所尚,既专则搜研愈至,故能炫其工于不朽。亦犹力拒而斗者,所持之器各异,而皆能济胜以为勍敌也……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探搜之致,亦深远矣。俾其穷而克寿,玩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原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孙昌武在《柳宗元传论》中指出,“然到晚唐五代时,宗元虽文名甚盛,但未得到全面充分的阐发,只在陆龟蒙、皮日休等小品文产生影响,司空图对其抒情诗予以评价”。说到文名甚盛,这在柳宗元同代,于当时遭贬的八司马中,显见名声。“偏善刘与柳”的韩愈,受柳宗元临终的托付,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已有概述,在他的朋友为他写的哀悼文中也屡见不鲜,更见刘禹锡受托编成的《柳河东先生集》。但是晚唐五代,此盛名之下,柳宗元的诗文却未得到充分阐发。说其影响,在陆龟蒙、皮日休等小品文,只是看作者文笔。而“司空图对其抒情诗予以评价”,是指他的《题柳柳州集后》。司空图说,他在华下,方得柳诗,即“柳柳州集”。这集中之诗,是柳宗元南贬柳、永时期的心血结晶。司空图所见,也可能就是手抄本。司空图在《华下乞归》一诗中有句,“十年太华无知己,只得虚中两首诗”。虚中是一佛门僧人,可见司空图处境的寂寞和心态的悲凉,得到柳诗抄本,当然会喜出望外。他华下乞归,是从避难之处回到王官故地,此前他已经是“乱后烧残满架书”,这本随身不离的柳诗更当珍贵。他已经是三入王官,可知苦状难言,曾经有人劝他入伙黄巢部属,以至投入敌伪政权,他坚不从,以示对皇朝的忠心。他自己说是“此生得作太平人,只向尘中便出尘”,于苦寂之中倾心道、佛,“名应不朽轻道骨,理到忘机近佛心”,但又“仙凡路阻两难留,烟树人间一片秋”。于是他又“剪取红云剩写诗,年年高会趁花时”“世间万事非吾事,只愧秋来未有诗”。然而更多的是,“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他自建一屋,仿照唐初太宗的凌烟阁,画名家诗人之像作壁上观览。他赏读名诗,品评诗家,这就是他后来集成之作的《二十四诗品》。他的离乱亦即逃难,何曾言说“太平人”,这同当年柳宗元的南贬不尽相同,但感受相似。如他说的,柳宗元“俾其穷而克寿”,又见读柳诗的“味其探搜之致”,足可见他对柳诗的厚评和对柳本人的同情呵护。他在这篇评柳的诗集后记中说,只听金属发声足可辨音,无须管它是钟是磬;作者为文为诗,只见其格,何须问他诗人文人。其名家风格的形成,开始皆系其所爱好,术业专攻,钻研备致,而后见于不朽之名,这犹如竞技斗力,所持器具不同,只求得心应手,而能克敌取胜一样。品味柳诗,正是如此,亦见深远。结论是柳诗的“玩精极思”,亦即运思精巧,意蕴深沉,而且言及柳宗元的身世遭遇,斥责了那些琐琐小人对柳宗元的轻蔑,批驳了他们对柳宗元的妄论。司空图的评柳短文,诚如孙昌武先生说的“未作充分阐述”,但是令人惊喜的是在宋人苏轼的文论中,却见似是替他作的阐发,所以我说是对该文的折射或解读。一本《柳柳州集》,如司空图所述“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探搜之致,亦深远矣”;苏轼亦有“流转海外,如逃深谷”,“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答程全父推官》)。可见二人得到柳诗的时境酷似;“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答程全父推官》),“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三叹也”(见金人辛文房引苏轼文)。此语未曾见于司空图之文,却出现于苏轼文中。这在司空图又称为“味外之旨”。苏轼于时人对柳诗不识其妙大为感伤,对司空图慧眼高论击节慨叹;苏轼有语,“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辨中边者,百无一二也’”(《评韩柳诗》),这在苏轼又称“至味”,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从中已见苏轼所受司空图影响之深;苏轼“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还见司空图另有别论,“王右丞、韦苏州澄淡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道举者?”虽说是王维和韦应物的诗歌特色,而唐时已称韦柳体,也当显而易见。这里提到柳诗的主要风格冲淡和纤秾,恰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二、三两则,显然苏轼是受了《诗品》的启发而有所感;据传苏轼对司空图诗歌中的“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句甚觉新奇,也曾慕名到司空图当年所居之地的王官谷一游,去了当地的道教名山五老峰,进了白鹤观,实地体察了诗中蕴含的空灵意境。2007年,永济市承办了中国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尚永亮会长作了学术总结,他指出“在研究中,我们要重视第一读者的作用。所谓第一读者,就是较早读到作品,发表独到见解并对后世产生导向性影响的人物。就此而言,柳宗元的第一读者应是苏东坡。”从柳诗的风格上来说,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之二和之三的冲淡和纤秾,似乎就是为柳诗专意设就的定格。司空图不是说柳诗的“味其探搜之至”吗?这味何以品出,我们仅从苏轼文中方见司空图有此别于盐梅的“味外之旨”一说。由此推断,司空图评柳也绝非只此短言,然而由于历史的漫漶,当有美妙之文未得下传。然而就这列在二、三之前的诗品,亦见他对柳诗的青睐。司空图《诗品》,是有唐一代诗评集大成的压轴之作,他着重于诗歌美学意境构成,以老庄玄妙之论构建它的精神骨架,以对自然的情化而为它血肉之躯,又以佛家的空灵之念赋予它的灵慧之魂。这里不妨再把这冲淡和纤秾两则诗品作一解读:(冲淡原文)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译成今文,应该是说:平素处事沉稳,默默地从细微之处做起。摄取自然精华,养成浩然之气,诗情如晴空一鹤放飞。又如和风拂衣,舒心惬意。或是林间散步,耳边似有天籁之音。一切都随其自然,全在缘分。总之这种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冲淡是古代知识分子即士人修身处事的主流风格之一。如诸葛亮的“淡泊明志”,魏征的“谦冲自牧”,孔子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等。冲淡是一种涵养性情的美德,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再看纤秾原文: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大意是说:如一条春意盎然的溪水欢快地流向远方,或在风景宜人的山野遇见了高雅之人。亦如在桃花盛开的水滨散步,又当柳荫之下听着黄鹂宛转的好音。乘兴前行,总是意犹未尽,常觉新美。难怪当年叶圣陶和夏丏尊的《文心》一书说,“读到第三品纤秾,眼前就仿佛展开了一幅鲜明的画图,这幅画图所摄住的意志,浑成极了,生动极了”。如果说冲淡是一种情操美,那么纤秾就是一种风韵美,用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的描绘,归结有语“纤秾得衷,修短合度”。或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描绘,“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这里的纤指纤细,纤纤者,细长也,此处指色彩的淡雅;秾原指花木的繁盛,这里指色彩的浓艳。苏轼说的柳诗“寄至味于淡泊”或为枯淡,是同司空图的冲淡说同意。对此苏轼是将柳诗拿来同晋人陶渊明比较的,说是“子厚晚年诗极似渊明”;“所贵乎枯淡者,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其实这是很明显的,如柳宗元的《溪居》一诗就是有着陶诗《归田园居》的影子。陶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柳说“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此类现象比比皆是。柳宗元着意学陶,表现对前人的追慕。宋人朱熹就说,“柳学人处便绝似,诗学陶者便似陶”。现代日本学者下定雅宏著文,把柳诗受陶影响的作品分为六个方面,一一对应比较,从中可见柳宗元不只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情趣,在谋篇造境以至用词遣句上,都有着明显的师从痕迹。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淡泊明志”说,古人曰,诗言志,歌永言,柳宗元何尝不是以诗明志。虽说如此,但毕竟二人处境不同,陶是去官之后的怡乐,柳是谪宦不用的苦衷,但在表达一种情操美上则是相同的。对比冲淡,纤秾即是另一风格,表现的是一种风韵美。亦如苏轼所述,“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以柳宗元同韩愈比,显然是指柳诗富涵的风神韵致。对此我们还可拿苏轼一首西湖诗作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的是一种内在的自然韵味。这里我们拿柳诗中的一组花木诗为例,如他的《芙蓉亭》,以拟人的手法状写芙蓉花的风姿绰约,给人一种高洁清雅的品味。又如《新植海石榴》,梦境中的一片彩云降临,予人一种为之倾倒的冷艳之美。更见一首《所植海石榴》诗:“几年封植爱芳丛,韶艳朱颜竟不同。从此休提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真是睹物伤情,令人唏嘘。这又使人想起司空图诗句:“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看来他对这首柳诗也是情有独钟的。柳诗更见一首《题阶前芍药》。初夏时节,诸芳谢去,唯有阶前这株芍药花含露欲滴,风吹花枝摇曳多姿,早晚欣赏着它,夜不成寐。红花浓香伴着他竟是这般的亲近,心想把它赠给女友,可谁又是受赠者呢?此诗催人泪下,不忍卒读。还有柳的两首渔翁诗,色调一冷一暖,然都空灵剔透。其中《江雪》,雪境旷寂,只见蓑笠钓翁,顿觉灵动,正如苏轼所说,“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另一《渔翁》诗,亦然高韵雅致,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苏轼曾有对司空图的“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句的亲临体验,在此对柳诗的空灵意境更见深层的感受。如他说是“有奇趣”,这已被人们理解为禅意。作为柳宗元河东祖籍之地的永济,世纪之交置于中国柳学、柳文化的时潮之中。作为中国柳文化的三大活动基地之一,永济新建一座占地306亩的柳园,内设柳宗元纪念馆,仿制了“魂归河东”的匾额,迎接了柳宗元的魂兮归来。永济修建了河东柳氏虞乡祖茔和景区,确定了西文学柳宗元河东遗族世居地。其实在唐朝中期,柳宗元的家族仍有一些人定居在这里,如他的族叔柳并,族兄柳登、柳冕,族侄柳立,志书都记为“河中河东人”,柳宗元和他们都有密切联系。永济唐时为河东郡治所,开元时,又称河中府,一度视为中都。这里也曾是诗的王国,全唐诗中有不少名人都和蒲州有关。去年我在永济舜都讲堂推出了《大唐河东柳宗元》的专题讲座,对一代文宗的思想文学建树作了概述,其中也提到了晚唐的司空图和柳宗元的关联。我指出他们二人是河东的骄傲。我曾撰写一联:诗坛高手,先出表圣,中唐光耀,晚唐光耀;文苑大家,比肩韩公,河内千古,河东千古。表圣者,司空图的字号,韩公当指韩愈。韩愈河南孟州人,此地历史上属三河之地的河内。有道是“韩柳文章李杜诗”。我是把柳宗元和司空图比作从河东这块热土上先后升空的双子星座,照耀了中国诗坛千余年。
收藏
喜欢
34
苏辙文论的价值及地位——兼论古代“文气”说
期刊
苏辙文论的价值及地位——兼论古代“文气”说李凯苏辙为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虽不如其兄苏轼那样丰富全面,但散见于苏辙文集中的文艺思想仍是很丰富和富有特色的。以“养气”说为核心,苏辙的文艺思想涉及到了文学与生活、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
李凯[1]
收藏
喜欢
34
诗人例穷苦 天意遣奔逃——苏轼南贬入粤路线图考论
期刊
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三日,苏轼在知定州任上接到谪贬英州令,立即启程南下赴英州,途中朝廷数改谪令,最后改贬宁远节度使惠州安置。苏轼经过六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绍圣元年十月二日,到达惠州。苏轼沿途所历,每发为吟咏,留下不少诗文,真实昭示出其南迁路线图和其随缘自适、不以忧戚为怀的心态。
杨子怡[1]
收藏
喜欢
34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