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傅奕本《老子》勘误
学术论文
《老子》是中国最古的哲学典籍之一,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并广泛流传到国外,直至今日仍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称赞。《老子》传世本很多,有三百多种。王弼本、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是其中流行最广的版本。 唐傅奕校定的古本是在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所得。同其他版本比较,傅奕本保存了较多的古句、古语、古字。傅奕本有许多优点,但因其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这些旧本本身就存在不少讹误,且傅奕本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改动的地方也很多,存在讹文、衍文、脱文、倒置的情况,且有些篇次及文章内容也非《老子》原貌。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这两种版本较多地保存了汉初《老子》的原貌,对订正今本的讹误有很大价值。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简《老子》甲、乙、丙本,这三种版本最古老,且埋藏在地下,未经后人窜改,为我们订正今本的谬误提供了最原始的证据。 校定《老子》者多家,如罗振玉、马叙伦、高亨、蒋锡昌、朱谦之等,但他们所依据的版本并非竹简本、帛书本,因此校勘后仍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本文以楚简甲、乙、丙本和帛书甲、乙本为主校本,同时参照其他版本,主要运用他校法和本校法,对傅奕本中的若干字句提出校勘意见。经校勘,发现讹文237个,衍文346个,脱文104个,避讳改字51个,误倒17处,错简6处。
李世芳
收藏
喜欢
54
论李白巴蜀诗与唐宋诗歌演化
期刊
李白巴蜀诗总43题52首,其可粗分为青少年蜀中生活诗、出川后写到巴蜀的诗、流放夜郎至三峡及遇赦回棹诗三阶段,题材上可粗分为政治抒情、抒怀访道、写景咏物、交游赠别、爱情五大类型。李白巴蜀诗内容、题材、风格、体裁皆有自身演变发展轨迹可寻,李白巴蜀诗变原因有三:崇仙尚道、兼具儒学信仰所致;个人不幸的经历遭遇使然;自身写诗能力提高的结果。李白巴蜀诗不仅对其自身思想、性格的形成,及其一生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对唐宋诗的演变发展多有贡献。
申东城[1]
收藏
喜欢
54
庄子的生态智慧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迪
会议论文
分析了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物无贵贱”的理念以及“道法自然”的理念,运用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坚持“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的发展,始终本着尊重、平等、包容的心态,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物链的平衡稳定,现实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发展。研究自然,探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怀有自然而然,不可造作,返璞归真的心态,积极探求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规律不可创造,更不可更改,人类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必须适应规律,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为人类发展服务,更好地把握和利用规律。
刘俊利
收藏
喜欢
54
忘却成都来十载, 因君未免思量。
报纸
《临江仙·送王缄》宋·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昨日,“我爱成都·成都诗词大会”大型城市公益活动进入了第四天,评选“最美成都诗词”子活动持续火爆,共有超过12万人参与投票。截至昨日17:00,暂时获得第一的是宋代四川大文豪苏轼所作的《临江仙·送王缄》,而诗圣杜甫继续“霸屏”,第二和第三的诗篇都和杜甫有关,分别是唐代诗人雍陶的《经杜甫旧宅》和杜甫的《蜀相》。除了投票持续火爆之外,一位80多岁的老读者还专门写来一首诗,盛赞“诗词大会开春花,成都处处尽朝晖。”暂时获得第一的《临江仙·送王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所作,文中,苏轼对送别的惆怅、悼亡妻的悲伤、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文中的王缄正是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苏轼担任钱塘太守时,王缄来看望他,正好是苏轼亡妻王弗逝世10年,看到妻弟,苏轼的悲伤涌上心头,这才有了这首词。中国苏轼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苏学专家周裕锴表示,词的开头“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中的“成都”,是泛指苏东坡的家乡四川,因为王弗和苏轼都是四川人,他思念两人婚后的生活。王弗和苏东坡都是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十六岁即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卒,年方27。所余一子苏迈,年仅6岁。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理,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说略微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东坡逸事》中有王弗幕后听言的故事,说苏轼和朋友会,王弗幕后听言,以品来人的心品,再诉之于东坡,以定往来之度,可见王弗人品之高尚。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卒于京师开封,葬于眉州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君与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轼于君亡次年悲痛作铭,题曰‘亡妻王氏墓志铭’”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词中寻找历史上的成都不少人喜欢成都的美景和美食,这些美景和味蕾的享受其实也可以在吟诵了千百年的诗歌中寻到痕迹。唐代张籍看到“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李白登散花楼看到“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陆游则有“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冯家吉也有“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的麻辣鲜香。从诗文的角度去看成都,你会发现游走在哪里,都能和古人有灵犀相通之感,在晴空万里,抬头就能看到雪山时,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下就从唐代冲到你的面前;“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假如是路过驷马桥,会记得唐人岑参写过“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他似乎听到了司马相如“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的回音……“自古词人多入蜀”,以诗人杜甫、陆游、初唐四杰等为代表的文士们,也是“细雨骑驴入剑门”。诗圣杜甫曾流寓全国,陆游也曾在各地为官,最早为他们建祠并长期维护、敬祀不断的,只有四川,以至于成都的杜甫草堂以及其中的工部祠至今仍是全国纪念杜甫的中心。而崇州的陆游旧居以及其中的陆游祠乃是今天全国唯一的陆游纪念地。八旬读者为诗词大会写诗“美丽蓉城座平原,川西坝上芙蓉开。诗词大会推百首,诗意醉人动心魂。激情投奔诗词票,首首诗词美如画。赞美成都各抒情,诗人感情最最真。古诗根深蒂固传,杜甫草堂为最多。文人墨客挥豪笔,赞美绝句诗成堆。诗像珍珠多光彩,诗像鲜花多芬芳。诗词大会开春花,成都处处尽朝晖。”这是一位笔名叫天上星的读者给“成都诗词大会”写来的小诗。这位叫天上星的作者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她已经80岁了,从小就喜欢诗歌。在从成都商报看到成都诗词大会的报道后,感觉十分有意义,便提笔刷刷点点写下了这几句诗歌,以作纪念。她表示,历朝历代描写成都的诗词很多,精品不断,这些诗歌提升了成都的文化形象。“我眼不花耳不鸣,还会用微博微信发电子邮件。”这位老人家说,她还专门用手机给“十首最美成都诗词”投票,“我最喜欢的就是李白的《登锦城散花楼》,虽然当年的散花楼不在了,但这些美景却永远留在诗句中,让后人去回味。”成都商报记者邱峻峰成都诗词大会名家点评雷平阳(鲁迅文学奖得主、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最喜爱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客至》这些年,著名诗人雷平阳几乎包揽了鲁迅文学奖等中国所有的诗歌大奖。鲜为人知的是,写新诗的雷平阳也是一个古诗词爱好者。“从个人喜爱诗歌来说,我不喜欢大而不当的抒情,更推崇杜甫那样言之有物的诗歌。”昨日,谈到正在举办的“成都诗词大会”,雷平阳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举办“成都诗词大会”,不仅能让老百姓发现古诗词的美,也能发现这个城市的美。“学习古诗词,这是一种必然的生活态度。不论是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还是成都举办的诗词大会,能让大众读者重新认真地了解诗歌之美,接触诗歌的精神,这无疑是功德无量的事情。”雷平阳说,如此学习优美的古代诗词,当代诗人更有责任在学习古诗之后产生新的优秀诗歌。“单就古诗词而言,我最推崇的就是杜甫诗歌。曾经初学写诗,我甚至手抄了大量的杜甫诗篇,包括杜甫在成都时期创作的200多首诗歌。为什么杜甫的诗歌流传千年依然脍炙人口?简单地说,杜甫的诗歌及物。比如他在草堂茅屋创作的大量涉及花、鸭、鸥等实物的诗篇,不仅仅有生活情趣,而且言之有物,有感而发,激荡人心。我最喜爱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虽然杜甫写的是成都的一个局部,或者一个细节,但可以说是客观现实与诗人共同完成了一首诗歌创作。我特别喜欢杜甫写的那些表现草堂周边农家生活的诗篇,因为它们特别有生命力。”雷平阳告诉成都商报记者,除了《客至》,他还喜爱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在雷平阳看来,杜甫写自己从浣花溪的草堂到城区路途中所见到的景物,这样的古诗词才真正彰显了成都的魅力。成都商报记者邱峻峰成都诗词大会明星推荐王铮亮(川籍著名音乐人、《时间都去哪儿了》演唱者)第一反应,肯定是《春夜喜雨》王铮亮最近的“时间”都到音乐剧《阿尔兹记忆的爱情》中去了,这部由韩红出品的音乐剧,不仅由王铮亮、谭维维、郁可唯、吉杰等川籍歌手担纲主演,还有金志文、黄绮珊等实力唱将鼎力加盟。虽然远在北京排练音乐剧,王铮亮非常清楚“成都诗词大会”的盛况,因为他不少亲朋好友都在关注这件事。“肯定是《春夜喜雨》,这首诗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问他选择哪一首最能代表成都的古诗词,“春夜喜雨”脱口而出。“诗写得很巴适,描写了杜甫在草堂居住时的光景。你晓得成都的春天都非常短暂,在这样美丽的春天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最适合一家人出外踏青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王铮亮回忆儿童时代读到这首诗,只是单纯觉得很美。“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知道这是描写家乡的美丽,就更加自豪。尤其是每次读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时,都会将声调提高八度。”在王铮亮看来,整首作品的意境非常淡雅,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众所周知,王铮亮凭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被大家所熟悉、热爱。作为一名唱作歌手,有没有想过将如此优美的古诗词谱上曲演唱出来?“不瞒你说,我还是有过这样的想法。因为描写成都的古诗词太多,《春夜喜雨》《绝句》《荆门浮舟望蜀江》《蜀相》《登锦城散花楼》都是非常棒的作品。但古诗词自带韵味,很难用歌曲的方式去演唱。我总是担心自己谱出来的曲,会影响这首诗词本来的韵味。所以现在还在摸索当中,希望能够创作出展现咱们成都美好一面的歌曲。”成都商报记者任宏伟十大最美成都诗词排名排名票数诗词名称作者122923【临江仙·送王缄】宋·苏轼222084【经杜甫旧宅】唐·雍陶321607【蜀相】唐·杜甫420939【咏法藏寺】清·李调元520466【春夜喜雨】唐·杜甫620371【万里桥】唐·岑参719909【荆门浮舟望蜀江】唐·李白819817【梅花绝句】宋·陆游919695【绝句】唐·杜甫1019646【登楼】唐·杜甫(截至昨日17:00得票排名)100首成都最美诗词出炉请你为最爱的十首诗投票投票时间:2月27日—3月5日三种投票方式:关注“成都商报”官方微信,在子菜单“诗词大会”栏目中投票,每位微信用户每日可投10首,只要投满10首,就有机会获得“成都商报”官方微信送出的现金红包。每天上万元红包送出,快来抢!进入成都商报官方微博,在置顶的微博中点开链接投票。进入成都商报客户端“活动广场”,在“我爱成都·成都诗词大会”专栏中投票。
收藏
喜欢
54
《读书杂志·汉书杂志》与其他辞书比较互释两则
期刊
通过对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杂志》部分相关注释与现代大型辞书的相关解释进行比较分析,本人发现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阐释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其中含义有正确的理解。
蒋腾[1]
收藏
喜欢
54
论李白诗的女性形象
学术论文
文学作品中历来不乏对女性以及女性处境的书写,尤其是李白诗中的女性形象,自宋以来就多为文学家们所关注。本论题主要运用了文献文学研究法、统计法、比较法对李白诗中涉及女性形象的诗作进行研究。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而正文又分为四章。绪论对“女”字的意义变化进行诠释,梳理自唐之后李白诗中女性形象的一些观点及研究情况并从诗歌史中去梳理了典型的女性形象的内涵演变,并探讨这些女性形象的书写在诗歌中的成熟过程。正文从四个方面对李白诗歌的女性形象书写进行研究。首先据李白目前的生平研究成果,对李白诗中涉及女性形象的诗作进行编年。这里确定的作品编年除本自学界前辈詹锳先生、郁贤皓先生以及安旗先生之外,也有笔者自己的判断和理解。然后,据创作的数量,总结出李白诗中女性形象创作的三个高峰期。其次,是对李白诗中女性形象刻画的一个论述,从诗中女性形象的来源、分类及比较进行探讨。其次,更进一步总结李白诗中典型的女性形象特征,即专情、悲情的后妃;苦情、长情的离妇;豪情、任情的勇妇。最后,从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的来源、刻画、特征中思考这些形象的深层意蕴。诗人首先借助诗歌去反映女性生存的处境,并且诗人多关注这些女性形象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可以推测出诗人通过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曲折、含蓄地暗示盛世转衰的时局,表达自己不得志的苦闷,以及自始至终都想要实现理想的渴求与迫切。
高敏敏
收藏
喜欢
54
苏轼与润州相关的几则尺牍辨证
会议论文
苏轼尺牍是研究其人际关系的重要史料,苏轼与世居或者侨居润州的士人刁约(景纯)、王存、苏颂(苏坚、苏庠)、米芾、沈括、俞康直、蔡肇、瞿汝文、焦千之,与佛教界人士宝觉、园通、焦山长老、佛印等都有过或深或浅的交往,尺牍中留下了交往的印迹。但现有流行版本对其编年与人物对象存在不同看法。《与苏子容二首》之一编年存在分歧;《与园通禅师四首》的编年及其对象更是众说纷纭;《与胡郎仁修三首》之三与《与程正辅七十一首》之六十五,以及《答刁景纯二首》的人物对象也容易引起歧见。对其展开辨证,这对于苏轼的基础研究、对于镇江文化的研究都是有价值的。
喻世华
收藏
喜欢
54
武术运动在孔子中学的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会议论文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孔子中学武术运动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从孔子中学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入手进行调查,掌握现如今孔子中学武术课的发展趋势,对武术课在孔子中学中开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客观评价与分析孔子中学武术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孔子中学武术课的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学校领导对武术的重视;完善武术场地器材设施;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凌静园;周小勇;唐峰
收藏
喜欢
54
牢记殷殷嘱托 塑造坚定文化自信的“眉山载体”
报纸
三苏文化《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开展6月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物局主办,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正式开展。此次展览有什么内容和特点?当日,眉山日报APP发布《主题展今日开展》《中国有三苏丨看苏宅“五亩园”如何走出“三词客”与“四大家”》,带领大家多维度了解三苏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次展览以家教家风、家国情怀为切入点和聚焦点,以三苏祠本身作为展览依托,通过室内室外联动展示,为观众打造出一个表现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景观式展览。展览展厅面积共1500平方米,展品汇集了来自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的100余件(组)文物和展品,涵盖瓷器、陶器、石器、金银器、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古籍、碑帖等,辅之以雕塑、影片、互动装置等多媒体手段,凸显三苏父子家国情怀浸润古今的重要意义。围绕三苏的家国情怀,整个展览布局逻辑分明,层层递进,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引子,围绕“宋代”和“眉州”,作时代背景和乡风濡染的基础铺垫,讲述三苏家国情怀的外在基础;第二部分围绕“家”展开,分析三苏家国情怀的内在源头;第三部分从“家”扩大到“国”,以三人不同的人生经历提炼出相同的积极用世的儒者风范、穷达皆观照天下的气节操守、匡时济俗的淑世情怀;第四部分将“家”和“国”融合升华为“家国”,再次突出展览主旨,引发观众思考,延伸展览余韵。据了解,此次展览突破局限室内的常规做法,串联三苏祠古建园林区域,把三苏父子的家风家教故事还原、再现到三苏父子的“家”里,让观众在三苏父子的“家”感受三苏家风家教的魅力,也实现了古建筑园林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同时,整个主题展围绕提升观展体验,在创新上下足功夫。家风家训青神县苏母祠开馆为纪念青神才女、苏轼之母程夫人,展示程夫人生平经历和精神品格、程苏两家的良好家风,以及在好家风的影响下,子孙学以成才、学以报国的不朽情怀,近年来,作为东坡文化重要承载地,青神县潜心挖掘东坡文化内涵,精心打造苏母祠。6月8日,青神县苏母祠正式开馆,并授牌成为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当日,眉山日报APP发布《弘扬东坡文化传承家风家训丨眉山青神:苏母祠正式开馆》,带领大家详细了解苏母祠。苏母祠位于青神县岷江流域旁的唤鱼公园内,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祠内由水下长廊和两层主展厅构成,以司马光所著《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勉夫教子底于光大”为主题,以苏母“为女、为妻、为媳、为母”为脉络,以“山川秀美、人文荟萃,崇德重教、名门闺秀,劝夫以进、持家以智,孝以侍亲、柔以睦族,力学显门、直道荣世,家风润泽、光耀三苏,家风习习、涤荡青神”进行展陈,深刻诠释苏母成就“三苏”的伟大精神品格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祠内展陈风格从简洁雅致的宋代美学理念中取材,构筑如诗如画的宋风胜景,在内容呈现上生动有趣,在参观情景上起伏有致,在表现形式上动静相宜、诗画美学,仿如徜徉于彼时的生活场景之中,让观众进入一个与外界隔绝的沉浸式空间,静下心来学习了解苏母家风故事。开馆活动结束后,与会人员作为首批客人学习参观了苏母祠。大家纷纷表示,祠内设计新颖、内容翔实、展陈精美,一处处场景、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故事、一帧帧视频等,动静结合地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全面展示青神历史文化及苏母家庭家教家风故事,让人学有所悟、学有所感、学有所成,既是一场文化盛宴之旅,也是一次家风浸润之旅。收藏价值《文星旷世苏东坡》数字出版产品发售6月8日,由眉山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文旅集团”)推出的《文星旷世苏东坡》数字出版产品正式发售,为广大苏东坡的追慕者、苏学研究者、书法爱好者及广大数字藏品爱好者提供极具收藏价值和独一无二的数字出版产品。当日,眉山日报APP发布《限量发售!千年IP苏东坡数字出版产品震撼来袭》,详细介绍该数字出版产品的特点。据了解,《文星旷世苏东坡》数字出版产品以数字标识+富媒体出版物+配套权益构成,发行价格100元/份,发行数量20000份(首轮发售限5000份),每人不限购。数字标识是数字出版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标识以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曾孝谷画作《宋·苏文忠公像》苏东坡形象作主视觉元素,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及山水亭阁为背景,结合花鸟树木等元素的叠加变化融合而形成20000个限量款独一无二的GIF动态数字标识,极具艺术性、趣味性和收藏价值。“标识获得后将随机匹配不同样式,每一份数字标识都独一无二。”市文旅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时畅享超值配套权益,用户购买1份《文星旷世苏东坡》数字出版产品可享受瓦屋山景区免门票优惠1次(门票价值100元),并赠送《文星旷世苏东坡名碑拓本》实体书权益,购买3份另赠送《文星旷世苏东坡名碑拓本》实体书1册。据悉,《文星旷世——苏东坡名碑拓本》是该产品的富媒体出版物,内容包含苏东坡传世之碑刻拓本名品。
收藏
喜欢
54
从伽达默尔诠释学谈古诗词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
期刊
苏轼作词、青主作曲的《大江东去》是一首经典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可谓男中音的必唱曲目,因此,关于该曲的研究颇为常见。例如,以“大江东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文献库中进行搜索,可见文献309篇,其中直接相关的有128篇,含硕士论文11篇。以上文献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唱体会和版本比较等方面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进行了研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刘伟[1];王利娟[1]
收藏
喜欢
54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