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江城子·密州出猎
期刊
这首词围绕“狂”字着笔,从场面描写到豪情抒发,如激流飞瀑,气势磅礴,意境壮阔。一位架鹰牵狗、锦帽貂裘、须发苍白、挽弓射虎的老英雄,在千骑紧随、万众围观中脱颖而出。
苏轼
收藏
喜欢
53
紫燕归来春耕忙
报纸
春分时节,燕子归来,陌上花开,人勤春早。一如宋代欧阳修描写的春分景象:“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又如唐代韦应物所写春分“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的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春分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平分春天。此日,昼夜平分,寒暑平衡。春分有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元鸟即指燕子,春暖花开时节,在南方越冬的燕子飞回北方,为春天带来了热闹和诗意。唐代白居易诗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生动再现了春日里燕子衔泥筑巢的景象。宋代刘次庄有“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的诗句;元代乔吉有“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的吟唱。穿花拂水、燕子争飞、落英缤纷……显现出春天一派勃勃生机。唐代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民间还有“燕子不进恶人家”之说。燕子是“择良木而栖”的益鸟,古人称其为“紫燕”,它会将紫气的吉祥带给筑巢的主人家。《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帝喾的次妃简狄与别人外出洗澡时吞下玄鸟蛋,怀孕生下契,所以燕子筑巢繁衍生息,预示主人家多子多福;燕与宴、晏同音,又有安乐之意,燕子啾啾报平安。如果燕子能在谁家屋檐下筑巢,表明主人家和气致祥、和谐相处;燕子以蚊虫为食,可减少蚊虫的侵扰,驱毒祛病;燕子还能感知天气变化,为主人预报阴晴冷暖。可知早有绿腰肥宋代徐铉《七绝·苏醒》诗曰:“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其实何止南方“绿腰肥”?在北方春分过后也是桃红柳绿,燕语莺声。春分三候还有对应的花信风三候:“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春分,正是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时节,此说只对应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花卉。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北宋苏东坡据唐明皇“海棠春睡”的典故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梨花洁白如雪,盛开时幽香四溢。唐代岑参咏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苏轼也有“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的感叹。木兰花又称“辛夷”,盛开时丰润肥厚,赏心悦目,典雅清新。白居易描写木兰花开的春景:“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刘长卿的《春分》描写了春分的特征和流传于民间的习俗,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季节里,人们纷纷外出踏青、送春牛、挖荠菜、簪花饮酒、立蛋等,而放风筝尤为众人喜爱。清代高鼎的《村居》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郑板桥《怀潍县》更是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人们放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地绵万里尽春耕宋代苏辙《春日耕者》描绘农民在春耕时分的忙碌之景:“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宋代陆游也有“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的诗句。春分节气后,华北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增多,日照增长,正值春耕春种春管的大忙季节,民间向来有“春分乱纷纷,农村无闲人”的谚语。华北地区是小麦生产基地,春分正是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农谚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麦过春分昼夜忙”。沉睡一冬,小麦返青生长,日夜不停,势头强劲,一天一个样。谚语云:“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小麦生长,离不开肥水。人勤春来早,农民把积攒一冬天的农家肥也开始往麦田里运,为小麦送去养分。越冬小麦进入生长阶段,需要加强春季田间管理,浇透拔节水,施足拔节肥,中耕保好墒,这就是农谚说的“追肥浇水跟松耪,三举配套麦苗壮”。由于气温回升快,小麦生长需水量相对较大,农谚说“春分有雨是丰年”,但往往是“春雨贵如油”,时有春旱出现。“春分无雨划耕田”就是说做好中耕,加强蓄水保墒,要及时做好春灌,确保小麦健康生长。春分正是播种的好时机。农谚说:“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分后,气温回升较快,是春播春种的大好时节。关于春种的谚语很多,如:“春分前后,种瓜种豆”“春分雨多,有利春播”“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春种要抢在晴天进行,争取播种后有三五个晴天,确保一播全苗。农谚“冷尾暖头,下秧不愁”即谓此理。春分还特别适合植树造林。清朝宋琬《春日田家》诗曰:“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谚语云:“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日,植树木”“春分至,把树接;园树佬,没空歇”。这些都说明了春分特别适宜植树造林。谚语说:“节令到春分,栽树要抓紧。春分栽不妥,再栽难成活。”从气温和水分上讲,春分植树最容易成活,春分过后再栽树就很难成活了。春分要防“倒春寒”。谚语有“春分降雪春播寒”“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之说。春分过后时遇较强冷空气,温度明显降低,形成连续数天低温阴雨,出现“倒春寒”,民间故有“前春暖,后春寒”一说,并时有降雪现象。苏轼曾有《癸丑春分后雪》描写此景:“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春分下雪,对正在返青的小麦危害极大,影响到小麦孕穗,造成大面积的不孕或降低籽实质量。农谚“冬雪宝、春雪草”就是这个道理。倒春寒还会影响油菜花的开花授粉及角果发育不正常,降低产量,使早稻、已播棉花、花生等作物造成死苗或烂秧烂种。因此,春分时节加强冻害防御十分重要。常用方法有选用抗寒良种,小麦种子播种深度合理,增施钾肥,灌水或喷雾等。唐代李绅《悯农》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们播种的不仅是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而且播下了硕果累累、五谷飘香的金秋。郑学富
收藏
喜欢
53
苏东坡靠什么成为“千年偶像”
期刊
看京剧的时候,觉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何等的威风。但在北宋政治现实中,开封府判官其实是个劳碌命。司马光曾形容开封府狱讼繁多,“自旦至暮,耳不暇听,目不暇视”。
韩立平
收藏
喜欢
53
“呵呵”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期刊
有网友撰文,声称网络流行语"呵呵"最早起源于苏东坡,并举出三通书信为证。其一,《与鲜于子骏》:"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其二,《与文与可》:"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其三,《与陈季常》:"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但翻阅史书,便会发现"呵呵"一词的发明权并不属于苏东坡。
佚名
收藏
喜欢
53
探苏氏家训 传德尚家风
报纸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国家的基本组成单元,个人是家庭的一分子,立家训家教、传家规家风,功在国风兴、国礼荣。“苏洵家训”就是立足个人立身修性,建立美德家风,成就一代名人的典范。唐宋八大家之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世称“眉山三苏”,清雍正宰相张鹏翮给蜀中名胜眉山三苏祠写过一副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表达了对“三苏”的仰慕之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是西汉苏建(苏武之父)的第35代孙,唐代武则天时期宰相苏味道的第11代孙。苏洵在修编的《苏氏族谱》中告诫子孙: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苏洵家训”作为古今二十四篇名门家训中的第八篇收入《名门家训》一书,足见其可贵。眉山苏氏宗亲在广泛查阅资料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为眉山苏氏家规家训家风的核心内容是: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苏轼苏辙母亲程夫人孝顺长辈,言传身教,时常济民救困,续传慈爱。苏轼遇赦从海南北返路经雷州兴廉村时赠砚捐资,勉励重文兴教;谪居惠州时生活已十分困难,仍捐出皇帝赏赐的犀带修桥筑堤;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写道“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以“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律己。苏氏家规浸润了苏轼的骨血,使其具有中国文人最难能可贵的高尚人格,具有不畏权势、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怀,具有求真求实的独立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苏洵家训”已成为中国好家风好家教好家庭好家礼的榜样,特别是在当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少年强则国强,父母的言传身教,少年的耳濡目染,从细微处见真谛。高德的家风孕育明德笃行的精髓,严谨的家教塑造知学明理的习惯,和谐的家庭筑就博大兼爱的胸怀,贤达的家礼传播知行合一的文化。万民皆幸福、千家俱美满、国家定强盛,我相信这股股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泱泱磅礴的中国精神,强我中华、兴我中华。
全国政协委员、正高级工程师 苏洵
收藏
喜欢
53
论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兼论与《易经》中“屯”“蒙”之融通
学术论文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哲学。或许诚如怀特海所言,过程哲学似乎更接近中国思想的某些气质,又或许其过程哲学本身的深刻洞见性,21世纪以来过程哲学受到我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其应用到众多不同领域。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有其深刻的哲学基础,即过程哲学。我国学者对于教育节奏思想的深刻研究为数不多,多数是针对教育节奏思想的内容与结构方面的研究,缺少理论深刻性。因此,本文将对教育节奏思想进行较为完整、深刻地研究,并尝试将其与我国古籍经典《易经》中“屯”、“蒙”两卦进行对比分析,意在加深对两者的理解。论文共有四部分,即四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对怀特海教育思想和怀特海的教育思想与《易经》的相关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了综述、概括了研究内容、阐述了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论述了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的理论基础,即过程哲学。在他的过程哲学中与教育节奏思想关系最为密切的有以下六方面:一、过程性原理;二、联系范畴;三、创造性原理;四、摄入理论;五、实际实有感受过程的三个阶段:反应—补充—满足;六、实际实有生成的循环性原理。这部分内容也是此研究的突破点。 第三章主要阐释了教育节奏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教育节奏”的三重变奏:浪漫—精确—综合运用;二、“教育节奏”在三阶段的主要特征:自由—训练—自由;三、“教育节奏”的循环与具体应用。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教育节奏思想与我国古籍《易经》中“屯”卦“蒙”卦的融通之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浪漫的主体即是“屯”者,浪漫要遵循发育者天性与兴趣,即遵“元”且“志应”,浪漫要稳固根基,即“磐桓”并“志行”;二、由浪漫到精确,即“蒙”,精确阶段要使“童蒙求我”,培养自我训练精神;三、综合运用阶段着重在实践应用,“亨行时中也”,综合运用亦是重返自由,“终则有始”。这部分内容是此研究的创新之处。
李丹
收藏
喜欢
53
本体论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海德格尔语言观
学术论文
伴随着上世纪后半叶西方哲学思潮中出现的语言转向,西方哲学把语言问题提到首要地位,语言哲学随之产生。然而,语言“是什么”?这是任何语言哲学流派必须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到语言哲学学科建立的根本问题。本文的主体脉络都是紧密围绕在“语言是什么”以及语言“如何是”、“如何在”这两大基本问题而展开的。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探究,旨在最终回答上述两大基本问题(尤其是第一个问题)。海德格尔语言观建立在其“存在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语言、人和人的世界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揭示语言的本质。本文以本体论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作为理论铺垫,把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放到本体论语言哲学的视域中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批判海德格尔前、后期语言观,以“语言与意识世界”、“语言与此在”、“语言与存在”三个不同纬度为切入点,最终说明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本质——语言本体论。从“意识世界”、“此在”及“存在”三个不同纬度指出并论证“语言本体论”思想是本篇论文的核心与创新之处。诠释海德格尔“语言本体论”思想是本论文要达到的第一个研究目的,而揭示以语言本体论为核心的海德格尔语言观对本体论语言哲学理论建构的价值和意义则是本文要实现的第二个研究目的,也是论文研究意义的现实体现。
张海洋
收藏
喜欢
53
方回《瀛奎律髓》中对梅尧臣“送别诗”的品评
期刊
关于梅尧臣诗歌的批评接受,在宋代以来,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送别诗"可谓独树一帜,打破了往日悲伤惆怅的氛围,于诗体进行革新同为送别诗类,杜甫诗歌的内容篇幅远在梅诗之上,且批注颇有类似之处。以方回的诗学批注为基础,将梅尧臣与杜甫的送别诗进行对比观照,既可分析同样诗歌题材的前后沿承问题,又可探究梅诗独有的诗歌品性。
孙盼盼[1]
收藏
喜欢
53
苏东坡的常州情缘
期刊
文章主要论述苏东坡与常州的情缘,有一个由少年憧憬到科考结缘,后因实地访览而进一步迷恋常州,直至形成情结、终生不渝的历程。阳羡买田,中年两次"乞居常州"、一度恩准居常及晚年终老常州,是苏东坡常州情缘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最后指出,苏东坡对常州情有独钟,由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因素促成,而人和是苏东坡深情钟爱并乞居、终老于常州的主要条件和根本原因。
陈弼[1]
收藏
喜欢
53
王鹏运研究
学术论文
纵览清词的发展历程,浙常两派先后主持坛坫,至清季而“桂派”崛起,为词坛“作一光荣之结局”。而作为“桂派”领袖人物和清季四大词人之首的王鹏运,尤为清季词坛提纲挈领的关键人物。 王鹏运交游广阔,从其词作出发,可以考见与他以词相唱酬的有近60人,未见唱酬而有词学交往的10余人,其他交游30余人。 根据半塘各词集所收词作情况,结合其生平仕履,可将其词作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为1893年7月以前,为半塘任职内阁、在京优游度日专心学词的时期,有《袖墨集》和《虫秋集》。第二期从1893年7月至1899年,为半塘担任台谏恪尽职责、同时屡举词社的时期,有《味梨集》、《鹜翁集》、《蜩知集》、《校梦龛集》。第三期从1900年至1901年3月,为半塘对国事深感失望、身丁巨变而将满腔忠愤寄托于词的时期,有《庚子秋词》、《春蛰吟》。第四期在1901年5月以后,为半塘弃官后不问政事、优游名胜的时期,有《南潜集》。半塘词作可大体按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根据其早期词作的内容和题序及其他相关材料,可以较为具体地考察该期半塘参加觅句堂唱和、中书词人唱和以及在大梁参加诗词唱和的情况。半塘的学词途径大致有模拟前代词作和联句和韵两种形式。由于半塘勤于锻炼词艺,精心地修改完善自己的词作,且毫不吝惜地删汰自己不甚满意的词作,还经常虚心向词友请教并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故能成为一位词坛大家。同时,半塘在京时经常组织词社,邀请同僚及其他新老词友参加唱和,对词坛后辈奖掖有加,并勤加指点,故能成为清末词坛上公认的一代领袖。 半塘词学思想的研究文本包括其所撰词籍序跋、涉及词论的有关词作、《词学丛书》眉批以及况周颐《蕙风词话》对半塘词学思想的引述。半塘的词学思想所涉及的范围广泛而深刻,其论词要求知人论世,反对淫艳之词;强调情真,赞赏情深;注重比兴寄托,推崇自然含蓄的语言;其词律观通达而敢于突破;其词体观本色当行;其词学宗尚能由南追北,兼宗两宋。通过对况周颐《词学讲义》要点探源和《蕙风词话》渊源举证可以发现,况周颐词学思想的要点主要渊源于半塘,其许多具体的词学观也传自半塘,可以说王鹏运是一位了不起的词学理论家。 半塘词作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咏物词、愁情词、随感词、纪游词、闺情词、忧国言志词、离别怀人词、艳情词、题图题照词、节令词、游仙词、思乡词、纪事词、友情词、悼亡词、咏史怀古词、评词词、亲情词、祭祀词、酬赠词、联句词、拟作词等类。结合半塘词的题材可将其内容概括为忧国伤时与言志抒怀,亲情、爱情与友情,思乡之情与仕隐之二难选择,忧愁与感触的记忆痕迹,男子作闺音与艳冶的记载,游踪与聚会,体物抒情与词人社集等方面。 悲苦沉郁的情感和雄浑委婉刚柔相济的词境,共同构成了半塘词作沉雄悲婉的主体艺术风格。当然半塘也有部分词作的风格不在此范围内。典故使用的普遍和高超,丰富了半塘词作的内涵,并营造出烟水迷离的词作氛围。比兴寄托在半塘游仙、咏物、闺情、艳情、咏史、愁情、随感诸题材词作中都有使用。半塘词的格律随其创作经验的丰富渐趋谨严而又敢于创新。 半塘学习前代词人从王沂孙入手,再由姜夔、辛弃疾、吴文英以上窥苏轼、周邦彦;主要学习某一词家的同时,还曾向上述其他诸家及其以外的词人学习;至光绪二十五年以后,大致不主一家,并且由南追北,上及北宋张先、柳永、晏几道诸家,欲取两宋各大词人之所长,由此逐步形成了其沉雄悲婉的独特风格。半塘学词以龙继栋、端木埰为导师,从常州词派出,开创了临桂词派;半塘“开清季诸家之盛”,其创作成就卓著,又声望极高,号召力和影响力很大,是当之无愧的清季词坛盟主。 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利用了笔者新发现的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印斋词卷》抄本和上海图书馆所藏《梁苑集》等半塘手稿,利用了前人很少使用的半塘旧藏《词学丛书》眉批及《王鹏运奏折》,对有关王鹏运的材料进行了全面的收集,纠正了前人使用时的若干谬误,发现了若干新材料。所用半塘词作文本《王鹏运词集校注》为新撰的收词最全、校注较精的本子,据此可对王氏现存词作进行大致系年。对半塘生平家世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辨析,纠正了前人的若干谬误,澄清了一些事实。首次对王鹏运同其词集所见人物的交游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首次对半塘现存全部词作进行分期并归类考察。充分利用有关材料全面归纳出半塘的词学思想,并通过将半塘词学思想与况周颐词学思想的对比考证,首次发现作为清季突出的词学理论家的况氏,其主要词学理论及词学观来源于半塘,得出了王鹏运为清季重要的词学理论家的结论。
朱存红
收藏
喜欢
53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