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成语遍身苏东坡
报纸
□王乾荣汉语成语,多与史上文化名人或名著相关;特别有名的文化名人创造的成语,或与其人相关的成语,便特别多。苏轼这位诗文书画四佳的一流文化翘楚,在他的诗文或他身上,产生了数百条成语,上千年来为无数后人所熟稔或运用。有宋以降的文人,无不为苏轼成语所滋养,令他们的大作妙笔生花。今只说苏轼苏东坡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几条成语,以窥豹一斑。百读不厌咱们读苏轼诗文,可谓百读不厌——“百读不厌”这个成语,正源于苏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之句。苏海韩潮后人评唐宋八大家文,韩愈和苏轼被喻为“韩潮苏海”。韩年长,故放前面,依我之见,乃是“苏海韩潮”——苏文如海,海的波澜壮阔,远胜于潮。瞧苏轼的“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没有大海般的胸襟,写不出如此恢宏气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胸有成竹苏轼论王维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自己的诗画,不也如此吗?他曾夫子自道:“苏子作诗如见画。”瞧他的《郁孤台》诗,“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便是一帧佳画,把奔流在青山翠竹间的缥碧透明江水,描状得宛然在目。苏轼留世画作不多,但他擅长画竹却有定论。我在网上欣赏过他的《潇湘竹石图》,大写意,寥寥几笔,把竹子画得疏俏如梦似幻,正如其咏竹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尤其他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便是成语“胸有成竹”的来源。行云流水苏轼认为作家作文,必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洒脱境界,方为至上。他在《答谢民师书》中评价谢民师的诗文:“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实际上这乃是苏轼的夫子自道——他便是如此“行云流水”的。瞧瞧他的词《沁园春·情若连环》:“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苏轼是“海”,亦是“云”和“水”。这《答谢民师书》论文,《情若连环》抒情,两文写于千年之前,而如今普通之人,几乎全能读懂。苏轼以“情若成串玉珠,悔如汩汩流水”的妙喻,杳杳悠悠,铺排叙说通透畅达,跌宕起伏一气呵成,把闺阁女子怀念情人的新愁旧悔,写得入人心扉,令人心醉。苏轼以自个的佳作,实践了他的作文理念。当然光行云流水没劲,为细密和飞扬的思想服务,更是作文要义。好语似珠今所谓“金句”,是指言语或诗文中的警句妙语。苏轼《次韵答子由》说:“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苏轼诗文“似珠好语”不胜其多。他的好语,与时下流行的烂鸡汤有天壤之别,乃是传诵千古的至理名言,像人人皆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等等,总令后人受益无穷……varnewBr=document.createElement("br");vartagSpan=document.getElementById('oldcontenttext');//document.body.insertBefore(newBr,tagSpan);//tagSpan.appendChild(newBr);varss=tagSpan.innerHTML;ss=ss.replace(//g,"");//alert(ss);tagSpan.innerHTML=ss;//document.body.insertBefore(document.createElement("br"),tagSpan.nextSibling);
王乾荣
收藏
喜欢
56
苏轼“房梁挂钱”
报纸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美食家苏轼,曾自称“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其实他在饮食上十分节俭。《节饮食说》记载,苏轼平时吃饭,不过一荤一酒;自己请客或别人请吃饭,也不能超过3个肉菜,否则就不赴宴。苏轼的用意是:“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这等节俭,自是修养功夫。后来,苏轼被贬黄州,不但自己亲自耕种,还实行计划开支,这就是后来曾国藩都为之效仿的“房梁挂钱”。据说,苏轼将钱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分好的钱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取下一小份,作为当日的生活开支,如有结余,就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据《厦门晚报》
收藏
喜欢
56
杜甫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学术论文
本文以杜甫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涉及杜甫诗歌风格的分析。论文由三部分构成,绪论、三章正文、结语。 绪论,主要说明杜甫自我形象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章从杜甫自我形象的特点以及杜甫刻画自我形象所采用的方法这两方面来对杜甫的自我形象进行整体上的论述。杜甫自我形象的特点主要体现为自我形象的多样性和自我形象呈现出忧郁、沉郁的总体特征,诗人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环境烘托、以“我”入诗、运用典故、托物喻人等方法来塑造自我形象。 第二章根据杜甫形象的具体内容将其分为外在形象、精神形象、社会形象、家庭形象四类。在对这四种形象进行分析的同时看出杜甫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不忘国家、不忘天下百姓的圣人情怀。 第三章主要探讨杜甫自身形象中体现出来的极富张力的诗歌风格,着重分析杜甫形象与其“沉郁顿挫”诗风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杜甫的自我形象影响了“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另一方面“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又很好地凸显了杜甫的自我形象。 结语,提出杜甫自我形象的研究对于杜甫以及杜诗研究的重要性,指出了杜甫的自我形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立足于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之中,这也是杜甫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的原因。
李芹
收藏
喜欢
56
梅溪木瓜红胜颊
报纸
■游文畅安吉梅溪古镇建置悠久,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因为地处安吉县东部平原地带,区位优势明显,生态优异,物产丰饶。在历史上,梅溪已经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名优特产,有的已经消失,有的仍然延续。那么,古代梅溪有哪些比较出名的土特产呢?木瓜就是其中之一。梅溪木瓜在历史上很有名气,是当地的名优特产,品质异常之好,受到过大诗人苏东坡的交口称赞。光绪版《安吉县志》物产目就记载:“木瓜,《刘志》载梅溪昔尝产此。东坡诗云‘梅溪木瓜红胜颊’,其见称美如此。【按】今唯山乡间有之。《诗》‘投我以木瓜’即此,又谓之楙。《尔雅》‘楙,木瓜是也’。”苏东坡是北宋时期人,说明至少到北宋时期,梅溪木瓜在全国还是很有名气的。到清朝末年,梅溪木瓜可能已经风光不再,因为光绪版《安吉县志》已经说梅溪木瓜“今已似醴泉芝草”了。苏东坡对梅溪木瓜的称赞大概在熙宁五年(1072),当时的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苏轼在杭州任职的几年,疏通六井,整治西湖,很得民心。这年11月,浙西地区水患刚过,苏轼奉江南转运司檄文,到湖州和秀州(今属嘉兴)视察堤岸。出发之前,苏轼给他的老朋友、湖州太守孙觉(字莘老)写了一首《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的诗: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湖中桔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鬓丝只好封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在这首诗里,苏轼的诗句“梅溪木瓜红胜颊”,提到的就是安吉梅溪出产的木瓜。在苏轼的笔下,梅溪木瓜其形其色在各色水果里足可力压群芳。诗人从杭州来,杭州也是山清水秀的地方,但湖州的景色更加清绝。不仅有成片经霜的橘林,西苕溪上苕花飞舞,落在河面上堆积的苕花,好像是雪漂浮在水面。湖州不仅景色秀丽,而且物产丰饶,有顾渚山洁白如齿的茶芽,还有梅溪胜过粉红面颊的木瓜。湖州又是鱼米之乡,各色美味纷呈,特别是厨师切出来的鱼片,简直削薄得能够飞起来。还没到湖州,就说起这些美味,说得人简直馋涎欲滴。我知道老朋友莘老已经在湖州为官很久,只怪我因为案牍劳形,到现在才准备到湖州与莘老寻胜访幽。岁月如白驹过隙,当初与莘老相识,正是风华正茂,如今我已经头发花白,只适合清静,待与老友喝茶参禅,不用张罗水上游戏的节目。诗中的莘老就是湖州太守孙觉。根据《宋史·孙觉传》:孙觉,字莘老,高邮人。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孙觉在京编校昭文书籍时,即已结识苏轼,可谓故交。苏轼跟孙觉两人政治观点相同,在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一直持有不同意见,所以两人都先后外调。北宋熙宁四年(1071)孙觉出任湖州太守,但两人一直无缘相聚,这次两人于湖州相谈甚欢,并一起检查了湖州到秀州的吴江河堤工程。孙觉在湖州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朱彝尊在《石柱记笺释》序中道:“孙莘老知湖州,聚境内碑碣筑墨妙亭贮之。……墨妙亭之建,苏子瞻为之记,一时诗流、寄题踵至,今其遗石,因府治卑湿,用填淤泥已久。”只可惜此等善举,最终还是没能挽救境内宝贵的文物。虽然这些宝贵的碑刻已经湮没了,但其上面的文字大多流传下来,明、清域内各州县志书,多以此为依据。此前苏轼人虽没有到达湖州,但对湖州的人文历史和山川形胜已经十分了然于胸。湖州的橘林、西苕溪的苕花、洁白的茶芽、粉红的木瓜,这些已经浮现在诗人的眼前。特别是那削薄的鱼片,不能说,一说口水就要流下来。“山水窟”是指山水秀美、形胜比较集中的地方,“仄”通“侧”,“仄闻”即“侧闻”,“鲙缕”是鱼片、肉丝的意思。诗中的谢公本指谢安,同诗中的杜牧都曾经在湖州为官,这里分别用来代指孙觉和苏轼自己。故交孙觉已经于上一年就到任湖州,苏轼虽然也身在杭州,且两郡相邻,但一直没有去探望老朋友,所以用杜牧寻春迟来代替自己迟迟没有到湖州探望朋友。最后一联告诉孙觉,自己这次来,虽然是公务,但主要是想同老友吃茶聊天,一切接待都需从简。鬓丝禅榻出自杜牧的《题禅院》诗:“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这首诗还留下来一句成语:馋涎欲滴,也称垂涎欲滴或馋涎欲垂。馋:嘴馋;涎:口水;欲:将要,意即馋得要往下滴口水,形容人受诱惑嘴馋的样子。比较有意思的是,木瓜原本是宣城的比较有名,古代称为“宣木瓜”。自“宣木瓜”而发展到梅溪木瓜,并成为享誉全国的一种地方名产。千年以前的白茶在古梅溪落地生根后,也成为享誉四海的安吉名优特产。“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不过,安吉白茶的母株来自于天荒坪大溪深山,不知同宋代的顾渚茶芽是否同科?梅溪也不是今天所说意义上的梅溪,古时有梅溪乡,乡名由紫梅溪这条西苕溪支流而来。唐宋时期,梅溪乡有瑞竹、东午、温泉、泉永、新丰等里(相当于现在的村),可见,宋时的梅溪不仅包括晓墅,也包括溪龙乡的一部分。相反,今天所言“梅溪镇”的地理范畴,有一部分则是在明朝由长兴划过来的。木瓜古代又称之为楙,是我国比较早的一种物产。郭璞注《尔雅》云:“木实如小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或云“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气,故名,亦通。从林、矛,谐声也。”古时木瓜较为普遍,但质优的稀闻,唯宣城“宣木瓜”和梅溪木瓜卓著,根据苏轼的诗,到宋代时应以梅溪木瓜为最优。《诗经》里面也写到木瓜,《诗经·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有许多的功效,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木瓜助消化之余还能消暑解渴、润肺止咳。它特有的木瓜酵素能清心润肺还可以帮助消化、治胃病,它独有的木瓜碱具有抗肿瘤功效,对淋巴性白血病细胞具有强烈抗癌活性,等等。餐饮上也有许多有关木瓜的菜谱,如:木瓜一个(约一斤半重),雪蛤油2到3克,鲜奶一杯,水一杯,冰糖适量。制作流程:1.雪蛤油泡发至白色半透明的状态,备用。2.木瓜洗干净外皮,在顶部切出2/5作盖,其他部分切成锯齿状,挖出核和瓤,木瓜放入炖盅内。3.冰糖和水一起煲溶,然后放入雪蛤膏煲半小时,加入鲜奶,待滚,滚后注入木瓜盅内,加盖,用牙签插实木瓜盖,隔水炖至水开后20分钟左右即可。吴昌硕先生十分喜欢苏东坡“梅溪木瓜红胜颊”的诗句,他的第一本诗集就命名为《红木瓜馆初草》。这本集子中有《红木瓜》诗两二首,其一云:“凛凛秋气生,落叶随风播。园中众芳寂,木瓜红个个。孤根未摧朽,露滴朝霞破。嫣然竹篱旁,盛之白玉盘,烹茶宜坐卧”(疑少一句)。在这首诗里,从木瓜色香之美及其茁壮的生命力,可以想见吴昌硕青年时代的遭际和环境。红木瓜是他的自喻,也是寄托,所以吴昌硕先生就用以铭其书斋曰“红木瓜馆”,而有此诗集。晚清德清县的举人徐士骈,与吴昌硕有诗文之交,也有一首关于梅溪木瓜的诗,诗名《鄣南道中》:往来风筿足攀跻,贪看青山更向西。天目烟云搜古窦,独松争战忆秋鼙。箯舆尽日穿深竹,飞瀑千寻落远溪。闻说木瓜红胜颊,好将风味纪近题。
游文畅
收藏
喜欢
56
折取芍药一枝春
报纸
关峰“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出自南北朝诗人陆凯之口,一枝春,其实就是春天的一个符号,浓缩了春天的最美。没有梅花,忍不住折一束芍药花给别人,送出了一份美好和诗意,也就送出了一份希望,这一枝春何尝不是整个春天的象征?折取芍药一枝春,就是把暖暖的春光带回了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代诗人杜秋娘让人认识到一朵花就是一份美好。芍药花被和煦的春风吹乱了,碧绿泛着墨色的叶错落有致,素雅的有些修长。每年四月花蕾绽在枝头,蓓蕾一天天长大,绽出了笑脸。花蕾多被人采撷,放在花瓶里,瓶里兑上水。芍药花在花瓶里享受着水的润育,花开得无拘无束,怒放且热烈。芍药花的美丽不只是花瓶知道,春天也知道。这正应了宋朝诗人戴复古在《陪厉寺丞赏芍药》诗中写的那样:“酴醾压架垂垂老,芍药翻阶楚楚春”。折取芍药一枝春,为这个春天增一抹妩媚。芍药花的美令古人叹为观止,金朝诗人元好问在《浣溪沙·芍药初开百步香》诗中称赞:“芍药初开百步香,小阑幽拚隔长廊。”老家门前那片地芍药年复一年的长着,花开花落。浓郁的香味弥漫在乡村,映衬着农家生活,把自己的粉色、白色、红色、黄紫色呈现在春天。它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单生于茎顶端,花梗较长,花形有单瓣、重瓣之差。芍药不仅是名花,而且根系多年后可入药。折取芍药一枝春,芍药花的天生丽质,雍容华贵更让历代诗人为之倾倒,它从不与国色天香的牡丹争雄。芍药甘居在牡丹花开之后盛开,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唐代诗人韩愈被芍药的美态陶醉了,他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芍药》:“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据《本草》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芍药在中国栽培多年,也是中国栽培最早的一种花卉。芍药可分为草芍药、美丽芍药、多花芍药等品种。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其根制成中药具有镇痉、镇痛的药用价值。芍药位列草本之首,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因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折取芍药一枝春,无论把它种植在何处,芍药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发芽、长叶、抽条、开花都让人敬畏,状如聘婷妖娆的女孩,不仅香清粉澹,而且高贵迷人。宋朝诗人苏辙在《同陈述古舍人观芍药》诗中写道:“蔼蔼堂西十亩园,晚凉迎步绿阴繁。共惊春去已多日,争看花开最后番。未许狂风催烂熳,故将青幄强安存。请公作意勤欢赏,趁取残红照酒樽。”从而看出苏辙对芍药花也是情有独钟,不然对芍药花的那份情也写不出来。折取芍药一枝春,每年在芍药开的时候都要回老家几次,采些含苞待放的芍药花插在花瓶中,摆在案头,儿子一瓶、孙子一瓶。我要摆上两瓶,一瓶置于案头,一瓶置于床头。日日与芍药花相伴,仿佛误入芍药园里,闻到芍药花蕊飘出的淡淡药香,沁人心脾,心灵得以净化。芍药花是需要花瓶装扮的,无论花瓶美丑,芍药花从不嫌弃。芍药花是为大自然盛开的,也是为春天绽放的。其实生活就是一束芍药花,等待芍药花的不只有阳光,还有朋友和风雨。(E)②
收藏
喜欢
56
写刻之间:《汉书》文本面貌之嬗变浅议
期刊
《汉书》写本的各异形态展示出其在写本时代的缤纷面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汉书》写本呈现众多形态,有节抄本也有完整抄本,有白文无注本也有注本,还有注本的节抄本。虽然不能忽略传世《汉书》文本构成的两个层次,但综合今本《史记》、《汉书》用字的差别,以及《汉书》诸写本、《群书治要》古写本所节抄《汉书》部分用字情况看,传世刻本《汉书》基本上继承了颜注写本的文本面貌,保留了更多《汉书》原始的用字风貌,与其它古写本形成显著差异。分析文本面貌与传世刻本的区别,揭示古书在从写本时代到刻本时代的流传过程中文本面貌由纷繁逐渐趋同的一般趋势,可以看出促成这一变化的正是印刷术。
孙显斌[1]
收藏
喜欢
56
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文化精神孪生兄弟——对苏辙研究的思考
期刊
苏轼、苏辙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宋、明、清人对苏辙的评价都很高。近世以来,对苏辙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从生命活动轨迹、兄弟互评、同时代人议评和核心价值观比较等方面,论述了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文化精神孪生兄弟,是高度相同而峰峦略异的两座大山,应该从时代要求出发,加强对苏辙文化精神的研究。
张志烈[1]
收藏
喜欢
56
吴世尚《庄子解》评点研究
学术论文
庄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丰富的哲理思想和汪洋恣肆的文笔一直为后来的学者所崇奉。《庄子》一书自流传之日起就备受历代文人、学者的倾慕、喝彩和探究。作为哲学的《庄子》被人关注,或许从产生之初开始了,然而作为文学的《庄子》被人重视,当是评点风气兴起之后了。评点文章始发于南宋,至清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清代评点《庄子》比较著名的有林云铭《庄子因》、胡文英《庄子独见》、宣颖《南华经解》、刘凤苞《南华雪心编》等。其中,吴世尚《庄子解》也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 吴氏幼时即喜好品读《庄子》,被《庄子》深深折服,遍阅众多名家的著述,觉得仍有不得己意之处,于是他动笔著成此书。受时文之法的影响,他对《庄子》文章的结构文脉、字词句法、语言赏析、艺术认识等方面的评点都有可取之处。本文拟对吴世尚《庄子解》一书作出细致的梳理与研究。 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四章。第一章是吴世尚《庄子解》概说。尽管记载吴氏生平的资料有限,然而在不多的文字里却记录了其颇多著述,遗憾的是现存仅三部。《庄子解》是其中之一,且是唯一一部刊刻后又增注的作品,它所用的底本为清代通行的世德堂本。此书是吴世尚评点《庄子》的精心之作,它的出现是由于多方面的影响,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也有南宋兴起的文章评点尤其是明代诗文评点长足发展的影响,更有在清代庄子散文评点史上具有开创之功的林云铭《庄子因》的影响。 第二章主要论述吴世尚对《庄子》结构的理解和篇章辨伪。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庄子》结构的看法形成共识的只有内篇。吴氏对于《庄子》内篇是一个整体,也持赞同态度,不同的是他从义理和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论述。此外,对于当时蔚然成风的《庄子》篇章伪作问题,吴世尚承继了林云铭的一些看法,但也有许多是他自己的判断。 第三章论述了吴世尚以时文方式解《庄》。以时文方式探究《庄子》之法与文章脉络,并不是吴世尚开创的,但吴氏用此种方式解《庄》多有建树。他大力挖掘《庄子》一书所用之“法”,重视对《庄子》各篇语言、意境的分析,观点往往恰切、独到而不乏新颖。同时,吴氏对于《庄子》文章脉络的评析所下功夫甚深,着墨颇多,句子的承前启后、结上申下等都有标注,在文中一目了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 第四章主要探讨《庄子解》对《庄子》散文特征的评点。《庄子》一书中的论辩遍布各个篇章,因而其具有论辩的特征。同时,《庄子》行文飘逸,譬喻繁富,深入阅读,每每奇之,所以《庄子》还具有“譬喻”和“奇”的艺术特征。庄学研究者对于《庄子》的特征向来都比较关注,吴世尚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究,许多看法都卓然有见。 由此可知,吴世尚《庄子解》对于《庄子》的评点实有推进之功,在庄学研究史上作出了很大贡献。吴氏的解《庄》之法,注重艺术探析性,对于《庄子》的文学研究大有裨益,值得学界关注。
邢青会
收藏
喜欢
56
苏轼与密州
报纸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秋,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期满,以太常博士、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骑都尉,权知密州军州事,升任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在从杭州赴任密州的路上,他赋词《沁园春·孤馆灯青》:“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密州时属京东东路,辖诸城、安丘、莒县、高密、胶西五县,亦涵盖从中析分出的胶州、胶南、日照、岚山、五莲、莒南等县域,南濒黄海,东临胶州湾,北至潍州,西接沂州,州府治所在诸城。诸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鲁东南历史文化名城,曾先后为琅琊郡治、城阳郡治、胶州治、高密郡治、密州治所,因境内密水而得名密州。有人说密州贫瘠,实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龙山文化、东夷文化重要发祥地,乃恐龙之乡、舜帝故里、千年古州。当时人口32万,超过齐州、青州、潍州等州府,为京东东路第一大州。苏轼有诗赞曰:“漫说山东第二州,枣林桑泊负春游。”苏辙也赞叹:“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苏轼到任时,恰值密州连年大旱、蝗灾泛滥,加之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操之过急等现象,百姓民不聊生。苏轼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中写到当时景象:“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从中可见对灾民痛苦感同身受的为民情怀。下车伊始,苏轼顾不上鞍马劳顿,随即深入民间,明察暗访,直言上书皇帝、宰相,为民请命。请求朝廷豁免密州秋粮赋税,减轻百姓负担。为了尽快消除蝗灾,苏轼身先士卒,亲自指挥捕蝗救灾,并写了《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他访问农夫野老,汲取经验,主张采取用火烧、用泥深埋的办法铲除蝗害,并动用官仓之米奖励捕蝗人,以工代赈,开仓赈灾,以激励机制激发百姓灭蝗积极性,取得了灭蝗斗争的胜利。由于连年饥荒,百姓生活难以为继,不少贫困家庭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嗷嗷待哺的婴儿弃之道旁。有一次,苏东坡与通判刘廷式在城墙附近挖野菜,忽然在一丛枸杞旁发现一个弃婴。他心痛地捡起婴儿抱回府中抚养,从中更深地了解到百姓生存的艰难,于是下令州府官员到野外去捡拾弃婴,自己也“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几天时间,州府就收养了近40名弃婴。他把这些弃婴安排给没有子女的家庭抚养,州府按月发放粟米6斗,从而挽救了不少生命。苏轼为官清廉,与民同甘共苦,时常采摘野生枸杞和山菊花食用。他在《后杞菊赋》里自述:“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知州拔野菜与民同苦和救济弃婴爱民如子之事,一时传遍全城。州里的开明乡绅被感动,纷纷拿出粮食救济灾民,使全城度过灾荒。又遇春旱,苏轼亲登常山祈雨。常山位于城南十余里,海拔297米,形似卧虎,附近有龙骨涧,山上有龙神庙,藏龙卧虎,祈雨常灵。据《唐十道四蕃志》载:“密州常山,齐时祈雨常应,因以得名。”苏轼率吏民前往祈雨,诏封常山神为润民侯,果然感动上苍,当晚得雨,旱情缓解。他兴奋地写下《次韵章传道喜雨》:“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驾雷公诃电母。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从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经实地考察,苏轼在常山发现水源地。他在《常山雩泉记》中写道:“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成为邞淇河的一个源头。于是,“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政声人去后,古迹越千年,至今泉亭犹在。苏东坡在密州时,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他和王安石政见不同,就结合实际,对新法持实用主义态度,对老百姓有利的就积极推行,不利的暂缓执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灭蝗赈灾、扶贫济困、兴修水利、缉盗维稳,苏轼无事不尽心竭诚,“勤于吏职”“凡百劳心”“朝衙达午,夕坐过酉”。经精心治理,密州灾情消退,盗贼平息,百姓安居乐业。“吏民渐相信,盗贼狱讼颇衰”,出现了政通人和的景象。民生问题解决后,苏轼又着手城市建设,以工代赈,修筑城池,将城墙西北处北魏所建荒废楼台修葺一新,请其弟苏辙为楼台命名。苏辙取老子《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赋名“超然台”。苏轼很喜欢超然物外的老庄观,亲笔题写了“超然台”三个大字,留下了著名的《超然台记》,还请苏辙、李邦直、文与可等文人墨客各写《超然台赋》,使超然台一时名闻遐迩,成为密州八大胜景之首。苏轼性喜自然,足迹踏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常山、卢山、障日山、五莲山、九仙山、马耳山、晏驾山、潍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盛赞“九仙今已压京东”“奇秀不减雁荡也”。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登临琅琊台,发现秦始皇东巡琅琊留下的李斯刻石,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损毁严重,乃请著名篆书家文勋根据残石拓片临摹刻石于超然台上,并亲撰《书琅琊篆后》跋文于其后,使这一国宝得到了传承和保护。熙宁九年(1076年)冬,苏轼调任河中知府。除夕,在离任密州的路途上,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鹅毛大雪。苏轼恋恋不舍地写下了“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不顾大雪封路,依然心系密州百姓。苏轼在密州两年,不仅政绩卓著,文学创作更是成绩斐然,留下不少传世名篇。密州地处鲁东南沿海,山川秀丽,民风豪爽,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创作了126首诗,18首词,文赋59篇,共计203篇,平均3天即有一篇新作问世。苏轼为旷世奇才,博通经史,才华横溢,22岁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他少年得志,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八州知州,先后升迁翰林学士、侍读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和吏部、兵部、礼部尚书,颇有政绩。且多才多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达到极高艺术成就,成为千古词圣和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位列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子。相比诗文而言,苏轼作词较晚,其处女词是作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的《华清引·感旧》,直到熙宁二年(1069年)才有第二首词问世,至熙宁七年(1074年)词作渐增,于密州期间达到高峰。在其最具代表性的词中,《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首词均作于密州,并称“密州三曲”。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孤馆灯青,夜有所梦,苏轼与离别十年的爱妻王弗梦中相会。王弗出身进士门第,聪明贤惠,知书达理,16岁嫁给苏轼,郎才女貌,伉俪情深,年仅27岁英年早逝。梦醒之后,苏轼思念万分,泪如雨下,挥笔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该词字字伤感,句句深情,戳人泪点,令人泪奔,真切反映了苏轼对亡妻的一往情深,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熙宁八年(1075年)秋,密州大旱,苏轼率随从到常山祈雨,归途射猎习武于黄茅冈。周围百姓闻讯,纷纷赶来助威,一时人声鼎沸,马嘶犬吠,斩获颇丰。激情澎湃的苏轼,即兴吟诵出惊世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该词豪气冲天,气象恢弘,一改宋词偎红倚翠、儿女情长,赋词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豪迈之气,一扫传统缠绵绮靡之风,慷慨激昂,充满阳刚之美。苏轼自豪地对朋友说:“近却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该词不但是苏轼词作上的重大突破,也是词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创作开拓了崭新道路,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山之作,开创了一代词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所在密州离苏辙任职的齐州并不算太远,但因公务繁忙亲兄弟一直未能相见。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之夜,皓月当空,苏轼在超然台上,欢饮达旦,想起已经七年没有见面的苏辙,思绪万千,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横空出世,令人耳目一新,开创了词史清旷词风,把有唐以来词的艺术美发展到极致,是李白之后浪漫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最美中秋词,成为千古绝唱。宋人《苕溪渔隐丛话》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萌芽于南朝,原为“胡夷、里巷之曲”(《旧唐书·音乐志》),初称“曲子词”,是配合乐曲词牌演唱的歌词,至晚唐、五代,一直被视为“小道”而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在密州的创作,首开宋词豪迈之风,创新了宋词的形式,突破了宋词的风格,将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跃升为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抒情文体,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为宋词的发展和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人认为,苏轼到密州是遭贬,实际上是升迁重用。宰相韩琦曾向宋英宗荐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自古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苏轼,风华正茂,壮志凌云,豪情满怀,因此成就了其豪放词风。乌台诗案被贬后,苏轼亲身体会到了仕途险恶和世态炎凉,方看破红尘,成为佛门俗家弟子东坡居士,词风亦为之一变。苏轼成就于密州,密州也成就了苏轼。来源:大众日报
收藏
喜欢
56
通变与通才——从“水"意象看苏轼的文化品格
期刊
苏轼爱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是有名的,他对“水”的品格的认识是最深刻的。苏轼不拘一格的艺术个性和他在千变万化中完成自己文化人格的塑造,与他所赋予的“水”的品格是完全一致的。苏轼善“变”的艺术人生,是其通变的文化观念和善于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关系的必然反映,也是其成就为“球形”文化巨人的必然结果。
杨胜宽[1]
收藏
喜欢
56
到底了