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柳宗元在柳州修孔庙是件大事
期刊
韩愈《柳州罗池庙碑》概述柳宗元在柳州的善政时,特别提到“大修孔子庙”,因为这是古代柳州的一件历史性大事。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令天下郡县立孔庙,四时致祭,从此各地有了孔庙。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权威——儒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来了。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时期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对儒学如此推崇,决非偶然。孔子创立的儒学,经千年而成为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它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
戴义开
收藏
喜欢
39
“乌台诗案”何以在湖州爆发
报纸
余方德“乌台”即御史台,在宋朝京师(即开封)东澄街,是大宋王朝关押犯罪官员的地方:御史台,因为松柏遮阳蔽日,乌鸦成群啼叫,人们又称“乌台”。“乌台诗案”的主人是苏东坡,而“诗案”却发生在苏东坡湖州任上,奇也怪也?历史到了今天,诸多档案、宋人笔记都公开了,再来梳理“乌台诗案”,似乎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清晰了。时机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受皇帝宋神宗的重用,苏轼由徐州任上移知湖州,任职全称是:“(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我们还是俗称他为知州或太守吧。苏轼于元丰二年四月二十日抵达湖州仕所。湖州风俗阜安,山水清远,通判杭州时,苏轼曾到这里考察堤岸工程,如今重来,倍感亲切。卸下行囊,他便兴致勃勃地乘上软轿或舟船绕城漫,游为这“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晚入飞英寺……》)的好山好水所沉醉。新的环境,新的开始,苏轼的心里也酝酿着许许多多新的计划。就像在杭州、密州、徐州一样,他将为湖州的百姓办一些实事,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的政治打击会彻底打碎他的这些美好愿望。元丰政局与熙宁年间已经大不相同,当年在朝中如火如荼地论战的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核心人物,如今都已不在其位。王安石于3年前第二次罢相后退居江宁,号称“传法沙门”的韩绛和“护法沙门”的吕惠卿,也在三四年前罢相、罢执政;韩琦、欧阳修、吕诲去世多时;富弼退休,司马光闭门著书,不问政事。但是朝中人事纠纷却丝毫不见缓解平息,相反地日见激烈,斗争的焦点显然不再是变法问题,而纯粹是官场上的倾轧。因为,就两位丞相而言,吴充在变法问题上基本持中立态度,而王珪则是著名的“三旨”相公:请圣旨、得圣旨、传圣旨,毫无政见可言。善和稀泥的王珪虽无政治才干,却不乏政客的手腕——从熙宁到元丰,朝政起伏跌宕,朝臣更替有如走马灯,唯独他一帆风顺,始终不倒。王珪为人为相,嫉贤妒能,不能容忍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与几位亲信权御史中丞(御史台代理长官)李定、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御史舒?等人结成攻守同盟,随时关注,以防有不合他们心意的人出头。王珪亦好,李定亦好,他们借助王安石新法上台,虽为“新进”,资历、才能都压不住台。因此终日惴惴不安,深恐神宗在无人可用时,转而起用在野的反变法人士。威胁他们地位的首先是司马光,反变法派的领袖,深受反变法派和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拥戴,可他深居洛阳,一门心思著书。直接构成对他们政权威胁的,却是“新星”一般的反变法派二号人物苏轼。苏轼自嘉祐二年进士考试名震京师以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获得朝廷重用,但他在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卓越才华以及广博的学识、无与伦比的性格魅力,在士林的声望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近五六年更是如日中天,声名远播。正如当年欧阳修所预言的:“他日必将独步文坛”,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妇孺皆知的人物。神宗平日最喜读苏轼的文章,每当得到一篇苏轼的文章,他总是一读再读、爱不释手。宫中嫔妃都已知道神宗这一癖好,所以只要见他用餐时忽然停下筷子聚精会神地阅读,不用打听,她们就会说:“噢,一定又是苏轼的文章。”有时候,读着读着,神宗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称叹:“奇才!奇才!”临朝听政时也常常向身边近臣夸赞苏轼,令一般嫉贤妒能的小人颇感不快。当然,如果仅有文名尚不足以构成太大的威胁,偏偏苏轼连续三任地方官都政绩斐然,深得百姓拥戴。尤其是徐州任上,在抗击洪水中苏轼临危不惧,当机立断,身先士卒,指挥无误,表现出一般地方官所罕有的才干和品质。神宗皇帝亲手下诏称赞说:“民人保居,城郭增固,徒得汝以安。”此后又拨款修堤,颇有器重之意。而且,听说苏轼离开徐州时,百姓痛哭流涕,遮道拦马,追送数十里,神宗为了奖励他,竟将江南交通便利、富裕出名的湖州委任给他,而且又一次提起宋仁宗“苏轼兄弟是宰相之才”一语,朝廷正传说他将入“翰林”之事:如果他在湖州任上再做出新政绩,宋神宗肯定要起用他,所有这些消息都令王珪、李定等变法派不由得妒火中烧,嫉妒又恐慌……看来,苏东坡调湖州时机不对,对变法派“新进”们是一种刺激。《湖州谢上表》苏轼于元丰二年五月二十日到湖州任,按例,进谢上表,而由于苏东坡生性放达,不喜欢掩饰自己,他在给皇上《湖州谢上表》中又一次刺激了朝廷这帮人物。因而《湖州谢上表》便成了“乌台诗案”之导火索。全文不长——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悚惶激切之至。这份《湖州谢上表》像以往的每一份表章一样,在邸报(朝廷官报)上发表,供群臣传阅。其中有几行字令王珪、李定等人觉得特别刺眼,同时又特别适合大做文章:他说湖州名邦“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岂不是以得湖州自豪?!交通便利、物阜民安,这么好的州地,“优贤”之才随意治理,便能做出政绩。“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岂不是正言若反,自我表彰?“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岂不是大摆老资格,提醒苏东坡先帝之“双相”之才,向朝廷邀功请赏?最气人的是“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一词从熙宁以来已成为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的代名词,苏轼公然以这样带污辱性的词语指称现朝廷百官,还自诩“老不生事”,难道朝中的人都在惹是生非?读着苏轼的谢上表,一帮小人且怒且喜,于是,再三酝酿,一个周密的围剿计划,便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出笼了。“小人们”的“厉害”查史志,看东坡全集,再阅宋人笔记,方知“乌台诗案”始作俑者,竟是湖州德清人沈括。沈括,自称钱塘(今杭州)人,德清史志说其出生武康,或祖籍德清武康,各种版本县志均记载着他。这与他才能卓越而早年甚不得意有极大的关系。沈括家贫,迟至三十一岁才中进士,自入仕途,即被冠盖荣华所眩惑,使他热中利禄,竭力营谋进用。熙宁之初,王安石变法,沈括也曾参与过三司条例司的工作,当时,安石权势正盛,沈括有心依附,竭力拥护新法,安石初亦相当器重他的才能,但是不久就看穿了他的人品,保甲法将行时,神宗有意委任沈括专主其事,而安石对曰:“沈括壬(小)人,不可亲近。”熙宁六年,沈括才开始得意起来,先是入馆阁,为集贤校理,奉诏详定三司令束力,继复被派为两浙路察访使,口衔天宪,出为钦差大臣了。陛辞请训时,神宗面谕中,有道:“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沈括到了杭州,与苏轼交往论旧,非常热络,将去,要求苏轼手录近诗一通,留为纪念,这也是朋友间的常事,苏轼也不疑有他,就抄写一份送他。其实,沈括心里非常嫉妒苏轼,神宗请他代看苏轼的殿谕,对他是一个强烈的刺激,而他又知道安石甚恶苏轼,所以回京后,除出极口赞扬青苗、助役诸法,绝无不便于民之外,随即将苏轼的近诗编刻成钱塘诗集,逐首加以笺注,附在察访报告里,签贴进呈,告他“词皆讪怼”。神宗置之不问,但是满朝的人,都已知道有此一事,自然有人告诉苏轼,苏轼认为这种捕风捉影的忌谤之言,英明的皇上,不会信他,并不放在心上。这出把戏,经过五六年,一直没事,不料元丰二年,李定、舒?等人媒孽诬害,所用的手段,就完全是从沈括学的。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中提到:“向者曾经臣僚缴进,陛下置而不问。”指的就是他,所以说,乌台诗狱案的始作俑者,实是半为钱塘、半为湖人的沈括。(见王文洪《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六月二十七日,何止臣首先发难,上章弹劾,并附上当时流行的一卷本苏轼钱塘诗集一册作为罪证。奏章引文摘句,妄加分析,指责苏轼谢上表“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说“一有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喜动颜色”。而且,“轼所为讥讽文字传于人者甚众,今独取镂板(印刷)而鬻于市者进呈”。要求对苏轼“大明刑赏,以示天下”。何正臣,在宋史上找不到他为何要弹劾苏东坡的动机。翻看宋史笔记、特别是桂园著《苏东坡官场笔记》才知道:他调御史台之前,任的就是密州知州,在任上他推广新法,报喜不报忧,致州政风败坏、蝗灾连年、强盗横行、民众极苦。而苏东坡知密州,恰好是接他的任,对密州的苦与穷,特别是新法的流弊、方田均税之患、役法和盐法之祸,水利失修、民间盗行之事一一上报告了朝廷,无形中揭露了何正臣治理密州的“真相”,使何难以升迁。这使何对苏恨从心起,现在王珪、李定等人要整苏东坡,他便感到“报仇”的时机来了,带头上书弹劾,指责“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苏氏“归咎新法”之事。七月二日,舒?接着进奏,这可是个厉害小人,他语言刻薄,为了激怒神宗,他开头一段正与何正臣相呼应。接下来,则煞费苦心地选取一组可以附会为“谤讪君上”的排比文字,以刺激皇帝:陛下为救济贫困贷款于民,苏轼讥之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为推行新法令百官学习法令,苏轼则讥之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陛下为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苏轼则讥之为“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为增加国家收入实行官盐专卖,苏轼则讥之为“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是,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小则镂板,大则刻石,传播中外,自以为能。……可谓大不恭矣,虽万死不足以谢圣时!”最后强烈主张将苏轼交付有关部门,严加惩处,“以戒天下之为人臣子者”。舒?,字信道,慈溪人,治平二年进士,初为县尉,坐手杀人罪,已被停废多年,张商英为御史,言其才可用,始得改官。舒?得张商英的推荐,始从废籍中钻出头来,重入仕途,办了苏轼诗狱案后,他就得意起来,接了张璪知谏院的后任。其时,商英为中书检正,给他写了一封信,并将他的女婿王沩的课业,送请察看,总不外是私人之间请托的小事,谁知他翻脸无情,立即上章举发,曰:“商英官居宰属,而臣职在言路,事涉干请,不敢隐默,将各件缴进。”商英因此降为馆阁校勘,贬监江宁酒税小官。舒?之为不折不扣的小人,其为士大夫所不齿,非仅苏轼一案。紧接着是权御史中丞李定的压轴戏,七月三日上剳言苏轼有可废之罪四,略曰:“知湖州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有可废之罪四。昔者尧不诛四凶,至舜则流放窜殛之,盖其恶始见于天下也。轼先腾沮毁之论,陛下犹置之不问,容其改过,轼怙终不悔,其恶已著,一也。古人有言曰,教而不从,然后诛之,盖吾之所以俟之者尽,然后戮辱随焉。陛下所以俟轼者,可谓尽矣,而狂悖之语日闻,二也。轼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所谓言伪而辨;当官侮慢不循陛下之法,操心顽愎不服陛下之化,所谓行伪而对;先王之法所当首诛,三也。刑故无小,盖知而故为,与夫不知而为者异也。轼读史传,非不知事君有礼,讪上有诛,而肆共愤心,公为诋訾,而又应制举对策,即已有厌弊更法之意,及陛下修明政事,怨不用已,遂一切毁之,以为非是,四也。罪有四可废,而尚容于职位,伤教乱俗,莫甚于此”。伏望断自天衷,特行典宪。李定这件札子,句句紧扣着苏轼怨望和谤讪的对象,都对皇帝陛下,极富挑拨性,神宗当时也不免被激怒了,他尚不明这是“围剿”阴谋,只想勘问一个明白,遂下旨道:“送御史台根勘闻奏。”李定,是王安石一手所提拔出来的新政派,初欲引为谏官,被中书舍人封还词头,后又被人检举不服生母仇氏之丧,台谏给舍,纷纷论其不孝,司马光诋之为“禽兽不如”,成了反对变法派攻击变法“新进”的“靶子”。不管怎么说,谏官们或者说“小人们”终于让皇帝气愤起来,杀鸡儆猴,打击反变法派、以诗论罪的“乌台诗案”就在苏东坡的湖州任上爆发了。
收藏
喜欢
39
循荷漫步 打卡消暑
报纸
雅女荷园——远山含黛闻荷香。唐洪摄广桥村——映日荷花碧连天。本报记者梁昊摄□曹霞本报记者梁昊一缕荷香入夏来,又到了每年赏荷的季节。苏轼曾写下《荷花媚》,吟诵碧叶连天、荷开满池的美景:“霞苞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彼时,在东坡先生的笔下,荷花千娇百媚;而此时,在眉山广袤的土地上,粉黛荷花开得正盛。三苏祠瑞莲池相传苏洵于家中荷塘种莲,并蒂莲开时,眉州就常有学子考中进士。并蒂莲花便成为一种祥瑞的征兆和科甲的象征。明代眉州牧许仁赞曰:“可人千载尚留芳,故宅池中并蒂香。莫讶为祥兆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如今,在苏洵故乡的祠堂,也有这样一池荷花。今夏雨水连绵不断,于雨中赏荷更别有一番风味。雨中的荷花,花瓣娇艳欲滴,叶面玉珠滚滚。雨送清风来,荷香满祠堂。不仅是雨荷,雨里的三苏祠也褪去了浮尘,没了知了的聒噪,石板上的苔草更加青绿。三五游人静静游览,烦躁的心灵被周遭静谧安抚得波澜不兴。地址:东坡区三苏祠。白马龚村白马龚村的荷花品种不少,荷香飘动,蜻蜓水上嬉戏。荷花素净,配上古朴雅致的建筑。青砖淡瓦,碧波绿叶,漫步在白马龚村的莲花池畔,呼吸着带有荷花清甜的空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文人笔下的荷塘美景,便是当下龚村荷塘的最真实写照。地址:东坡区白马镇龚村。彭山寿星谷寿星谷总面积为6.7平方公里。谷里满池塘碧绿的荷叶、粉白多姿的荷花,拂去人们心中的燥热和焦急。盛夏时节,踏进寿星谷薄雾弥漫的荷花丛中赏荷、闻香,体验慢节奏的舒适生活,享受悠然的午后时光。徜徉在这片花海世界,一见倾心,再未忘记。地址:彭山区锦江乡联络村雅女荷园雅女荷园位于洪雅县花溪镇黄龙村,素有“雅女发祥地”之美称。一年一度的荷花旅游节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这里静观荷花,放松身心,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澄清的湖水倒映着无垠蓝天、悠悠白云,衬托着荷花婀娜的姿态。一阵风吹过,仿佛水面上有许多精灵在舞动,似一张寄给远方友人的明信片。地址:洪雅县花溪镇黄龙村仁寿广桥村每当盛夏,仁寿县满井镇广桥村的池塘里,就呈现满池荷叶撑绿伞的热闹场景。一朵朵荷花娇美开放,遗世而独立;一片片荷叶缱绻铺展,慵懒而惬意。荷花的美,在于花朵盛开的瞬间,在于那一片片带着韵味的花瓣,也在于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行走在荷塘旁,鼻腔里溢满淡淡的清香。荷香飘动,引来蜜蜂、蜻蜓盘旋驻足。荷塘与田埂相连,不禁让人想起小时候,顶着一片荷叶满田野奔跑的童趣。临走前,带走一片鲜嫩的荷叶,放入晚上的粥中,找回小时候的味道。地址:仁寿县满井镇广桥村荷花种植基地
梁昊
收藏
喜欢
39
论汪师韩的苏诗选评
期刊
王友胜[1]
收藏
喜欢
39
嘉庆时期《诗经》文献研究
学术论文
嘉庆时期,清代的集权专制统治开始松动,经过康乾盛世的滋润,此时的学术思想进入了非常活跃且渐趋平稳的时代。学者们不再迷信某个权威的人物或作品,而是开始从多个角度、多个领域进行开拓,学术队伍的不整齐也造就了万千的气象。正所谓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此时的学术氛围虽然不能称为绚丽辉煌,却也是匠心独运,带有更加浓厚的人文气息。 《诗经》学研究在晚明时期就扎下了稳固的根基,至清初,汉、宋两家不断的斗争和渗透,从中产生的汉宋兼采的倾向。到了嘉庆一朝,汉、宋两家基本呈平衡的态势,考据学派异军突起,忘我地吸收着汉、宋两派给予的营养,疯狂地生长着,成就了名噪一时的“乾嘉学派”,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辉煌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第一章概述了清代中晚期至嘉庆前《诗经》学研究的概况,分析了嘉庆前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特点,总结了清初至乾隆时期《诗经》学的研究状况,介绍了嘉庆朝《诗经》文献研究的背景。之后,笔者将嘉庆朝的《诗经》文献分为传说类研究、文字音韵类研究、博物类研究、三家《诗》研究四类,分别论述。第二章以焦循《毛诗补疏》、郝懿行《诗问》和林伯桐《毛诗通考》论述了嘉庆朝《诗经》传说类研究的成就及特点,即汉学复归并开始演变,汉、宋两家的界限消融,独具创新的观点出现,汉宋兼采的局面形成。第三章以李富孙《诗经异文释》和苗夔《毛诗呁订》两部书为例阐释了嘉庆朝《诗经》文字音韵类研究的概况,即文字训诂类的研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和工具,音韵类研究也开始成熟。第四章以焦循《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洪亮吉《毛诗天文考》、李超孙《诗氏族考》三部作品为例,概况了诗经博物类研究的特点,其中又分名物研究、天文研究、人物氏族研究三部分。第五章以冯登府《三家诗遗说》和阮元《三家诗补遗》两部作品为例,描述了嘉庆朝三家《诗》研究的概况,即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弥补空白,且阐发出了三家《诗》独特的审美价值。
高婷婷
收藏
喜欢
39
“呵呵”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期刊
有网友撰文,声称网络流行语"呵呵"最早起源于苏东坡,并举出三通书信为证。其一,《与鲜于子骏》:"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其二,《与文与可》:"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其三,《与陈季常》:"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但翻阅史书,便会发现"呵呵"一词的发明权并不属于苏东坡。
佚名
收藏
喜欢
39
陈衍《石遗室论文》论宋代古文
期刊
一、陈衍及其著述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清文宗咸丰六年,卒于民国二十六年,年八十二岁。
王基伦[1]
收藏
喜欢
39
宋朝人的吃喝
期刊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辞。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圆球形的东西,有点像外面滚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其余的看不清是什么。苏东坡是个有名的馋人,但他爱吃的好像只是猪肉。他称赞“黄州好猪肉”,但还是“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他爱吃猪头,也不过是煮得稀烂,最后浇一勺杏酪。——杏酪想必是酸里咕叽的,可以解腻。有人“忽出新意”以山羊肉为玉糁羹,他觉得好吃得不得了。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大概只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糊罢了。当然,想象起来也不难吃。
汪曾祺[1]
收藏
喜欢
39
天目、禅茶与侘寂——中国陶瓷对日本的跨文化影响
期刊
天目作为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粉茶流行时期的重要茶盏釉色,随禅茶的发展和佛教天台宗对日本佛教的影响,随佛教文化由日本僧人一起携带进入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的茶道文化和审美,成为历代统治者和茶人心目中最珍贵的茶器之一,是日本茶道中侘寂美学的物化表达,在日本的朝代更替中传承着禅茶的精神。
周璇[1]
收藏
喜欢
39
谈祖应和他的《苏子语典》
报纸
本报记者刘富中坐在对面的谈祖应先生,鹤发童颜,满面春风,举止亲切、随和、儒雅、慈祥。尽管他已岁届76高龄,在岁月和年轮的沧桑里,却尽显文化学者一种独有的精、气、神。透过他那藏着一双炭火似地在默默燃烧着的智慧双眼,读着、读着,就读到了许多的精彩和传奇,就如同他最近编著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8月下旬出版的《苏子语典》。一如果说《论语》是儒家之典籍,《老子》是道家之典章,《三藏》是释家之典制,《六祖坛经》是禅宗之典常,《朱子语类》是理学之典要,《苏轼全集》是融铸儒释道禅智慧之典库,而谈先生的《苏子语典》则是于“苏海”探骊得珠之汇编集锦。《苏子语典》“自序”说,苏东坡,是北宋文坛仰之北斗的文化巨人,诗词文书画兼善的奇才巨匠,融铸儒释道禅于一炉的伟大经学家、思想家。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人类以公元纪年以来的第二个“千年英雄”,全世界12人当选,苏轼是中国唯一入选者。海外学者喻苏东坡为中国历史上地位仅次于孔子的文人。谈先生认为,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大彻大悟,宦海沉浮,悲壮辉煌。他达则为帝王之师,穷则为识字农夫,极富传奇色彩。其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深邃的精神内涵,是一部浩瀚无垠的百科全书,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宝贵文化遗产。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表示,苏东坡“思想对于国人生命灵性的启沃,盖不在孟轲、庄周之下,而恐远在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哲学巨匠之上”。“文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旁搜远绍的《苏子语典》,以中华书局的6册《苏轼文集》、8册《苏轼诗集》和语文出版社的20册《三苏全书》为底本,以河北人民出版社的20册《苏轼全集校注》、北京燕山出版社的6册《苏东坡全集》为引证,从苏东坡先生的诗文中精选1200余条章句,剖章析句,咀嚼文义。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苏子语典》从受众出发,指向人生,关注人事,关照历史,联系现实的原则选文。这部上、中、下3册共9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分为修身、博学、民本、清廉、吏治、宦游、自省、解脱、明辨、心性、躬行、武备、文艺、禅修、膳食、养生等16大专题,采用注释、今译、解析、导读等方式予以阐释,并对所引章句的时代背景、语意来源、作者立意、给今人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解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先生读《苏子语典》后表示,“手持此卷,即可观照苏东坡这位百科全书式文化巨匠的大貌。”于是,他欣然为此书作序。被誉为“一位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文化巨匠之思想精粹”的《苏子语典》,融阅读性、审美性、学术性、收藏性于一炉,是苏学研究者的精华文萃,慕苏铭志者的人生导师,成功者的智慧锦囊,挫折者的醒世箴言。她的出版发行,堪称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件幸事、喜事、盛事。二在谈先生家的客厅里,六轴条屏草书《前赤壁赋》,占据了满满一面墙壁。谈先生的书房,名曰“弄闲斋”,靠着墙壁的全是书柜,有经、史、子、集,有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成功学等书籍,还有苏学研究的传、记、论及珍贵史料。从每本书中夹带的书签可以看出,谈先生对阅读的热爱和严谨。书桌上“闲”放着2尺多高的《苏子语典》手稿,谈先生“闲”么?1959年7月从黄冈师范学校毕业后,谈先生先在一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后在黄州区任编导、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一直致力于苏东坡文化研究。谈先生在职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海南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台湾一家出版社等出版过他的多部书稿。他曾是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其著作被学院作为教学丛书。2000年退休后,谈先生应邀到全国20多个省市讲学13年,其授课内容为国学、管理、美育、苏学等。2010年,他忝居黄州东坡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之位;2014年,他又叨据大型综合性人文杂志《文峰黄州》主编。这些经历,为其理论研究及编撰《苏子语典》奠定了坚实基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的这句哲言,正好表达了谈先生对苏东坡卓越的文学艺术才情、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洁的人格魅力的仰慕和尊崇。在撰写《苏子语典》的过程中,他贪婪地倘徉在“苏海”游学的惊喜和愉悦之中,领悟了苏东坡通达古今、奇才异能、孤特自立、光明磊落的绝代风采。有道是“书卷多情似故人”,谈先生仿佛看到了苏东坡在儋州讲学明道,亲授弟子姜唐佐的身影,不由陶醉,不禁感动。正是这种陶醉和感动,他内心勃发一种冲动:苏东坡关于修身、博学、民本、清廉、吏治、自省、躬行、文艺等神妙独到的思想精髓和文化人格,对当代人修身养性、顿悟智慧,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于是,他有了一种使命感:将自己的学习感悟向社会推介,与大众分享,为传播苏学做点普及工作。于是,《苏子语典》课题摆上了他的书案。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而不求侥幸之福也。”苏东坡先生有言:“求速成之功,而倦于迟久”,“其终将不胜弊”。为撰写《苏子语典》,谈先生着实做了一番功课。他花了4年多时间,三遍粗读、选读、重点深度阅读《苏轼全集》,写下5万余字笔记。从2010年起,他在《人文科学》《苏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科技人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黄冈职业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苏学论文16篇。从2010年起,他应邀到本市党校、机关、高校等单位举办东坡文化讲座。201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0余万字的《苏东坡传奇》,充实到《荆楚文坛作家文库》。正是这一系列的阅读、研习、讲座的逐步积累,才有了厚积薄发的《苏子语典》。三“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是很多人的退休养老生活。而文化学者谈祖应先生却笔耕不辍,用《苏子语典》等作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豪迈与志气,见证他的风骨和睿智。“苏轼是艺术大师,语言大师,也是生活大师,智慧大师。在苦难的历程中,在炼狱的生活中,在不懈的抗争中,在执着的追求中,他感悟人生,参透人生,为此,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生哲学,积累了丰富的人生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巨量的思想遗产和精神财富”。武汉大学中文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兆鹏说。因此,他也欣然为《苏子语典》写序。“苏轼翰墨雄视百代,东坡诗文天地奇观,儒释道禅融铸成典,千载微言万世垂教”,这是谈先生对苏东坡的评价。所以王兆鹏认为:“由于苏轼的著述量太大,普通的读者要全面学习、了解、汲取苏轼的精神和智慧相当不易。谈祖应先生别具创意地编撰《苏子语典》,将苏轼的人生格言、道德警句、思想精华分类编排,便于阅读,便于欣赏,便于引用,便于践行。其分类得当适用,注释简明扼要,解析深入浅出,堪称苏学的人生大全、智慧宝典,对当今读者的为学、为人、为官、为文都有启示和教益。”其实,谈先生在老伴谢芳轩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与照料下,以年逾古稀之身,用六度寒暑时光,参照70余类参考文献,编著《苏子语典》,是给人们以启示和教益的另一种“人生宝典”啊!千百年来,无论是智者贤人,抑或是黎民百姓,都将自己的智慧赋予精炼而深刻的语言文字。从修身养性到治国安邦,从日常琐事到天文地理,从俗谚俚语到诗词歌赋,无不体现着中华古人的聪敏与睿智。《苏子语典》是苏轼诗文中的精华,名著中的名言警句。把这些形象鲜活、言简意赅、历经千年沉淀却盛传不衰的语言文字,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现于读者面前,或音韵优美,或意味深长,或幽默风趣,或哲理深刻,使人在了解苏东坡的伟大人生、享受东坡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修养。谈先生功莫大蔫!“这部智慧宝典,可以从头到尾精读,也可以随意翻阅几则。闲暇时,你可以泡上一杯清茶,正襟危坐,细细品味,能点燃你智慧的火花。忙碌时,根据需要或随兴选读几段,也会让你灵光闪现。”王兆鹏说,“我既为谈先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而高兴,也为苏学有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而喜悦。圣人孔子的思想因为有了语录体著作《论语》而代代相传,巨人苏子的思想智慧也将会因为这部汇聚其名言隽句的《苏子语典》而弘扬光大。《论语》不朽,《苏子语典》亦将不朽!”
收藏
喜欢
3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